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活動設計
『壹』 幼兒園中班健康教育活動設計教案
http://www.whchild.com/Article_Class2.asp?ClassID=244
『貳』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活動內容有哪些
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人體認識與保護知識教育、體育鍛煉與健康、個人衛生和生活習慣教育、環境教育、營養教育、疾病與意外傷害的預防教育、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教育、性教育。
1.人體的認識與保護知識教育
通過接觸常見的動物和植物,使學前兒童初步認識生物體簡單的結構和功能及其生長和發育,在此基礎上逐步地且粗略地認識人體各部分的解剖生理特點。學習保護身體的一些方法,逐步建立關心、保護身體健康的意識。
2.體育鍛煉與健康
通過體育活動,培養體育興趣和鍛煉的習慣,促進學前兒童身體發育,增強體質,並促進學前兒童智力、品德、心理素質和交往能力的發展。
在幼兒園可以開展多種多樣的體育活動,可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1)體操:包括徒手操、輕器械操、模仿操等(各年齡班具體內容見戶外體育活動設計流程體操部分)。
(2)體育游戲:是幼兒園體育活動中最重要的內容。它是以基本動作為主要內容,以游戲活動為形式,以增強幼兒體質為主要目的的一種活動。 (3)「三浴」鍛煉:所謂三浴鍛煉即利用大自然的日光、空氣、水對學前兒童進行身體鍛煉,增強學前兒童的體質和抵抗能力。
(4)其他體育活動:不同地區學前兒童可結合本地氣候和地理條件,因地制宜地開展各種體育活動。如爬山、遠足活動、民族、民間地域性體育活動等。
3.個人衛生和生活習慣教育
通過教育和訓練,學前兒童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如勤理發、洗頭、洗腳、洗澡、剪指甲、早晚刷牙、飯後漱口、用自己的水杯和手帕、不挖鼻孔、不將異物塞入耳鼻內等。讓學前兒童逐步懂得個人衛生不僅是個人的私事,還關繫到是否尊重他人,是否合乎社會公德和公共衛生的要求。通過教育和訓練培養學前兒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按時作息、早起早睡、每天參加體育鍛煉和戶外活動,按時進餐和排便等。
4.環境教育
教育和訓練學前兒童養成維護公共衛生的意識和習慣。讓學前兒童參與力所能及的公共環境的清潔衛生活動,遵守公共衛生准則,不隨地吐痰,不亂扔果皮紙屑,不隨地大小便,不破壞公共衛生設施,懂禮貌、講文明、不打擾他人等。
加強對學前兒童進行生態環境保護教育,讓他們懂得生活環境被污染對人體的危害,增強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和野生動植物的意識,從而促進全社會都來保護環境。
5.營養教育
讓學前兒童懂得常見食物對機體生長發育的作用,知道營養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愉快地進餐,定時定量,不挑食、偏食或過食,細嚼慢咽,不撒飯菜,用自己的食具,飯前洗手,吃飯前後不做劇烈運動等。
6.疾病與意外傷害的預防教育
讓學前兒童初步了解身心疾病和缺陷的預防知識,樹立預防為主的觀念,積極主動地接受醫生體檢和預防注射,認識到傳染病不僅引起自己得病,還可以傳染他人,初步懂得一些預防措施。
意外傷害包括了意外事故和人為傷害,通過安全教育,加強學前兒童的自我保護意識,學會發生意外傷害進行自救和向成人求救的方法及措施。
7.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教育
