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軟體設計 » 環境空間的設計

環境空間的設計

發布時間: 2021-01-04 15:08:22

⑴ 空間設計包含哪些設計

是的,專賣店設計確實是屬於空間設計的一部分!我們上知營銷策劃空間設計主要包括:品牌形象店\專賣店設計、品牌展覽展示規劃設計、品牌展廳、展示空間設計、環境標識指示系統等等!

⑵ 開環境設計空間設計的北京大學有幾所

呵呵,很對不起,那個空間設計具體指什麼我也不知道,官網當時也沒說,只是強調了帶鉛筆直尺及橡皮就可以,不用帶專門的繪畫工具,時間應該是一個小時吧~(原話怎麼說我不記得了,意思應該沒錯)
至於為什麼放棄,呵呵~我很不好意思地說是因為我決定報北林的園設(北林的這個專業是最好的,我一個沖動就決定去挑戰一下了,但是考下來感覺很不好),不過這個命題渺茫也是原因之一吧,反正當時查北大的資料查了好久,還是有點兒不明白,結果一個朋友說還是北林好,我想了一下就去看北林了~

⑶ 室內設計空間設計環境設計藝術設計有關系嗎

藝術設計:分為平面設計和空間設計兩大類。
空間設計回:分為城市設計、答建築設計、室內設計、景觀設計、園林設計、賣場設計、展場設計、舞美設計、燈光設計等。
環藝設計:主要分為室內設計和室外設計。只要是規劃一定區域的樣子的都是環境設計。如,景觀設計、園林設計、綠化設計、建築外觀設計等。
室內設計:建築物內部的裝飾設計。包含家裝設計,工裝設計(建築物內部公共場合)。
可以看出,藝術設計包含空間設計。空間設計包含室內設計。環藝設計也包含室內設計。而空間設計與環境設計有接近的地方。只有室內設計相對專注。僅僅指建築物內部的裝飾設計。
如果作為學院的專業設立,未來的趨勢會更注重
『專』而不是現在的『范』。例如環藝設計專業會分離出室內設計專業和室外專業。空間設計專業會分離出城市規劃專業,建築設計專業,展示設計專業,燈光設計專業等。
俗話說「術業有專攻」,作為參與學習的人來說,更建議選擇專業方向越明確的。例如室內設計專業,建築設計專業等。這樣對未來的在一個領域的深層次發展更有利。

⑷ 環境空間設計是干什麼的

技術工人 給人做圖 CAD 3d效果圖之類的 不太適合女孩子干 我也是環藝的 這個活很累 就是跟電腦內打交道 或者跑工地測量容 技術好的也可以自己拉活給客戶做圖 PS軟體精通的也可到影樓修圖 設計感強的可以到列印社做名片設計 這就廣了 總之是一項出苦力的技術活 ·

⑸ 舒適宜人的空間環境對環境設計實踐和理論有何指導作用

空間與實體是構成環境的兩大組成部分,人類時刻生活於環境空間中,環境藝術設計即是獲取理想人居空間的藝術創造。然而,由於認識的偏差或不足,在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往往出現重實體、輕空間的錯誤。文章試從加強空間意識的角度,闡述空間的重要性。
關 鍵 詞:環境藝術 設計教學 空間意識 建築空間 傳統造型藝術

環境藝術設計是為滿足人類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建造適合於人的生存,有益於人的活動,並具有一定藝術氛圍或藝術意境的物質空間的現代整體藝術設計學科。研究建築內部空間組合與分隔及傢具、陳設諸要素的造型藝術,稱之為室內環境藝術設計。而研究建築外部空間限定與組織及建築、綠化、小品諸要素的造型藝術,稱之為景觀環境藝術設計,或室外環境藝術設計。由此可以認定,提供人們生活使用的環境空間,與限定環境空間的環境實體要素,以及環境空間與環境實體的營造法則,即成為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研究的根本和核心課題。就環境而言,空間與實體是構成它的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兩個方面。而就環境藝術設計目的來論,其造型活動的核心,則主要是創造能夠包容人的「內空體」空間環境。所以空間是設計的主體,人是設計的主角。
義大利著名建築理論家布魯諾·賽維(BRUNO ZEVI)曾說過:「掌握空間與知道如何去觀察空間,是了解建築的鑰匙。」我們將這一論斷推廣到整個環境藝術設計教學領域也是正確的。因而,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應該從環境空間的認識與掌握開始,教學指導思想中必須重視和強調空間意識的培養。
然而,環境藝術設計是多門類造型藝術並存的、新興的關系藝術。它將傳統的建築、園林、雕塑、壁畫、廣告等各門類藝術,多層次、有機地結合起來,共同創造整體空間藝術氛圍與意境。環境藝術「空間」的含義與表現形式,已經遠遠超出了任何一門傳統造型藝術,或者稱為空間藝術的概念,比以往任何一門造型藝術的空間都更為復雜、更難被人們所理解。在目前的環境藝術設計教學實踐中,仍然比較多地存在著「重實體、輕空間」,片面地重視環境實體表象,而輕視環境空間功能和環境空間藝術意境的思想意識。這種片面、落後的錯誤思想意識,誤導了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方向及評價標准,嚴重影響和阻礙著教學的健康發展。因此,強化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空間意識,正確認識環境藝術的空間特徵,已經成為一個勢在必行、不容忽視的研究課題。

