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版權產權 » 資本的本質是在於其所有權屬於個人所有

資本的本質是在於其所有權屬於個人所有

發布時間: 2021-01-02 19:25:22

㈠ 如何理解資本的本質和劃分

(一)資本的本質
考查資本的本質從資本流通總公式開始,這是因為資本流通總公式是資本本質的外在表現。資本流通總公式是:G—W—G′。它表明,在資本流通中,貨幣在運動中能夠帶來價值增值,從而轉化為資本,成為資本的存在形式。從形式上看,資本總公式同價值規律相矛盾。按價值規律要求,商品交換應遵循等價交換原則,交換的結果只會使價值表現形式發生變化,而價值量不會發生變化。然而,資本總公式呈現出來的現象是,經過流通過程資本的價值量發生了變化,實現了價值增值。這就是資本總公式的矛盾。要解決資本總公式的矛盾,關鍵是要說明價值增值在什麼樣的條件下和從哪裡產生。
資本的最初表現形式常常是貨幣,但貨幣本身並不是資本。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條件就是:勞動力成為商品。勞動力成為商品解決了資本總公式形式上的矛盾。需要注意的是,勞動力成為商品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勞動者有人身自由,有權支配自己的勞動;二是勞動者喪失了一切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除了自己勞動力以外一無所有,只有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謀生。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它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在於他能勞動,其特殊性在於:勞動能創造價值,不但創造價值,而且能創造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勞動力商品的最大特點在於它的使用價值有特殊性。
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資本實現價值增值的前提條件,那麼價值增值究竟是在哪裡發生的呢?這需要進一步考察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的統一。資本主義勞動過程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勞動力的支配使用權歸資本家所有,工人在資本家監督下勞動;二是勞動產品全部歸資本家所有。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的勞動時間分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時間兩部分。工人在必要勞動時間再生產自身的勞動力價值,在剩餘勞動時間則生產剩餘價值並被資本家無償佔有。剩餘價值生產過程就是價值增值過程。
因此,資本本質上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殼掩蓋下的一種社會生產關系,即資本家憑借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剝削失去生產資料的雇傭工人的剩餘勞動。

劃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依據及意義是什麼?

答:① 區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依據。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以兩種形式存在,一部分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勞動力的形式存在。馬克思根據這兩部分資本在剩餘價值生產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資本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這部分資本,它的價值在生產過程中被轉移到新產品中去,並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所以叫不變資本。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資本,它的價值在生產過程中由工人的勞動再生產出來,並且生產出大於它自身的價值。這樣,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這部分資本的價值發生了增殖,改變了原有的價值量,所以叫可變資本。②區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意義。第一,進一步揭露了剩餘價值的源泉和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通過分析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說明剩餘價值不是全部資本產生的,而是可變資本產生的,是絕對和相對延長工人的剩餘勞動創造的。因此,工人的剩餘勞動是剩餘價值的惟一源泉。第二,為考察資本主義剝削程度提供了科學依據。剩餘價值是可變資本帶來的,因此,考察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時,不應拿剩餘價值同全部預付資本相比,而只能同可變資本相比。剩餘價值與可變資本之比就是剩餘價值率,用公式表示:m『=m/v.
區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意義是:(1)進一步揭露了剩餘價值的來源和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2)為准確計算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剩餘價值率)提供了科學根據;(3)為理解資本有機構成、平均利潤等理論奠定了基礎

㈡ 資本主義所有制的本質是什麼 馬原題庫

資本主義所有制的本質是一種以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剝削僱傭勞動的私有制。

資本版家通過購買工人的權勞動力,將出賣了勞動力的工人與生產資料結合起來進行生產並從中獲取剩餘價值。資本家憑借著對生產資料的佔有,以付給勞動者等價的貨幣的等價交換的掩蓋下,雇傭工人的勞動力,佔有工人的剩餘價值,這就是資本主義所有制的剝削本質。

(2)資本的本質是在於其所有權屬於個人所有擴展閱讀:

資本主義所有制性質

資本主義所有制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最後一種私有制,它同奴隸主所有制和封建主所有制有所不同。在奴隸社會里,奴隸主不僅佔有生產資料,而且完全佔有奴隸的人身。在封建社會里,封建主佔有土地,但又不完全地佔有農奴的人身。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資本家只是佔有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並不佔有勞動者的人身,勞動者在形式上是自由的。

