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軟體設計 » 中國旅遊logo

中國旅遊logo

發布時間: 2021-01-09 20:39:54

1. 中國旅遊日標志含義

中國旅遊日標志突顯了「中國旅遊日」的主旨與核心,引導鼓勵民眾積極參與旅遊,體現了「中國旅遊日」的號召力、影響力。

整個標志造型穩重,創意巧妙,色彩明快,旅遊主題鮮明,日期深刻,具有著濃厚的文化韻味和鮮明的感召力。

(1)中國旅遊logo擴展閱讀

中國旅遊日,是每年的5月19日,非法定節假日。該節日起源於2001年5月19日,浙江寧海人麻紹勤以寧海徐霞客旅遊俱樂部的名義,向社會發出設立「中國旅遊日」的倡議,建議《徐霞客游記》首篇《游天台山日記》開篇之日(5月19日)定名為中國旅遊日。

2019年5月7日,在即將到來的「5·19中國旅遊日」,上海市內將有70家旅遊景區(點)參加門票半價惠利於民活動;市內多個景區景點還將舉辦豐富多彩的特色活動 。

「中國旅遊日」形象宣傳口號是「愛旅遊、愛生活」,口號簡單明快,響亮有力,易於上口,高度概括了「中國旅遊日」的主題理念,倡導更多的國人走出家門,廣泛參與旅遊活動,提高生活品質。

「中國旅遊日」標志是以吉林省長春市一名美術老師的應征作品為基礎,經專業機構修改完善後形成的。

2. 中國的旅遊標志是什麼

圖形標志是一種公共信息符號。它通過圖形表達某種事物的涵義,是能夠相互溝通的世界性語言。國際上很多國家和地區早有各種旅遊圖形標志,用以塑造和傳播某個國家和城市的旅遊業形象。
中國國家旅遊局經過多種方案的比較和研究,於1985年確定選用"馬超龍雀"作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志。
"馬超龍雀"是1969年在甘肅武威出土的東漢(公元25-220年)時期的一件青銅製品,高34.5cm;長45cm.現收藏在甘肅省博物館。
這件文物集我國當時繪畫、雕刻、冶煉鑄造藝術於一體,是件國寶。 銅馬昂首揚尾,四蹄騰空,筋骨剛健、體態飄逸,它沒有轡頭、繩索,不受任何束縛,自由、奔放、輕盈、瀟灑,賓士如飛地超過了龍雀。 馬超龍雀,曾被稱為"馬踏飛燕"。後經歷史學家考證,東漢張衡的《東京賦》雲:"龍雀蟠蜿,天馬半漢。"《後漢書》也有"明帝至長安,迎取飛廉並銅馬"的記載,故正名曰"馬超龍雀",簡稱"天馬"。 選擇"馬超龍雀"作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志,其涵義是: 1、 天馬行空,逸興騰飛,無所羈縛,象徵前程似錦的中國旅遊業。 2、 馬是古今旅遊的重要工具,奮進的象徵,旅遊者可以在中國盡興旅遊。 3、 馬超龍雀青銅製品,象徵著中國數千年光輝燦爛的文化歷史,顯示文明古國的偉大形象,吸引全世界的旅遊者。

3. 中國旅遊圖形標志是什麼

中國的旅遊標志是「馬踏飛燕」。1983年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志。1985年銅奔馬以「馬超龍雀」這個名稱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志,並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原因:

1、天馬行空,逸興騰飛,無所羈縛,象徵前程似錦的中國旅遊業。

2、馬是古今旅遊的重要工具,奮進的象徵,旅遊者可在中國盡興旅遊。

3、馬踏飛燕的表銅製品,象徵著中國數千年光輝燦爛的文化歷史,顯示文明古國的偉大形象,吸引全世界的旅遊者。

(3)中國旅遊logo擴展閱讀

文化寓意:

東漢銅奔馬是在漢代社會尚馬習俗的影響下產生的具有重要價值的青銅工藝品。馬是漢代社會的重要交通工具、軍事裝備和農業生產畜力。漢朝政府給馬立「口籍」,武帝作《天馬歌》,馬在各種場合被神化和奉頌。

漢代社會盛行車馬冥器隨葬,視馬為財富的象徵。漢代的「車馬出行儀仗隊」和「出行圖」在墓葬壁畫和畫像石、畫像磚上是常見題材。銅奔馬別具一格,與其他車馬相互襯托,體現了墓葬隨葬冥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

漢代開拓疆域,通西域,設河西四郡,馬發揮了獨特的作用。根據河西漢簡的記載:馬被廣泛地用於交通驛站、長城防禦、軍事行動、民族和親等方面。史料記載,漢武帝曾三次派人到西域求烏孫馬,馬在漢代可謂戰功赫赫,功績卓著。

4. 中國的旅遊標志是什麼

中國的旅遊標志是「馬踏飛燕」。

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版定為中國旅遊標權志。1985年銅奔馬以「馬超龍雀」這個名稱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志,並一直被沿用至今。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馬襲烏鴉、鷹(鷂)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馬踏飛燕」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馬踏飛燕」自出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徵。