一、既熟悉又陌生的環境藝術設計空間

人們每時每刻都生活於環境空間之中,也知道空間指的是什麼含義。但是,若從教學的角度來探究環境藝術設計空間,又會感到它的概念是那樣復雜與陌生。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空間」本身的非直觀性造成的。環境實體部分,因其具有直觀性,很容易被人關注、認識和熟悉。相反,環境空間部分,看不見、摸不著,容易被人忽視,相對顯得陌生。二是因為人們對造型藝術空間的知識了解和認識的局限性造成的。通常來講,學生認識造型藝術的空間知識,大多從繪畫、攝影的二維平面空間開始;之後是雕塑的三維實體(佔有性)空間;最後到建築、園林的四維(內空體)空間。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在這個認識過程中,越復雜的「空間」概念,越需要專業知識的支撐和理性思維的參與方能把握。未經過相關專業知識訓練的人很難認識和掌握復雜的四維,甚至是具有「多維特徵」的環境藝術設計空間。
人們通過視覺和觸覺就能夠直接感覺環境實體。可是,環境空間印象的獲得,如果僅僅依靠某些感官是無法完成的,它是建立在形狀、大小、方位、距離等一般知覺之上的高一級的綜合知覺。要想全面認識和把握環境空間的特徵,通常還要調動人的一些理解能力。因此人們對實體的感覺和認識要先於空間,易於空間,而對環境空間的感覺和認識則後於實體。
傳統高等藝術教育中的造型藝術,如繪畫、雕塑和工藝美術等,是通過視覺和觸覺,就能夠直接欣賞到實體審美對象。它們運用的空間特徵比較單純,而且作用也次於實體藝術形象,人們多習慣於對實體形態的審美關注。新興的環境藝術設計學科,主流誕生於傳統造型藝術院校,是高等藝術教育中傳統工藝美術設計形態向現代藝術設計形態轉型期的新專業學科。其辦學方法還處在探索和完善階段,當新的教學體系尚未確立之前,舊的造型藝術教學觀念、教學模式必然還會佔有極大的優勢。目前還有些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依賴於工藝美術現成的教學體系和評價標准,甚至還會使用繪畫和雕塑的審美標准來評價環境藝術設計的好壞,習慣於傳統造型藝術的空間意識,而對環境藝術獨特而重要的空間本質特點,則認識不清或重視不夠。實踐中往往把直觀的環境實體形態,如地面、牆壁、天花板等圍合空間的界面或空間的「外殼」,以及雕塑、壁畫、植物、水體等環境小品和公共設施,作為指導教學和評價教學的主要對象。反而將提供人使用的環境空間場所,棄之於腦後,忽視它的存在。將環境藝術設計教與學的焦點,過分地集中於空間界面的造型裝飾或環境藝術品的創造上。淡化了空間功能的探尋及空間整體藝術意境的學術研究,教學空間意識滯後於教學實踐。造成用表面化的「裝飾裝修設計」,代替深層次「空間藝術設計」的一些不良教學弊端。
現行小學、中學美術課程,以及藝術設計類高考的備考科目中,均沒有針對四維造型藝術空間知識的學習內容。一般人對造型藝術空間的了解,僅僅涉及繪畫、手工美術或雕塑小品等二維、三維造型的基本概念。如何欣賞建築與園林藝術?解讀建築、園林和城市環境的空間美學價值的知識十分欠缺。然而,進一步探究環境藝術空間特徵時,我們發現它比傳統意義的造型藝術,如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和建築的空間概念復雜得多,也並非是各門類造型藝術空間簡單的累積之和,它的特徵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表達准確的,它是現代整體藝術設計的新型空間概念,因而令人感覺陌生與難懂。