「這里所說的自由,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夠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自己的商品來支配,另一方面,他沒有別的商品可以出賣,自由得一無所有,沒有任何實現自己的勞動力所必需的東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92頁)。

㈢ 資本的本質是

資本的本質不是物,而是在歷史發展一定階段上產生的,是在物的外殼掩蓋下的一種社會生專產關系,是資屬本家剝削雇傭工人勞動的關系。資本是一個歷史范疇。

資本的主要特徵有:

1、資本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

2、資本是一種運動;

3、資本是一個歷史范疇,它體現資本家剝削雇傭工人的關系,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范疇。

(3)資本的本質是在於其所有權屬於個人所有擴展閱讀

資本在商業銀行的作用:

1、資本為商業銀行提供融資;

2、吸收和消化損失;

3、限制商業銀行過渡業務擴張和風險承擔;

4、維持市場信心;

5、為商業銀行管理,尤其是風險管理提供最根本的驅動力。

㈣ 什麼是資本它的本質是什麼

資本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它從本質上說不是物質,是通過物質表現的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系。 考查資本的本質從資本流通總公式開始,這是因為資本流通總公式是資本本質的外在表現。資本流通總公式是:G—W—G′。它表明,在資本流通中,貨幣在運動中能夠帶來價值增值,從而轉化為資本,成為資本的存在形式。從形式上看,資本總公式同價值規律相矛盾。按價值規律要求,商品交換應遵循等價交換原則,交換的結果只會使價值表現形式發生變化,而價值量不會發生變化。然而,資本總公式呈現出來的現象是,經過流通過程資本的價值量發生了變化,實現了價值增值。這就是資本總公式的矛盾。要解決資本總公式的矛盾,關鍵是要說明價值增值在什麼樣的條件下和從哪裡產生。 資本的最初表現形式常常是貨幣,但貨幣本身並不是資本。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條件就是:勞動力成為商品。勞動力成為商品解決了資本總公式形式上的矛盾。需要注意的是,勞動力成為商品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勞動者有人身自由,有權支配自己的勞動;二是勞動者喪失了一切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除了自己勞動力以外一無所有,只有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謀生。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它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在於他能勞動,其特殊性在於:勞動能創造價值,不但創造價值,而且能創造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勞動力商品的最大特點在於它的使用價值有特殊性。 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資本實現價值增值的前提條件,那麼價值增值究竟是在哪裡發生的呢?這需要進一步考察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的統一。資本主義勞動過程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勞動力的支配使用權歸資本家所有,工人在資本家監督下勞動;二是勞動產品全部歸資本家所有。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的勞動時間分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時間兩部分。工人在必要勞動時間再生產自身的勞動力價值,在剩餘勞動時間則生產剩餘價值並被資本家無償佔有。剩餘價值生產過程就是價值增值過程。 因此,資本本質上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殼掩蓋下的一種社會生產關系,即資本家憑借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剝削失去生產資料的雇傭工人的剩餘勞動。 人生百問論壇人生就像一個大舞台,總是有這樣或那樣的事情發生著、經歷著、感知著,,每段故事的發生都是一個話題的由來,大膽說出你對不同人生話題的不同看法,發表屬於你自己的獨特見解,快快加入我們吧!你來評價吧!稱呼:內容:

㈤ 什麼是資本如何理解資本的本質是什麼

資本:所有者權益亦稱產權,是指企業投資者對企業凈資產的所有權,它表明企業的資產總額在抵償了一切現存義務後的差額部分,包括企業所有者投入資本以及留存收益等。

資本的本質是:投資者對投入的資本及投入資本的運用所產生的盈餘(或虧損)的權利。

馬克思根據這兩部分資本在剩餘價值生產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資本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這部分資本,它的價值在生產過程中被轉移到新產品中去,並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所以叫不變資本。

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資本,它的價值在生產過程中由工人的勞動再生產出來,並且生產出大於它自身的價值。這樣,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這部分資本的價值發生了增殖,改變了原有的價值量,所以叫可變資本。

(5)資本的本質是在於其所有權屬於個人所有擴展閱讀:

產業資本是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主義關系的基本形式。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擴大,在產業資本的循環中分離出其他資本形式,出現了商業資本、借貸資本、銀行資本等,它們從屬於產業資本,並為產業資本服務。產業資本對資本主義生產起決定性的作用。

