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合同稅
① 勞動合同 稅
忽略可扣除的社保公積金
稅後最多得到的工資為:4500-(4500-3500-0)(社保、公積金,,假設為零)專*3%=4470元
但我估計 因為扣掉屬個人承擔的社保、公積金 應該也就沒有什麼個稅了
也就是說 所得可能低於3500元
關鍵看單位給你申報的公積金與社保。。你要承擔多少
計算的方式 告訴你了
② 兼職人員簽勞動合同了,需要交個人所得稅交多少怎麼計算的
勞動合同只能與非兼職簽訂,個人所得稅按照國家規定實行階梯計算。
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系後,明確各自權利和義務的協議,也是勞動爭議發生後處理爭議的重要依據。因此,在簽訂合同前,勞動者至少應具備以下三方面的常識:
1、提前准備。在勞動合同訂立前7天,可以要求用人單位提供合同文本,一邊對合同文本內容又充分的了解,特別是對於雙方協商約定的條款,尤應引起高度重視。
2、把握內容。從全面保護個人利益出發,應盡量了解《勞動法》的內容,這一點雖然對大眾來說又很大的難度,但從合同本身出發,應清楚勞動合同的條款要包括兩部分:一是法律規定的條款,包括勞動合同期限、工作內容、勞動保護條件、勞動報酬、勞動紀律、勞動合同終止的條件、違反勞動合同應負的責任共7方面的內容;二是雙方認為有必要明確約定的條款,應明確寫明。
3、重點了解。在把握合同條款的基礎上,還應該清楚了解事關自身利益的兩部分內容。
一是在什麼情況下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可以獲得經濟補償以及補償標准。關於這一點,《勞動法》列出了7項內容,可向勞動部門查詢。
勞動合同簽訂後,還應積極做好善後工作。明目張膽的不公正合同比較好防範,即使在簽訂比較正規的合同時,也要洞察蛛絲馬跡,以防上當。
1、附加條款要看清。在聘用合同中,一般都是會有一些附加條款的,求職者在簽訂前一定要讓企業拿出原文,仔細審看無異議後,還要蓋章留存,作為依據。要認真檢查有無遺漏的約定事項或者附加說明,需要立即補齊的絕對不可拖延。
2、當面簽字,蓋章不可少。求職者拿到合同,應該讓企業及其負責人同自己一起當面簽字蓋章,以防某些企業利用先後簽字的時間在合同上做手腳(更改數字、時間等)。同時,仔細鑒定單位所蓋公章,看其是否與自己即將進入的單位一致。因為事後往往發現,在同一法人單位下,會存在許多分公司、下屬單位或營業部門,不少勞動者是不願意進入所有的部門的。
3、數字一定要大寫。合同簽字後,有些企業會抓住時間空隙,將合同上的數字更改讓求職者吃啞巴虧,所以,求職者在簽訂合同涉及數字時,一定要用大寫漢字。
4、合同生效的條件和時間。有些合同需要登記才能生效,而時間涉及權益期限和合同續簽等問題,這些都需要予以充分的注意。
另外,要注意合同生效的必要條件和附加條件(如簽證、登記);合同至少一式兩份,雙方各執一份,妥善保管;雙方在簽訂時如有糾紛,應通過合法方式解決。
③ 沒簽定勞動合同 公司如何上個人所得稅
合法
簽合同和交個稅兩回事:
單位入職一個月不簽合同,第二個月起一年內可以專要求雙倍工資,超過一屬年視為無固定期合同個稅只要有工資收入單位就要申報,超過3500部分就要交個稅。
《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二條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3)勞動合同稅擴展閱讀:
征稅對象:法定對象。
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人是在中國境內居住有所得的人,以及不在中國境內居住而從中國境內取得所得的個人,包括中國國內公民,在華取得所得的外籍人員和港、澳、台同胞。
居民納稅義務人
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滿1年的個人,是居民納稅義務人,應當承擔無限納稅義務,即就其在中國境內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
非居民納稅義務人
在中國境內無住所又不居住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不滿一年的個人,是非居民納稅義務人,承擔有限納稅義務,僅就其從中國境內取得的所得,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
④ 勞動合同要交稅嗎
不一樣的,勞動合同法規定的員工工資收入按照個人所得稅標準是遞增的(3500元免稅)與勞務費適用稅收20%(免徵額800元)
⑤ 勞動合同,月工資5000,需要交多少稅
1、先扣社抄保,即五險一金:
醫療保險:個人承擔2%,單位承擔8%
養老保險:個人承擔8%,單位承擔12%
失業保險:個人承擔1%,單位承擔2%
工傷保險:個人承擔0,單位承擔1%
生育保險:個人承擔0,單位承擔1%
公積金:個人3.5%,單位3.5%。
5000X(2%+8%+1%+3.5%)=725元,即繳納社保為725元。
2、然後:5000-3500-725=775元,按個人所得稅第一檔繳納,
775X3%=23.35元,繳納個人所得稅23.35元。
⑥ 勞動合同及個人所得稅問題
1,一般都是用人單位代為交納。也有自己去申報交納的。
2,單位交納的話,給你錢是稅後的工資。10萬-稅額=你實際拿到的。
個人交納的,單位支付全額即10萬元。
具體根據《個人所得稅法》計算。(見附表)注意是累進稅率的。
3,勞動合同不需要擔保人。
