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合同協議 » 如何看待醫患糾紛

如何看待醫患糾紛

發布時間: 2021-02-05 22:10:57

㈠ 如何看待醫患糾紛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很多醫患是因為體制的問題。體制不完善醫患就難以解決

㈡ 如何看待醫患關系

眾所周知,看病難看病貴,早已成為近些年來的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主要話題,甚至談虎色變,普通百姓害怕得病、害怕進醫院,害怕得病以後傾家盪產,害怕站著進去躺著出來。

我們病痛時盼望著醫生。可有點懷疑就怒目而視。把開始的盼望轉向敵視。這樣的不理解和愚昧無知的舉動也是病!當然不排除個別不良醫生的誤導。但多數是好的,是盡職盡責的。我說的可能有人理解為在醫生立場說話。可想想醫生在壓力下能發揮自己最大的能效嗎,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㈢ 怎樣看待醫患關系

你好 你的問題很深刻 也很尖銳。。。。。。。。。。。。
醫患關系是醫務人員與病人在醫療過程中產生的特定醫治關系,是醫療人際關系中的關鍵。著名醫史學家西格里斯曾經說過:「每一個醫學行動始終涉及兩類兩事人:醫師和病員,或者更廣泛地說,醫學團體的社會,醫學無非是這兩群人之間多方面的關系」。這段話精壁地闡明了整個醫學最本制裁的東西是醫師與病員的關系。現代醫學的高度發展更加擴充了這一概念,「醫」已由單純醫學團體擴展為參與醫療活動的醫院全體職工;「患」也由單純求醫者擴展為與相關的每一種社會關系。
醫患關系在醫療活動中由技術生關系和非技術關系兩大部分組成。非技術性關系是指求醫過程中醫務人員與病員的社會、心理等方面的關系,在醫療過程中對醫療效果有著無形的作用。
技術性醫患關系有三種基本模式。
1.主動棗被動型:醫師完全主動,病員完全被動;醫師的權威性不受任何懷疑,病員不會提出任何異議。
2.引導棗合作型:醫師和病員都具有主動性。醫師的意見受到尊重,但病員可有疑問和尋求解釋。
3.共同參與型:醫師與病員的主動性等同,共同參與醫療的決定與實施。醫師此時的意見常常涉及病員的生活習慣、方式及人際關系調整,病員的配合和自行完成治療顯得尤為重要。
技術性醫患關系在醫療過程中以病人的診治利益為准則,對醫療效果起著重要的作用。
醫患關系是指「醫」與「患」之間的關系。「醫」包括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患」包括病人、病人的家屬以及除家屬以外的病人的監護人(有時稱作「患者方面」)。
此外所稱的「醫」主要是指醫療單位及其醫務工作者。不僅包括各級各類醫院、鄉鎮衛生院、療養院和門診部,還包括各種診所、衛生所、醫務所等。醫務工作者也是一個廣義的概述。其中主要是指各級各科醫生,由於醫生的服務態度、醫術水平、負責精神等方面因素引起的醫療糾紛最為常見。其次常涉及醫療糾紛的是護士,她們負責治療的具體操作和護理工作,如果粗心大意、操作失誤、擅離職守也易導致醫療糾紛。此外,醫療單位的管理人員有時也會成為醫療糾紛的「肇事者」,常見的有管理工作未盡職盡責,使醫療環節脫檔而給病人造成損害;或者醫療單位的領導瞎指揮,硬性要求主治醫生使用或不使用某種葯物及診療措施,導致不應有的危害後果。
此外所稱的「患」是指接受診療的病人。如果診療及護理過程沒有導致病人死亡,就必須由病人本人提請醫療糾紛的處理。當然,按照法律的規定,病人可以委託家人、親友、律師等人充當代理人,以病人的名義,具體實施解決醫療糾紛的工作。如果在診療護理過程病人死亡,那麼他的利害關系人就可以取代患者而成為醫療糾紛的主體。死者的配偶、子女、父母等都可以成為利害關系人。
我是這樣理解的!
願以後沒有復雜醫患關系!

