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結構設計
Ⅰ 結構設計師和結構工程師有什麼區別
1、定義不同
結構設計師:結構設計師是負責針對產品內部結構、機械部分產品內部結構、機械部分進行設計的人員。一個好產品首先要實用,因此,結構設計首先是功能,其次才是形狀。產品實現其各項功能完全取決於一個優秀的結構設計師。
結構工程師:是指合理的將建築物的結構承重體系建立和布置起來,以滿足房屋的承載力、安全、穩定和使用等方面的職務和工作。結構工程師即取得相應資質,進行結構計算和繪制結構圖的人。
2、作用不同
結構設計師:結構設計是機械設計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整個產品設計過程中最復雜的一個工作環節,在產品形成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結構工程師:參與產品項目立項可行性調研,參與系統方案設計;擬制結構設計方案和項目計劃,研究開發新結構新技術,,提升產品性能和質量;承擔產品結構、零部件的詳細設計;承擔樣機的研製、調試和相關技術;
公差分析和DFMA(面向製造和裝配的設計)檢查;與製造工程師進行模具檢討;模具樣品檢討、設計更改和零件最終的承認;為EMI、ESD、安全和可靠性等各種測試提供機械支持;解決產品開發中的問題、問題跟蹤以及與客戶討論技術問題;為產品的量產提供技術支持。
(1)工程結構設計擴展閱讀:
結構工程師主要職責:
1、參與產品項目立項可行性調研,參與系統方案設計。
2、擬制結構設計方案和項目計劃,研究開發新結構新技術,,提升產品性能和質量。
3、承擔產品結構、零部件的詳細設計。
4、承擔樣機的研製、調試和相關技術。
5、公差分析和DFMA(面向製造和裝配的設計)檢查。
結構工程師主要職責:
1、基本的機械設計知識;
2、熟練掌握塑膠件、鈑金和壓鑄等零件設計;即面向製造的設計;保證零件設計簡單、質量高、缺陷少、製造成本低,同時相應的模具結構簡單、模具製造和加工容易。
3、熟練掌握產品的裝配設計技巧;即面向裝配的設計;產品的裝配同產品的製造同樣重要,產品的裝配應當使得裝配工序簡單、裝配效率高、裝配缺陷少、裝配成本低和裝配質量高等。
Ⅱ 工程結構分析
看到其他專業的學生對工程結構專業不很了解,而且隨意評論。作為工程結構分析結構專業出身的我,必須站出來,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專業。
首先,工程結構分析專業屬於力學類的。但是工程結構分析專業與工程力學也有一定的區別。
作為比較傳統的工科,由於工程力學更加側重於理論,只適合一直讀到高的學歷,做學術、搞研究。在市場經濟的今天,工程力學的本科畢業生不太能適合市場對專門人才的需求。但是力學在工程中的應用是非常必要的。為了能更好的迎合市場,讓力學有更高的發展。同時,在21世紀計算機高速發達的今天,一門計算機與力學的多門類總和專業出生了。
工程結構分析專業,與工程力學一樣,也是將很多的力學課程(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流體力學、彈性力學等)作為自己的專業基礎課。不僅如此,工程結構分析對計算機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本專業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很多種類的專業力學分析軟體,並對這些軟體實現二次開發,是他們變得更加適合工程分析使用。
所以說,工程結構分析專業的專業課程是比較難的。致力於進入這個專業的同學要做好奮斗四年的打算,要一心鑽研,掌握好專業知識技能。
工程結構分析專業的主要工作方向:汽車模擬碰撞實驗(CAE工程師)、有限元分析師;還有土木工程方面的(比如通過計算機模擬出分別在6、7、8級地震情況下,建築物的狀況,並進行整體結構優化)。
1996年北京大學率先開設了此專業,現在全國一些實力比較強的大學已經陸陸續續開設了此專業。而且,受到了一大批高考填報志願者的青睞。相信,工程結構分析專業的未來更加光明!發展會更加迅速!
