武漢專有動物
⑴ 武漢特有的動物植物
武昌魚,洪山菜苔!
⑵ 誰知道湖北武漢的代表性動物、圖騰有那些
武漢的市花是梅花..市樹是水杉..
李白詩雲:黃鶴樓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我個人覺得..
提到黃鶴就差不多想到武漢了..
大江東流 龜蛇相守
黃鶴故里 白雲悠悠
呵呵...
⑶ 武漢有哪些具代表性地方特色的動物或植物謝謝
武漢市的市花是月季花,市樹好像的樟樹吧!
武漢風景名勝有黃鶴樓,東湖風景區,磨山,歸元寺等.江漢路的江灘也值得逛一逛!
⑷ 武漢哪些學校有動物科學類專業
湖北生物科技職業抄學校、荊襲州職業技術學校就不要考慮了。
不考慮分數和難度的話肯定是華農的了。
武漢工業大學也就是食品的就業還可以,我表弟在這個學校的制葯,其他專業的就業和實力很一般,不過和你說得其他學校比起來要好很多,主要那邊空氣很好,是漢口為數不多的學校,學習氛圍比其他學校要好。
長江大學除了石油,其他專業還沒有武漢工業學院好,我同一屆的同學對學校評價不是很高,荊州治安也不好。畢竟在武漢看的東西學的東西比荊州還是要多,所以做第三選擇
⑸ 湖北、武漢有哪些代表性動物或傳說謝謝
九頭鳥
如果要給楚文化以一種形象的象徵標志,恐怕沒有比"九頭鳥"更合適的了。"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難道還有比這句俗語更形象,更為人們所熟知和接受的嗎?然而,九頭鳥究竟是何物?它與湖北佬有著什麼特殊關系?在它那神奇的形象下包含著怎樣的深層文化內涵?這些不僅會挑逗起我們的強烈好奇心,而且對了解中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楚文化的特殊性格,有著重要的價值。
一、楚人的九鳳神
九頭鳥形象的出現,最早源於楚人的九鳳神鳥。出自戰國至漢初時楚人之手的《山海經》,是記載九頭鳥形象的最早文獻。《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說:"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櫃。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句曰九鳳?quot;"九鳳"所居的"大荒之中",雖不知其確切范圍,卻可以肯定包括楚地在內,因為楚人之先帝顓頊,與他的九個嬪妃皆葬於此。《山海經·大荒北經》開篇就說:"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該書《海內東經》則說:"漢水出鮒魚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四蛇衛之。"附禺即鮒魚,古字通用。楚人血統的屈原,在《離騷》中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這高陽即帝顓頊。顓頊葬於漢水,九鳳與顓頊同在一地,可見九鳳是楚人所崇拜的九頭神鳥。
"九鳳"的神性,以它的名字即可得到證明。鳳是我國古代最為崇拜的兩大圖騰之一,與龍並稱。它是吉祥幸福的象徵,《山海經·南山經》中說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凰……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爾雅·釋鳥》郭璞註:"鳳,瑞應鳥。"《說文》:"鳳,神鳥也……見則天下大安寧。"由於鳳凰是吉祥之鳥,古代有的帝王,如少昊,周成王即位時,據說都曾有鳳凰飛來慶賀。