二、建築空間與環境藝術空間

在藝術辭典或美學書籍中,繪畫、雕塑、攝影、建築和工藝美術統稱為「造型藝術」 或「空間藝術」。誠然各門類的造型藝術均離不開「空間」的特徵,並且都會在環境藝術之中呈現出來。但是,它們各自的「空間」概念卻不盡相同。
繪畫的「空間」是平面二維的,盡管畫面所表現的內容可能是三維,甚至四維的空間。但人與畫面為靜態相對,僅憑視覺觀賞。雕塑的「空間」是立體三維佔有性空間,是以三維實體占據空間,本身並不能產生空間,人只能從外部環繞欣賞它,雕塑形體與觀眾分離,人在形體外面以視覺或觸覺感受它。工藝美術的「空間」與繪畫、雕塑的基本相同,主要是平面二維和立體三維的。
建築藝術是人造環境的「主體」或「骨架」部分,它與環境藝術設計的關系最密切。建築的空間比其他造型藝術復雜得多,它屬於三維限定性空間,並具有四維的特性,人是在「內空體」中通過運動覺和視覺把握對象。布魯諾·賽維(BRUNO ZEVI)曾經為我們生動地描述了建築空間的特徵,他說:「建築像一座巨大的空心雕刻品,人可以進入其中並在行進中來感受它的效果。」「建築的特徵——使它與所有其他藝術區別開來的特徵——就在於它所使用的是一種將人包圍在內的三度空間『語匯』。」應該講這種空間特性,不僅僅是建築藝術的特性,也正是整個環境藝術的特性。其實,除了建築設計以外,室內設計、展示設計、園林設計和城鎮規劃設計等,與環境空間相關聯的造型藝術設計,無一不使用這種空間「語匯」。從個體的室內、庭園、廣場、道路等場所,到龐雜的城鎮都市群體形態,無一不是能夠包圍人和物的「內空體」空間。布魯諾·賽維進一步的論述更加肯定了整個環境藝術設計具有的這種空間特性,他說:「如果說建築物內部的空間是由六個面所圍成(地板、天棚和四面牆),這並不意味著由五面而不是六面圍成的空場,如(無蓋的)庭院或公共廣場——就不能同樣有效地數作空間了」,「……所有城市的空間只要視線被遮擋,不管用的是石砌牆還是成行的樹木或護岸,都呈現了我們在建築空間中所感到的同樣特徵」。日本著名建築師盧原義信在《外部空間設計》中,也指出建築外部環境空間是由地面和豎向界面兩個要素構成的,比起建築室內少了一個頂面要素。建築是人類用自己的力量獲取空間的藝術創造,自然成為最能讓人了解和認識到空間的造型藝術。我們運用這一學科知識,推而廣之,就能認清環境藝術設計的主要空間特徵。
從環境藝術整體來看,單純憑借建築模式還不能完整地解讀這門構成因素和表現形態極其復雜的現代藝術設計的空間「語匯」。盧原義信曾說過:「由建築師所設想的這一外部空間概念,與造園師考慮的外部空間,也許稍稍有些不同」,「……即把整個用地看作一幢建築,有屋頂的部分作為室內,沒有屋頂的部分作為外部空間考慮。所以,外部空間與單純的庭院或開敞空間自然不同。」這就是說,建築所研究的空間,還不能完全等同於環境藝術探討的空間。鄧慶堯在其著作《環境藝術設計》中指出:「環境藝術是多學科互助的系統藝術,環境藝術是多門類並存的關系藝術。」由此可知,環境藝術設計的空間構成之復雜多樣、表現形態之豐富多彩是任何一門傳統造型藝術都不能企及的。它是以建築藝術空間為「主體」,再綜合其他造型藝術的空間特徵,整合形成的新空間體系。