㈣ 如何看待醫患糾紛問題

醫患糾紛是很難過的事情,醫生在治病救人從死神手中搶人,經歷了一番折騰,最後可能被患者家屬發泄怒氣,很讓人心涼。不過這次疫情之後應該會好很多了。

㈤ 如何看待「醫鬧」現象

「醫鬧」的成因
(一)醫療雙方信息不對稱
在目前醫療體制之下,醫院為了達到更高利益而忽略醫療質量本身,無錢醫治時,院方背離醫德,用冷漠旁觀來處理,導致患者得不到及時的治療而死亡,引發公憤,醫療手段上,醫院方大都採用「穩定高收益」、「安全自保式」的救治理念。其次,患者常常對醫院抱有過高期望,認為醫院是治好其病症是必然,一旦治療失敗便認為醫療人員在治療過程中沒有竭盡全力。然而實際情況為當前醫療水平是有限的,面對許多疾病醫療能力都不具備。因此,在病情發生變化時及時與醫生溝通交流,掌握病情發展,做好相應的心理准備,正確對待治療過程中存在的風險,政府及醫療機構也應該積極引導群眾對醫學的認識,理解醫療過程的不確定性和高風險。
(二)相關部門認識不足,行政不作為
醫鬧事件發生後,一些人錯誤地認為這只是醫患之間的事,司法部門及其他部門沒有干涉的必要,導致醫鬧之風長盛不衰。甚至有些政府部門側重考慮社會影響、醫院聲譽、醫鬧威懾、個人前途等因素,只是想盡快平息風波,息事寧人,不以積極的態度和方法處理醫患矛盾,從而草率做出賠償決定,使得施暴者嘗到了甜頭,愈發變本加厲。據中國醫師協會調查顯示,當發生醫鬧事件時,公安機關出警保障醫療秩序的效果並不理想,甚至有的在一旁觀看不予制止。這樣的處理方式讓醫院孤立無援,醫鬧行為更加猖狂。
(三)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
醫鬧現象相當一部分原因是醫療費用,公共衛生經費長期投入不足,導致醫院公益化弱化,目前的社會保障體系無論是社會醫療保障還是商業醫療保障,都不能充分保障我們普通人醫療需要,尤其是一些農民和下崗職工,由看病產生的窘境可想而知。醫療配置不合理,醫保水平不高,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都導致老百姓走向醫鬧的道路。
(四)媒體輿論的負面影響
醫鬧發生後,社會媒體在報道醫療糾紛事件中未遵守新聞媒體的基本職業道德,在未了解事件全部事實的情況下,片面追求新聞的轟動性,在中國醫師協會的調查中,八成以上的人稱「媒體對醫療糾紛的報道不客觀」,媒體的不實報道客觀上激化了醫療矛盾。
(五)相關的法律制度及流程的欠缺
我國在醫療糾紛方面的法律制度還不完善且只涉及一些原則方面的問題,在醫療糾紛後的「醫鬧」事件發生之後,如何進行裁決成了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我國現行《醫療事故條例》可操作性不強,正當解決渠道不暢;《侵權責任法》中醫療損害責任依然未能對醫療事故鑒定、賠償等指明明確的方向,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時間是寶貴的,可結果卻遙遙無期,這往往迫使患方不願按流程進行維權,這是醫療紛爭處理流程不規范帶來的問題,最終導致患方無路可走。此時職業醫鬧的介入,患方很容易選擇這種粗暴、直接、見效快的途徑,而不考慮其合法性。
"醫鬧」的治理
(一)完善醫療糾紛處理法律和解決途徑
首先,現在我國大多數醫院都是醫務處出面處理醫患糾紛,但是醫務處大多數都是管理人員或醫生,在回答患者問題時,缺乏專業法律法規知識, 常常模擬兩可,難以專業性回答從而造成患者不滿意,引發醫療糾紛,所以醫院增加專業醫學法律人才很有必要。其次,根據我國現階段出現的問題,創立一部具有較高可行性、專業性的醫療衛生法律,來緩解我國現行在醫療法律中存在的不足。同時,簡化依法解決途徑的程序,降低依法解決成本,使依法解決途徑更加高效,深層次加強依法解決醫療糾紛途徑建設。最後,引入第三方調解機制,做到公正、公開、公平,消除患者對衛生仲裁機構的不信任,引導患者通過合法途徑解決醫療糾紛。
(二)強化醫德建設,打擊醫鬧現象
醫療機構要加強自身建設,做到「一切以病人為中心」,努力提高醫務人員的業務能力、服務意識和法律意識。嚴格執行各項制度,規范醫療行為,積極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在醫療前後,耐心做好與患者的溝通。醫鬧現象發生時,要及時加以勸阻,制止事態的發展,避免嚴重的後果發生。如果事態十分嚴重,要及時報警,警務人員要採取嚴厲的措施制止這些暴力醫鬧行為。
(三)正確引導媒體宣傳
首先,醫方在平等、信任、尊重的基礎上加強與媒體的交流,在突發事件面前,第一時間公布真相,讓媒體公正、真實、客觀地反映事件。其次,新聞媒體要嚴於律己,辯證地看待事物,避免感情用事;在采訪過程中,應該多向專業人士咨詢,抓住事件發生的專業原因這個主要矛盾,而不是以濃厚的主觀色彩吸引觀眾眼球。再次,有關部門也要對不實報道加以澄清,對虛假編造的新聞記者嚴肅處理,多方一起努力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㈥ 如何看待當前醫患關系