剩餘價值,從工人身上直接榨取無酬勞動的產業資本家是剩餘價值的第一個佔有者,但決不是全部剩餘價值的最後所有者。

產業資本家要同在整個社會生產中執行其他職能的資本家以及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剩餘價值。在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中,資本採取不同的具體形式,剩餘價值也轉化為利潤、利息、地租等多種具體形式。

㈥ 在馬克思主義政經中,「資本」的本質是什麼

  1. 資本是能抄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它從本質上說不是物質,是通過物質表現的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系。 考查資本的本質從資本流通總公式開始,這是因為資本流通總公式是資本本質的外在表現。資本流通總公式是:G—W—G′。它表明,在資本流通中,貨幣在運動中能夠帶來價值增值,從而轉化為資本,成為資本的存在形式。

  2.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觀點主要包括在馬克思的重要著作《資本論》中,馬克思研究了資本主義經濟學的理論和英國歷年的經濟統計資料,對資本主義經濟學理論進行了分析和批判。無產階級的「全部理論內容是從研究政治經濟學產生的。」

㈦ 資本主義的本質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由於社會生產力與科學技術發展的強力推動和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長期斗爭,資本主義社會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這些變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對立和矛盾,但資本主義的本質並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私人佔有制依然是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基礎;貧富兩極分化依然嚴重存在於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維護資本家少數人根本利益依然是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最主要職能;對外擴張依然是當代資本主義的基本政策。

