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合同協議 » 刑事糾紛的解決途徑

刑事糾紛的解決途徑

發布時間: 2020-12-10 21:21:06

⑴ 法律的訴訟方式有哪些區別

含義就不具體說了,其他網友都說過了,贅述無意。通俗點說,刑事訴訟程序是涉及到刑事違法問題時使用的程序,嚴重點的燒殺淫略、販毒走私、叛國投敵,小事也有重婚偷盜等;民事訴訟程序解決民事糾紛的法律程序,比如自然人的離婚繼承、其他財務關系和身份關系的糾紛,法人的設立破產等;而行政訴訟是「民告官」的訴訟程序,行政訴訟主體雙方是特定的,原告一方是「民」被告一方是「官」。
提起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到法院。提起刑事訴訟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事情鬧到了公安機關,由公安機關立案偵查,之後提交檢察機關審查起訴,最後提交法院審理,這種是所謂的公訴程序,公訴程序中還有一種是檢察院自偵案件,就是涉及到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職務犯罪的案件,這些案件檢察機關自己偵查立案,就不用公安機關了;另一種是自訴案件,當事人直接向法院起訴即可。其實刑事案件訴訟程序中的公訴部分不用老百姓操心,走程序是公檢法的事,跟著公檢法的程序來就好了。
老百姓接觸到的最多的是民事訴訟,因為老百姓之間即平等主體之間的社會活動交往比較多,糾紛也相對多,這種糾紛嚴重了才會涉及到刑事問題,才使用行使訴訟,否則都是民訴的解決范疇。「官民」之間的交往少了很多,糾紛自不比「民民」來的多了。

⑵ 民事糾紛超過多久沒有調解就會被轉成刑事案

民事糾紛,不會因為沒有調解就轉化為刑事案件,這是性質完全不同的案件,有本質的區別。

1、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

《民法總則》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修理、重作、更換;

(七)繼續履行;

(八)賠償損失;

(九)支付違約金;

(十)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十一)賠禮道歉。

法律規定懲罰性賠償的,依照其規定。

本條規定的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二、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

刑罰,是由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在《刑法》中確定的,由人民法院對犯罪分子適用並由專門機構執行的最為嚴厲的國家強制措施。根據《刑法》規定,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

(1)主刑。是對犯罪分子適用的主要刑罰方法,只能獨立適用,不能附加適用,對犯罪分子只能判一種主刑。主刑分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

(2)附加刑。是既可以獨立適用又可以附加適用的刑罰方法。即對同一犯罪行為既可以在主刑之後判處一個或兩個以上的附加刑,也可以獨立判處一個或兩個以上的附加刑。附加刑分為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對犯罪的外國人,也可以獨立或者附加適用驅除出境。

此外,中國刑法還規定了非刑罰的處理方法,即對犯罪分子判處刑罰以外的其他方法。包括:由於犯罪行為而使被害人遭受經濟損失的,對犯罪分子除刑事處罰外,判處賠償經濟損失;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根據情況予以訓戒或者責令其反省悔過、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或者由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罰或者行政處分。

⑶ 如何更好的界定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的法律適用

首先,調整范圍,法律適用、處理方式、訴訟當事人等方面都有本質的不同。
刑事案件就是因犯罪行為而導致刑事訴訟進行的事件。刑事案件與犯罪及其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有不可分隔的聯系。犯罪行為的產生是刑事案件得以存在和發生的唯一的、根本的依據。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犯罪行為及其被公安、檢察、法院追訴的訴訟過程,構成了刑事案件的全貌。由於刑事案件與犯罪和觸犯刑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因此對它的處理具有很強的國家性和強制性。非經公、檢、法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進行訴訟,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其他任何不享有偵查、檢察和審判職權的國家機關、社會組織或個人,都無權對刑事案件作出任何的處理。
民事經濟案件與刑事案件不同,狹義上講是因為當事人之間民事或經濟糾紛的產生而導致民事訴訟進行的事件。民事訴訟的過程,就是法院對當事人之間的民事或經濟糾紛進行審理和裁判的過程。民事經濟案件的裁判權只能由法院行使。在許多情況下,民事經濟糾紛因簡單明了也可以經過調解得以處理。民事經濟案件與民法和經濟法不可分隔,其的解決必然與民法和經濟法的執行或運用相關。民事或經濟行為的自願、公平性,決定了在糾紛產生以後也可以通過協商和解、調解或仲裁的方式解決。可見,民事經濟案件從廣義上講並不一定導致訴訟的產生,法院裁判的強制性處理是解決民事經濟案件的重要的、終局的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在當事人之間有約定的情況下,仲裁機構正確合法的裁決,也同樣會導致有關經濟案件的終結。民事或經濟案件往往與當事人之間的合同相聯系,這種契約可以是書面的或口頭的等許多形式。因此,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講,民事經濟案件的處理也就是在處理當事人之間的契約糾紛,這也是市場經濟社會的重要和根本的特證之一