三、環境藝術的真實空間美

筆者認為,要探究環境藝術設計的空間規律與特徵,尋覓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對這門新興設計藝術的審美特徵——獨特的時空美,進行深入的解讀與研究,並區別它與其他傳統造型藝術之間的異同。環境藝術使用的是豐富復雜的空間與時間綜合「語匯」,創造的是真實立體的空間形象。縱使環境空間由各種實體物質要素限定構成,可是誘惑視覺的形、色和材質等,並不是環境藝術審美的主要對象。反之立體真實的空間藝術形象,才是其他造型藝術不具備或無法比擬的藝術特徵,真實空間美是環境藝術與其他造型藝術最大的區別。
1.環境藝術的真實空間性
工藝美術、繪畫和雕塑等造型藝術的審美形象,主要表現在實體形態方面。不可否認,繪畫和攝影等造型藝術,為了追求作品的逼真性或感染力,也努力地描繪和表現空間,寫實繪畫中應用的透視技法,即根據人眼觀物的規律,精準地描畫真實空間;攝影更能絲毫不差地記錄或還原一瞬間的空間形象。但是,不管一幅畫,畫得多逼真;一張照片,拍攝得再生動,它們終歸還是一個只能看,而不能走進去的虛擬空間。現代科技製作的電腦三維動畫,或環型全景電影,能讓人眼感覺到畫面的縱深層次或環視四周景象,迷惑人的視聽,產生空間幻覺。但仍然是針對人的某些感覺方面製作的「虛像」,終究無法把人帶進真實的環境空間中,去感覺冷暖干濕,嗅聞芳香氣息,觸摸軟硬粗細的真實存在。
建築是最能讓人聯想到空間的造型藝術,是人類用自己的力量獲取空間的藝術創造。建築物包含眾多的室內空間,建築群體組合又限定出豐富的室外空間。可是它的整體氣勢、總體形象特徵更多地是從外部獲得的、給人帶來類似雕塑體積造型的審美特徵。
總而言之,只有環境藝術突出地表現了空間性審美特徵。要欣賞環境藝術作品的基本條件是人必須進入其內部空間,邊走邊看,並將所有景象通過聯想組合起來,才能獲得完整的藝術形象與審美感受。試想一下,若僅僅憑借靜止的、平面的照片或圖畫,就想欣賞和感悟到北京故宮、蘇州園林、巴黎聖母院、威尼斯聖馬可廣場等藝術環境的豐富多變、生機勃勃的景緻,及整體空間氣勢與空間意境,無疑是不現實的,只會落得個紙上談兵或盲人摸象的結果。再如,旅遊到了麗江古城外,或者杭州西湖邊,而未能進入其內部游賞。就根本無法感悟到納西人家小橋流水、天人和諧的空間意境;也欣賞不到「天堂」般綺麗多姿的西子湖風景美,留下的只有無限遺憾。唯有當觀賞者親臨三度空間之中,調動眼、耳、鼻、口乃至全身感官,去接收周圍各種審美信息,並經過綜合聯想與理解,方能實現對環境藝術全面的認識和評價。
這種基於立體真實空間的特殊審美體驗方式,是認識和評價環境藝術特徵的重要基礎,也是指導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基本原則。但是,由於受到種種因素的制約,教學中出現了對真實空間美藝術特徵的認識不足,很多人往往把虛擬的設計表現效果,作為構思、設計、評價的最主要對象,其重視程度超過了對真實環境空間的注意。專業建立初期不少師生過分熱衷於手繪效果圖表現的競技,之後又沉醉於電腦的虛擬視覺世界的再現。更有甚者,幾乎把環境藝術設計課演變成了效果圖技法訓練課,或者裝飾藝術創作課來上,用評價繪畫或雕塑作品的標准來評價環境藝術設計。正如多年前布魯諾·賽維批評錯誤的建築評論時所言:「評論家們把評價繪畫的方法擴大運用到整個造型藝術領域,這就把一切都縮減到僅有圖面上的價值。」「這不僅是評論方法上的錯誤,也是由於缺乏一種哲學見解而引起的概念錯誤。」
2.環境藝術的時空綜合性
現代物理的科研成果顛覆了千百年來人類對空間的狹隘理解,愛因斯坦之後空間與時間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越來越為人們重視。由龐雜的真實物體組成,通過連續觀賞審美的環境藝術系列空間,必須以運動為基礎才能實現。這種獨特的運動觀賞方式,給它的空間藝術結構中融入了時間的因素。以空間美創作研究為主的環境藝術設計教學,在討論空間審美時,時間也就成為新的課題。波蘭閔可夫斯基曾經提出「四維空時連續系統」的概念,這一理論認為空間除長、寬、高三維之外,還必須加上時間這一維決定因素。這正是環境藝術區別於其他造型藝術的時空綜合的「四維空間」特殊性。
眾所周知,通常藝術專業的分類方法之一是以空間和時間作為標准。音樂、舞蹈、戲劇和電影為動態的時間藝術類型;而繪畫、雕塑、工藝美術,甚至建築藝術,則為靜態的空間藝術類型。實際上建築藝術和園林藝術並非單純的靜態空間藝術,在三維之外均離不開時間這一維決定因素,具有強烈的四維空間特徵。以建築和園林為母體拓展開來的環境藝術設計學科,與生俱來帶有空間與時間的綜合性藝術特徵。它不同於一般繪畫、雕塑和工藝美術造型。而是呈現出復雜的、多層次的空間結構,要感悟和審美,觀賞者必須沿著一定的路線「邊走邊看」。因此,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既要以造型藝術為基礎,學習繪畫、雕塑和工藝美術等表現空間的技巧,研究建築和園林營造空間的方法。同時,還要借鑒和吸收音樂、舞蹈等表演藝術駕馭時間的知識技能。
音樂形象是在聲音的運動中形成的,是活躍的、發展的、流動的形象。在流動的時間中音符、樂句都不停變換,形成幾乎不重復的音響,正是這些不斷變化的音響組合成了美妙動聽的音樂形象。環境藝術形象雖然是固定的,但它必須沿著一定次序排列、延伸、連續和展開。室內外環境藝術,在構思、設計、欣賞時,同樣講究前奏、過渡、高潮和尾聲各不相同而又連續的計劃安排。研究流動的時間、運用連續的時間,成為音樂教學與環境藝術設計教學十分相似的共同規律。
3.環境藝術空間的固定性
環境藝術設計創作必須具備真實的地址,作品建立於大地上某個不能移動的空間,受制於周邊眾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這也是它區別於其他造型藝術美的一個鮮明特徵。它不像大多數繪畫、雕塑和工藝美術作品那樣,可以隨意搬運到不同的地點展出。中國瓷器和秦兵馬俑可以不遠萬里漂洋過海到歐洲巡迴展出;中國人也可以在北京、上海,甚至更多的城市,看到來自法國盧浮宮、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館藏繪畫和雕塑原作。但是不論是誰、身居何處,要欣賞故宮、頤和園等中國皇宮及皇家園林,或者參觀法國凡爾賽宮、羅馬斗獸場和威尼斯水城,都必須通過旅行前往目的地,才能實現審美目標。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一棟建築、一條街道、一個廣場或一座公園,都根植於特定的空間之中,並與周圍環境保持著各種聯系,這就是環境藝術空間審美的固定性特徵。
妥善處理好設計作品與周圍大環境的關系,是關乎成敗的設計原則。大環境是設計作品的背景條件,它能烘托設計作品。設計作品是大環境的精華部分,又提升大環境的審美質量。若兩者關系失調,效果就適得其反。故宮、天安門廣場的恢宏氣勢,出自於京城廣闊平原上的中軸線整體布局;聖馬可廣場優雅的藝術氛圍,得益於威尼斯水城和亞德里亞海的映襯;大理白族四合院坐西向東,是為了順應蒼山在西、洱海在東的地形地貌特徵。成功的環境藝術設計作品就好似從當地「長出來」的,凸現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創造出引人入勝的「唯一性」景觀風貌。旅遊的魅力充分顯示了環境藝術空間審美的固定性特徵,並以此成為永恆吸引遊人的「法寶」。
環境藝術空間的固定性特徵,帶給教學的研究課題是環境整體設計意識與環境個性設計風格。當前還有些設計教學實踐中因為忽視這一空間藝術特徵,導致師生無視本土文化傳統和地方環境特色研究,盲目追捧流行環境「舶來品」,過分宣揚「洋」材料和「洋」工藝。仿效抄襲,缺乏地域特色,或者脫離本地環境,違背周圍條件,孤立炫耀自我的作業。然而,稍稍考察一下實際,就會知道對於固定不動的環境藝術來講,沒有本地個性特徵的環境形象,必然喪失吸引力。醜陋的環境作品因為固定不動,強迫人們觀看,危害遠遠超過普通造型藝術劣質品。實踐證明,整體意識是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基本原則,個性表現風格是藝術創造的生命之源。

