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雲龍全專有聲小說
『壹』 《亮劍》-小說劇 廣播劇 有聲讀物 不是朗讀的
可以去喜馬拉雅搜索亮劍,有華音小說劇出品的廣播劇版本,剛聽了,很不錯哦,強烈推薦。
『貳』 李雲龍和他的戰績 是真的嗎
近代湖南名人其人數是全國第一位
湖南是中國19世紀中葉以來名人輩出的省份,特別是政治軍事方面的人才之多,居全國之冠.如果沒有湘籍人士,一部中國近代史便無從下筆。以《辭海》為據,近代中國政治人物中,湖南籍人士44人,居全國之首;次為廣東,38人;再次浙江,22人。現代中國政治人物,湖南63人;第二位為廣東44人;第三位為四川,40人。
近代以來,湖湘人才以聯袂而起、結群而強著稱於世。先後涌現六大影響中國政治進程的人才群體:以陶澍、魏源、賀長齡等為代表的經學主變派;以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燾等為代表的理學經世派;以譚嗣同、唐才常、沈藎、楊毓麟、熊希齡等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以黃興、蔡鍔、陳天華、宋教仁等為代表的資產階段革命派;以譚延、楊度等為代表的君主立憲派、以及以毛澤東、蔡和森、何叔衡等為代表的新民學會派。各個人才群體內的成員,在政治上、學術上觀點比較接近,相互間交往密切。這一茬又一茬的人才群體在中國近代社會舞台上扮演了各自的角色,作出了各自的貢獻。
清嘉道(1796—1850)年間,以長沙嶽麓書院陶澍、魏源為首的經學主變派高揚南宋湖湘學派和清初王夫之的、經世致用」之學,把知識界從漢學訓詁中角脫出來,去探討改革弊政、拯救危機的現實問題。這種學風影響到整個近代的湖湘學子。湖南近代人才輩出,陶澍稱得上是肇始第一人,賀長齡曾是他的下屬,魏源在他幕中達14年之久。張佩綸贊其為、黃河之昆侖,大江之岷山」,意即陶澍是近代湖南人才群的源頭。曾國藩興辦湘軍,使晚清一度出現了「中興」的局面。「中興將相什九湖湘」,湘軍將領及其幕僚成為當時中國政治、軍事舞台的主角。整個湘軍系統中位至總督者15人,位至巡撫者14人。
從清道光到民初,長沙籍的大臣、尚書、總督、巡撫、都督就有20多人,如譚繼洵、譚鍾麟、勞崇光、張百熙、瞿鴻機、譚延、黃鋮、劉人熙等等。兩江總督是清王朝極為重要的官位,它管轄著當時的江蘇、安徽等等。兩江總督是清王朝極為重要的官位,它管轄著當時的江蘇、安徽和江西省,是清王朝財賦的主要來源。近代兩江總督共30任,湖南人就佔去了8位,他們是陶澍、李星沅、曾國藩、劉坤一、彭玉麟、左宗棠、曾國荃、李興銳。除劉坤一是新寧人、彭玉麟是衡陽人外,其他都是長沙人。清末維新運動,湖南是最開風氣的省份。大批熱血青年聚集省城長沙,在湖南巡撫的支持下,開學會、興學堂、辦報紙、辟輪運、建工廠,轟轟烈烈。
維新志士中救國最堅定、最富犧牲精神的是長沙人,譚嗣同、唐才常、沈藎、林圭、秦力山等都為救國圖強而壯烈犧牲。辛亥革命又是湖南人打頭陣。同盟會的創會元老79人,湖南占其1/4,達20人,其中黃興、宋教仁、陳天華是主將。1905年同盟會成立的頭兩年,有會員979人,湖南158人,佔16%,是入會人數最多的省份。在推潘清王朝的斗爭中和後來的反彭護國斗爭中,許多長沙志士為國損軀,如蔣翊武、劉道一、陳天華、禹之謨、焦達峰、陳作新、黃興、蔡鍔等,他們都長眠在長沙嶽麓山的蒼松翠柏之中。孫中山在評論湘籍志士時說:「革命軍用一個人去打一百個人,像這樣戰爭,是非常的戰爭,不可以常理論。像這樣不可以常理論的事,是湖南人做出來的。」
清末君主立憲派是近代湖南的又一人才群體,但以前許多論述湖南人才群體的文章,好像都在有意迴避這一事實的存在。長沙是20世紀初全國最早發起立憲請願運動的地方,是全國立憲派的重要基地,這與當時長沙聚集著大批嚮往開明憲政的知識分子不無關系。這個群體中的一些人物,如譚延、楊度、劉人熙、符定一等,確實是一群「曠代逸才」。他們不僅推進了近代中國反封建的民主化進程,而且對發展長沙教育事業作出過巨大的貢獻。
