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協議原油
㈠ 伊朗允許私企出口原油是什麼原因
伊朗副抄總統埃沙格·賈漢吉里7月1日說,為應對美國方面制裁,伊朗打算允許私人企業出口原油。他同時提醒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其他成員,不要妄想藉助提高原油產量方式填補伊朗原油在國際市場上的空缺,否則必將為此付出代價。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6月30日說,他與沙烏地阿拉伯國王薩勒曼通話後,沙特方面同意增加原油日產量,「可能增加200萬桶」。
賈漢吉里7月1日出席一場活動時說,美國企圖「封殺」伊朗原油出口,「我們當然要挫敗這一企圖……伊朗政府有對策……我們確信,伊朗想要出口多少原油,就能出口多少。」
伊朗擁有世界第四大石油蘊藏量、第二大天然氣蘊藏量,是石油輸出國組織第三大產油國。
㈡ 俄羅斯作為一個出口石油大國,為什麼還要購買伊朗石油
俄羅斯是一個石油凈出口國,他不需要伊朗的一滴石油,之所以願意購買伊朗石油,其實是幫伊朗搭橋規避美國的經濟制裁。俄羅斯石油公司和天然氣公司與伊朗達成的協議是投資協議,投資500億美元的回報是分得部分原油。這樣還是伊朗油田出產的原油,還從伊朗的港口出口,但是一轉手就變成了俄羅斯貨,俄羅斯人把它們賣給其他國家,自然就沒有被美國制裁的問題了。
普京
俄羅斯與伊朗的巨額石油換商品計劃,事實上已經摧毀了美國對伊朗的石油封鎖。現在擺在美國人面前只有兩條路。一條就是解除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這樣俄羅斯的石油公司和銀行系統從自身經濟利益考慮,應該會放棄幫助伊朗出口石油。如果這樣做美國堅持了四年的對俄制裁就徹底失敗了。另一條路則是恢復與伊朗的談判,通過談判解決美國和伊朗之間存在的問題。如果這樣做就意味著特朗普政府搞了兩個多月的極限施壓政策徹底失敗,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將淪為國際社會的笑柄,特朗普也將在美國國內承受重大的政治影響。
㈢ 倘若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對原油供應有多大影響
如果美國退出核復協議,必制然就會進一步制裁伊朗。
如果恢復制裁,德黑蘭的原油出口將會減少,進而可能導致全球原油庫存收緊。
伊朗是中東的主要原油生產國,也是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員國。
當然,它也是個石油大國——它是全球第五大、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第三大產油國。其中中國和印度的購買量占伊朗出口的一半以上。
盡管美國已經同意增產石油來彌補不足,但是仍然會對全球油價造成影響,漲價不可避免(轉自【七點說】,有些內容還是有前瞻性的,還不錯。)
㈣ 中國有向伊朗進口石油嗎
中國有向伊朗進口石油。
1、據中國航運資訊機構的統計,2018年8月中國和日本從內伊朗進口原油船數分容別為12艘和3艘,均比7月份增加2艘,載重噸數從310萬噸和31.4萬噸增加至378萬噸和87.7萬噸,這也是中日兩國從伊朗進口原油量已連續兩個月增加。
2、2018年8月的船運追蹤數據曾顯示,中國、日本、印度和韓國7月總計從伊朗進口了187萬桶/日的原油,較上年同期高出23.3%,並創下去年9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中,日本在7月進口的伊朗原油達到了18.4萬桶/日,較上年同期增加9.6%。
(4)伊朗協議原油擴展閱讀:
1、此前迫於美國的壓力,日本主要原油批發商曾打算從10月起暫停從伊朗進口原油,但日本官方則仍「堅韌不拔」地尋求美國的赦免,以被允許繼續進口伊朗原油。作為一個在原油上十分依賴進口的國家,日本幾乎有90%的原油來自伊朗等中東國家。
