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中超版權
❶ 中超和CBA哪個影響力更大
唉還用說啊,當然是中超
1. 球隊投入: CBA2011賽季新疆投入6000萬,號稱銀河戰艦,巨無霸,整個聯賽投入5個億,中超呢?恆大投入7個億,整個聯賽投入30個億!還用比嗎?CBA福建隊自己說上個賽季投入1500萬,這樣的球隊還給他們繼續玩?投入1500萬,別說中超了,中甲都要降級啊,中超一個億保級都不夠.
2. 轉播費:2015年底體奧動力以80億人民幣的價格買下5年中超聯賽的轉播權.美國一家電視台打包買下了中日韓聯賽的轉播權,雖然價格很低,但也是有所突破.再看CBA,還要倒貼錢,俱樂部付費給地方電視台進行轉播
3. 轉會費:2016冬季轉會,中超轉會費投入世界第一!很多球員都是在歐洲球隊打主力的,標王特謝拉轉會費高達5000萬歐元,而且現在轉會還沒有停止,還有打破紀錄的可能.而CBA的外援基本都是在NBA打不上球的便宜貨
4. 上座率:2015賽季中超平均每場22580人到現場觀看比賽.CBA是平均每場4265人.差一位數呢,根本沒法比呵呵
最重要的是中超廣州恆大隊在2013年和2015年兩次獲得亞洲俱樂部冠軍聯賽的冠軍,代表亞洲參加了當年世界俱樂部冠軍杯,兩次都是世界第四名!
而籃球並沒有正式洲際聯賽,因為籃球聯賽在亞洲根本不被重視
❷ 1億與80億,CBA與中超相比到底差在哪
前兩天,一場CBA的常規賽上出現了中國籃球史上第一遭亂象,由於對裁判判罰不滿,江蘇同曦俱樂部投資人、董事長陳廣川情緒失控,「大罵」裁判,並高喊「中國籃球沒有希望了!」
在中國,觀眾罵裁判、球員罵裁判、教練罵裁判這都比較常見,但是投資人罵裁判還是第一次,再聯繫到之前的群毆事件、球員賽場脫鞋事件,CBA可謂負面纏身,看不到一點希望。
作為三大球之一,CBA經常被拿來與中超做對比,但二者的差距驚人。
之前中超聯賽轉播版權正式賣出5年80億的天價,同年 CBA每年轉播版權不過2000多萬, 5年也不過才1個億。
同處於一個有錢的時代,二者的差距為何如此之大?
有些人會說,還是錢不夠啊,你看看玩足球的都是些什麼老闆,許家印在足球上5年砸了18個億。
有媒體給許家印算了一筆賬,5年時間里,廣州恆大收獲了507粒進球,6座國內冠軍獎杯,1座亞冠冠軍獎杯,算賬下來,平均每粒進球花費356萬元,每座冠軍獎杯代價2.25億元。
除了財大氣粗的恆大,還有阿里巴巴、江蘇蘇寧、華夏幸福、富力地產、上海申花、天津權健這些明星民企;上海上港、北京國安、山東魯能這些地方國企等等;萬達和平安雖然投資球隊但也是每年幾個億的往裡贊助和砸錢。
球員的工資和身價更是炒到令人咂舌,今年上海申花新引入的球員特維斯據說年薪為3800萬歐,排名世界第一,遠超世界足球先生C羅的2100萬歐元年薪;山東魯能賣出3位本土球員坐收4個億,國內球員的身價記錄被提升到了2個億。
事實上,投資籃球的老闆雖然含金量上要差些,但也不是缺錢的主,新疆廣匯、天津榮鋼這些民企也是實力不俗,更有北京北控、北京首鋼等大國企,還有稠州銀行、九台農商行這些地方性金融機構,去年更是有上海嗶哩嗶哩和天津泰笛生活2家互聯網明星企業冠名贊助,給聯賽帶來了不一樣的營銷體驗。
但整個聯賽依然丑聞不斷,市場價值低下,有些球隊為了讓電視台轉播比賽甚至要倒貼錢給對方,十分弱勢。
主流觀點認為,目前制約CBA發展的最大因素仍然是體制問題,長期以來,CBA聯賽由籃管中心與中國籃協組織領導,但這二者實際上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而中超聯賽在很早之前就完成了管制分離,足協中心更在今年年初已經取消。
