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合同協議 » 社會學的糾紛

社會學的糾紛

發布時間: 2020-12-01 01:43:56

① 請試著論述一個國家或民族選擇以什麼方式解決糾紛或爭端,有什麼法律社會學上的含義

傳統的國際法把解決國家或民族爭端(國際爭端)的方法分為強制的和非強制的兩大類。強制的方法有:戰爭、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 、報復、平時封鎖和干涉。非強制的方法有:政治解決方法和法律解決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還發展了國際組織和國際制裁解決國際爭端的方法。非法使用武力解決國家間爭端的強制方法為現代國際法所禁止。
政治解決方法 即用談判、調查、斡旋和調停以及和解
的方法解決國際爭端。談判指爭端各當事國就爭執的問題直接進行談判,以求解決爭端。調查則是由一個國際調查委員會就引起爭端的事實進行公平調查,辨明事實,提出報告書,以促進爭端的解決。調查結果對爭端當事國沒有法律拘束力。斡旋是由第三方促成爭端各當事國自己進行談判,而該第三方自己並不直接參加談判。調停則是由第三方積極參加甚至引導談判。斡旋和調停可以由第三方應各當事國的請求而提供,也可以由第三方主動提供。斡旋和調停只具有建議性質,各當事國可以自由決定接受或不予接受,因此,斡旋和調停不具有法律拘束力。和解,又稱調解,指由一個和解委員會查明爭端中的問題,作成報告書,促進當事國和解。和解不僅要查明事實,還要提出解決爭端的建議,但這種建議對爭端當事國沒有法律拘束力。
法律解決方法 即用國際仲裁和國際司法的方法解決國
際爭端。
國際仲裁 又稱國際公斷,指當國家間發生爭端時,經
各當事國同意,由各當事國所選任的仲裁員在尊重國際法的基礎上,對爭端作出有拘束力的裁決。(見國際仲裁)
司法解決 指在國際爭端各當事國同意的基礎上,由一
個常設的司法機關,根據國際法,對於提交給它的爭端進行審理,並作出有拘束力的判決。一般性的國際司法機關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的。國際聯盟於1922年設立了國際常設法院。聯合國於1946年設立了國際法院。國際常設法院於1946年解散,為聯合國國際法院所代替。

國際爭端的和平解決 是國家按照現代國際法用和平
方法解決其爭端的原則和制度。和平解決國際爭端
的實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就已存在。但是由於傳統
的國際法肯定國家用戰爭或非戰爭的武力方法解決其國
際爭端的合法性,因此,那時尚不存在和平解決國際爭端
的原則。1919年《國際聯盟盟約》的規定實際上賦予和平
解決爭端以一定的義務性。1928年8月27日的《廢棄戰
爭作為國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條約》(《非戰條約》)首次宣布廢棄戰爭作為推行國家政策的工具,並規定締約國只
能用和平方法解決它們之間的一切爭端。但是公約中卻
沒有明文禁止國家在其國際關繫上使用武力或武力相威
脅。1945年的《聯合國憲章》明確規定禁止違反憲章使用
武力或武力威脅等一切非和平方法,這就不僅使傳統國
際法所認可的戰爭方法成為非法,而且否定了一切不合
法的非和平方法的法律地位,從而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
的國際法制度確立了新的原則。憲章為「爭端之和平解
決」單列一章,規定各國間的爭端「應盡先以談判、調查、調停、和解、公斷、司法解決、區域機關或區域辦法之利用,或各該國自行選擇之其他和平方法,求得解決」。此外,如果爭端不能通過上述方法獲得解決,爭端當事國還應將爭端提交安理會處理。

② 社會學沖突論是什麼

所謂沖突論,就是社會學家對社會上的各種沖突和矛盾所做的一系列理論探討。
社會學中所謂的沖突論 , 其中的沖突指的應是在社會階級中所存在的不平等的對立.