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當前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必須針對其專業要求,全面深入地認識它獨特的藝術特徵,加強空間意識的教育培養。師生務必突破傳統造型藝術的空間概念和習慣,從傳統造型藝術「感性」的虛擬空間感悟,轉變為現代整體藝術設計「理性」的真實空間思索。以建築和園林為「母體」,廣泛吸納各門造型藝術的空間知識,將立體真實空間意識注入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以造型藝術為主體,學習繪畫、雕塑和工藝美術等表現空間的技巧,研究建築和園林營造空間的方法;同時,還要借鑒和吸收音樂、舞蹈等表演藝術駕馭時間的知識技能,處理好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時空綜合屬性。重視環境藝術空間審美的固定性特徵,紮根於現實生活背景,充分挖掘和應用本土歷史、地理、民族民間文化資源;鼓勵凸現鮮明地域環境特色和創造「唯一性」景觀風格的原創精神,杜絕抄襲,避免概念。拓展參觀考察、寫生勘測等實踐性教學手段,努力結合現實項目展開教學實踐。樹立全面、正確的空間意識,摒棄片面、錯誤的空間概念。

⑹ 空間環境設計體系分為那三大類。

空間環境設計體系分為外部環境 和內部環境和地下環境三類。
外部環境設計回包括 建築與周圍建築和答周圍城市的設施之間的關系處理,綠化道路等。
內部設計主要包括室內裝飾設計,物理性能設計,室內環保規劃設計,室內結構設計等。
地下環境設計包括 地下室設計(辦公、車庫、酒吧等)、地下人防設計、地下結構設計等.
空間設計含括了城市地區的規劃設計,建築設計,園林,廣場設計,雕塑,壁畫等環境藝術作品設計。

