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版權產權 » 企業理論經理行為代理成本與所有權結構

企業理論經理行為代理成本與所有權結構

發布時間: 2021-02-08 00:34:21

1.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中文翻譯

雅虎翻譯: 企業的理論: 管理行為、代辦處費用和所有權構成
google翻譯:理論的事務所:管理行為,代理成本與所有權結構
有道翻譯:企業理論:管理行為、代理成本和股權結構

2. 公司制企業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的原因與後果 代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代理成本的內涵

ž代理理論:由於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股東和代理人之間的利益不一致,由於信息不對稱,便產生代理問題,由此產生代理成本包括:委託人的監督成本、剩餘損失(由於代理人的決策和委託人福利最大化的決策之間發生偏差而使委託人遭受的損失)ž代理理論從不同的角度對公司並購進行了解釋,形成以下幾種不同觀點並購解決代理問題ž公司的代理問題可以通過公司內部治理和外部市場機製得到有效控制。法馬和詹森在1983的研究表明: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下,如果公司的決策管理權(擬定方案和執行決定)和決策控制權(審批方案和監督執行)分離,以限制代理人個人的決策能力,就可以有效避免和減少損害股東利益的現象;此外激勵制度和經理人市場也可以使代理問題得到緩解。ž曼妮認為:在上述所有機制不足以控制代理問題時,並購市場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最後的外部控制手段。因為如果公司的管理層因為代理問題,使業績下滑,估價下跌,會給管理層帶來壓力,進而使其改變行為方式,並忠於股東,否則會被接管。管理主義ž穆勒1969年提出一種假設:認為管理者的報酬取決於公司的規模大小,因此管理者有動機通過收購來擴大公司的規模,從而忽視公司的實際報酬率。在這種觀點被稱為管理主義。ž可見該觀點與前面的並購可以解決代理問題相反,該理論認為,並購是代理問題的一種形式,而不是解決法。ž詹森和魯貝克對並購公司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ž並購公司的股票價格不但沒有上升,而且下降,因此他們認為:並購固然可以解決目標公司的代理問題,但是並購公司本身公司存在的代理問題可能導致收到支付價格過高,因而浪費了並購公司股東的財富。管理層自負假設ž羅爾認為在公司的並購過程,目標公司的價值增加時由於並購公司的管理層在評估目標公司價值時應過於樂觀的自負所犯的錯誤所致,實際上該項交易可能並投資價值。那麼,如果接管是毫無價值的話,為什麼會有公司進行競價收購呢?ž羅爾認為:可以用並購公司管理層的自負來解釋他們為什麼要競價。一個特定的競價者常常傲慢地認為自己對目標公司的估價是正確的,由此生產了並購溢價,其實這是他自以為是的結果。ž自負假設以強式有效市場為前提。ž強式有效市場假說認為證券價格完全地反映一切公開的和非公開的信息。投資者即使掌握內幕信息也無法獲得額外盈利。

