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版權產權 » 非遺知識產權保護

非遺知識產權保護

發布時間: 2020-12-31 05:38:34

❶ 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知識產權有何不同

雖然這兩者基本都是由人創造出的產物。

但是區別很明顯,
非物質文化遺產看重回的是歷史的傳承;
知識產權看答重的是人類智力勞動的有期限的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屬權是社會共有的;
知識產權是私權,是某個人或者某企業或者某組織或者小型集體所持有,並非社會所共有。
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也稱其為「知識所屬權」,指「權利人對其所創作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財產權利」,一般只在有限時間期內有效。各種智力創造比如發明、文學和藝術作品,以及在商業中使用的標志、名稱、圖像以及外觀設計,都可被認為是某一個人或組織所擁有的知識產權。

❷ 民間傳統技藝是否在知識產權保護范圍內請說明原因。此外若在范圍內,請告知我幾個實例,謝謝。

民間傳統技藝不在知識產權的范疇,它們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我國正在確立和完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它的范疇主要在:
a.口頭傳統和表述

b.表演藝術
c.社會風俗、禮儀、節慶
d.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e.傳統的手工藝技能
知識產權,指「權利人對其所創作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利」,一般只在有限時間期內有效。各種智力創造比如發明、文學和藝術作品,以及在商業中使用的標志、名稱、圖像以及外觀設計,都可被認為是某一個人或組織所擁有的知識產權。它的主要范疇在:
a.著作權
b.專利
c.商標
d.植物新品種保護權等
由於知識產權兼具有專用權性和科學創造性,所以註定它是有時間限制性的,所以些傳統的文化,古老的發明都不能屬於這個領域了。

❸ 請 問: 華陰老腔,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否具有知識產權;如果有

響當當知識產權認為國家非物質文化,應該歸國家所有,

❹ 求大神:有什麼關於非遺保護相關書籍可以介紹嗎最好是理論性的研究,如能有關於非遺知識產權研究的更好

書 名: 《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與實踐》
作 者:劉錫誠
出版社: 學苑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05月
ISBN: 9787507733563
開本:
16開
定價: 56.00 元

內容簡介
《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與實踐》匯集了著名民間文化學者劉錫誠先生多年來在「非遺」的保護、考察、咨詢和理論探索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作者應邀在
一些省市的「非遺」保護中心、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文化管理幹部學院等專業機構的授課、講演稿,所遴選的文章均具有應「非遺
」保護工作的需要而撰的特點。對「非遺」的保護、普查、建檔、資料庫建設、傳承人認定、幹部培訓、項目論證、評審申報等工作 均有實質性的指導作用。

作者簡介

劉錫誠,山東昌樂人。1935年2月生。1957年北京大學畢業。先後在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新華通訊社、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任職。1997年退休。歷任《人民文學》編輯部評論組長、《文藝報》編輯部主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研究員、常務副主席、顧問,《民間文學》、《民間文學論壇》、《評論選刊》、《中國熱點文學》雜志主編。主要著譯有:《蘇聯民間文學論文集》(選編翻譯,作家出版社1958年)、《馬克思恩格斯收集的民歌》(合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海防前線戰士歌謠選》(採集,與路工合作,上海文藝出版社1959年)、《蘇聯民間文藝學40年》(與馬昌儀合譯
《落馬湖》《高爾基與民間文學》(與林陵、水夫合譯,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1年)、《小說創作漫評》(文學評論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小說與現實》(花城出版社1983年)、《俄國作家論民間文學》(選編翻譯,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印第安人的神奇故事》(與馬昌儀合譯,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原始藝術與民間文化》(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8年)、《作家的愛與知》(文學評論文集,花山文藝出版社1991年)、《石與石神》(合著,學苑出版社1994年)、《走出四合院》(隨筆,群眾出版社1996年)、《河邊文譚》(文學評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中國原始藝術》(專著,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象徵——對一種民間文化模式的考察》(學苑出版社2001年)、《追尋生命遺韻——我眼中的文化史跡》(文化隨筆,武漢出版社2003年)、《在文壇邊緣上——編輯手記》(專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文壇舊事》(專著,武漢出版社2005年)、《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專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民間文學:理論與方法》(選集,中國文聯出版社2007年)。

圖書目錄
全球化與文化研究
社會經濟發展與民間文化的保護

原點:多樣性與多樣化
文化圈與文化「飛地」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族文化精神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性質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以西部為例)
搶救性保護和生態性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間信仰和神秘思維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判斷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古村落
傳承與傳承人論
轉變理念正當時

對幾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問題的思考
20世紀80年代的民間文學普查
新世紀民間文學普查與保護
民間文學田野調查的理念與方法
原始藝術及其觀念在民間文化中的遺留與影響

整體研究要義
「活態」保護的一種模式
留住我們的文化根脈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四大關鍵
基於實踐的學理探索
政府主導與專家參與

保持中華文化的生命活力
守護精神家園傳承民族文脈
春節:慎終追遠生生不息

清明節的天候和物候
黃石與《端午禮俗史》
民間傳說及其保護問題

牛郎織女傳說的時代命運
「梁祝」的嬗變與文化的傳播
關於「梁祝義(宜)興說」
略談白蛇傳傳說
湮沒的文化有待出發
湘西:什麼最重要?
民族民間藝術的瑰寶
藍夾纈與崑曲的葛藤
大地震後的文化擔當

❺ 非物質文化遺產可申報專利嗎

  1. 不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屬於社會共同財產,不是個人的,專利專保護的是專利人的合法權益,是保護私有權屬利的。

  2. 《專利法》第一條為了保護專利權人的合法權益,鼓勵發明創造,推動發明創造的應用,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制定本法。

  3. ‍《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一條 為了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制定本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❻ 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知識產權有何不同

兩者來基本都是由人創造出的產物。自

但區別很明顯,
非物質文化遺產看重的是歷史的傳承;
知識產權看重的是人類智力勞動的有期限的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屬權是社會共有的;
知識產權是私權,是某個人或者某企業或者某組織或者小型集體所持有,並非社會所共有。
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也稱其為「知識所屬權」,指「權利人對其所創作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財產權利」,一般只在有限時間期內有效。各種智力創造比如發明、文學和藝術作品,以及在商業中使用的標志、名稱、圖像以及外觀設計,都可被認為是某一個人或組織所擁有的知識產權。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