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合同協議 » 中印邊境糾紛何因而起

中印邊境糾紛何因而起

發布時間: 2020-12-01 00:26:52

『壹』 中印邊境糾紛的原因及走向

以目前形勢看,中國政府對中印邊境問題會改變以往外交方式,而採取強硬手腕。

『貳』 中印爭端因何而起又有何意義

現在已經用不著製造大規模沖突事件了。
中國讓他滾,他已經滾出去四百來人了,還剩下幾十個。
中國讓他們繼續滾,不滾的話,就這幾十個人,直接逮住,扔出去就完事了

『叄』 中印邊境戰爭因何而起又如何結束雙方的軍事力量誰占上風

因,麥克馬洪線,他們想借機要我國領土,我們不給你打了,,,他們打不過我們,,就這,呵呵呵

『肆』 中印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中印戰爭起因:1962年,印度憑借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對中國提出了領土要求,提出中國藏南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印度的,為了侵佔這塊肥沃的領土,印度在中印邊界增兵30萬,准備一舉侵佔藏南地區。中國軍隊為了維護國家領土完成,派遣4萬軍隊對印度發起反擊,對印自衛反擊戰正式拉開序幕。

(4)中印邊境糾紛何因而起擴展閱讀:

對於印度而言,中印之間的戰爭簡直就是一場噩夢,籌備齊全的印度,卻在兩個月的時間內就被中國打的節節敗退。直至今日,印度國內就中印戰爭的起因還一直耿耿於懷,根據報告,印度在上世紀50年代和1960-1961年間將錯誤的邊界地圖交給中國,所以才引發了這場戰爭。因為當時中標著雙方存在嚴重分歧的麥克馬洪線,而根據印度交給中國的地圖中,印度的軍隊在東北部控制的一個哨所是屬於中國的。

中印戰爭對印度來說一直都是心上的一道疤,而且中國一直被印度視為假想敵,中國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更是對印度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壓迫,所以印度近年也加快了從美俄購進先進武器的速度。或許中印之間在未來還會再有一場戰爭,雖然印度只是作為牽制中國發展的存在,但是也不能小瞧一個國家的報復心。我們只能提高警惕,在不損害各國之間利益的前提下,更好的促使我國的成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

『伍』 中印邊境是否會發生沖突

可能會發生沖突。

中印邊境在沉寂了一些天之後,於2017年8月15日清晨在拉達克地區除了發生肢體沖突外,還互擲石塊攻擊對方,據說有6名印度兵的面部被石頭砸傷。印度媒體對此事大肆炒作,號稱打退了中國的入侵雲雲。結果,記者問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發言人直接回應「不了解」。

那麼,中印在該地區到底有沒有發生「石塊」沖突?印度又為何此時高調炒作?中國又為何不置可否?這背後到底是怎樣的邏輯?這又預示著什麼呢?

事實上,從中國外交部8月2日發布《印度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錫金段越界進入中國領土的事實和中國的立場》開始,中國就沒給自己留任何後路,8月3日至4日24小時內6次警告和奉勸實際上就是中國最後的「善言」。可惜,印度沒有聽懂,也沒想聽懂。此後,中國一直在和美國較量,處理朝鮮半島、南海問題。在處理半島和南海問題的同時,中印都在干著兩件事:一是向邊境增兵,強化邊境軍事能力;二是進行外交戰,爭取不丹和尼泊爾的支持。雖然,軍事上雙方還未分出勝負,但在爭取不丹和尼泊爾支持方面,印度已經輸了。

不丹,沒有明確表示站在印度一邊,不承認洞朗地區是中不爭議領土,這讓印度無可奈何;尼泊爾讓印度更加抓狂,不但提前聲明不在中印之間選邊站,尼總統還說不允許任何勢力利用尼領土反華,這實際上就是站在了中國立場上。印度一直以來控制的兩個國家,沒有一個站在印度立場,這已經很說明問題了。與此同時,印度也未爭取到西方國家的廣泛支持,除了媒體進行了中立的報道外,西方政府當中也就美國說希望和平解決雲雲。

