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代理許可 » 中歷史專有名詞

中歷史專有名詞

發布時間: 2020-12-04 20:44:59

Ⅰ 搜索歷史專有名詞的軟體

中國上下五千年

Ⅱ 有沒有解釋歷史專有名詞的書,求推薦

《中國歷史大辭典(套裝共6冊)》包含了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基本內容,全面准確地反映專出中國歷史的概貌。《中屬國歷史大辭典(套裝共6冊)》收詞近7萬條,902萬字,涵括了中國古代政治史、經濟史、軍事史、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法制史、科技史、民族史、風俗史、宗教史、外交史等各個領域,依據歷史朝代和專門領域分為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夏金元、明、清(上、下)和民族史、歷史地理、思想史、史學史、科技史等十四卷。全面發掘和整理了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反映和總結了以往中國歷史學科的重要研究成果,傳播和弘揚了中國泱泱古國的歷史文明,堪稱當今世界上最全面、最權威的中國歷史網路全書。

Ⅲ 名詞解釋(歷史專業)

前朝後寢:這是宮室(或稱宮殿)自身的布局。大體上有前後兩部分,一牆之隔,「前堂後室」,即「前朝後寢」。所謂「前朝」,即為帝王上朝治政、舉行大典之處。所謂「後寢」,即帝王與後妃們生活居住的地方。在「前朝」中央靠牆處,設有御座,這是帝王上朝坐的地方;在「後寢」,則設有床具,供休憩之用。

滿漢全席:滿漢全席是我國一種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巨型宴席。既有宮廷菜餚之特色,又有地方風味之精華;突出滿族菜點特殊風味,燒烤、火鍋、涮鍋幾乎不可缺少的菜點,同時又展示了漢族烹調的特色,扒、炸、炒、熘、燒等兼備,實乃中華菜系文化的瑰寶。 滿漢全席原是官場中舉辦宴會時滿人和漢人合坐的一種全席。滿漢全席上菜一般起碼一百零八種(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滿漢全席菜式有咸有甜,有葷有素,取材廣泛,用料精細,山珍海味無所不包。
滿漢全席菜點精美,禮儀講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獨特風格。入席前,先上二對香,茶水和手碟;檯面上有四鮮果、四乾果、四看果和四蜜餞;入席後先上冷盤然後熱炒菜、大菜,甜菜依次上桌。滿漢全席,分為六宴,均以清宮著名大宴命名。匯集滿漢眾多名饌,擇取時鮮海味,搜尋山珍異獸。全席計有冷葷熱餚一百九十六品,點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計餚饌三百二十品。合用全套粉彩萬壽餐具,配以銀器,富貴華麗,用餐環境古雅莊重。席間專請名師奏古樂伴宴,沿典雅遺風,禮儀嚴謹莊重,承傳統美德,侍膳奉敬校宮廷之周,令客人留連忘返。全席食畢,可使您領略中華烹飪之博精,飲食文化之淵源,盡享萬物之靈之至尊。
滿漢全席以北京、山東、江浙菜為主。後來閩粵等地的菜餚也依次出現在巨型宴席之上。南菜54道:30道江浙菜,12道福建菜,12道廣東菜。北菜54道:12道滿族菜,12道北京菜,30道山東菜。可惜的是當時川菜尚未流行。如果加入川菜,滿漢全席將錦上添花。