⑷ 違反經濟法的法律責任有哪些簡述並舉例

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因實施了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行為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違反經濟法的法律責任是指經濟法主體因實施了違反經濟法律法規的行為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經濟法主體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有以下三種:
(一)民事責任
民事責任是指經濟法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規依法應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經濟法主體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
(二)行政責任
行政責任是指經濟法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規依法應承擔的行政法律後果,包括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根據《行政處罰法》的規定,行政處罰的種類包括: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吊銷許可證、暫扣或吊銷營業執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行政處分的種類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職;留用察看;開除等。
(三)刑事責任
刑事責任是指經濟法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規構成犯罪依法應承擔的刑事法律後果,即刑罰。根據《刑法》規定,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的種類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的種類包括:罰金①;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附加刑也可以獨立適用。對犯罪的外國人可以獨立適用或附加適用驅逐出境。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單位應當負刑事責任,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直接負責的責任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
二、經濟糾紛的解決途徑
經濟糾紛是指經濟法主體在經濟管理與經濟活動中產生的權益爭議。為了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經濟的正常運行,必須採取有效的方式對經濟糾紛予以及時解決。解決經濟糾紛的途徑主要有:當事人協商和解、有權機關進行調解(包括民間調解、行政調解、仲裁調解和法院調解)、仲裁、行政復議和訴訟。對不同類別經濟法主體之間的糾紛,法律規定了不同的解決糾紛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方式為仲裁、行政復議和訴訟。
(一)仲裁
仲裁是指仲裁機構根據糾紛當事人之間自願達成的協議,以第三者的身份對所發生的糾紛進行審理,並作出對爭議各方均有約束力的裁決的解決糾紛的活動。仲裁是一種解決經濟糾紛的有效方式,在現實生活中被廣泛地應用,與其他解決糾紛的方式相比,更為靈活便利。仲裁的基本法律規定是1994年8月對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9次會議審議通過,並於次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以下簡稱《仲裁法》)。
1.仲裁的基本原則。根據《仲裁法》的規定,仲裁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自願原則。根據這一原則,當事人如果採取仲裁方式解決糾紛,必須首先由雙方自願達成仲裁協議。沒有仲裁協議,一方申請仲裁的,仲裁組織不予受理;當事人還可以自願選擇仲裁機構及仲裁員;當事人也可以自行和解,達成和解協議後,可以請求仲裁庭根據和解協議作出仲裁裁決書,也可以撤回仲裁請求;當事人自願調解的,仲裁庭應予調解。
(2)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公平合理地解決糾紛原則。仲裁機構應以客觀事實為根據,以民事實體法和程序法作為作出仲裁裁決的標准;為了准確地認定事實,仲裁庭必須充分聽取雙方當事人的陳述、證人證言和鑒定人的鑒定意見,防止偏聽偏信和主觀臆斷。仲裁庭認為有必要收集的證據,可以自行收集。在適用法律時,法律有明文規定的,按照法律的規定執行;無明文規定的,按照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公平合理原則處理;不偏袒任何一方,也不對任何一方施加壓力。
(3)仲裁組織依法獨立行使仲裁權原則。仲裁組織是民間組織,它不隸屬任何國家機關。仲裁組織僅對法律負責,依法獨立進行仲裁,不受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法院可以依法對仲裁進行必要的監督。