中國對印軍保持了極大的剋制,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沒有底線,印度就可以為所欲為。中國已經向世界澄清了事實,發表了立場文件,壓根就沒有留下讓步的退路,何況在領土問題上也沒什麼可退的。現在,中國的每一次容忍和應對,實際上都是不斷拉高中印「對賭」的成本,不斷升高的對賭成本將意味著印度一旦退縮損失會更大,而中國不可能退,到一定程度印度若繼續不退,必然出手。

『陸』 中印戰爭起因是什麼誰先動手

起因:

中印邊界全長約2000公里,一條麥克馬洪線種下了邊界糾紛的禍根。二十世專紀五十年代未至六十年代初,屬印方不斷升級邊境沖突。1962年8月至10月,中國曾反復建議中印雙方在官員報告的基礎上討論中印邊界問題,但印度卻堅持要中國從西段自己的大片領土上撤出,甚至要中國東段撤出位於「麥線」以北的扯冬地區,以北作為同意談判的先決條件,這就斷然關閉了和平談判之門。

1962年10月,印度當局錯誤地估計形勢,在大國支持下,向我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進攻。我西藏、新疆邊防部隊被迫進行自衛還擊。

『柒』 中印邊界問題由來

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條邊界;這是大國之間最後一條沒有確定的邊界;這是中國與周邊國家最後一條沒有簽約的陸上邊界――你一定知道,我說的是中印邊界。
筆者是地圖收藏的愛好者,正值中印重開邊界談判之際,把多年間收羅的有關中印邊界的地圖翻檢一遍,既為檢索歷史,更為展望未來。以地圖作為敘述歷史的紐帶,以豐富我們對中印邊界問題的認知,尋找破解歷史症結的智慧,應該是件很有意義的事。

中印邊界全長約1700公里,歷史上存在一條因地理、文化、商務和宗教因素形成的"傳統習慣線",已為歷史上的一系列地理文獻所標明。這條邊界西起喀喇昆侖山口,東至喜馬拉雅山南麓的瓦弄,從亞洲腹地的帕米爾高原東南而下,經過與尼泊爾、錫金、不丹的接壤,直至中緬邊境。這條邊界大體上與美國和墨西哥的邊界一樣長,那是一條在美洲大陸上盎格魯--薩克遜文化與拉丁文化的分界線;中印邊界則應該算是一條在亞洲大陸上區分了漢藏文明與印度文明的地理界限。在這條線的北端是克什米爾地區,在中國境外,大體上喀喇昆侖山口以北為巴基斯坦控制區域,以南為印度控制區。因此,中印邊界的西段從新疆的喀喇昆侖山口至西藏與新疆相鄰的巴里加斯地區,傳統習慣線長600公里;從巴里加斯地區到中尼邊境的普蘭為中段,傳統習慣線長450公里;從不丹中國邊境沿喜馬拉雅山南麓至中緬邊境為西段,傳統習慣線長650公里。在西段和中段,中印雙方有爭議的領土面積大約3·5萬平方公里;在東段,爭議領土有9萬平方公里。
在過去50年裡,中印邊界的領土爭議直接反映在兩國正式印刷製作的地圖里。實際上,中印邊界問題的具體提出,就是由地圖引起的:

1958年12月14日,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給中國總理周恩來寫信,第一次提出"在中國出版的幾幅地圖"的問題,認為"這些地圖上粗略劃出的邊界是同實際邊界不符的,""它在好幾處直接穿越了印度的領土";信中尼赫魯還提出《人民畫報》雜志發表的一幅標出中印邊界的地圖把"我國東北邊境特區的一大部分和其他若干土地被標明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他特別指出"東北邊境特區的一部分明明是處在所謂的麥克馬洪線的印度一側"。

