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國代理
1. 胡 姓氏的來源
胡姓是當代中國的第13大姓,總人口1600餘萬,約占當代中國人口的1.3%。據考證,胡姓的來源主要有四支,分別為媯姓、歸姓、姬姓和外族改姓。在這其中,尤以媯姓之胡影響最大、傳承最遠,成為當今胡姓的主體。而媯姓之胡,則是起源於古宛丘的陳邑,即今周口市的淮陽縣。
據《史記·陳杞世家》、《左傳》及《姓纂》、《通志·氏族略》等書記載,媯姓之胡來源於謚號。媯本為五帝之一舜的姓,舜的部落因居於今山西永濟的媯水旁而得姓為媯。夏朝建立後,夏王封舜之子商均於虞(今河南虞城西南),又封舜的另一後裔虞遂封於遂(今山東寧陽西北)。商初時轉封虞遂後裔於陳(今河南淮陽東南)。到了商代末期,商均的直系後裔遏父(也稱閼父)在姬周侯國里擔任了「陶正」之職,因制陶有功,得到周文王的賞識,並把長女太姬許配於遏父之子媯滿。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後,為備「三恪」,決定分封黃帝、唐堯、虞舜後裔。媯滿適逢其會,被做為舜的直系後裔封於陳,以奉舜帝之祀,並以此取代親商朝的虞遂後裔,建立了當時為周朝十二大諸侯國之一的陳國。對於這段史實,《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也有類似記載:「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也,與其神明之後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諸陳,以備三恪。」
另據史書記載,胡公滿在商朝時也很有節操,故而受到後來周朝的尊寵。《左傳·昭公八年》有「胡公不淫,故周賜之姓,使祀虞帝」的說法。關於「不淫」的含義,史有不同解釋,現在一般解釋為媯滿不隨商紂王淫亂、保持節操而親近周族之意。這也就是周文王願意將女兒嫁給他,使他成為周王朝的女婿的由來。晉代杜預注《左傳》,說陳是周的外甥,賴周德,大概也是緣於此。
媯滿建陳國後,築陳城,並以周禮教化百姓,深得周王朝的認可和百姓的愛戴。媯滿高齡而逝後,周王朝賜謚號「胡公」,取義為「彌年壽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正允背私曰公」,也就是稱贊媯滿健康長壽、保民安邦而譽滿天下,公正誠信而深得民心,媯滿也因此而被後世稱為「陳胡公」或「胡公滿」。後人為紀念陳胡公在陳的功德,在城南曾建陳胡公祠。據舊志記載,陳胡公墓也在城南,傳為用鐵冶鑄成,世稱胡公鐵墓,宋代蘇軾游此處時曾往拜謁。
公元前478年,楚惠王北伐,陳國最後一個諸侯陳閔公被樂,陳國滅亡。從媯滿被封於陳到陳國的滅亡,前後經歷了20世,共26代君王,歷時588年。陳國滅亡後,陳胡公的後裔一部分以封國的國名為氏,即今在中國人口排名第五的陳姓,另一部分則以媯滿的謚號為氏,這就是當今排名第十三大姓的胡姓。以謚號為氏,含有隱姓之意,大約是為了避免亡國後所遭致的政治迫害。從上述表述,我們大致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媯滿不僅為陳姓的血緣始祖,同時也是媯姓之胡的血緣始祖,自然也就是媯姓之田的血緣始祖。
媯姓之胡雖為當今胡姓的四個來源之一,但卻是被認可程度最高的來源,當今胡姓,基本上都是以胡公滿為自己的直系祖先。尤其是在後世河南、江西、湖南、廣東、四川、江蘇、福建、浙江、安徽、山東、山西、陝西等地以至台灣的大型規范族譜中,均有詳載,並有相應的世系排列,雖然各譜所列並不完全一致,但卻也是言之鑿鑿。
胡姓在中國歷史上是人才輩出,幾乎遍布各個領域,文臣武將、名士俊彥、英雄豪傑,不勝枚舉。如古代著名的有:三國時吳大臣胡綜,西晉大將胡奮,唐朝詩人胡曾,五代後唐畫家胡王襄,北宋教育家胡璦,南宋經學家胡安國、學者胡宏、胡居人,宋元之際史學家胡三省,明朝開國名將胡大海、丞相胡惟庸、大臣胡廣、胡直、文學家胡應麟、名臣胡宗憲,清朝經學家兼地理學家胡渭、文學家胡田游等;近代有大臣胡、湘軍名將胡林翼、著名徽商胡光墉、太平天國名將胡以晃等;現、當代有國民黨元老胡漢民,民國將軍胡宗南,學者胡適,華僑企業家胡文虎,當代理論家胡喬木,昆蟲學家胡經甫,物理學家胡寧,數學家胡世華,植物學家胡先驌,病理學家胡正詳等,數不勝數。
2. 三國時期武將官職表
大將軍:武將之首,其官職位比三公,有時在三公之上,有時在三公之下。東漢末年,其官職在三公之上,因此當漢天子以曹操為大將軍而以袁紹為太尉時,袁紹「恥班在太祖下」。屬官有長史、司馬。
驃騎將軍:位在大將軍之下,比三公。
車騎將軍:位在驃騎將軍之下,比三公。
衛將軍:位在車騎將軍之下,比三公。
中郎將:漢朝武官的級別分:將軍、中郎將、校尉三級。由於將軍並不常置,有戰事時才冠以統兵者將軍之稱,所以平時一般武官所能獲得的最高官職為中郎將,品秩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衛隊,屬光祿勛管轄。到三國時期,有軍功者越來越多,大量被封為將軍,中郎將反而成為了中下級軍官的職位。