護資本主義統治為政治制度的社會形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幾百年來為資產階級所長期固守的這一傳統制度安排,發生了一系列新的變化。主要表現為:資本佔有社會化;財富分配均等化;經濟運行有序化;國家職能公共化。對此,有人斷言,當代資本主義的本質已發生變化。我認為,這種觀點與事實不符。當代資本主義雖然出現某些社會主義的因素,資產階級迫於種種壓力也採取了某些有利於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者的政策,但從總體上說,當代資本主義的本質並未發生根本性改變。
一、私人佔有制度依然是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基礎
實行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私人佔有,是資本主義最本質的屬性,也是資本主義的根本所在。失去了私有制度的支撐,資本主義的根基就會發生動搖,資本主義的大廈就會傾倒。因而,資產階級從來就視私有制度為生命,視私有制為一切。
然而,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命運是不以資本家階級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它的存在以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為前提條件。恩格斯指出:「社會制度中的任何變化,所有制關系中的每一次變革,都是同舊的所有制關系不再適應的新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1](P218)資本主義社會是私有制社會的最高形態,生產社會化是其最基本特徵,但是,社會化生產和私人佔有制形式在性質上是不能相容的。生產力的社會化客觀上要求生產資料的社會佔有和社會生產的計劃性、有序性與之相適應。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由於資產階級的本性所決定,在生產力已經社會化的情況下,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仍然是單一的純粹的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這便使社會化的生產力同資本主義私人佔有生產資料的制度形成了尖銳的矛盾,並導致了其他各種社會矛盾的加深和經濟危機周期性的爆發。社會化生產力向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提出了最無情、最具強制性的要求:要麼死亡,要麼承認生產力的社會本性。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為了挽救資本主義垂危的生命不被日益發展的社會生產力所拋棄,英美等國推行了凱恩斯主義和「羅斯福新政」,把資本主義從死亡之谷中暫時拖了回來。二戰以後,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又有了新的更高程度的發展。新的技術革命使當代資本主義的生產力由「電氣化時代」進入到「自動化、智能化時代」或「信息時代」。生產力的革命強有力地推動著當代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要求資本主義進一步改變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傳統模式,推行包括國有經濟、私人經濟等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混合經濟模式。因為,固守單一的純粹的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的傳統模式,資本主義經濟很難平穩發展,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的矛盾難以緩和。尤其在金融、核電、民航、航天、電力、通訊等領域,離開了國有經濟,國家便失去了穩定的基礎;在一些高技術領域,離開了職工股份所有制和利害攸關者經濟,將無法充分發揮眾多科技人才的技術優勢,也無法保證這些企業持續穩定的發展。
生產力的「客觀要求」將當代資本主義又一次推向了兩難境地;要麼在固守舊模式中迅速死亡,要麼忍痛變革舊模式得以暫時生存。兩害相比取其輕,資產階級選擇了後者。但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西方各國並不情願進行大幅度的變革與自我調整,結果受到生產力的無情懲罰。每隔幾年出現一次的經濟危機,猶如緊箍咒一般將資本主義越勒越緊,使他們難以喘息,疼痛難熬。為了擺脫經濟危機的折磨,西方資本主義各國不得不在兩難中做出痛苦的抉擇,在羅斯福新政的基礎上繼續前進,尋求新的適合生產力社會化的生產關系自我調整的路徑。
但是,資產階級是老道的,也是頑固的,他們無論如何變革,決不是想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而是在挽救垂危的生命。正如美國第32屆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所表白的那樣:「在美國,沒有比我更堅信私有企業、私有財產和私人利潤制度。在美國的歷史上,沒有一個政府比本政府為這個制度效力更多。」「假使這個政府當時稍有變更這個制度的意圖,它只要袖手旁觀,讓這個制度繼續下沉就行。」「然而我們沒有這樣做,我們採取了上屆政府在整個危機年代拒絕採取的措施:為了挽救它,我們採取了迅速而激烈的運動。」[2](P534)
當前,資本主義在生產資料佔有方式上的確出現國有經濟、合作制經濟、職工股份所有制經濟等新經濟形式,但這些經濟形式並沒有構成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主體,也沒有成為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基礎。真正構成基礎和主體的生產資料佔有形式仍然是私有制。
在美國,全國土地的59%為私人所有,土地所有制不僅擁有地上權,而且同時擁有一切地下財富。據統計,全美國除土地和自然資源之外的固定資產總值中私營企業佔有60%以上。英、法、德、日等國也與之相差無幾。就是被稱為「人民資本主義」的瑞典,私營企業也約占企業總數的90%,據統計,瑞典經濟的95%由100個大家族所控制,其中,15個家族控制了1/3的工業。[3](P193-194)更為重要的是,一些大的資本家集團,還以各種方式控制著國民經濟的命脈,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施加影響。挪威150個家族掌握著全國資源和生產的大部分,直接或間接控制了全國生產和銷售的3/4;瑞典15家最大的壟斷企業年營業額高達260多億克郎,其中54%屬於最大的五家壟斷集團。[4](P146)號稱「民主社會主義」的北歐各國尚且如此,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情況可想而知。
二、兩極分化依然嚴重存在於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
增殖自身獲取剩餘價值是資本的本能,賺錢發財是資本家來到這個世界的唯一目的和生活的最大樂趣。馬克思指出,在資本家看來「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不是為金錢而存在的,連他們本身也不例外,因為他們活著就是為了賺錢,除了快快發財,他們不知道還有別的幸福,除了金錢的損失,也不知道還有別的損失。」[5](P564)資本家所從事的一切活動,都圍繞著金錢進行,都受金錢支配,都由金錢決定。「資本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了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如果動亂和紛爭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勵動亂和紛爭,走私和販賣奴隸就是證明。」[6](P829)
