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什麼會簽訂廣場協議
❶ 日本《廣場協定》怎麼會事
1985年9月22日,G5集團(來法國、源西德、日本、美國、英國)代表在美國紐約市廣場飯店(The Plaza Hotel)簽署協議,計劃採取政府幹預貨幣市場的手段降低美元對日元與馬克的比價。「廣場協定」也因此得名。
五國集團(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於1985年8月達成共識,計劃降低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的匯率。早在幾個月前美元就已經開始貶值,而「廣場協定」加速了這一進程。這項行動是有必要的,因為美元的過分堅挺導致美國出口商難以在國外銷售產品,進而削弱了美國經濟。
協議生效後的兩年時間里,美元對日元的匯率降低了51%。貶值在絕大部分上是取決於參與協議執行的各中央銀行;在聯合干預的末期,貨幣投機行為也導致了美元的持續貶值。與20世紀90年代發生的某些金融危機(比如墨西哥、阿根廷分別發生在1994年與2001年的金融危機)不同的是,這次美元貶值是事先計劃好的,並以事先通告的有序方式進行,沒有導致世界市場的金融恐慌。
❷ 日本為什麼會簽廣場協議
歐美施壓唄。
❸ 日本當年為什麼不拒絕簽訂廣場協議呢
日元升值能夠讓國際資本流向日本,而對一個發達的國家來說國際資本的流入則會帶動虛擬經濟的提升,對自身的經濟結構調整是有利的,相反,一個發展中國家如果國際資本過多流入進非實體經濟那麼是很有害的,比如印度就是如此。
80年代日本的「雁型陣列」將高端產業留在本土,將低端產業逐步過渡到韓國、台灣地區、泰國、印尼就是經濟結構調整的表現。
所以個人的看法是,日本人應該覺得日元升值是對自己有利的有助於經濟結構的改革,只是沒想到資本的逐利性完全無法控制,當炒房炒股就能賺錢時,誰沒事兒還搞實體啊。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在這里多說一句,我國不惜成本的發展大飛機、一帶一路、各種高新產業,從長遠利益考量是相當明智的!一個大國,自身產業的全面性和可替代性一定要有!
❹ 美國為什麼能成功逼迫日本簽訂廣場協議
說得太片面了,是逼迫的,當時美國聯合德國、英國、法國等幾個國家要日本版簽這個協議的權,跟軍事方面沒有關系的,如果日本不簽這個協議,這幾個國家拒絕和日本做生意的,日本形勢所迫,無奈免強簽下協議。以前日元是300元換100美元。也是固定的匯率,當時日本是全世界經濟發展最好點,沒有一個國家比得上日本,真的富的流油啊,經濟發展好錢就多了,日本人就准備用錢把美國的紐約整個城市都買下來。美國人會傻到這個程度啊?把國土賣給日本啊?所以,當日本簽下這個協議後,日本匯率從300日元換100美元,升到70多日元換100美元啊。這一次日本的羊毛被美國剪得好慘啊!日本全國的經濟全部陷入危機。全國每年有幾千家企業倒閉啊。日本經濟倒退10年以上。可憐的日本人跳樓的自殺有多少啊?就現在日本元氣還沒有恢復過來的,什麼都不知道就不要說,不要不懂裝懂亂說一通,誤導別人。
❺ 給我解釋一下廣場協議為什麼獲利的不是日本
日本經濟進入十多年低迷期的罪魁禍首就是「廣場協議」。但我認為,日元大幅升值為日本企業走向世界、在海外進行大規模擴張提供了良機,也促進了日本產業結構調整,最終有利於日本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日本泡沫經濟的形成不應該全部歸罪於日元升值。 縱觀日本經濟近三十年來的發展,1985年的廣場協議是一個轉折點。有分析指出,廣場協議後,受日元升值影響,日本出口競爭力備受打擊,經濟一蹶不振了十幾年。甚至在經濟學界,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廣場協議是美國為整垮日本而布下的一個驚天大陰謀。 匯率變動帶來的最大影響並非是產品的輸出、輸入,而是資本的流動和與之相應的財富效應。日本經濟從「廣場協議」中受到最大的影響,也來自於後者。 「廣場協議」後,美元急速下跌。大量市場參與者因為恐懼非理性地拋售美元,這也正是盧浮會議上各國首腦不得不朝另一半臉也打上一耳光的原因。 影響; 1 日本是一個外向型經濟的國家 幾乎無資源 農產品也不能自給 幣值上升 意味著出口乏力 進口增多 同時相當於美元相對於日元貶值 美元外債縮水 這不是把日本熬幹了嗎?