次年的1月23日,周恩來在復信中則指出:"中印邊界是從未經過正式劃定的。"因而"雙方地圖對邊境的畫法不可避免的會有出入。我國現行出版的地圖對四鄰邊界的畫法是幾十年來(如果不是更久的話)中國地圖的一貫畫法。"這個時候,中印關系還在十分密切的時候,西藏平叛也還沒有發生,所以周恩來十分委婉但又明確地向尼赫魯表示:"我們並不認為這種畫法的每一部分都有充分的根據,但是我們在沒有進行勘察,也沒有同有關各國商量,就加以更改,也是不適當的。而且,這樣的更改也是有困難的,因為這會引起全國人民的迷惑和對我國政府的責難。事實上,我國人民對印度出版的地圖所畫的中印邊界,特別是對其中關於中印邊界西段的畫法,也感到驚奇。"

對中印邊界的不同表達一直反映在兩國出版的各種版本的地圖中。我國對領土的表達讀者們應該是很熟悉的,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把"大公雞"尾巴下面的部分同後面的印度地圖加以對比。圖為2001年印度出版的地圖,其中"查謨克什米爾"和"東北邊境特區"兩行政區域中,把大片有爭議領土劃入印度版圖。

中印兩國的邊界爭議也反映在世界上其他國家出版的世界地圖中。一些國家的地圖與我國一致;還有一些與印度地圖一致,更多的是以"有爭議領土"標出兩條不同的界限

中印兩國的爭議領土共涉及12·5萬平方公里,其中西段的阿克賽欽地區一直為我控制,而東段的9萬平方公里自50年代後期,尤其是在1959年的達賴集團叛亂之後為印度進占。

2,西段:阿克塞欽

(圖三,西段圖)中印邊界問題在根源上是由英國殖民主義者造成的。18世紀下半葉,當時英屬印度的英國殖民統治者一面陰謀擴張領土,分離西藏與中國中央政府的關系,一面積極與沙俄的南下擴張向對抗,以分隔勢力范圍,先後於1865年"勘察"了"約翰遜線";1897年提出"約翰·阿爾達線";1899年提出"馬繼業-竇納樂線",這些僅在少數人頭腦里存在的地理界限的核心,是想把中印傳統習慣線內的阿克塞欽高原置於英屬印度及克什米爾控制之下。正如周恩來總理所指出:"英國企圖抹煞中印之間長期形成的傳統習慣線,用割裂中國領土,擴大英屬印度領土的辦法,來達到他的帝國主義的侵略目的。盡管這樣,這也只是英國戰略家們理論上的方案,英國從未在阿克塞欽行使權利或建立行政機構,所謂阿克塞欽問題事實上是不存在的。

然而,繼"地圖問題"之後,1959年3月22日,尼赫魯在給周恩來的信中又提出了"查謨和克什米爾邦的達拉克區"邊界問題,他在信中說:"現在中國主張屬他的地區,在官方的圖上一向被描述為印度的一部分",並試圖證明這段邊界是1847年被中國政府承認了的。周恩來則在回信中強調:"1842年,以中國的西藏當局為一方和克什米爾當局為另一方,的確訂立過一個合約。但是,當時中國的中央政府並沒有派人參加過這個合約的簽訂,事後也沒有批准過這個條約。而且這個條約也只是泛泛地提到達拉克和西藏將恪守各自的疆界,並沒有具體規定和說明這段邊界的位置。""至於1847年中國政府官員向英國代表表示這段邊界是明確的,這也只能說明當時的中國政府對於這段邊界有它自己的明確的看法,而並不能作為雙方邊界已經正式劃定的證明。"

近代地圖完全可以證實周恩來的觀點。

1854年,英屬東印度公司地理學家約翰·瓦克奉東印度公司董事會之命所畫的"旁遮普,喜馬拉雅山西部以及同西藏接壤部分"圖,圖中對中印邊界西部邊界的標法與現行的中國地圖十分接近,而與印度現行的地圖大相徑庭。
1905年印度測量局出版的"印度行政區劃圖"中,其西段邊界沒有完整標出,其中"克什米爾"字樣並未超出印度河和東經78度。

