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件設計
⑴ 塑料件圖紙的技術要求和設計規范
塑料件技術要求 和規范設計:
未注公差尺寸的極限偏差按GB/T 14486-MT6級;
製件應飽滿光整、色澤內均勻;
無縮痕、裂紋容、銀絲等缺陷;
澆口、溢邊修剪後飛邊≤0.3,且不得傷及本體;
未注壁厚3;未注筋板1.5~2; 表面打光(噴砂)處理;
未注過渡圓角取R0.3~R1,脫模斜度≤0.3%%d;
各脫模頂料推桿壓痕均應低於該製件表面0.2;
與對應裝配結合面外形配合錯位≤0.5; 製件應進行時效處理;
製件機械強度須符合GB 3883.1標准規定;
製件內腔表面打上材料標記和回收標志;
未注尺寸參照三維造型;
製件表面處理及其它要求由客戶定;
⑵ 注塑件的流道如何設計
模具流道設計基本原則
模穴布置(CavityLayout)的考慮
盡量採用平衡式布置(BalancesLayout)。
模穴布置與澆口開設力求對稱,以防止模具受力不均產生偏載而發生撐模溢料的問題。如圖2的設計就以對稱者較佳。
模穴布置盡可能緊湊以縮小模具尺寸。如圖3(b)的設計就模具尺寸考量而言優於圖3(b)的設計。流動導引的考慮
能順利地引導熔融塑料填滿模穴,不產生渦流,且能順利排氣。
盡量避免塑料熔膠正面沖擊直徑較小的型芯和金屬嵌件,以防止型芯位移(CoreShift)或變形。
熱量散失及壓力降的考慮
熱量損耗及壓力降越小越好。
流程要短。
流道截面積要夠大。
盡量避免流道彎折及突然改變流向(以圓弧角改變方向)。
流道加工時表面粗糙度要低。
多點進澆可以降低壓力降及所需射壓,但會有縫合線問題。
流動平衡的考慮
一模多穴(Multi-Cavity)充填時,流道要平衡,盡量使塑料同時填滿每一個模穴,以保證各模穴成型品的品質一致性。
分流道盡量採用自然平衡式的布置方式(Naturally-BalancedLayout)。
無法自然平衡時採用人工平衡法平衡流道。
廢料的考慮
在可順利充填同時不影響流動及壓力損耗的前提下,減小流道體積(長度或截面積大小)以減少流道廢料產生及回收費用。
冷料的考慮
在流道系統上設計適當的冷料井(ColdSlugWell)、溢料槽以補集充填初始階段較冷的塑料波前,防止冷料直接進入模穴影響充填品質。
排氣的考慮
應順利導引塑料填滿模穴,並使模穴內空氣得以順利逃逸,以避免包封燒焦的問題。成形品品質的考慮
避免發生短射、毛邊、包封、縫合線、流痕、噴流、殘余應力、翹曲變形、模仁偏移等問題。
流道系統流程較長或是多點進澆(MultipleGating)時,由於流動不平衡、保壓不足或是不均勻收縮所導致的成品翹曲變形問題應加以防止。
產品外觀性質良好,去除修整澆口方便,澆口痕(GateMark)無損於塑件外觀以及應用。
生產效率的考慮
盡可能減少所需的後加工,使成形周期縮短,提高生產效率。
頂出點的考慮
需考慮適當的頂出位置以避免成形品脫模變形。
使用塑料的考慮
粘度較高或L/t比較短的塑料避免使用過長或過小尺寸的流道。
⑶ 塑料件加工中壁厚怎樣設計
塑料製件加工的壁厚對其質量影響很大。壁厚過小時,流動阻力大,大型復雜內的製品就難容以充滿型腔。製件壁厚的最小尺寸應當滿足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⒈具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⒉脫模時能經受脫模機構的沖擊和震動;⒊裝配時能承受緊固力。 一般塑料加工廠都規定有最小壁厚值,因塑料品種、牌號及製品大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壁厚過大不僅浪費原料,對熱固性塑料成型加工來說,還增加了模壓的時間,並且容易造成固化不完全;而對熱塑性塑料來說,則增加了冷卻時間(根據經驗推算,製品厚度增加一倍,冷卻時間將增加四倍)。另外還會影響產品的質量,比如容易產生氣泡、縮孔、翹曲等缺陷。 熱固性塑料的小型製件加工,壁厚一般取1.6~2.5mm,大型製件取3.2~8mm。布基酚醛塑料等流動性較差的品種應取較大值,但一般不宜大於10mm。脆性塑料(比如礦粉填充的酚醛塑料)製件加工壁厚不應小於3.2mm。
