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隱私協議
A. 我接受用戶協議和隱私政策什麼意思啊
用戶協議就是對方與你之間各自規定了該干什麼干什麼。不該干什麼。然後如果你違反了對方就能幹嘛幹嘛。= =隱私政策就是不會泄露你的個人隱私。我是這么理解的。可能會有誤差。
B. app的隱私政策、用戶注冊協議、免責聲明有什麼區別
都是服務條款,用戶都必須同意才能獲得服務。
C. 看不懂APP或網站的隱私政策,注冊協議和免責聲明怎麼辦
當你注冊微信的時候,你需要閱讀一份 8300 個字的隱私協議,必須勾選「我已閱讀並同意上述條款」,才能進行下一步。
但我們都知道,你其實並沒有讀,也不知道你究竟同意了什麼條款。
理論上,只要你同意,你在 App 里填寫的住址、電話號碼、聊天記錄、手機里的通訊錄、照片、簡訊、通話記錄都可以被 App 們自由地採集和分析。
它們對你的隱私數據到底做了什麼?
首先我們要知道 App 究竟能採集到你的哪些信息。
在 Android 提供的開發者文檔中,我們可以把 App 能獲取的許可權分為普通許可權和危險許可權。
普通許可權有 140 項,不需要經過用戶同意就可以獲取。比如控制你的振動感測器和日歷數據。
而更敏感的危險許可權則分為 9 組,比如錄制音頻、讀取簡訊、訪問照片等等。
而這些授權基本都是一次性的,比如你需要通過 app 發送語音,打開了麥克風許可權。那麼這個 app 理論上是可以一直在你的使用過程中錄音的。
這時需要分清 App 許可權和 App 可以採集的數據。
在大多數 App 的隱私協議里,都會說明它們不會偷聽和偷看:
但你使用麥克風的時候就不好說了,比如這份衛報 2019 年 7 月的報道中,蘋果會對 1% 的用戶採集他們和 Siri 的幾秒對話錄音,用於改善 Siri 的識別准確率。
但除了這種用來改進產品的情況,目前並沒有證據可以證明 App 會偷偷上傳分析你的錄音或者的照片。
你的數據更常見的用途是生成給分析師和廣告主的用戶畫像,比如微信就知道 00 後和 60 後最愛的表情包,知道 90 後每月坐 25 次公共交通。
而我們這樣的視頻創作者,也可以在後台看到觀眾的性別比例、年齡比例、使用設備和地域分布。
互聯網公司可以這么做的前提是你同意了這一切,雖然你很可能沒看過。
但它們的要守住的底線是,不能通過大數據反推出你的個人信息。
舉個例子,假設我們有 100 個關注者,在後台我們可以看到 50% 來自廣東、40%來自江蘇、10% 來自湖北。
此時我們如果我們移除一個關注者每羊,剩下 99 人的地域比例變成了 50.5%、 40.5%、 9%。
這樣,每羊的隱私就暴露了,我們輕易可以推算出他來自湖北。
解決這類問題的常見方案是差分隱私。
D. 中國用戶為什麼不關注隱私協議
不提供協議,或者協議對用戶不公,這當然是個問題;但就算協議寫得天衣無縫,企業不執行,用戶還是刀俎下的魚肉。既然協議這東西看與不看、同意跟不同意沒啥差別,誰還會耐著性子去讀那幾十頁用戶隱私條款呢?因此才有程序員在用戶隱私協議里吐槽公司老總,直到幾年之後才被用戶發現這樣的笑話。
E. 掌上銀行剛打開,必須讓接受個人隱私權協議,
正規銀行的協議沒有問題,應該同意。哈哈,你不同意,就不能使用銀行服務。
F. 微信錢包彈出一個微信支付用戶協議和隱私政策,我點了不同意,有什麼問題嗎
微信錢包里彈出的微信支付用戶協議和隱私政策你應該點同意,等你在使用微信支付的時候還會出現彈窗,到時候點擊同意就可以了。如果點拒絕微信支付無法使用,紅包轉賬都不能用。
G. APP的《用戶隱私協議》是不是侵犯了用戶的合法權益
是。抄
APP為了更好地為用戶提供襲服務,請用戶仔細閱讀這份協議。本協議是用戶與應用就登錄本應用平台進行注冊及使用等所涉及的全部行為所訂立的權利義務規范。
在注冊過程中點擊注冊等按鈕及注冊後登錄和使用時,均表明用戶已完全同意並接受本協議,願意遵守本協議的各項規則,規范的全部內容,若不同意則可停止注冊或使用本應用平台。如是未成年人,還應要求監護人仔細閱讀本協議,並取得用戶同意。
(7)隱私隱私協議擴展閱讀:
APP的用戶隱私協議注意事項:
在個人資料有變動的情況下,可以更新和修改個人資料已使其有效,在任何時候都能非常容易地使用注冊名與密碼登錄本網站以修改或刪除個人資料及檔案。
將採取嚴格的措施保護用戶的隱私,確保隱私權不受任何侵犯。只要用戶提供給任何個人信息,都會採取有效的手段保護用戶的信息(法律或政府的強制性規定不在此限)。
更新隱私條款:可能會對APP的隱私權政策進行修改,如果在使用用戶個人信息政策方面有大幅度修改時,會通過電子郵件通知用戶。
H. 用戶對「隱私協議」點下「我同意」的按鈕時,也向APP敞開了隱私的大門,APP真的能保證信息的安全嗎
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對上百款APP代碼進行了「全景掃描」檢測結果發現,有超8成的APP安裝包中含有超出其原本業務范圍的許可權代碼;有過半數的APP含有索取用戶通訊錄的代碼。這意味著,用戶對「隱私協議」點下「我同意」的按鈕時,也向APP敞開了隱私的大門。時下,五花八門的手機APP為人們帶來了生活便利,但大量APP同質化、威脅用戶信息安全等問題也屢被詬病。通常,企業上線APP的初衷,多是吸引客戶、推廣業務、招徠廣告商等,可這些目標的實現,仍要以便捷性和安全性等為基本的前提。APP是個寶,卻並非多做幾個就能贏得市場。重視用戶的反饋和需求,做好功能的拓展和延伸,才是真明智。
如今的互聯網+之下,大眾的各種個人、隱私信息都暴露於多個平台上,就像砧板上的肉等待宰割。「萬惡之源」是各種不合理的隱私條款,而潛在的風險就是這些被收集的隱私信息會被如何使用。要想真正將隱私信息保護進行強化,就必須雙管齊下。既要將「霸王」隱私信息徹底擊破,還要對隱私信息的使用進行高壓管理,讓後者不被濫用。但在國內不規范的互聯網大環境下,要讓隱私信息保護走向正軌起碼在短時間內很難做到。隱私信息的保護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互聯網企業太會鑽各種空子和漏洞了。但不管怎麼艱難,卻始終還是要做下去。隱私信息保護之戰,就從此刻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