同樣是印度測量局出版的印度地圖,在1950年版中,在西段還是沒有標出邊界線,只是用顏色筆一揮,塗抹到東經80度線以東,遠遠超出印度河,但還是註明"未定界"字樣。但是到1956年印度測量局出版的"印度政地圖"中,中印邊界西段變成了已定界,而且"邊界"大大超出印度河及東經80度線

3,東段:麥克馬洪線

關於"麥克馬洪線"的實物文本,據我所知,國內的正式出版物僅見於地圖出版社60年代初(原書的版權中未標明出版時間)出版的一本《中印邊界問題參考地圖》中。盡管這件照片製版的文本辯讀起來比較吃力,但它的大體走向依然是十分清晰的。
1914年出籠的"麥克馬洪線"以及歷時8個月的"西姆拉會議"是英國殖民者進行的一次極其詭異,陰險和無恥的分離中國中央政府與西藏關系的一次勾當。連西方學者都認為:"西姆拉會議本身就是一篇故事,其外交手腕,強權政治和間諜活動,都是五花八門,錯綜復雜的表演"。

1913年10月在印度北部西姆拉召開的"西姆拉會議"是以中國代表陳貽范為一方,西藏代表司倫夏扎為一方,英印政府外務大臣麥克馬洪以"調停人"為幌子進行的。會議開始的議題以中國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的關系為中心,最後劃定內外藏分界,外藏為金沙江以西地區,境內由西藏地方政府管理。約文規定,中英政府承認西藏在中國宗主權之下,並承認外藏的自治權。1914年4月27日,英藏代表在草約上先行簽字後強迫中央政府代表簽字。陳貽范迫於壓力在草約和交換文書及所附地圖上簽字,但在草簽前他聲明,草簽與正式簽字是兩回事,正式簽字"必須奉有訓令然後可行","如政府不認,尚可作廢",這一點英方亦表示接受。28日,當時的北洋政府外交部即復電"政府不能承認,應即聲明取消"。在7月3日的正式簽字會議上,陳貽范拒絕簽約,7月3日、7日,中國駐英公使兩次照會英國政府,"並不能承認未經中國政府承諾之英藏所簽之約,或類似的文牘。"

1913年5月至11月,英國情報軍官F·M貝利上尉受命於麥克馬洪,偽裝成探險旅行者,秘密潛入西藏進行勘測調查。貝利回到印度時,西姆拉會議正在進行,麥克馬洪發電要他"盡快到西姆拉來",在一個英國上尉偷窺的基礎上,再加上麥克馬洪的精心炮製,"麥克馬洪線"在西姆拉會議中秘密出籠了。

在包括印度地圖在內的上世紀上半葉的各種地圖中,中印之間的邊界大體沿著喜馬拉雅山南麓和布拉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接線而行,在這條傳統習慣線北側地區長期以來歸中國行政管轄。1905年出版的"印度行政區劃圖"中,中印邊界東段的畫法與中國的圖一致。1929年大英網路全書()中中國全圖的中印邊界東段部分與中國出版的圖一致。)而麥克馬洪線把"邊界"向北推移了大約100公里,大體沿喜馬拉雅山脊線走向,把歷史上長期屬於中國的9萬平方公里土地劃歸英屬印度。這條線因為沒有正式簽約,既不具有國際法的效力,也理所當然的被中國政府所拒絕。

盡管尼赫魯1958年據此向中國提出了領土要求,但是就在尼赫魯自己著作的附圖中,對這段邊界的表示也並未支持這種要求。在尼赫魯所著《印度的發現》1951年第三版插圖中,有"1945年的英屬印度領土及各土邦"一圖,圖中所示不丹以東的中印邊界同中國地圖完全一致!

1950年印度測量局出版的"印度地圖"中,在中印邊界東段出現了以"未定界"表示的麥克馬洪線。到1956年印度測量局出版的"印度政治地圖"中,"未定界"卻變成已定界了!