黃腸題湊:「題湊」是一種葬式,始於上古,多見於漢代,漢以後很少再用。 黃腸題湊:西漢帝王陵寢槨室四周用柏木堆壘成的框形結構,「黃腸題湊」一名最初見於《漢書·霍光傳》。根據漢代的禮制,黃腸題湊與梓宮、便房、外藏槨同屬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經朝廷特賜,個別勛臣貴戚也可使用。墓葬中的「題湊」結構,據文獻記載,至遲在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但缺乏實物的證據。從已有的漢代考古材料可知:「題湊」在結構上的基本特點,一是層層平鋪、疊壘,一般不用榫卯;二是「木頭皆內向」,即題湊四壁所壘築的枋木(或木條)全與同側槨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從內側看,四壁都只見枋木的端頭,題湊的名稱便是由這種特定的方式衍生出來的。「黃腸」則因題湊用的木材都是剝去樹皮的柏木枋(椽),以木色淡黃而得名。「黃腸題湊」皆發現於豎穴木槨墓中。例如,長沙象鼻嘴1號墓、北京大葆台1號墓等都使用了黃腸題湊。「黃腸題湊」指西漢帝王陵寢槨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壘成的框形結構。所謂「黃腸」,顏師古注引蘇林的說法即柏木黃心,即去皮後的柏木。棺槨周圍用木頭壘起一圈牆,上面蓋上頂板,就像一間房子似的,外面還有便房。天子以下的諸侯、大夫、士也可用題湊。但一般不能用柏木,而用松木及雜木等。但經天子特許,諸侯王和重臣死後也可用黃腸題湊,如漢霍光死,漢宣帝「賜給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
「黃腸題湊」一名最初見於《呂氏春秋》,據書中記載,天子禮葬時,用柏木堆壘成棺槨形狀,外面有便房,也用柏木堆壘成,裡面放有大量陪葬品。
根據漢代禮制,黃腸題湊與玉衣、 梓宮、便房、外藏槨同屬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經朝廷特賜,個別勛臣貴戚也可使用。《漢書·霍光傳》:光薨。賜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樅木外藏槨十五具。顏師古注引蘇林日;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內向,所以為固也。由此可知,黃腸題湊是設在棺槨以外的一種木結構,它是由黃色的柏木心堆壘而成。黃腸是堆壘在棺槨外的柏木,用柏木構築的題湊即為黃腸題湊。它和梓宮、便房、外藏槨等構成了漢代帝王的專用葬制,而其他的皇親國戚及高官大臣只有經過天子的特賜才可享用。
使用"黃腸題湊",一方面在於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利於保護棺木,使之不受損壞。作為柏木的黃色木心作題湊的槨室的"黃腸題湊"葬制在西漢初開始出現,是漢代厚葬之風的產物,著名的有北京大葆台西漢墓和石景山區老山漢墓,以及保存最好、形制最復雜的"黃腸題湊"江蘇高郵的西漢中晚期某代廣靈王或王後墓等。這些棺槨都采自深山窮谷中的名貴木材楠木、柏木和梓木,裝飾精緻,製造考究,耗資巨大。如北京大葆台"黃腸題湊",黃心柏木多達15880根! 北京老山漢墓發掘時曾有專門報道。
「黃腸題湊」墓穴重要的代表就是位於揚州的「揚州天山漢墓」和北京大葆台廣陽王劉建與王後合葬墓規格最高,最宏大。
葬具名。棺木之外以黃腸緊密累疊而成的橔。黃腸即柏木之心,其色黃而質地緻密,亦稱「剛柏」。題湊謂以木條木塊累疊互嵌,其端皆內向聚合,敦上成屋之四阿狀,為漢代皇帝及諸侯王特用葬具。然個別權貴如霍光、董賢亦得恩准用之。建國後發掘的北京豐台大葆台漢墓(可能為燕刺王劉旦墓)及河北定縣(今定州)中山簡王劉焉墓均可見其遺制。唯劉焉墓以黃色之石代黃腸木,與《後漢書》所載曾征發六州十八郡黃腸木為之營葬事有所不同。

Ⅳ 急求童鞋幫忙翻譯「中國銀行新線存款歷史交易明細清單」的專有名詞⋯⋯我真的跪謝了⋯

應付利息結息,interest settlement for accrued interest payable,或interest settlement of payable interest
無存摺現金存款,non-passbook cash deposit
無存摺現金取款,non-passbook cash withdrawal
ATM存款,ATM deposit
ATM取款,ATM withdrawal
無折直接回貸記,non-passbook direct credit
無折轉客答戶帳,non-passbook customer transferring
對私電子匯劃費,electronic transferring fee for private customers
對私電子手續費,electronic procere fee for private customers

供參

Ⅳ 歷史專有名詞

行政制度,是指有關國家行政機關的組成、體制、許可權、活動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規范和慣例。

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會中,統治階級通過組織政權以實現其政治統治的原則和方式的總和.