雖然去年由20支球隊成立了中籃聯(北京)體育有限公司(下簡CBA公司),投資了上海隊的姚明被選為了副總,但董事長仍為政府背景的籃管中心副主任,因此運營效果並不好。
目前一個好消息是,歷經多年之後,體育總局終於要將籃管中心與中國籃協正式剝離,在今年3月將正式選出籃協的新任掌門人。
對於新主席的人選,姚明憑借其特殊的身份和商業成就呼聲很高,而從體育總局給出的標准上來看,這個位置像是為姚明量身定製的。
在未來,聯賽將由CBA公司來獨立運營,屬於承包責任制,而不再由中國籃協具體管理,未來的空間很大。
一個很好的契機是今年夏天CBA的運營合同將會面臨新的競價,聯賽的商業價值和球隊估值有望得到重估,姚明是否能夠順利當選籃協主席並「拯救」中國籃球,讓我們拭目以待!
❸ 中超和CBA的運營方式是怎樣的 利益是怎麼分配的
以前中超聯賽組織、電視轉播權轉讓、賽事贊助、球員俱樂部處罰、裁判培訓全部由中國足協一手包辦,俱樂部僅僅握有冠名權轉讓和門票收益,2004年G7革命之後,中超公司呼之欲出。2005年謝亞龍上任後,按照之前的計劃,中超公司的成立提上議事日程。但是,由於成立中超公司的提議是在閻世鐸任上做出的,而當時的謝亞龍對於這項提議還有一些意見和猶豫。甚至在足協重新進行了「要不要成立中超公司」的討論。在各方的力挺下,最終中超公司還是在2005年下半年成立了,並將中超經營權從福特寶公司分出來。但是,中超公司在成立之初就成為沒有市場化,沒有經營的「皮包公司」,對中超的商務開發、品牌運營等業務沒有進行任何有建設性的操作。
其實對於公司化運作來說,中超公司從根本上還是沿襲了福特寶的經營模式,中超公司基本還是在足協掌握下,董事長、總經理都是謝亞龍親自「指派」人員管理,而「董事會選舉產生」只是一個過場,在第一次「選舉」中,南勇成為董事長,呂楓成為總經理,謝亞龍對此並沒有任何解釋,他甚至在一次會議上認為「中超公司的模式是真正的股份制公司」,但與福特寶時期,足協指派邵文忠擔任總經理沒有任何實質的區別。
中超公司成立後,從瞿郁明到呂楓兩任總經理並沒有帶來大的改變,從招商到品牌推廣都是沿用了福特寶公司當時的模式,而中超公司初建的班底也都是從福特寶公司照搬來了負責的員工,這決定中超公司不會有創新的思路和發展的具體設想,中超聯賽招商走下坡路也難以避免。
隨後就是2005年的冠名商的「裸奔」,自1994年職業聯賽後出現首次無冠名商的現象,此後「不惜一切代價」找到冠名商成為中超公司未來幾年裡的最大追求,而沒有「裸奔」也成為謝亞龍在管理聯賽方面最後一塊遮羞布,甚至不惜自降身價,把冠名費由8000萬元降到了3000萬元,而金威啤酒也利用了足協和中超公司的這種心理打了一場漂亮的「商業戰」。
在2007年金威啤酒簽訂的合同中,其中有「1+1」的續約條款,「第二年冠名費可在第一年合同的基礎上進行上浮20%優先續約」,但是金威啤酒先是以「國資委拒絕金威贊助」為由正式照會中國足協和中超公司中止2007年合同文本的執行。隨後,聯賽開始前,再度緊急開始冠名談判,又以原價拿下了冠名費,金威巧妙地省下了原合同中「20%」的提高價格,成為贏家,而足協和中超公司拿到冠名商的心理被對手很好地利用了一番。
只有改變 才能「前途光明」
在中超公司最新的會議上,決定的是2009年奧運後的相關運營措施,關於奧運會後的聯賽計劃,中國足協、聯賽部和中超公司聯手打造的一份完整的2009年中超聯賽計劃5月份就已經悄悄出台。在這份名為《打造後奧運時期本土最具優勢的體育營銷平台》的2009年中超聯賽計劃書中,特別強調了「在後奧運時期,中超聯賽蘊含著巨大潛力」,以及未來發展的七點重要內容。
