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專有特徵
『壹』 當兵的身體要求!
男性身高以上,女性身高158cm以上。男性體重不超過標准體重的30%、不低於標准體重的15%,女性不超過也不低於標准體重的15%。
國家對徵兵的體質是有要求的,如果身體狀況不良好是不會錄取的,主要要求是肝、膽、胰、脾、腎未見明顯異常;、輕、中度脂肪肝(肝功能正常),如果自身比較肥胖建議提前減肥。
應征男女青年的右眼裸眼視力不能低於4.6,左眼裸眼視力不能低於4.5。針對近年來不少青少年採取準分子激光手術矯正視力的情況,新的徵兵體檢標准和辦法特別要求,採取準分子激光手術矯正視力的應征青年,手術時間距應征時間應在半年以上,且無並發症、裸眼視力達到4.8、眼底正常。
精神分裂症、轉換性障礙、分離性障礙、抑鬱症、躁狂症,及其他精神類疾病,明確屬於不合格範疇。現在兵員在部隊的抗壓能力比較弱,一進軍營對嚴格紀律和高強度的訓練不能承受,近幾年因精神壓力退兵的比例逐年增加。因此,對適齡青年應征的心理素質要求也更嚴格。徵兵的時候會通過心理測試、家訪和家族病史調查來排查。
(1)骨折的專有特徵擴展閱讀:
徵兵是指按照兵役法的規定,徵集應征公民到軍隊服現役。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規定,根據人民解放軍和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需要進行徵兵。另根據國防部徵兵事務辦公室通知,全國徵兵徵兵時間從2013年起,由冬季徵兵調整為夏秋季徵兵。即調整為7、8月份開始徵兵,9月1日批准入伍,9月30日徵兵結束;根據兵役法規定,從本次徵兵開始,義務兵服役時間為兩年,即退伍時間為八月底九月初,正式通知已陸續下達各單位。
徵兵條件
帶戶口本身份證畢業證及其復印件1寸照片3張去武裝部現場報名,證件不合格現場駁回。
徵集的青年為高中(含職業高中、中專、技校) 畢業以上文化程度,企業單位具有高中畢業以上文化程度的職工(含工人、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企事 業單位具有高中畢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非學歷教育民辦大學的在校生、高等院校接受的無學籍學生及 在各類高考補習班學習的青年也應當徵集。對女青年的徵集只限當年應屆普通高中畢業生。
徵集的年齡, 男青年為年滿18至20歲;高中畢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和企業單位職工,21歲的也可徵集,根據本人自願 ,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最高可放寬到23歲。女青年為年滿17至19歲。大專為23歲,本科為24歲。 徵兵辦負責人提到了關於對入伍青年儀容的要求——有染發、紋眉、紋身、刀疤、打鼻孔等青年將不能入伍。該 負責人強調,軍隊是特殊機構,有嚴格的要求,尤其是在軍容風紀上,要保持軍人的嚴肅性。 直接成為士官的條件: 招收士官的對象,必須是經過中(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院)培訓合格且獲得國家統一頒發的初(中)級 以上職業資格證書,具有相應專業的男性公民。其基本條件是:
(1)政治審查、身體檢查符合應征公民服現役的政治和身體條件;
(2)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的,必須獲得國家統一頒發的初級以上職業資格證書,且從事本專業工作滿一年以上;大專以上學歷的,必須獲得國家統一頒發的中級以上職業資格證書,可以招應屆畢業生,也可以招企業事業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
(3)年齡一般不超過25周歲,部隊特別需要並具有技師職業資格證書的可放寬至27周歲。比原規定縮小了年齡段,原規定是年齡一般不超過28周歲,部隊特殊專業需要或具有技師、高級技師職業資格證書的,年齡可放寬至30周歲。
『貳』 骨折的專有特徵
骨折的專有體征:
(1)畸形:骨折段移位可使患肢外形發生改變,主要表現為縮短