到民國時期,長沙涌現的政治、軍事名人就更多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前期,黃埔軍校1—5期共有學員7399人,其中湖南青年2189人,佔1/4強。在國共兩黨長達二十多年的政權爭奪戰中,湖南為雙方輸送了大批出類拔萃的人才。國民黨方面,蔣介石雖重用浙江籍人士,但湘籍將領的比例也不小,著名者有程潛、唐生智、陳明仁、陶峙岳、李默庵、宋希濂、黃傑等。在共產黨方面,湘籍人才之多,更是其他省難以望其項背。開國領袖毛澤東,共和國主席劉少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黨和國家領導人任弼時、李富春、李維漢、李立三,現任國務院總理朱rong基都出自長沙。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時,在十大元帥、十位大將和57位上將中,湖南籍的元帥有3人、大將6人、上將19人。以「燦若群星,輝映神州」來形容這一人才集中的情況實不為過。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時,13名代表中有4名是湖南人,即毛澤東、何叔衡、李達(零陵人)、周佛海(沅陵人,後叛黨)。這13名代表代表著全國50多名黨員,而這50多名黨員中,湖南籍的又佔了近20名。他們是毛澤東、何叔衡、彭璜(湘鄉人)、賀民范(邵東人)、李達、李啟漢(江華人)、李中(雙峰人)、何孟雄(酃縣人)、鄧中夏(宜章人)、周佛海、陳雲培(長沙人)、繆伯英(長沙人)、羅章龍(瀏陽人,後分裂黨)。
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朝,湖南是革命運動風起雲涌的省份。當時大批的青年投身革命隊伍,有的前往黃埔軍校,黃埔一期的645位學生中,湖南籍的有180多人;有的參加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六屆講習所中,湖南籍的有36人;還有的參加廣州政治講習班,該講習班的416名學生中,湖南籍的有384人。(《湖南黨史大事年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34、35頁。)1927年初湖南有組織的工人已達40萬人,同年7月湖南農會會員已達600萬人,佔全國農會會員人數的一半。1927年秋收起義後,在建立井岡山、湘鄂西、湘鄂贛、湘贛、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據地中,湖南籍的軍事、政治人才數不勝數。抗戰爆發後,清華、北大、南開遷至嶽麓山下,合而為一,名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京津學者雲集,帶動了後來湖南一批又一批青年奔赴延安,僅1939年湖南分赴延安的就有5批多達100人。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在以湖南大學為中心開展群眾性的愛國民主運動的同時,湖南不少青年奔赴解放區,有的則配合南下大軍開展游擊戰,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1945年在延安召開的"七大"會上,選舉了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委員44人中,湖南籍的就有13人,即毛澤東、劉少奇(寧鄉人)、任弼時(汨羅人)、林伯渠(臨澧人)、李富春(長沙人)、李立三(醴陵人)、羅榮桓(衡山人)、賀龍(桑植人)、蔡暢(湘鄉人)、彭德懷(湘潭人)、滕代遠(麻陽人)、徐特立(長沙人)、譚震林(攸縣人),占總數的29.5%;候補中央委員33人中,湖南籍的有10人,即黃克誠(永興人)、王首道(瀏陽人)、譚政(湘鄉人)、劉先勝(湘潭人)、粟裕(會同人)、王震(瀏陽人)、宋任窮(瀏陽人)、張際春(宜章人)、陳賡(湘鄉人)、肖勁光(長沙人),占總數的30.3%。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產生了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63名領導人中,湖南籍的有11人,即毛澤東、劉少奇、賀龍、李立三、林伯渠、彭德懷、羅榮桓、徐特立、蔡暢、李燭塵(永順人)、程潛(醴陵人)占總數的17.5%。