這份報告被認為對未來兩年的中超聯賽具有指導意義,同時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謝亞龍的奧運核心戰略,很多中超公司的運營人才也不得不對奧運退避三舍,現在奧運結束後,而謝亞龍留任希望較小的前提下,在展望未來的國內聯賽環境的改善方面,足球圈內人包括投資人都有較高期望,他們都相信在內因、外因兩股力量作用下,國內足球產業仍是「錢途光明」。 最新消息是足協又被布拉特侄子的公司給涮了。 CBA的經營模式
在每年CBA聯賽中,聯賽委員會為最高權利機關,凌駕於CBA聯賽辦公室和俱樂部之上。各俱樂部同樣是以盈利為目的,但從目前收益情況來看,俱樂部更多是通過球隊對所屬公司進行廣告宣傳,並沒有獲得實質性盈利。他們的經營范圍包括:球票銷售(門票收入全歸俱樂部,球票背面廣告)、場內廣告(盈方規定的兩塊廣告,且限時段)、球衣廣告(任何標志或字體不可超過26×8厘米的范圍)。
俱樂部不能使用俱樂部標志用於盈利,沒有任何製造和銷售紀念品的權利。俱樂部招商范圍之外的廣告業務均由中國籃協指定的管理運營商盈方公司運作。中國籃協每年從中收取利益,並按照俱樂部每年聯賽的排名情況給予一定廣告回報。(冠軍球隊在350-400萬元之間,一般球隊在200萬元左右)
❹ 中超和CBA哪個品牌影響力大
肯定是中超,首先,中超算是真正的職業聯賽,CBA都不能算職業聯賽。第版二就是中超一年的投入是CBA無法權比的,CBA一支球隊一年的投入現在大概是7000萬左右,這點錢還不夠中超球隊買個外援的轉會費。在商業價值上,中超的版權費是5年80億,而CBA一年不過才幾千萬。
❺ cba的版權能超過中超么
可能性真的不大,現在連這方面的消息都看不到,滿打滿算,cba版權回5年也不會超過60億,畢竟答cba比中超差的不是一點點,而是全方位的落後!再加上籃球本身就沒有足球有市場,能有賣個五六十億就應該很知足了!
❻ 中超公司一年賺15億 新成立的CBA公司能賺多少
真不是潑冷水,感覺公司對於未來的市場前景,還是不要抱有太樂觀的期待,決不能以中超為參照和對比,看到中超版權賣了這么多錢,cba就開始幻想了。畢竟籃球不是足球,cba也不是中超,並且兩者之間差距還是十分巨大的。
第一,中超是足球比賽,足球是世界第一運動,加上菠菜業發達。在全球有著廣泛的市場,單就這一點而言,中超公司能夠向海外出售轉播權,賺取一筆可觀的海外收益。而這一點恰恰是cba不具備的,很難想像美國人花錢來購買我們cba的版權,而歐洲籃球自成一體,加上又有時差,也不大可能購買cba的版權,亞洲范圍內除了菲律賓,基本上不看籃球,但問題是,就像我們不會購買菲律賓聯賽的轉播權一樣,人家也不大可能購買cba的轉播權,所以單就海外市場這一點來說,cba公司就少一筆收益。
第二,中超是開放的聯賽,橫向上,中超球隊可以和國外同級別球隊交流比賽,縱向上,可以通過升降級制度可以將不同級別的聯賽進行串聯,而cba聯賽剛好相反,完全封閉的聯賽,俱樂部既不能參加亞冠,又沒有升降級制度,全年就38場球,除去3到4支爭冠的球隊,剩下的很難有進取的動力,會造成聯賽的觀賞性和話題性下降,最終影響的是cba的整個收益
第三,中超的市場化程度更高,球員都是是流動性的,球員身份不屬於任何機構或組織,只要球員、俱樂部雙方達成一致,可以簽訂轉會合同,自由轉會,這點,cba又被完爆了,cba很多俱樂部就是有錢買不來好球員,再加上是cba聯賽中俱樂部的所有制,同時有好幾種體制並存,這點一直就是cba最被外界詬病的地方,也是最不職業的地方!
