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水資源使用權的
⑴ 水資源的使用權問題
首先,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源憲法》第九條的規定,水流等自然資源,屬於國家所有。因此地下水資源與土地是沒有關系的,甲方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八十三條規定,不動產的相鄰各方,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採光等方面的相鄰關系。給相鄰方造成妨礙或者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根據本案的情況,雖然甲方在乙方使用的土地上打井,但這是乙方事先同意的,況且打井的行為也沒有影響乙方土地的正常使用,所以無論甲方乙方都有取水使用的權利。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九十九條規定,一方擅自堵截或者獨占自然流水,影響他方正常生產生活的,他方有權請求排除妨礙;造成他方損失的,應負賠償責任。由此可見,乙方不但無權獨占水源,而且如果要強行收回的話,還應賠償乙方的損失。
需要補充一點的是,如果甲方取水使用的行為如果妨礙了乙方對土地的使用,那麼乙方就應當另尋水源,而甲方給予一定的補償。
⑵ 水權的體系
要想從全局和總體上制定水權轉讓和建立水市場的政策,必須用系統論和一體化的思想綜合研究水權問題,防止在水權問題上的片面性和行業化傾向,從立法上建立科學、合理的水權體系。根據各國法律,水權體系主要包括如下幾種權利: 目前中國水資源使用權的概念,與其他國家民法中使用的用益權有較多的相似性。
從理論上看,人們開發、利用和消耗水資源,原則上應該取得水資源的所有權;由於水資源所有權已經包括使用權能,水資源所有權人有權使用其所有的水資源,因而對水資源所有權人而言,沒有必要設立水資源使用權。但是,現實生活是復雜的,在一個存在不同階級、階層和強權的社會或國家,絕大部分水資源往往為少數人擁有(水資源的私人所有制)或國家所有(水資源的國家所有制),並且擁有大量水資源的少數人往往不必或不能直接利用水資源,作為政治概念的國家也不能直接利用水資源;真正直接利用水資源的是大量非水資源所有權人。由於經濟實力和貧富差距等原因,這些人無錢或沒有能力從水資源所有權人那裡買到水資源的所有權。這就產生了非水資源所有權人必須直接利用水資源所有權人擁有的水資源的客觀需要和矛盾。解決這一問題的可行方案是,在不改變水資源所有權的前提下,由非所有權人向所有權人支付一定費用後取得利用並收益所有權人擁有的水資源的權利。這種權利,在大陸法系國家稱為用益物權,在中國多稱為水資源使用權。
水污染嚴重 1,社會公益性水資源使用權
傳統民商法、經濟法上對水資源的利用著重於獲得經濟效益,而沒有將環境利用和社會利用包括在內。利用水資源的社會功能屬於社會公益權的范疇,社會公益性水資源使用權包括防火、搶險、救災、治病療養、衛生、體育、文化、科研、教育、劃界、國防、軍事等社會公益性權利,這種水資源使用權的收益往往表現為社會效益(很難用經濟價值來衡量)。
2,水產品所有權
單位或個人通過行使取水權而取回的水量,單位或個人用容器接收的雨水,單位和個人通過買賣交易等活動獲得的已經與原有水體分離的水,可以視為單位或私人所有水產品或私人物品;這時形成水產品或水的單位和個人所有權。有些人將水產品的所有權當作水資源所有權或水資源使用權,這是造成水資源權或水權概念混亂的一個重要原因。由於水產品是一種商品,因此對水產品而言具有實際意義的是水產品的所有權而不是水產品的使用權。水產品與水資源的最大區別是:水資源所有權或水資源使用權是對水的來源(水體)的佔有、利用、收益或處分,獲得了水資源所有權或使用權就獲得了源源不斷地供應水的能力;水產品所有權是對一定質和量的水的佔有、利用、收益或處分,獲得水產品所有權只是獲得一定質和量的水。
3,水資源產權
水資源產權是從經濟法的角度對水權的界定,即將水資源作為一種財產、一種產業,主要指以水資源所有權為基礎的一組權利,包括水資源的所有權、佔有權、支配權、使用權和經營權。《法國水法》第1條規定:「水是國家共同資產的一部分。」許多國家將水資源即水體規定為水產業。根據西班牙《水法》(1985年),西班牙國有水產業包括:內陸水(地表水和可恢復的地下水);連續的或不連續的自然河流的河床;湖泊和池塘的基底,公共河道上的地表水庫的庫盆;地下含水層。根據《日本河川法》(1995年)的規定:江河屬國家產業。
⑶ 私人承包地里的水資源使用權是否屬於承包人的
農用土地的入股、流轉、承包有什麼不同?