奴隸主擁有奴隸的制度。勞力活動須以奴隸為主,無報酬,且無人身自由。一個人類社會中,如果大部分物質生產領域勞動者是奴隸,這樣的社會,叫奴隸社會。


封建社會是分封制定義的一種社會制度。這種制度下,國王向各類封建領主授予采邑,而封建領主向國王效忠,從而形成了一種金字塔式的國家治理結構。

Ⅵ 跪求歷史專有名詞(英文)翻譯器有哪些

Historical terminology
Translate.google.com谷歌翻譯
Iciba.com詞霸

Ⅶ 歷史專業名詞解釋,比如資本主義,不是什麼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

資本主義,也被稱為自由市場經濟或自由企業經濟[1],其特色是個人或是企業擁有資本財,且投資活動是由個人決策左右,而非由國家所控制[2],一般並沒有準確之定義,不同的經濟學家也對資本主義有不同的定義[3],一般而言資本主義指的是一種經濟學或經濟社會學的制度,在這樣的制度下絕大部分的生產資料都歸私人所有,並借著僱傭或勞動的手段以生產資料創造利潤。在這種制度里,商品和服務藉由貨幣在自由市場里流通。投資的決定由私人進行,生產和銷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業控制並互相競爭[4],依照各自的利益採取行動。
大多數發達國家都被視為「混合經濟」[5],因為政府多半會去關注社會上生產面的活動與問題,進而加以涉入甚至掌握生產,對經濟活動採行干涉主義,而非全然的資本主義。

詞源

「capital」一詞來源於對動物的買賣及佔有,「capital」源於拉丁詞語「capitalis」,「capitalis」則源於原始印歐語的「kaput」——意思是「頭」,「頭」是一種在遠古年代的歐洲測量財富的方式:一個人擁有越多「頭」牛,那麼此人也就越富有。「chattel」(意思是商品,動物或奴隸)和「cattle」(牛)這兩個字也是從「kaput」衍生而來的。
在許多語言中,貨幣的名稱以及某些經濟學理所用的術語至今仍然保存著它們與動物買賣及原始貿易在詞彙上的聯系,譬如「fee」(費)是從高地古德語中的「faihu」(牛,錢)一詞衍生而來,「rupee」(盧比)是從梵文中的「rupya」(銀)一詞衍生而來,「buck」(一塊錢)原指一種鹿皮,「pecuniary」(金錢的)是從拉丁文中的「pecu」(一個人的牛群及羊群)一詞衍生而來,「stock」(股票)是從英文中的「livestock」(牲口)一詞衍生而來,「peso」(比索)是從梵文中的「pashu」(牛)一詞衍生而來,等等。
「Kapitalist」一詞在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所發表的《共產黨宣言》里第一次出現,不過,宣言里並沒有出現後來德語里與「capitalism」同義的「Kapitalismus」一詞。第一個使用「capitalism」一詞的是英國小說家威廉·梅克匹斯·薩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他以此表示大量資本的所有權,而非一種生產制度。
1867年皮埃爾-約瑟夫·普魯東(Pierre-Joseph Proudhon)使用了「資本家」一詞來稱呼資本的所有人,而馬克思和恩格斯則使用了「資本形式的生產」(kapitalistische Proktionsform),並在資本論里使用「Kapitalist」和「capitalist」等名稱(表示資本的私人所有人)。不過,第一個使用「資本主義」一詞來形容生產制度的是德國經濟學家維納·宋巴特(Werner Sombart),於1902年的著作Die Juden und das Wirtschaftsleben里。宋巴特的密友和同僚馬克斯·韋伯也在1904年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使用這一詞。
辭典里對於資本主義的定義總是不斷改變。例如,1909年出版的《世紀辭典》(Century Dictionary)對於資本主義的定義是:
擁有資本或財產的國家;和對於資本的佔有。
眾多資本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上;以及,對於大量或聯合的資本的權力或影響力。
至於當代的定義,或許是因為受到了19世紀的哲學和意識形態爭論的影響,則將其定義為一種「經濟制度」(如同宋巴特和韋伯使用的)。例如梅里厄姆-韋伯斯特詞典里對資本主義的定義是:「一個由私人或公司擁有資本財的經濟系統,經由私人的決定進行投資而非經由國家的控制,以及價格、生產、銷售產品主要都由自由市場所決定。」
不過,英國1987年版的《牛津英語辭典》將其定義為:「佔有資本的狀況;資本家的身份;擁護資本家存在的制度。」這與美國辭典的定義差異也或許是因為意識形態和詞源解釋不同而造成的。
[編輯]資本家理論