第四,中超賽季長,從3月初到10月底,整個賽季通常持續8個月以上,能夠在相對長的時間里,持續為贊助商帶來廣告效應。另外中超聯賽充分尊重俱樂部、贊助商的利益,絕對不會為了國家隊,而隨意改變或縮水聯賽賽程。所以cba公司或者籃協要清楚的認識到,中超之所以能賣這么高的天價,不是偶然和巧合,而是建立在以恆大為代表的俱樂部持續大手筆投入的基礎之上的,而這些俱樂部贊助商都是商人,他們就是將中超看做是一個平台,根本目的還是為了自己企業的利益,但cba一年就只打3到4個月,而且籃協還動不動國家隊集訓,完全不考慮俱樂部的利益,這點是很違背市場規律的,我想沒有多少商人願意花大價錢去贊助一個一年只打3到4個月,還動不動就改變政策的聯賽的,所以缺少了大的投入,cba很難賣到高價。
大致就這么幾點區別,cba要想賣高價,除去第一點沒辦法改變外,其他幾點是cba或籃協必須要清除認識到和立馬改變的!
所以綜上所述,cba版權費,理性估價,5年40億已經是上限了。
❼ 為什麼CBA年薪不如中超
個職業聯賽的整體工資水平與這個聯賽的影響力、關注度,俱樂部投入有著直接關系。CBA外援的水平都是末流的水平,工資水平當然低了。而中超最近兩年找的奧斯卡、特謝拉、胡爾克這可都是世界一流的外援,身價自然就高。
大家可以比較一下,像目前CBA身價最高的幾位外援,新疆隊的布拉切,山東隊的莫泰尤納斯,兩人的年薪在300萬美元左右。這兩名外援加盟CBA之前,屬於NBA邊緣人,雖然此前在NBA有過不錯的表現,不過來CBA的時候,他們在NBA已經找不到位置。即使簽約NBA球隊,他們拿的也是年薪100萬美元的底薪合同,而這些外援加盟CBA賺的比留在NBA多出不少。
反觀中超,目前的奧斯卡、胡爾克、特謝拉等外援,這些世界頂級外援原來在五大聯賽賺的本來就不少,中超俱樂部為了讓他們來低級別的中國聯賽踢球,只能掏出翻倍的年薪吸引他們,否則這些大牌外援是不可能來中國踢球的。有錢能使鬼推磨,就是這個道理,中超俱樂部為了得到這些優秀外援,砸出他們在歐洲兩倍,三倍,甚至四倍的年薪,這就是現實。從國家目前重視足球的程度來看,有恆大、上港這樣實力雄厚的企業帶頭,導致中超的投入越來越大,外援的工資也就越來越高,這很正常。
同樣的,如果CBA聯賽真的有大財團投入,那麼這些財團將不會甘心購買布拉切這樣級別的外援,而是肯定會瞄準那些NBA一流球員。到那時候,詹姆斯、庫里、杜蘭特、哈登、保羅這樣的外援不是沒有可能被金錢所擊倒,而加盟CBA。如果這真的變成現實,那麼前提是CBA俱樂部至少要付出這些球員在NBA時的雙倍工資。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恐怕到時候CBA的外援的工資水平就要超過中超,畢竟NBA頂級球員的收入比五大聯賽的頂級球員的收入還要高。
❽ 在國內中超和CBA到底誰更火爆
前幾年是CBA,有一段時間央視都不轉播中超了。後來出了恆大,局面一下子扭轉了。
未來的話,專應該還是屬中超。因為CBA要翻越NBA這座大山,和NBA搶奪國內籃球市場是非常困難的。而中超的對手是歐洲聯賽,絕大部份歐洲足球比賽都是在凌晨進行,很難推廣,中超的壓力小很多。
❾ 中超版權賣了80億,CBA怎麼那麼少
中超賣80億深深刺激了CBA