3. 幫我翻譯下英文 不要翻譯器的 高手來

1985 entered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to teach the Jensen, Deputy Economics as one of the founders, Jason McLean in 1976 and released the "Enterprise Theory: manager, agent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the article has absorbed agent theory , Property rights theory and financial theory, put forward the "agency costs" concept and structure of corporate ownership. The paper also quoted companies in the field of theoretical maximum of one of the classic papers.
In the modern business theory, on the nature of business, Jensen and McLean believes that the traditional neo-classical economics of the business theory, in fac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terprise market theory. Enterprises as a "black box", according to outputs and inputs on the marginal conditions of oper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profits or maximize the present value. The traditional business theory can not explain all the participants conflicting corporate goal is to achieve balanced and how to achieve profits or maximize the present value, but also can not explain the "ownership and control of separation" phenomenon, as well as the manager of the company's behaviour. At the same time, the ownership of theory, research and external equity and debt costs generated by the agent. Acting on the cost of debt, and its main points are:
1. Acting costs - the root causes of debt constraints. When the managers of enterprises have not entirely the property rights of enterprises, there will be agency costs, namely, the existence of agents and clients of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 it will inevitably have a client trying to monitor and binding agents, to achieve the minimum loss of surplus, This is a debt of about the root causes.
2. Why have corporate debt - debt incentives. Enterprises can assume that the cost of the two equal and mutually exclusive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to choose, each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in the future a certain period of a random return, for the sake of simplificati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se two opportunities are lognormal distribution, and have the same The expected total return, the only differe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variance, the assumption that a programme of the variance is less than the variance of the programme, two of the total market value is the same. If the owners and operators of the right to choose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and then while in the form of debt or equity sale of some or all of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right, it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However, if they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borrow, after the investment decision, and then sold on the market some or all of the remaining stake from the right, then these two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is not no difference at all. Because it promised to invest in low-variance projects, issue bonds, and then they do high variance, can transfer wealth from creditors to where his own - in the hands of stake holders.
3. And the supervision of the debt guarantee - bound by the role of liabilities. Creditors can seek to limit these losses, but this will be in control costs, such as the debt contract into a variety of guarantee provisions, the bondholders can lead to restrictions on those bonds to rece the value of the management, and the bond Issue, involving such as dividends, future bond issuance and maintenance of capital flows, and other aspects of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and other restrictions.
4. Insolvency and liquidation of the debt costs - bound by the role of liabilities. If the business can not promptly discharge the debt, or breach of contract in terms of the bankruptcy, enterprises will go bankrupt. At this time the loss of all shareholders the right to obtain the remaining fixed at face value and the right t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value of the enterprise market losses by creditors burden. General creditors of bankrupt enterprises will bankrupt the right to terminate the work of managers, dedicated to terminate any future human capital gains or he may get the rent.
Jensen and in McLean, the enterprise is the natur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s. They defined as a business organization. Most such organizations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is a legal fiction, its functions is to a group of indivials between the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 as connecting points on the enterprise, this is "a group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 is the owner of labor, material input and capital The provision of inputs, outputs of consumer goods the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ree parties. Here both the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 we usually understand the express written or oral contracts, including leases not clear, the so-called "tacit understanding."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e personification of enterprises, for instance, asked the companies what is the objective function is seriously misleading. Business is not personal, but many indivials in the lease conflict objectives of the framework to achieve balance in the complex process of focus. Therefore, the concept of property rights there will be a decision on how the costs and rewards of an organization distributed among the participants in some of the broader meaning. As is usually the right or open or secret from the provisions of the contract, so indivial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managerial personnel, depends on the nature of these leases. In other words, deeds, especially business owners and operators under a contract between the property rights, should have a clear meaning of the act.

