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專有哲學嗎
A. 大專有哲學 學嗎
大專中可以學到哲學,但並不是主修,只是思想教育的基本課程。一般的大專院校都不會很重視,但有些像政法學院就不同了。哲學是其重要的課程之一,但仍不是主修。因為哲學在社會中沒有實用價值,它只是修身、提升自我素質的。
B. 所有專業都有哲學課嗎
的確如此,馬哲毛概思修近代史是大學四大必修課。各高校的各個專業都必須開設公共課,其中哲學是公共課程最重要的一部分。
PS:哲學課可以幫助學生正確思維,學得進去,學好了,一生受用無窮。
C. 我們作為一名中職生為什麼要學習哲學知識
學習哲學知識能幫助我們樹立科學的、正確的人生觀和
世界觀,可以大大增長知識,開闊眼界,能夠鍛煉理論思維
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培養我們思考問題的獨特視角。
泰戈爾曾經說過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而我已經飛
過。那麼人生,不也就是一段軌跡、一個過程、一首詩歌、
一篇故事。對於人類歷史的長河,一個人的人生不過是一滴
雨,落入水中剎那間,就不會留下半點痕跡;或許就是一朵
浪花,融入滔天巨浪里早已銷聲匿跡。雖說是微不足道,但
也有其閃光點,好比劃過天際的流星,即便短暫也能以其瞬
間的燦爛,給人們帶來永恆的美麗,震撼著每一顆心乃至整
個宇宙。
哲學的魅力無窮,她能夠直面人類的困惑,追尋人生的
價值。人類的智慧由心而生,原本就應該簡潔明了,只是因
為每個人的心靈被蒙上了塵埃,才使得簡潔明快的東西變得
晦暗、復雜起來。倘若我們想通了、弄懂了、明白了這些道
理,人生之旅就一定直接快捷得多。只有哲學才能給你一雙
慧眼,
讓你看清自己,
洞悉世界。
只有用哲學培植出的心靈,
才會發現生命原來如此美麗;只有將哲學融入生活,哲學才
會彰顯出頑強的生命力。
哲學又是個包羅萬象的體系,浩如煙海,廣袤無盡,即
便你睿智如海,也無法面面俱到、事無巨細完全了解哲學。
哪怕是專業人士哲學大師,所掌握的知識也不過是哲學體系
的冰山一角,擺在人們面前的始終是一個又一個困惑,一道
又一道難題:諸如陰陽五行如何問世的?百家爭鳴是怎樣的
一種盛況?道教是如何影響中國文化發展的?宋明理學的
地位是怎樣確立起來的?德國古典哲學的奠基人是誰?這
些問題並非每個人都能回答上來。因此,將哲學問題知識化
並加以掌握,是深入研究這一領域的基礎,也是追求真理和
價值的必由之路。
D. 什麼是哲學 中職生有什麼積極意義
哲學(英語:Philosophy,源於希臘語:Φιλοσοφία),按照詞源有「愛與智慧」版的意思。在學術界里,權對於哲學一詞並無普遍接受的定義,也預見不到有達成一致定義的可能。單就西方學術史來說,哲學是對一些問題的研究,涉及等概念。
哲學是有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哲學是定性、定邏輯地認識宇宙整體變化規律的學問。而科學則是在哲學對宇宙的定性、定邏輯的基礎上分科認識宇宙中的各部分即萬事萬物的定量變化規律的學問。
E. 哲學系有哪些專業
1、哲學專業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與歷史,以及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思維科學的基礎知識,受到中西方哲學的基本理論和發展線索的系統教育,以及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業務能力的訓練。
F. 急!!!~~中專哲學
物質決來定意識,意識以物自質為前提和基礎,意識的內容受客觀現實限制。但對物質決定意識不可機械地理解,事實上,意識具有非常明顯的能動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表現為,意識具有能動地認識世界、又通過實踐能動地改造世界的能力。意識的能動作用,又稱為主觀能動性。
1
G. 論述題、中專(哲學與人生)
教材上的定義是: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知識的歸納和總結。
我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卻說:哲學就是對人生有系統的反思。
兩者的論述不同是因為角度不同。前者是從哲學的構成方面來說的,後者則強調了哲學對人生意義
H. 中專哲學
最佳答案檢舉 馬克思一生中說的最具指導意義的一句話
——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
這句話出自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完整的一段話是這樣的:「無論那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二卷33頁(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