楚人有崇鳳的傳統。大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寫到神遊天國部分時,第一句就是:"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御。"據肖兵同志考證,全世界都十分流行的鳳凰涅盤利用職權故事,最早就出自屈原的《天問》。先秦典籍中,多有楚人將鳳比作傑出人物的記載,如《論語·微子》中,楚狂人接輿就對孔子作歌雲:"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莊子·人間世》中,也有類似的記錄。
楚人崇鳳心理也得到考古資料的證明。如1949年2月在長沙陳家大山發掘到的龍鳳帛畫;1963年和1971年在湖北江陵兩次發現的鳳踏虎架鼓、長沙馬王堆漢墓的非衣帛畫等,都是著名的發現。尤其是馬王堆帛畫,在天堂正中人面蛇身主神周圍,就有幾只大鳥環繞。而畫面中部天堂入口處,也有一隻鷹嘴人面怪鳥和兩只長尾鳳鳥。這與屈原詩中描寫的意境十分相似。至今,崇鳳心理在民間審美情趣中還佔有重要地位。
說過"鳳",再來說"九"。九,在中國古代是個神秘的數字,天高曰九重,地深曰九泉,疆域廣曰九域,數量大曰九鈞,時間長曰九天九夜,危險大曰九死一生……就連唐僧取經也是九九八十一難,孫悟空是九八七十二變。為什麼"九"字成為這種神秘的極數呢?據有的學者研究,這乃是因為"九"的本意是"九頭龍"(或九頭蛇)之故。中國古代有許多關於九頭龍崇拜的神話。如《山海經》中就有"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quot;的神話,"九首人面蛇身而青"的相柳、以及九首食於九山霸九洲共工等神話形象。九頭龍既為人們所崇拜,九頭鳥當然也不例外。
在楚文化中,崇"九"傳統也很明顯。屈原的十分有名的系列作品,就叫做"九歌"。這是屈原被放逐時,"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故而"更定其詞",在楚地民歌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屈原還有一個作品叫"九章",他的學生宋玉則有"九辯"。《選游》一詩中,屈原曾寫道:"朝濯發於陽谷兮,夕晞余身於九陽。"《楚辭》中許多地方用到"九"字、如九天、九畹、九州、九疑、九坑、九河、九重、九子、九則、九首、九衢、九合、九折、九年、九逝、九關、九千、九侯等等;連帝顓頊的後宮,也是"九嬪"。可見"九"在楚地信仰中影響之大。
綜上所述,人面鳥身而九首的九鳳,是楚人先祖所崇拜的一個半人半鳥的圖騰形象,它是我國九頭鳥形象的最早原型。
二、從鳥神到鳥怪
《山海經》中的九鳳,是一個鳥神或神鳥無疑。然而,此後,九鳳卻從中國文獻上神秘地消失了,取而代之出現的種種冠以其它名稱的九頭鳥,不僅完全喪失了神性,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每況愈下,成了一個道道地地的鳥怪
從漢末至唐宋,古文獻中的"九頭鳥"有著種種不同的稱呼,主要的是:
1、鬼鳥(鬼車)
《孔子集語·博物》引《白戶錄》上:"鬼車,昔孔子、子夏所見,故歌之,其頭九首。"
《天中記》卷五十九引《本草》:"鬼車,晦暝則飛鳴,能入人家收人魂氣,一名鬼鳥。此鳥昔有十首,一首為犬所噬,猶言其畏狗也,亦名九頭鳥。
2、鶬(奇鶬、鶬鸆等) 《廣博物志》卷四十引《韓詩》:"孔子與子夏渡江,見鳥而異之,人莫能名。孔子曰:'鶬,尚聞河上人歌雲:鶬兮鵠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長兮。'" 《昭明文選》中郭璞《江賦》:"若乃龍鯉一角,奇鶬九頭。" 《正字通》:鶬鸆,一名鬼車鳥,一名九頭鳥。狀如鵂鶹,大者翼廣許,晝盲夜暸虔,見火光輒墮。"
3、姑獲鳥(或女鳥) 《玄中記》:"姑獲鳥能收人魂氣,今人一雲乳母鳥……時人亦名鬼鳥。"
4、九頭鳥