2、眼看著伊朗原油可能在中國跟日本這兩個大買家的支持下生存下來,美國轉頭將目光放在俄羅斯和沙特身上。作為重要的產油國,美國希望沙特和伊朗增產來合力補上伊朗原油的缺口,同時讓它們來徹底分割伊朗原油原有的市場份額。
㈤ 伊朗的原油性質及評價
伊朗的石油中含有碳氫有機物含量多,種類多,也就是質量好
一種油質專的可燃瀝青質液體,一般是暗屬褐色到綠色,有時發出熒光。石油實質是不同烴類的混合物,能從中提取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石蠟、瀝青等。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
石油:
賦存於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一種液態可燃有機礦產。一般認為是有機物死亡後經分解、運移、聚集而形成。也有認為是無機碳和氫經化學作用而形成。常呈黑褐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動力燃料與化工原料。石油及其產品廣泛用於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
㈥ 美國是怎樣制裁伊朗出口原油的
兩個方面制裁
1、禁止伊朗出口石油。
2、禁止進口伊朗石油,包括協同、威逼其它國家進口伊朗的石油。
這樣使伊朗經濟更加困難。
㈦ 美國制裁伊朗原油出口是導致國內油價上漲的主要原因嗎
是
中石化停止進口美國原油
此外,中國國有石油巨頭中石化削減了對美國原油的采購,對中國需求可能逐漸減少的擔憂加劇了油價的回調。 據三位知情人士周五透露,由於中美之間的貿易爭端不斷升溫,中國石化已暫停從美國進口原油。
消息人士稱,中石化至少在10月份之前還沒有預訂新的美國原油采購量。然而,目前還不清楚美國石油進口暫停的持續時間。
3月時曾有近12萬桶/日美國原油流向山東省日照港,6月時該數據降至2.2萬桶/日,7月直接降至零。
中國在7月對美國原油進口就已經驟降,從3月的44.5萬桶/日降到了一半。伊朗局勢成為左右未來一段時間的國際油價的最大的因素。7月3日截至發稿時,美國WTI原油上漲1.2%,報74.83美元/桶;布倫特原油上漲1.01%,報78.08美元/桶。
㈧ 伊朗石油工業的對外合作
伊朗石油工業的建立和發展一直是與對外合作密不可分的。引進外資、引進技術對加速發現大油田起了重要作用。伊朗對國際投資者開放,尤其在工業和石油部門在法律、稅收和義務方面給予放寬和優惠。1997年6月,伊朗和阿曼簽訂了合作開發布克/亨揚E天然氣凝析油田的有關合同;1997年8月伊朗國家石油公司與Bow Valley 能源公司簽訂了海上巴拉爾油田的開發合同;1997年9月,伊朗國家石油公司與由道達爾公司、俄羅斯Gazprom公司和馬來西亞Petronas公司組成的國際財團簽訂了南巴爾斯天然氣和凝析油田的開發合同。1998年7月2日,伊朗在倫敦布了第二輪勘探、開發和下游招標,其內容包括:① 勘探17個區塊,目標是探明油氣約27.4×108t油當量,其中陸上區塊12個,計劃進行總計52.1萬多千米的二維地震勘探和5700多平方千米的三維地震勘探,鑽探井25口;海上勘探區塊5個,計劃進行總計8900多千米的二維地震勘探和450多平方千米的三維地震勘探,鑽探井11口;②開發23個油氣田,開發計劃包括新發現油氣田投產和在產的油氣田提高油氣採收率,預計投資約50億美元;在陸上油田開發計劃中,有3個為注氣開采,9個為提高石油採收率,這12個油田的石油可采儲量總計為25.3×108t;海上的開發油田有8個,石油可采儲量總計為4×108t,目標產量為3750×104t/a,估計投資約30億美元,增加石油 產量約(1825~2170)×104t/a;開發的氣田有3個,天然氣可采儲量總計為16349×108立方米,目標產量為335.7×108立方米/a;③下游招標的內容包括4項工程,擴建阿巴煉油廠 。
1998年3月伊朗就宣布:有意與國際石油公司合作開發裏海巨大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但由於沿裏海各國對於如何分配裏海的油氣資源意見不一,開發裏海還有一定難度。