也許有人問:你並沒有讀完馬克思的著作,怎麼能確定「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是馬克思一生中說的最具指導意義的一句話呢?因為它具備兩個條件:1、受眾最大化——整個人類;2、適宜范圍最大化——人類生活的一切領域。如果馬克思說的還有符合上述條件的其它的話,也只能是並列第二、第三……
要說這句話也是句大實話。提出自己不能夠解決的任務,肯定是完不成的了,誰還這么蠢?你還別說,這樣做的人還不少,而且有最聰明、偉大的人物。如果不從哲學上搞清楚這句話的實質和理論根據,徹底肅清「內因決定論」的影響,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這種愚蠢的錯誤。這要從唯物辯證法的實質是什麼談起:任何事物的實質無論有多少個方面,都有內在的聯系,都有主次之分,辯證法當然也不例外。恩格斯認為,辯證法就是「和形而上學對立的、關於聯系的科學……」。(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484頁 )聯系論是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對立)的主要特徵——就是說,聯系論為主要方面,「運動和發展的普遍規律」為次要方面。以主要方麵包容、統一次要方面就形成了辯證法實質的完整體系。他是這樣表述的:「辯證法是關於普遍聯系的科學。主要規律:質和量的轉化—兩極對立的相互滲透和它們達到極端的相互轉化——由矛盾引起的發展,或否定的否定——發展的螺旋形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 521頁)普遍聯系為辯證法的實質(的主要方面),三個規律是從屬於普遍聯系的。
新興邊緣科學和綜合科學以及系統科學(系列)的創立進一步揭示了整個世界的普遍聯系。很多學者指出:只有普遍聯系才是辯證法的最一般最基本的范疇(傳統的觀點認為,只是基本范疇之一),辯證法的全部內容都是建立在普遍聯系基礎之上的。
早在1961年出版的艾思奇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就將普遍聯系歸於條件論(艾思奇著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1年73-74)。1982年出版的由李秀林先生主編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理論界公認的一本最好的教科書)更明確地指出:「一切具體的事物和現象都是有條件的,從一定意義上說,唯物辯證法的的普遍聯系論就是條件論。過去在左傾思想支配下所批判的『條件論』實際上恰恰正是辯證唯物論」。(李秀林主編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2年91)上述觀點很鮮明,完全贊成恩格斯的「實質論」。這里作一點小小的修改,將「從一定意義上說,」改為:從實質上說,唯物辯證法=普遍聯系論=條件論(下文還要作詳細的論述)。
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最重要的推理就是馬克思提出的:「人是什麼樣的,取決於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將他的這一觀點上升到最一般的高度就可以得到這樣一個辯證唯物主義的推理:事物是什麼樣的,取決於它們的存在條件。我曾經說過恩格斯缺少這一步提升,所以他的自然辯證法沒有達到和歷史唯物主義相配匹的高度。但恩格斯對條件的決定作用向來是重視的。如他說:「共產主義學說就是關於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的學說。」(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版)一卷230頁)綜上所述,我以為可以將辯證唯物主義定義為:關於條件的學說。馬克思的這一句話:「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其實質就是條件論,其理論根據就是唯物辯證法。
列寧則把對立統一規律確定為辯證法的實質,他說:「統一物之分為兩個部分以及對它的矛盾著的部分的認識,……是辯證法的實質」。(哲學筆記(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82年397頁)列寧實際上也構建了一個實質論體系,——是以對立統一規律為主要方麵包容、統一其餘規律和聯系論。他說:「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規定為關於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這樣就會抓住辯證法的核心,可是這需要說明和發揮」。(哲學筆記(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82年251頁)