培養學前兒童健全的個性和良好的情緒,學會友好與人交往,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如注意培養學前兒童健康的心理品質、協調的行為、適度的反應、較強的意志和正常的人際交往,為他們提供學習經驗,學習表達和調節情緒的方法,合理及時梳理不良情緒,保持積極愉快的情緒。要讓學前兒童學會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懂得分享和合作。樂於幫助他人,熱愛集體。
8.性教育
讓學前兒童認識自己的性別,並對自己的性別產生正確而恰當的認同,防止「性混淆」。對學前兒童提出的性問題要自然、簡略、科學的回答,不迴避、不說謊、不指責,讓學前兒童懂得存在男女差別是很自然的事,是沒有什麼神秘和可怕的。注意糾正學前兒童的一些不良習慣,如玩弄生殖器。學前兒童的性教育可以從動植物的生殖現象入手。
『叄』 題目:各為小班,中班,大班,健康教育知識設計一個活動。
大班健康活動設計:健康的牙齒 健康的我
一、活動目標:
1、了解換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知道健康的人應有健康的牙齒。
2、在自主發現和交流的基礎上,了解有關牙齒的知識。
3、學習和掌握簡單的保護牙齒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4、體驗做運動的快樂。
二、活動准備:
1、情景創設:「今天你刷牙了嗎?」宣傳板;
2、音樂磁帶《洗刷刷》、《健康歌》;
3、《健康歌》節奏譜;
4、五種類型的照片:
(1)嬰兒無牙照片(2)小朋友換牙的照片(缺門牙)(3)小朋友滿口整齊牙的照片(4)小朋友有蛀牙的照片(5)老人缺牙的照片
5、幼兒人手一張節奏譜如:
三、活動過程:
(一)師生聽音樂做律動:《洗刷刷》,導入活動。
師:剛才,我們做了個刷牙律動,為什麼要刷牙呢?(幼兒自由說),把你們的牙齒露出來(幼兒互相觀看)你們的牙齒又干凈又整齊,老師來幫你們拍幾張牙齒的照(幼兒露齒笑,教師模擬拍照)
(二)出示五種類型的照片,引導幼兒觀察,了解有關牙齒的知識。
1、「請你們看一看,這些牙齒跟你們有什麼不一樣?」
2、「哪些牙齒是健康的,能說出你的理由嗎?」幼兒找出健康的牙齒,教師打「√」。
3、「小寶寶沒有牙齒,為什麼是健康的人?」(嬰兒出身時不長牙,5–6個月時慢慢長出乳牙)。
4、「小朋友嘴裡有的地方缺牙,為什麼?」(5-6個月時就會換牙,會長出新的牙齒——恆牙,恆牙會伴隨小朋友一生,如果掉了就再也不會長了。)
5、師生共同小結:嬰兒出身時不長牙——5-6個月開始長出乳牙——乳牙長全後5-6歲開始換牙——老了就開始掉牙。牙齒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一個健康的人必須有健康的牙齒,因此每年的9月20日被定為「愛牙日」。
(三)引導幼兒討論:為什麼會蛀牙。知道保護牙齒的重要,學會掌握簡單的保護牙齒的方法。
1、「在這五張照片中,有哪個的牙齒不健康?」
2、「這個小朋友換過牙了,他應該有一口好牙,可為什麼會有蛀牙?」(早晚刷牙、飯後漱口,睡前不吃東西……)
3、「怎樣刷牙才是正確的方法?」根據幼兒說的編成歌詞填入「健康歌」節奏譜並唱一唱)
4、律動:扣齒。
(1)「除了正確的刷牙,飯後漱口,睡前不吃東西可以使我們的牙齒健康,還有什麼方法可以使我們的牙齒更健康。(幼兒自由說)
(2)「我們可以咀嚼、牙齒多運動,給牙齒做個保健。」
① 教給幼兒正確的扣齒方法。
② 隨節奏譜扣齒練習。
(四)延伸活動:牙齒保健操
幼兒人手一張節奏譜,自己練習扣齒;和客人老師一起練一練扣齒;帶回家和爸爸媽媽每天早晚各一次做一做牙齒保健操。
中班健康活動設計:營養設計師
活動目標
1、初步嘗試營養與人成長的關系,讓幼兒理解合理科學的搭配。
2、嘗試為自己設計一份營養餐,對食物的搭配感興趣。
活動准備:
各種食物圖片、一次性紙盤、健康笑臉貼紙。
活動過程:
一、 讓幼兒了解各種食物的營養,說說平時喜歡吃的食物。
導入:今天,營養博士要帶我們去參觀快樂食物王國,你們想去嗎?讓我們一起開著汽車出發吧!