這種在沒有雙邊約定的情況下,單方面更改邊界並提出領土要求的作法,在當代國際關系中是十分罕見的。有鑒於此,在1962年中印邊界軍事沖突發生的同時(11月15日),周恩來寫信給亞非各國領導人,信中就中印邊界問題附有11張參考地圖,其中就包括"麥克馬洪線"原圖,根據原圖,引起1962年沖突的東段扯冬地區明確地位於麥線以北,這說明挑起當時沖突的責任完全在印度一方。

4,1962年戰爭的緣起

眾所周知,1962年10月至11月,在中印邊界全線發生了大規模的軍事沖突,這場戰爭中方命名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四十年來,有關這場戰爭的文獻歷歷可數,從地圖收藏的角度,筆者亦通過各種途徑,收有一些描述戰場態勢的地圖。

總體上看,這場戰爭是一場軍事仗更是一場政治仗,在東西兩線,中國軍隊兵鋒所指之處,嚴格地以我方所主張的傳統習慣線為界。毛澤東在不同場合對此役給予了充分肯定,並預言,這一仗至少可以保證中印邊界十年穩定。

戰前,印軍根據其"前進戰略",在全線蠶食和進佔了邊界線上大片中國領土。戰爭中,西線的中國新疆邊防部隊徹底清除了印軍全部入侵據點。在東線,西藏邊防部隊在殲滅了入侵麥線以北的印軍之後,乘勝追擊,進佔到吉莫山口、比里山口、鷹窠山口一線和薩木維爾與金古底,在逼近中印邊界傳統習慣線的位置直望印度平原,迫使入侵中國領土的印軍全線潰逃。此後,在戰場全勝的情況下,中國軍隊單方面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實際控制線我方20公里以內地區,證明中方依然希望通過談判,而並不以軍事佔領來達到自己的領土要求。

中印邊界戰爭的主要戰場是在東段靠近不丹邊境的達旺—申隔宗—德讓宗—邦迪拉地域展開的。在這一地區的兩個階段戰斗中,中方以四個師的兵力,全殲印軍三個旅,重創三個旅,另殲印軍五個旅的一部共8700餘人。戰前,印軍第四師第七旅已經把據點建立在麥克馬洪線以北的克節朗河一線,(圖十三)即使按照麥克馬洪線,這一地區也無可爭議的是在中國境內。盡管我們見到的麥線地圖(見圖八)在細節上辯讀有些吃力,但在這條線最西端的走向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最西端(圖左的第一個箭頭),麥線在東北—西南走出一個小弧線之後,向西大體平行地通向不丹邊境,而此時印軍的佔領地域按圖上表達則已經從這個小弧線的下端向西北方向走出一條45度線,深入中國領土約20公里。

當時的印軍第四師師長尼蘭詹.普拉沙德在他戰後撰寫的專著中(印度巴立特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THE FALL OF TOWANG》,中文版名《一個印度侵華將軍的自白》世界知識出版社版)也認為:"麥克馬洪只是憑他對地理的猜測,就從兼則馬尼到東部的不丹—西藏—印度三方交界點畫了一條藍色粗線,至少可以這樣說,這樣的畫法,就使塔格拉山脊的位置模糊不清了。"作為一個印軍戰場上的高級指揮官,普拉沙德用"至少可以這樣說"的字眼表述了他對克節朗地區歸屬問題的看法。而且,他在戰爭打響之前,曾多次向上級反映明確地理邊界的要求,遺憾的是,他的這種清醒的要求沒有得到任何回應。因此他認為:"尤其奇怪的是,甚至到1962年,印度政府從未糾正過這一明顯的錯誤。顯然,外交部的某人一直沒有作好他的專業工作。這一疏忽是不能輕易加以原諒或者辯解過去的;主要由於這一錯誤,造成了關鍵性的爭執,後來的發展終於導致了戰爭。"

從後來的材料看,印方對中國的領土要求很難歸咎於某個外交部的工作人員,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1959年9月在印度議會上曾經公開表示:我們堅持麥克馬洪線,"我們認為這條線在某些地方劃的並不好,隨後我們,也就是印度政府就把它作了變動。"一條本來非法的地理界線,再由單方面一意孤行地作出變動,邊境沖突的發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5,正視歷史是國家關系健康發展的前提

