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西方哲學的專有名詞翻譯
1. 為什麼讀不懂一些西方哲學名著的中國譯本
許多西方著名哲學家的著作,比如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胡塞爾的《邏輯研究》、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薩特的《存在與虛無》等,在中國都有譯本,許多譯本還是中國研究西方哲學的著名學者翻譯的,但是不幸的是,這些譯本幾乎毫無例外地是中國讀者所讀不懂的,這就造成了中國人的西方哲學修養普遍是很差的,這么大的一個中國,真正懂康德學問的人、真正懂胡塞爾學問的人了了無幾。
為什麼這些名著的漢語譯本中國讀者讀不懂?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譯本的水平不高。譯本的水平不高,是因為翻譯者自己沒有真正搞懂作者的思想、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譯本的水平不可能超越翻譯者自己的理解水平,理解到什麼程度、思想到什麼程度,就會翻譯到什麼程度。西方哲學大家的思想都是很深邃的,如果翻譯者沒有領會他們的思考、把握他們的邏輯、明了他們的論辯對象、理解他們的思想主旨,就不能用最淺顯、最簡潔、最明了的漢語准確表達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所以,這樣就出現了大量的生吞活剝地翻譯、中國讀者所讀不懂的西方哲學名著譯本。
將這些西方哲學大家的著作翻譯成中國人所能理解的漢語,是我們的能力所不及的嗎?我想不是這樣的。從馬克思主義著作的翻譯上和從佛教著作的翻譯上看,我們是可以做到將國外著名的學術著作翻譯成通曉易懂的漢語的。
馬克思也是德國的哲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但他的作品的中國譯本,中國讀者能夠看得懂。雖然,他的著作相對於康德、黑格爾等人的著作可能更通俗一些,更容易理解一些,但是馬克思著作的中國譯本我們之所以能夠看懂的真正的原因,還是因為譯本的質量高,譯本做到了用簡明的漢語表達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為什麼馬克思主義著作譯本的質量高?這是因為國家花了很大的力氣,組織了許多著名的專家、優秀的學者,傾注了大量的汗水和心血來研究、來翻譯,比較准確地把握了這些作品的思想,所以,才有了中國人可以讀得懂的高質量的譯本。
佛教著作的翻譯也是這樣,得到了一些朝代封建帝王的支持,以在印度生活過的中國著名的高僧、或來自於印度的高僧領銜,組成了高水平的團隊,虔誠研究,反復斟酌,傾注無窮的心力,不同朝代的高僧接力進行,所以,才有了高質量的、中國人可以讀得懂的漢語佛教經典的譯本。
馬克思主義著作和佛教著作的翻譯給了我們啟示。如果我們能舉國家之力,我們是能夠搞出高水平的西方哲學名著的漢語譯本的。國家要給予資金、政策支持,集中一批這一個研究領域國內外最頂尖、最優秀的專家學者,組成高水平的翻譯團隊,下大功夫,反復研討,不斷修改,逐步地精準化,定會搞出高水平的、中國人能夠看得懂的譯本,讓廣大的中國讀者也能欣賞、享受到西方哲學文化的精華。
實踐已經證明,翻譯艱深晦澀的西方哲學名著,僅憑個人單槍匹馬限時攻關,很難完成這個任務。只有進行團隊合作,發揮集體的智慧,反復研討和交流,才能理解好、翻譯好這些著作,才能得到高質量的譯本,讓更多的中國人能夠一睹這些名著的「廬山真面目」,進一步提高中國人的思維能力和智慧水平。
2. 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那本三卷本的《西方哲學史》是誰翻譯的啊
去圖書館網站查詢
3. 翻譯西洋哲學作品的關文運是誰
1.嚴復——西方哲學翻譯的偉大先行者
19世紀末,以嚴復為代表的一批哲學社會科學翻譯家第一次把科學方法論和西方社會科學理論介紹到中國來,推動了我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在中國近代翻譯史上開創了新紀元。