許多人強調對於資本的私人所有權是資本主義的本質,或強調自由市場的重要性對於資本聚集和資本主義機制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些人則以階級的分析來研究資本主義,包括了社會的階級架構以及勞工與資產階級間的關系。一些人則注重國際貿易制度的發展。不過,資本主義所假設的本質,是一個允許人們藉由貨幣貿易來追求利潤的社會。
在敘述資本主義時,哈耶克指出資本主義在經濟上的自我組織特質,經濟並非交由政府管理,而是依賴自由價格機制來協調資源的分配。許多人例如亞當·斯密主張個人追求各自利益的價值觀,以反對利他主義提倡共同替「公共利益」服務的主張。他們認為藉由個人和公司追求各自的利益才能創造更有效的社會利益。
人類經濟學家卡爾·波蘭尼(Karl Polanyi)則主張亞當·斯密當時主要只是論述一個生產的組織時期。對波蘭尼而言,資本主義與早期的商業時期的重商主義不同,因為資本主義將土地、勞動力、和貨幣商品化了。而重工主義則是在產業的工廠制度轉變為國際化的商業架構過程中所浮現的問題,在歷史的角度上,這個系統需要一個能確保支援產業成分的機制,才能將其商品化;而不是透過自我組織的行動過程。他以此推論認為國家必須有力而緊密地干預經濟。
這些理論家也注意到歐洲國家在16世紀至19世紀之間的各種經濟制度的改變,尤其是在個人和團體以「公司」(或法人)形式來買賣資本產品的權利問題上,以及對於土地、勞工、和貨幣(參見金融和信用)在自由市場上(參見貿易)的買賣,並且也改倚賴國家來保護私人財產的權利,而不是透過封建形式的保護和義務制度。
由於資本主義一詞的模糊定義,討論和爭議也由此浮現。特別是在對於資本主義是否為一種真正的制度、或觀念的爭論上,例如它是否真的在經濟學上被運用?而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資本主義在什麼情況下才會存在?(參見混合經濟)。在歷史的觀點上,也有爭論圍繞於資本主義是否存在於特定的時代或地理區域,又或者資本主義是否於各種時代和地點都曾存在過。一些人將資本主義解釋為純為的經濟制度,一些人則認為資本主義是一種政治、社會、和文化制度的結合。
[編輯]資本主義與其他經濟制度的比較

資本主義與封建制度對照之下,在封建制度里君主控制了立法權力和宣稱土地所有權的權力—而無需去購買土地。君王將土地授與封臣(或稱諸侯),封臣則對君王提供各種服務,封臣也以農奴來耕作土地。
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對照之下,在理論上社會主義制度里的生產資料是由人民集體(或國家)控制並運作。若與共產主義比較,共產主義制度里生產資料是集體所有,而不是由老闆或僱主所有,而生產過程也是集體化的,以達成「廢除資產階級的財產(私人財產)」[1]。另外,如同卡爾·馬克思主張的,勞動的產品也是「依據每個人需求」直接分發 [2],而「購買和販賣」則被廢止。(共產黨宣言)
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資本主義也反對計劃經濟,在計劃經濟里「經濟的要件(如勞工、資本、和自然資源)都受到政府控制和管制,以達成政府所預期的經濟發展計劃」[6]。資本主義也被與社團主義相比較,在社團主義制度里私人企業與政府緊密勾結,表面上則宣稱為了國家的利益服務。正處於階級斗爭階段(以及革命時期)的國家在物質上也會出現重大改變,例如工業化的發展,並產生戰時經濟和商品化的特色。
參與型經濟和議會共產主義(council communism)則是其他形式的制度,勞工與消費者的議會利用自治的方法來達成決策,並反對由大企業或國家企業控制經濟。

