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代理許可 » 授權管理悖論

授權管理悖論

發布時間: 2021-02-03 23:04:41

❶ 企業信息化中的悖論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信息技術投資規模越來越大,人們對的期望與日俱增,普遍認為IT會促進組織效率、降低企業交易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和客戶滿意程度,並最終提升企業的盈利水平。然而,Robert Solow根據自己的研究成果[3],在1987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我們到處都看得見計算機,就是在生產力統計方面看不見計算機」,即雖然企業在IT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源,然而從生產力增長的角度看卻收效甚微,這就是著名的「信息技術生產力悖論」。

2.1.1.1 信息技術悖論及其解釋

關於信息技術悖論,Dewan指出盡管從1965~1994年對信息技術的投資持續增長,但是相應的勞動生產率增長卻出現了明顯下降的趨勢,即勞動生產率的年平均增長率從1960年的3%下降到1990年的1%[4]。相對而言,同一時期信息技術投資的增長幅度卻遠遠高於生產率的增長幅度。尤其令人感到難以置信的是,其增長率的衰退卻是與人均IT資本的迅速增長同時發生。

經濟學家、管理者對信息技術生產率悖論的研究,起初集中於銀行、保險、醫療、零售等服務性企業,結論是IT投資與其財務績效之間沒有相關性,其後的研究表明悖論同樣出現在製造企業中。Morrison利用全美製造業部門的經濟分析數據,發現每1美元IT投資平均只能產生0.8美元的邊際價值,意味著信息技術的投資過度。然而,生產率增長的下降和日益增加的IT投資的相關性並不那麼令人信服,畢竟影響生產率的因素有很多,並且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IT投資也只佔較小的份額。Brynjolfsson[-[5]為此提出了四種解釋:①投入和產出的測量失真;②學習和調整引起時滯;③利潤的再分配和散失;④IT的管理不善。也就說,IT生產率的不足主要是由於測量方法和工具的缺乏以及信息技術開發者和應用者的管理不當所造成的。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期,大量研究證實了悖論的消失,例如,非IT資本的邊際總產出在4.14%~6.86%之間,而計算機資本在56%~68%之間,這意味著每增加一單位的計算機資本將比同等價值的其他資本多10餘倍的產出。Brynjolfsson等人對1216家企業1987~1997年間的數據考察,發現每1美元計算機投資與企業超過10美元的市場價值增加相關聯,而1美元其他有形資產投資僅僅與大於1美元的市場價值增加相關聯[6]。IT投資的高價值源於信息技術的「通用技術」特性,如同電報、電話、蒸汽機一樣,其主要貢獻是聯合新的工作系統、組織重構、業務流程再造等補充性投資使新的生產方法成為可能,這些補充性投資形成無形資產包括與計算機相關聯的軟體、新業務策略、新業務流程和其他開發計算機技術收益的組織創新。盡管這些潛在的無形資產本身不能被直接看得見,並且不反映在企業的資產平衡表中,但無形資產卻給企業創造了可以測量的市場價值。

2.1.1.2 我國ERP實施現狀

圖2.1 企業ERP應用滿意程度調查

賽迪顧問(CCID),2003,01。

ERP作為一種基於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的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它致力於在企業管理的各個活動環節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信息網路系統,使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工作流加以集成和綜合,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加快企業對市場的反應速度,從而提高企業管理效率和水平,並最終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競爭能力。然而,這一被看做企業信息化代名詞的信息系統,自20世紀80年代沈陽第一機床廠實施以來,在我國已有20多年的發展歷程,實施成功率不高也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如圖2.1所示。在對我國企業實施ERP的總體情況分析後,筆者認為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信息化的投入不足。根據CCW Research近期對全國25個省(市)的百餘家大型企業信息化建設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的調查研究,目前很多企業在投資時仍遵循工業化時代的模式,希望IT建設在短期內就能夠降低成本獲得效益。發達國家的大企業每年的信息化投入一般要佔到全年總投入的10%~30%,而國內這個比例卻僅僅是1%~2%[7],甚至更低,且普遍存在著「重技術、輕管理」和「重硬體、輕服務」的現象,往往在大規模投入之後,對於信息化的規劃和實施過程都沒有很好的控制機制,自然難以取得期望的信息化成果。