4. 代理理論的實際應用

代理理論對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產生了重大影響。其實際運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代理理論運用於財務控制比較成熟的兩個領域是差異分析調查和業績評價。差異的分析調查,是對預算執行結果同預算之間的差異進行分析。
如果差異大,就是作具體調查,找出產生差異的原因。代理理論提供了管理人員對差異調查模型的行為反應,說明管理者在什麼情況下才進行差異調查,對代理人的業績評價,即使委託人能對代理人的努力直接進行觀察和監督,但如果只根據代理人的可控因素進行業績評價,那麼代理人就會同他決策中的風險脫離開,必然不能使委託人的效用最大。因此,代理人應分擔一些與未來結果有關的風險,這可通過代理人的報酬同實際成果掛鉤來實現。 股利決策的核心問題是股利發放率的確定,即公司把盈利的多少用來派發股利,多少作為留存收益。股利決策往往對公司的股票價格產生重大影響。
綜上所述,代理理論是對財務管理的理論體系還是實踐活動,都具有重大的影響。雖然它更多的是進行定性化分析,但對我們理解財務管理問題的焦點,作出正確的財務決策都具有現實意義。 企業中的股東、債權人、經理人員等諸多利益相關者的目標並非完全一致,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有可能會以犧牲另一方的利益為代價,這種利益沖突關系反映在公司股利分配決策過程中表現為不同形式的代理成本:
股東與債權人之間的代理沖突
企業股東在進行投資與融資決策時,有可能為增加自身的財富而選擇了加大債權人風險的政策,如股東通過發行債務支付股利或為發放股利而拒絕凈現值為正的投資項目。在股東與債權人之間存在代理沖突時,債權人為保護自身利益,希望企業採取低股利支付率,通過多留存少分配的股利政策以保證有較為充裕的現金留在企業以防發生債務支付困難。因此,債權人在與企業簽訂借款合同時,習慣於制定約束性條款對企業發放股利的水平進行制約。
經理人員與股東之間的代理沖突
當企業擁有較多的自由現金流時,企業經理人員有可能把資金投資於低回報項目,或為了取得個人私利而追求額外津貼及在職消費等,因此,實施高股利支付率的股利政策有利於降低因經理人員與股東之間的代理沖突而引發的這種自由現金流的代理成本。實施多分配少留存的股利政策,既有利於抑制經理人員隨意支配自由現金流的代理成本,也有利於滿足股東取得股利收益的願望。
控股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的代理沖突
現代企業股權結構的一個顯著特徵是所有權與控制權集中於一個或少數大股東手中,企業管理層通常由大股東直接出任或直接指派,管理層與大股東的利益趨於一致。由於所有權集中使控股股東有可能也有能力通過各種手段侵害中小股東的利益,控股股東為取得控制權私利而產生的與中小股東之間的代理沖突使企業股利政策也呈現出明顯的特徵。當法律特徵較為完善,外部投資者保護受到重視時,有效地降低了大股東的代理成本,可以促使企業實施較為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反之,法律制度建設滯後,外部投資者保護程度較低時,如果控股股東通過利益侵佔取得的控制權私利機會較多,會使其忽視基於所有權的正常股利收益分配,甚至因過多的利益侵佔而缺乏可供分配的現金。因此,對處於外部投資者保護程度較弱環境的中小股東希望企業採用多分配少留存的股利政策,以防控股股東的利益侵害。正因為如此,有些企業為了向外部中小投資者表明自身盈利前景與企業治理良好的狀況,則通過多分配少留存的股利政策向外界傳遞了聲譽信息。
代理理論的分析視角為研究與解釋處於特定治理環境中的企業股利分配行為提供了一個基本分析邏輯。如果在企業進行股利分配決策過程中,同時伴隨著其他公司財務決策,並處於不同的公司治理機制條件下(如所有權結構、經理人員持股、董事會結構特徵等),基於代理理論對股利分配政策選擇的分析將是多種因素權衡的復雜過程。

5. 現在企業不是大都主張職業經理人團隊管理嗎,以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怎現在又流行MBO

MBO是經理層(或叫管抄理團隊。是與所有權分離的管理層)收購。以實現對公司所有權結構、控制權結構和資產結構的改變,實現管理者以所有者和經營者合一的身份主導重組公司,進而獲得產權預期收益的一種收購行為。由於管理層收購在激勵內部人員積極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業經營狀況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而它成為20世紀70-80年代流行於歐美國家的一種企業收購方式。

為什麼中國民營企業富不過三代,就是所有權與經營權近親繁殖、封閉循環的惡果。

6. 在所有權與控制權相分離的情況下,可通過哪些途徑降低代理成本

在所有權與控制權相分離的條件下,還可通過以下途徑降低代理成本。

(1)經理勞務市場的競爭對代理人行為的約束。法馬(Fama)認為,經理勞務市場的竟爭將對經理施加有效的壓力。如果經理在任職期間被發現有嚴重的侵害所有者利益的行為,或者因決策失誤造成企業虧損,那麼在經理勞務市場上,他的人力資本價值就會貶值。由於經理市場會根據經理過去的表現計算出他的將來價值,經理要顧及長遠利益,就必須努力工作,因此即使不考慮直接報酬的作用,代理成本也不會太高。霍姆斯特龍(Holmsrom)根據法馬的上述思想建立了如下模型:假定經理的實際能力未知,並且假定時間是無限的,在這種情況下,經理有可能努力工作,盡管沒有任何監督。這是由於市場根據他過去的表現,對他未知的能力作出估計。雖然在均衡點上,市場不會被欺騙,但是由於經理害怕市場對他作出不利的判斷,為了長遠利益考慮,他會努力工作。