1986年「馬踏飛燕」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從力學上分析,馬踏飛燕為飛燕找到了重心落點,造成穩定性。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烘託了駿馬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掣的神情,給人們豐富的想像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覺,又有動的節奏。馬踏飛燕也是中國青銅藝術的奇葩。

5. 中國的旅遊標志是

中國旅遊標志—「飛燕騮」,據考證是東漢(公元22年至220年)的一件傑作。這件稀世版珍品是怎樣被發現權的呢?
那是1969年8月,甘肅省武威縣新鮮大隊13生產隊會計楊發祥,帶領社員在雷台村挖戰備地道。該村有一雷神廟,相傳前涼張茂作靈鈞台,上建宮殿,明代改建為雷神廟,供雷神,故而得名。9月10日下午,當挖至雷神廟下時,突然發現有一磚砌牆壁,用鐵杴一推,磚牆塌陷,出現一個大黑洞。隊長和會計趕來,進洞探視,發現洞底擺著一些形象奇特的銅小車、小馬、小人。拐進北側磚室,就在通往大室的通道上放著一個三蹄騰空一足踏燕的銅奔馬。他們次日將古物清點後全部上交武威縣文化主管部門。這就是「飛燕騮」發現的過程。
參考文獻:《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1年03月29日第六版)

6. 中國旅遊標志-馬踏飛燕

現在中國旅遊標志的是「金沙太陽神鳥」
"馬超龍雀"是1969年在甘肅武威出土的東漢(公元25-220年)版時期的一件青權銅製品。這件文物集我國當時繪畫、雕刻、冶煉鑄造藝術於一體,是件國寶。銅馬昂首揚尾,四蹄騰空,筋骨剛健、體態飄逸,它沒有轡頭、繩索,不受任何束縛,自由、奔放、輕盈、瀟灑,賓士如飛地超過了龍雀。

馬超龍雀,曾被稱為"馬踏飛燕"。後經歷史學家考證,東漢張衡的《東京賦》雲:"龍雀蟠蜿,天馬半漢。"《後漢書》也有"明帝至長安,迎取飛廉並銅馬"的記載,故正名曰"馬超龍雀",簡稱"天馬"。

選擇"馬超龍雀"作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志,其涵義是:
1、 天馬行空,逸興騰飛,無所羈縛,象徵前程似錦的中國旅遊業。
2、 馬是古今旅遊的重要工具,奮進的象徵,旅遊者可以在中國盡興旅遊。
3、 馬超龍雀青銅製品,象徵著中國數千年光輝燦爛的文化歷史,顯示文明古國的偉大形象,吸引全世界的旅遊者。

馬踏飛燕現存於甘肅省博物館。

7. 中國旅遊標志

中國旅遊標復志是馬踏飛制燕。

之所以它能成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志,有三個原因。

第一,它象徵著中國旅遊天馬行空,前程似錦。

第二,馬在我國從古至今是非常重要的工具,有奮進的象徵,旅遊者可在中國盡興旅遊。

第三,它在青銅器中的絕世地位,也象徵著中國數千年光輝燦爛的文化歷史。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志。

(7)中國旅遊logo擴展閱讀:

中國旅遊標志的文物原型到底是什麼馬,主要有四種說法。一說是「天馬」。中國考古中發現的早期馬造型一般都是蒙古馬形象:頭大,頸粗,軀長,四肢短壯,但騎行速度相對不快。雷台漢墓出土的銅奔馬則不同,它體型高大,騰空飛馳,與漢武帝時從西北引進的「天馬」很像。

二說是「神馬」。神馬又叫「天駟」,騎行神速。唐代詩人杜甫《魏將軍歌》稱:「星纏寶校金盤陀,夜騎天駟超天河。」「天駟」本指天上二十八星宿之東方蒼龍七宿中的第四位星,名「房」,亦稱「馬祖神」。

8. 中國旅遊標志的由來,簡潔一點

中國旅遊標志來自馬超龍雀(東漢銅奔馬),是一件國家級文物(青銅器)。東漢銅奔馬在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志,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相關介紹:

馬超龍雀,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龍雀背上,小龍雀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凌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

(8)中國旅遊logo擴展閱讀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這是中國旅遊標志「馬踏飛燕」的出土地,被雅稱為「中國旅遊標志之都」東漢銅奔馬是在漢代社會尚馬習俗的影響下產生的具有重要價值的青銅工藝品。馬是漢代社會的重要交通工具、軍事裝備和農業生產畜力。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胡楊《傳世國寶全檔案》:「這件鑄造於兩千年前的青銅駿馬,造型生動,比例准確,四肢所呈現出的動勢完全符合馬的動作習性,令中外許多考古學家與藝術家嘆為觀止。

9. 中國旅遊標志到底叫啥

中國旅遊標志是陝西出土的文物,一匹馬踏著一隻龍雀,稱為「馬超龍雀」。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