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客體
① 自主知識產權的主體和客體分別是什麼
主體是在一國疆域范圍內的本國公民、企業法人或非法人機構;客體一般為自主研製、開發、生產的「知識產品」(如計算機軟硬體、網路信息產品等),及獲得許可購買他國或他人專利、專有技術、商標、軟體等
② 侵權行為的客體包括哪些
侵權行為的客體是民事主體合法享有的人身和財產權益。《侵權責任法》第二條規定,該法所稱的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
③ 知識產權交易的主體和客體指什麼
(一)交易主體的特殊性。所謂主體的特殊性,主要指的是知識產權交易活動中,大多並非是權利人出面。知識產權交易活動中許多涉及到的是第三人。例如,版權里涉及到的表演者、唱片的製作者、廣播電視的組織者,都可能充當知識產權交易的主體。商標和專利同樣也涉及到第三人的問題。
(二)交易客體的無形性。知識產權的客體是無形的,具有可復制性、可傳播性,以及在不同的時間里可以滿足不同人的需要。例如盜版問題:原因就在於侵權人,當他實施某種侵權的時候,客觀上並不妨礙權利人正常行使權利。不像有形財產,一旦受到侵害,權利人客觀上馬上就無法行使權利,這個特點就使得知識產權的交易客體本身也和有形財產是完全不同的。
④ 該民事侵權法律關系的主體、客體、內容各是什麼
主體是張三和李四,客體是張三家的狗咬了李四這一侵權行為引起的給付,內容是張三和李四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張三和李四各舉各的證啊 李四當然是要舉能支持自己訴求的證據,比如傷口的確是張三的狗咬的。
⑤ 什麼是侵權行為 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
您好,一般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包括:
(1)行為的違法性。即行為人實施的行為違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規定和強制性規定,包括作為和不作為。但執行職務的行為,正當防衛的行為,緊急避險的行為雖然造成了損害,因其不具有違法性,故不為侵權行為。
(2)損害事實。既包括對財產權利的損害,也包括對非財產權利的損害。對財產的損害可分為直接損害和間接損害,直接損害是指現有財產的減少,間接損害是指可得利益的減。
(3)因果關系。即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客觀聯系。
(4)行為人具有主觀過錯。過錯分為故意和過失。
我國刑法規定諸多犯罪,從構成要件上進行分析,傳統刑法理論認為每一種犯罪都具備四個方面的要件:即犯罪主體、犯罪的主觀方面、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客體。
(一)犯罪主體是指實施犯罪行為的人。每一種犯罪,都必須有犯罪主體,有的犯罪是一個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數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數人。根據刑法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犯罪的,構成單位犯罪,因此,單位也可以成為犯罪主體。
(二)主觀方面是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犯罪行為及其結果所具有的心理狀態。犯罪主觀方面的心理狀態有兩種,即故意和過失。比如犯盜竊罪,犯罪人希望將他人財物竊為己有;犯故意傷害罪,犯罪人希望造成他人身體受到損傷的結果。有的犯罪是過失性質的,如失火罪,犯罪人就具有疏忽大意的心理狀態。在單位構成犯罪的情況下,該單位對犯罪行為負有責任的人員也同樣具有主觀心理狀態。
(三)客觀方面是指犯罪行為的具體表現。比如犯詐騙罪,犯罪人具有虛構事實、欺騙他人的行為,販毒罪具有販賣毒品的行為,等等。
(四)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而被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犯罪客體和犯罪對象是不同的,犯罪對象是犯罪行為所直接針對的對象,如殺人罪、傷害罪,犯罪對象是具體的被害人,而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的公民人身權利不受非法侵害的這種社會關系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⑥ 簡述知識產權客體的法律特徵是什麼
1、知識產權的客體是不具有物質形態的智力成果和商業標記。這是知識產權區別於物權的原因所在。具體而言,著作權的客體是作品,專利權的客體是發明創造,而商標權的客體則是商標。
2、專有性,又稱之為壟斷性,即同一智力成果或者商業標記上只能有一個知識產權。例如兩個以上的人作出同一種發明只能授予一個人以專利權;兩個人就同一類產品就相同或相類似的標志申請注冊商標的,商標局只能為其中一個人注冊而不能為兩個人均進行注冊。
3、地域性。地域性的含義有二:其一,知識產權只在產生的特定國家或地區的地域范圍內有效,這種地域性隨著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而逐漸消失;其二是知識產權的授權和轉讓是與地域相聯系的。即知識產權的授權和轉讓必須明確地域范圍,僅授權某些地域范圍內行使知識產權,那麼被授權人超出此地域范圍行使該項知識產權即為侵權行為。
4、時間性。所有的知識產權都有一定的時間限制,過了這一時間該知識產權保護的智力成果就進入公共領域由全人類共享,任何人都可以無償地加以使用。不過商標權的時間性純粹是基於管理上的需要而設,商標所有人可以不斷地續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第一百二十三條 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是權利人依法就下列客體享有的專有的權利:
(一)作品;
(二)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
(三)商標;
(四)地理標志;
(五)商業秘密;
(六)集成電路布圖設計;
(七)植物新品種;
(八)法律規定的其他客體。
⑦ 當對象是法人,侵犯的客體只可能是財產權利對嗎
客體也可以是法人的人格權中的榮譽權。
我國對法人名譽權不僅在人格內權制度中加以保容護,同時在侵權民事責任中也作出了規定。《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一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第一百二十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適用前款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四十條第二款規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詆毀、誹謗法人名譽,給法人造成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犯法人名譽權的行為。」
⑧ 著作權原告被告相同不同的侵權客體不同作品分別立案不能合並審理
您好!一般情況下可以並案審理。
民事訴訟合並審理的條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受訴法院對幾個合並的案件均具有管轄權,並且必須是適用於同一個訴訟程序。這是合並審理的前提條件,如果受訴法院對幾個合並的案件之一不具有管轄權,則不應當合並。受訴法院對合並的幾個案件均有選擇管轄權,可以進行合並。對於訴訟程序,則是指普通(簡易)程序和特別程序,也就是幾個合並之案件應當都屬於同一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或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才能進行合並審理。
2、幾個訴訟標的由同一原告或同一被告在同一訴訟程序中提出。在同一訴訟程序中,同一原告向同一被告提出多個訴訟標的,被告向原告提出的訴訟標的,均可以合並審理。
3、原告或被告的近親屬對原告或被告提出具有相互關聯的訴訟標的。在同一訴訟程序中,原告及其近親屬向被告及其近親屬提出與之有關聯的訴訟標的,被告及其近親屬向原告及其近親屬提出與之相關聯的訴訟標的,可以合並審理。
4、限制條件。
①案由限制,限制在相鄰權糾紛、土地承包合同糾紛、侵權損害賠償糾紛、追索扶養費、醫療費用、勞務報酬糾紛、民間小額借貸糾紛、繼承糾紛案件。
②標的額限制,由於訴訟標的大小能夠決定當事人是否通過訴訟程序解決糾紛,標的額越大,當事人選擇通過訴訟解決糾紛的願望越強,所花費的單位成本越少,標的額越小,所花費的單位成本越大,當事人選擇訴訟解決糾紛的願望越弱。因此,為了促進社會和諧,讓一些標的額小的關聯糾紛能夠一並處理,應當適當限制標的額,標的額可以考慮限制在10000元以下的案件(人身損害賠償糾紛除外)
③主體的限制,對於關聯糾紛的合並審理,由於主體不同,其訴訟能力不同,訴訟的風險意識不同,因此應當對訴訟主體進行限制,訴訟主體可以限定為自然人。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