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桿的設計
Ⅰ 錨桿、錨索的各種設計力是多少
100\200\300T,根據需要定
Ⅱ 錨桿支護有哪些設計方法
隧道設計和施工中錨桿支護、噴射混凝土支護及噴錨(網)復合支護能做到柔性支護內。柔性支護是能密貼圍岩容或深入到岩體內部,有效地發揮圍岩自承能力,允許圍岩有一定變形而不破壞,甚至同被加固的岩體作整體運動時仍能保證相當大支護抗力的支護措施。隧道設計和施工中可以採用錨桿支護、噴射混凝土支護及噴錨(網)復合支護等柔性支護方法。隧道除洞口段設置明洞外,其餘均採用柔性支護體系結構的復合式襯砌,即以剛拱架、錨桿、噴射混凝土等為初期支護,模築混凝土為二次襯砌並在兩次襯砌之間敷設EVA防水板加土工布。在現在的隧道修建工程中,新奧法正在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著。而新奧法的靈魂所在便是柔性支護(噴錨支護)的運用。噴錨支護是目前常用的一種圍岩支護手段。採用噴錨支護可以充分發揮圍岩的支承能力並有效地利用洞內凈空,提高作業安全性和作業效率並能適應軟弱和膨脹性地層中的隧道開挖。還能用於整治坍方和隧道襯砌的裂損。包括錨桿支護,噴射混凝土支護,噴射混凝土錨桿聯合支護,噴射混凝土鋼筋網聯合支護,噴射混凝土與錨桿及鋼筋網聯合支護等。
Ⅲ 支護設計
巷道斷面設計為斜矩形,掘進跨度為3.0m,中高為2.2m。
9.2.2.1頂板錨桿設計
1.錨桿長度
試驗巷道頂板屬於層狀結構,根據錨桿組合拱梁作用理論,錨桿長度應當超過0.5倍的掘進跨度,因此試驗巷道頂板錨桿長度應大於1.5m。考慮頂板岩層構成特點,在頂板深度0~1.4m范圍內岩心長度較短,在1.4~2.0m范圍內有2層岩石厚度達到0.25m,穩定性較好,為了提高頂板穩定性,將錨桿長度取為2.0m。
2.錨桿間排距
間排距是錨桿支護的重要參數,通過選擇合理間排距,使得頂板每個單體錨桿能夠相互協調,技術上要求每個單體錨桿的控制范圍能夠交叉,發揮系統錨桿的作用。單根錨桿支護范圍與表層圍岩的完整性和護表材料剛度有關,表層圍岩越完整、護表材料剛度越大,錨桿間排距越大,反之則越小。在破碎圍岩條件下開展的試驗和理論分析表明,當間排距取為錨桿長度的1/2~1/3時,對圍岩的控製作用較好,
考慮試驗巷道位於大斷層附近,圍岩壓力較大,頂板表層圍岩較破碎,將間排距取較小的量,取間距為0.65m,排距為0.7m。
3.錨桿直徑
按預防頂板切頂破壞為條件設計錨桿直徑(見式8.32),即:
基於岩體結構分析的煤巷錨桿支護技術
式中:s——巷道跨度,取為3.0m;
k——安全系數,取為2.0;
[σ]——錨桿許用應力,選擇錨桿材質為20MnSi,取為340MPa;
yh——頂板載荷集度,γ為岩層容重,取為25kN/m3,h稱為載荷高度,考慮巷道沿斷層布置,取h=0.5s;
b——錨桿排距,取0.7m;
α——角錨桿傾角,借鑒拉桿支架角錨桿傾角優化研究成果取為600°。
將上述數據代入式(9.3)得:d≥18.5mm。
取錨桿直徑為20mm。每根頂板錨桿配兩只Z2330型樹脂錨固劑。
9.2.2.2煤幫錨桿設計
根據經驗取幫錨桿長度為1.8m。根據實驗巷道頂板壓力大、煤質松軟的特點,選用強度較高的幫錨桿並取較小的間排距。選擇直徑為16mm的高強螺紋鋼錨桿,桿尾經過熱處理,提高螺紋段的抗拉強度,設計錨桿錨固力為70kN。排距與頂板錨桿一致,為0.7m,間距為0.65m。每根幫錨桿配兩只Z 2830型樹脂錨固劑。
9.2.2.3護表材料
頂板錨桿配備直徑120mm、厚10mm的鑄鋼托板。煤幫錨桿配備一個與頂板相同的鑄鋼托板,同時為了擴大護幫面積,每根幫錨桿再配一隻竹製托板,規格為400mm×300mm×30mm。
頂板鋼筋梁用直徑12mm的鋼筋製成,結構如圖9.10所示。圍岩表面鋪設塑料網。
圖9.10鋼筋梁結構圖
試驗巷道錨桿布置見圖9.11所示。
Ⅳ 錨桿支護有哪些設計方法
(1)為保證拱部錨桿的施作質量,要求對拱部錨桿採用專門錨桿機進行施作,錨桿機專性能必須適屬合硬岩條件下的鑽孔要求。側牆及拱腰部位可採用一般氣腿式鑿岩機鑽孔。
(2)所有錨桿都必須安裝墊板,墊板應與噴射混凝土緊密接觸。ⅳ、ⅴ級圍岩系統錨桿的墊板可在復噴完成後安裝,以便於錨桿質量檢測。
(3)錨桿施作位置用紅漆進行標識。
(4)隧道現場監理人應准備錨桿驗收專用記錄本。對每次錨桿的檢查驗收,應詳細註明錨桿施作的里程樁號、圍岩等級、錨桿施作情況、設計數量、實做數量等。每期錨桿計量必須附隧道現場監理人簽認的錨桿驗收記錄復印件。
(5)對中空錨桿的注漿,監理必須要有旁站記錄,嚴禁未注漿行為。