(2)異常活動:正版常情況下肢權體不能活動的部位,骨折後出現不正常的活動
(3)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後,兩骨折端相互摩擦時,可產生骨擯音或骨擦感
以上三種體征只要發現其中之一,即可確診,但未見此三種體征者,也不能排除骨折的可能,如嵌插骨折、裂縫骨折。
『叄』 出車禍,大腿骨折,要怎樣保養才不會瘸
骨折為骨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喪失,但骨具有較強的修復能力,最終骨折部能被新骨完全替代,恢復骨的原有結構和功能。和其它組織癒合不一樣,骨折癒合後不會遺留瘢痕。骨折癒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受血供、力學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同治療方法和不同部位的骨折癒合過程各有特點。
(一)、通常我們對骨折癒合方式的認識源自動物長管狀骨實驗模型的研究結果。在局部制動、不進行內固定、骨折端較穩定的情況下,骨折癒合經歷其自然的發展過程。一般需先經過纖維軟骨階段,最後才被骨完全替代,所以也被認為是一種間接癒合,或稱'二期癒合'。它的發展可人為的分為三個階段來敘述,各階段的發展過程相互連接。
l 炎症階段 骨折後骨和周圍軟組織的破壞可引起出血、細胞死亡和炎症反應,巨噬細胞和多核白細胞進入,清除壞死組織和細胞碎片。隨著血腫的逐步清除、機化,新生血管長入,原始間充質細胞增殖,肉芽組織形成。這期間血小板、崩解組織、血管周圍細胞都會釋放出一些細胞因子,如血小板衍化生長因子(PDGF)、轉化生長因子-β系列(TGF-β)、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等,它們將啟動下一階段的修復活動。
l 修復階段 骨痂形成為此階段的特徵。骨痂內含有纖維、軟骨和骨性成份。參與骨痂形成的細胞由原始間充質細胞分化而來,後者來自骨髓、骨外膜、骨內膜、血管內皮細胞、血管周圍細胞等處。最早分化形成的細胞是成纖維細胞,它沿著增殖的血管芽侵入機化的血腫內,所分泌的Ⅲ型膠原構成骨痂中的纖維成分。隨後通過原始間充質細胞向軟骨細胞分化和軟骨細胞增殖,Ⅱ型膠原和蛋白多糖的含量迅速增加,纖維基質中軟骨小島開始形成。骨折部位的穩定程度可能決定軟骨痂形成的多少。在非制動和非堅強固定的骨折癒合過程中軟骨成分多,而在絕對固定(absolute fixation)的骨折癒合過程中幾乎看不到軟骨成分。
骨性骨痂的形成通過兩個途徑:在修復階段早期,靠近舊骨的地方有新的小梁骨形成,這種原位性骨形成不需經過軟骨階段。參與原位性骨形成的細胞來自骨外膜、骨內膜等處。最終這種原位生長的小梁骨和軟骨痂一起跨接了兩個骨折端。在修復階段的後期軟骨痂再逐漸被骨性成分取代,即隨著血管芽的侵入,破骨細胞(或應稱破軟骨細胞)降解軟骨基質,成骨細胞進入並分泌Ⅰ型膠原等骨基質蛋白,最後經過礦化形成編織骨,骨折端之間形成完全的骨性連接。
l 塑形階段 本階段涉及破骨細胞吸收和成骨細胞的新骨基質形成,二者相互聯系,但不是發生在同一部位。結果沿著骨的主要應力方向,編織骨中不需要的部份被吸收,需要的部份得到加強,最終被新形成的板層骨取代,髓腔再通,骨的原有結構和功能恢復。
(二)、在完全解剖復位和絕對固定的條件下,骨折端之間發生直接癒合,或稱'一期癒合'。X線片上表現為沒有外骨痂形成,骨折線逐漸消失。直接癒合的條件是骨折端的'密切接觸'和'絕對穩定'。這有賴於准確的解剖復位和拉力螺釘或加壓接骨板的絕對固定。但在顯微鏡下觀察,骨折界面間幾乎不可能達到如此完美的接觸,總有一些部位未完全對合,導致接觸面(或可能是接觸點)間存在微小腔隙。因此,在組織學上又可將直接癒合分為兩種:
間隙癒合:在'穩定'的間隙(<1mm)內,損傷後不久即有血管及原始間充質細胞長入,幾天內成骨細胞分化增殖,在骨折端表面沉積類骨質。在較小間隙(150-200Μμm)內,直接形成板層骨。較大的間隙內則先形成編織骨,最後才被板層骨完全取代。板層骨通過塑形最終改建成正常骨組織。
接觸癒合:在骨折端緊密接觸的部分,骨重建單位可直接跨越骨折線,無內、外骨痂形成。實際上在加壓接骨板等絕對固定下間隙和接觸同時存在,而間隙面積大於接觸部位。因此,間隙癒合構成了直接癒合的主要形式。
