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QDB協議
❶ 分布隊列雙匯流排(DQDB)技術工作原理
找網路!
❷ 請問城域網中說的DQDB協議是什麼協議阿有什麼做用
DQDB MAN帶寬分配策略
溫燕紅, 應海雄, 余松煜
摘 要:分布式排隊雙匯流排(DQDB)協議採用帶寬平衡機制(BWB),保證了在網路重載時,在每個結點浪費掉一部分帶寬的條件下,達到全網帶寬分配的公平性.但它還存在著優先順序管理和達到公平性穩態的時間較長等問題.在分析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更為有效地解決帶寬分配公平性的方法,即具有時隙重用功能和搶占優先功能的、多請求多優先順序BWB計數器的媒質接入控制機制(M-DQDB).這種新方法在保持原協議特點的同時,進一步改善了網路帶寬分配的性能.
關鍵詞:城域網;計算機通信網;分布隊列雙匯流排協議;帶寬平衡機制;公平性;媒質接入控制
中圖分類號:TN 91;TP 3 文獻標識碼:A
Bandwidth Distribution Strategy in DQDB MAN
WEN Yan-hong1, YING Hai-xiong2, Y U Song-yu1
1. Inst. of Image Comm. and Inf. Processing, Shanghai Jiaotong Univ., Shanghai 200030, China;
2. Shanghai Genteq Comm. Equip. Co., Ltd, Shanghai 200042, China
Abstract: The bandwidth balancing(BWB) mechanism is used in the Distributed Queue Dual Bus(DQDB) protocol and the fairness of the bandwidth in overload can be achieved by forcing each node using a fraction of the available bandwidth for transmission. The problems in the protocol, such as priorities management and long instant delay, were studied, and a better solution called Slot Reused and Preemptive Media Access Control mechanism with Multiple Requests outstanding and Multiple BWB Counters for different priorities was presented, which further improves the fairness of the distributed queue protocol with its characteristics unchanged.
Key words: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MAN); computer communication networks; distributed queue al bus (DQDB) protocol; bandwidth balancing mechanism; fairness; media access control (MAC)
MAN是為適應大范圍高速數據業務的需求而發展起來的.隨著電腦用戶的日益增多和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展,傳統的區域網已不能適應和滿足人們的需求,這些新的應用要求把多個區域網互連起來,構成一個更大范圍的計算機網路,同時要求這種連接能支持高速傳輸和綜合業務.為此,IEEE802.6委員會接受分布隊列雙匯流排(Distributed Queue Dual Bus,DQDB)作為MAN的標准.為了與B-ISDN標准相適應,IEEE802.6委員會對DQDB標准作了具有重大意義的修改.DQDB MAN是利用信元交換實現應用互連的高速接入平台,是基於光纖傳輸技術的分布式隊列雙匯流排網.它使用分布式排隊協議,提供了與各種網路規程和速率無關的存取特徵.它允許信元單獨定址,並在寬頻傳輸載體上傳送,向終端用戶提供標準的接入介面.一方面,它是作為LAN的擴展而出現的,不僅非常適合於大都市(一般跨距50 km),還可作為骨幹網將多個LAN互連起來,擴展至覆蓋整個地區或國家,甚至可提供全球性服務;另一方面,它還能滿足話音和視頻按需接入的要求.
MAN通常配置成雙匯流排或環形,在網路發生故障時具有自愈能力.高質量的醫療圖像傳送、遠距離教學電子出版系統、多媒體信息業務和先進的可視數據業務,就是受益於這一新技術的應用.
但是,由於DQDB協議本身不甚完善,使得網路上各結點的帶寬分配不甚公平.本文分析了造成這種不公平性的原因,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更為有效地解決帶寬分配公平性的方法,即具有時隙重用功能和搶占優先功能的、多請求多優先順序BWB計數器的媒質接入控制機制(M-DQDB)〔1〕.
1 標准DQDB存在的問題
IEEE802.6城域網標准〔2〕——DQDB網包含兩條數據流向相反的單向匯流排,是基於優先順序接入控制的分布式排隊概念.DQDB的主要特點是它的MAC比較簡單,在網路輕載時可以充分利用網路的容量(帶寬),且不依賴於網路的大小和數據速率.但在重載時,由於DQDB結構本身不對稱的特點,使得上游結點比下游結點有更多的機會利用空時隙來發送cell,而下游結點則比上游結點有更多的機會發送請求信息.另外,上游結點低優先順序的業務也會推遲下游結點高優先順序業務的發送.這就是說,匯流排上結點的性能與它在匯流排上的位置有關.造成這種帶寬分配不公平性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網路傳播時延的影響;二是協議本身不完善.