資本增殖的最直接來源是剝削本國工人階級。為了從他們身上榨取更多更大的剩餘價值,資本家不惜以廣大勞動者的身體健康甚至生命為代價。馬克思揭露道:「資本由於無限度的盲目追逐剩餘勞動,象狼一般地貪求剩餘勞動,不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極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純粹身體極限,它侵佔人身成長、發育和維持健康所需要的時間,它掠奪工人呼吸新鮮空氣和接觸陽光所需要的時間,它剋扣吃飯時間,盡量把吃飯時間並入生產過程。因此對待工人就像對待單純的生產資料那樣,給他吃飯,就如同給鍋爐加煤、給機器上油一樣。」[6](P290-291)
資本家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榨,不僅造成了貧富懸殊和兩極分化,而且也激起了廣大工人群眾的強烈不滿和反抗。據統計,從1919年到1939年的20年中,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參與罷工的總人數有7400萬,從1945年到1959年的15年中,參加罷工斗爭的總人數已達1.5億,而1960年到1970年的10年中,參加罷工的總人數更達3.6億。進入80年代以後工人斗爭的數量雖有所減少,但卻更加註重質量和成效,[7](P268)這就迫使資本家階級不得不做出一些讓步,在蛋糕做大的同時,分割上適當照顧工人勞動群眾的要求和情緒。通過制定較合理的初次分配政策、實行個人收入累進稅制、社會再分配等措施和機制,縮小收入的差距,出現了所謂「生產上的資本主義、分配上的社會主義」等新變化。但是這些新變化並沒有消除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富兩極分化。相反,在某些方面還有所擴大。如美國,1949年—1970年,工人實際工資增加46.1%,而洛克菲勒財團的資產卻增加了438.2%,摩根財團增加362.3%,花旗銀行財團高達870%。1948年,美國100家大公司總經理平均收入202.5萬美元,為工人的93倍,扣除稅率的28%,收入是工人的70倍。1998年大企業總裁的平均年收入為1060萬美元,是藍領工人平均年收入的419倍。1989年美國最底層20%的家庭在美國納稅前總收入中只佔4.6%,收入最高的20%家庭在稅前總收入中所佔份額達到44%;1990年美國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取得全部家庭稅後收入總額的34.9%,其中收入最高的5%家庭取得25%的份額,而收入最低20%的家庭所佔份額只有4%左右。到1998年,美國收入最低的10%的家庭所擁有的財富僅佔全社會總財富的0.2%。西歐、北歐資本主義國家雖然從總體上比美國要好一些,但也絕無本質上區別。
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階級經過斗爭,雖然可以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財產多一些。但是這「不會消除奴隸的從屬關系和對他們的剝削,同樣,也不會消除雇傭工人的從屬關系和對他們的剝削,由於資本積累而提高的勞動價格,實際上不過表明,雇傭工人為自己鑄造金鎖鏈已經夠長夠重,允許把它略微松一點。」[6](P678)
三、維護資本家少數人根本利益依然是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最主要職能
國家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自其誕生以來,始終擔負著兩層職能:一是維護在社會中占統治地位階級的利益,鎮壓被統治階級的反抗;二是維護全民族的共同利益,為滿足全體國民的需要管理社會公共事務。這兩種職能在不同性質的國家以及同一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的側重點是不同的。
早期資本主義國家無論從表面上還是從實際上都表現了對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剝削和鎮壓。它全力維護資本家的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對隨意延長工作日給予政府的充分支持;它通過立法等形式,強迫工人階級做資產階級順從的僱傭勞動者,對他們實施極為殘酷的階級壓迫;它不惜運用各種殺人武器和一切國家暴力機器,無情鎮壓工人階級等廣大勞動階級對資本的反抗,充當資產階級的打手。但是,「政治統治到處都是以執行某種社會職能為基礎,而且政治統治只有在它執行了它的這種職能時才能維持下去。」[8](P219)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工人階級的強烈反抗面前,資產階級不得不承認和尊重這一客觀規律。於是資產階級國家在繼續強化它的鎮壓職能的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採取一些緩和階級矛盾、弱化社會對抗、關心公眾生活等方面的措施,從過去「劊子手」的單面孔,變為「劊子手」加「牧師」的雙面孔。
應該承認,資本主義國家在過去幾十年中所採取的一系列新政策,對現代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社會確實產生過巨大的作用,保證了它長時間的穩定和發展。但是,所有這一切,並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國家作為資產階級統治工具的實質,資產階級國家仍然是一個「總資本家」。當代資本主義國家所推行的公共職能的根本目的和出發點,都是為維護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和經濟特權的「保命」措施。
首先,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調控,是為避免經濟危機對資本主義的打擊,保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在危機中滅亡。資本主義是以生產資料私有為基礎的社會,它的產生雖然有其歷史合理性和進步性,但同時也對其所能夠適應的生產力水平做出了限制。當以個體勞動為基礎的小生產被以大機器工業為基礎的社會化大生產代替時,它的這種歷史合理性和進步性立刻走向它的反面,社會化的生產要求社會化的佔有。但是,失去了私有財產,資產階級就等於失去生命。這就在資本主義社會產生了一種奇怪的現象——一方面生產越來越社會化,另一方面生產資料越來越集中到少數人手中。為了佔有更多的社會財富,私有財產佔有者一方面盲目擴大再生產,一方面加強對廣大僱傭勞動者的盤剝,這就必然導致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造成對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破壞。這說明,「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他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喪鍾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6](P831-832)