⑷ 塑料件設計與機械設計的區別。
塑料件設計與機械設計的區別:
1、材料:機械設計主要是涉及金屬材料,塑料屬於非金屬,性能有很大差異。
2、標准:塑料件具有一套與金屬件不同的執行標准,精度相對較差,配合相對不精密,公差范圍選取不同,標注基本相同略有特點。
3、連接:塑料件連接方式與金屬件連接相比,有其特點,一般採用:卡、扣連接,嵌件連接,螺紋連接,變形連接等。
4、其它:塑料件設計時最關鍵的參數是收縮率計算及變形控制,以及針對注塑成型的錐度、斜度參數確定等。
⑸ 塑件如何進行結構設計
1應考慮原材料的成型工藝性2應考慮其模具的總體結構,易於製造且簡單3在保證塑件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力求結構簡單,壁厚均勻,使用方便.4當外觀要求較高時,先通過造型再繪制圖樣
希望可以幫到你。
⑹ 做塑料產品結構設計需要注意什麼
1.肉厚(Wall Thickness)均勻。復
結構強度,成型制性,產品外觀,成型效率,成本。
2.補強設計,加強筋。
增加成型品強度,幫助成型品充填
3.R角或倒角(Radii)
降低流動阻力(分子或玻纖排列不連續),降低應力集中。
脫模角度(Draft Angle)
易脫模
肋與角板(Rib&Gusset)
孔洞 (Hole)
應考慮脫模方向
避免壁厚過薄
⑺ 做塑料件的設計要掌握哪些知識求推薦相關書籍
估計沒有哪個人復要看書的制
其實入門很簡單,塑料件設計無非就是造型,你得掌握一種設計軟體
然後就是看已經生產出來的實物,研究上面的東西,列出自己的問題
找有經驗的人問,不要害羞,塑料件設計沒有幾年不能爐火純青的
塑料件上的缺陷表現就是你學習的重點,塑料件的成型過程你也要有所掌握,其中有些名詞要懂
什麼保壓,射出,溫度等等等等,了解這個你只要本注塑機說明書就知道了,至於含義,隨便買本書就行
塑料件的模具結構,你也要了解,至少上面的名詞及作用你要了解,也是隨便買本書。
塑料件設計你要懂的是:這個東西是干什麼的,有什麼客觀要求。。。打字累不說了
⑻ 在進行塑件結構工藝性設計時,必須遵循哪幾個原則
1.熱處理件對結構的要求熱處理零件結構對正火、退火、回火、調質、淬火後的質專量均有一定影響屬。其中,特別是淬火的影響最大。常引起淬火後變形、開裂,使零件報廢。因此設計人員需考慮熱處理零件的結構工藝性,在設計熱處理零件結構時,應考慮以下幾個原則:(1)避免尖角零件的尖角是淬火應力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成為淬火開裂的起點。因此應盡量設計成圓角,倒角,以避免淬火開裂。(2)截面應盡量均勻厚薄懸殊的零件在淬火冷卻時,因冷卻不均勻而造成變形、開裂的傾向較大,因此,截面應盡量均勻。(3)採用封閉、對稱結構開口或不對稱結構的零件在淬火時應力也不均勻,易引起變形。(4)採用組合結構某些有淬裂傾向而各部分工作條件要求不同的零件或形狀復雜易變形的零件,在可能條件下,可採用組合結構或鑲拼結構。(5)斷面細小的長棒、面積大而薄的板、殼體結構等,應盡量不進行熱處理強化,可採用如冷變形強化、表面覆層強化等手段。(6)應盡量減少工件上的孔、槽、鍵槽、和高薄筋。如不可避免,也應使它們盡量淺些,以減少應力集中、局部軟化或淬火開裂傾向。過渡處應採用圓角過渡。
⑼ 塑件設計時精度高好還是低好為什麼
當然是精度高好啦!
為什麼?因為塑件本身的「可塑性」就大唄!精度低了咋辦?會嚴重超出公差范圍嘍?!
理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