協議規定,當一個結點有cell准備在正向匯流排上發送時,它先要在反向匯流排上發一個請求信息,通過對反向匯流排上請求位的計數,以及前向匯流排上路過的空時隙,來決定此cell在分布式排隊隊列中的位置.這就是說,在前向匯流排上的發送是在反向匯流排上進行排隊的,從而造成了匯流排上各結點的發送順序與排隊順序不完全一致的現象〔3〕.通常,上游結點能夠後入而先出,有更多的機會獲得空時隙,而下游結點則由於請求位傳播時延的影響,使得上游結點不能及時得到請求信息而往往先入後出,以較長的接入時延獲得發送機會.
其次,協議只允許每個結點只能有一個請求進入分布式排隊隊列,那怕cell先到達排隊隊列,也由於其隊首的cell未發送出去而無法進入排隊隊列,這也造成了排隊順序與實際情況不完全一致的現象〔4〕.
由於同樣的原因,傳播時延也影響到下游結點高優先順序業務請求的傳送,使得上游結點低優先順序業務佔用了一部分本該屬於下游結點高優先順序業務的帶寬,從而增加了下游結點高優先順序業務的傳送時延,影響了下游結點高優先順序業務的服務質量(QoS).
再有,當匯流排上某個結點釋放帶寬時,這個帶寬最有可能被它相鄰的下游結點所獲取,並非在整個網路內公平的分配.網路的跨距越長,規模越大,負載越重,這種帶寬分配的不公平性就越明顯,上下游結點接入媒質的時延差也越大.
為了克服上述的帶寬分配不公平性,在原DQDB協議的基礎上,提出了帶寬平衡(BWB)機制的概念.它為每個結點設置了一個帶寬平衡模數(BWB-MOD),限制了結點對帶寬的使用權.BWB機制的基本思想是:網上的結點並不全部使用提供給它的帶寬,而是放棄一部分帶寬的使用權留給下游結點使用.這雖然解決了帶寬合理分配的問題〔5,6〕,卻又同時帶來兩個問題:一是它沒能合理地進行優先順序管理,也就是說高優先順序的業務有可能被低優先順序的業務所拖延〔7〕;二是網路達到公平性穩態的暫態時間較長.
本文針對這兩個問題提出了一種改進DQDB協議帶寬分配公平性的方法:① 為每個優先順序都設置了一個BWB模數β(i)(i=0,1,2),對不同的優先順序分別進行管理,即MPBWB機制;② 允許每個結點有多個請求進入分布式排隊隊列,這樣不再會因為隊首的cell未發送出去而推遲後繼cell進入排隊隊列,即MRQ機制;③ 允許在任何時候網路如果出現了高優先順序業務,它都可以在低優先順序業務之前得到服務,即高優先順序的搶占機制(preemptive);④ 為了更有效地避免帶寬的浪費,目的結點不僅具有釋放時隙的功能,將忙slot改為閑slot,而且在下游結點有待發cell時就將此釋放信息通知上游結點,即所謂slot reuse機制.把這4個改進措施結合起來,就是本文提出的具有時隙重用功能和搶占優先功能的多請求多優先順序BWB機制.
2 改進方案
不失一般性,本文只討論在A匯流排(Bus A)上發送數據,在B匯流排(Bus B)上傳送請求的情況.另一個方向上的操作是完全相同的.
排隊裁決的功能主要由5個計數器共同完成.這些計數器是:請求計數器(RQ-CTR)、倒計數計數器(CD-CTR)、帶寬平衡計數器(BWB-CTR)、本結點FIFO(先進先出緩沖器)、請求計數器(FRQ-CTR)和本結點未發出的請求計數器(NRQ-CTR).對應於兩條匯流排,3個優先順序別,每個結點共有6個RQ-CTR、6個CD-CTR、6個BWB-CTR、6個FRQ-CTR和6個NRQ-CTR.這些計數器均為可逆計數器,初值為0.