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授勛,在所授予的10位元帥中,湖南籍的有3人,即彭德懷、賀龍、羅榮桓,占總數的30%;在所授予的10位大將中,湖南籍的有6人,即許光達(長沙人)、陳賡、肖勁光、黃克誠、粟裕、譚政,占總數的60%;在所授予的55位上將中,湖南籍的有19人,即王震、鄧華、甘泗淇(寧鄉人)、朱良才(汝城人)、蘇振華(平江人)、李濤(汝城人)、李志民(瀏陽人)、李聚奎(安化人)、楊勇(瀏陽人)、楊得志(醴陵人)、肖克(嘉禾人)、宋任窮、宋時輪(醴陵人)、陳明仁(醴陵人)、鍾期光(平江人)、唐亮(瀏陽人)、陶峙岳(寧鄉人)、傅秋濤(平江人)、彭紹輝(湘潭人),占總數的34.5%;在所授予的175位中將中,湖南籍的有45人,即丁秋生(湘鄉人)、王紫峰(耒陽人)、文年生(岳陽人)、方強(平江人)、方正平(平江人)、孔石泉(瀏陽人)、甘渭漢(平江人)、向仲華(漵浦人)、湯平(瀏陽人)、劉先勝、劉志堅(平江人)、劉轉連(茶陵人)、劉金軒(祁陽人)、劉培善(茶陵人)、劉道生(茶陵人)、楊梅生(湘潭人)、李壽軒(邵東人)、肖新槐(宜章人)、吳信泉(平江人)、何德全(長沙人)、邱創成(平江人)、張震(平江人)、張藩(瀏陽人)、張令彬(平江人)、張經武(酃縣人)、張翼翔(瀏陽人)、陳正湘(新化人)、歐陽文(平江人)、歐陽毅(宜章人)、周仁傑(茶陵人)、周玉成(祁陽人)、鍾赤兵(平江人)、饒子健(瀏陽人)、姚 (邵陽人)、晏福生(醴陵人)、郭鵬(醴陵人)、唐天際(安仁人)、唐延傑(長沙人)、曹里懷(資興人)、彭明治(常寧人)、賴毅(平江人)、廖漢生(桑植人)、譚希林(望城人)、譚冠三(耒陽人)、譚家述(茶陵人),占總數的25.7%;在所授予的792名少將中,湖南籍的更達129人(名單從略),占總數的16.2%。(參見《中國人民解放軍湘籍將領》,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
1956年9月,中共中央召開八屆一中全會。會上選舉了17名中央政治局委員,湖南籍的7人,即毛澤東、劉少奇、林伯渠、羅榮桓、李富春、彭德懷、賀龍,占總數的41%;選舉了97名中央委員,湖南籍的30人,即毛澤東、劉少奇、林伯渠、蔡暢、李富春、羅榮桓、徐特立、彭德懷、陳賡、黃克誠、滕代遠、肖勁光、譚政、粟裕、賀龍、王首道、宋任窮、李維漢(長沙人)、張際春、劉先勝、肖克、鄧華、譚震林、許光達、王震、胡耀邦、歐陽欽(寧鄉人)、李立三、陶鑄(祁陽人)、曾希聖(資興人),占總數的30.9%;選舉了73名候補中央委員,湖南籍的14人,即楊得志、謝覺哉(寧鄉人)、甘泗淇、帥孟奇(漢壽人)、楊勇、周揚(益陽人)、李志民、蘇振華、廖漢生、章蘊(長沙人)、宋時輪、鍾期光、江華(江華人)、李昌,占總數的19.1%。
總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湖南人才群體的興旺景象,超過了前此任何一個時期和任何一個群體。毛澤東青年時代曾經痛言:"四千年歷史中,湖南人未嘗伸過腰,吐過氣。"(《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513頁。)應當說到了近代,特別是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湖南人的腰也伸了,氣也吐了。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無論如何估價湖南人的貢獻都不為高。1920年陳獨秀曾提出了要歡迎湖南人的精神,"歡迎他們的奮斗精神,歡迎他們奮斗造橋的精神,歡迎他們造的橋比王船山、曾國藩、羅澤南、黃克強、蔡松坡所造的還要雄大精美得多"。(陳獨秀:《歡迎湖南人的精神》,《獨秀文存》卷一。)應該說陳獨秀的這一預言已經成為現實。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斗,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一批湖南人,他們所造的橋的確要比他們的鄉先輩所造的要"雄大精美"得多。1949年所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湖南的毛澤東親手締造的「橋」。1971年一位訪華的外國元首如此贊道:「今天,說起中國,沒有人會不提到它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毛主席的一生經歷實際上也就是新中國的歷史。個人對一個國家的歷史有這么深刻的影響,那是很少見的。」