在1998年3月16日於迪拜召開的第六屆中東油氣年會上,伊朗官方指出,將在兩個月後向外國公司提供100多個項目進行招標,其中包括第一次向外國公司開放的陸上油氣田和探區。上游的招標採用回購合同的形式,開發一個油田將以石油償還。
1999年上半年,伊朗就南Pars氣田第4~8開發階段舉行了招標,其中第4、5期開發工程包括10個井位鑽井和2個海上平台的施工建設。另外,伊朗國家石油公司還與加拿大Bow Valley公司和英國Premier石油公司就專門開發波斯灣Lavan島西南部的Balav油田簽訂了一份2億美元的回購合同。
1999年7~8月,伊朗國家石油公司又宣布向國內外石油公司招標承建7個石油勘探項目:Moghan區塊1、Moghan區塊2、Zavareh-Kashan區塊、Bander Abbas區塊、Makran區塊、西Kish區塊和東Kish區塊。
1999年2月伊朗國家石油公司(NPC)在德黑蘭開研討會,決定引進外國資金,改造國內現有石化加工廠,建設新的石化加工廠,希望把阿薩盧耶港(Bander Asaluyeh)建設成石油、天然氣和石化作業中心,為此大力尋求國際合作。
在上游活動中已經頒布在1998~1999年間外國投資的許可證達到了54億美元,伊朗已成功地在開發南巴爾斯、錫里、巴拉爾和Soroush氣田,實驗了回購政。對Doroud、Khouf和Salman氣田應用相似的計劃。在下游活動中,伊朗進行了天然氣國際計劃,包括天然氣銷售和在運輸系統如管線、液化和液化天然氣運輸上的投資。
㈨ 現在中國進口伊朗石油嗎
中國不僅大量進口伊朗石油,伊朗為了躲避美帝制裁,還把大量原油儲存在中國港口。
㈩ 伊朗石油工業的石油政治
自1901年英國人與伊朗政府簽訂石油勘探開發租讓協議,伊朗的石油工業已歷經百年滄桑。豐富的石油資源進一步提高了伊朗的戰略地位,石油的工業化生產改變了伊朗幾千年來以農業為主的傳統經濟結構,石油經濟作為伊朗經濟的主體,為民族的振興和發展,國家的繁榮和富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並影響著國家的政治發展 。 伊朗石油工業的百年滄桑 1901年5月,伊朗愷伽王朝迫於財政壓力與英國人威廉?諾克斯?達西(William Knox D』arcy)簽訂喪權辱國的租讓協議,達西獲得除北部5省以外伊朗全境的石油、天然氣開采和經營權,期限為60年。1905年英國政府幫助達西勘探公司與緬甸石油公司聯合組建「康瑟森斯辛迪加公司」(Concessions Syndicate Ltd.)公司。1908年5月,在馬斯吉德?蘇萊曼(Masjid-e-Soleiman)地區成功開采出石油,該地遂成為中東地區石油工業的發源地。1909年,康瑟森斯公司發展壯大為 「盎格魯帕西亞石油公司」(Angro-Persia Oil Company)即英波石油公司,後更名為英伊石油公司 。不久,英國人在阿巴丹建造伊朗第一個煉油廠,修建輸油管線,儲油、運輸和碼頭等一系列石油設施,並於1913年實現石油出口。此後,英國政府收購了英波石油公司51%的股份,成為英伊公司最大的股東,壟斷了伊朗的石油開采和經營業務。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空軍轟炸了從蘇萊曼至阿巴丹的輸油管線,使中立國伊朗變成兩大交戰集團的戰場。戰後,美國政府向英國提出分享伊朗石油利益的要求。而伊朗政府也想藉助美國勢力消弱英國、蘇聯對伊朗的影響。1925年禮薩?汗國王登基後,責令伊朗政府與英伊石油公司談判,改變租讓條件,提高伊朗的分紅比例,一直到1933年,雙方才達成新的租讓協議,英伊石油公司將伊朗政府的石油分紅比例由16%提高到20%,並保證每年付給伊朗政府的款項不少於75萬英鎊;伊朗收回原租讓面積的3/4,並同意1951年租讓協議結束後,可再向後順延30年。 該協議為禮薩國王鞏固其政權,實現國家現代化計劃奠定了經濟基礎。 伊朗豐富的石油資源成為世界列強爭霸伊朗的焦點。二戰期間,伊朗成為盟國與蘇聯之間重要的物資運輸通道,阿巴丹煉廠為同盟國的飛機提供了可靠的油料保障,美國軍事力量借口保護運輸通道進駐伊朗。英、美各大石油公司都想爭奪伊朗石油這塊「肥肉」,相繼派代表前去與伊朗政府談判,希望獲得石油開采權。