《三國典略》:"齊後花園中有九頭鳥見,色赤,似鴨,而九頭皆鳴。"
此外,尚有蒼鸆,逆鶬、夜飛游女等名稱。之所以會出現這么多不同名稱,可能是九頭鳥形象從楚地傳開後,各個地區對其的不同稱呼。
後世這些九頭鳥,與楚人九鳳形象有淵源關系有跡可尋。例如:"九頭鳥"又稱"鬼鳥",據學者考證,在古代,"九""鬼"通用。例如,《史記》中的《殷本紀》與《魯仲連鄒陽列傳》中,都記載商紂王以九侯、鄂侯、文王為三公。 但在《禮記》與《戰國策》中,"九侯"改作"鬼侯"。《括地誌》雲:"相州滏陽縣本南五十里有九侯城,亦名鬼侯城,蓋殷時九侯城也。""九"與"鬼"既通用,從神性的九鳳,易名為妖怪的"鬼鳥"或"鬼車",顯然是與九頭鳥由神演化為妖的歷史事實相契合的。又如"乳母鳥"、"女鳥"之名,皆以九頭鳥為女性,我們都知道,在封建社會時期,龍為皇帝的象徵,鳳則被用於皇後,我國女性以"鳳"為名的比比皆是,男性以"鳳"為名的就較為少見了。
九鳳本是吉祥神鳥,但後世文獻中的九頭鳥,則妖氣十足,主要表現是: 基一,滴血降災,攝人魂氣。唐人劉恂《嶺表錄異》雲:"鬼車,春夏之間,稍遇陰晦,則飛鳴而過。嶺外尤多。愛入人家攝人魂氣。或雲九首,曾為犬嚙其一,血滴之家,則有凶咎。"
其二,點血兒衣,取人小兒。《天中記》說:"姑獲鳥能收人魂氣,今人一雲乳母鳥。言產婦死化作之。能取人之子以為已子。胸前有兩乳,有小子之家則血點其衣以為志,今時人小兒衣不欲露者,為此也。"
基三,形象醜陋,性情凶暴。宋人周密《齊東野語》中說它:"身圓如箕,十脰環簇,其頭有九,其一獨無,而鮮血點滴,如世所傳每脰各生兩翅,當飛時,十八翼霍霍竟進,不相為用,至有爭拗折傷者"。(脰,即脖子)。
此外,據說它還喜歡人們剪下的指甲,以便從中得知人們的禍福。誰有災禍,它就落在誰家屋上鳴叫(《嶺表錄異》卷中)。傳說宋代景定年間,皇帝得了病。有一天,忽然青天大白日地看見九頭鳥站在門前搗衣石上,哀鳴啾啾。當天晚上,皇帝果然病死了。此外,據說它還喜歡人們剪下的指甲,以便從中得知人們的禍福。誰有災禍,它就落在誰家屋上鳴叫(《嶺表錄異》卷中)。傳說宋代景定年間,皇帝得了病。有一天,忽然青天大白日地看見九頭鳥站在門前搗衣石上,哀鳴啾啾。當天晚上,皇帝果然病死了。 九頭鳥即是大災星,人們對它的態度自然就不友好了。南朝梁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了當時楚地風俗:"正月夜多鬼鳥度,家家槌床打戶,捩狗耳,滅燈燭以禳之。"周密《齊東野語》中也說:"故聞之者,必吠犬滅燈,以速其過澤國。"
三、千年毀譽之爭
受人崇拜的九鳳為何消失,取而代之以九頭鳥怪呢?它為什麼會由神變妖,由何時何地變為妖怪的呢?這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令人困惑的謎
好在古代文獻上還是留有一些線索,為我們解開這個謎提供了方便。我們來看宋代著名詩人梅堯臣的一首《古風》: 昔時周公居東周,厭聞此鳥憎若仇。
夜呼庭氏率其屬,彎弧俾逐出九州。
自從狗嚙一首落,斷頭至今清血流。
邇來相距三千秋,晝藏夜出如鵂鶹。
每逢陰黑天外過,乍見火光輒驚墮。
有時余血下點污,所遭之家家必破。
民間文學主要在口頭流傳,這個故事何時何地由何人記錄在文獻上,很大程度出自偶然。例如盤古開天闢地最早見於三國時徐整的《三五歷記》,伏羲女媧兄妹婚最早於唐代才產生。同理,梅堯臣的這首詩,很可能是記載的一個古老傳說。尤為重要的是:這個傳說的內容,與歷史史實甚為彌合。
據史書記載,周武王死後,其子年幼,由弟周公旦攝政,七年後,周公還政於長大成人的侄兒,是為周成王。當時有人進讒言,說周公早想篡位。年輕的國王加害於周公,嚇得周公逃往楚國去了。後來周成王從周公的一份祭天禱祠上,發現周公對自己一向忠心耿耿,後悔自己的魯莽,於是殺了進讒言者,把周公又從楚國接回。