1、看谷類食物。
教師:你剛才看到了什麼?
教師:剛才我們看到的這些食物就是食物王國里的谷類食物(出示字卡)。谷類食物可以使我們有很大的力氣,所以我們一定要多吃。
2、看水果蔬菜。
教師:現在你又看到了什麼?
教師: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吃了會使我們的皮膚又白又嫩,所以我們小朋友一定要多吃哦!
3、出示肉類
教師:你剛才看到了什麼?
教師:這些是食物王國里的肉類食物。吃了會使我們變得更聰明更健康!但不能多吃哦!
4、出示豆製品。
5、出示牛奶。
教師:豆製品非常有營養,我們要多吃。牛奶可以天天吃。
6教師:食物王國的東西真多呀!你們平時喜歡吃些什麼?
接下來營養博士要帶我們去看三位小朋友,他們長得有什麼不一樣?你喜歡哪一位小朋友?
這是小小,因為她只吃蔬菜,所以長得又瘦又小;這是胖胖,為什麼叫胖胖呢?只吃葷菜,所以長成了小胖子;這是麗麗,她什麼都喜歡吃,所以長得不胖也不瘦,健康又美麗!
7、教師:怎樣吃才有營養呢?請你和旁邊的小朋友討論一下。
二、 到底怎樣吃才有營養呢?我們一起參觀一下食物王國的營養寶塔,聽一聽,營養博士是怎麼說的?
小朋友,我們吃的食物呀,就像這座營養寶塔。
最頂層:是油脂類,就是肥肉和葷油,每天吃得要適量,不可貪吃喲。
接下來的一層是奶類和豆類食物,比如牛奶呀、豆腐之類,多吃點兒更聰明哦。
第三層是雞鴨魚肉和禽蛋等動物性食物,每天少吃一些,營養才會均衡。
第四層住著水果和蔬菜,每天都要和它們做朋友,我們才會長得越來越健康。
最底層是谷類食物,就是我們平時吃的米飯、麵包之類,離開他們小朋友們就會沒力氣。所以要多吃一些。
教師:營養博士的話,你們記住了嗎?
三、 剛才我們向營養博士學了那麼多本領,你們想不想也來做一回營養設計師,為自己設計一份營養餐!老師為你們准備了很多食物的圖片,還有紙盤,請你們用這些食物來設計一份營養餐。現在讓我們開始吧!
幼兒操作
選取兩份比較典型的進行講評,給設計合理的貼健康笑臉。
四、讓我們把自己精心設計的營養餐去送給娃娃家的娃娃吃,好嗎?走。
小班健康活動設計 :有趣的嘴巴
活動目的:
1、通過活動,使幼兒了解自己嘴巴的用處,懂得愛護自己的嘴巴,並學會講究衛生的良好習慣。
2、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懂得分析在日常生活中什麼東西可以做。什麼東西不可以做。
活動准備:
1、吹的(氣球、風車、吹泡泡用具、小口琴和小喇叭等)。
2、唱的(話筒、錄音機等)。
3、吃的(糖果、食品等)
4、一些物品的圖片、記錄表人手一張。
活動過程:
一、猜猜哪裡發出的聲音?
1、請幼兒閉上眼睛,老師輕輕唱歌。
2、問幼兒聽到了什麼?是從哪裡發出的聲音?
二、幼兒談論嘴巴的用處。
1、小朋友,你們的嘴巴有什麼用處呢?
2、幼兒根據平時的生活經驗用語言表達出來。
三、幼兒遊玩:「小嘴巴樂園」。
1、教師:「今天,天線寶寶的小嘴巴樂園開張了,他們邀請我們小朋友去遊玩,你們開心嗎?」
2、引導幼兒去嘴巴樂園遊玩,嘴巴樂園里有音樂屋、食品屋和玩具屋,幼兒可以自由地去各個屋遊玩,嘗試用自己的嘴巴進行游戲。
3、幼兒游戲後,教師提問題讓幼兒回答。
(1)、誰能告訴我你去了哪些地方遊玩?你是怎樣玩的?(幼兒可以邊示範邊回答)。
(2)、你還看到別人用嘴巴干什麼?