(2)BPR的實施走向兩個極端。ERP的成功實施往往需要對企業的原有業務流程進行重組,這一點已經為大多數研究者所接受。由於企業管理者對BPR缺乏足夠的重視,為了減少BPR 帶來的管理負擔,過多要求ERP系統去適應原有的業務流程和工作方式,沒有對企業的管理模式、業務流程和組織機構進行根本性改造,結果造成ERP功能難以完全實現,企業無法從ERP項目中獲利。另一方面,信息系統的建設是為企業服務的,只有符合企業自身的戰略、文化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如果企業不加選擇採用標準的科學管理模式,又勢必造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喪失。畢竟ERP的管理思想起源於西方科學的管理體系,在我國企業的應用還需要和具體國情、企業文化、員工習俗等相融合。

(3)注重短期效益,忽視長遠目標。由於ERP系統實施過程是一項管理創新工程,也是一項中外管理模式互相沖突、交匯、聚合的過程,它所固有的邏輯常常嚴重影響公司的策略、組織和文化等各方面,而這些雖然對公司的長遠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但在短期內是無法體現效益的。在投資和利潤率散點圖上,甚至表現為IT投資較多的企業利潤率可能低,而IT投資較少的企業可能獲得較高的利潤率,這對借短期效益提升而標榜業績的管理者來說無疑不能算是成功的系統。

❷ 管理經濟學中的 名詞解釋 "伯川德悖論" 誰給我解釋下

伯川德模型(Bertrand competition)描述了一種競爭格局,即生產同質產品的寡頭廠商可能並不總是以版產量做為決策權變數進行競爭,也可以以價格做為決策變數的競爭方式。
伯川德模型的結論十分簡明,即均衡的結果將是價格等於邊際成本。這一結論同完全競爭條件下的結果是一致的,而大大不同於古諾模型。伯川德模型的核心在於不同廠商之間產品是完全替代的,因此哪位寡頭的定價更低,則哪位寡頭將贏得整個市場,而定價較高者則完全不能得到任何收益,從而虧損。這種「贏家通吃」的市場競爭格局導致寡頭之間競相降價,直至價格等於邊際成本——繼續的降價行為意味著虧損。

❸ 什麼是公共悖論

「公共悖論」意指履行公共管理職能和提供公共服務的公共部門的實踐與理論和公眾對其內期望容之間的差距。公共悖論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國,其成因不能僅以公共官員的社會動機來解釋,公共部門本身固有的一些特徵和內在弱點是更為主要的原因。要突破公共悖論,必須設計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機制

❹ 哪位高手可以幫我解釋一下經濟學的三角悖論啊!

三元悖論,也稱三難選擇,它是由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就開放經濟下的政策選擇問題所提出的,其含義是: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不能同時實現,最多隻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而放棄另外一個目標。
根據蒙代爾的三元悖論,一國的經濟目標有三種::①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②匯率的穩定性;③ 資本的完全流動性。這三者,一國只能三選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中,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的穩定性」得到實現,但「資本流動」受到嚴格限制。而1973年以後,「貨幣政策獨立性」和「資本自由流動」得以實現,但「匯率穩定」不復存在。「永恆的三角形」的妙處,在於它提供了一個一目瞭然地劃分國際經濟體系各形態的方法。
【三者之間的選擇關系】
根據三元悖論,在資本流動,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和匯率制度三者之間只能進行以下三種選擇:
(1)保持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必須犧牲匯率的穩定性,實行浮動匯率制。這是由於在資本完全流動條件下,頻繁出入的國內外資金帶來了國際收支狀況的不穩定,如果本國的貨幣當局部進行干預,亦即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那麼本幣匯率必然會隨著資金供求的變化而頻繁的波動。利用匯率調節將匯率調整到真實反映經濟現實的水平,可以改善進出口收支,影響國際資本流動。雖然匯率調節本身具有缺陷,但實行匯率浮動確實較好的解決了「三難選擇」。但對於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來說,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信心危機的存在會大大削弱匯率調節的作用,甚至起到惡化危機的作用。當匯率調節不能奏效時,為了穩定局勢,政府的最後選擇是實行資本管制。
(2)保持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穩定,必須犧牲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實行資本管制。在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下,在匯率貶值無效的情況下,唯一的選擇是實行資本管制,實際上是政府以犧牲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來維護匯率的穩定性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大多數經濟不發達的國家,比如中國,就是實行的這種政策組合。這一方面是由於這些國家需要相對穩定的匯率制度來維護對外經濟的穩定,另一方面是由於他們的監管能力較弱,無法對自由流動的資本進行有效的管理。
(3)維持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和匯率的穩定性,必須放棄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根據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資本完全流動時,在固定匯率制度下,本國貨幣政策的任何變動都將被所引致的資本流動的變化而抵消其效果,本國貨幣喪失自主性。在這種情況下,本國或者參加貨幣聯盟,或者更為嚴格地實行貨幣局制度,基本上很難根據本國經濟情況來實施獨立的貨幣政策對經濟進行調整,最多是在發生投機沖擊時,短期內被動地調整本國利率以維護固定匯率。可見,為實現資本的完全流動與匯率的穩定,本國經濟將會付出放棄貨幣政策的巨大代價。