在死亡來臨之際,資產階級國家向資本家伸出救援之手。它通過並購等手段,把瀕監破產的私人企業變成了國有企業,並將它保護起來;通過大量征稅、發行公債等辦法,控制大量國民收入,使財政開支空前擴大,以此興辦一些私人資本無力興辦或投資的企業和部門,為資本家尋找商品出路,為其發展提供後勤服務;通過興辦交通運輸、供電、供水等公共事業,為私人壟斷資本擴大投資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通過興辦教育和科研事業,為私人壟斷資本提供科研成果和現代化生產所必需的熟練勞動力;通過財政、金融等政策對經濟實行廣泛的干預和調節,刺激經濟的發展。總之,資產階級國家所採取的一系列調整經濟的政策,就像向資本家私人資本注射了一支支強心劑,使它們在昏潰中逐漸清醒,在死亡中逐漸復活,一步一步恢復元氣,走向新一輪經濟周期的「繁榮」。
其次,資產階級國家對工人階級採取的「懷柔」政策,是為了保證在激烈的階級對抗中自己不被推翻。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既是一對孿生兄弟,又是一對天生的仇敵。由於資產階級從它誕生那天起,就對無產階級採取了殘酷的剝削和壓迫政策,因而他們之間的階級斗爭也就從他們誕生那天起開始了。早期的無產階級由於自身的不成熟,同資產階級斗爭的內容主要是圍繞經濟問題,斗爭的形式也僅僅是個別企業的工人同個別企業的資本家之間分散的進行,既無政治要求,又無組織形式,更不能觸及資本主義的國家政權。因而,資產階級可以毫無顧忌地運用一切暴力手段予以鎮壓,而且夠能輕而易舉地獲得成功。但是隨著資本主義大機器工業的發展,無產階級逐步成熟起來,他們不再把自己受剝削受壓迫的原因歸罪於機器的使用和個別資本家,而是進一步認識到使用那些機器的社會制度和整個資本家階級的罪惡。於是他們反對資產階級斗爭也從自發階段發展到自覺階段,從無組織的斗爭發展到有組織的斗爭,從經濟斗爭發展到政治斗爭。這種斗爭已經嚴重威脅到資產階級的國家政權,資產階級如果不讓步,就得死亡。於是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收起了刺刀和步槍,代之以「糖餅」和麵包。馬克思揭露道:資產階級很清楚,「為了有可能壓迫一個階級,就必須保證這個階級至少有能夠維持它的奴隸般的生存的條件。」[1](P263)這正是資產階級的陰險和狡詐所在。
四、對外擴張依然是當代資本主義的基本政策
資本天生具有擴張的本能。對外擴張既是它生存的內在需要,也是其發展的外部條件。因而,自資本產生那天起,便在世界范圍內努力尋求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獲取更大價值,「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1](P254)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資產階級使用先進的武器和廉價的商品,征服了世界上的幾乎一切民族。使用包括海盜活動、商業戰爭、奴隸貿易、販賣毒品等一切手段,進行殖民掠奪,賺取了大量財富。到帝國主義階段,資產階級更是赤裸裸地使用武力,公開發動戰爭,對其他國家和民族進行奴役和控制,為資本的發展開拓空間。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為爭奪世界霸權、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而進行的廝殺,造成2000多萬人死亡,3000多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是在希特勒德國等法西斯國家為了爭取「生存空間」、建立世界霸權的口號下發動起來的,結果造成更為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廣大殖民地國家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的斗爭日益強盛,特別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空前發展,在世界的力量對比上造成了某種相對穩定的平衡和制約,迫使資本主義國家改變原來的策略。他們對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擴張和控制不再以公開的武力掠奪和血腥的鎮壓為主要手段,而是採取了更隱蔽、更狡猾、更富有欺騙性的手法,甚至有時還帶有種某「友好」與「和平」。
但是,資本的本性是難以改變的,當對它的制約和制衡發生變化以後,它的猙獰面目便會立刻暴露出來,而且更加肆無忌憚,更加貪婪和殘酷。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發生劇變,蘇聯解體,打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雅爾塔體系,從而也打破了世界力量的平衡,美國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在此情況下,美國的資本主義擴張本性迅速膨脹,它已經不能滿足於自己目前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它要獲得更大的勢力范圍,控制更多的國家和地區,並防止重新出現一個能與它相抗衡的國家、地區、或集團。於是,美國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通過轟炸伊拉克占據了前蘇聯在中東的勢力范圍,通過北約東擴占據了前蘇聯在東歐的勢力范圍,通過與亞洲國家的軍事同盟和建立共同防禦體系,進一步控制亞太地區並擴大其影響,而對於那些不願拿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作交易的民族,他們就動用武力——而且是用人類最先進技術製造出來的武器對他們進行最野蠻的轟炸,甚至不顧這些民族生存環境的破壞和子孫後代的健康,1999年3月24日—6月10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聯盟進行的侵略戰爭投下20餘噸能夠導致新白血病及各種畸形病態的貧鈾彈就是最好的證明。
當前,「全球化」已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時髦話題,有的人還對其抱有極大的幻想,認為「經濟全球化已經到來了。共產主義難道還遠嗎?」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世界大同」指日可待了。全球化及其前景真的如此美好?德國《明鏡》雜志的漢斯·馬丁等在《全球化隱阱——對民主和福利的進攻》一書中回答:否。倍受推崇的全球化的神話就是: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最富有的國家決定著世界84.7%的社會總產值,84.2%的貿易額,85.5%的各國儲蓄額。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這些最富有的國家與世界上五分之一的最貧窮的國家之間的差距擴大了一倍。它實際上是一個可怕的陷阱,任其發展的結果一定是社會結構的全面崩潰,經濟福利和社會保障不復存在,無法遏制的兩極分化和社會不穩定因素與日俱增。因為全球化的進程實際上是西方主宰的國際經濟秩序通過市場化和政治變革不斷向世界各地擴張、推展的過程,也就是西方占支配和主導地位的經濟秩序和體系的國際化。這一進程是基於後發展國家過渡國家主權和市場來實現的,是以犧牲後發展國家的現實經濟利益為代價的。在這個過程中,居於「中心」地位的西方發達國家通過不平等的世界經濟格局和不公正的貿易關系控制和支配非西方不發達國家,使得他們不得不居於邊陲地位,成為依附於中心國家並為他們的發展提供條件的國家。因此,全球化是資本統治和經濟剝削這一歷史運動的現代表達方式,是資本對世界其餘部分的最終征服,是強者獲其所需,弱者必須放棄其自身的利益。正如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所承認:全球化就是要把整個世界變成一個放大的美國,它「對美國是好事,對其他國家是壞事……,因為它加深了貧富之間的鴻溝。」在全球造成了新的更為慘重的災難和破壞。漢斯·馬丁等上述觀點雖然有些偏頗,沒有看到資本主義在全球化過程中擴展空間上的有限性會給他們帶來「厄運」的一面,但它畢竟給我們科學認識和把握當代資本主義的本質提供了一新的視角。
滿意請採納。