---------------------------------------------------------------------------------------------
近代的一些湖南名人
左宗棠 大清王朝的頂樑柱。(1812~1885)字季高。湘陰人。道光舉人。咸豐初年,先後入湖南巡撫張亮基、駱秉章幕,贊襄軍務。1860年,太平軍連克蘇州、杭州等地,曾國藩、胡林翼等極力保舉,清廷特旨任為四品京卿,招募「楚軍」五千人,率以援浙。尋授浙江巡撫,閩浙總督。1864年,攻陷杭州。繼攻滅太平軍余部於廣東嘉應州(今梅縣)。嗣在福州設馬尾造船廠,製造輪船。旋任陝甘總督兼欽差大臣,督辦陝甘軍務,鎮壓捻軍和西北回民起義。在蘭州創辦制呢局。1875年(光緒元年)任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出征新疆,討伐阿古柏,消滅入侵的反動政權,收復新疆,對新疆的政治、軍事進行整頓和改革,建議改新疆為行省,加強邊防,興辦義塾,釐正賦稅等,有力的促進了新疆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在中俄伊犁交涉中,積極備戰,挫敗了沙俄侵佔伊犁的陰謀。1881年,調任軍機大臣。尋調任兩江總督兼通商事務大臣。中法戰爭中,赴福州督辦海防,積極支持台灣軍民的抗法斗爭,並選募恪靖軍赴兩廣前線參加抗法戰爭。病故於福州。著有《左文襄公全集》。
【楊度】(1874-1931)字晰子。湘潭人。清末舉人。1902年留學日本,與黃興、楊毓麟等創刊《游學譯編》。後為清廷出洋考察五大臣起草報告,任憲政編查館提調。1907年主編《中國新報》,主張實行君主立憲。辛亥革命前後依附袁世凱。1915年,聯絡孫毓筠等5人組設臭名昭著的籌安會,任會長,為袁世凱復辟帝制策劃。袁死逃避天津租界。後思想轉變。1922年投向孫中山,為民主革命奔走甚力。1927年李大釗被張作霖逮捕,曾多方營救。晚年移居上海。1929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白色恐怖下堅持黨的工作。
【楊昌濟】(1871~1920)又名懷中,字華生。長沙縣人,楊開慧的父親。擁護康梁變法主張,參加南學會、不纏足會等組織。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春東渡日本留學,主攻教育學。1909年(宣統元年)留學英國,專攻哲學、倫理學。19l3年後任教湖南省立高等師范學校、第四師范、第一師范、商專、一中等校。支持新文化運動,宣傳《新青年》的主張。關心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等一批進步青年,鼓勵他們努力向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最後導致新民學會成立。參加籌備湖南大學,撰《論湖南創立省立大學之必要》。19l8年後任北京大學教授期間,協助蔡和森等籌措赴法勤工儉學旅費,介紹毛澤東去北大圖書館工作。以「欲栽大木拄長天」詩句明志。著有《勸學篇》等文,譯有《西洋倫理學史》等書。
