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資本所有權
『壹』 國家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異同
國家資本主義與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兩個明顯不同的有針對性對象的有區別的學術術語。其主要區別在國家憲法中體現,即法理地體現出來。國家資本主義從國家憲法中的規定能區分出來,當國家憲法規定主要生產資料為國家所有時(土地法為最明顯標志)既為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格局為主的社會,一般為(上層建築的)社會主義體制國家。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憲法中是沒有申明以國有資財占據社會主要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國家,所有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對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都明確定義了的。
「國家資本主義」本身是經濟學使用的一個學術術語。最早應該是19世紀之末和二十世紀頭十幾年在歐洲的後起資本主義的國家德國經濟學界使用的與德國當時的資本集中在少數幾個大的資本集團手中和德國國家扶持這些私人壟斷資本政策有關。
歷史地看,自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施行的利用國家力量絕對集中社會資源,優先發展大機器大軍工的國家政策的延續和壟斷性的工業經濟效果,使得德國這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很快地追趕上了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英法等的經濟實力,讓世界不得不在德國武力的炫耀下通過世界大戰(首先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將德國的經濟實力納入了資本主義的列強行列。應該指出,這種德國式的國家資本主義只是初期階段的資本主義的後起國家走向趕超頭號資本主義國家的行之有效的經濟發展方式,即利用國家力量的統一意志,跨過資本自由發展的漫長之路,在不改變資本生產資料所有制和勞動力買賣市場原則下的德國人的國家資本主義。這種國家資本主義是在將生產社會化過程中的加快資本運動力度,發揮資本最佳效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資本主義的時代方法。國家資本與早已存在於英法美等國的私人壟斷資本(自由資本任其在自由市場自由競爭環境下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讓私人資本形成私人壟斷寡頭資本集團)是一對雙胞胎同時運營而生。
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之前列寧充分研究了德國這種國家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列寧認為只要再將這種德國式的國家資本主義在生產資料所有權和號稱財富之母的土地和財富之父的勞動力(的買賣市場)這幾樣資本要素也一並納入無產階級國家政權管轄之下而形成沒有資本家的最為集中的國家資本就可以維持住無產階級從資本家階級手中用武力奪取到的國家政權,這種無產階級政權管轄下的國家資本主義就是更加徹底的更加具備發展社會財富效力的國家資本主義。即利用最徹底的國家管理一切資本要素,這種國家管理在蘇俄的所有各式所有制特別是國家資本的工廠中是要受到生產一線的工人的監督和核查的。
蘇俄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格局是由無產者掌握政權後對待社會上已經存在著的所有的主要生產資料性質的生產社會物資財富的關鍵部門和主要部門,資本主義的主要矛盾方面即資本的諸要素,將這些諸要素統統將其納入國家手中,社會一切大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一定要成為國家所有。
在對待小生產性質的農民個體經濟則允許農民的貿易自由,准許農民出售稅後的多餘余糧等農副產品。再後鼓勵這種小生產機制的經濟走合作化道路逐步進入大生產行列。這樣就可以從經濟上達到充分的進一步鞏固蘇維埃的工農聯盟。城市裡的工人們由於農民交納了糧食稅給蘇維埃國家,國家再將收得的糧食以國家控制的價格分配給城市裡進行工業化大生產的無產階級。這樣一來就形成了這樣一個社會經濟供給局面,城市無產階級即得到了基本糧食和副食品供應;鄉下農村的農民又可以在交售了糧食稅後將自己勞動生產出來的多餘農產品流通入城市換回貨幣以便有資金再進一步的投入下一輪的農產品生產。這是一種良性循環的社會工農業經濟自造血機制的社會再生產,當然也是農村社會的擴大農民簡單再生產進行的基礎了。有了社會的擴大再生產機制的良好運營環境,資本積累也就一步一層樓的日日見漲,無產階級的國家必將快步的進入高速經濟增長,將資本主義國家丟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後面,這是列寧設想的社會主義政權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格局帶給俄國無產階級的實際社會效果,這種社會經濟的效果形成就是後來稱為的「新經濟政策」。