10月28日,體奧動力將與中超公司舉行簽約儀式,正式成為「2016-2020年中超電視公共信號製作及版權合作夥伴」。為了獲得中超聯賽版權,體奧動力公司5年要支付80億元人民幣,年均16億元人民幣,與今年的版權費相比上漲了20倍。盡管這一數字被業內驚呼為「天價」,但不少人認為這就是市場決定的結果,而CBA的主管部門中國籃協也受到了不少啟發。
10月10日,CBA聯賽新聞發布會上談到未來CBA的發展,中國籃協競賽部主任張雄表示:「中超的這個版權價格我認為是由市場來決定的,既然他們能賣那麼高,我相信我們CBA的電視版權銷售如果改變銷售模式的話,我相信電視版權的收入一定會比原來高。」
據張雄介紹,CBA聯賽的商務權益是籃協授權給盈方經營,其中包括電視轉播權和新媒體轉播權,目前的合同到2017年結束。張雄說:「2017年結束後,中國男籃是不是繼續選擇盈方,或是選擇其他的公司合作,目前還不能確定。並不排除CBA未來成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市場化公司,由自己的公司去運營商務合作方面的招商,這種可能性也存在。」
張雄表示:「一切由市場來決定,而不是由某個人的意識來決定市場的價值,CBA聯賽最近幾年得到了飛速發展,CBA聯賽的市場價值也應該水漲船高,現在各個CBA俱樂部對於中超的版權賣出這樣一個天價數字之後都對未來CBA的市場開發前景充滿了期待。」但是眼下這份版權合同距離到期還有兩年時間,CBA的天價還需再等等。
電視轉播費用低,俱樂部貼錢地方台直播
如果說中超已經實現了由版權公司負責製作電視信號並支出版權費用,那麼電視轉播目前對於CBA俱樂部來說是比較麻煩的問題。先不說央視轉播CBA比賽所付出的費用只有一百多萬,央視能夠承載的比賽畢竟有限,CBA球隊主要還得靠在地方台轉播,都是各家談自己的。由於電視直播平台的稀缺性,導致CBA俱樂部在轉播權的談判中屬於弱勢一方,得看電視台的臉色。
根據《金陵晚報》記者的調查,目前,像北京、遼寧、山西、上海及廣東等CBA俱樂部在地方台的轉播是不需要俱樂部掏錢的,有的只需要俱樂部解決一小部分製作人員的開支。
但是其餘的CBA俱樂部,只能通過與地方電視台艱難地談判達到自身比賽落地。像浙江廣廈及浙江稠州銀行這兩支球隊,由於浙江省電視台要價太高,已經放棄在省台轉播,只能與杭州少兒頻道合作,轉播費用是降低了一些,但是轉播信號不能覆蓋全省,只能是杭州范圍,最終受到影響的是浙江全省范圍內的球迷。
江蘇南鋼隊與江蘇省台之間也是就費用問題年年扯。隨著肯帝亞入主江蘇隊,人們原本以為江蘇隊的電視轉播問題會更容易解決,但是因為談判之初費用問題差異較大,肯帝亞俱樂部不惜將和江蘇體育休閑頻道的矛盾公開化,一度鬧得不可開交。好在最終雙方還是達成了一致,只是費用不降反升。
新媒體版權商業開發,網易栽樹搜狐納涼
2005年,瑞士盈方進入中國,盈方中國中國籃協達成協議,負責CBA聯賽商務開發和電視轉播,成為CBA聯賽商務推廣合作夥伴,當時承諾每年支付650萬美元(約4000萬人民幣)。
當時,通過銷售媒體版權來回收收入是很不現實的。電視媒體央視一家獨大,和當時的中超一樣,CBA版權在央視賣不起價,頂了天也就百萬級別,地方台更是雁過拔毛,俱樂部不貼錢已經算是賺了。而網路媒體當時對於CBA的價值並不看重,TOM網曾經拿到過CBA版權。