【楊毓麟】(1872~1911)字篤生,號叔壬,後易名守仁。長沙人。早年曾入長沙城南、校經書院。甲午戰後傾向維新,為《湘學報》撰稿,並擔任時務學堂教習。1900年赴日本留學,同年回國參與自立軍起義,失敗後再度流亡日本。1902年與黃興等創立「湖南編譯社」,任《游學譯編》主編。奮筆撰寫了《新湖南》一書,是辛亥革命准備時期最具鼓動力的著作之一。1903年參加拒俄義勇隊,秋未回長沙參與創立華興會。繼於上海組織愛國協會,任會長。1905年充清政府出洋考察五大臣隨員,旋辭。回上海成立了同盟會聯絡機關,次年與陳家鼎等創《洞庭波》和《漢幟》雜志,1907年與於右任創《神州日報》,1909年在英留學,謁見孫中山並商討籌辦通訊社事宜。後聞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致痛心不能自持,於1911年8月10日投利物浦大西洋海灣,以身殉國。
【宋教仁】(1882-1913)字鈍初,號漁父。桃源人。1903年進武昌文普通學堂,漸萌革命思想。次年與黃興等在長沙創華興會,被推為副會長。7月與呂大森等在武昌組織科學補習所。華興會謀起義失敗後逃亡日本。1905年與人創辦《二十世紀之支那》。8月13日主持中國留日學生歡迎孫中山大會。同盟會成立後任司法部檢事長。《民報》創刊後被推為庶務幹事兼撰述員。次年黃興去安南,代理庶務。1907年著《間島問題》一書,以確鑿證據粉碎了日本妄圖侵佔延吉地區的陰謀。1911年任上海《民立報》主筆。揭露清廷腐敗,反對外國侵略,宣傳資產階級民主。7月與譚人風等組織同盟會中部總會,被舉為總務幹事。籌劃於長江中游舉事。武昌起義爆發後到漢口,協助湖北軍政府辦理外交。起草《鄂州臨時約法》。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法制院院長。臨時政府北遷後任農林總長。旋辭職。8月聯合統一共和黨等小黨將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被選為理事,並代理理事長,1913年初在長沙、武漢、上海等地先後發表竟選演說,主張成立責任內閣、反對袁世凱專權,3月20日為袁世凱派人刺殺於上海火車站。
【陳天華】(1875一1905)字星台,又字過庭,別號思黃。新化人。清末資產階級革命宣傳家。1903年留學日本,4月寫血書抗議沙俄侵佔東三省,積極參加拒俄義勇隊,並自薦為「運動員」。後回國策劃武裝起義。作《猛回頭》、《警世鍾》等名篇宣傳革命思想,影響甚巨。1904年與黃興等在長沙創立華興會,策劃武裝起義,事泄逃亡日本。1905年與宋教仁創《二十世紀之支那》雜志於東京,參加組建中國同盟會。《民報》創刊後任撰述員。11月,日本文部省頒布《取締清國留日學生規則》,奮起反對,於12月8日在日本大森海灣投海自殺。 電影「革命軍中馬前卒」就是以他為背景拍攝的。
【胡林翼】(1812~1861)字(貝兄)生,號潤芝。益陽人。道光進土,散館授翰林院編修,曾充江南副考官。1846年後歷任貴州安順、鎮遠、黎平知府、貴東道1854年(咸豐四年)春,湖廣總督吳文熔調其率黔勇赴湖北武昌抵抗太平軍,旋因太平軍攻克武昌,其部為湖南奏留。同年遷四川按察使,繼補湖北按察使。1855年1月,合曾國藩湘軍攻江西九江、湖口。升湖北布政使,率部回援武昌,旋署湖北巡撫。在漢陽、漢口敗潰後,抓緊擴充實力。命鮑超往湖南募勇三千,奏調湘軍外江水師和羅澤南部援武昌。次年,攻陷武昌,實授湖北巡撫。此後便悉心經營湖北,大力支持曾國藩。他派李續賓等部馳援江西,並攻陷九江。李續賓部在三河被太平軍殲滅後,湘軍士氣低落,各路將領紛紛規避。胡林翼丁憂在籍,聞此消息,立即奉命赴鄂,出駐黃州,整理軍務,很快使湘軍恢復了元氣。1860年與曾國藩制定合謀圖皖的戰略,檄曾國莖攻安慶,多隆阿攻桐城,李續宜為後援。他親臨前線,駐太湖調度諸軍。因太平軍乘虛人鄂,他率軍急馳回救武昌,1861年9月,嘔血死於武昌。胡林翼是湘軍集團的核心人物,除參與湘軍的重大戰略決策外,還注意調護湘軍的內外關系,保障湘軍晌需,多次推舉左宗棠、李鴻章、沈葆偵等,整頓境內吏治。世以「曾胡」並稱。遺著有《胡文忠公遺集》。
【禹之謨】(1866一1907)字稽亭。湘鄉人。曾隨湘軍參加甲午戰爭,戰後至上海,專心研究實業,在長沙結交譚嗣同,唐才常等。戊戌政變後參予自立軍活動。事敗逃亡日本,學習化學和紡織工藝。1902年在湘潭創毛巾廠。1904年加入華興會,次年參加收回粵漢鐵路運動和抵制美貨運動。被推為湖南商會會長和教育會長。同年人同盟會。1906年發動長沙各校學生迎接陳天華、姚宏業靈柩公葬於嶽麓山,8月彼捕,次年1月5日被殺害。