4、教師小結:我們的嘴巴真有趣,又能吃來又能說,又能唱來又能吹,所以我們要愛護它。
四、請幼兒進行記錄
1、請幼兒根據記錄表中的內容自己進行判斷、記錄。
2、幼兒討論記錄結果:什麼東西不能放進嘴巴里?
3、小結:教育幼兒要愛護自己的嘴巴,嘴巴是我們人身體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好好愛護它,如果把嘴巴傷害了,人就會很痛苦。
(1)、壞蘋果、發霉的食品、臟的東西都不能吃,吃了就會生病,使人難受。
(2)、尖、利的東西不能放進嘴巴里,這樣就會把嘴巴戳破的。
(3)、不能把手指放進嘴巴里,這樣不衛生。
『肆』 幼兒園健康教育活動 好玩的什麼 教案
教學設計意圖: 本次活動中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引導者的原則,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淡化了學習的技能技巧性,重在幼兒的情感體驗。因此,在活動中,使鞋盒成為好玩運動器械,並設計「跳田埂」、 「捉害蟲」等情節,讓幼兒進行游戲,練習立定跳遠的動作要領,幼兒可在教師創設的自由氛圍里體驗到玩的樂趣。 材料的使用:我們生活中,到處都有各種各樣的鞋盒,引導幼兒進行一物多玩,為進行立定跳遠活動作好准備。這樣的不僅能通過游戲達到教學目標,而且能把鞋盒的一物多玩滲透在活動的始終,充分發揮材料的作用。又能感受到廢棄物存在的自身價值,懂得很多的物品都可以循環再利用的道理,從而在健康活動中抓住了環境教育的契機。 層層推進地完成目標,幫助幼兒掌握動作要領,克服動作難點。從教師的示範到幼兒集體練習跳一個鞋盒(便於教師觀察幼兒是否能按動作要領練習),再到幼兒改變鞋盒的擺放形式(有的加寬了,有的加高了),增加幼兒動作要領的練習,有利於幼兒掌握新動作,再到練習跳多個鞋盒(加大運動量),到最後投放其它的器械,充分滿足了不同層次幼兒的發展需求。 活動目標: 1、能主動探索廢舊鞋盒的玩法,練習雙腳立定障礙跳。 2、產生不怕困難的勇敢精神。 活動准備: 《韻律音樂》、《小魚和水草》音樂、鞋盒若干 活動過程: 一、激趣。熱身活動,手持鞋盒做准備操。 1、導語:大家看老師的手裡拿的是什麼?鞋盒是用來干什麼的?今天我們用鞋盒來做個游戲好嗎,來我們一起做游戲吧。 2、隨音樂活動身體:放體側敲→轉身敲→曲線跑→蹲著→走高舉歡呼。 二、指導認知:引導幼兒雙腳練習立定跳。 1、幼兒自主游戲,鼓勵幼兒探索多種玩法,教師予以關注幼兒法,並適時指導。 (1)、導語:孩子們剛才我們用鞋盒舞龍又敲鼓,那你想一想,用鞋盒還可以怎麼玩?請小朋友想出各種玩法,比一比,誰想得多、想得好,和別人的不一樣。注意在玩時不能把鞋盒弄破,請你們找個空地方玩一玩吧! (2)、交流、分享鞋盒的不同玩 (3)、請幼兒示範立定跳的動作 導語:剛才我發現小朋友把小鞋盒放在地上當田埂,跳著玩,我們請她來試一試吧! 2.練習雙腳立定跳的基本動作。 (1)教師講解示範立定跳遠的基本動作。 導語:我們跳的時候要並並腳,彎彎腿,臂後擺,上體前傾;用力擺臂向前跳。(教師邊念兒歌邊示範雙腳並攏、屈膝、擺臂跳過鞋盒的動作。) (2)教師帶領幼兒自由練習,利用兒歌幫助幼兒初步掌握立定跳遠的基本動作。(兒歌:並並腳,彎彎腿,用力擺臂向前跳,彎彎腿輕落地,挺胸抬頭站起來)。 (3)幼兒自由練習,教師巡視並指導個別幼兒掌握立定跳遠的基本動作。(如:落地不穩) 導語:小朋友請你找個空位置去試一試吧!注意落地的時候雙腿要彎曲呦! 3、練習雙腳跳過的障礙物。 導語:鞋盒除了這樣放著跳過去,還可以怎樣放,跳著玩?(鼓勵幼兒改變鞋盒的高度)。
『伍』 擬訂一個幼兒身體健康教育的活動題目,並設計活動目標
幼兒身體健康教育的活動題目——陽光健康、快樂生活
一、總目標內——促進幼兒身容心健康發展
二、分目標:
1、產生積極性與樂趣, 喜愛並接受集體體育活動.