列寧說,如果歐州先進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遲遲沒有發生而俄國無產階級政權又不願意為等待現今大國的無產階級革命的爆發而坐以待斃的話,在蘇維埃俄國實行這種國家資本主義就是俄國無產階級的唯一出路。這種國家資本主義是通向社會主義的必然橋梁。列寧在這里已經將為什麼要實行必不可少的蘇俄式的國家資本主義前因後果說的相當清楚明白了。現在看來,就是經濟已經相當發達的21世紀的資本主義美國也最終將以國家資本主義來改變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一切死結。
這種國家資本主義是作為社會經濟轉變而過渡的一個步驟。國家的資本也是按照資本增殖規律運作和按資本擴張而擴大社會再生產而最有效的積累社會財富,也就是國家財富的資本運作之路的蘇俄式的,無產階級政權管轄下的,為進入社會主義而進行充分的物質准備的,是無產階級國家的社會發展的唯一的必不可少的階梯。是在從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形態過渡到社會主義經濟形態之間的中間環節,這種不可缺少的社會經濟轉變的中間階梯的這一級就是國家資本主義,除此之外沒有其它的任何一級。
『貳』 什麼事個體資本所有制、私人股份資本所有制、國家資本所有制、法人資本所有制
1.個體資本所有制:反映了個體資本家與僱傭勞動者的剝削對立關系。
2.私人股回份資本所有制:隨答著股份公司的發展,生產資料在經濟上的所有權與法律上的所有權發生分離。
3.國家資本所有制
4.法人資本所有制:性質上是一種基於資本僱傭勞動的壟斷資本集體所有制,仍體現著資本剝削僱傭勞動的關系。
『叄』 國有壟斷資本與私人壟斷資本在社會范圍內的作用
生產集中和壟斷的加強意味著在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社會化的迅速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步展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更對生產社會化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生產社會化發展到很高的程度,從而推動了基本矛盾的發展,使資本社會化進一步發展的需要日益迫切。這就迫使國家不得不直接參與社會資本的再生產過程並在此基礎上調節社會經濟的運轉,同時,也迫使壟斷資本的運動不能不依賴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基本矛盾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生產能力的巨大增長同消費規模相對狹小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的加劇通過嚴重的經濟危機威脅著資本主義的生存,迫使壟斷資本家不得不求助於國家干預。
第二,國民經濟按比例發展的客觀要求同社會生產無計劃性的矛盾。壟斷組織對高額利潤的追逐,使競爭帶來很大的破壞性,又使一些低利潤部門和落後地區缺乏投資,因而要求國家干預和調節,包括用宏觀計劃手段來調節。
第三,社會化大生產所需巨額投資同私人壟斷資本積累有限性之間的矛盾。生產力的空前發展、某些部門企業規模的空前擴大、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均需巨額投資。在超過私人壟斷資本的能力和意願的情況下,就會要求國家投資。
第四,科學研究社會化同個別壟斷資本局限性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隨著科技進步而發展,國家不得不承擔很大部分的科研開支。
上述這些矛盾的發展,迫使國家進一步同壟斷資本結合起來。當然,戰後世界范圍內重大矛盾的激化,也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進入50年代,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已取得巨大的穩定的發展,在帝國主義國家的經濟生活中居於統治地位。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資產階級國家同壟斷資本主義相結合的資本主義。這種結合的客觀基礎是生產社會化的發展,目的是保證資本的盈利條件,特別是要維護壟斷組織和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
4.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形式和實質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既然是國家與壟斷資本相結合的資本主義,因而根據結合的不同情況,它就可分為三種基本形式或組成部分:國有壟斷資本、國私共有壟斷資本、國有部分資本與私人壟斷資本在社會范圍內的結合。
國有壟斷資本是國家通過財政手段集中起來並用於剩餘價值生產的貨幣。國家集中的貨幣中,只有那些用於經營國有企業或用於調節經濟的,即投入價值增值運動中的那部分才成為資本,而國家用於維持行政開支和軍費的那部分不是國有壟斷資本。國有壟斷資本是高度社會化的資本,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三種基本形式中,它是起主導作用的。它的形成和發展說明,隨著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資產階級國家愈來愈把更多的生產力據為已有,承擔起對生產的領導。