大多數被稱為資本主義的理論家都是在18世紀、19世紀、和20世紀出現的,例如在工業革命和歐洲的帝國主義時期(例如斯密、李嘉圖、馬克思),和大蕭條時期(如凱恩斯)和冷戰時期(如哈耶克、弗里德曼)。
這些理論家定義資本主義為一種資本由私營的個體們(有時也被稱為「資本家」)擁有的制度,而經濟的決策和決定是由市場進行—亦即藉由販賣者和購買者之間透過協議所進行的貿易;借著市場的智慧和企業家精神,以及由法律保護的財產權和契約制度來運作。這些理論家也試著解釋為何資本主義能產生比由政府介入的經濟更大的經濟成長。(參見經濟學、政治哲學、自由放任)
芬蘭國會議員安德斯·屈德紐斯(Anders Chydenius)在1765年出版了The National Gain一書,成為第一個提倡貿易和產業自由以及自由主義原則的人,11年後的1776年亞當·斯密出版了國富論一書。
對於資本主義的概念也隨著時間而不斷改變,也隨著政治觀點和分析方式而有所差異。亞當·斯密所支持的經濟自由主義專注於人類私利所扮演的的啟蒙角色(「看不見的手」),以及特定的在增加資本聚集效率上所扮演的角色。
一些資本主義的擁護者(如米爾頓·弗里德曼、艾茵·蘭德、和阿倫·格林斯潘)都強調自由市場所扮演的角色,他們相信自由市場能提升個體間的合作、創新、經濟成長、以及自由。一些人(如社會學家伊曼紐爾·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認為資本主義的樞紐在於一個能讓產品和服務於市場進行貿易的經濟制度,而資本產品屬於非國家的實體所有,在全球的規模之上運作。
對其他人而言(如卡爾·馬克思),資本主義則被定義為一種在歷史上前所未見的社會關系,導致了勞工市場的產生,大多數人為了生活而必須出賣他們的勞力。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經濟學家則主張,由於經濟自行組織的現象,沒有經過政府計劃和指引的經濟將會有更優越的效率。許多人將資本主義作為市場經濟的同義詞。

資本主義經濟的特色

擁護者和批評者們都同意資本主義擁有以下的特色:私營部分、私人所有權、自由企業、利潤、財富的不平等分配、競爭、自我組織、市場(包括勞工市場)的存在、以及追求私人利益。
至於由政府大量干預經濟—包括由國家掌控生產資料的所有權—混合一些自由市場特色的經濟制度通常稱為混合經濟,而不是資本主義 [3]。如果政府幹預的程度遠遠高過私人的決策部分,那麼這種經濟則被稱為中央集權。一些人如米爾頓·弗里德曼則反對任何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依照一些定義方式,所有的發達國家都屬於資本主義制度,或者是根基於資本主義上的混合經濟制度。一些人則認為全世界已經結合為一個全球化的資本主義制度,甚至是那些仍拒絕資本主義的國家,也都在一個全球性的資本主義經濟里運作。

對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權
資本主義的必要特徵是以法規制度來確立和保護私人的財產,尤其是對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權。私人財產權在早期的法律制度便已存在,例如古羅馬 [4],但對於這些權利的保護則較為困難,因為當時羅馬並沒有警察存在 [5]。羅馬和一些早期的制度經常逼迫弱者付費給有權勢的庇護人或貴族以換取保護。
擁護者們主張,穩固的財產和法律制度使資本主義能促成:
最大的獨立性;
更清楚而確實的所有權;
統一並整合全國的財產法規和財產資訊;
藉由懲罰貿易中的詐騙行為來提升信任;
藉由更正式而復雜的所有權書面契約,將能更輕易的分擔風險和公司中的所有權;
藉由更多借貸的擔保項目,新的投資計劃將更容易借貸資金;
更容易獲得可信度更高的借債信用歷史和財產價值的情報;
強化財產所有權契約文件的代替性、標准性、和可移動性,替全國性的市場架構鋪路,並能使個人和公司實體更輕易的轉移財產。
而這些全都能促進經濟的成長。
與社會主義相較,資本主義堅持私人財產的個人所有權,特別是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權。資本主義的支持者經常強調,在生產資料不受政府控制的情況下,將能最大化經濟的生產力。路德維希·馮·米塞斯主張「在歷史上,生產資料的私有化程度,是和人類從動物狀況進化至現代文明的發展一致的」[6]。在現代,每個國家裡的生產資料多多少少都有一部分歸政府所有,不過,只有絕大部分的所有權都歸私人擁有的經濟體系才能被視為資本主義。