必不給周公以"政治避難",會將他引渡回去。2、由於周公曾避難於楚,對楚人的九鳳神必然熟悉。
歷史上,周、楚的確是死對頭。周昭王率軍親征,竟死於漢水之中,成為異鄉之鬼。周人對楚人之恨可想而知。我們知道:一個民族的神,在它的敵對民族那裡必然會被說成妖。象埃及大神沙特(sat),在希伯來人《聖經》中就變成了撒旦(satan)。我國東夷部族之神蚩尤,在華夏族那裡便成了能飛沙走石的妖怪,周人將楚人的九鳳圖騰說成妖怪,並編出天狗斷其一首的故事,也符合這條比較神話學的基本規律,至於是周公本人確有此事,還是民間傳說附會於周公身上,那倒是無關緊要的。
天狗咬斷九頭鳥一首的情節,更露出周人編故事的馬腳。古代南方對"九"尤有神秘感,認為"九"為極數,故"九鳳"本來就是九頭。而北方則不同,南方是"九陽",前面已說過;北方神話中卻是"十陽",象羲和生十日,羿射九日留一日的故事,都很著名。他們把楚人的九鳳,說成十頭而被天狗咬去一頭,顯然是按他們的傳統習慣,在編故事時把崇"十"的心理自然融匯進去了。
長期僻居關中的秦國,最後終於掃滅了包括楚國在內的六雄,統一了全中國。這對楚文化傳統的傳播當然不利,所以《山海經》後,九鳳神的形象便完全消失了,而作為鳥妖的九頭鳥形象,則在全國普遍流傳開來。包括荊楚在內,對"鬼鳥"吠犬驅趕,已沿習成俗了。
然而,就象歷史上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一樣,當九頭鳥以妖怪形象風行全國時,一個美麗迷人的故事,卻從楚地蛻變出來,並迅速流傳開去。這就是從姑獲鳥中變異出來的羽衣仙女故事。魯迅《古小說鉤沉》中輯有這個故事:
"姑獲鳥晝飛夜藏,蓋鬼神類,衣毛為飛鳥,脫衣為女人。一名天帝少女,一名夜行游女,一名鉤星,一名隱飛。鳥無子,喜取人子養之以為子。今時小兒之衣不欲夜露者,為此物愛,以血點其衣為志,即取小兒也。故世人名為鬼鳥,荊州為多。昔豫章男子,見田中有六七女人,不知是鳥,匍匐往,先得其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諸鳥。諸鳥各去就毛衣,衣之飛去。一鳥獨不得去男子取以為婦,生三女。其母後使女問父,知衣在積稻下,得之,衣而飛去。後以衣迎三女,三女兒得衣亦飛去,今謂之鬼車?quot;
這個故事顯然脫胎於九頭鳥怪傳說,編故事者甚至知道姑獲鳥即鬼鳥或鬼車。順便說一句,按照傳說,鬼車之得名,即來源九頭鳥十八翼霍霍竟進所發出來的尤如人力車般的聲音。但編故事者摒棄了"九頭"的怪誕形象,以避免勾起人們對滴血降災的鳥怪的記憶。他打破了一般人心目中"鬼鳥"或"鬼車"是不祥之物的心理定勢,以"衣毛為飛鳥,脫衣為女人"的奇特幻想,並以凡人與仙女配婚,男耕女織的美好願望,深深地打動了人們的心。以致它超越了時空限制而升華起來,成為中國民間故事中一個十分流行的母題。幾乎歷代筆記小說,從敦煌石室藏書中的《田章》,到《聊齋志異》中的"竹青",都有不少這個故事的變體。它還融入其它故事,如四大傳說之一的《牛郎織女》,就借用了其中盜天衣成婚的情節。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中國羽衣仙女故事,是世界上極為流行的這類故事的東亞類型的故鄉。據西方權威性的民間故事工具書AT分類法記載:這類故事遍及全世界五十多個國家與民族,已發現的異文達1200多篇,稱得上是世界最流行的故事。日本學者君島久子教授在她的《東洋的女仙們》一文中,說這個故事是由中國傳到日本去的,其歷史記載比日本早幾百年之久。
世界上最早記載羽衣仙女故事的,是晉人干寶的《搜神記》、郭璞的《玄中記》和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江水》。而這些記載中故事發生的地點,就在楚地--湖北陽新與江西豫章。
