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文回應西遊記獲吳承恩授權
1. 文言文西遊記閱讀第四回一段
西遊記第4回:官封弼馬心何足,名注齊天意未寧
那太白金星與美猴王,同出了洞天深處,一齊駕雲而起。原來悟空筋斗雲比眾不同,十分快疾,把個金星撇在腦後,先至南天門外。正欲收雲前進,被增長天王領著龐、劉、苟、畢、鄧、辛、張、陶,一路大力天丁,槍刀劍戟,擋住天門,不肯放進。猴王道:"這個金星老兒,乃奸詐之徒!既請老孫,如何教人動刀動槍,阻塞門路?"正嚷間,金星倏到。悟空就覿面發狠道:"你這老兒,怎麼哄我?被你說奉玉帝招安旨意來請,卻怎麼教這些人阻住天門,不放老孫進去?"金星笑道:"大王息怒。你自來未曾到此天堂,卻又無名,眾天丁又與你素不相識,他怎肯放你擅入?等如今見了天尊,授了仙錄,注了官名,向後隨你出入,誰復擋也?"悟空道:"這等說,也罷,我不進去了。"金星又用手扯住道:"你還同我進去。"
2. 西遊記第九回情節概括。
概括:
涇河龍王為了使袁守城卜算的卦落空,就私自更改了下雨的時辰,以及下雨的雨量。這樣一來他就以此為理由砸爛了袁守城的掛攤。
袁守城言之鑿鑿的說龍王將會因為違抗聖旨被人曹官魏徵砍頭,並告訴龍王要想活命就去找唐太宗求情。唐太宗夢見龍王龍王來向自己求情,就答應了他,傳旨命魏徵入朝跟著自己,使魏徵沒有工夫去斬龍王。
(2)閱文回應西遊記獲吳承恩授權擴展閱讀
涇河龍王,是在《西遊記》的第九回《袁守誠妙算無私曲 老龍王拙計犯天條》中首次登場的虛擬人物。
因為袁守誠能夠算出涇河水族的位置,涇河龍王深感憤怒,化作白衣秀士,去長安城尋袁守誠的麻煩,讓他推算明日降雨的時間點數,並留言如若算錯,便要趕他出城。結果天庭突降聖旨,要求涇河龍王明日降雨時間點數與袁守誠的推算完全一致。
涇河龍王不願服輸,私改了下雨的時辰點數,觸犯了天條,結果被天庭知曉。袁守誠讓他尋唐皇李世民求助,李世民承諾救他,但最終仍被人界天官魏徵於夢中所斬。
其魂魄死後一直糾繞李世民,最後拉著李世民的魂魄去了陰司對質。陰司偏袒李世民,放其還陽,涇河龍王的魂魄被陰司強入輪回。
3. 推薦一本好書50字(西遊記)
《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根據前人一千年的積累素材所創作的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的長篇神魔小說,深刻描繪了社會現實,是魔幻現實主義的開創作品。主要描寫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唐僧從投胎到取經歸來共遇到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化險為夷,最後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取材於《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民間傳說、元雜劇。
4. 閱讀《西遊記》第十四回片段,回答問題
十四回心猿歸正六賊無蹤
劉伯欽送唐僧到兩屆山,救出了孫悟空,師徒別劉伯欽西行。途中寄宿遇見六個山賊(分別是: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代表人的六種感官享受),悟空殺死六賊,唐僧責怪悟空殺人,於是悟空撇下唐僧。
唐僧獨自前行遇見菩薩,傳授緊箍咒。孫悟空則來到東海,龍王講述張良與黃石公圯橋進履的故事,悟空於是回轉,找到唐僧。唐僧騙悟空帶上咒,控制住悟空並告知其為菩薩教的咒。於是孫悟空死心跟從唐僧繼續上路。
(4)閱文回應西遊記獲吳承恩授權擴展閱讀: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長篇小說。明代出版的數百本《西遊記》都沒有作者。清朝的吳玉勛等人首先提出《西遊記》的作者是明朝的吳承恩。