Ⅲ 土木工程結構設計
學習專業知識抄是要為以後的工作襲做基礎的。三大力學是為做專業課程做基礎的,學習了三大力學才懂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鋼結構設計、基礎設計。但是,哪些破公式也就是在學校裡面考試用一用,要是工作中,可以翻公式、翻規范,不用死記的。
況且在我們國家做混凝土和磚混結構的工業與民用建築用PKPM就夠了,要做鋼結構就要學一下3D3S,橋梁的話就用邁達斯。在設計院做結構設計都要學結構設計軟體,所以你首先要在學習了專業課程以後學習結構設計軟體。
Ⅳ 工程結構設計原理的介紹
《工程結構設計原理》是2007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新銘。
Ⅳ 建築工程的結構設計步驟是什麼
建築結構地基的設計步驟可參考以下:
1.充分的掌握擬建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和版地質勘察權資料。
2.根據上部荷載的性質、類型、分布選擇基礎的類型和平面布置。
3.選擇地基持力層和基礎的埋置深度
4.確定地基承載力.
5.按地基承載力確定基礎的底面尺寸。
6.進行必要的地基穩定性驗算、使地基安全穩定不至於破壞。
7.進行基礎的結構設計
8.繪制基礎施工圖,並提出必要的設計說明。
Ⅵ 什麼是工程結構
按照所採用的材料,工程結構的類型主要有混凝土結構、鋼結構、砌體結構和木結構等。
按照結構的受力體系,工程結構的類型主要有框架結構、剪力牆結構、筒體結構、塔式結構、桅式結構、懸索結構、殼體結構、網架結構、板柱結構、牆板結構、折板結構、充氣結構、膜結構等。
框架結構的主要豎向受力體系由梁和柱組成;剪力牆結構的主要豎向受力體系由鋼筋混凝土牆組成;筒體結構是在高層建築中,利用電梯井、樓梯間或管道井等四周封閉的牆形成內筒,也可以利用外牆或密排的柱作為外筒,或兩者共同形成筒中筒結構,框架、剪力牆和筒體也可以組合形成框架剪力牆結構、框架筒體結構等結構體系;塔式結構是下端固定、上端自由的高聳構築物;桅式結構是由一根下端為鉸接或剛接的豎立細長桿身桅桿和若干層纖繩所組成的構築物;懸索結構的承重結構由柔性受拉索及其邊緣構件組成,索的材料可以採用鋼絲束、鋼絲繩、鋼絞線、圓鋼、纖維復合材料以及其它受拉性能良好的線材;而樓面荷載通過吊索或吊桿傳遞到固定在筒體或柱子上的水平懸吊梁或桁架上,並通過筒體或柱子傳遞到基礎的結構體系稱為懸吊結構;殼體結構是由曲面形板與邊緣構件(梁、拱或桁架等)組成的空間結構;網架結構是多根桿件按照一定的網格形式,通過節點連接而形成的空間結構;僅由樓板和柱組成承重體系的結構稱為板柱結構;僅由樓板和牆組成承重體系的結構稱為牆板結構;由多條條形平板組合而成的空間結構統稱為折板結構;充氣結構是由薄膜材料製成的構件充入氣體後而形成的結構;若用柔性受拉索和薄膜材料及邊緣構件組成的結構統稱為膜結構。
Ⅶ 土木工程結構設計師
--中國的話呢。不來大清自楚
--在北美做機構設計的,基本上都是engineer,戴戒指的工程師啊,尼瑪最差也是中上層社會吧。
--還有。學得東西有區別,但是工作差別不大。項目來了,截止日期近了。誰不都得加班設計。怕吃苦的話,趁早轉行啊親,不然等以後有了工作經驗了,想轉都捨不得
--你這問題,米有什麼邏輯性。文科生吧。理科生說話都是帶1,2,3的。。。
Ⅷ 土木工程結構設計軟體都有哪些
跟你簡單說一下吧,軟體這種東西也一直在更新換代。
高層分析一般用SATWE、PMSAP、ETABS、邁達斯版;鋼結構比較流行權的3D3S、MTS、STS、perform-3D;有限元還是ANSYS和ABAQUS。
盈建科的東西好像也還不錯。
結構計算+後處理:PKPM、YJK、MIDAS building
結構分析:
ETABS(高層)、SAP2000(綜合)、PERFORM-3D(彈塑性)、MIDAS gen(綜合)
大型有限元:ANSYS、ABAQUS
專門做鋼結構詳圖是X-steel。
Ⅸ 什麼叫工程結構何為結構設計原理
. 工程結構是在建築中,由若干構件單元(如梁、板、柱等)連接而構成的能承受作用的平面內或空間體容系。
建築結構因所用的建築材料不同,可分為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鋼結構、輕型鋼結構、木結構和組合結構等。
研究結構受力體系的指導思想、計算方法、技術法則、綜合為結構設計原理。
Ⅹ 建築工程的結構設計步驟是什麼
給你找了一個,這個多做幾次就知道了。
一,看懂建築圖
結構設計,就是對建築物的結構構造進行設計,首先當然要有建築施工圖,還要能真正看懂建築施工圖,了解建築師的設計意圖以及建築各部分的功能及做法,建築物是一個復雜物體,所涉及的面也很廣,所以在看建築圖的同時,作為一個結構師,需要和建築,水電,暖通空調,勘察等各專業進行咨詢了解各專業的各項指標。在看懂建築圖後,作為一個結構設計人員,這個時候心裡應該對整個結構的選型及基本框架有了一個大致的思路了.