40多年前的中印邊界軍事沖突發生之前、之中和之後,中國方面一直提出就邊界問題舉行談判,但當時的尼赫魯政府堅持中印邊界既定,拒不承認中印之間存在著邊界問題,因而實際上長時間拒絕和阻撓了談判的進行。

中印邊界爭端的解決不會是一個死結。實際上,中國政府早在五十年代就在認真考慮邊界問題的解決。1959年1月23日,周恩來總理在給尼赫魯總理的信中就曾經表示:"『麥克馬洪線''是英國對中國西藏地方執行侵略政策的產物,曾經引起過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從法律上講它也不能被認為是合法的。"但周恩來認為,在看到"一些令人鼓舞的重大變化"即:"這條線所關繫到的印度、緬甸已經相繼獨立,成為同中國友好相處的國家。"因此,"中國政府一方面感到有必要對『麥克馬洪線''採取比較現實的態度,另一方面也不能不謹慎從事"。周恩來所表示的"比較現實的態度"是針對"麥克馬洪線"而言的,盡管微言大意,但作為一個大國的總理,這里傳遞的信息,應該是十分耐人尋味的。在同一封信中,周恩來回應尼赫魯對中國出版地圖的指責,提出對印度出版地圖的"驚奇",僅指"對其中關於中印邊界西段的畫法",這也不能被看作是一種疏忽。

實際上,五十年代後期,中國成功地解決了同緬甸的邊界問題,其中部分經兩國確認的邊界走向即是與"麥克馬洪線"相關的。

以今天的眼光看,在五十年代後期,中國在解決邊界問題中,更多地考慮的是當時中國周邊的安全環境,考慮同西部鄰國保持友好關系的現實利益;而沒有在歷史上的法理依據,在資源和國土面積上的雙方妥協上過於糾纏。正如1959年5月16日中國駐印度大使潘自力交給印方的一份文件所坦誠表示的:"中國人民的敵人在東方,美帝國主義在台灣、在南朝鮮、在日本、在菲律賓、都有很多軍事基地,都是真對中國的。中國的主要注意力和斗爭方針是在東方,在西太平洋地區,在凶惡的侵略的美帝國主義,而不在印度,不在東南亞的一切國家。"這份實際上是由毛澤東撰寫的文稿更明確的表示:"中國不會這樣蠢,東方樹敵於美國,西方又樹敵於印度。"(《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八冊)盡管這樣的話會為今天的中國歷史學家和政治學者所研究甚至詬病;但是,話已經說得不能再明白了。遺憾的是,當時的印度政府以及以尼赫魯為代表的政治家以一種僵硬、蹣頇的態度忽視了中國政府的這種誠意,直至使中國忍無可忍,發起了自衛反擊的軍事行動。

盡管中國進行的自衛反擊取得了全面的軍事勝利,而且中方在軍事上嚴格把行動限制在自己所主張的領土范圍(即"傳統習慣線")內,但是,這場戰爭對印度的影響是沉重和深遠的。這是印度獨立以來惟一的、而且是最慘重的軍事失敗。由於接觸不到全面的歷史文獻和中方的認知,在許多印度人心中,留下了很深的被"侵略"的印象。

時至今日,許多印度學者越來越願意談到解決邊界問題的"給與拿"的原則,即"拿"東段的"阿魯納恰爾邦","給"西段的阿克賽欽,但正如印度媒體指出的,讓印度公眾接受一種被認為是有所妥協的立場,對印度政治家而言,仍然無異於一場政治賭博。同樣,在今天的國際形勢下,對中國方面而言,同意將所謂"麥克馬洪線"(大體上為東段實際控制線)作為最終的東段邊界,也是有困難的。中國的歷屆政府都拒絕承認的由帝國主義炮製的非法界線如果被正式承認,也是難於為中國人民認可的。(詳見2004年1月16日《國際先驅導報》)