⑺ 最好的環境空間設計師有哪些知名建築師國際最好的環境空間設計師

戴帆,一致被稱為鬼才設計師,先後榮獲亞洲設計大獎、環球設計大獎等多項大獎。涉及了空間、平面、產品在內的諸多創意領域。

⑻ 居住空間設計與室內設計的關系

室內設計是根據建築物的使用性質、所處環境和相應標准,運用物質技術手段和建築美學原理,創造功能合理、舒適優美、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內環境。這一空間環境既具有使用價值,滿足相應的功能要求,同時也反映了歷史文脈、建築風格、環境氣氛等精神因素。
上述含義中,明確地把「創造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內環境」作為室內設計的目的,即以人為本,一切圍繞為人的生活生產活動創造美好的室內環境。 同時,室內設計中,從整體上把握設計對象的依據因素則是: 使用性質為什麼樣功能設計建築物和室內空間; 所在場所這一建築物和室內空間的周圍環境狀況; 經濟投入相應工程項目的總投資和單方造價標準的控制。 設計構思時,需要運用物質技術手段,即各類裝飾材料和設施設備等,這是容易理解的;還需要遵循建築美學原理,這是因為室內設計的藝術性,除了有與繪畫、雕塑等藝術之間共同的美學法則之外,作為「建築美學」,更需要綜合考慮使用功能、結構施工、材料設備、造價標准等多種因素。建築美學總是和實用、技術、經濟等因素聯結在一起,這是它有別於繪畫、雕塑等純藝術的差異所在。 現代室內設計既有很高的藝術性的要求,其涉及的設計內容又有很高的技術含量,並且與一些新興學科,如:人體工程學、環境心理學、環境物理學等關系極為密切。現代室內設計已經在環境設計中發展成為獨立的新興學科。 對室內設計含義的理解,以及它與建築設計的關系,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側重點來分析,許多學者都有不少具有深刻見解、值得我們仔細思考和借鑒的觀點,例如: 認為室內設計「是建築設計的繼續和深化,是室內空間和環境的再創造」。 認為室內是「建築的靈魂,是人與環境的聯系,是人類藝術與物質文明的結合」。 我國前輩建築師戴念慈先生認為「建築設計的出發點和著眼點是內涵的建築空間,把空間效果作為建築藝術追求的目標,而界面、門窗是構成空間必要的從屬部分。從屬部分是構成空間的物質基礎,並對內涵空間使用的觀感起決定性作用,然而畢竟是從屬部分。至於外形只是構成內涵空間的必然結果」。 建築師普拉特納則認為室內設計「比設計包容這些內部空間的建築物要困難得多」,這是因為在室內「你必須更多地同人打交通,研究人們的心理因素,以及如何能使他們感到舒適、興奮。經驗證明,這比同結構、建築體系打交道要費心得多,也要求有更加專門的訓練」。 美國前室內設計師協會主席亞當指出「室內設計涉及的工作要比單純的裝飾廣泛得多,他們關心的范圍已擴展到生活的每一方面,例如:住宅、辦公、旅館、餐廳的設計,提高勞動生產率,無障礙設計,編制防火規范和節能指標,提高醫院、圖書館、學校和其他公共設施的使用效率。總之一句話,給予各種處在室內環境中的人以舒適和安全」。 白俄羅斯建築師E·巴諾瑪列娃認為,室內設計是設計「具有視覺限定的人工環境,以滿足生理和精神上的要求,保障生活、生產活動的需求」,室內設計也是「功能、空間形體、工程技術和藝術的相互依存和緊密結合」。 室內裝飾、裝修和設計的區別與聯系 室內裝飾或裝潢、室內裝修、室內設計,是幾個通常為人們所認同的,但內在含義實際上是有所區別的詞義。 室內裝飾或裝潢:裝飾和裝潢原義是指「器物或商品外表」的「修飾」,是著重從外表的、視覺藝術的角度來探討和研究問題。例如對室內地面、牆面、頂棚等各界面的處理,裝飾材料的選用,也可能包括對傢具、燈具、陳設和小品的選用、配置和設計。 室內裝修:Finishing一詞有最終完成的含義,室內裝修著重於工程技術、施工工藝和構造做法等方面,顧名思義主要是指土建施工完成之後,對室內各個界面、門窗、隔斷等最終的裝修工程。 室內設計:如本節上述含義,現代室內設計是綜合的室內環境設計,它既包括視覺環境和工程技術方面的問題,也包括聲、光、熱等物理環境以及氛圍、意境等心理環境和文化內涵等內容。室內設計的基本觀點 現代室內設計,從創造出滿足現代功能、符合時代精神的要求出發,強調需要確立下述的一些基本觀點: 一、以滿足人和人際活動的需要為核心 「為人民服務,這正是室內設計社會功能的基石。」室內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創造室內空間環境為人服務,設計者始終需要把人對室內環境的要求,包括物質使用和精神兩方面,放在設計的首位。由於設計的過程中矛盾錯綜復雜,問題千頭萬緒,設計者需要清醒地認識到以人為本,為人服務,為確保人們的安全和身心健康,為滿足人和人際活動的需要作為設計的核心。為人服務這一平凡的真理,在設計時往往會有意無意地因從多項局部因素考慮而被忽視。 現代室內設計需要滿足人們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綜合地處理人與環境、人際交往等多項關系,需要在為人服務的前提下,綜合解決使用功能、經濟效益、舒適美觀、環境氛圍等種種要求。設計及實施的過程中還會涉及材料、設備、定額法規以及與施工管理的協調等諸多問題。可以認為現代室內設計是一項綜合性極強的系統工程,但是現代室內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只能是為人和人際活動服務。 