❺ 什麼是安全悖論

論避孕套重要性

❻ 阿比林悖論的介紹

傑瑞·哈維(Jerry Harvey)教授復在1974年發製表的一篇題為《管理中的阿比林悖論和其它思考》(The Abilene Paradox and other meditations on management)的文章中,講述了一個故事。它巧妙地洞察到有時候決策產生的方式,這些決策並非人們有意識地「做出的」。

❼ 三元悖論

三元悖論,也稱三難選擇,它是由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就開放經濟下的政策選擇問題所提出的,其含義是: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不能同時實現,最多隻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而放棄另外一個目標。
三者之間的選擇關系。根據三元悖論,在資本流動,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和匯率制度三者之間只能進行以下三種選擇:
(1)保持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必須犧牲匯率的穩定性,實行浮動匯率制。這是由於在資本完全流動條件下,頻繁出入的國內外資金帶來了國際收支狀況的不穩定,如果本國的貨幣當局部進行干預,亦即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那麼本幣匯率必然會
隨著資金供求的變化而頻繁的波動。利用匯率調節將匯率調整到真實反映經濟現實的水平,可以改善進出口收支,影響國際資本流動。雖然匯率調節本身具有缺陷,但實行匯率浮動確實較好的解決了「三難選擇」。但對於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來說,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信心危機的存在會大大削弱匯率調節的作用,甚至起到惡化危機的作用。當匯率調節不能奏效時,為了穩定局勢,政府的最後選擇是實行資本管制。
(2)保持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穩定,必須犧牲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實行資本管制。在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下,在匯率貶值無效的情況下,唯一的選擇是實行資本管制,實際上是政府以犧牲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來維護匯率的穩定性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大多數經濟不發達的國家,比如中國,就是實行的這種政策組合。這一方面是由於這些國家需要相對穩定的匯率制度來維護對外經濟的穩定,另一方面是由於他們的監管能力較弱,無法對自由流動的資本進行有效的管理。
(3)維持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和匯率的穩定性,必須放棄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根據蒙代爾---斐萊明模型,資本完全流動時,在固定匯率制度下,本國貨幣政策的任何變動都將被所引致的資本流動的變化而抵消其效果,本國貨幣喪失自主性。在這種情況下,本國或者參加貨幣聯盟,或者更為嚴格地實行貨幣局制度,基本上很難根據本國經濟情況來實施獨立的貨幣政策對經濟進行調整,最多是在發生投機沖擊時,短期內被動地調整本國利率以維護固定匯率。可見,為實現資本的完全流動與匯率的穩定,本國經濟將會付出放棄貨幣政策的巨大代價。

❽ 世界著名悖論

理發師悖論

薩維爾村理發師給自己訂了一條規則:"他給村子裡不給自己刮鬍子的人刮鬍子,也只給這樣的人刮鬍子.於是有人問他:您自己的鬍子由誰來刮呢?"理發師頓時啞口無言.
因為,如果他給自己刮鬍子,那麼他就屬於自己給自己刮鬍子的那類人.但是,招牌上說明他不給這類人刮鬍子,因此他不能自己給自己刮.如果由另外一個人給人刮,他就是不給自己刮鬍子的人,而招牌上明明說他要給所有不自己刮鬍子的男人刮鬍子,因此,他應該自己為自己刮鬍子.由此可見,不管作怎樣的推論,理發師所說的話總是自相矛盾的.
這就是著名的理發師悖論,是由英國哲學家羅素提出來的,這個通俗的故事表述了集合論中的一個著名的悖論——羅素悖論.羅素悖論還有其它一些通俗化問題,其中有一個是這么敘述的:假定有一個圖書館管理員,要給他的圖書館編輯一本參考書目:僅列入所有那些在他的圖書館里不把它們自己列入的參考書目的參考書目.
=================================
強盜的難題