(6)全長黏結式錨桿安設後不得敲擊,其端部3d內不得懸掛重物。
Ⅳ 錨桿的設計內容包括哪些
一是主要從支護材料的配套上進行研究,包括支護材料的力學性能、各個專構件的力學性屬能和型號選擇,相互間的配套選擇,包括托盤和墊片以及螺母等。
二是支護參數的設計,主要包括錨桿(索)的間排距、錨桿(索)的長度和桿徑、錨桿(索)的角度,以及其它構件的力學參數和幾何參數的選擇等等方面的設計。
錨桿的設計計算包含三部分:
1、桿體的抗拉承載力計算
驗算在軸力作用下,錨桿的體會不會被拉斷。
2、錨固段注漿體與桿體的抗拔承載力計算
錨桿桿體會不會由於錨桿與砂漿的黏結強度不夠,導致其從砂漿中拔出。
3、注漿體與地層間的抗拔承載力計算
Ⅵ 框架梁錨桿設計最大長度為多少,框架梁錨桿設計最大
錨桿框架梁噴混植生護坡 1.1技術要求 框架梁採用菱型布置,節點間距4.0m,框架專內噴混植生屬防護。 框架梁錨桿採用φ32HRB335螺紋鋼製作,錨桿間距4m,垂直於坡面施作。錨頭用彎溝與框架梁主筋焊接,支架與錨桿焊接。
Ⅶ 錨桿長度設計應符合哪些規定
錨桿總長度應為錨固段、自由段和外錨段的長度之和,並應滿足下列要求:內
1、錨桿自由段長度按外容錨頭到潛在滑裂面的長度計算;預應力錨桿自由段長度應不小於5m,且應超過潛在滑裂面;
2、錨桿錨固段長度應按規定進行計算,並取其中大值。同時,土層錨桿的錨固段氏度不應小於4m,且不宜大於10m;岩石錨桿的錨固段長度不應小於3m,且不宜大於45D和6.5m,或55D和8m(對預應力錨索);位於軟質岩中的預應力錨索,可根據地區經驗確定最大錨固長度。當計算錨固段長度超過上述數值時,應採取改善錨固段岩體質量、改變錨頭構造或擴大錨固段直徑等技術措施,提高錨固力。
Ⅷ 錨桿設計包括哪些內容,地基基礎設計
根據建築物地基基礎設計等級及長期荷載作用下地基變形對上部結構的影響程度,地基基礎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 1 )所有建築物的地基計算均應滿足承載力計算的有關規定;
( 2 )設計等級為甲、乙級的建築物,均應按地基變形設計;
( 3 ) 《 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 》中表 3 。 0 。 2 所列范圍內設計等級為丙級的建築物可不作變形驗算,如有下列情況之一時,仍應作變形驗算:
1 )地基承載力特徵值小於 130kPa ,且體型復雜的建築;
2 )在基礎上及其附近有地面堆載或相鄰基礎荷載差異較大,可能引起地基產生過大的不均勻沉降時;
3 )軟弱地基上的建築物存在偏心荷載時;
4 )相鄰建築距離過近,可能發生傾斜時;
5 )地基內有厚度較大或厚薄不勻的填土,其自重固結未完成時。
( 4 )對經常受水平荷載作用的高層建築、高聳結構和擋土牆等,以及建造在斜坡上或邊坡附近的建築物和構築物,尚應驗算其穩定性;
( 5 )基坑工程應進行穩定性驗算;
( 6 )當地下水埋藏較淺,建築地下室或地下構築物存在上浮問題剛,尚應進行抗浮驗算。
2 .關於荷載取值的規定
地基扣設計時,所採用的荷載效應最不利組合與相應的抗力限值,應按下列規定採用:
( 1 )按地基承載力確定基礎底面積及埋深時,傳至基礎底面上的荷載效應應按正常使用極限狀態下荷載效應的標准組合。相應的抗力應採用地基承載力特徵值。
( 2 )計算地基變形時,傳至基礎底面上的荷載效應應按正常使用極限狀態下荷載效應的標准永久組合,不應計人風荷載和地震作用。相應的限值應為地基變形允許值。
( 3 )計算擋土牆土壓力、地基和斜坡的穩定及滑坡推力時,荷載效應應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下荷載效應的基本組合,但其分項系數均為 1.0
4 )在確定基礎高度、支擋結構截面、計算基礎或支擋結構內力、確定配筋和驗算材料強度時,上部結構傳來的荷載效應組合和相應的基底反力,應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下荷載效應的基本組合,採用相應的分項系數。
當需要驗算基礎裂縫寬度時,應按正常使用極限狀態荷載效應標准組合。
( 5 )由永久荷載效應控制的基本組合值可取標准組合值的 1.35 倍。
Ⅸ 錨桿設計需要考慮什麼啊
這樣不行,現復在的土方支護等制需要設置錨桿的都是由專業公司來做,主要是因為僅靠土力學是不夠的,很多都是經驗性的修正數據,我們也做過幾個,效果不理想;
再一個就是抗浮錨桿了,主要需要土的力學參數,錨桿的性能參數,這個可以在網上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