解決這塊復雜的歷史拼圖,需要雙方政治家的極大智慧、耐性和誠意;更需要兩國人民對亞洲和平和穩定大局的高遠認知和胸懷。歷史告訴人類,正視歷史是國家關系健康發展的前提,妥協有時比戰斗需要更大的勇氣!所幸的是,1993年以來,中印兩國政府簽訂了在邊境實際控制線保持和平與安寧以及建立信任的兩個協議。2003年又簽署了《中印關系原則和全面合作宣言》,其中專門指出,"從兩國關系大局的政治角度出發,探討解決邊界問題的框架",兩國副外長級邊界問題聯合工作小組成立至今,以及先後舉行了十幾輪會談,並於2000年相互交換了中段邊界地區的地圖。對兩國人民而言,發展穩定、務實的睦鄰友好關系是人民之大幸!對於地圖收藏和愛好者而言,中國和印度兩大國之間的一條和平、安寧、穩定、公認的邊界,也是世界和平和歷史發展的象徵。

『捌』 印軍為什麼莫名其妙越界中印邊境,是因何事難道印軍想效仿抗日戰爭期的七七事變

事出有因、由來已久。

『玖』 解密中印邊境戰爭相關事件

起因:

中印邊界全長約2000公里,一條麥克馬洪線種下了邊界糾紛的禍根。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未至六十年代初,印方不斷升級邊境沖突。1962年8月至10月,中國曾反復建議中印雙方在官員報告的基礎上討論中印邊界問題,但印度卻堅持要中國從西段自己的大片領土上撤出,甚至要中國東段撤出位於「麥線」以北的扯冬地區,以北作為同意談判的先決條件,這就斷然關閉了和平談判之門。

1962年10月,印度當局錯誤地估計形勢,在大國支持下,向我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進攻。我西藏、新疆邊防部隊被迫進行自衛還擊。

經過:

這次自衛還擊戰,在中印邊境東段和西段進行。從1962年10月20日開始,至11月21日基本結束,歷時1個月,經歷了兩個作戰階段。

第一階段,自10月20日至28日。主要反擊方向為克節朗——達旺地區。戰前,印軍在東段和西段的兵力為1個軍部、1個師部、4個旅部、21個步兵營,約 22000人。我軍投入作戰的部隊有:西藏邊防部隊4個多團、新疆邊防部隊1個多團和昌都、林芝、山南分區的部隊。在克節朗方向,我軍根據印軍布勢前重後輕、翼側暴露、正面寬、縱深淺的特點和地形情況,採取了從兩翼開刀,迂迴側後,包圍分割,各個殲敵的戰法。自20日上午7時30分開始反擊至當天下午,便大部殲滅了該地印軍。接著,分兵5路,齊頭並進,乘勝追擊,於24、25日,先後進駐車新橋、達旺等地。在西段地區,我軍於20日8時25分對入侵加勒萬河谷和紅山頭之敵發起反擊,經1小時戰斗,全殲該敵。21日乘勝擴張戰果,至23日便全部掃除了班公湖兩岸及其以北地區的31個印軍據點。隨即揮戈南下,反擊巴里加斯地區之敵,殲其一部。昌都、林芝、山南分區部隊,也於10月20日實施反擊,先後拔除敵據點多處,進占易古通、馬尼崗、塔克新和哥里西娘等地。第一階段作戰至此便告一段落。

第二階段,自11月16日至21日,主要反擊方向為西山口——邦迪拉地區和瓦弄地區。

戰前,印度當局從全國各地調兵遣將,使東西兩段總兵力增至3萬人。我軍投入作戰的兵力也增加到13個多團並一部分炮兵。在西山口至邦迪拉方向,我軍根據印軍布勢特點,以部分兵力反擊西山口,打敵之頭;以部分兵從兩翼夾擊申隔宗、略馬東,擊敵背腹;另以部分兵力實施遠距離、大縱深的迂迴、直插德讓宗、邦迪拉之間,斷敵退路。這樣,便形成了對西山口、德讓宗地區之敵的多路向心合擊,經1天激戰,我軍佔領西山口、德讓宗、申隔宗,殲滅印軍一部。19日,佔領邦迫拉,並於略馬東地區圍殲近千名逃敵。

