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權轉移的交易類資產
⑴ 屬於提供設備和其他有形資產的特許使用權費,通常在轉移資產或資產所有權時確認收入;屬於提供初始及後續
一般說來抄,特許權利費是指為獲得使用以下權利而支付的費用:
★與製造被估貨物有關的專利、設計、圖樣、工序和訣竅等;
★與被估貨物的出口銷售有關的商標、注冊設計等;
★與被估貨物的使用有關的著作權、版權等。
不光有商標,還有專利、知識產權、工序工藝、特許經營權等等等等,有權利、信息、服務等。
《關於執行稅收協定特許權使用費條款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9]507號)還專門規定了哪些服務不能視同特許權,算勞務的
⑵ 以租賃資產所有權是否轉移為依據,將租賃分為
以租賃資產所有權是否轉移為依據,將租賃分為融資租賃和經營租賃
融資租賃是指實質上轉移與資產所有權有關的全部或絕大部分風險和報酬的租賃。
經營租賃,又稱為業務租賃,是融資租賃的對稱。是為了滿足經營使用上的臨時或季節性需而發生的資產租賃。
⑶ 融資租賃,是指實質上轉移了與資產所有權有關的全部風險與報酬的租賃,其所有權最終將由出租方轉移給承租
企業會計准則第21號——租賃第五條:融資租賃,是指實質上轉移了與資產所有權有關的全部風險與報酬的租賃。其所有權最終可能轉移,也可能不轉移。
說明:1、實質上轉移的是與資產所有權有關的全部風險和報酬。
2、所有權的轉移與否是形式問題,可能轉移,也可能不轉移。
⑷ 會計准則對貨物所有權轉移取得貨物確認為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嗎
並非所有的貨物所有權轉移取得貨物均確定為《企業會計准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所指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其中不涉及以下的交易和事項:
(一)與所有者或所有者以外方面的非貨幣性資產非互惠轉讓
所謂非互惠轉讓,是指企業將其擁有的非貨幣性資產無代價地轉讓給其所有者或其他企業,或由其所有者或其他企業將非貨幣性資產無代價地轉讓給企業。第7號准則所指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是企業之間主要以非貨幣性資產形式的互惠轉讓,即企業取得一項非貨幣性資產,必須以付出自己擁有的非貨幣性資產作為代價,而不是單方向的非互惠轉讓。實務中,與所有者的非互惠轉讓如以非貨幣性資產作為股利發放給股東等,屬於資本性交易,適用《企業會計准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企業與所有者以外方面發生的非互惠轉讓,如政府無償提供非貨幣性資產給企業建造固定資產,屬於政府以非互惠方式提供非貨幣性資產,適用《企業會計准則第16號——政府補助》。
(二)在企業合並、債務重組中和發行股票取得的非貨幣性資產
在企業合並、債務重組中取得的非貨幣性資產,其成本確定分別適用《企業會計准則第20號——企業合並》和《企業會計准則第12號——債務重組》;企業以發行股票形式取得的非貨幣性資產,相當於以權益工具換入非貨幣性資產,其成本確定適用《企業會計准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
⑸ 什麼是資產所有權什麼又叫資產所有權轉移
資產所有權是擁有完全控制資產的權力,
資產所有權轉移是資產控制權從一方轉移到另一方。
⑹ 經營租賃是轉移了與資產所有權有關的幾乎全部風險和報酬的租賃,但其所有權不會轉移對嗎
是的,經營租賃只轉移了資產經營權和收益權,而不轉移所有權。
⑺ 屬於提供設備和其他有形資產的特許權費,在交付資產或轉移資產所有權時確認收入;屬於提供( )
B、錯誤
屬於提供初始及後續服務的特許權費,在提供服務時確認收入
⑻ 企業所得稅法按照資產所有權是否轉移來判斷是否作為視同銷售
這句話是錯誤的。
因為視同銷售分兩種情況:
⒈具有銷售實質的行為
首先以「將自產、委託加工或購買貨物作為投資」為例,表面上看其未給企業帶來實際的經濟利益總流入,但實際上其是具有銷售實質的行為,該項業務體現的是企業實物資產與外部的交換關系:企業將投出的產品在社會上出售,取得相當於公允價值的現金(銷售過程),然後再將該獲得的現金作為投資投出去(投資過程)。這樣,企業投出產品的生產成本就相當於「流出的現金」,換回的等值於公允價值的現金就相當於「流入的現金」,其間的差額就體現出「經濟利益的凈流入」概念,表現為所有者權益增減額。雙方在交易時是按公允價值來認定的投出(投入)資產價值的。
再看「將自產、委託加工或購買的貨物分配給股東或投資者」,其體現的是企業以實物資產償還外部的債務的關系,該過程分解為:轉出資產換回貨幣,以換回貨幣償還債務。用於償還債務的產品其體現價值應當以公允價值為准來衡量,因為債權人接受該資產時是以公允價值衡量其價值的,雖然生產該商品的成本按所發生生產耗費計算,但是這些畢竟沒有考慮活勞動所體現的價值部分,產品的公允價值才是真實體現該產品真實價值的,否則以產品的成本直接沖銷相關的債務,這無異於進行了不等價交換。因此,其屬於具有銷售實質的行為,體現出所有者權益的變化及債務的減少。與此類似的還有「將自產、委託加工或購買的貨物用於個人消費」。
⒉不具有銷售實質的行為
「企業將自產或委託加工的貨物用於非應稅項目(如工程耗用)、職工福利(如福利設施)」,屬於自產自用性質。由於該項業務體現的是企業內部關系,屬於企業內部資產的不同形態轉化,是不具銷售實質的行為,雖然形成的是固定資產,但其還在企業內部使用,其所耗產品成本會分期以折舊的方式得到補償,因此該業務不通過「收入」賬戶核算,而應按所耗自產產品成本轉賬,即按「分離法」 進行會計處理。
對於「將自產、委託加工或購買的貨物無償贈送他人」的行為,雖然其體現了企業與外部的關系,但這種行為未能引起企業經濟利益的流入,而是企業單方面的無償支出,然而所送出的自產、委託加工產品中畢竟包含了勞動者活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因此,對這種無償贈送行為稅法中是有嚴格規定的。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無償贈送行為有時雖屬於義舉,但是超過一定限度的時候,多少會損及企業勞動者、所有者的利益,對此行為不得不有所限制。
⑼ 資產證券化期間資產所有權可以轉移嗎
不可以,屬於違規!我們交易所就是做資產證券化的,企業資產是類似抵押在我們這里的,如果轉移,屬於單方違約和違規,吃官司的
⑽ 期屆滿時,租賃資產所有權是否轉移給承租人
當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