中華民族是一個大的民族集團,中華文化是從遠古以來各族人民勞動與智慧積淀而成的文化,是由許多部分融鑄組合的一個大系統。在這個大系統中,還存在著許許多多子系統,這些子系統同樣對人們的思想意識、精神風貌、心理氣質等有著巨大而持久地影響。換句話說,我們不僅要看到中華文化的共性,而且還應該注意各地區、各民族文化的個性。俗話說?quot;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民俗往往是各地文化特色的一個標識。
九頭鳥傳說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它的演變本身就是一部活動著的文化交流史。它即是南北文化融合與中華民族集體創造的結晶,又體現了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分子的楚文化的獨特風格。它由神變妖,由妖變仙女的戲劇性變化,體現了楚文化在民間傳承中頑強的心理定勢。通過對九頭鳥形象中文化內涵的分析,我們可以隨著它走進楚文化的深層結構之中。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於漢陽龜山西麓,月湖東畔,是為紀念俞伯牙彈琴遇知音鍾子期而修建的紀念性建築。相傳,古時有位名叫俞伯牙的琴師曾在此彈琴,抒發情懷,樵夫鍾子期聽懂其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二人遂結為知己。後來,鍾子期病故,俞伯牙悲痛不已,在友人墓前將琴摔碎,從此不再彈琴。「知音」典故由此而來。古琴台是後人為紀念這一對摯友而建。
龜蛇二山的傳說
龜蛇二山往往一起出現在各種文學當中,這是有來歷的。相傳大禹治水時候,有龜、蛇二將相助,龜將馱著神土「息壤」築堤防、造陸地、堵決口,防止泛濫;蛇將用神尾擺動畫地,開辟江河,導水泄洪。大禹把大山攔腰斬斷,江水奔騰瀉去,洪水終於被制服了。大禹為了不讓洪水再度逞凶,就令龜、蛇二將鎮守大江兩邊,最後形成了龜蛇二山。
五百羅漢
漢陽歸元禪寺的五百羅漢,千姿百態,個個都塑得傳神動人。有年漲大水,所有的羅漢都淹在水裡,但是水退後再看羅漢,卻仍然一個個都是好好的。
歸元寺的羅漢,水泡不壞,這有個來歷:
那年歸元禪寺建成,要塑五百羅漢,從黃陂縣請來了兩個泥塑匠人。這二人既是父子,也是師徒,他們攬下了這個活路。
羅漢譜是從天竺國傳來的,據說全中國只有兩套,一套在浙江天童寺,一在湖南祝聖寺。老塑匠跋山涉水,到了祝聖寺,一筆一筆地把羅漢譜描畫好,拿回來,才動手塑像。
塑像容易,傳神艱難。者塑匠不願意照葫蘆畫瓢,他想塑出羅漢的各種神態,這可難哪!歸元禪寺周圍是農村,農民種地、休息、過路或者躺在樹蔭下睡『覺,老塑匠都一個一個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並巧妙地化成羅漢的神態。這還不夠,有時候,他還把附近的孩子們找來,故意逗他們打鬧、嬉戲,仔細觀察、琢磨,連他們互相挖耳朵、扣腳板心的調皮樣子也都一一記在心裡,塑在羅漢的身上,那座「六子戲羅漢」聽說就是這樣塑出來的。
塑泥胎容易變形,也容易損壞,怎能千秋百代流傳?老塑匠試用了很多辦法都失敗了。
一次,他看到一件福建脫胎漆器,又打聽了製作的方法,便按照那種做法,用麻絨、葛布、生漆和觀音土混合成的材料,把塑好的泥胎一層一層糊起來,晾乾以後,注水融泥,泥水流盡了,空心羅漢就做成了。水打不濕,火燒不壞,非常結實,而且生動、逼真,簡直象真人一樣。
老塑匠為塑羅漢嘔盡了心血,沒等塑完便死了,他兒子便子繼父業,接著又塑。他的手藝也很高明,一直塑到四百九十九個,忽然心裡一動,想這多的羅漢,哪一個里頭沒有父親的心血?應該把他老人家也供在這里,給後人留個紀念,於是老塑匠便被塑成了第五百個羅漢。
所以人們傳說,在給羅漢燒香時,一座羅漢一柱香,正好五百根;但要是一、二、三、四……數羅漢,就只有四百九十九個了,你看神不神!