結點中為各優先順序虛設了一個FIFO請求發送隊列FRQ,它是全網分布排隊隊列的一部分.結點管理為此隊列設置了相應的請求窗口W和β,W限制了進入到FIFO請求隊列里的cell數,β則用於平衡各結點使用的帶寬.另外,用HP表示本結點待發cell的最高優先順序,SE表示正向發送匯流排上路過的時隙是忙還是閑,SR(i)表示反向匯流排上路過的時隙是否有相應優先順序的請求.即
HP=max{i:cell(i)等待發送}
最後,定義
其中:|PF|為網路最高優先順序;γPF為網路中是否存在優先順序等於或高於本結點待發cell優先順序的cell,若有,則γPF=0;否則,γPF=1.
若結點處於空閑狀態idle(i)(i=0,1,2),意味著i優先順序等待發送隊列中沒有等待發送的cell,即FRQ-CTR(i)=0,否則結點處於倒計數狀態countdown(i).對於不同優先順序,結點可能同時存在idle(i)與countdown(j)狀態(i≠j).
當結點處於idle(i)狀態時,CD-CTR(i)和BWB-CTR(i)不起作用,FRQ-CTR(i)=0,NRQ-CTR(i)=0,而RQ-CTR(i)既要對下游結點相應優先順序的請求計數,又要對下游結點較高優先順序的請求計數.而且當結點有等於或高於下游結點最高優先順序的請求待發cell時,RQ-CTR(i)就要對上游路過的空slot作減1操作:
RQ-CTR(i)=max{RQ-CTR(i)+
這樣可以保證高優先順序cell具有搶占功能,即滿足:
RQ-CTR(0)≥RQ-CTR(1)≥RQ-CTR(2)
這時,如果出現了一個請求待發的cell(i),結點就進入countdown(i)狀態.首先,FRQ-CTR(i)=FRQ-CTR(i)+1<W(i),允許此cell(i)進入全網分布排隊隊列(FIFO請求發送隊列)等待發送.此時,NRQ-CTR(i)也加1,並向上游結點送出發送請求信息,即將反向請求匯流排上路過的時隙中空的REQ-i位置1.請求信息成功地發送出去以後,NRQ-CTR(i)要減1,以保證NRQ-CTR(i)記錄的是本結點此優先順序FIFO請求發送隊列中還未發出的請求數.同時,結點要把RQ-CTR(i)中的內容拷貝到CD-CTR(i,1)中,並且對所有優先順序低於i的處於idle(j)(j<i)狀態的RQ-CTR(j)加1,對所有優先順序低於i的處於countdown(j)(j<i)狀態的CD-CTR(j,1)加1,即
CD-CTR(i,1)=RQ-CTR(i);
RQ-CTR(i)=0;
RQ-CTR(j)=RQ-CTR(j)+1,所有優先順序
j<i且處於idle(j)狀態;
CD-CTR(j,1)=CD-CTR(j,1)+1,所有優先順序j<i且處於countdown(j)狀態.
再將HP「或」寫到反向請求匯流排路過的時隙頭中.之後,RQ-CTR(i)要對下游來的同級請求作加1計數,為下一個到達的cell指明其在分布隊列中的位置.對於CD-CTR(i),則
CD-CTR(i,1)=max{CD-CTR(i,1)+
即對於下游結點每一個較高優先順序(j>i)的請求,CD-CTR(i,1)要加1,而當|PF|≤i時,對於上游過來的空slot,CD-CTR(i,1)要減1.
如果CD-CTR(i,1)=0,且① i=HP;② HP≥|PF|;③ SE=1.三個條件同時滿足,結點就可利用正向發送匯流排上過來的空時隙把此cell(i)發送出去;否則,
這樣,當下游結點有更高優先順序的待發cell時,結點就推遲其cell的發送,且在結點內部總能滿足
CD-CTR(0,1)≥CD-CTR(1,1)≥CD-CTR(2,1)
即,總是先發送其最高優先順序的cell.
在countdown(i)狀態下,若CD-CTR(i,1)≠0,在第一個cell還未發送出去時,又有cell到達FIFO請求發送隊列,若FRQ-CTR(i)=W(i),就禁止cell再進入FIFO請求發送隊列,直到FRQ-CTR(i)<W(i)為止.只要FRQ-CTR(i)<W(i),則FRQ-CTR(i)=FRQ-CTR(i)+1,同時,NRQ-CTR(i)=NRQ-CTR(i)+1,並向上游結點發送請求信息.其操作同前.另外,
CD-CTR(i,FRQ-CTR(i))=RQ-CTR(i);
RQ-CTR(i)=0.