這部小說是基於歷史事件「唐去讀經」。小說通過作者的藝術處理,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這本書主要描述了孫悟空出生並在天堂,造成嚴重破壞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去西方聖經,一直到魔鬼,經歷了99年81年困難,終於到達西方看到佛陀,最後五個聖徒成真的故事。
《西遊記》自出版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明本6本,清代7本,古籍缺失本13本。
在鴉片戰爭之後,大量的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翻譯成西方語言,和西遊記逐漸傳入歐洲和美國,並被翻譯成英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手語,世界語,斯瓦希里語、俄語、捷克、羅馬尼亞、博、日本、韓國、越南和其他語言。國內外學者發表了多篇研究論文和專著,對這部小說給予了高度評價。
《西遊記》是中國古典神魔小說,達到了古代浪漫主義小說的巔峰,《三國演義》、《水滸傳》和《紅樓夢》被稱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
5. 五年級語文西遊記閱讀練習答案
參考答案:1.既表現甘森的明顯、清晰,又突出沙海中甘森的令人難以回置信。
2.途中自答然景物的單調荒涼,甘森生活景象的生機勃勃。襯托。突出作者的情感變化,揭示文章的主旨。
3.遠離市鎮,社會依託條件差,海拔高,風沙大,自然條件艱苦。
由初建油田時環境條件惡劣的荒漠,變成了環境優美的沙海綠島---石油人的新家園。
4.(1)為表現並贊揚甘森石油人的精神風貌。
(2)寫出甘森石油人及其家屬懂得愛與親情,有家庭幸福感和責任感。
(3)寫出甘森石油人及其家屬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
5.(1)點題。
(2)西紅柿是甘森石油人在荒漠中種植出來的果蔬,特殊而珍貴,顯示了他們的辛勤勞動和甜美生活。
西紅柿又是作者情感的寄託物,它寄寓著作者對甘森石油人的美好情感,文章借西紅柿贊揚甘森石油人的偉大精神和崇高品德。
6. 閱文將吳承恩的西遊記設置為簽約狀態是得到了後人的允許嗎
肯定不是啊。第一,西遊記作者本就有爭議,就算吳承恩還活著,也未必有權簽約;第二,西遊記成書幾百年了,早就過了版權期限,就算真是作者後人也無權簽約;第三,西遊記又不是網文,已被很多國家的出版社出版過,一個網文平台怎麼會有權簽約,難道那些出版社還要補版權費
7. 西遊記讀後感
讀《西遊記》有感
小時候,最喜歡看電視里的《西遊記》,看了幾乎不下十遍,至今還愛看,這個寒假,我看了吳承恩寫的《西遊記》,不覺感嘆萬分!
漫漫長路,多年跋涉,師徒四人歷盡九九八十一難,去西天取經,為的是普度眾生。
在《西遊記》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孫悟空了,他有七十二變化。在西天取經路上,悟空付出了很多,他不僅本領高強,而且機智聰明,隨機應變。當師傅落入敵手,他總是與敵人周旋,其中的坎坷都一一化解,是當之無愧的大英雄。
盡管豬八戒給大家的印象不太好,但我還是要為聲「冤」,首先是錯投了豬胎,變得人不人,豬不豬的,到哪都嚇人,盡管老豬本性貪婪好色,但他在西天取經路上幫助悟空降妖除怪,出了不少力,他吃苦耐勞,善良正直(有時還愛貪點小便宜)。
在西天取經路上,沙僧肩挑旦扛的身影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路上,他無微不至地照顧師傅,陪師傅打坐念經,任勞任怨。
唐三藏是取經人的核心,本著一顆慈悲之心,他經歷了14年,風餐露宿,任何磨難都無法打倒他西天取經的決心。
唐僧師徒不畏千辛萬苦,歷經種磨難依舊不放棄,直到取得真經。