2、鍛煉幼兒身體並增強體質, 為良好身體打下基礎
3、形成初步的安全健康知識
4、養成良好的衛生、生活習慣
『陸』 過春節為題的健康領域教育活動設計方案
以孩子們最喜歡的節慶活動「過春節、 迎新年」作為貫穿整個主題活動的線索,結合小班孩子專以具體形象思維屬為 主,感知覺逐漸完善,對生動形象、色彩鮮艷、新奇的事物和現象容易認 識的年齡特點,把嶺南民間迎新習俗融入到「過春節、迎新年」這一傳統 節慶活動中,讓孩子們在富有嶺南本土民間特色的逛花市、做年糕、炸油 角和蛋散、吃年夜飯等活動中,了解與過春節有關的傳統習俗,體味過年 的樂趣,感受嶺南本土民間文化的豐富內涵,從而產生愛祖國愛家鄉的積 極情感,並獲得身心健康愉悅的發展。
主題目標
1.知道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了解嶺南人家過春節的傳統風俗習慣,學 習簡單的節日交往禮儀,能大膽用各種簡單方式表達自己對「迎新年」的 感受。
2.在參與豐富多彩的「迎新年」活動中發展思維,提高感受力、表現力和 動手能力,進一步培養好奇心、求知慾和創新意識。
3.激發對嶺南本土民間文化的自豪和喜愛之情,樂於參加節慶活動,感受 與同伴一起辭舊迎新的喜悅。
『柒』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活動設計怎麼講
目前,我國學前教育界和發展心理學界對「學前兒童」這一概念的認識並不完版全一致。例如,許多人在翻譯英權語資料時,把「學齡前兒童」(preschool children)、「幼兒」(young children)以及「早期兒童」(early childhood)等不同內涵和外延的概念都譯成「學前兒童」。
『捌』 學前兒童教育健康教育活動設計的活動准備有哪些
1《跨越障礙》
活動目標:
1、充分利用小椅子做運動,學會跨障礙跑。
2、樂於參與競爭,具有集體榮譽感。
活動准備:
1、人手一把小椅子(課前將小椅子擺放到活動場地)2、輕柔音樂磁帶、錄音機
3、小型體育器械---跨欄
活動流程:
一、進入活動場地,做熱身運動
1、教師帶領幼兒跑步進入活動場地。幼兒自由散開,教師組織在相應的位置上站好。
2、教師帶領幼兒做熱身運動:擴胸運動、頭頸運動、腹背運動、跳躍運動、分別活動腳腕、手腕、膝蓋、前後壓腿、左右壓腿。(教師可根據幼兒體力或者天氣變化進行適當的熱身運動)
二、談話、教師引導幼兒簡說與奧運會有關的內容
師:今天我們進行一項體育運動,誒,小朋友,請你想一想你知道哪些體育運動?
幼:打籃球、打排球、跳高、跨欄??????
師:小朋友真厲害知道這么多的體育運動,老師聽說這么多的體育運動湊到一塊的時候,就叫做「奧運會」,小朋友知道嗎?
幼:知道。我知道奧運會的郭晶晶是跳水冠軍?