2008年,CBA的新媒體版權合同到期,網易正好對體育這塊有興趣想投入,於是和盈方中國聯系版權購買一事。當時時值馬國力正式成為盈方中國總裁之前,網易以非常低廉的價格成功地簽下了2009-2012賽季三個賽季的CBA新媒體獨家版權。當時,網易所拿到的權益很多,包括CBA和TCB(中國男子籃球隊)的獨家視頻直播、點播權利,獨家承建CBA和TCB官網的權利及相關現場廣告權益,甚至包括新媒體分銷權,而這些權利的三年總價值不過才1000萬出頭。此外,網易還擁有優先續約權。
雖然拿到了白菜價,但是那幾年的球市並不好,從2009年「北極星計劃」夭折、中國男籃兵敗天津亞錦賽開始,CBA和中國男籃的戰績和形象也開始明顯走低,CBA說不清楚的裁判黑哨疑雲、中國男籃亞洲霸主的淪落都讓外界開始拿中國籃球和中國足球相提並論,而網易接手CBA版權的那幾年正好是籃球職業聯賽和國家隊的最低谷。雖然是低價拿,卻並未成功售賣出去,這也直接導致了合同到期後,居然主動放棄了優先續約權,這個決定甚至也令盈方中國的老大馬國力很是不解。
2011年6月,CBA改變了銷售策略,不再賣獨家,而是賣給一家門戶+一家視頻網站,最終搜狐和PPTV聯合宣布正式成為中國男籃國家隊及CBA聯賽官方合作夥伴,搜狐成為中國男籃國家隊官方網站及CBA聯賽官方網站的獨家運營商,並與PPTV網路電視承建的CBA官方網路電視媒體。兩家拿下CBA版權一年的價格應該在1000萬左右,比三年前的價格翻了兩番。2014年1月,搜狐和PPTV又與CBA成功續約三年,價格在1500萬以上,而樂視則以相對較低的價格拿到了互聯網電視平台的兩年轉播權,但是場次受到限制,因為搜狐作為CBA官網具有優先選擇權。
如果說網易前幾年做CBA官網是鋪墊,那麼自從2012年北京首鋼首奪CBA總冠軍以來,CBA球市回暖,重新獲得了市場和贊助商的芳心,搜狐也憑借著CBA官網的身份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強大的銷售能力完全能夠回收版權成本並有盈餘,也牢牢將版權控制在自己手中。說是網易栽樹,搜狐納涼,並不為過。
為什麼CBA版權這么便宜?和中超版權的5年80億相比,目前這份CBA版權合同的收益過於渺小,但是要知道2014年中超版權的收入也不過才5000萬左右,如果沒有市場和資本的干預不可能達到天價。而且中超的賽季時間跨度長達8個月,而CBA只有5個月,單場比賽的現場觀眾和電視轉播受眾人數也有較大差距。更不用說眼下從上至下發展體育產業的重心也是落腳於足球。
不過等到2017年與盈方的合同到期之後,CBA很可能不再將商業權利打包出讓,而採用類似中超的版權競標制,讓市場來決定媒體版權的最終價值,中超的5年80億屆時或許會被CBA刷新,但在此之前,CBA在商業化、職業化的道路上還需引入更多專業人才,將聯賽蛋糕做大做強。
❿ 國內第一的CBA,現在跟中超還能拼一拼嗎
從商業角度上來看,中超甩CBA幾條街,版權能賣80億,CBA想都不敢想。
競技水平方面,雖然不是同一個項目,中國男籃在亞洲一流球隊,聯賽在亞洲還是最好的聯賽,而中超受國足水平影響,在亞洲不算最好聯賽,當然兩個聯賽都非常依賴外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