之後,RQ-CTR(i)再繼續對下游來的同級請求作加1計數,並保持CD-CTR(i),FRQ-CTR(i)的值不變,直到隊首的cell(i)發送出去為止.此時,
FRQ-CTR(i)=FRQ-CTR(i)-1>0;
CD-CTR(i,1)=CD-CTR(i,2);
CD-CTR(i,2)=CD-CTR(i,3);
…
CD-CTR(i,FRQ-CTR(i))=CD-CTR(i,FRQ-CTR(i)+1);
RQ-CTR(j)=RQ-CTR(j)+1,所有idle(j),j<i;
CD-CTR(j,1)=CD-CTR(j,1)+1,所有countdown(j),j<i.
並在反向請求匯流排上「或」寫HP.此後對於CD-CTR(i,1)的操作同前所述,這里就不再重復.
每成功地發送完一個cell之後,BWB-CTR(i)就要加1,當BWB-CTR(i)的值等於帶寬平衡模數β(i)時,BWB-CTR(i)復零,所有的RQ-CTR(j)與CD-CTR(j,1)將完成下列操作:
FQ-CTR(j)=RQ-CTR(j)+3-j,所有idle(j),j≤i;
CD-CTR(j)=CD-CTR(j)+3-j,所有countdown(j),j≤i;
RQ-CTR(j)和CD-CTR(j,1)保持不變,j>i.
這種多優先順序BWB機制,既避免了結點獨占帶寬的可能性,又對不同優先順序進行了不同的處理.它使得高優先順序業務只放棄少量帶寬,而低優先順序則要放棄較多的帶寬.
等到i優先順序FIFO請求發送隊列變為空,即FRQ-CTR(i)減到0時,結點又恢復到idle(i)狀態.這時結點才可利用上游來的空slot發送低優先順序的cell.
當目的地址與本結點相符的時隙到達時,結點負責將此時隙cell內容取下,並按優先順序暫存到相應的隊列中.同時,把此時隙恢復為空時隙,可被下游結點再次利用.此時,若結點的RQ-CTR(j)≠0或CD-CTR(j,1)≠0(j=0,1,2),結點就向上游結點通報這一時隙重用信息.當上游結點收到此重用信息時,
CD-CTR(j,1)=max{CD-CTR(j,1)-1,0},j優先順序處於countdown狀態;
RQ-CTR(j)=max{RQ-CTR(j)-1,0},j優先順序處於idle狀態.
3 M-DQDB協議與DQDB協議比較
圖1、2是兩張分布隊列狀態轉移圖,以比較原DQDB協議和M-DQDB協議的區別.由於雙匯流排對稱的拓撲結構,兩條匯流排上發送cell的情況是相同的.
❸ IEEE802工程標准中的802.3協議是( )如題 謝謝了
A 802.1區域網概述,體系結構,網路管理和性能測量等; 802.2邏輯鏈路控制協議; 802.3匯流排網介專質CSMA/CD及物理層技術屬規范; 802.4令牌匯流排網介質控制協議及其物理層技術規范; 802.5令牌環網介質訪問控制協議及其物理層技術規范; 802.6城域網介質訪問控制協議DQDB及其物理層技術規范; 802.7寬頻技術咨詢組,為其他委員會提供寬頻網路技術的建議; 802.8光纖技術咨詢組,為其他委員會提供光纖網路技術的建議; 802.9綜合話音/數據的區域網(IVDLAN)介質訪問控制協議及其物理層技術規范; 802.10區域網安全技術標准; 802.11無線區域網的介質訪問控制協議及其物理層技術規范; 802.12100Mb/s高速乙太網按需優先的介質訪問控制協議100VG-AnyLAN。
❹ 分布式隊列雙匯流排的介紹
分布式隊列雙匯流排(DQDB)是 IEEE 802.6 標准中定義的城域網(MAN)數據鏈路層通信協議,版主要應用於城域網(MAN)。權DQDB 被設計來用於數據,還有語音和視頻的傳輸,它基於信元交換(cell switching)技術(類似於 ATM)。此外,DQDB 是開放標准(open standard),其設計與載波傳輸標准(如 SMDS)相兼容,使用兩根單向邏輯匯流排進行多路系統的相互連接。
❺ wan協議分類的區別
您好!如果您是PPPOE的接入方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虛擬撥號,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專),當您在MODEM中選擇PPPOE時,也就屬是啟用了MODEM的自動撥號功能,需要在MODEM中填入上網的帳號和密碼,由它來撥號上網,而您的主機不需要再次進行撥號了.當您選擇Bridging時,這是橋接模式,MODEM只是起到透明傳輸的功能,您上網前需要在主機上進行虛擬撥號.