翻譯家、啟蒙思想家嚴復(1854-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幾道,又字又陵,自號天演宗哲學家。1866年,他14歲考了福州船政學堂。1876年被派往英國留學,學習海軍。留學期間,他涉獵了亞當•斯密、約翰•穆勒、孟德斯鳩、達爾文、赫胥黎等人的經濟、法律理論、進化論和邏輯學等新學說新思想,同時關注資產階級社會情況,參觀過議會、法院等制度設施,深入地了解了西方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留學三年後,回國在母校任教一年。後調往天津北洋水師學堂,歷任教務長、副校長和校長。不過,他在該校任教20年,一直沒有受到李鴻章的重用。嚴復是一位有知識、有抱負的人。他認為,中國要改革經濟落後、政治腐敗的局面,必須維新改革,學習西方。
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強烈刺激了嚴復。他於1895年在天津《直報》上發表了四篇論文,即《論世變之亟》、《救亡決論》、《原強》和《辟韓》等文,他一面對專制的封建制度提出最深刻、最尖銳的抨擊,一面又全面地提出了自己的資產階級民主思想。此外,他用犀利的筆,把自己熟讀的赫胥黎的著作《進化論與倫理學》譯為中文,加上自己的按語,用《天演論》的書名於1898年由湖北沔陽盧氏慎始基齋刻印出版。中譯本出版後,受到知識界的狂熱歡迎,一時洛陽紙貴,多次售缺,而盜版則不徑而走。僅就商務印書館1905年鉛印的版本來說,到1921年便重印了20版。隨著《天演論》問世,1898年成為中國哲學理論翻譯史上一個值得銘記的年代。據物理學家、商務印書館的老編輯周昌壽(1893-1948)所著《譯印科學書籍考略》的研究,在1600-1900年的三百年間,著名的傳教士,約有24人參加了譯刻科技圖書的活動,如利瑪竇就譯刻了30多種天文、數學類科技圖書,70多位學識淵博的傳教士翻譯、刻印的圖書不下數百種。據傳說法國傳教士金尼閣(Tirgault,Nicolas 1577-1628)於1618年再次來華時,曾一次帶來「西書七千卷,擬一一翻譯」。據統計早期譯書,共譯成300多種,除大部分為宗教、聖經之類外,有關自然科學、技術和邏輯學譯著佔120種。
在《天演論》的帶動下,嚴復決心把翻譯活動作為事業,從1901-1909年的10年間相繼翻譯了亞當•斯密的《原富》(即《國富論》)、斯賓塞的《群學肄言》、穆勒的《群己權界論》(即《自由論》)、甄克思的《社會通詮》、孟德斯鳩的《法意》(即《論法的精神》)、穆勒的《穆勒名學》(即《邏輯學》)和耶芳斯的《名學淺說》等八種名著。這八種西方名著的及時出版,給中國思想界吹進了強烈的新風,帶來了極大的沖擊。
20世紀初的前十年,中國的青年知識分子已不滿足於梁啟超的「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新學派」的宣傳,對於康有為裝在「公羊三世」套子里的庸俗進化論,和譚嗣同《仁學》里的人權平等的政治呼號,亦感到不能滿足,正是在這個時候,嚴復站出來幫助人們從根本上了解西方,想弄清中國向何處去,希望理解中國的發展如何與世界發展的總趨向聯系起來。李澤厚指出:嚴復是將西方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說和自然科學、哲學的理論知識介紹過來的第一人。「(李澤厚《論嚴復》)
4. 我為什麼翻譯《西方哲學經典》1700字
長期以來,西方大學的哲學系並沒有專門的中國哲學方向、印度哲學方向或是其他非西方傳統的方向。相關的學門一般都被劃入東亞學、漢學、印度學、民族研究當中。在這篇文章中,Bryan W. Van Norden試圖指出當代西方哲學學術界是如何有意地忽視非西方哲學,並指出這種忽略並非出自哲學上的理由,而是出自一種淺薄無知。他提議應該在西方大學中重新認識這些非西方的哲學傳統,以更開放的胸懷接納非西方哲學。
作 者 簡 介
Bryan W. Van Norden是著名的美國當代哲學學者,以研究中國哲學聞名。現執教於美國瓦薩學院(Vassar College),並在全球多所大學客座(如武漢大學)或兼任。
著有:
Introction to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
(Indianapolis: Hackett Publishing, 2011)
Virtue Ethics and Consequentialism in Early Chinese Philosoph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正文
在今天我們稱之為西方語境里的主流哲學(Mainstream philosophy),是狹隘的、缺乏想像力的,甚至是排外的(我知道我正在提出一個嚴肅的指控)。但若並非如此,對於在歐洲以至於整個英語世界裡,幾乎被所有哲學院系完全忽略了的中國、印度、非洲和美洲原住民的深厚哲學傳統,又該作如何解釋呢?