農用土地的入股、流轉、承包有什麼不同?
e509 | 瀏覽 295 次
推薦於2016-10-25 05:20:50最佳答案
入股,是承包人和公司之間發生。土地承包人以土地使用權作為出資,在公司里佔有股份,而後,土地的使用權就是公司的了,原承包人從公司的收益里分紅。也就是土地使用權轉變為股權。出讓的可能是私人,可能是公司,也可能是有所有權的集體(村)。受讓方絕對是公司。
流轉,其實就是土地使用權的買賣或者交換。原土地使用權人把土地使用權一次性作價出讓給他人,或者是進行交換,土地使用權所有人發生改變。這是一錘子買賣,之後土地的收益就和原承包人毫無關系了。雙方可以是公司(不知道國家是否允許這樣),也可以是私人。集體是絕對不能做這個事情的。強要說有的話,那對應方只能是國家,是將集體所有的土地轉為國家所有。
承包,是從集體(村)獲取土地的使用權。出讓使用權的一方必定是集體。受讓方不會是集體(村)。
追問
流轉,是轉讓的經營和收益權,還是承包權?現在所有農場土地都是集體所有嗎?農民都是承包的土地?
追答
承包權,包括對土地的使用和收益。
農村土地原來都是大集體(也就是公社)。後來土改,土地的所有權在村集體,農民都是承包的土地。
原本的自留地沒有研究過,不知道到底怎麼算的。可能各個地方有所不同。
⑷ 國家允許的水資源轉讓使用權最高年限
水行政主管部來門或流域管理自機構要根據水資源管理和配置的要求,綜合考慮與水權轉讓相關的水工程使用年限和需水項目的使用年限,兼顧供求雙方利益,對水權轉讓的年限提出要求,並依據取水許可管理的有關規定,進行審查復核。對於轉讓的水權不得高於其水權本身的剩餘存續時間。
⑸ 水資源使用權初始分配理論框架 被ei檢索嗎
檢索。
該文章發表於 2010年的水利學報,水利學報是EI全文收錄的期刊。
《水利學報》創刊於1956年,是中國水利學會、中國大壩協會主辦的綜合性學術刊物,是水利行業創刊最早、國內外最具影響的學術期刊,在水利工程類核心期刊中排第一位,被國內外多家檢索系統收錄。《水利學報》刊登反映水利、水電、水運領域較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專題綜述和工程技術總結,開展學術論文的討論和評論,介紹國內外科技動態和消息。主要專業范圍包括:水文及水資源、防洪減災、灌溉排水、水力學、泥沙、河港水運、岩土工程、水工結構及材料、水利水電施工及監理、水力機電、水利經濟、水環境、水利史研究等。
⑹ 水資源使用權的合同期限最長是多久
《合同法》規定,「租賃期限不得超過二十年。超過二十年的,超過部分無效。租賃期間屆滿,當事人可以續訂租賃合同,但約定的租賃期限自續訂之日起不得超過二十年。」
⑺ 生活中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事例~~!(要事例,事例要貼進生活,急需)
使用一次性筷子,對人體有害,浪費木材。
扔塑料袋,不可降解,白色污染
建設節約型社會」是我們珍惜、節約資源時喊的一個口號。可是,又該怎樣才能真正做到節約資源呢?為什麼要大力推薦節約呢?下面請聽聽我的心聲吧!
先說水資源。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平方米左右,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水量為2100多立方米,只佔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屬於缺水國家,全國600多座城市中就有400多座缺水。特別是西部地區缺水非常嚴重,一些山區地方連人、畜飲水都非常困難。
我國的用水面臨著嚴峻的問題,所以我們要珍惜水資源,節約用水。比如:用完水後,要擰緊水龍頭,以免造成「一江清水向東流」的浪費現象,如果發現水龍頭壞了,要及時修理,避免損失大量的水,大家也別小看廢棄的電池,因為一粒紐扣電池會污染600噸的水,如果你把它扔到水裡,水將無法飲用。我們應該把電池收集起來,送往回收站,這樣既可以避免污染水源,又使電池得到回收,一舉兩得。大家不能只是口頭說說而已,要行動起來呀!