㈧ 資本的本質是在於其所有權屬於個人所有對嗎

共有財產分割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離開具體情況泛泛地談篇幅太長。介紹一點相關的規定,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有如下規定:
第十六條 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涉及分割夫妻共同財產中以一方名義在有限責任公司的出資額,另一方不是該公司股東的,按以下情形分別處理:
(一)夫妻雙方協商一致將出資額部分或者全部轉讓給該股東的配偶,過半數股東同意、其他股東明確表示放棄優先購買權的,該股東的配偶可以成為該公司股東;
(二)夫妻雙方就出資額轉讓份額和轉讓價格等事項協商一致後,過半數股東不同意轉讓,但願意以同等價格購買該出資額的,人民法院可以對轉讓出資所得財產進行分割。過半數股東不同意轉讓,也不願意以同等價格購買該出資額的,視為其同意轉讓,該股東的配偶可以成為該公司股東。
用於證明前款規定的過半數股東同意的證據,可以是股東會決議,也可以是當事人通過其他合法途徑取得的股東的書面聲明材料。
第十七條 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涉及分割夫妻共同財產中以一方名義在合夥企業中的出資,另一方不是該企業合夥人的,當夫妻雙方協商一致,將其合夥企業中的財產份額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對方時,按以下情形分別處理:
(一)其他合夥人一致同意的,該配偶依法取得合夥人地位;
(二)其他合夥人不同意轉讓,在同等條件下行使優先受讓權的,可以對轉讓所得的財產進行分割;
(三)其他合夥人不同意轉讓,也不行使優先受讓權,但同意該合夥人退夥或者退還部分財產份額的,可以對退還的財產進行分割;
(四)其他合夥人既不同意轉讓,也不行使優先受讓權,又不同意該合夥人退夥或者退還部分財產份額的,視為全體合夥人同意轉讓,該配偶依法取得合夥人地位。
第十八條 夫妻以一方名義投資設立獨資企業的,人民法院分割夫妻在該獨資企業中的共同財產時,應當按照以下情形分別處理:
(一)一方主張經營該企業的,對企業資產進行評估後,由取得企業一方給予另一方相應的補償;
(二)雙方均主張經營該企業的,在雙方競價基礎上,由取得企業的一方給予另一方相應的補償;
(三)雙方均不願意經營該企業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等有關規定辦理。