③ 在社會學中用沖突理論分析媒體暴力,能分析出什麼

功能來論:或稱結構功自能論。認為任何一種文化現象,不論是抽象的社會現象,如社會制度、風俗習慣、思想道德等;還是具體的物質現象,如手杖、工具器皿等都滿足人類實際生活需要的作用,即具有一定的功能。它們中的每一個與其它現象互相關聯、互相作用,都是整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沖突論:社會沖突理論以科塞、達倫多夫為代表,重點研究社會沖突的起因、形式、制約因素及影響,是對結構功能主義理論的反思和對立物提出的。結構功能主義強調的是社會的穩定和整和,代表社會學的保守派,社會沖突論是強調社會沖突對於社會鞏固和發展積極作用,代表社會學激進派。

④ 社會沖突的社會學概念是什麼

科塞的沖突理論中:沖突是價值觀、信仰企圖中和,傷害,消除對方以及對於稀缺的地位、專權利和屬資源的分配上的爭斗。社會沖突具有破壞性,分裂性,動盪性,但也具有整合,穩定,平衡功能。(沖突理論發展很久遠啊,大家各說各話,沒有統一標准啊。)

⑤ 請問社會學:「請結合實際談談你對社會角色沖突的理解。」如何回答

社會角色沖突是指個人在所履行的兩個或多個社會角色之間或角色與人格之間,有難以相容內感,容角色沖突也可發生於個人遭受來自不同群體的不可調和的壓力,或出現在角色定位模糊之時。社會角色沖突較易發生在家庭關系中。例如,一位男性,在工作場合中扮演警察的角色,在工作結束後,回到家庭里,需要扮演父親的角色。但因為他在多個社會角色扮演時轉換發生問題,將警察的角色期待帶入到父親角色中,表現為:對孩子要求極為嚴格、聲色俱厲等表現,由此因為社會角色沖突而引發了家庭關系問題。
(完全原創)