2 繼續前面的說法 日元升值確實意味著能換更多的美元 但很遺憾 國際貿易是以美元而不是日元結算 也就是說 是日本人賺到的美元能夠換的日元越來越少 同樣一筆出口貿易 日本並沒有少出口東西 但其盈利在日本國內能夠買到的東西更少了
這可謂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日本經濟本來過熱 美國人還步步緊逼 造成崩潰是可想而知的 其實類似的情況中國也有 但中國有兩個條件日本沒有 一是獨立自主的金融政策 二是國際金融危機的歷史機遇 前者保證了人民幣的穩定 使過熱經濟產生的泡沫有了一個較寬松的散發時間 後者基本是直接給過熱的經濟潑冷水散熱 導致防過熱直接跨越到保增長……(莫非是天意?) 就說到這里咯! 謝謝了!採納吧~ 我等我哦!`~hh
❻ 日本的「廣場協議」是怎麼回事
釋義: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協議。因協議在廣場飯店簽署,故該協議又被稱為「廣場協議」。
❼ 廣場協議簽署之後 日本的經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附原因...
經濟停滯後被人稱之、失去的十年,原因日元升值,出口下降,經濟泡沫破裂,日本是外向型經濟體,對外貿易對經濟影響太大。這也是我國對於人民幣升值一直很警惕的原因以防重蹈日本覆轍。
❽ 80年代著名的廣場協議,不光小日本,德國也簽了,而且貨幣也升值,為什麼小日本就玩完但德國好好的沒事呢
lz這是在鳳凰網上看的一評論。你看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陳東海:日本當年到底失誤在哪裡
2010年10月22日 08:12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大 中 小】 【列印】 共有評論7條
陳東海
鑒於一場牽涉甚廣的「匯率戰爭」的硝煙似正彌漫於不少經濟體,今、明兩天將於慶州舉行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將第一次對此進行仲裁。一旦分歧太大,韓國政府擔心下月首爾G20峰會將成為主要國家間的「匯率戰場」。
說到匯率戰,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就是25年前的「廣場協議」。其實,廣場協議並非是日本一家被迫與美國簽訂城下之盟,而是諸多國家都與美國簽署了這個協議。1985年9月22日,美國財政部長貝克、日本財長竹下登、前聯邦德國財長斯托登伯、法國財長貝格伯、英國財長勞森等五個發達工業國家財政部長及五國中央銀行行長在美國的紐約廣場飯店(Plaza Hotel)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的協議,使美元對主要貨幣有序地下調,以解決美國巨額的貿易赤字。
「廣場協議」簽訂後,上述五國在國際外匯市場大量拋售美元,繼而形成市場投資者的拋售狂潮,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度貶值。廣場協議前一個交易日,美元兌日元收盤於240.10,而9月底則收盤在216.5,到了1985年12月31日,則收盤在200.25。到了1988年1月底,美元兌日元最低到過120.18。1995年,美元兌日元創造了79.70的歷史低點。廣場協議2年多後,日元第一輪升值結束,最大升值99.78%,而10年後,日元已升值了201.26%。
不少人根據以上的數據,一口咬定日本在上個世紀90年代和2000年後的經濟困境是廣場協議導致的。這種認識非常膚淺,完全是搞錯了日本經濟困境的根本原因。應該看到,在廣場協議以後,當時的德國馬克和法國法郎,以及英鎊,兌美元同樣有幅度非常大的升值。廣場協議前後,從1985年1月至1987年年底,馬克升值了101.27%,法郎最大升值了100.55%,英鎊升值了66.98%。而瑞士法郎、義大利里拉等許多貨幣在這期間都兌美元有大幅度升值。這些國家都沒有發生日本失去十年、再失去二十年的遭遇。這說明日本的問題不具有共性。