奔流的河,如果沒有暗礁的阻擋,就無法激起迷人的浪花;羽毛豐滿的小鷹,如果沒有暴風雨的搏擊,就無法實現展翅高飛的自由;人的一生,註定要經歷風雨的洗禮,才能「長大」。
人生就像五味瓶:酸、甜、苦、辣、咸,而苦就是磨難的滋味,只有品嘗過「苦」,享受「甜」時,才更有滋味,只有品嘗了人生五味,什麼才更有意義。
8. 怎麼看待閱文回應西遊記獲吳承恩授權
閱文集團稱,「標注《西遊記》獲吳承恩授權」的失誤,已在2017年進行了優化。
5月9日,針對部分媒體報道的「標注《西遊記》等古典名著獲作者授權」一事, 閱文集團在其官方微博稱,《西遊記》等作品中標有「簽約」和「授權發布」的字樣,是指起點中文網和內容提供商(CP)的簽約,並取得其正規授權,作品中標有VIP指的是收費產品,以確保出版內容頻道和原創內容頻道標注的一致性。2017年,為更准確地表達作品標注的信息,就已對系統優化,均增加了「第三方內容提供商授權」的字樣。
對於為何頁面中曾出現過「吳承恩授權起點中文網」的字樣,閱文集團相關人員表示:「產品首頁頁面顯示不完整,然後後台機器上架自動抓取了作家名,當時作品一上架就引發了誤解,產品就立刻優化了。」
5月9日,部分媒體報道,據網友爆料,起點中文網公開標注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由作家(明)吳承恩授權其製作發行,並指出「版權所有,侵權必究」。此外,該書被指由起點中文網「首發」,並有「簽約」「VIP」等標簽。
5月9日,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目前起點中文網上的《西遊記》等古典名著的授權方均為出版者或者內容提供商,並未出現已故作者的授權字樣。
自4月27日閱文集團高管突然更迭後,網文作者抵制閱文事件不斷升級。
先是在5月2日,「閱文集團新合同被指霸道」「閱文作者合同大改」等話題登上微博熱搜。緊接著,5月5日,有網文作家在新浪微博、知乎等網路平台,針對網路文學平台閱文集團發起「五五斷更節」,以斷更(停止更新)的方式,抵制閱文集團推出的作者權益縮水的新合約。
9. 西遊記的有關知識
《西遊記》全書分為三大部分,前七回是全書的引子部分,一邊安排孫悟空出場,交代清楚其出身、師承、能耐、性情;一邊通過孫悟空在天、地、冥、水四境界穿越,描繪四境界風貌,建立一個三維四境界立體思維活動空間。八至十二回寫唐僧出世、唐太宗入冥故事,交待去西天取經緣由。十三至一百回寫孫悟空、白龍馬、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沿途降妖伏魔,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到達西天,取得真經,修成正果的故事。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釋佛法淵博。
西遊記
《西遊記》文字以白話文為主,間有贊賦詩詞,多用誇張、比喻手法,鋪陳、排比句式,音調韻律鏗鏘,朗朗上口,適合高聲說出或者唱出,平話、彈詞、戲曲腳本痕跡很重,彷彿說書人或者戲台就在你面前,這樣的語言極大發揮了音調韻律對人心理的作用,增強了感染力,其缺點則是說書人口吻太重,在生活中不容易用得上。白話文詼諧有趣,間或有狡黠、姦猾之處,頗有西域語趣;大量贊賦詩詞,大量華麗綺靡辭藻鋪陳堆砌,描繪出華麗富足、祥和自由的仙界風光、妖魔洞府;刻畫出形象畢肖的神仙形象、妖魔形象等等。讓讀者滿眼珠光寶氣、玉宇瓊枝、如夢如幻、恍如仙境。這些「仙境」在佛教來說並非僅僅是幻象,確實是佛教統治理念下應有的風景,印度確實有一個比較穩定的王公、貴族階層,千百年來都能過上比較安康、富足的生活。佛教適合城邦制,往往能「饒益」一方土地!《西遊記》更加市儈化。《西遊記》大量降妖伏魔歷險情節設計,與佛教重視「力」、「無畏」有關。