⑥ 社會沖突論的沖突理論

Conflict Theory
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形成的西方社會學流派。以率先反對當時佔主導地位的結構功能主義而著稱。它強調社會生活中的沖突性並以此解釋社會變遷。
形成作為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沖突現象,曾受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許多社會理論家的廣泛關注。20世紀40年代中期以後,以T.帕森斯為代表的結構功能主義,強調社會成員共同持有的價值取向對於維系社會整合、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將沖突視作健康社會的「病態」,努力尋求消除沖突的機制。50年代中、後期,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短暫穩定的消退和沖突現象的普遍增長,一些社會學家開始對帕森斯理論的精確性產生懷疑。他們吸取古典社會學家,特別是K.馬克思、M.韋伯、G.齊美爾等人有關沖突的思想,批評和修正結構功能主義的片面性,逐漸形成繼結構功能主義學派之後有重大影響的社會學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國的L.A.科塞、L.柯林斯,德國的R.達倫多夫,英國的J.賴克斯等。
科塞的沖突理論科塞在《社會沖突的功能》(1956)中最早使用了「沖突理論」這一術語。他反對帕森斯認為沖突只具有破壞作用的片面觀點,力圖把結構功能分析方法和社會沖突分析模式結合起來,修正和補充帕森斯理論。科塞從齊美爾「沖突是一種社會結合形式」的命題出發,廣泛探討社會沖突的功能。他認為,沖突具有正功能和負功能。在一定條件下,沖突具有保證社會連續性、減少對立兩極產生的可能性、防止社會系統的僵化、增強社會組織的適應性和促進社會的整合等正功能。
達倫多夫的沖突理論達倫多夫認為,社會現實有兩張面孔,一張是穩定、和諧與共識,另一張是變遷、沖突和強制。社會學不僅需要一種和諧的社會模型,同樣需要一種沖突的社會模型。為此,社會學必須走出帕森斯所建構的均衡與和諧的「烏托邦」,建立起一般性沖突理論。在《工業社會中的階級和階級沖突》(1957)中,達倫多夫主要吸取了韋伯關於權威和權力的理論,以此為基礎建立其階級和沖突理論。他認為,社會組織不是尋求均衡的社會系統,而是強制性協調聯合體。社會組織內部的各種不同位置具有不同量的權威和權力。社會結構中固有的這種不平等權威的分布,使社會分化為統治和被統治兩大彼此對立的准群體。在一定條件下,准群體組織表現為明顯的利益群體,並作為集體行動者投入公開的群體沖突,從而導致社會組織內部權威和權力的再分配,社會暫時趨於穩定與和諧。但權威的再分配同時也是新的統治和被統治角色的制度化過程。和諧中潛伏著沖突的危機,一旦時機成熟,社會成員就會重新組織起來,進入另一輪爭奪權力的沖突。社會現實是沖突與和諧的循環過程,而「權力和抵制的辯證法乃是歷史的推動力」。
賴克斯的沖突理論賴克斯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出發,賴克斯描述了「統治階段的情境」:統治集團支配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並運用強制性權力迫使社會整合。在這種情形中,經濟分配體系向不同群體分發一定量的物質生活資源;政治權力體系分配權力以「防範任何破壞經濟分配體系的行為發生」;終極價值體系確認「這種政治權力體系的合法性」;宗教儀式則具有「促使人們遵從終極價值體系的功效」。他認為,這種貨幣→權力→價值→儀式的一體化社會結構,是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的。生活手段分配上的極端不平等,必然造成被統治階級不滿情緒的日益增長,促使其成員將個人利益置於群體利益之下而結成集體行動者。一旦統治和被統治階級之間的權力對比發生變化,社會就會由「統治階段的情境」向「革命情境」運動,最終導致統治階級的倒台。沖突的雙方即使認識到激烈的沖突比適度的讓步將會付出更高的代價,從而彼此作出妥協,但這種「休戰情境」也是極不穩定的。沖突雙方繼續尋找能夠滿足自己單方面利益的手段,一旦找到了這種手段,權力的平衡立即被打破,沖突隨即重新取代暫時的和平。
柯林斯的沖突理論1975年,柯林斯的《沖突社會學:邁向一門說明性科學》一書出版,標志著沖突問題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早期沖突論者只是對結構功能主義進行補充和修正,認為秩序理論和沖突理論同是有用的理論工具。柯林斯認為,社會沖突是社會生活的中心過程,僅僅提出一種補充性「沖突理論」不足以說明這一過程,必須建立一門以沖突為主題的社會學。早期沖突論者主要關注宏觀社會結構問題,並把社會結構視作外在於個人的強制性力量。柯林斯則認為,社會結構是行動者的互動模式,是在行動者不斷地創造和再創造中產生並得以持續的。對宏觀社會結構的理解不能脫離建構這些結構的行動者。他吸取了現象學和民俗學方法論的研究成果,力圖為宏觀社會學奠定微觀基礎。與早期沖突論者注重理論和意識形態問題不同,柯林斯強調必須建立假說—演繹的命題系統,並從經驗上加以驗證。唯有如此,才能使沖突社會學真正成為一門說明性科學。柯林斯為沖突問題的研究打下了新的基礎,標志著狹義上的「沖突理論」作為一個流派已經式微。
米爾斯的沖突理論在戰後早期,就像帕森斯和默頓一樣,很多社會學家都屬於功能主義傳統。但C·賴特·米爾斯(C. Wright Mills 1916-1962)則是一個例外,他是所稱的「沖突論」發展中的重要人物。米爾斯既批評芝加哥學派的「鐵桿經驗論」,又批評帕森斯的「總體理論」,認為他們缺少社會關注。他曾將自己描述為「樸素的馬克思主義者」,但是他既受到馬克思的影響,也受到韋伯的影響。米爾斯全身心地介入他所處時代的社會問題與政治活動;他尤其希望看到,美國的財富和權力能夠更平等的分布。