黃鶴樓
武昌靠近長江有一座蛇山,山上有一棟尖頂飛檐、金碧輝煌的黃鶴樓。要問這黃鶴樓的來歷,那還得從呂洞賓跨鶴飛天說起哩!
相傳,呂洞賓遊玩了四川的峨媚山後,一時心血來潮,打算去東海尋仙訪友。他身背寶劍,沿著長江順流而下。這一天,來到了武昌城。這里的秀麗景色把他迷住了,他興沖沖地登上了蛇山,站在山頂上舉目一望,嗬!只見對岸的那座山好象是一隻伏著的大龜,正伸著頭吸吮江水;自己腳下的這座山,卻象一條長蛇昂首注視著大龜的動靜。呂洞賓心想:要是在這蛇頭上再修一座高樓,站在上面觀看四周遠近的美景不是更妙嗎!可這山又高,坡又陡,誰能在這上面修樓呢?有了,還是請幾位仙友來商量商量吧。
他把寶劍往天空劃了那麼一個圈,何仙姑就駕著一朵彩雲來了,他連忙把自己的想法向她說了,何仙姑一聽就笑了:「你讓我用針描個龍綉個鳳還差不多,要說修樓,你還是請別人吧!」呂洞賓又請來了鐵拐李,鐵拐李一聽哈哈大笑:「你要是頭發昏,我這里有靈丹妙葯,要修樓,你另請高明吧!」呂洞賓又請來了張果老,張果老搖著頭說:「我只會倒騎著毛驢看唱本。」說罷,也走了。呂洞賓想,這下完了,連八仙都不行,哪裡還有能工巧匠呢?正在這時,忽然聽到從空中傳來一陣奇怪的鳥叫聲,他連忙抬頭一看,只見魯班師傅正騎著一隻木鳶朝著他呵呵地笑呢。呂洞賓急忙迎上去,把自己的想法又說了一遍。魯班師傅走下木鳶,看了看山的高度,又打量了一下地勢,隨手從山坡上撿來幾根樹枝,在地下架了拆,拆了架,想了一會說:「咱們明天早上再商議吧。」
第二天早上,雞剛叫頭遍,呂洞賓就急急忙忙地爬上蛇山,只見一座飛檐雕棟的高樓已經立在山頂上了。他大聲呼喊著魯班的名字,登上最高一層,可連魯班的影子都沒有看到,只看見魯班留下的一隻木鶴。這木鶴身上披著黃色的羽毛,正用一對又大又黑的眼睛望著他。呂洞賓非常高興,一會兒摸模樓上的欄桿,一會兒看看樓下的江水,又取出一隻洞簫對著波浪滾滾的江水吹起了曲子。他一邊吹簫,一邊又看看木鶴,這木鶴竟隨著音樂翩翩起舞呢!他騎到了木鶴身上,木鶴立時騰空,沖出了樓宙,繞著這座高樓飛了三圈,一聲鶴唳,鑽進白雲里去了。後來,人們就給這座樓起了個名字,叫黃鶴樓。
⑹ 湖北最具有代表性的動植物分別是
梅花——武漢市市花,它不畏霜雪嚴寒,在百花凋零之時凜然開放;它堅貞頑強、冰清高潔的崇高品格,被看作是我們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象徵。探梅、賞梅一直是武漢人民迎春的一項高雅文化休閑活動。 東湖梅園歷經50年的建設,已發展成佔地面積500畝,有定植梅和藝術盆景梅各5000多株(盆),是江南四大梅園之一。是中國梅花研究中心所在地,同時還建立了中國梅花品種資源圃。這里每年都舉辦以賞梅踏青為主題的東湖梅花節。 九頭鳥 白鱀豚是生活在中國長江中的稀珍水生哺乳動物,是現代生存的五種淡水豚類之一。早在中新世和上新世,白鱀豚的祖先曾是一個廣泛分布的繁盛物種。