從為人服務這一「功能的基石」出發,需要設計者細致入微、設身處地地為人們創造美好的室內環境。因此,現代室內設計特別重視人體工程、環境心理學、審美心理學等方面的研究,用以科學地、深入地了解人們的生理特點、行為心理和視覺感受等方面對室內環境的設計要求。 針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使用對象,相應地應該考慮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幼兒園室內的窗檯,考慮到適應幼兒的尺度,窗檯高度常由通常的900~1000cm降至450~550cm,樓梯踏步的高度也在12cm左右,並設置適應兒童和成人尺度的二檔扶手;一些公共建築顧及殘疾人的通行和活動,在室內外高差、垂直交通、顧所盥洗等許多方面應作無障礙設計;近年來地下空間的疏散設計,如上海的地鐵車站,考慮到老年人和活動反應較遲緩的人們的安全疏散時間的計算公式中,引入了為這些人安全疏散多留1min的疏散時間餘地。上面的三個例子,著重是從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人們的行為生理的特點來考慮。 在室內空間的組織、色彩和照明的選用方面,以及對相應使用性質室內環境氛圍的烘托等方面,更需要研究人們的行為心理、視覺感受方面的要求。例如:教堂高聳的室內空間具有神秘感,會議廳規正的室內空間具有庄嚴感,而娛樂場所絢麗的色彩和繽紛閃爍的照明給人以興奮、愉悅的心理感受。我們應該充分運用現時可行的物質技術手段和相應的經濟條件,創造出首先是為了滿足人和人際活動所需的室內人工環境。 二、加強環境整體觀 現代室內設計的立意、構思,室內風格和環境氛圍的創造,需要著眼於對環境整面的考慮。現代室內設計,從整體觀念上來理解,應該看成是環境設計系列中的「鏈中一環」。 室內設計的「里」,和室外環境的「外」,可以說是一對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矛盾,正是為了更深入地做好室內設計,就愈加需要對環境整體有足夠的了解和分析,著手於室內,但著眼於「室外」。當前室內設計的弊病之一相互類同,很少有創新和個性,對環境整體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研究,從而使設計的依據漢於一般,設計構思局限封閉。看來,忽視環境與室內設計關系的分析,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現代室內設計,或稱室內環境設計,這里的「環境」著重有兩層含義: 一層含義是,室內環境是指包括室內空間環境、視覺環境、空氣質量環境、聲光熱等物理環境、心理環境等許多方面,在室內設計時固然需要重視視覺環境的設計,但是不應局限於視覺環境,對室內聲、光、熱等物理環境,空氣質量環境以及心理環境等因素也應極為重視,因為人們對室內環境是否舒適的感受,總是綜合的。一個悶熱、雜訊背景很高的室內,即使看上去很漂亮,待在其間也很難給人愉悅的感受。一些涉外賓館中投拆意見比較集中的,往往是晚間電梯、鍋爐房的低頻雜訊和盥洗室中潔具管道的雜訊,影響休息。不少賓館的大堂,單純從視覺感受出發,過量地選用光亮硬質的裝飾材料,從地面到牆面,從樓梯、走馬廊的欄板到服務台的檯面、櫃面,使大堂內的混響時間過長,說話時清晰度很差,當然造價也很高。美國室內設計師費歇爾來訪上海時,對落腳的一家賓館就有類似上述的評價。 另一層含義是,把室內設計看成自然環境城鄉環境社區街坊、建築室外環境室內環境,這一環境系列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鏈中一環」,它們相互之間有許多前因後果,或相互制約和提示的因素存在。 香港室內設計師D·凱勒先生在浙江東陽的一次學術活動中,曾認為旅遊旅館室內設計的最主要的一點,應該是讓旅客在室內很容易聯想到自己是在什麼地方。明斯克建築師E·巴諾瑪列娃也曾提到「室內設計是一項系統,它與下列因素有關,即整體功能特點、自然氣候條件、城市建設狀況和所在位置,以及地區文化傳統和工程建造方式等等」。環境整體意識薄弱,就容易就事論事,「關起門來做設計」,使創作的室內設計缺乏深度,沒有內涵。當然,使用性質不同,功能特點各異的設計任務,相應地對環境系列中各項內容聯系的緊密程度也有所不同。但是,從人們對室內環境的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綜合感受說來,仍然應該強調對環境整體應予充分重視。 三、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結合 現代室內設計的又一個基本觀點,是在創造室內環境中高度重視科學性,高度重視藝術性,及其相互的結合。從建築和室內發展的歷史來看,具有創新精神的新的風格的興起,總是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社會生活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價值觀和審美觀的改變,促使室內設計必須充分重視並積極運用當代科學技術的成果,包括新型的材料、結構構成和施工工藝,以及為創造良好聲、光、熱環境的設施設備。