Ⅷ 歷史專業的名詞解釋該怎麼背

名詞解釋復的出題形式比較靈活,制比如把簡答或是論述題修改都有可能成為名詞解釋,其實准備名詞解釋,不需要死記硬背,在准備名詞解釋的時候,你一定解釋清「名詞」的時間,范圍,性質,用一句話闡明,就相當於蓋個帽子,然後再具體闡述一下詳細的內容,就像穿個衣服,最後闡述這個「名詞」的影響,可以比喻為履靴。
比如「典制體」作名詞解釋。
典制體:又叫典制體,典制體史書,以典制為中心,記述歷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損益而發展成的史書體裁。(蓋帽)
它以分門別類為表述上的特點,比較有代表的典制體有唐朝劉知己編修的《通典》等。(穿衣)
典制體的出現豐富我國史書體裁,記述了歷代的典章制度,為歷史研究提供更多的史料。(履靴)
通過例子,可以對名詞解釋這類題目做個分類。一般名詞解釋不外乎出自政治制度,經濟專用,文化方面等。所以在做名詞解釋的時候,第一句話一定點明是什麼性質,出現的時間等這些基本的因素。即便你記不清它的詳細內容或是影響,也可以做到有話可說了。

Ⅸ 高中歷史裡面有很多專有名詞的意思都不怎麼懂,比如商品經濟自然經濟,債權,商品輸出資本輸出什麼的。...

根據字面的意思理解就好了,沒有必要去糾結那些專有名詞,又不是搞研究,對吧?所以不要花時間在這個方面了,高中歷史一般好理解的.
祝你好運!

Ⅹ 請問有沒有什麼軟體可以查歷史專業的名詞,謝謝

援引自某學習資料:
~そうです經常表示狀態和傳聞。表示狀態的~そうです在描述看到某物時立刻就想到的事的時候使用。~そうですは的前面不能接過去式。能接:い形容詞、な形容詞、動詞。雖然不能接名詞,但有~ではなさそう這種形式。
接動詞的時候表示現在開始某事發生的可能性。
與動詞連接的場合,用於在視覺上發現某種現象即將發生而說的時候,強調即將發生的狀態時,1、使用副詞「今にも」
例:今にも 雨が 降りそうです。
譯:好想馬上要下雨。
棚から 荷物が 落ちそうですよ。
似乎書架上有東西掉下來。

2. 動詞原形+そうです。表示據說~怎麼樣
例:明日は雨が降るそうです。
譯:明天據說有雨。
3、接表示狀態的動詞」ある、いる、持っている」的時候,和~ようです的意思相近
あの人はお金がありそうですね。
あの人はお金があるようですね。
表示傳聞的」~そうです」在傳達聽到的話的時候使用。接:い形容詞、な形容詞、和動詞一般形式。接續上與表示狀態的」~そうです」不同。沒有~そうでした這種形式。
あのレストランはおいしいそうです。 あのレストランはおいしかったそうです。
彼は元気だそうです。 彼は元気ではないそうです。 雨が降るそうです。雨が降らないそうです。 雨が降ったそうです。雨が降らなかったそうです
與い形容詞,な形容詞接續的場合,表示並非做了實際確認,而是從外表上觀察好像如此的意思。
例:この料理は おいしそうです。
譯: 這個才看起來很好吃。
リーさんは 暇そうです。
譯: 小李好像很閑。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