⑸ 對方罵我,然後我打了他,對方報了案,我應該怎麼處理

如果是正當防衛,不承擔責任,如果不是,涉嫌過失致人重傷或者故意傷害罪。
只有耐心的等待警方調查區分雙方的責任,然後雙方協商賠償事宜,如果雙方協商不成通過訴訟途徑解決

⑹ 經濟糾紛被派出所以刑事案件立案,受害人被關入看守所,我們能用什麼方法什麼途徑來討回公道

如果是經濟糾紛案件,被派出所不能以刑事案件立案,受害人被關入看守所,你可以聘請律師進行辯護,可以向檢察院反映情況。檢察院是國家法律監督機關,可以對派出所違法行為進行糾正。

⑺ 民事糾紛案升級為了刑事案件,警察的處理方式還是讓雙方自己調解,但是如果調解不好,傷人的一方就要被拘

你好,其實這里邊是有兩個案子。一個是他先打人,你們沒有報案。第二個是你版們在動手時把人打傷了權,這個肯定是堅定了傷屬於輕傷。不管他是怎麼樣來鬧事,你當時沒有報案,這里就是說不清楚的事。如果他到你家來手上操傢伙來的,那是屬於故意鬧事,可以找目擊者後者證據,這樣可以說是正當防衛。

⑻ 支付寶錢付錯款人能不能把錢追回來

支付寶轉錢轉錯賬戶怎麼辦?如何追回來?

據媒體報道,3月12日晚,湖北的宋先生通過支付寶給房東轉房租2400元,結果把手機號輸錯了,偏偏對方的昵稱和房東又很像。

宋先生趕緊打電話過去,一位女士接聽後表示查一下,就沒了下文,電話不接,簡訊不回,宋先生還原本打算對方還錢之後就送個500元紅包或者請吃個飯的。

宋先生無奈聯系支付寶客服,但客服稱這屬於個人失誤造成的損失,沒有辦法,只能自己聯系協商解決。

最後,宋先生選擇了報警。警方聯系了那位女士,但對方卻十分蠻橫地稱:「我又沒有違法,憑什麼退還。」

警方表示,這屬於當事人個人失誤,不屬於刑事案件,對方不退還無法立案。

關於支付寶轉錢轉錯賬戶這個問題,很遺憾,目前沒有有效的辦法解決。

唯一的途徑就是加對方為好友,嘗試溝通,而錢能不能要得回來就看對方的良心了!

從法律層面上來說,從支付寶轉錯賬屬於民事糾紛,報警警察是不會處理的!

但是!

如果問題變成了:支付寶即時轉賬後發現被騙了怎麼辦?那麼是有辦法可以解決的!(以下是支付寶官方在知乎上的的回答)

通常來講,當發現被騙了時,其實已經遲了。稍微有點經驗的騙子都會在得手的第一時間把贓款轉走或提現。但即便遲了,還是要做一些嘗試。

1,報警。警方通常會更熟悉騙子的作案手法和應對方式,所以發現被騙後立即撥打報警電話,聽從警察的安排。

2,舉報。在支付寶轉賬頁面右上角有「舉報」按鈕,可舉報騙子。也可撥打我們的客服電話95188進行舉報。

3,不要相信除警方、支付寶之外的任何渠道,不要因此而二次被騙(比如你看,就在這個問題下,還有一些騙子,放出了號稱能幫你維權的QQ號。)

此外我們還碰到過這樣的真實案例,一位用戶被騙後,在某搜索引擎上搜我們的客服電話,結果搜到了假的,又被騙了一次……

4,不管錢能不能從騙子那裡要回來,把騙子的賬號信息和被騙過程寫出來。這樣至少能造福後人。別人再來搜這個賬號時就能知道對方是騙子了。

說明一下,以下兩類要求,我們沒法做到,請理解:

場景一:用戶來電,聲稱自己被騙,要求我們將其某筆轉賬再轉回;
場景二:用戶來電,聲稱自己被騙,要求我們提供對方的聯系方式;

不過,我們會保留好相關記錄,全力配合公安機關進行後續調查。另外,當某用戶被多位用戶舉報,會進入我們的重點關注名單,我們也會及時和警方同步相關信息。

二、怎麼防止被騙?