盡管它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進程,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和形態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而中新世和上新世繁盛的物種,現在多已成為化石了。因此,我們稱白鱀豚為「活化石」。它是研究生物進化史的一個重要環節。它的視力退化,但聲吶系統卻特別發達。研究白鱀豚的生物學在仿生學、軍事科學和醫學上有著重要意義。 我國古代文獻早在 2000 多年前就記述白鱀豚生活在長江中。此外,有關白鱀豚的分布,國外自本世紀以來亦有報導。目前,估計白鱀豚僅分布於江蘇江陰至湖北荊沙段長約 1,400km 的長江中下游幹流中。白鱀豚的體型呈紡綞形,狹長的上下頜幾乎等長,吻端微向上翹。白鱀豚的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白鱀豚的食物主要是常見的淡水魚類,所食魚類的體重約 250 克左右。白鱀豚通常由數頭至十餘頭組成一個群體,一般多為 2-3 頭。白鱀豚游動時,總是大個體豚 ( 老年豚或成年豚 ) 在前面開路;中間或是撫幼的一大一小豚,或是已能獨立生活的幼豚;中等個體 ( 青年豚 ) 或大個體 ( 壯年豚 ) 尾隨最後,從一個水區游到另一個水區。白鱀豚喜歡棲息活動的水區,都是出現在長江邊灘、江心洲附近以及主、岔流交匯處等地。從這里的生物環境來看,淺灘邊沉積大量肥沃泥土,枯水期逐漸露出水面,其上生長著大量雜草和水生植物,洪水期又被江水淹沒,為魚類餌料生物創造良好環境。這里有機物豐富,浮游生物和周叢生物量較大,有些地方還有較多的軟體動物、水生昆蟲和甲殼動物,魚類就在這里肥育,隨之也吸引了白鱀豚群到此捕魚及活動。 白鱀豚又是淡水豚類中,也是所有鯨類動物中數量最少的一種。 1980 年以前,對白鱀豚的種群數量知之甚少。 1984 年,初步報道白鱀豚的種群數量為 400 頭。 1986 年提出的長江白鱀豚種群數量約為 300 頭。 1986 年以後的調查表明,白鱀豚的種群數量仍在迅速減少, 1990 年約 200 頭,到 1995 年,它的數量已不足 100 頭了。今天這個物種已處於極為瀕危狀態,它是中國目前最為瀕危的動物,也是世界上幾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如不採取措施,要不了多少年白鱀豚將不復存在。根據我們多年的科學考察研究表明,白鱀豚數量的減少,不僅僅因為它是一個古老而在衰退的物種,更重要的是與人類在長江中越來越頻繁的經濟活動有著密切關系。如長江的水利工程建設,漁業的發展,航運的發達,沿江工業建設造成的水體污染等,都直接或間接給白鱀豚的生存帶來不利影響,而這些影響還在加劇,造成白鱀豚正面臨的滅絕危機。白鱀豚有可能成為當今世界第一個由於人類活動而導致滅絕的豚類動物!