【郭篙燾】(1818~1891)字伯琛,號筠仙,晚號玉池老人。湘陰人。道光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1852年(咸豐二年)在籍辦團練,人曾國藩幕。次年,與羅澤南等率湘軍援南昌。向江忠源建議募練湘軍水師,為江忠源、曾國藩採納,尋授翰林院編修。1858年供職國史館,人直南書房。1862年(同治元年)授蘇松糧道,兩淮鹽運使。次年署理廣東巡撫,因與兩廣總督瑞麟不合,被黜。1875年(光緒元年)奉命在總理衙門行走。1876年派為首任駐英公使。1878年兼駐法公使。次年辭職歸國。主張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傳播西方文明,遭頑固派攻擊。回湘,主講城南書院,潛心著述。著有《養知書屋遺集》、《使西紀程》等。
【黃興】(1874~1916)原名軫,字廑午,號杞園,又號克強。善化(今長沙縣)人。中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早年入城南書院,1898年以優異成績被保送至武昌兩湖書院,自此接觸西學,關心時變。1902年被張之洞選派赴日留學,與楊毓鱗等創辦湖南《游學譯編》。次年參加拒俄義勇隊,旋迴國。1904年在長抄發起組織華興會,任會長。謀起義不成,逃亡日本。1905年在日本與孫中山等成立同盟會,參加起草會章,被推為執行部庶務,是年冬,潛回廣西,參與指揮欽州,防城、鎮南關等地武裝起義。1911年4月27日領導廣州黃花崗之役,親率敢死隊百餘人進攻總督署,失敗,旋支持宋教仁、譚人鳳等在上海成立同盟會中部總會。10月,武昌起義爆發,被任命為戰時總司令,率領民軍奮力保衛漢口和漢陽,漢陽失陷後,即辭職赴上海。1912年,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陸軍總長。南北議和中認為只要袁世凱贊成共和即可選為總統。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任理事。12月,袁世凱任為川粵漢鐵路督辦,旋辭。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任江蘇討袁軍總司令,失敗,逃亡日本。1914年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為中華革命黨,拒絕加入。赴美,與同盟會會員多人組「歐事研究會」。旅美期間堅持反袁。並為護國軍籌餉。1916年7月返回上海、10月病逝。
【曾國藩】(1811~1872)原名子誠,字伯涵,號滌生。湘鄉(今雙峰縣)人。道光第三甲賜同進士。曾從倭仁、唐鑒講習程朱理學,也重視經世致用之學,文學造詣接近桐城學派。歷任四川鄉試正考官,翰林院侍講學士,內調學士,禮部右侍郎,署兵、吏部侍郎。1852年(咸豐二年)丁母憂回籍。次年初奉命幫辦團練,與江忠源、左宗棠等乘機組建湘軍。1854年,他從衡州出師,發布《討粵匪檄》,開始進攻太平軍。在湘潭獲勝後,又佔領岳州,率湘軍出境作戰,與太平軍進行了長達一數年的軍事較量。1860年8月被授為兩江總督,兼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11月,又奉命統轄蘇、皖、贛。浙四省軍務,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1864年(同治三年)攻破天京。以功加太子太保,封一等侯爵。旋奉命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鎮壓捻軍。所設河防計劃為捻軍擊破,無功受譴,仍回兩江總督任。倡辦洋務,與李鴻章等創辦江南製造總局。1867年授武英殿大學土。次年任直隸總督。1870年奉命查辦天津教案,屈從法國侵略者,枉殺無辜,大遭輿論譴責。9月,仍調任兩江總督。病死南京。遺著有《曾文正公全集》。