《西遊記》的文體實際上是一種佛經體,其構思、體裁、情節、表現方法均來自佛經故事,佛經故事大量使用幻想、誇張的構思方式;使用神變、分身、幻化(化人、化物、化境)、魔法、異變(地動、地裂、大火等)、離魂、夢游、入冥(地獄)、升天、游歷它界(龍宮、大海等)等等情節,更多用比喻修辭方法。《大涅槃經》里提出八種:「喻有八種:一者順喻,二者逆喻,三者現喻,四者非喻,五者先喻,六者後喻,七者先後喻,八者遍喻。」接著對它們舉例作了解釋。《大智度論》又指出「譬喻有二種:一者假以為喻,二者實事為喻」。這即是所謂「假喻」和「實喻」,特別常用的還有所謂「博喻」, 即並列多種比喻。這些在具體作品裡觸目皆是,就不勝列舉了。
佛教的本生故事與《西遊記》非常類似,在佛典翻譯文學中,《本生經》或稱《本生譚》是藝術價值最高、也最為普及的部分之一,被稱為是古印度"民間寓言故事大集" ,是可與希臘伊索寓言並稱的古代世界寓言文學的寶典。
曇無讖所出《大般涅槃經》說:」何等名為闍陀伽經(《本生經》另一音譯)如佛世尊本為菩薩,修諸苦行,所謂比丘當知,我於過去作鹿、作羆、作麞、作兔、作粟散王、轉輪聖王、龍、金翅鳥,諸如是等行菩薩道時所可受身,是名闍陀伽。 「《本生經》的形成大體與集結佛傳同時。部派佛教時期形成了"三世諸佛"、"過去七佛"觀念,從而神聖、永生的佛陀就有其過去世;贊美佛的過去世,就出現了《本生經》。在今印度中央邦馬爾瓦地區阿育王(前268-前232)所建桑奇大塔牌坊浮雕里已多有本生和佛傳故事。東晉法顯西行求法,在天竺曾到本生故事講的菩薩割肉貿鴿、施眼、捨身飼虎處;在獅子國(斯里蘭卡)他遇到王城供養佛齒,在儀式上"王便夾道兩邊,作菩薩五百身以來種種變現:或作須大拏,或作睒變,或作象王,或作鹿、馬,如是形象,皆采畫裝校,狀若生人" 。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同樣記載了五印流行本生故事的情形 。
胡適曾說:「《華嚴經》末篇《入法界品》佔全書四分之一以上,寫善才童子求法事,過了一城又一城,見了一大師又一大師,遂敷衍成一部長篇小說……這種無邊無盡的幻想,這種『瞎嚼蛆』的濫調,便是《封神榜》『三十六路伐西岐 』,《西遊記》『八十一難』的教師了。」南開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孫昌武說:「《賢愚經》的《須達起精舍品》則對其中舍利弗與六師外道鬥法情節進行了多姿多彩的藝術發揮。陳寅恪論及這段故事,聯系《增壹阿含經》卷二九和《大智度論》卷四五所記佛弟子舍利弗與目連角力事,指出『今世通行之《西遊記》小說,在唐三藏車遲國鬥法事,固與舍利弗降服六師事同。又所述三藏第子孫行者豬八戒等,各矜智能諸事,與舍利弗目犍連較力事,或亦不無類似之處』 。」
編輯本段作者介紹
吳承恩畫像
吳承恩(1501年—1582年) 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人(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漢族,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大約40歲才補得一個歲貢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職,沒有被選上,由於母老家貧,去做了長興縣丞,終因受人誣告,兩年後「拂袖而歸」,晚年以賣文為生,在81歲左右時去世。吳
吳承恩及他的老家(8張)
承恩自幼喜歡讀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說。官場的失意,生活的困頓,使他加深了對封建科舉制度、黑暗社會的認識,促使他運用志怪小說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憤懣。他自言:「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鑒戒寓焉。」
吳承恩是胡適考證出來的:
以下資料節選自《胡適的西遊記研究》四、關於吳承恩的卒年:
我前年做《西遊記序》,還不知道《西遊記》的作者是誰,只能說:「《西遊記》小說之作必在明朝中葉以後」,「是明朝中葉以後一位無名的小說家做的」。後來見《小說考證》卷二,頁七六,引山陽丁晏的話,說據淮安府康熙初舊志藝文書目,《西遊記》是淮安嘉靖中歲貢生吳承恩作的。《小說考證》收的材料最爛,但丁晏是經學家,他的話又是根據《淮安府志》的,所以我們依著他的指引,去訪尋關於吳承恩的材料。現承周豫才先生把他搜得的許多材料抄給我,轉錄於下:
天啟《淮安府志》十六,《人物誌》二,《近代文苑》]吳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清雅流麗,有秦少游之風。復善諧劇,所著雜記幾種名震一時。數奇,竟以明經授縣貳,未久,恥折腰,遂拂袖而歸。放浪詩酒,卒。有文集存於家。丘少司徒匯而刻之。
又同書十九,《藝文志》一,《淮賢文目》]吳承恩:《射陽集》四冊,口卷;《春秋列傳序》;《西遊記》。
康熙《淮安府志》十一,及十二]與天啟《志》悉同。
同治《山陽縣志》十二,《人物》]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工書。嘉靖中歲貢生(查選舉志亦不載何年),官長興縣丞。英敏博洽,為世所推。一時金石之文多出其手。家貧無子,遺稿多散失。邑人邱正綱收拾殘缺,分為四卷,刊布於世。太守陳文燭為之序,名曰《射陽存稿》,又《續稿》一卷,蓋存其什一雲。
又十八,《藝文》]吳承恩:《射陽存稿》四卷,《續稿》一卷。
光緒《淮安府志》廿八,《人物》二,又卅八,《藝文》,所載與上文悉同。又《山陽志》五,《職官》一,「明太守」條下雲:「黃國華,隆慶二年任。陳文燭字玉叔,沔陽人,進士,隆慶初任。邵元哲,萬曆初任。」焦循《劇說》卷五引阮葵生《茶餘客話》雲:
舊志稱吳射陽性敏多慧,為詩文下筆立成,復善諧謔。所著雜記幾種,名震一時。今不知「雜記」為何書。惟《淮賢文目》載先生撰《西遊通俗演義》。是書明季始大行,里巷細人皆樂道之。……按射陽去修志時不遠,未必以世俗通行之小說移易姓氏。其說當有所據。觀其中方言俚語,皆淮之鄉音街談,巷弄市井童孺所習聞,而他方有不盡然者,其出淮人之手尤無疑。然此特射陽游戲之筆,聊資村翁童子之笑謔。必求得修煉秘訣,亦鑿矣。
周先生考出《茶餘客話》此條系根據吳玉搢的《山陽志遺》卷四的,原文是:
天啟舊志列先生為近代文苑之首,雲「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復善諧謔。所著雜記幾種,名震一時」。初不知「雜記」為何等書。及閱《淮賢文目》載《西遊記》為先生著。考《西遊記》舊稱為證道書,謂其合於金丹大旨。元虞道園有序,稱此書系其國初邱長春真人所撰。而《郡志》謂出先生手。天啟時去先生未遠,其言必有所本。意長春初有此記,至先生乃為之通俗演義;如《三國志》本陳壽,而《演義》則稱羅貫中也。書中多吾鄉方言,其出淮人手無疑。或雲有《後西遊記》,為射陽先生撰。吳玉搢也誤認邱長春的《西遊記》了。邱長春的《西遊記》,虞集作序的,乃是一部紀行程的地理書,和此書絕無關系。阮葵生雖根據吳說,伹已不信長春真人的話;大概乾隆以後,學者已知長春真人原書的性質,故此說已不攻自破了。
吳玉搢的《山陽志遺》卷四還有許多關於吳承恩的材料,今錄於下:
嘉靖中,吳貢生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吾淮才士也。吳敏博洽,凡一時金石碑版嘏祝贈送之詞,多出其手。薦紳台閣諾公皆倩為捉刀人。顧數奇,不偶,僅以歲貢官長興縣丞。貧老乏嗣,遺稿多散佚失傳。邱司徒正綱收拾殘缺,得其友人馬清溪、馬竹泉所手錄,又益之以鄉人所藏,分為四卷,刻之,名閂《射陽存稿》。五嶽山人陳文燭為之序。其略雲:「陳子守淮安時,長興徐子與過淮。往汝忠丞長興,與子輿善。三人者呼酒韓侯祠內,酒酣論文論詩,不倦也。汝忠謂文自「六經」後,惟漢、魏為近古。詩自《三百篇》後,惟唐人為近古。近時學者徒謝朝華而不知畜多識,去陳言而不知漱芳潤,即欲敷文陳詩,難矣。徐失生與子深韙其言。