現代室內設計的科學性,除了在設計觀念上需要進一步確立以外,在設計方法和表現手段等方面,也日益予以重視,設計者已開始認真的以科學的方法,分析和確定室內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的優劣,並已運用電子計算機技術輔助設計和繪圖。貝聿銘先生早在80年代來滬講學時所展示的華盛頓藝術館東館室內透視的比較方案,就是以電子計算機繪制的,這些精確繪制的非直角的形體和空間關系,極為細致真實地表達了室內空間的視覺形象。 一方面需要充分重視科學性,另一方面又需要充分重視藝術性,在重視物質技術手段的同時,高度重視建築美學原理,重視創造具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室內空間和形象,創造具有視覺愉悅感和文化內涵的室內環境,使生活在現代社會高科技、高節奏中的人們,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即現代建築和室內設計中的高科技和高感情問題。總之,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生理要求與心理要求、物質因素與精神因素的平衡和綜合。 在具體工程設計時,會遇到不同類型和功能特點的室內環境,對待上述兩個方面的具體處理,可能會有所側重,但從宏觀整體的設計觀念出發,仍然需要將兩者結合。科學性與藝術性兩者決不是割裂或者對立,而是可以密切結合的。義大利設計師P·納維設計的羅馬小體育宮和者靈展覽館,尼邁亞設計的巴西利亞菲特拉教堂,屋蓋的造型既符合鋼筋混凝土和鋼絲網水泥的結構受力要求,結構的構成和構件本身又極具藝術表現力;荷蘭鹿特丹辦理工程審批的市政辦公樓,室內拱形頂的走廊結合頂部採光,不作裝飾的樑柱處理,在辦公建築中很好地體現了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結合。 從宏觀整體看,正如前述,建築物和室內環境,總是從一個側面反映當代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特徵,銘刻著時代的印記,但是現代室內設計更需要強調自覺地在設計中體現時代精神,主動地考慮滿足當代社會生活活動和行為模式的需要,分析具有時代精神的價值觀和審美觀,積極採用當代物質技術手段。 同時,人類社會的發展,不論是物質技術的,還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歷史延續性。追蹤時代和尊重歷史,就其社會發展的本質講是有機統一的。在室內設計中,在生活居住、旅遊休息和文化娛樂等類型的室內環境里,都有可能因地制宜地採取具有民族特點、地方風格、鄉土風格,充分考慮歷史文化的延續和發展的設計手法。應該指出,這里所說的歷史文脈,並不能簡單地只從形式、符號來理解,而是廣義地涉及規劃思想、平面布局和空間組織特徵,甚至設計中的哲學思想和觀點。日本著名建築師丹下健三為東京奧運會設計的代代木國立競技館,盡管是一座採用懸素結構的現代體育館,但從建築形體和室內空間的整體效果,確實可說它既具時代精神,又有日本建築風格的某些內在特徵;阿聯酋沙加的國際機場,同樣的,也既是現代的,又凝聚著伊斯蘭建築的特徵,它不是某些符號的簡單搬用,而是體現這一建築和室內環境既具時代感、又尊重歷史文脈的整體風格。 五、動態和可持續的發展觀 我國清代文人李漁,在他室內裝修的專著中曾寫道:「與時變化,就地權宜」「幽齋陳設,妙在日異月新」即所謂「貴活變」的論點。他還建議不同房間的門窗,應設計成不同的體裁和花式,但是具有相同的尺寸和規格,以便根據使用要求和室內意境的需要,使各室的門窗可以更替和互換。李漁「活變」的論點,雖然還只是從室內裝修的構件和陳設等方面去考慮,但是它已經涉及了因時、因地的變化,把室內設計以動態的發展過程來對待。 現代室內設計的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它對由於時間的推移,從而引起室內功能相應的變化和改變,顯得特別突出和敏感。當今社會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建築室內的功能復雜而又多變,室內裝飾材料、設施設備、甚至門窗等構配件的更新換代也日新月異。總之,室內設計和建築裝修的「無形折舊」更趨突出,更新周期日益縮短,而且人們對室內環境藝術風格和氣氛的欣賞和追求,也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在改變。 據悉,日本東京男子西服店近年來店面及鋪面的更新周期僅為一年半,我國上海市不少餐館、理發廳、照相館和服裝商店的更新周新也只有2-3年,旅館、賓館的更新周期約為5-7年。隨著市場經濟、競爭機制的引進,購物行為和經營方式的變化,新型裝飾材料、高效照明和空調設備的推出,以及防火規范、建築標準的修改等等因素,都將促進現代室內設計在空間組織、平面布局、裝修構造和設施安裝等方面都留有更新改造的餘地,把室內設計的依據因素、使用功能、審美要求等等,都不看成是一成不變的,而且以動態發展的過程來認識和對待。室內設計動態發展的觀點同樣也涉及其他各類公共建築和量大面廣居住建築的室內環境

⑼ 如何設計一個相對理想的班級環境空間

設計一個相對理想的班級環境空間,這就需要班級的座位,在排的時候應該整潔有序,而黑板報,一般是放在班級的後面。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