(三)、在非堅強固定的情況下,骨折癒合的方式類似於前面提及的間接癒合。所謂非堅強固定包括鋼絲環扎及張力帶固定、髓內釘、外固定,以及一些沒能取得絕對固定的接骨板與螺釘。
如前所述,在'穩定'的間隙內發生直接癒合,而在非堅強固定的條件下,骨折間隙內存在'顯微失穩',即骨折端之間有細微的活動存在,由此可以誘導骨的吸收,加寬骨折間隙。這種加寬了的間隙主要通過間接癒合的方式取得骨性連接。在普通接骨板和螺釘固定時骨折間隙增寬有時是十分危險的,接骨板螺釘本身會阻礙骨折端的接觸,使外力不能通過骨折端而集中於接骨板螺釘上,最終會發生疲勞斷裂或松動。相對而言,髓內釘固定有利於調整過寬的間隙,且能維持骨折端的穩定,允許患肢負重。
『肆』 肝炎病的症狀是什麼
一、早期症狀:
肝炎主要是指病毒性肝炎,乙肝就是傳染性比較強的一種病,<石家莊解放軍256肝病醫院>肝病專家介紹說:早期發病症狀主要有:食慾不振、全身乏力、厭油膩食物、惡心、肝區疼痛,黃疸、肝臟可腫大(有充實感)伴有壓痛、叩擊痛、肝掌、蜘蛛痔、毛細血管擴張或肝病面容等,肝炎一定要盡早治療,不要讓病情在發展惡化!
二、肝炎的預防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種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具有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面廣,發病率高等特點。病毒性肝炎分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和庚型六種。急性肝炎病人大多在六個月內恢復,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易變為慢性,少數可發展為肝硬化。
(一)、各種肝炎的傳染源、傳播途徑、潛伏期
甲型肝炎的主要傳染源是急性病人和亞急性臨床感染者,甲型肝炎病毒(HAV)主要從腸道排出,通過日常生活接觸而進口傳染。甲型肝炎潛伏期為2-6周,平均一個月。
乙型肝炎的傳染源是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以及病毒攜帶者,急性病人從潛伏期末至發病後66-144日,其血液內多具有傳染性,由於傳染期短,作為傳染源的意義不如慢性肝炎病人和病毒攜帶者大。乙型肝炎病毒(HBV)通過輸血、血漿、血製品或使用病毒污染的注射針頭、針灸用針、采血用具、血透儀等血源傳播,也可通過母嬰和性接觸傳播。乙型肝炎潛伏期為6周—6個月。
丙型肝炎傳染源是慢性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或抗HCE陽性無症狀攜帶者,丙型肝炎主要通過輸血而引起,目前吸毒者共用注射器而多見,丙型肝炎的潛伏期(輸血後)30—83天,平均52.1天。
丁型肝炎傳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丁型肝炎病人和丁型肝炎(HDV)、HBV攜帶者,實驗動物模型如黑猩猩、土撥鼠等也可作為傳染源。丁型肝炎的傳播途徑與乙型肝炎相似,主要是輸血和血製品,日常生活接觸也有可能被傳染。急性丁型肝炎由HDV與HBV同時感染所致,潛伏期為6—12周。
戊型肝炎的傳染源為戊型肝炎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戊型肝炎病毒經口感染。潛伏期一般為15--75天,平均約6周。
庚型肝炎由庚型肝炎(HGV)及GBV-C病毒引起,
HGV及GBV-C是同一種病毒的不同分離株。庚型肝炎傳染源主要是HGV/GBV-C感染者和病毒攜帶者,傳播途徑與HBV、HCV相似,常合並感染HBV和HCV,主要經血和腸道途徑傳播,也可經性接觸和母嬰傳播。
(二)、病毒性肝炎的預防
1、控制傳染源
2、切斷傳播途徑
3、疫苗預防
甲型肝炎滅活疫苗和減毒活疫苗接種預防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疫苗接種預防乙型肝炎。已經接種過乙型肝炎疫苗者,半年後復查乙型肝炎表面抗體,如無抗體者,需要再次接種乙型肝炎疫苗.。但丙型、丁型、戊型、庚型肝炎病毒疫苗目前尚在研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