不僅僅要節約用水,還要節省森林資源。我國森林資源總量不足,森林覆蓋率只有18.21%,相當於世界森林平均覆蓋率的61.52%;全國人均森林面積和人均森林蓄積分別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和六分之一。森林質量不高,平均每公頃蓄積量只有84.73立方米,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84.86%。
這就是森林資源向我們發出的警報!我們要節約利用森林資源,首先,不能亂扔稿紙,也不拿沒寫過的紙張折飛機之類的小工藝品,更不要亂砍亂伐,任意踐踏花草樹木,要植樹造林,愛護花草樹木;不使用一次性的東西,如紙杯、木塊等等。在學校,我們要建立「綠色銀行」,撿起以前丟棄的紙屑、小手帕等。外出就餐時,自帶勺子、筷子。同學們,我們一起行動起來,節約利用我們有限的森林資源。
我們生活中到處都離不開電。電,給我們帶來各種便利,但是我們要節約用電,因為電幾乎是由燒標准煤產生的,而在我國儲藏的煤只夠開采100年了!大家想想,100年以後,我們的子孫後代該怎麼辦呢?所以,我們要節約用電。首先,從自我做起,我牢記「人來燈開,人走燈滅」,盛夏時節,開空調時,不要把溫度調得太低,適合就可以了。平時的照明燈,盡可能用節能燈,因為普通燈泡把大量的電能轉化為了熱量,只有小數轉為光線,而節能燈把電能幾乎轉化為了光明。
「珍惜資源,崇尚節約」,是我們每個公民的義務。為了我們的明天更美好,請快快行動起來吧!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是地球母親,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又一個美麗的春天。4月22日,當第37個「世界地球日」踏著春天的舞步來到我們身邊的時候,我們不能不想一想:我們應該如何善待地球母親,應該怎樣珍惜地球母親賜予我們的萬里春光。
善待地球——珍惜資源,持續發展,是這個春天的主旋律。
但是,當前在我國,無論土地資源還是礦產資源,其保護、利用和永續利用的形勢,都不容我們樂觀。我們不得不問一問:地球的春天,是永遠的嗎?
盡管我們實行的是世界上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可在一些地方,亂占亂用農地和基本農田的事,還時不時地發生;我們大大小小的城市,由鋼筋混凝土鋪就的「大餅」,仍在一個勁兒地向四面八方擴張,吞噬著周圍的萬頃糧田……
盡管礦產資源供給已經成了經濟快速發展的制約瓶頸,可在一些地方,以浪費和破壞資源為標志的無證小礦山,仍在不停地亂采濫挖;即使在大礦山,「吃一半扔一半」的粗放開采方式也還在繼續;亂堆亂放的尾礦,不但使本來可以利用的礦產資源慘遭拋棄,還可能在雨季形成泥石流,變為摧毀田地、莊稼和百姓生命財產的殺手;礦山采空區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縫,不但使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資源,也威脅著他們的居住安全;我們本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國家,可生產和生活用水還在被隨意地揮霍著,珍貴的地下水被過量開采或者污染著;我們的能源已經十分短缺了,可雨後春筍般新建住房的粗放供暖,仍在浪費著油和煤炭資源……
在土地、礦產資源供求全面緊張的今天,我們必須改變國土資源利用粗放、效率低下、浪費嚴重的現狀。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要求我們在戰略機遇與矛盾凸顯並存的關鍵時期,有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廣闊的世界眼光,准確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為了建設節約型社會,「十一五」期間國家立下了幾個必須達到的約束性硬指標:耕地保有量保持1.2億公頃,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60%(預期性)。現在,各級政府和企業正在為實現這些目標努力,我們每一個公民都要為實現這些目標努力。資源短缺、能源危機就在我們身邊,「電荒」、「油荒」、「煤荒」、「水荒」等等,正無時不刻在困擾著我們。珍惜資源靠你我他。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使我們擺脫快速發展中的資源困境,走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社會。
珍惜資源,保護資源,節約資源,人人有責。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珍惜地球母親賜予我們的一切自然資源,使我們的家園年年春光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