校尉:校尉是比中郎將略低一級的武官官職,品秩為「比二千石」。在漢代設八校尉分掌中央軍隊。到三國時期,有軍功者越來越多,大量被封為將軍,校尉反而成為了低級軍官的職位。
八校尉:漢武帝起所置京師的屯兵八校尉,分掌中央軍隊。分別是長水校尉、屯騎校尉、越騎校尉、步兵校尉、射聲校尉、中壘校尉、胡騎校尉、虎賁校尉。東漢時,省中壘校尉、胡騎校尉、虎賁校尉。到三國時期,八校尉的職權越來越小,最後淪為低級官員。
四軍將軍:即前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後將軍。周末始有,漢朝時並不常置,漢末群雄迭起,四軍將軍才以重號將軍(即高級軍官)的名號屢屢出現。
四征將軍(四征大將軍):重號將軍名稱,即征東將軍、征南將軍、征西將軍、征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三公,在衛將軍之下。
四鎮將軍(四鎮大將軍):重號將軍名稱,即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征將軍之下。
四安將軍:重號將軍名稱,即安東將軍、安南將軍、安西將軍、安北將軍。東漢時有此名號,位次三公,在四鎮將軍之下。
四平將軍:重號將軍名稱,即平東將軍、平南將軍、平西將軍、平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安將軍之下。
大都督: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黃鉞以節制持節將軍等高級將領。吳同魏制。蜀置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都督:東漢末年始置。因各雜號將軍之間並無隸屬關系,故設都督一職,督管幾路軍隊,為軍事統帥。後以「都督某州軍事」,掌管駐扎在該州的所有軍隊,並兼管該州民政,權力非常大。
上大將軍:孫權封陸遜為上大將軍。後呂岱亦任此職。
雜號將軍:漢魏時期,有軍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職的難度加大。因此常在「將軍」前冠以某個名號以作為他的官職,這種名號並無一定,名號之間也無上下級關系,因此稱為雜號將軍。
軍師將軍(軍師):雜號將軍之一。魏以荀攸為軍師,凡軍國選舉及刑獄法制皆使決之。吳也曾以朱然為右軍師,蜀國也以諸葛亮為軍師將軍。
領軍將軍(領軍、中領軍):雜號將軍之一。曹操任丞相時,置領軍一職,由史渙擔任,與護軍一起並掌禁兵,後更名為中領軍。曹丕更名為領軍將軍,主五校、中壘、武衛三營。蜀、吳亦置,為高級將軍名號。
護軍將軍(護軍、中護軍):雜號將軍之一。與領軍同時置,由韓浩擔任護軍,掌禁兵。曹丕更名為護軍將軍。蜀、吳亦置,為高級將軍名號。
監軍(中監軍):監督、巡查軍隊之職,有時也以軍師或軍司兼其職。
別部司馬:軍中司馬,因領一營故稱為別部司馬。其所率兵士數目各隨時宜,不固定。
牙門將軍(牙門將):趙雲、魏延曾任牙門將軍,位比雜號將軍略低。曹丕於黃初年間也置牙門將,冠服與雜號將軍同。後世以牙將為低級軍官。
偏將軍:低級將軍名號,高於裨將軍。
裨將軍:最低一級將軍名號。
門下督、帳下督:蜀國將帥手下直屬部隊的低級將領。
(2)安國代理擴展閱讀
古代官職知識
開府(開府儀同三司): 漢代僅太傅、大將軍、三公(三司)可以開幕府。三國時期由於開府的官員逐漸增多,故有「開府儀同三司」的名號,即可以按照三公的官制,開府招攬自己的幕府屬官。
假節鉞(假節):節(就是蘇武牧羊時手裡拿的那個東西)、鉞(類似於斧子一樣的東西)都是皇帝的信物。「假黃鉞」代表了皇帝出征。
比如「帝征孫權,以(曹)休為征東大將軍,假黃鉞」。「使持節」則可以在地方上自行誅殺二千石以下的官員。「持節」可以自行誅殺無官職之人,若在軍事中,則可以誅殺官員。「假節」可以殺犯軍令之人。
使君:州長官之尊稱,比如曹操稱呼豫州牧劉備為「使君」。
府君:郡守的尊稱。
品秩:以俸祿作為官員品級的標准。依次為上公、公、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千石、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比二百石、一百石等。可參見東漢官職
錄尚書事:錄為總領之意,錄尚書事就是總管全國一切事務,無所不管,往往是公卿權重者任之,比如諸葛亮。
方正(賢良方正): 漢代的選舉科目之一,被舉方正即意味著可以做官了。有時候方正和賢良並在一起,稱為賢良方正。
茂才:漢代選拔官員的科目之一,原為「秀才」,意為才之秀者也。後避劉秀諱,更為「茂才」。
孝廉:漢代選官科目之一,各郡國舉孝子、廉吏各一人,為「舉孝廉」。
高第:漢代選舉科目之一。
行:官缺未補,暫由其他官員攝行。可以是低級官職攝行高一級官職,可以是同級官職相互攝行,也可以是高級官職攝行低級官職。
假:假為代理之意。
除:拜官授職。
遷:升遷。
3. 保定地區性保健品和成人用品的批發市場子那裡!還有就是品牌的縣代理商怎麼做,安國和容城市場也可以
去網上批發
4. 保定蠡縣那代理批發安國祁洲瑪咖酒
商城餃子館斜對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