從GDP的季率來看,廣場協議簽署以後,日本經濟增速只稍微回落了兩個季度,而後反而加速上升,並在隨後總體上保持了五年的擴張期。只是在1990年年底以後,日本泡沫經濟膨脹並破滅後,GDP增速才遲緩起來。在簽署廣場協議後,日本貿易順差總體上保持穩定,只在個別月份有過迅速下降的記錄,但很快又恢復。馬克大幅度升值以後,德國的貿易順差大幅度上升,只是在1990年7月以後,才突然快速下降,但也僅在1991年5月前後出現過短暫的貿易逆差,而後迅速回復到順差狀態,且順差數額節節攀升。在法郎大幅度升值後的4年多里,法國的貿易順差也是上漲的。過了12年之後,法國的貿易狀況才出現傾向性的惡化。雖然英國貿易逆差在廣場協議以後上升過,但在九十年代又開始縮小。直到接近2000年以後,貿易逆差才單向擴大。因此,廣場協議雖然導致日元、馬克、法郎和英鎊對於美元快速、長期、大幅度升值,但並沒有導致日本、德國、法國和英國的貿易狀況惡化。
現在足以得出結論,日本的困境,是其國內其他經濟政策失誤導致的。日本政府沒有盡早從依賴外部市場的思維中走出來,重視外部因素而輕視內部因素,政策的重點瞄準了廣場協議可能給予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上。根據學者的研究,日本因擔心「升值蕭條」,為避免其持有的大量美國資產貶值和支持美元發行,減輕日元升值可能出現的對國內經濟的不利影響,在日元大幅升值後,仍採取了持續的擴張性貨幣政策,特別是超低利率政策。利率長期處於超低水平,金融機構貸款大量增加,導致了1988年至1990年資產泡沫的產生。大量過剩資金開始流入股市和房地產市場,引起了股價和房地產價格的暴漲,釀成了泡沫經濟。
德國等國卻眼睛向內,其央行以穩定物價為己任,沒有實行超低利率和超量貨幣發行的政策,因此在這些國家沒有爆發樓市和股市泡沫,當然也就沒有泡沫破滅後的長期衰退或者是蕭條。
廣場協議的全面真實的分析說明,比起匯率戰,國內政策的失誤將對國民經濟造成更重大的損害。這個道理,蒙代爾在不可能三角理論中已有揭示。這一理論揭示:獨立貨幣政策、資本自由流動和固定匯率三者不可能同時滿足,而三者的重要性是依次遞減的。只是蒙代爾後來為了固守其「最優貨幣區」的教條理論而走上了反對自己這一理論的道路,片面地、不恰當地強調固定匯率而忽視獨立的貨幣政策的重要性。日本在廣場協議以後,依然認為匯率政策是最重要的,為了彌補日元升值後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貨幣政策大推泡沫經濟,喪失了根據國內情況制訂因地制宜政策的獨立性,終於釀成大錯。
因此,在即將到來的G20首爾峰會上,各經濟體最好能在匯率問題上達成共識。即使達不成協議,爆發匯率戰,也應把政策重點放在國內,應牢牢記取日本倚重匯率政策而喪失貨幣政策獨立性的教訓,切勿重蹈覆轍。
❾ 1985年日本簽署的廣場協議是怎麼一回事情
1985年9月22日,新上任的美國財政部長詹姆斯.貝克爾和西德、日本、法國、英國的財政部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了秘密會議,五國財政部長決定同意美元貶值,共同簽定了所謂《廣場協議》,協議指出:建議進一步加強彼此的合作,使非美元貨幣合理增值。
美元貶值直接導致了日元的大幅上升,在《廣場協議》正式簽定的第二天,美元對日元的匯率立即下跌了4.3%在接下來的六個星期,美國一直在不斷使美元貶值,到10月底,美元共貶值了12%,變為1美元兌換205日元,到1986年9月,為1美元兌153日元。
在嘗到甜頭之後,部分獲利回吐的國際資本卷土重來,日本的股票市場和房地產業則像海綿吸收水分一樣大量吸收廉價外來資金。從1986年到1989年,日本的房價提高了兩倍。但隨著日元套利空間日益縮小,國際資本開始獲利撤離,由外來資本推動的日本房產泡沫爆裂,這在1990年9月就顯現出徵兆:日經股票市場平均虧損44%,相關股票平均下跌55%。到1993年,房地產經濟開始全面崩潰,日本21家主要銀行宣告產生1100億美元的壞賬,其中1/3與房地產有關。最終日本房價下跌了50%。
此後,日本即迎來歷史上最為漫長的經濟衰退,日本經濟和房地產陷入了長達14年的蕭條和低迷。
❿ 上世紀80年代日本簽訂的廣場協議是怎麼一件事,對日本的影響是什麼
在網路搜「廣場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