(2)產品市場的競爭對代理人行為的約束。哈特(Hart)認為,如果企業面對的產品市場是充分競爭的,那麼這種競爭會對經理形成壓力。假定同一產品市場上有許多企業,它們的生產成本是不確定的,但統計是相關的,這樣,產品市場的價格便包含著其他企業成本的信息。同時,相關性使得這個價格也包含了被考慮的企業的成本信息。如果被考慮的企業的所有權與控制權相分離,那麼只有代理人最清楚企業的成本,委託人並不擁有足夠的信息,即信息具有不對稱性。如果產品市場上的競爭是充分的,則產品市場的價格可以向所有者提供有關企業成本的信息。假定社會中的一部分企業由經理控制,另一部分企業由所有者直接控制,在後一場合,所有者會努力通過降低生產成本來壓低產品的市場價格,以便在競爭中占據有利的地位。這樣,由所有者控制的企業越多,「競爭」就越激烈,價格就壓得越低,因而對所有權與控制權相分離的企業中的經理的壓力就越大,從而促使經理努力降低成本。哈特的模型說明,所有權與控制權相分離所產生的代理成本,在有市場竟爭的環境下和有大量所有者直接控制企業經營的企業存在的條件下,可以被大大地降低。

(3)資本市場的競爭對代理人行為的約束。資本市場競爭的實質是對公司控制權的爭奪,它的主要形式是接管。接管被認為是防止經理損害股東利益的最後一種武器。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盡管每一投資者在某一股份公司中所佔的股份比例很小,不足以直接對經理實行有效的監督,但是,由於股份可以自由買賣,分散在千百萬人手中的股份就可能被集中起來。如果公司經理過分侵害股東的權益,或者因經營不善引起公司虧損,或者代理成本過高,這些都會導致公司股票價格的下跌.於是,有能力的企業家或其他公司就能用低價買進足夠的股份,從而接管該公司,趕走現任經理,重新組織經營,獲取利潤。沙爾夫斯坦(Scharfstein)據此建立了以下模型,用以證明資本市場的競爭確實可以刺激經理努力工作。假定企業的生產條件只為經理所知而不為企業股東所知。於是,股東可以同經理簽訂某種契約來激勵經理。由於信息具有不對稱性,這種契約的效率並不高。假定在資本市場上有一些「襲擊者」(raiders),他們可以獲得有關企業的生產條件的信息。可以證明,由於企業有被接管的可能性,經理為保住自己的職位,就會自覺地約束自己對非貨幣物品的過度追求,努力使企業利潤達到最大化。因此,經理會比在沒有「襲擊者」的條件下要更努力地工作。

如果在經理勞務市場、產品市場、資本市場缺乏或嚴重扭曲的條件下實行企業所有權與控制權的分離,則一旦所有者放鬆控制,代理成本就會上升;一旦所有者通過制定詳盡的契約關系來監控經理的行為,約束成本將會上升。相反,在自由市場經濟中,即使在所有者與控制者相分離的情況下,由於存在充分的市場競爭,經理所受到的壓力是多方面的。當然這種制約不可能是完全的,因此,一定程度的代理費用是不可能消除的。但是,市場機制保證了這種費用被限制在某一限度內,不可能無限制地增長。

四、挑戰

在公司治理問題上,標準的委託代理理論包含了這樣一個基本前提:股東是公司的所有者,是公司委託代理關系中的委託人;經營者是公司委託代理關系中的代理人,具有代理人的自利經濟人性質和機會主義行為傾向,有著不同於公司股東的目標函數。因此,公司治理的核心問題就是解決經營者偏離股東利益而產生的代理問題,具體地說,就是如何建立起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促使經營者為股東利益最大化服務。可見,傳統委託代理理論是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公司治理的目標。[2]委託代理理論在現代公司治理理論中一直占據著絕對的統治地位,近年來伴隨著新經濟發展理論而發展起來的「利益相關者理論」等理論使委託代理理論遇到了新的挑戰。

7. 資本結構的理論有哪些

資本結構理論包括凈收益理論、凈營業收益理論、MM理論、代理理論和等級籌資理論等。

1、凈收益理論

凈收入理論認為,負債可以降低企業的資本成本,負債程度越高,企業的價值越大。這是因為債務利息和權益資本的成本均不受財務杠桿影響,無論負債程度多高,企業的債務資本成本和權益資本成本都不會變化。

2、凈營業收益理論

該理論認為,不論財務杠桿如何變化,公司加權平均資本成本都是固定的,因而公司的總價值也是固定不變的。

這是因為公司利用財務杠桿增加負債比例時,雖然負債資本成本較之於股本成本低,但由於負債加大了權益資本的風險,使得權益成本上升,於是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不會因負債比率的提高而降低,而是維持不變。