【蔡鍔】(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邵陽人。1897年人長沙時務學堂,師事梁肩超、譚嗣同。戊戌政變後人南洋公學。次年赴日留學。1900年隨唐才常參與漢口勤王計劃。事敗赴日,學習軍事。1904年回國後曾在軍事學堂任教職。次年去廣西,歷任新軍總參謀官兼總教練官、陸軍小學堂總辦、新軍混成協協統等職,對訓練新式軍隊頗負時譽。1911年至雲南,任新軍第一九鎮三十六協協統,與革命黨人密切聯系。武昌起義爆發時,與李根源率新軍響應,旋成立雲南軍政府並任都督,「二次革命」中暗裡響應,事敗,調離雲南,袁世凱委以虛職。1915年袁擬稱帝,化裝逃出北京、經日本到昆明。12月25日,與唐繼堯等通電宣告雲南獨立,聲討袁世凱。次日成立護國軍,任第一軍總司令。戰斗中屢屢獲勝。繼而廣西、湖南等省紛紛獨立。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任命為四川都督兼署民政長,11月8日病逝於日本。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瀏陽人。湖北巡撫譚繼詢子。少時博覽群籍,尤喜讀魏源、龔自珍和王夫之的書。曾游歷十餘省,觀察風土,結交名士,頗多感嘆,甲午戰後,憤中國積弱不振,在沈陽倡立算學館,開湖南維新風氣。1897年,發奮著述《仁學》,在哲學上提出「以太」為世界物質本源的學說,尖銳地批判了封建專制制度的綱常名教,要求沖決一切「網羅」。對秦漢以來的封建專制制度的抨擊尤為猛烈。同時還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政治、經濟主張,贊美資本主義大機器生產。其變法主張可概括為:變科舉以育人材,開議院以達下憎,改官制而少其層累,發展機器工業等等,1897年起、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學政江標等設立時務學堂、南學會,辦《湘報》,為湖南維新運動開展得有聲有色立下汗馬功勞,成為維新運動中的激進派。8月被征入京,9月5日耀四品卿銜軍機章京,直接參予新政。旋後黨密謀政變,以「拔刀以救上自任」,單槍匹馬請袁世凱出兵救上。袁世凱告密,政變遂起,25日被捕,28日與林旭等六人同時遇害。年33歲。
【熊希齡】(1870-1937)字秉三。鳳凰人。光緒進土。選翰林院庶吉士。1897年任湖南時務學堂提調,延請梁啟超為中文教習,曾力斥王先謙、葉德輝等對新學的毀謗。1898年與譚嗣同等設延年會於長沙。百日維新期間,聯合湘紳提議整頓湖南全省書院。戊戍政變時被革職,禁銅於家。武昌起義後曾擁護袁世凱復辟,任過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1928年任全國賑務委員舍委員,世界紅十字會中華總會會長,熱心慈善事業,頗多慈善教育功績。
【魏源】(1794-1857)原名遠達,字漢士,後字默深。邵陽(今隆回縣)人。20歲時隨父人京,從劉逢祿學《公羊春秋》。在學術思想上主張經世致用,屬今文學派。1825年(道光五年)受聘於江蘇布政使賀長齡,編輯《皇朝經世文編》。又助江蘇巡撫陶淘辦理僧運水利諸事,1841年人兩江總督裕謙幕,直接參加抗英戰爭。因投降派昏庸誤國,憤而辭歸,發奮著書。1842年,他完成了《聖武記》一書。繼又受林則徐之託,編成《海國圖志》。書中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張,成了近代洋務思想和資產階級改良思想的先驅。1845年,始中進士,曾任內閣中書,後分發江蘇,歷任東台、興化知縣、高郵州知州。晚年棄官學佛。病故於杭州。著作還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編》等。
『叄』 尋找廣播劇(亮劍)
是不是這個~ 有聲小說:亮劍(全專82集)屬http://www.pingshu8.com/musiclist/mmc_228_586_1.htm
『肆』 求有聲小說和廣播劇!
你的郵箱不存在,還有別的郵箱么?我發給你
『伍』 求鬼吹燈周建龍的有聲小說 最高全8部 MP3打包的
鬼吹燈續集4部曲有聲小說周建龍原聲.rar,他們都很年輕
他們都很年輕
再也別想出來了
長時間凝視一個直徑小於五厘米的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