2體健活動:勇敢的孩子
活動目標:
1、發展幼兒投擲能力。
2、培養機智、勇敢、遵守紀律的品質。
活動准備:
1、幼兒聽過解放軍叔叔打仗的故事或觀看軍事表演。
空飲料瓶做的「手榴彈」,廢舊紙盒的「坦克車」,紅、藍顏色的長橡皮筋各一根。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扮演角色,活動身體:
1)、教師做指揮員,幼兒當解放軍戰士進行隊列練習。
2)、教師啟發提問。
——「解放軍叔叔有哪些本領?」
2、根據幼兒的回答,師生一起做模仿動作:打槍——上肢運動;拼刺刀——下蹲運動;開炮——體轉運動;騎馬——全身運動。教師引導幼兒邊做動作邊發出象聲詞,以Ji發幼兒的
3、引導幼兒探索學習、集體練習:
1)、教師啟發提問。——「我們要來練習扔手榴彈的本領,學會以後就可以炸毀別人的坦克、大炮、碉堡、軍火庫。」
2)、幼兒分成紅、藍兩隊,各自站在紅先和藍線上,用力向前透支手榴彈(飲料瓶)並力爭投過前方的封鎖線(橡皮筋)
3)、教師在觀察幼兒探索學習的基礎上請個別幼兒示範。——「一隻手臂彎曲在前,兩腿分開,把手中的『手榴彈』用力投過『封鎖線』。」
4)、請幼兒自由選擇紅線或藍線進行練習,教師隨機指導。可運用集中、分散和個別指導的順序來糾正幼兒的動作,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3、變換角度,提高難度:
1)、教師啟發提問。
——「全體緊急集合,馬上執行司令部的命令,進行軍事演練。紅對做『坦克兵』,藍隊投炸彈炸『坦克』。現在兩隊實戰開始,看是『坦克』先攻克『陣地』,還是『手榴彈』將『坦克』全炸毀。」
2)、教師介紹具體玩法。
——「幼兒各自進入角色,紅隊兩人一組鑽進紙盒為『坦克兵』,向藍隊滾動前進,藍隊躲入戰壕(小椅子後)為『投彈手』,待坦克駛進,開始向他們投彈。」
3)、實戰演習。
紅對、藍隊交換角色再次演習。每次演習結束,幼兒要為勝利一方鼓掌祝賀,並設計自己隊的進攻方案。
3活動名稱:大班體育活動《有趣的繩子》、
活動目標:
1、有用繩子進行體育活動的興趣,能創造性地探索繩子的多種玩法,有初步的求異求新意識。
2、有與同伴互相合作玩耍的意識,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3、培養幼兒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
4、培養幼兒關愛動物、保護動物的意識。
活動准備:幼兒跳繩每人一根,各種玩具動物若干,音樂帶,貼地彩紙。
場景設置:設置一條5米寬的河流。
活動過程:
1、幼兒隨著老師在音樂聲中輕松進入活動室。
2、准備活動:幼兒跟著教師在音樂聲中輕松運動。
3、適時集中幼兒,教師出示跳繩,啟發小朋友想一想:跳繩除了可以跳以外的其他各種不同的玩法。適時,教師給予提示。對幼兒的各種不同玩法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勵。
4、讓幼兒自由玩耍,大膽探索各種不同玩法,啟發幼兒與同伴合作探索更多新的玩法。教師巡視,發現有新玩法及時肯定,並可讓幼兒集體學習。
5、以接到電話,小動物遇險,幼兒營救為由引出遊戲「營救小動物」。
6、講解玩法,明確游戲規則。鼓勵幼兒大膽參加游戲,啟發幼兒利用繩子變成各種營救工具。如:小橋、船、石礅、飛機等通過小河到達河岸,救出小動物。
7、結束:教師以「送小動物回家」為由,在音樂聲中帶幼兒離開活動室。
『玖』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簡答題健康教育活動的設計步驟有哪些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設計與組織。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性質心理健康內教育活動是學校容心理教育的核心。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全員育心的基礎。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以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 為立足點,以學生的心理需要為基礎,關注 學生當前的心理狀態,以培養學生健康心理 為主線而設計和組織實施的活動。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內容(一)學習方面的心理輔導活動…