為什麼說列寧的「實質論」是嚴重失誤而非重大發展呢?這是由對立統一規律在辯證法中的錯位造成的。我們從普遍聯系和普遍規律的關系來認識這個問題。恩格斯說:「……這些物體是互相聯系的,這就是說,它們是相互作用的並且正是這種相互作用構成了運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年429頁)普遍聯系引起了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即是運動,通過運動的(更確切的說法是相互作用的)普遍規律引起全面發展,全面發展亦是在普遍聯系之中的。這里的關鍵問題是要搞清綱和目的關系,普遍聯系是綱,綱舉目張,三個規律(無論以後又發現了多少普遍規律)一個也漏不掉。而列寧的「實質論」卻將三個規律(且不說遠不止三個規律)的其中之一確定為辯證法的實質。
列寧對於辯證法理解的缺欠還表現在他對相互作用的認識上,恩格斯說:「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終極原因。」而列寧卻說:「僅僅相互作用=空洞無物……」近年來,理論界越來越重視相互作用在辯證法中的地位,認為:相互作用是比運動更豐富、更深刻的范疇。從一定意義上講,認識事物就是認識相互作用。恩格斯已經提出認識從研究運動向研究相互作用過渡的問題。而列寧則滯留在從靜止向運動過渡問題的研究上。就是說他在恩格斯達到的高度後退了。
我們也應看到,列寧既沒有理順也沒有完成他的體系。而從列寧關於辯證法的全部論述和革命實踐看,他對於普遍聯系論卻是相當重視的。我們以為在他的潛意識中其實是將普遍聯系論看作是辯證法的實質的。事實也證明列寧是以恩格斯的「實質論」來指導革命實踐的。而且列寧在顯意識中 對於他的「實質論」也並不是完全確定堅信不疑的,而是有所保留的,——只不過他將保留放在括弧里:「是辯證法的『本質』之一,是它的基本的特點或特徵之一,也許是它的基本的特點或特徵。」(哲學筆記(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82年397頁)但他的這種表述,使後人很容易忽略他的保留,很難理解他「說明和發揮」的本意。
列寧「實質論」的致命缺陷是以目代綱。從而誤導了以斯大林為首的原蘇聯理論界,他們依此為邏輯起點,推演到底就產生了「內因決定論」。就是說「內因決定論」並不是中國的土產,它的源頭在原蘇聯(詳見毛澤東哲學批註(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988年105、159)。 「內因決定論」認為事物的本質是由事物內部的主要矛盾決定的。事物的外部矛盾只決定事物的非本質。這和辨證法恰恰是背道而馳的 。辯證法堅持(事物是)普遍聯系的關系存在論,或系統存在論,堅決反對「各自獨立的」「實體中心論」。如果事物之間的聯系(即事物的外部矛盾)只決定事物的非本質,那麼「關於普遍聯系的科學」的辯證法還有什麼意義?怎麼能稱得起科學哲學呢?「內因決定論」是典型的形而上學。以它為指導必然是唯意志論,就是說它也是唯心主義的,——形而上學,乃至唯心主義就這樣借了唯物辯證法的軀殼還魂了!
必須指出,講壇馬克思主義(現行教科書)至今仍貫徹著列寧的實質論;就是論壇馬克思主義也基本上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
造成列寧失誤的原因雖然很多,但直接的原因是列寧在獨立探索黑格爾辯證法時出現了偏差。唯物辯證法的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原本是黑格爾的忠實信徒,當然是熟知黑格爾辯證法的。他們從黑格爾的陣營中沖殺出來,又經過了和青年黑格爾派的長期論戰,加之二人的密切合作,才完成了對黑格爾辯證法的改造。而上述條件列寧均不具備。列寧沒有讀過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以及馬恩的有關經典著作和馬克思的一系列早期著作。因此,列寧的失誤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似乎是可以原諒的。
現在我們就用馬克思的「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這句話,對我黨的理論和實踐加以梳理,看看那些是對的,那些是錯誤的。
毛澤東在建國前就提出了關於建國的理論——新民主主義論,這一理論不但博得全黨全民的一致擁護,而且連我們的敵人都稱道。當時毛澤東設想新民主主義論要搞15年,但實際上只搞了短短幾年。就在這短短的時間里,中國的經濟得到長足的發展。像 「四面八方」的政策(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兩個聯盟(勞動者之間的聯盟;勞動者同非勞動者的聯盟)以及 「土地、農具入股分紅的合作社」(乃是舉世無雙的創舉,我們今天想搞這樣的合作社都搞不起來),那是多麼好的東西!如果不瞎折騰,將新民主主義搞到現在,可以肯定的說中國和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決不會有現在這樣大。新民主主義論並不屬於毛澤東個人,而是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然而就是這么正確的理論,這樣精彩的東西,被左轉後的毛澤東輕易的拋棄了!他拋棄的實際上是中華民族崛起的一次歷史機遇!