蘇聯政府也派出副外長前往德黑蘭提出開采伊朗北部石油的要求。伊朗議會不畏壓力,立法規定:在戰爭沒有停止、外國軍隊未撤出的惡情況下,決不向任何外國政府出讓新的石油租借地。伊朗政府藉助美、蘇、英三國之間的相互制衡,維護了國家的利益和主權。戰爭結束後,在蘇聯駐軍的支持下,亞塞拜然民主自治政府和馬哈巴德共和國(即庫爾德共和國)相繼成立,其他少數民族也提出了民族自治的要求,伊朗面臨國家分裂的危機。美國政府強烈要求蘇聯從伊朗撤軍,並停止干涉伊朗內政。美、蘇、英三國的爭斗使伊朗捲入國際政治的漩渦之中,並成為戰後美、蘇冷戰的前沿陣地。 隨著伊朗政府財政收入對石油分紅的依賴,英伊石油公司遂通過石油控制了伊朗的經濟命脈。伊朗人民不堪忍受英伊石油公司的掠奪,要求廢除其租讓權。1949年,伊朗民族民主運動領導人穆罕默德?摩薩台在議會中提出「石油國有化法案」,得到伊朗各界的廣泛支持。1951年3月14日,議會通過該項法案, 宣布對石油資源實行國有化,取消外國公司在伊朗石油領域的特許權。同年,伊朗國家石油公司(NOIC)成立。 為了對抗伊朗的石油國有化法令,英國政府對伊朗實行經濟封鎖,西方國家也拒絕購買伊朗石油。伊朗失去大量的石油收入和外援,國家財政因此陷入危機,政局出現動盪,經濟形勢的惡化使摩薩台失去了民眾的支持。1953年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劃並推翻了摩薩台政府,幫助巴列維國王鞏固了王權,並取代了英、蘇在伊朗的霸主地位,由此獲得政治和經濟利益的雙豐收。次年,伊朗政府與國際石油資本達成協議,伊朗國家石油公司作為業主僱傭國際石油財團 作為承包商負責伊朗石油的生產和海外銷售,雙方各自分享50%的石油利潤。 該協議使伊朗吸納了大量的世界石油資本和先進技術,石油產量大增。伊朗的石油收入從1954/1955年度 的3400萬美元逐年增加到1962/1963年度的4.37億美元。 1957年,伊朗政府出台了第一部石油法案,規定外國投資者可參與國際石油財團享有區域外的伊朗油氣開發項目。此後的數年裡,外國公司繳納的所得稅由過去的50%逐步提高到85%,實際利潤因此降至15%。1974年新石油法案只允許外國公司以簽訂服務或承包合同的方式參與伊朗油氣資源的開發,禁止其參與生產和獲得任何產品分成,從而加大了外國公司在石油開發領域投資的風險,進一步減少了其利潤,較好地維護了民族的權益。 20世紀60至70年代中期,伊朗政府大力發展石油工業,石油收入從1964年的5.5億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230億美元。1962-1970年,伊朗國民經濟的平均增長率為8%,1973-1978年的年均增長率為6.9%。 在巨額石油收入的保障下,伊朗的國力和國際地位迅速提升,國家基礎設施和工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伊朗迅速從農業經濟國變成石油經濟國。經濟現代化步伐過快,盲目地投資,以及對石油收入過度依賴,使國民經濟陷入混亂狀態,導致民眾從期望到失望。石油經濟還造成貧富差異加大,貪污浪費嚴重和東西方意識形態及文化生活激烈沖突等問題,加劇了社會與國家之間的矛盾,從而引發了1979年伊斯蘭革命。 伊斯蘭共和國建立後,政府宣布取消國王時期與外國公司簽定的所有油氣合同,徹底收回了國家的權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開始對伊朗實行經濟制裁,伊朗被迫採取限制生產、增加儲備的政策,國家經濟命脈石油工業遭受嚴重打擊。不久,兩伊戰爭爆發,石油工業再遭重創。1980年伊朗的石油日均出口量不足100萬桶,直至80年代末,日均產量仍不超過300萬桶,出口量則少於200萬桶。 1985年因兩伊戰爭升級和國際油價下跌,造成伊朗1986年和1987年的國民經濟增長率連續呈負增長。石油外匯的減少,外匯儲備的耗盡,使伊朗政府無力繼續支撐戰爭開支。國內通貨膨脹率高達30%-40%,失業率則達到20%-30%,社會不滿情緒增加等因素迫使伊朗同意接受聯合國停戰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