『拾』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設計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設計主要有七個步驟。 1.創設情境 情境是心理產生和發展的空間,這種空間的營造可以是真實的情境,也可以是虛擬的情境,但都需要創設。情境的創設可以靠任務來激起,如競爭的情境只需要提出一項有成敗有比較的任務即可;也可以靠語言來渲染,如編故事,只要故事有吸引力、有真實感,就可以讓學生進入情境之中;也可以靠環境來營造,如帶領學生到陵園墓地去討論自我與生命問題,自然就進入了這種情境中;也可以靠展示來創造,如讓大家表演自己放學回家後是如何和父母說話的。情境就是讓學生思維和情感聚焦在一個共同點上,這樣才可以進行相互交流和相互學習。情境的創設是否成功主要看能否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以「我是誰?」活動為例。在活動開始時,教師設計了一個「印指紋"的小游戲,讓學生在紙上印下自己的指紋並觀察每個人的指紋有什麼不一樣,從而讓學生初步體會到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第二步設計了一個「填寫個人小檔案"的活動,讓小朋友根據問題大聲地說出自己的個人小檔案:「我的姓名,我的樣子,我的喜好,我的優點,我的不足,我認為老師和同學們是怎麼看我的,我的願望……」通過這一步步活動讓學生從外貌、喜好、優缺點、他人的評價等方面來比較全面地認識自我。第三步則設計一個小品《小動物學本領》,由幾名同學來扮演兔子學鳥飛,魚兒學松鼠跳,鳥兒學馬跑,松鼠學魚游等。從而讓學生明白每一個人都是有自身特點和優勢的,我們應該更好地發揚自己的優點,同時正視缺點,並努力克服缺點,進而對自己有一個全面的評價。 2.心靈外化 創設情境是希望所有學生的心靈都對這一情境而打開。接下來就要一步步引導學生的全部心靈對情境全方位介入。這種介入可以是通過親身參與行動,在連續的行動中把自己的心理世界充分展開;也可以是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和事件,從而產生感同身受的心理移入。通過游戲、角色表演、行為演練、象徵性表達等形式把自己心靈的變化外化,用可觀察和驗證的行為表現出來。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多變的情緒》為例。對於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而言,「情緒"這個概念是非常抽象、很難理解的,所以老師不談什麼是情緒,而是先問:人有哪些情緒表現?小學生們回答非常踴躍:激動、愉快、憤怒、輕松、驚訝、恐懼……然後老師通過游戲讓幾位同學即興表演,其他同學猜測表演的是哪一種情緒。第三步通過模擬幾個典型情景,如爸爸媽媽吵架時,孩子害怕的樣子;考試沒考好時,情緒低落的樣子。讓同學們了解到不良情緒給人們學習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後老師拋出問題:當我們心情不好時該怎麼辦?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並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歸納了幾條克服消極情緒的常見方法,如轉移注意力、尋找朋友傾訴等。整節課絲毫看不見抽象的情緒理論,但讓學生們真切地感受到了什麼是情緒。 3.情感體驗 當學生的情感充分介入後,就通過變化的情境來激發學生不同的情緒情感體驗,把學生平時壓抑在心中的情感釋放出來。這種情感可能是喜悅、歡呼、親切、感激,也可能是悲哀、自責、苦惱、絕望。小學生心理世界是隱蔽的、復雜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就是試圖去發現這樣的世界,去這樣的心理世界溝通。活動中要積極地創設情境,讓學生從內心深處進行體會、琢磨,產生共鳴。例如,「保持一份好心情」活動中,向學生提出:「假如你的好友和你鬧矛盾了,你的心情會怎樣?」「假如你學習上取得了好成績,你會怎麼想?」等問題,讓學生經歷內心的思考、內心的體驗,有感而發,反映出真實心態。