至於其他的幾種,需要局端數據進行特殊的配置才可以使用,您自己不可以任意更換,否則會無法上網.
一般來說,在默認情況下,MODEM的工作模式就是橋接的,如果是XP系統,需要在電腦上創建一個新的寬頻連接,每次上網前要點"連接",通過驗證後才能上網,這個過程就是虛擬撥號.
僅供參考.
❻ ()是一種匯流排結構的區域網技術。 A.Ethernet B.fddi C。atm D.dqdb
DQDB: ( 分布式隊列雙匯流排)
Distributed Queue Dual Bus Defined in IEEE 802.6
❼ fddi dqdb wan smds wan選項中哪一項不屬於城域網交換技術
wan
不屬於城域網交換技術
❽ IEEE 802.3、IEEE 802.3u、IEEE 802.3x這些標準的協議各表示什麼
1、IEEE 802.3
IEEE 802.3是工作組和工作組制定的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 (IEEE)標準的集合,該工作組定義了有線乙太網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的介質訪問控制(MAC)。
這通常是具有一些廣域網(WAN)應用的區域網(LAN)技術。 通過各種類型的銅纜或光纜在節點和/或基礎設施設備(集線器,交換機,路由器)之間建立物理連接 。
2、IEEE 802.3u
IEEE 802.3u (100Base-T)是100兆比特每秒乙太網的標准。100Base-T技術中可採用3類傳輸介質,即100Base-T4、100Base-TX和100Base-FX,100Base-TX和100Base-FX採用4B/5B編碼方式 , 100Base-T4採用8B/6T編碼方式。
就是所謂的快速乙太網(fastethernet)。
3、IEEE 802.3x
IEEE 802.3x是在全雙工方式下的流量控制協議。
流量控制用於防止在埠阻塞的情況下丟幀,這種方法是當發送或接收緩沖區開始溢出時通過將阻塞信號發送回源地址實現的。流量控制可以有效的防止由於網路中瞬間的大量數據對網路帶來的沖擊,保證用戶網路高效而穩定的運行。
(8)DQDB協議擴展閱讀
IEEE 802常見標准:
1、IEEE802.1:區域網體系結構、定址、網路互聯和網路
2、IEEE 802.2 :邏輯鏈路控制子層(LLC)的定義。
3、IEEE802.3:乙太網介質訪問控制協議 (CSMA/CD)及物理層技術規范 。
4、IEEE802.4:令牌匯流排網(Token-Bus)的介質訪問控制協議及物理層技術規范。
5、IEEE802.5:令牌環網(Token-Ring)的介質訪問控制協議及物理層技術規范。
6、IEEE 802.6 :城域網介質訪問控制協議DQDB (Distributed Queue Dual Bus分布式隊列雙匯流排)及物理層技術規范。
7、IEEE 802.9 :綜合聲音數據的區域網(IVD LAN)介質訪問控制協議及物理層技術規范。
8、IEEE802.10:網路安全技術咨詢組,定義了網路互操作的認證和加密方法。
9、IEEE802.11:無線區域網(WLAN)的介質訪問控制協議及物理層技術規范。
❾ 什麼是 DQDB
DQDB 被設計來用於數據,還有語音和視頻的傳輸,它基於信元交換(cell switching)技術(類似於 ATM)。此外,DQDB 是開放標准(open standard),其設計與載波傳輸標准(如 SMDS)相兼容,使用兩根單向邏輯匯流排進行多路系統的相互連接。
為使 MAN 更有效地工作,要求系統:運行的跨越距離范圍較大,錯誤發生率低,適合多節點,並具有可變帶寬分配能力。通過 DQDB,網路跨度可達到 30 英里,傳輸速率范圍從 34 Mbps 到 155 Mbps。數據傳輸速率的波動歸因於許多主機共享一個雙匯流排以及單主機到幀發生器的位置,但現在已經有一些方案可以彌補這些缺陷,確保 DQDB 功能可靠且對所有主機都公平對待。
DQDB 中包含兩根同時連接工作站的匯流排線路,並且在每根匯流排的末端各連接一個幀發生器。匯流排採用並行運行方式,在該方式下,允許幀反向通過工作站傳輸。DQDB 基本結構如下: (DQDB 信元格式與 ATM 相同)
分布式排隊雙匯流排(DQDB)協議採用帶寬平衡機制(BWB),保證了在網路重載時,在每個結點浪費掉一部分帶寬的條件下,達到全網帶寬分配的公平性.但它還存在著優先順序管理和達到公平性穩態的時間較長等問題.在分析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更為有效地解決帶寬分配公平性的方法,即具有時隙重用功能和搶占優先功能的、多請求多優先順序BWB計數器的媒質接入控制機制(M-DQDB).這種新方法在保持原協議特點的同時,進一步改善了網路帶寬分配的性能.