3、MM理論

該理論認為,在不考慮公司所得稅,且企業經營風險相同而只有資本結構不同時,公司的資本結構與公司的市場價值無關。

4、代理理論

代理理論主要涉及企業資源的提供者與資源的使用者之間的契約關系。按照代理理論,經濟資源的所有者是委託人:負責使用以及控制這些資源的經理人員是代理人。

5、等級籌資理論

等級籌資理論是由梅耶斯提出的,該理論指出認為:外部籌資的成本不僅包括管理和證券承銷成本,還包括不對稱信息所產生的「投資不足效應」而引起的成本。

8. 什麼是債權代理成本

所謂代理成本主要是指股東與經理人之間訂立、管理、實施那些或明或暗的合同的全部費用.由於信息的不對稱,股東無法知道經理人是在為實現股東收益最大化而努力工作,還是已經滿足平穩的投資收益率以及緩慢增長的財務指標公司中存在三種代理成本 (1)股東與管理者之間的關系產生的代理成本;
(2)股東與債權人之間的關系產生的代理成本;
(3)公司和非投資者的利害關系人之間的代理成本。
但是由於公司股權結構的特殊性,還會產生第四種代理成本,即為公司大股東和中小股東之間的代理成本代理成本 代理成本(Agency Costs)
按照詹森和梅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1996)的定義,代理成本可化分為三部分:①委託人的監督成本,即委託人激勵和監控代理人,以圖使後者為前者利益盡力的成本;②代理人的擔保成本,即代理人用以保證不採取損害委託人行為的成本,以及如果採用了那種行為,將給予賠償的成本;③剩餘損失,它是委託人因代理人代行決策而產生的一種價值損失,等於代理人決策和委託人在假定具有與代理人相同信息和才能情況下自行效用最大化決策之間的差異①。顯然,①和②是制定、實施和治理契約的實際成本,③是在契約最優但又不完全被遵守、執行時的機會成本。 代理成本的產生原因 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產生和發展,企業規模逐漸擴大,經營一個企業對專業知識的要求越來越高,經營者所需要投入的精力也越來越多。初始的投資者將以更多的精力用來吸引新的投資者加盟本企業,將以更多的時間用在有關企業發展、壯大的戰略思考上。此時,具有現代經營理念的所有者,將會選擇聘請外部經理管理企業,而將自己從繁瑣的日常經營中脫身出來。這種社會分工從總體上來說有利於效率的提高,並在一種良好的機制配合下,實現所有者和經營者雙贏的結果。但這種分工即兩權分離必然也會帶來一定的負面效應,就是代理成本的出現。
代理成本的產生就是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之後,所有者即股東希望經理層按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目標盡力經營管理企業。但由於經理層本身不是股東,或持有股份比例小,往往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從事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比如通過在職消費獲取除工資報酬外的額外收益,從而造成所有者利益受損。
代理成本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所有者和經理層之間存在著較為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經理層在第一線從事經營活動,掌握著企業貨幣資金的流入流出,在一定的授權范圍內負責企業內部資源的配置,控制著企業各項費用的支出。經理層處於相對的信息優勢,而所有者則處於信息劣勢。經理層利用信息優勢完全有可能為自己謀取額外利益。代理成本之所以出現還有一個內在原因是經理層並不持有企業股份,這會造成兩種後果:一是經理層辛勤工作並取得了相當卓著的業績,但由此產生的企業利潤完全歸企業股東所有,而經理層只能得到約定的報酬。這種付出和得到的不平衡很容易導致經理層放棄積極經營企業的努力。二是經理層「在職消費」帶來的效用完全由經理層享有,但支付「在職消費」所需的高額成本則完全由企業股東承擔。這種得到和付出的不平衡極易導致經理層侵蝕企業利益,為自己謀取福利而不承擔任何成本。代理成本的分類 從所有者結構(資本結構)角度來看可分為以下兩類:
一是權益的代理成本。假設:
X=企業經營者獲取非貨幣收益的所有因素和行為的矢量集;
C(x)=提供X所引起的成本;
P(x):由X給企業所帶來的總利益價值;
B(x)=P(x)一C(x)是不考慮X對經營者的均衡工資影響下能給企業帶來的凈利價值。
最優要素和行為矢量由下式給出:
dB(X*)/dX*=dP(X*)/dX-dC(X*)/dX*=0
若經營者按自己偏好的活動選擇X> X*,則可用F≡B(X*)-B(X)來表示(X-X*)給企業帶來的成本。用V表示F=0、X=X*時企業產生的最優現金流量的市場價值,它的位置取決於假設決定的企業規模和經營者貨幣收入合同。VF表示不同投資水平和不同工資水平上的預算錢,它限制可以從企業支取的非貨幣利益,VF的斜率為-1,表示經營者從企業每支取一元錢現值的非貨幣利益,企業市場價值和現值就相應減少一元錢。由此,所有者兼經營者的效用既取決於V,又取決於F,V對F的邊際替代率遞減,效用最大化的所有者兼經營者在比如F*V*處達到均衡:犧牲V—V*財富以獲取非貨幣收益F*。
如果原所有者出售(1 -a)部分股權(o<a<1給外部人,本人只保留a部分股權,那麼,他就只承受F的aF部分成本。此時,外部人所願意支付的價格為(1-a) V*。然而,如果所有者兼經營者有機會自由地選擇非貨幣利益的消費水平,鑒於在非貨幣利益消費中,他只是損失作為部分所有者份額在內的財富,所以,所有者兼經營者勢必會通過增加非貨幣利益消費使其個人效用達到最大化。在這種情況下,詹森和梅克林證明,股票市場的交易者會理性地預計到所有者兼經營者這種非貨幣消費傾向,股市也會作出對這種理性估計的無偏差反應。因此,為了避免自身權益的損失,對於購買(1-a)股權,股東不會支付(1-a)的V*價格,只是以(1-a)的比例支付低於V*的企業預期價值V,這意味著企業的整個價值下降(V*-V),這個下降值是由原企業所有者承擔,即由所有者兼經營者承擔。這個由於代理關系造成的企業價值的下降值,就是權益代理成本,它是一種剩餘損失。
二是債務的代理成本。與債務有關的代理成本,主要是因債務對企業投資決策影響所引起的財富損失的機會成本。假設企業可以在兩個等成本的相互排他的投資機會中進行選擇,每個投資機會的收益均為X,為簡化起見,假定這兩種投資機會的收益都呈正態分布,預期總收益分別為E(X1)和E(X2),兩者的方差關系是σ12<σ22如果所有者兼經營者按先定投資機會,再定是以股權還是以債權的方式投資這樣的順序進行決策,那麼,這兩種投資機會對他來說是無差異的。但是,如果所有者兼經營者能夠有機會先借債後選擇投資機會,最後再決定出售他手中的部分或全部股權,這時兩個投資機會就不再是無差異的了。因為,所有者兼經營者可以通過低風險(σ1)項目作承諾來發行債券,而進行高風險(σ2)項目的投資,從而實現財富從債權人向所有者兼經營者手中轉移的。
令Bi、Si分別為選擇投資機會I後企業現有債務的市場價值和權益的市場價值,i=1,2。因為σ12<σ22,E(X2)<E(X1),V是企業的總價值,顯然有,V2<V1,進而可設:
△V=V1-V2=(S1-S2) (B1-B2)
兩個投資機會所造成權益價值的差別為:
S1-S2=(B1-B2)-(V1-V2)
等式右邊,(B1-B2)表示從債權人那裡轉移出來的財富部分;(V1-V2)即為代理成本,是一種剩餘損失,它是因為企業通過借債進行投資所引起的企業財富損失。
此外,債權人的監控成本和所有者兼經營者的擔保成本也是與債務有關的代理成本。為防止上述所有者兼經營者過度負債而導致的「剩餘損失」,債權人將對契約的制定和實施進行監控,由此產生監控成本。另一方面,所有者兼經營者為使其投資決策獲得債權人通過,他須採取各種方式為自己的行為擔保,因此產生擔保成本。

9. 為什麼獨資企業中,經理沒有代理成本所有者同時也是經理,沒有代理成本

如此企業中心裡沒有代理成本,所有者同時他們也是經理,沒有代理成本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