⑦ 法律范疇內的「糾紛」與社會學中的「沖突」,怎麼理解

兩者是兩個學科中的專有術語。其實,兩者是有很多相同之處的(在很大層面上)。法律中的糾紛是行為主體之間權利義務方面出現了一定差別。而社會學中的沖突,則是兩主體之間在利益及其他方面產生了矛盾。個人之見

⑧ 社會沖突論的起源

社會沖突理論以率先反對當時佔主導地位的結構功能主義而著稱。它強調社會生活中的沖突性並以此解釋社會變遷。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國的L.A.科瑟爾、L.柯林斯,德國的R.達倫多夫,英國的J.賴克斯等。
科瑟爾在《社會沖突的功能》(1956)中最早使用了「沖突理論」這一術語。他反對帕森斯認為沖突只具有破壞作用的片面觀點,力圖把結構功能分析方法和社會沖突分析模式結合起來,修正和補充帕森斯理論。達倫多夫則認為,社會現實有兩張面孔,一張是穩定、和諧與共識,另一張是變遷、沖突和強制。社會學不僅需要一種和諧的社會模型,同樣需要一種沖突的社會模型。為此,社會學必須走出帕森斯所建構的均衡與和諧的「烏托邦」,建立起一般性沖突理論。而賴克斯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出發,反對帕森斯以價值規范為重心的秩序理論,強調物質生活手段的分配應該在建構社會模型時占據優先地位。在《社會學理論中的關鍵問題》(1961)中,賴克斯生動地描述了「統治階段的情境」。1975年,柯林斯的《沖突社會學:邁向一門說明性科學》一書出版,標志著沖突問題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早期沖突論者只是對結構功能主義進行補充和修正,認為秩序理論和沖突理論同是有用的理論工具。柯林斯認為,社會沖突是社會生活的中心過程,僅僅提出一種補充性「沖突理論」不足以說明這一過程,必須建立一門以沖突為主題的社會學。