通過學生的內心體驗,讓學生心靈頓悟,調適自己的心境。活動中,學生有不同的心靈感悟,要重視學生的內心體驗和心靈感悟,盡量做到對學生的回答不妄加評判,讓學生說出自己心中不同的想法。 4.交流分享 交流分享的目的有二:一是讓學生發現自己的感受並不獨特,別人也有同樣的感覺,從而化解對問題的擔憂,增加與集體的一體感;二是讓學生相互學習,在面對同樣的問題時吸取別人成功的經驗。要把真誠的表達和領會別人的表達培養成一種生活能力,讓我們的學生學會在彼此的交流中獲得心靈的成長。表達者應該真實、自然、個性化、有感而發,傾聽者應該接納、領會、無批評、有回應。所以,交流分享的過程既是獨特的情感體驗過程,又是生活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過程。 5.重新調整 重新調整是在對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深入的了解之後,重新為自己的心理發展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最終要讓學生修正自己的價值觀和思維模式,使情感和行為發生良性變化。經過分享,學生在團體中相互評估每人的行為,就會進一步對效果不佳的方案進行重新評估和調整,建立新的行為模式。例如,有一位學生在「課前准備」訓練中,發現自己在下午第一節課老愛打磕睡的問題,也制定了調整生活習慣、早睡早起的計劃,但一周下來不見效,為此很煩惱。小組成員對此表示了很大的關心,與她共同探討,為她提出了十條建議。最後,她結合自己的身體狀況,設計了午飯後喝杯濃茶的方案,效果很好。 6.行為實踐 在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僅僅是讓學生有所觸動和領悟。要讓他們將體驗、感悟的東西化為行動,還需要課後的行為實踐,並在實踐中進行反饋和調整。改變了的行為習慣必須要可持續執行,必須要有效果的支持,必須有自我反饋方式,必須有廣闊的團體監督體系。例如,學生可以制定行動計劃圖,將每天要做的事寫在圖上,進行分類,並告知家人、教師、同學等以作為強大的監督力量,對各項活動的成效進行自我評價,對自己的執行情況進行獎懲。有的同學在行為符合預定要求時,自己就往鉛筆盒裡投一枚硬幣,進行自我強化;有的同學堅持一周達標,就讓父母給自己買一架飛機模型。 7.泛化延伸 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和生活實際設計活動課,並對學生進行輔導,目的並不僅僅是滿足活動課上學生的心理要求。它應該貫穿學生的始終,讓學生所感悟到的東西延伸課外,指導行為。把這種行為的變化在相關的思考方式、行為習慣、表現領域中表現出來。如在一個人身上學到的方法應用於另一個人,把學習領域的技能應用於人際交往領域。小學生形象記憶能力強,對活動中感興趣的內容銘刻在心,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上反映出來。當開展完 「不做『小拖拉』」這一內容的活動後,有些同學報告說:「我現在做事情可及時了,再也不拖拉了」。可見,學生們能用心理活動課中的感悟、體會來指導鞭策自己的行為,達到了心理活動的目的。 (五)活動效果評價 在活動設計之初,就要考慮到可能出現的教育效果。在設計者的頭腦里,要有關於結果的明晰的效果圖景。設計者還要善於把這種圖景與所有參與活動的同學分享,使其成為大家共同為之努力的意願。同時,設計者要為評價活動效果准備一套測評方式,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活動效果測評在活動之後可以為這次活動提供反饋,從而准確估計活動的結果,改進以後的工作。但最重要的是,當活動的效果評價作為活動設計的一部分被充分考慮時,它就成了活動目標的一部分,為集體和個人的努力提供了壓力,讓成員對活動有更多的投入。當然,這種評價不是對成員表現的評價,而是對群體收獲和活動效果本身的評價,是一種形成性評價,所以不會產生傳統考試那樣對學生個體的壓力。 (六)參考資料 設計者在設計活動方案時,應附錄有關的參考文獻,如對教材的選擇和修改、對相關活動成果的綜述、對他人成果的借鑒、對理論問題的解釋等。這既提供了對這次活動設計的理論和實踐的支持,使活動的基礎更加堅實;也尊重了他人的知識產權,闡明了自己的創造性所在,有利於自己積累資料,也有利於別人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