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1. 法定授權的組織有哪些
行政機關、法律法規的授權組織、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
(一)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
行政處罰由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實施,沒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或其他組織一般不能實施行政處罰。國務院或者經國務院授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決定一個行政機關行使有關的行政處罰權,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權只能由公安機關行使。
(二)受委託的組織實施行政處罰
根據行政管理活動的需要,並有相應法律、法規或規章的規定,行政機關可以視情況,在法定許可權內依法委託符合《行政處罰法》規定條件的組織行使行政處罰權,受委託的組織必須在授權范圍內,以委託行政機關名義實施行政處罰,不能再委託其他任何組織或個人實施行政處罰。委託行政機關對受委託的組織實施行政處罰的行為負責監督,並對該組織實施行政處罰行為的後果承擔法律責任。
(三)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實施行政處罰
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可以在法定授權范圍內實施行政處罰。
2. 行政處罰的實施機關中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有哪些
這種組織太多了,我只舉農業系統的情況吧。根據《植物檢疫條例》第三條的規定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農業主管部門、林業主管部門所屬的植物檢疫機構,負責執行國家的植物檢疫任務。根據《動物防疫法》第八條的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設立的動物衛生監督機構依照本法規定,負責動物、動物產品的檢疫工作和其他有關動物防疫的監督管理執法工作」。這里所說的「植物檢疫機構」和「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就是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這些機構一般不是行政機關。不過,近來進行的行政體制改革過程中,把這些機構列為監督管理類事業單位,有些地區還把這些機構作為參照公務員管理的辦法進行管理。
其他系統應該也有這方面的組織。你可以向專業部門了解一下。
3. 行政主體中,法律授權的組織有哪些
授權的企業組織有以下幾種
一、授權的事業單位或者企業,如高等院校(學歷、學位證書的頒發屬於教育部相關法規授權),國家電網(電力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維護權),銀行(貨幣管理權:沒收假幣、更換破損貨幣);,鐵路運輸企業,郵政企業,電信企業等公用事業企業。
二、或者社會團體,如行業協會。授權的自治組織,如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
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可以成為行政主體,這里的法規指的是國務院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包括規章。
(3)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擴展閱讀:
一、授權的內設機構,原則上內設機構沒有行政職權,但有些內設機構經過法律法規特別授權而享有了一定的行政職權,考試中常見的有專利評審委員會,它是知識產權局的內設機構,商標評審委員會是工商局的內設機構,公安部下屬的公安消防局,公安交管局以及公安邊防局是公安部的內設機構。
二、授權的議事協調機構
除了以上的六類,其他的國務院辦公機構、辦事機構、未經授權的內設機構、未經授權的議事協調機構,這是中央機關與機構,地方機關與機構也分為六類:
a.各級地方人民政府,包括縣級到省級人民政府。
b.縣以上政府各工作部門、直屬機構、特設機構,這里與中央工作部門、直屬機構、特設機構是一樣的,基本上中央有什麼部門,地方也有什麼部門,這里要注意的是定語,必須是縣級以上,鄉鎮人民政府是沒有工作部門、直屬機構、特設機構的,鄉鎮人民政府沒有工作部門。
c.各種派出機關,具有準政府的地位,包括省級人民政府派出的地區行政公署,縣級人民政府派出的區公所及縣級政府或市轄區人民政府派出的街道辦事處。
d.中央機關或機構依法設立的分支機構
e.授權的派出機構、內設機構,包括派出所,公安所,稅務所,
f.一定條件下的綜合執法機構,根據行政處罰法規定和組建的綜合執法機構
三、除以上六類之外,其他的地方政府辦公機構、辦事機構、未經授權的內設機構、派出機構以及未經授權的議事協調機構都不具有行政主體的資格。第三大類是非政府組織和個人,非政府組織經過授權可以成為行政主體,包括四類:
a.授權的企業組織,如鐵路運輸企業,郵政企業,電信企業等公用事業企業。
b.授權的事業單位。
c.授權的社會團體,如行業協會。
d.授權的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
以上四類組織可以根據授權獲得行政主體資格,這里必須是授權,僅僅委託不產生主體資格的取得。
4. 行政復議法 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行政復議法 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具體有以下幾類:
(1)事業組織。事業組織是指為國家創造或改善生產條件,從事為工農業生產服務活動,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單位。如一些地方的衛生監督所等
(2)社會團體。法律、法規往往授權它們行使某些行政職能,如律師協會等各種行業協會,
(3)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
(4)企業組織。企業組織主要是行政管理的對象,但在特定情況下,法律、法規也可授權其行使一定行政職權。如電力公司、有的地方的鹽業公司等。
5. 法律、法規授權組織
【社會團體】是指中國公民自願組成,為實現會員共同意願,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社會團體經法律、法規授權可以成為行政主體。
【事業單位】是指國家為了社會公益目的,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事業單位經法律、法規授權可以成為行政主體。
【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是指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組織形式。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經法律、法規授權也可以成為行政主體。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村民委員會有辦理本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的行政管理職責。
【行政機構】是指行政機關的組成部分。行政機構有的本身就是行政主體,如國務院組成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門;有的則需法律、法規授權才能取得行政主體資格。如工商行政管理所、公安派出所、稅務所,分別是縣級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安局、稅務局的派出機構,它們分別根據《工商行政管理所條例》、《公安派出所組織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的授權而成為行政主體。
【專門機構】專門機構不是一般的行政機構或行政機關的內設機構,而是根據法律、法規專門成立的機構,依法律、法規的授權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職權。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實施條例》成立的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等。
6. 論述法律法規授權組織與受委託組織的區別
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與受委託組織的區別
一、是否享有行政職權不同 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經授權後自身享有被授予的行政職權。 受委託組織:經委託後,自身仍不享有被委託的行政職權,僅僅享有該職權的行使權而已。
二、行事的名義不同 法律、法規授權組織:可以自己名義行事被授予的行政職權。 受委託組織:不可以自己名義行事受委託的行政職權,而應以委託行政機關的名義行使。
三、責任承擔主體不同 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自己承擔被授予的行政職權。 受委託組織:自己不承擔受委託的行政職權的行使後果,而由委託行政機關承擔。 注意: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在行使被授予的行政職權時是行政主體;而受委託組織在行使受委託的行政職權時不是行政主體。
四、是否需要法律依據 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授權必須有法定依據,若授權沒有法定依據的,則應當視為「委託」。 受委託的組織:不強求必須法定依據,除非法律有特別規定。
7. 法律法規規授權的執法組織有哪些
公檢法,還有工商、稅務、財政、衛生、交通、勞動、水務、國土、環保、規劃、建委、發改委等等都有執法權。
8. 行政主體中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有哪些
法律 法規 授權的組織,,可以成為行政主體,這里的法規指的是國務院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包括規章。
《行政訴訟法》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