國私共有的壟斷資本表現為國有壟斷資本與私人壟斷資本在一個企業范圍內的結合。在這種形式中,國家以資本所有者的身份與同樣作為資本所有者的壟斷組織合作經營企業。國有壟斷資本與私人壟斷資本的結合是在企業內部進行的,從所有權、經營管理到利潤分配等方面都體現國家和壟斷資本直接在企業內部的結合。
國有壟斷資本與私人壟斷資本在社會范圍內的結合是國家與壟斷資本相結合的第三種基本形式,也是主要的形式。在這種形式里,資本運動的主體是私人壟斷資本。與國私共有壟斷資本不同的是,國有壟斷資本與私人壟斷資本的結合發生在企業外部,是在社會范圍內的結合。從狹義的所有制觀點來看,私人壟斷資本在這種結合中並不改變它的資本佔有形式。但是,它的運動形式卻改變了,即私人壟斷資本已從過去的單獨運動變為與國有壟斷資本的結合運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所包括的三種組成部分,也就是國家與壟斷資本結合的三種基本形式,它們共同構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總體。在這三種基本形式中,國有壟斷資本是起主導作用的,它聯系的私人壟斷資本仍是在社會資本中佔主要地位的資本形式,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基礎。因此,國家與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在社會范圍內的結合就成為典型的、基本的、大量存在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式,從而成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主要組成部分。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仍然是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並沒有改變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本質。
第一,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通過它所包含的三種基本形式體現了國家與壟斷資本的結合。這種結合使資本社會化的高度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這種資本社會化的高度發展絲毫也沒有改變資本關系的本質,即生產資料作為資本的性質。無論資產階級國家以什麼形式與壟斷資本結合,這種結合都是在資本主義所有制范圍內的結合。因為,在這種結合中資產階級國家沒有也不可能改變它的階級本質,它只是作為國有壟斷資本的人格化,以壟斷資本家的身份進行這種結合的。
第二,國家與壟斷資本的結合運動使資本的運動在國有壟斷資本的參與下受到國家的調節。這種結合運動的目的在於國家作為總壟斷資本家與私人壟斷資本共同榨取共同瓜分高額壟斷利潤。資產階級國家首先保證私人壟斷資本能夠得到更高的壟斷利潤。同時,它也通過稅收集中部分資金用以對整個社會經濟進行調節。
第三,國家作為壟斷資產階級的總代表,不僅作為經濟基礎的組成部分發揮作用,在參與社會再生產中保證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而且在它作為上層建築起作用時,也是以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作為依據來對社會經濟進行調節的。但是,作為整個壟斷資產階級的代表,它畢竟與個別壟斷資本家或壟斷資本集團不同。國家在它的全部經濟與政治活動中,必須考慮資產階級特別是壟斷資產階級總體利益,也必須考慮整個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順利運轉,乃至資本主義制度的命運。因此,在必要時它會採取某些緩解壟斷組織與非壟斷成分的中小企業和個體生產的矛盾、勞動與資本的矛盾等社會矛盾的措施。它在必要時也會從資產階級的整體利益出發,對某些壟斷資本家或壟斷資本集團進行一些抑制。但是,這一切都是為了保證壟斷資本的根本利益。
總而言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質就是:資產階級國家和壟斷資本相結合進行剩餘價值的生產、實現和分配,以保證壟斷資產階級獲取更高的壟斷利潤。同時國家從資產階級特別是壟斷資產階級的整體利益出發,採取各種措施調節經濟,調節各階級和階層的關系以維持資本主義經濟的運轉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生存。
『肆』 壟斷資本的經濟實質是什麼(註:是壟斷資本,不是壟斷資本主義)
壟斷其實是來一個好東源西,不過要看是誰壟斷了,真正的社會主義國家也是壟斷資本,但是和資本主義的壟斷有這本質的區別。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趨勢,歸納起來就四個字「資本集中」。由資本原始積累逐步資本集中走向壟斷,更高發展階段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最高發展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那麼,中國要趕上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發展方式思路上也要採取躍進方式,經濟運作模式要跳過原始資本積累階段,跨過資本集中過程的低層次階段,直接搞壟斷資本,而且是最高形式的國家壟斷資本。即:國家壟斷計劃經濟。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本,最大限度地節約成本,最大限度地使用市場,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地獲得效益。社會財富歸誰所有,毛澤東確定:創造的社會財富歸全民所有,國家政府沒有社會財富的所有權,只不過是委託國家經營,所以叫「國營企業」而不是「國有企業」。這讓我們明白毛澤東的國家壟斷資本與資本主義的國家壟斷資本形式上都是壟斷,但政治本質不同。資本主義壟斷資本私有,歸資本家個人所有,工人是打工的出賣勞動力。毛澤東的國家壟斷資本公有,歸全體勞動人民所有,工人是為自己勞動。