爾後,主力即在西山口至邦迪拉地區展開搜剿,一部分兵力繼續向南追擊,於21日進占吉莫山口、比里山口和鷹窠山口一線。在瓦弄方向,我軍一部於16日晨發起反擊,殲敵一部,印軍第4軍軍長和第11旅旅長倉皇逃走。我軍在當天下午即佔領瓦弄,一部就地搜剿,另一部分兵向南追擊,至21日,先後進至薩木維爾和金古底,逼近傳統習慣線。在西段地區,我軍於11月18日至20日,清除了殘存在我境內班公洛地區的6個印軍據點,殲滅大部守敵。在東段中部,我軍也於11月18日開始反擊,先後拔除印軍據點16處,殲敵一部。

結果:

1962年11月21日24日,中印邊境中國邊防部隊接到了毛澤東簽署的命令。

總參謀部用特急電報下發到各部隊。電文如下:

西藏軍區前指、軍區、丁指、康指、新疆軍區並成都、蘭州、北京軍區:為進一步爭取政治上的主動,中央決定我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為了促成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我軍決定於11月22日零時起,主動停火,並於12月1日開始,主動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的內側20公里地區。

1962年11月22日零時。中國軍隊遵照毛澤東的命令,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

1962年12月1日,中國軍隊主動後撤。到1962年3月1日全部後撤到1959年9月7日的實際控制線20公里以內。這是中國政府出於保持中印友好關系的願望,再一次用實際行動表示中國主張通過和平談判而不是通過武力來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誠意。

中國邊防部隊奉命將在反擊戰中繳獲的大批武器、車輛進行擦拭維修,將繳獲的其他軍用物資進行整理包裝,於12月中旬交還給印度。對被俘人員,一律不殺、不打、不罵、不侮辱、不沒收私人財物。生活上給予優待,受傷者給予治療。

中國軍隊後撤後,印軍自1963年開始,又逐步向前推進,繼續侵佔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南的中國大片領土。對此,中國政府仍以維護中印兩國的傳統友誼為重,繼續主張通過和平淡判協商解決中印邊界問題。30多年來,盡管中印兩國進行了多輪會談,但由於雙方意見分歧較大,中印邊界問題仍無長足進展。

『拾』 印度和中國邊境沖突為什麼巴基斯坦和印度交火

印度和巴基斯坦在中印對峙下交火 這是為何?

印度和巴基斯坦交火再升級。本月8日,印巴軍隊在克什米爾地區激烈交火,雙方均指責對方朝己方開火並造成人員傷亡。
8日交火雙方互相指責

巴基斯坦外交部兩度召見印度駐巴基斯坦副高級專員表示抗議。巴方表示,印軍「故意以平民作為目標,違背了國際人道主義法則,應受到譴責」,要求印度遵守雙方2003年達成的停火協議。

而印度國防部表示,「巴方先向印控克什米爾地區開火,印度軍隊進行了回擊」。

問:據了解,8月28日下午,在中印邊界錫金段越界的印度邊防人員及裝備已經全部撤回邊界印方一側。印軍越界事件已得到解決。請介紹有關情況。

答:6月18日,印度邊防部隊非法越過中印錫金段已定邊界進入中國洞朗地區。中國通過外交渠道多次向印方提出交涉,向國際社會說明事實真相,闡明中方嚴正立場和明確要求,敦促印方立即將越界邊防部隊撤回邊界印方一側。同時,中國軍隊採取有力應對措施,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合法權益。

8月28日下午14時30分許,印方將越界人員和設備全部撤回邊界印方一側,中方現場人員對此進行了確認。中方將繼續按照歷史界約規定行使主權權利,維護領土主權。
望採納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