㈨ 談談資本主義所有制及其本質

資本主義所有制,是以保護每個國民享受天所賜予的自由出發的私有版制其本質在於清晰的劃權分了資本產權所有和國民個體的權益,從而保護了每個國民個體的自由但維護資本主義所有制的本質,是以法治、民主、言論自由為前提的....

㈩ 什麼是資本性質

根據馬克思的資本觀,我們可以把資本分解為兩部分,一部分包括生產資料、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另一部分包括資本的所有權和作為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剩餘價值。因此,在馬克思看來,如果著重資本的實物性,則指生產資料、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如果著重資本的社會性和階級性,則把資本看成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工具,看成是一種制度的象徵。

但是,我們生活在一個特定的社會里,對資本的認識必須基於這一特定的時代及所處的社會背景之上,也就是說,我們對資本的定義必須考慮到它的社會性。在本文中,將其稱為資本的特殊屬性。同樣,資本從有經濟、社會以來就一直存在,不受社會制度限制。這種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性,便構成了資本的另一種屬性,本文稱之為資本的一般屬性。

認識到資本的二重屬性,我們對資本的認識就更深一層,有利於揭示資本的本質,為資本作出更加准確的定義。下面具體論述。

所謂資本的特殊屬性,是指在特定的社會里,資本的所有權屬於誰即資本的歸屬問題,也即資本所有者依據資本所有權享有相應權利的屬性。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也就是擁有資本所有權的人,有權自主決定將資本投向何處、投入多少以及投入後如何實現收益等一系列決策,全然不受外人所干涉。雖然,有時資本所有者會把資本的管理權、經營權暫時轉到別人手中,但這並不會影響到其對資本最後去留的決策。

而資本的一般屬性是指資本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具有一定要實現價值增值的屬性。資本,與我們日常所用的機器、衣服等東西一樣,它具有物的屬性,其物的屬性可通過不同的形態表現出來,有時甚至就表現為一般的物。但是,資本又不是一般的物,作為資本,它必須投入到社會經濟體系中,參與社會生產或經營,才能體現其增值的特性。在這種意義上說,資本不是普通的物,普通的物也不一定是資本,兩者有著質的區別。而且,凡是資本,它就具有一種頑強的個性——不斷增值。哪個地方更有利於它實現增值或增值量更大,資本就會流到哪裡,全然不顧階級性、地域性。事實上,資本就是按照這一規律在不停地運動著,不管這種運動形態是明顯的還是不明顯的,是被人們所覺察還是沒有被人們所察覺,客觀上這一事實是存在的。

與馬克思的資本觀相比,資本的一般屬性是相對於馬克思的資本的物質屬性(生產資料、生產工具、勞動對象)以及產生剩餘價值屬性的組合,而資本的特殊屬性則體現了馬克思的「資本是一種制度的象徵」這一觀點,只是相比之下,這一概念更加擴大,更加具有普遍性,不再僅僅限於資本主義社會所獨有。而且,在社會主義社會里,剩餘價值這一名詞已被資本增值所代替,資本的所有者也不再僅僅是少數資本家,而是擴大到全體人民。但是,必須注意到,無論資本的所有權屬於誰,資本都具有不斷增值的屬性,從這一意義上,我們說資本的一般屬性不會為其特殊屬性所改變,資本的一般屬性是資本存在的前提基礎,也是資本的特殊屬性得以存在的保障。
綜上所述,我們可為資本作個如下定義:資本是社會經濟生活中能夠創造財富、實現價值增值的客觀存在,而且,由於其所處社會環境不同,所有權歸屬不同,使其價值增值具有不同的內容。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