新民主主義論究竟好在什麼地方?好就好在是根據中國的實際條件,提出了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搞資本主義。為了和(孫中山提出的)在資產階級領導下搞資本主義的理論相區別,所以叫新民主主義。毛澤東晚年犯的錯誤,概括起來就是:無視中國的條件,搞純而又純的公有制。而毛澤東一生中凡是成功的理論和實踐也僅僅在於提出了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像「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的戰術等。這個問題筆者在《毛澤東晚年錯誤的實質及哲學根源》(已在凱迪、人民網、光明網上貼,在老帖區)已經做了專題討論,這里不重復。
鄧小平的特色理論好在什麼地方?好就好在根據中國的實際條件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多次說過我們的政治路線是正確的。然而,由於在哲學上沒有清算內因決定論,沒有挖掉左的路線的哲學根源,致使我們的思想路線仍然存在著問題,下面就重點談談這方面的問題。
去年各大媒體提出,要改革壓力型基層行政機制。這一基層行政機制有什麼弊端呢?「一手烏紗帽,一手高指標」。就是上級向下級提出了不能夠解決的任務。而下級還要加碼,要憑自己的魄力創造政績,以圖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提升。其結果大家都有目共睹,且不說弄虛作假的政績工程,就是真正為人民謀福利的,也有相當一部分超出了豁區群眾的承受能力。最近媒體透露,今後審紀工作的重點要放在各級官員政績後的負債問題上。這當然是抓到了點子上,是合民情順民意的。
前面說過「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 其實質就是條件論。所謂能夠解決的任務包含著兩個方面:1、解決任務的客觀條件具備;2、(主體)能夠選擇正確的手段或方法。客觀條件具備是相對於主體的一般能力而言的,如果沒有主體的能力為參照,客觀條件是否具備就根本無從評估。在客觀條件具備的前提下,主體能否選擇正確的手段或方法就是解決任務的關鍵。所謂正確的手段或方法即是合目的合規律的手段或方法,簡單明了的講即合實際的手段或方法。前面講的中國革命成功的經驗,——提出了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也即是選擇了合實際的方法。
現在我們來認識一下大家最關心的反腐敗問題。反腐敗斗爭為什麼至今未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而且是事倍功半呢?竊以為問題出在方法上。由於採用的方法失當,致使「抓凈貪官」成為一個不能夠解決的任務。失當的方法是什麼方法?這個方法 概 括起來講就是「發現法」——從好人里挑壞人。壞人冒充好人和好人混在一起。所以主要依靠群眾揭發檢舉。而依靠群眾揭發檢舉的最好的辦法就是發動群眾搞政治運動,在 改革開放前這的確是行之有效的辦法。然而實際情況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1、改革開放前貪官很少,現在貪官很多;2、改革開放前抓貪官主要靠發動群眾搞政治運動,現在主要靠法治。「發現法」在改革開放前之所以行之有效,是由那時的實際情況決定的。在實際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的今天再採用這個方法就像刻舟求劍,當然是不行的了。必須根據新的情況,採用符合實際的新方法。針對今天的實際情況,筆者提出一個新的方法:「暴露法」。在拙文《解放思想,破除現行思維定勢的束縛,大膽探索反腐敗的新思路》(第五稿)(附後)已對於這個方法作了詳述。
要將馬克思的「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這句話貫徹到日常工作中,有一個前提:徹底批判「內因決定論」。我黨是通過真理標准討論,解放了思想,才實行改革開發的。而我們今天極需要再開展一次哲學問題的大討論,將人們的思想從「內因決定論」的束縛下解放出來。而且只有完成了這個解放,才能更好地貫徹黨的事實求是的思想路線,才能更好地實踐 「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才能更好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因此我建議:在全黨開展 「『條件論』 和『內因決定論』究竟誰是馬克思主義?」的大討論,為在極「左」時期錯誤批評的「條件論」徹底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