醫療衛生事業保護著人民的健康,因此醫患關系是社會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是和諧社會的組成部分。醫療糾紛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醫療問題,已經演變為一個社會問題。現在,在醫療界存在很嚴重的不正當現象,比如做手術送紅包,患者出現正常死亡問題向醫院無理取鬧等。這些問題的出現可以看出醫患之間存在不和諧的問題。
從總體上來看,和諧佔主導地位,不和諧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之所以會出現以上問題,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方面: 醫療保險制度不健全。現在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取得了重大進展,大部分患者對醫療服務的預期效果有較高的期望,而絕大多數醫患糾紛都是由於醫療費用與患者的期望療效不相符合所引起的。醫療風險分擔機制不完善。醫療服務由於其本身的行業特徵,決定了它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因此,為醫療行為提供風險分擔機制尤為必要。一旦發生了醫療糾紛,患者及其家屬不會直接找醫院、找醫生個人,他們只需要請律師同法院和保險公司交涉,有效地避免醫患雙方沖突的產生。醫患糾紛的相關法律、法規不配套。我國對醫療糾紛處理的相關法律規定過於原則,不便於操作,仍需要不斷完善和補充。醫院方面因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院方對經濟效益的熱衷與追求也是導致醫患關系緊張不可忽視的因素。患者方面因素。隨著健康意識增強,人們對疾病和早期診療更加重視,對疾病的治療效果預期更高。
如何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強化政府責任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關鍵。衛生工作中存在的基本矛盾是群眾越來越高的衛生健康需求與該水平醫療服務的供應嚴重不足之間的矛盾,醫患關系不和諧,醫患矛盾、醫患糾紛、甚至醫患沖突,是這一矛盾的具體體現。要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就必須研究如何完善醫院的運行機制,維護醫院的公益性質,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加強醫院管理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保障。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醫護人員是關鍵。醫護人員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醫療技術,要理解和尊重患者,要學會和患者溝通,要注意醫務人員的形象和禮儀。 患者的理解和包容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核心。醫患關系和諧與否,涉及醫患雙方,單靠醫護人員的努力是不夠的,就需要患者能夠全面正確地理解醫生這一職業。不少患者看待醫院、醫生,缺乏承擔風險的意識,對醫療效果的期望值過高,不少醫療糾紛就因此而起的。只有醫患之間相互理解、尊重和依存,才能真正實現和諧的醫患關系。
只要善待患者,加強溝通,設身處地地為患者著想,為患者提供溫馨、細心、愛心和耐心的服務,就會贏得患者對醫療機構的尊重和認同,和諧的醫患關系就一定會建立起來。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醫患溝通需要政府、醫療機構、患者三方共建、理解和信任。我們要堅持常抓不懈,讓人民群眾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努力構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溫馨和諧的醫患關系