西方哲學曾經更加開放和國際化。第一個把《論語》(一部記載孔子言論的著作)翻譯成歐洲語言的是受過嚴格亞里士多德傳統訓練的耶穌會教士。他們把1687年完成的這部譯作取名為《中國的哲人孔子》(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亦作《孔子,一位中國哲學家》(Confucius, the Chinese Philosopher)。
5. 西方哲學名著原文選讀 求翻譯
樓主你好
如果是就只有這兩句沒有上下文很難翻譯
如果可以能把那一段發下來嗎? 我給你翻譯
辛苦了謝謝
6. 除《聖經》之外,被譯成外國文字最多的文化名著是什麼
據 中國新聞網2004年2月9日星期一的報導:
《道德經》在西方: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經典
2004年02月09日 14:16
今年是中法建交40周年,其實西方與中國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
早在17世紀的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18世紀的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孟德斯鳩等人都對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贊嘆不已,並自覺地從中得到思想資源。
發行量僅次《聖經》
老子是西方人最感興趣的哲學家之一。從16世紀開始,西方人把《道德經》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
據西方學者統計,從1816年至今,各種西文版的《道德經》已有250多種,如今幾乎每年都有一到兩種新的譯本問世。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
有趣的是,西方人最初把「道德經」3個字分別翻譯為「道路」(The Way)、「德性」(Virtue)和「經典」(Classic)三個詞。直到上世紀90年代,仍然有人把《道德經》分作《道經》和《德經》。
啟發西方學術界
17世紀的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是較早接受老子思想影響的西方哲學家。他從到過中國的傳教士那裡了解了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化,曾試圖翻譯《道德經》。他根據老子的陰陽學說提出的二進制思想,是現代數理邏輯的雛形。
現代哲學中受到道家思想影響的有叔本華和海德格爾。叔本華的唯意志主義哲學和悲觀主義生活態度都從老子那裡得到了精神支持。
西方哲學家裊爬悀l思想,從中獲取能夠拯救西方文明危機的良方。他們發現,《道德經》中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理解、為人處世的中庸態度、德性培養的修行方法等,對彌補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強權意志,都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後現代主義提倡的無中心、無基礎、輕理智、重陶冶等相對主義觀念,都被看作從道家思想中得到了啟發。無論是美國的羅蒂還是法國的德里達,都表示自己的哲學理念與中國傳統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
西方人各取所需
對普通西方人來說,《道德經》是他們可以「各取所需」的「法寶」。英國的一家小公司為了經營發展和協調內部關系,從《道德經》中獲取靈感,提出
以人為本、以企業文化吸引人才的公司理念,在短短幾年之內盈利激增了200%,引起了英國媒體的廣泛關注。據悉,美國荷里活影星莎朗.史東憑著《道德經》
走出了離婚陰影,重塑生活信心。
當然,更多的西方人認為《道德經》提倡了一種自然的生活方式,如同《聖經》為人們建立的行為規范一樣。
當代英國漢學家和哲學家克拉克(J.J.Clarke)在新著《西方人的道--道家思想的西方化》中把道家思想在西方的逐漸普及,歸結為思維方
式上的三個變化:希望過更好的生活,但要從傳統宗教中教條式信念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透過克服身心二元論,達到一種身心完整的生活;需要從更廣的范圍,看待
當代各種思想潮流。
來源:香港文匯報、作者:鍾舒
又有人說:其實毛#語錄才是翻譯成外文最多的書。
7. 現代西方思想叢書翻譯時有沒有刪減
關於現代西方哲學的命名,在翻譯上存在一個問題。在中文慣以1840—1919為「近代」,1919之後為現代,而在西方哲學沒有近現代之分,統一為「modern」。但在「modern」中又以黑格爾為分界線,所以中文中的近代是指笛卡爾到黑格爾,現代是黑格爾至今。
首先,自黑格爾之後,出現了唯意志主義、實證主義、新康德主義、直覺主義、分析哲學、現象學、存在主義、解釋學、西方馬克思主義、實用主義、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等新流派,在這些大的流派之中又有相當多的分支,比如現象學中,幾乎每一位大思想家都可獨自立派。
它們帶來了西方哲學兩千年來最為深刻的思想方式的變革:反形而上學、反基礎主義、反主體主義、向語言的轉向,對境域的關注,等等,令人耳目一新,極大地豐富了人的哲學思維。這種變化使得現代西方哲學具有了很強的向其他學科滲透、與之交叉的能力,以及建立新的次級學科的能力,比如科學哲學、環境倫理學、醫學倫理學等。
所以,現代西方哲學與科學技術與不少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學科和文學藝術實踐之間形成了更為密切的互動關系。而且,由於思想方式的轉變,相比於傳統西方哲學,現代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的距離拉近,有了更多的、更深入的對話可能。
此外,現代西方哲學是活著的、還在不斷出新的,在當今這種全球化的形勢中,對中國的各種思潮有著巨大和持久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這種「西學東漸」的現象屢屢出現,並勢將不斷出現。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在未來哲學的塑造中,現代西方哲學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8. 梯利的《西方哲學史》哪個出版社翻譯得好
光明日報出版社,當當網就可以買到。不過不知你為何要讀梯利的,羅素的不是更好一點嗎!如果考研的話,鄧曉芒,張志偉也挺不錯。梯利那本書太厚了,如果想看的話,建議你買英文版的對照著看。
9.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哪個版本比較好
毫無疑問是商務印書館的版本。
上卷是何兆武和李約瑟翻譯的,下卷是馬元德翻譯的。
質量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