⑺ 武漢哪些高職高專有動物獸醫專業ya 知道告訴下 謝謝了
武漢生物科技職業學院
⑻ 武漢有哪些動物園
武漢有兩個動物園:九峰野生動物園、武漢動物園。
武漢動物園坐落在武漢市漢陽區墨水湖畔,它的前身是武漢中山公園動物園,是在原漢陽區苗圃的基礎上興建的。現有陸地面積42公頃,內湖水面26.7公頃(馬滄湖)。全園三面環湖,形成半島,具有湖光山色、鳥語花香的自然景觀。
武漢九峰森林動物園建於九峰國家森林公園內,地處光谷新中心。建有白鴿廣場、孔雀園、獼猴生態園等多處與動物親密接觸區,被授予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湖北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湖北省未成年人生態道德教育基地等榮譽稱號,佔地面積800畝。
(8)武漢專有動物擴展閱讀
武漢動物園是融野生動物移地飼養與繁殖、保護與研究、收容與救護,科普教育、演展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園林動物園。
建有百鳥樂園、鶴島、天鵝湖、中型猛獸館、大熊貓館、斑馬館、長頸鹿館、兩棲爬行 館、象館、金絲猴館、猩猩館、獅虎山、熊山、孔雀園、鹿苑、兒童游樂動物園、馴獸表演場、自然放養區等30餘座動物館舍展區。拓有「郢趣園」、「湖光軒」、「九孔橋」、「白鰭豚綠化廣場」、犀牛群雕、大熊貓群雕、兒童游樂城堡等園林景點。
園內以觀賞動物為基礎,以發展靈長類尤其是以神龍架亞種金絲猴種群為特色。現有大熊貓、金絲猴、神農白熊和丹頂鶴等珍禽異獸200餘種2000餘頭(只)。植物以常綠樹為骨幹,以樟樹、池杉、水杉、竹為特色,現有樹木花卉180餘種近8萬余株,另有大面積的純草坪及自然植被。綠化覆蓋率達81.3%。1987年7月,經國家建委考察,武漢動物園被納入全國八大動物園之列。
⑼ 武漢動物園里有哪些動物
武漢動物園分前、中、後3區。前區為水陸游樂區;中區為野生動物展覽區內,並配容置園林景觀;後區待開發建設,擬建動物繁殖場和後勤基地。武漢動物園是融動物、風景、植物、建築、游樂為一體的綜合性園林化動物園,也是展覽野生動物、宣傳並研究野生動物和游覽的場所。建有鳥館、鶴島、中型猛獸館、熊貓館、河馬館、金絲猴館、大象館、獅虎山、鹿苑等五大展區20個動物館舍,面積24123平方米。還建有獸醫院、飼料房、熱電中心等後勤設施,面積7 081平方米。拓有「郢趣園」、「湖光軒」、「樟樹林」、「九孔橋」等25處園林景點,還有「水上世界」、「鏡天樓」、「兒童游樂動物園」等22個商業游樂設施,面積18 281平方米。
金絲猴、小熊貓、華南虎、大熊貓、長頸鹿、神農白熊和丹頂鶴、斑馬、鴕鳥、孔雀、天鵝、象、鹿、猩猩、狒狒、棕熊、黑鸛、河馬、袋鼠、虎、豹等珍禽異獸200餘種2000餘頭(只)。
⑽ 武漢有哪些動物園
武漢動物園聯系復方式:制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動物園路特1號
電話:(027)84844610、84844385、84844187
武漢動物園門票價格:成人:20元/人,兒童:15元/人年票45元,不限入園次數,一年內有效。
武漢動物園獲得榮譽:
武漢動物園開放時間: 武漢動物園建在墨水湖畔,1978年7月經國家建委考察確定,武漢動物園被納入全國八大動物園之列。全園三面環湖,形成半島,水陸面積48.3公頃,具有湖光山色、鳥語花香的自然景觀。是一座把風景、動物、植物和游樂融為一體的綜合性半自然式的動物園。現有鳥館、中型猛獸館、鹿苑、獅虎山等十多處動物展區。兒童游樂動物園、水上樂園、風景園更是動物園的園中園,具有科教、游樂、賞景等多種特色。
武漢動物園特色菜·白果燒雞 ·雞泥桃花魚 ·荊州魚糕丸子 ·瓦罐雞湯 ·黃州東坡 ·煲仔飯 ·火辣小龍蝦 ·魚圓傳奇 ·八卦湯 ·清蒸武昌魚 ·紅燒野鴨 ·荊州皮條鱔魚 ·龍鳳配 ·石首雞茸魚肚 ·黃陂三合 武漢動物園風味小吃·江陵散燴八寶 ·三鮮豆皮 ·雲夢魚面 ·面窩 ·熱乾麵 ·石頭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