㈦ 面試如何看待醫患關系

近幾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的醫患關系日趨緊張,醫療糾紛日益增加,一方面經常有病人投訴、毆打甚至殺死醫務人員的事件發生,另一方面醫務人員也多有抱怨。如何改善醫患關系,維護醫療服務行業秩序,已不僅僅是衛生部門的責任,而是全民的責任。
醫患關系的緊張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患者及家屬的心理,也干擾了醫療單位的正常工作秩序,同時加重整個社會的信任危機,影響到和諧社會的構建。究其原因無非有三個層面:一是院方,二是患方,三是媒體。
首先,從院方的角度看,隨著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推進,醫院已經定位為服務行業,在這種情況下,醫療活動的商業化日益嚴重,許多醫院運轉的大部分經費需要從給病人提供服務中收取,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負擔。加之,在醫療過程中院方逐漸將病人物化,缺少人文關懷,部分醫務人員缺乏人文素養,漠視病人的權利,只重視「病」不重視人,更是加劇了醫患關系不和諧的情況。
其次,從患方的角度來看,患者從之前的享受福利到現在的出錢買健康買服務,所以患者及家屬對院方的期待會更大,以至於對醫療效果期望過高而忽略了許多醫療技術的局限性,對醫學的特殊性和無奈沒有一個科學的認識,把所有出現的醫療問題歸責於院方,所以才會出現一系列的暴力維權現象。
第三,從媒體角度來看,醫患關系的持續演變惡化一定程度上與媒體的大幅報道有很大的關系。由於醫患關系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所以新聞媒體對醫療糾紛和事故進行報道,雖然一方面為提高醫療服務質量起到了積極的意義,但是許多媒體對事件的報道明顯帶有感情色彩,甚至偏激報道,所以更多一方面還是加大了患者對院方的不信任,激化了醫患關系的不和諧,造成極大的不良影響和消極的社會價值導向。
針對以上原因的分析,解決醫患矛盾需從一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醫院內部要加強對違反職業道德行為的監管,加強對患者的關懷,轉變「醫者至上」的服務觀念,用尊重的態度讓患者感覺和醫務人員處在同等地位,用人性化的關心為患者營造一個良好的就醫環境。同時還應該努力引進先進的醫療科技和知識,提高自己的醫療技術水平,切勿因了解技術落後造成誤診誤治,從而為脆弱的醫患關系雪上加霜。
第二,政府要進一步完善醫療機制,加強醫德醫風的建設以及對醫療市場的整頓和監管,凈化醫療環境,暢通醫患之間的溝通渠道,加強對患者的宣傳教育,包括醫學方面的常識,醫院的規章制度等,使患者與院方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第三,新聞媒體要充分認識自己在處理醫療糾紛與沖突中扮演的角色與許可權,發揮正面效應,以公正、全面的立場,對醫療糾紛與沖突進行客觀的報道與評論,從而成為溝通醫務人員和患者心靈的一座橋梁。
第四,患者應充分信任醫務人員,尊重事實,尊重醫學科學的客觀規律,學會用合理、合法的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避免暴力沖突的發生。
總之,醫患關系的協調與否直接影響著整個醫療衛生領域實踐活動的展開與良性運轉,維護醫患這對利益共同體的良好關系,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也是需要全社會共同來關注的一項嚴峻課題。

㈧ 如何看待醫患糾紛

這個還得盡量從源頭上制止吧,醫生要加強醫德教育,重視生命,對草菅人命的醫生怎麼鬧都不能算過分,生命至上!

㈨ 如何理性看待醫患糾紛

醫患糾紛指醫方(醫療機構)與患方(患者或者患者近親屬)之間產生的糾紛內。醫患糾紛包括基容於醫療過錯爭議產生的醫療糾紛,也包括與醫療過錯無關的其他醫患糾紛(如欠付醫療費的糾紛、對療效不滿等等)。

醫患糾紛產生的背景是什麼?醫患糾紛似乎總是因個案而起,但實際上醫患關系的緊張是普遍存在的。而這個背景產生的原因,並不是簡單的相互信任缺失,而是醫療模式帶來的關系改變—當以葯養醫的模式還在運轉,醫生的收入與其在患者身上使用的治療和葯品相關聯時,他們是否還能夠保持足夠的道德感,人們不得而知。此時,患者對醫生必定是保持警惕的。這種警惕,有時甚至通過紅包的形式體現出來。這是患者的悲哀,也是醫生的悲哀。

㈩ 如何理解醫患糾紛

一方面是政府過度干預,制定醫療服務的價格以及醫務人員的工資。專我們知道,價格屬取決於供需,按照當今醫療供給與醫療需求差距來說,政府定價相對過低,那麼醫院的激勵便是:高葯價和盡量多的甚至不必要的醫療服務。醫生的激勵便是收紅包。於是,這構成了醫患矛盾的直接原因。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