『伍』 國家資本所有制的定義問題
壟斷資抄本指壟斷某種或某些商襲品的生產和市場,規定商品的壟斷價格和獲取高額壟斷利潤的資本,是帝國主義階段的一種占統治地位的資本形式。
服務於壟斷資本指的是生產資料都投入到這些壟斷資本中和這些資本結合。
例:國家電網發電投入的資本就是壟斷資本,而發電所需的物質(水,設備,)都屬於國家所有。而這些物質實際上投入到這些資本中,為壟斷服務。
『陸』 怎樣理解壟斷資本主義是向社會主義過度的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一開始叫自有資本主義,社會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行業壟斷出現,就形成了帝國主義(壟斷資本主義),從自由到壟斷,社會財富大量積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財富不斷積累,社會不斷進步,就將會發生巨變
『柒』 壟斷優勢理論是不是所有權優勢理論
壟斷優勢理論(TheoryofMonopolyAdvantage)的主要思想市場的不完全行是對外直接投資的根本原因,同時跨國公司的壟斷優勢是對外直接投資獲利的條件。1、市場具有不完全性不完全性產生於四個方面:(1)產品市場不完全。這主要與商品特異、商標、特殊的市場技能或價格聯盟等因素有關;(2)生產要素市場的不完全。這主要是特殊的管理技能、在資本市場上的便利及受專利制度保護的技術差異等原因造成的;(3)規模經濟引起的市場不完全;(4)由於政府的有關稅收、關稅、利率和匯率等政策原因造成的市場不完全。2、壟斷優勢(1)市場壟斷優勢。如產品性能差別、特殊銷售技巧、控制市場價格的能力等。(2)生產壟斷優勢。如經營管理技能、融通資金的能力優勢、掌握的技術專利與專有技術。(3)規模經濟優勢。即通過橫向一體化或縱向一體化,在供、產、銷各環節的銜接上提高效率。(4)政府的課稅、關稅等貿易限制措施產生的市場進入或退出障礙,導致跨國公司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利用其壟斷優勢。三、壟斷優勢理論的結論1、原因分析:在東道國市場不完全的條件下,跨國公司可利用其壟斷優勢排斥自由競爭,維持壟斷高價以獲得超額利潤。2、結論:對外直接投資是具有某種優勢的寡頭壟斷企業為追求控制不完全市場而採取的一種行為方式。
『捌』 壟斷資本的實質在於
我覺得選abd
第三個選項說的是自由轉移,不對,不是自由競爭的,是受壟斷組織的控制支配
『玖』 法人資本在性質上基於資本僱傭勞動的壟斷資本集體所有制,這里集體怎麼理解,集體所有不是成社會主義了嗎
社會主義玩的是國有制,集體所有隻是補充
『拾』 法人資本所有制是什麼意思
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個體資本所有制是佔主導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在這種所有制形式下,生產資料的經濟上的所有權與法律上的所有權是一致的,所有權與控制權統一於資本家自身,僱傭勞動者在資本家的直接支配和監督下,為其生產剩餘價值。這種佔有關系反映了個體資本家同僱傭勞動者的剝削和對立關系。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股份公司的發展,私人股份資本所有製取代個體資本所有製成為佔主導地位的所有制形式。私人股份資本所有制是一種私人資本家聯合佔有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作為資本所有制的股東,僅憑所有權憑證即股票,就能以股息的形式得到一部分剩餘價值,整個股份資本由職業經理人直接管理和控制,生產資料的經濟上的所有權與法律上的所有權發生分離,所有權與控制權不再統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所有制發生了新的變化,這就是國家資本所有制形式形成並發揮重要作用;法人資本所有制崛起並成為居主導地位的資本所有制形式。國家資本所有制指生產資料由國家佔有並服務於壟斷資本的所有制形式。其主要特點是,國家作為出資人,擁有國有企業的所有權和控制權,國有企業的重要職能是推行政府的社會政策和經濟政策,為私人壟斷資本的發展提供服務和保障。國家資本所有制就其性質而言,仍然是資本主義形式,體現著總資本家剝削勞動者的關系。法人資本所有制是法人股東化的產物,其基本特點是:各類法人取代個人或家族股東成為企業的主要出資人,企業的股票高度集中於少數法人股東手中,法人股東直接參與公司治理,監督和制約管理階層的經營行為,使公司資本的所有權與控制權重新趨於合一。法人資本所有制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企業法人資本所有制,另一種是機構法人資本所有制。法人資本所有制在性質上是一種基於資本僱傭勞動的壟斷資本集體所有制,它仍體現著資本剝削僱傭勞動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