附:《個人所得稅法》部分
個人所得稅稅率表一
(工資、薪金所得適用)
級數 全月應納稅所得額 稅率(%)
1 不超過500元的 5
2 超過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 10
3 超過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 15
4 超過5000元至20000元的部分 20
5 超過20000元至40000元的部分 25
6 超過4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 30
7 超過60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35
8 超過8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 40
9 超過100000元的部分 45
(註:本表所稱全月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條的規定,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一千六百元後的余額或者減除附加減除費用後的余額。)
⑦ 勞動合同補償金扣稅嗎
最近,公司因虧損裁員,裁到了他的身上。網路公司經理與程某談話後,雙方協商簽訂了解除勞動合同協議書。其中約定,自即日起網路公司與程某解除勞動合同,待程某辦完離職手續後,網路公司按國家規定向其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程某一邊辦理離職手續,一邊盤算著自己將得到的補償金數額:我在這兒工作已經3年多了,按規定可以拿4個月工資的 補償金;我每月的工資平均有5000多元,這樣,4個月工資起碼也應有2萬元吧。程某沒有想到的是,財務人員發給他的補償金只有1萬多元。他問及原因時, 財務人員解釋道:「給你計算出來的補償金的確是2萬元,但扣除個人所得稅後,就剩這么多了。」「個人所得稅?難道我領到的解除合同經濟補償也要上這個稅 嗎?」 法官釋法 根據勞動法的規定,網路公司與程某通過簽訂協商解除勞動合同協議的形式,解除雙方的勞動合同是合法行為;合同解除後,網路公司 向程某支付4個月工資作為經濟補償金,也是合法的。但網路公司在向程某支付經濟補償金時,所扣繳的個人所得稅卻是錯誤的。其理由如下:從稅收的角度來說, 如果把勞動者這 樣獲得的一次性經濟補償,直接作為工資、薪金所得,納入征繳個人所得稅基數,對勞動者是不公平的。國家在《關於個人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的一次性補 償收入免徵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中規定: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包括用人單位發放的經濟補償金、生活補助費和其他補助費 用),其收入在當地上年職工平均工資3倍數額以內的部分,免徵個人所得稅;超過的部分……計算徵收個人所得稅。
⑧ 勞務合同 怎麼交稅的
勞務報酬所得的應納稅所得額
1、每次勞務報酬收入不足4000元的,用收入減去800元的費用;
2、每次勞務報酬收入超過4000元的,用收入減去收入額的20%,稅率為20%。例如:A銷售人員當月提成1800元,要交(1800-800)*20%=200元個稅;當月提成5000元,則要交5000*(1-20%)*20%=800元個稅。
3、單次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2萬的: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20%。
4、單次應納稅所得額超過2萬元的,不超過5萬元的:應納稅所得額*30%-2000。單次應納稅所得額超過5萬的: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40%-7000。
(8)勞動合同稅擴展閱讀:
勞務報酬與工資薪金的區別
1、從適用法律角度來看,工資性支出是指按《勞動法》第十六條規定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後支付的工資報酬;而勞務報酬是根據《合同法》的有關承攬合同、技術合同、居間合同等規定簽訂合同而取得的報酬。
簽訂勞動合同的員工,享有《勞動法》的權利義務,和用工單位存在著僱傭被僱傭的關系,用人單位除了支付工資報酬之外,還應履行繳納社會保險的義務;勞務報酬則不存在這種關系,其勞動具有獨立性、自由性,其行為受《合同法》調整。
2、從管理方式上看,支付工資的員工都記載在企業的職工名冊中,並且企業日常都進行考勤或簽到,而支付勞務報酬的人員則不這樣管理。公司僱用的保姆不屬於《勞動法》所規定的關系,比如公司禁止員工兼職,而保姆則同時為幾家公司或客戶服務,對某一客戶按時收費。
3、從財務核算角度來看,工資報酬的支付通過「應付工資」科目核算;勞務報酬通過「生產成本」、「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等科目核算。
4、從稅務管理角度看,工資報酬的支付應用工資表按實列支,並按規定代扣代繳工資薪金類個人所得稅;納稅人支付勞務報酬則需要取得相應的勞務發票,並按規定代扣代繳勞務報酬類個人所得稅。兩種支出的計稅方式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