2.標准DQDB存在的問題
IEEE802.6城域網標准
(1)DQDB網包含兩條數據流向相反的單向匯流排,是基於優先順序接入控制的分布式排隊概念.DQDB的主要特點是它的MAC比較簡單,在網路輕載時可以充分利用網路的容量(帶寬),且不依賴於網路的大小和數據速率.但在重載時,由於DQDB結構本身不對稱的特點,使得上游結點比下游結點有更多的機會利用空時隙來發送cell,而下游結點則比上游結點有更多的機會發送請求信息.另外,上游結點低優先順序的業務也會推遲下游結點高優先順序業務的發送.這就是說,匯流排上結點的性能與它在匯流排上的位置有關.造成這種帶寬分配不公平性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網路傳播時延的影響;二是協議本身不完善. 協議規定,當一個結點有cell准備在正向匯流排上發送時,它先要在反向匯流排上發一個請求信息,通過對反向匯流排上請求位的計數,以及前向匯流排上路過的空時隙,來決定此cell在分布式排隊隊列中的位置.這就是說,在前向匯流排上的發送是在反向匯流排上進行排隊的,從而造成了匯流排上各結點的發送順序與排隊順序不完全一致的現象
〔2)通常,上游結點能夠後入而先出,有更多的機會獲得空時隙,而下游結點則由於請求位傳播時延的影響,使得上游結點不能及時得到請求信息而往往先入後出,以較長的接入時延獲得發送機會. 其次,協議只允許每個結點只能有一個請求進入分布式排隊隊列,那怕cell先到達排隊隊列,也由於其隊首的cell未發送出去而無法進入排隊隊列,這也造成了排隊順序與實際情況不完全一致的現象.
〔4)由於同樣的原因,傳播時延也影響到下游結點高優先順序業務請求的傳送,使得上游結點低優先順序業務佔用了一部分本該屬於下游結點高優先順序業務的帶寬,從而增加了下游結點高優先順序業務的傳送時延,影響了下游結點高優先順序業務的服務質量(QoS). 再有,當匯流排上某個結點釋放帶寬時,這個帶寬最有可能被它相鄰的下游結點所獲取,並非在整個網路內公平的分配.網路的跨距越長,規模越大,負載越重,這種帶寬分配的不公平性就越明顯,上下游結點接入媒質的時延差也越大.
❿ IEEE802工程標准中的802.3協議是( )
A
802.1區域網概述,體系結構,網路管理和性能測量等;
802.2邏輯鏈路控制協議;
802.3匯流排網介版質CSMA/CD及物理層技術規權范;
802.4令牌匯流排網介質控制協議及其物理層技術規范;
802.5令牌環網介質訪問控制協議及其物理層技術規范;
802.6城域網介質訪問控制協議DQDB及其物理層技術規范;
802.7寬頻技術咨詢組,為其他委員會提供寬頻網路技術的建議;
802.8光纖技術咨詢組,為其他委員會提供光纖網路技術的建議;
802.9綜合話音/數據的區域網(IVDLAN)介質訪問控制協議及其物理層技術規范;
802.10區域網安全技術標准;
802.11無線區域網的介質訪問控制協議及其物理層技術規范;
802.12100Mb/s高速乙太網按需優先的介質訪問控制協議100VG-Any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