今觀汝忠之作,緣情而綺麗,體物而瀏亮,其詞微而顯,其旨博而深。收百代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沈辭淵深,浮藻雲駿,張文潛以後一人而已。」其推許之者,可謂至極。讀其遺集,實吾郡有明一代之冠。惜其書刊板不存,予初得一抄本,紙墨已渝敝。後陸續收得刻本四卷,並續集一卷,亦全。盡登其詩入《山陽耆舊集》,擇其傑出者各體載一二首於此,以志瓣香之意雲。
據此,是隆慶初(約1570年)陳文燭守淮安時,吳承恩還不曾死。以此推之,可得他的年代:
嘉靖中(約1550年),歲貢生。
嘉靖末(約1560年),任長典縣丞。
隆慶初(約1570年),在淮安與陳文燭、徐子輿往來酬應,酒酣論文。
萬曆初(約1580年),吳承恩死。
吳承恩大概生於正德之末(約1520年),死於萬曆之初,(大約活了60歲)。天啟《淮安志》修於天啟六年,當西歷1626年,去吳承恩死時止有四五十年。
OK
10. 西遊記的作者是誰
《西遊記》的作者是明代小說家吳承恩。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是現存最早的一部平話作品。裡面的韻文、散文並用,將唐三藏取經的故事,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的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後世演藝家吳承恩《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隨著年齡的增大,搜奇獵怪的嗜好有增無減這對他創作《西遊記》有著重大的影響。30歲後,他搜求的奇聞已「貯滿胸中」了,並且有了創作的打算。
50歲左右,他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正式開始了《西遊記》的創作,最終歷時7年,終於完成。
(10)閱文回應西遊記獲吳承恩授權擴展閱讀:
吳承恩的寫作特點
吳承恩與明代前後七子同時代,其文藝思想與他們相近, 「汝忠謂文自六經後,惟漢魏為近古,詩自三百篇後,惟唐人為近古;近世學者,徒謝朝華而不知蓄多識,去陳言而不知漱芳潤,即欲敷文陳詩,難矣」 。 「此論則比何﹑李通達得多,故其詩作,多自胸臆出之。
他在 《花草新編序》 中說: 「重其人兼重其言,惟其藝不惟其類。 麗則俱收,鄭衛可班於雅頌;洪纎並奏,鄶曹無間於齊秦。」 強調文學創作的實績,重視藝術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 「麗」 ,美也,藝術形式美是其價值之所在。
這就突破了明前後七子的復古主義文學觀,獨樹一幟,倡導文藝創作的 「情」「摯」 ,追尋 「奇」「麗」 的藝術風格。
吳承恩(1500年—約1583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吾淮才士。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人(現淮安市淮安區人)。祖籍安徽,以祖先聚居樅陽高甸,故稱高甸吳氏。
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提出《西遊記》作者是吳承恩的首先是清代學者吳玉搢,吳玉搢在《山陽志遺》中介紹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吾淮才士」,「及閱《淮賢文目》,載《西遊記》為先生著」。吳承恩自幼敏慧,博覽群書,尤喜愛神話故事。
在科舉中屢遭挫折,嘉靖中補貢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長興縣丞。殊途由於宦途困頓,晚年絕意仕進,閉門著述。2004年,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政府決定在山上茶庵處建立了吳承恩紀念館和在山下山門處建樹其石雕座像,用來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