不要隨便給陌生人直接轉賬,尤其是大額。支付寶轉賬是實時到賬的,biu一下就到了
確定要轉賬前,可以通過搜索引擎查一下對方的賬號,看有沒有人揭露其是騙子。
不要相信天上掉餡餅,不要從事刷單、賭博等違法違規行為。
發現被騙後盡快報警,並盡量不要嘗試再和對方溝通,不要嘗試說服對方還錢。因為以我們的經驗,這種情況下有較大概率二次被騙。

話題回到「支付寶轉錢轉錯賬戶怎麼辦?」這個問題上,其實還有一個好辦法解決:那就是:不要轉錯!

雖然這個回答就像放屁一樣,但目的是為了提醒大家,轉賬之前一定要再三核對賬號,確認之後再轉,不然真的是沒有辦法補救的

⑼ 【2011山東公務員】整不明白民事、刑事、行政訴訟(特別是行政訴訟)誰是請用最通俗、直白的方式給解釋

用最簡單的例子給你解釋吧。比如我欠你的錢不不還,你去法院告我。這就是典型的民事訴訟。或者說我砸了你家的窗玻璃,你要我賠。這也是民事訴訟。夫妻倆要離婚,一方要離一方不肯,最後到法院打離婚官司,這也是民事訴訟。也就是說,民事訴訟,是基於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普通民事關系的糾紛。順便插一句,本回答全部為唐律疏議本人所寫,謝絕抄襲。

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有兩大區別。第一刑事訴訟的原因只能是被告涉嫌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如果被告觸犯的是刑法以外的法律都不會引起刑事訴訟。第二是是刑事訴訟的原告很多時候是檢察院(除非少數刑罰規定的自訴案件。比如重婚之類,是由被害人來起訴,並且如果被害人不起訴法院就不管的),不是普通的公民或法人。
比如說某人殺人、放火、搶劫、強奸、販毒、非法持有槍支彈葯、偽造貨幣等等。這時他會被公安機關拘留、逮捕,然後移送檢察院審查起訴,最後法院判決。這就是刑事訴訟。

行政訴訟,俗稱「民告官」。舉例來說,交警說你開車違章了,要罰款。但你覺得你沒有違章,不服他的處理決定。你就可以起訴交警(不是交警個人,而是做出罰款決定的單位)。也就是說,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或法人對行政機關對自己所做的行政行為不服,將行政機關作為被告告上法庭而引起的訴訟。
這里要特別注意:並不是所有「民告官」都是行政訴訟。行政訴訟僅限於對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不服。如果糾紛起源於行政機關的民事行為,那就不是行政訴訟。比如說你是一個做傢具的商人,縣政府(注意,是縣政府,不是官員個人)從你這里買了一套桌椅沒付錢。你要起訴縣政府的話,也是民告官,但卻是民事訴訟。因為在這個案件中,你和縣政府只是普通的買賣合同關系,所以只適用民事訴訟程序。

關於行政主體和行政立法主體

所謂行政主體,就是做出行政行為的單位。比如你開車超速,交警要罰你款,這時交警就是行政主體,你就是行政相對人。
行政立法主體是指有一定立法權的行政主體。我們國家的法律體系包括權力機關(比如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典,還有行政機關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件。後者比如行政法規。《治安管理處罰法》出來以前,我們一直用的《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就是行政法規,它是由國務院制定的。

行政主體和行政立法主體雖然不是同一個概念,但卻會有交叉。完全可能一個行政機構既是行政主體又是行政立法主體的情況。關鍵看它在具體案件中的角色。如果在一個案件中,它是對具體的行政相對人做出處理的單位,那它就是本案中的行政主體;如果在一個案件中,它只是制定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則,那它就是本案中的行政立法主體;如果它既制定了規則,又對行政相對人執行該規則,那麼它就既是行政主體又是行政立法主體。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