⑨ 如何看待文化之間的沖突 社會學

文化沖突往往會給個人和民族造成心理乃至生理上的痛苦,尤其是通過戰亂帶來的文化沖突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民族都是要不得的(這種情況還可以從另一層意義做出分析結論,略).但文化沖突是一種客觀現象,誰都無法迴避也無法制止,同時文化沖突促進著各民族文化的發展,使人類不斷取得進步,因此,從哲學的高度來看,文化沖突的正面作用遠遠要大於負面作用.認識到這一點,是正確地對待文化沖突的出發點.
懼怕外來文化,對文化沖突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誠惶誠恐的民族,其文化一定是虛弱的封閉型的——猶太民族分散在世界各地,其文化與一些民族的文化尤其是法西斯文化發生著劇烈的沖突,但這個民族從來就沒有那種文化「恐懼症」,而是在不斷的文化沖突中吸取各種營養所以猶太文化的生命力是強大的,開放型的,其內聚力不僅世界著名,而且創造力極強,出現了愛因斯坦、馬克思、弗洛依德等人類思想的巨人.
日本大和民族的文化雖然屬於東方文化圈,但由於日本人有著強烈的島國意識和生存意識,使之具有很強的協作精神和主動攻擊別人的願望——在一個沒有多少資源的「孤島」上,危機感和外在的生存壓力促使他們的生存能力變得非常很強,在這種情況下千百年來所形成的文化必然是主動型、實用型的,並且兼容性很大,是開放式的——為我所用,是其文化最顯著的特點,所以,在美國人的炮艇敲開了日本的大門後,日本人便很容易接受外來文化.明治維新時期和二次大戰後的兩次外來文化大入侵,使日本文化得到了很大改造,今天的日本民族既不是過去的自己,也不是西方或其它民族的同化物,該民族以嶄新的面貌,使自己的國家成為當今世界上的一流國家,而善於吸收、善於學習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也曾發生過兩次外來文化的大入侵,但民族心理的保守、封閉、使兩次沖突的結果都未能使自己獲的較大的進步.我們的民族文化不僅沒有猶太文化和日本文化的那種優點,而且排他性很強,一些學者認為,中華民族文化曾經造就過燦爛輝煌的農業文明,但由於清政府的閉關鎖國造成了近代以來的落後,萬里長城就是保守、封閉、排他性文化的象徵.
要消除落後,縮短差距,實現現代化,就必須克服文化恐懼症,實行全面開放的文化政策,使民族文化在外來文化的刺激下重新煥發出活力,獲得快速發展.實現現代化,從根本上講就是實現民族文化的現代化.今天我們搞市場經濟,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從文化角度講就是要向西方學習.英國哲學家羅素指出,東方文化強調的是和諧,西方文化強調的是斗爭.這個斗爭不是人與人之間的「窩里斗」和所謂的階級斗爭,而指的是人與大自然的一種對立關系.生產力反應的是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西方文化積極向上的斗爭精神無疑會使社會生產力發展很快,為西方物質文明打下了有力的基礎.我們的和諧是人與自然的戲謔,天人合一更多的指向是一種人生境界,是玄覽體驗到的無為而無不為的藝術智慧.因此,中國人注重人倫關系和個人道德的修煉,當然,這正是我們民族文化的偉大之處,但恰恰就在這里又反映了我們的文化對創造物質財富的先天性不足.所以,有人提出當今時代是中西文化大對流的時代,因為西方人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和和諧,我們需要的是大力發展生產力.
可惜的是,直到今天我們還不敢承認人家的長處,談到西方文化猶如談虎色變般地恐懼,稍不注意就會扣上一頂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帽子,這說明我們的民族心理還是十分脆弱十分保守的,而一些人仍停留在「文革思維」階段,動不動就隨便用大帽子壓人甚至整人,對發展民族文化,開展正常的學術爭鳴,搞好經濟建設是十分有害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日漸加深,有的人對此造成的傳統道德失落、價值迷亂、信仰真空等現象表示擔憂,但這是必然的,是舊的文化系統受到外來文化沖擊後必然要出現的系統性紊亂.只有舊的封閉系統被打破新的開放系統才能形成.因而,這種紊亂從哲學高度看是文化在進步的表現,是舊的有序狀態到無序狀態再到新的有序狀態的一個必然階段.當然增強識別能力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尊重時代選擇,相信文化的發展有一種自動選擇和篩選的機制,文化的相對性是很強的,許多文化是非問題的衡量標準是多重的,很難使人把握.過去曾把吃瓜子,穿高跟鞋說成是資產階級生活作風,把電子音樂稱為資產階級的靡靡之音,現在聽見有誰這么說則感到荒唐可笑,說明這些方面在經過沖突後已被我們承認和接受了,但今天我們和外來文化的許多地方還很過意不去,誰是誰非歷史將會自然做出抉擇.
正確對待文化沖突需要一個人一個民族必須具備一定的認識高度、開明的態度和廣闊的胸懷.

⑩ 社會學中用沖突理論分析媒體暴力

功能復論:或稱結構功能論。認為任制何一種文化現象,不論是抽象的社會現象,如社會制度、風俗習慣、思想道德等;還是具體的物質現象,如手杖、工具器皿等都滿足人類實際生活需要的作用,即具有一定的功能。它們中的每一個與其它現象互相關聯、互相作用,都是整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沖突論:社會沖突理論以科塞、達倫多夫為代表,重點研究社會沖突的起因、形式、制約因素及影響,是對結構功能主義理論的反思和對立物提出的。結構功能主義強調的是社會的穩定和整和,代表社會學的保守派,社會沖突論是強調社會沖突對於社會鞏固和發展積極作用,代表社會學激進派。
互動論:或叫符號互動論,一種主張從人們互動著的個體的日常自然環境去研究人類群體生活的和理論派別。符號互動論認為事物對個體社會行為的影響,往往不在於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世俗化的內容與功用,而是在於事物本身相對於個體的象徵意義,而事物的象徵意義源於個體與他人的互動(這種互動包括言語、文化、制度等等),在個體應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時,總是會通過自己的解釋去運用和修改事物對他的意義。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