強盜搶劫了一個商人,他將商人捆在樹上,預備在殺掉他之前,先戲弄一番.強盜頭子對他說:"我本想立即殺掉你,但在臨死之前,再給你一個機會.你說我會不會殺掉你,如果你說對了,我就放了你,決不反悔!如果說錯了.我就殺掉你."
強盜以為,商人已逃不了一死,他怎麼也沒有想到,商人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逃過了這一劫.聰明的商人仔細一想,便說:"你會殺掉我."這下,輪到強盜發呆了,"如果我把你殺了,你就說對了,那麼就應該放了你;如果把你放了,你就說錯了,卻又應該把你殺掉."強盜想不到自己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心下對商人頓生佩服的感情,於是將商人放了.
這是古希臘哲學家嘴邊常講的故事.商人的一句:"你會殺掉我的."立馬解除了眼前的困境,他是多麼地聰明.假如他說:"你會放了我的."這樣,強盜就說法,讓強盜無論怎麼做,都必定與許下的諾言自相矛盾.
像這樣有趣的問題還有許多.比如,上帝是萬能的,你說上帝能創造一塊他也舉不起來的大石頭嗎?
==============================
說謊者悖論

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克里特島的哲學家伊壁門尼德斯有如此斷言:"所有克里特人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謊話."如果這句話是真實的,那麼也就是說,克里特人伊壁門尼德斯說了一句真話,但是斷言卻說:克里特人是不會說真話的.如果這句話是不真的,也就是說,克里特人伊壁門尼德斯說了句謊話,同時斷言表明:克里特島也有人不說謊.那麼,他說的話又是真話.所以,怎樣也難以自圓其說.這就是著名的說謊者悖論.
公元前4世紀,希臘哲學家也提出了這個悖論:"我現在正在說的這句話是謊話."因為你說的話若是真話,按話的內容分析,那麼它又應是一句謊話;反之,若你說的話是謊話,那麼你的話又應是真話.說謊者悖論至今仍困擾著數學家和邏輯學家.
說謊者悖論有許多形式.比如,我預言:"你下面要講的話是'不',對不對?用'是'或者'不'來回答!"如果你說:"不"那表明你不同意我的預言.也就是說你應說"是",這樣與你的本意相矛盾.如果你回答說:"是!"這意味著你同意我的預言,那麼你要的話就應當"不",於是又產生矛盾.
=============================

❾ 通勤悖論具體內容是什麼

那如果要問具體內容的話,我建議你去網路裡面搜索相關的內容,就會有個具體的了解以及詳細的介紹

❿ 鮑曼悖論是什麼

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1925-2017.1.9[1])生前為利茲大學和華沙大學退休的社會學教授之一,是現代性與後現代性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

中文名
齊格蒙特·鮑曼
外文名
Zygmunt Bauman
出生地
波蘭
出生日期
1925年
職業
思想家、社會學家
快速
導航
評價
簡介
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1925年出生在波蘭西部波茲南一個貧苦的猶太家庭。1939年,二戰爆發,鮑曼全家逃亡蘇聯。1943年,18歲的鮑曼參加了在蘇聯的波蘭軍隊,戰後,鮑曼升為上尉,不久又被升為上校,就是在這個時期,鮑曼開始攻讀社會學的學位,師從波蘭當時的知名學者奧索夫斯基和霍施菲爾德。在1953年的反猶太清洗中,他成了犧牲品,被突然撤消職務他於1954年起在波蘭華沙大學哲學與社會科學系任教。1966年,鮑曼擔選波蘭社會學協會執行委員會的主席。1968年因反猶主義和「毒害青年罪」被 驅逐出波蘭。1972年後任教於英國利茲大學。1990年被授予雅馬爾費獎(Amalfi Prize)。1998年被授予阿多爾諾獎 (Theodor W. Adorno Prize)。《流動的現代性》(Bauman,2000)、 《共同體》(Bauman,2001a)、《個體化的社會》(Bauman,2001b)、《被圍困的社會》(Bauman,2002)和《流動的愛》(Bauman,2003)、《虛度的光陰》(Bauman,2004)。

評價
澳大利亞社會學家、國際性社會理論雜志sis Eleven的主編貝爾哈茲(Peter Beilharz)說,鮑曼是「當今用英文寫作的最偉大的社會學家」(Beilharz,2001:1);當代走紅的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Anthony Giddens)也說,「對我而言,鮑曼是一個後現代性的理論家。他用非凡的才華和創造力,建立了一個任何人都必須認真對待的立場」(See Bauman,1995:back cover)。鑒於其對社會學與社會理論研究方面的卓越貢獻,鮑曼於1990年被授予雅馬爾費獎(Amalfi Prize),並於1998年被授予阿多爾諾獎(Theodor W. Adorno Prize)。評論者普遍認為,鮑曼的成功不僅基於其作為一個作家和評論家的文學技巧,更基於其富有創造性的思想和卓越的社會學洞察力。
參考資料
[1] 波蘭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去世,享年91歲.未來網.2017-01-10 [引用日期2017-01-10]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