二,建模(以框架結構為例)
1.三維建模
當結構師對整個建築有了一定的了解後,可以考慮建模了,建模就是利用軟體,把心中對建築物的構思在電腦上再現出來,然後再利用軟體的計算功能進行適當的調整,使之符合現行規范以及滿足各方面的需要.現在進行結構設計的軟體很多,常用的有PKPM,廣廈,TBSA等,大致都差不多。這里不對軟體的具體操作做過多的描述,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每個軟體的操作說明書。每個軟體都差不多,首先要建軸網,這個簡單,反正建築已經把軸網定好了,輸進去就行了,然後就是定柱截面及布置柱子。柱截面的大小的確定需要一定的經驗,作為新手,剛開始無法確定也沒什麼,隨便定一個,慢慢再調整也行。柱子布置也需要結構師對整個建築的受力合理性有一定的結構理念,柱子布置的合理性對整個建築的安全與否以及造價的高低起決定性作用...不過建築師在建築圖中基本已經布好了柱網,作為結構師只需要對布好的柱網進行研究其是否合理.適當的時候需要建議建築更改柱網.當布好了柱網以後就是梁截面以及主次梁的布置.梁截面相對容易確定一點,主梁按1/12跨度考慮,次梁可以相對取大一點主次梁的高度要有一定的差別,這個規范上都有要求。而主次梁的布置就是一門學問,這也是一個涉及安全及造價的一個大的方面.總的原則的要求傳力明確,次梁傳到主梁,主梁傳到柱.力求使各部分受力均勻。還有,根據建築物各部分功能的不同,考慮梁布置及梁高的確定。梁布完後,基本上板也就被劃分出來了,當然懸挑板什麼的現在還沒有,需要以後再加上...,梁板柱布置完後就要輸入基本的參數啦,比如混凝土強度啊,每一標准層的層高啊,板厚啊,保護層啊,這個每個軟體設置的都不同,但輸入原則是嚴格按規范執行.當整個三維線框構架完成,就需要加入荷載及設置各種參數了,比如板厚啊,板的受力方式啊,懸挑板的位置及荷載啊什麼的,這時候模形也可以講基本完成了,生成三維線框看看效果吧,可以很形象的表現出原來在結構師腦中那個虛構的框架.
2.計算
計算過程就是軟體對結構師所建模型進行導荷及配筋的過程,在計算的時候我們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軟體的各種參數,以符合實際情況及安全保證,如果先前所建模型不滿足要求,就可以通過計算出的各種圖形看出,結構師可以通過對計算出的受力圖,內力圖,彎矩圖等等對電算結果進行分析,找出模型中的不足並加以調整,反復至電算結果滿足要求為止,這時模型也就完全的確定了.然後再根據電算結果生成施工圖,導出到CAD中修改就行了,通常電算的只是上部結構,也就是梁板柱的施工圖,基礎通常需要手算,手工畫圖,現在通常採用平法出圖了,也大大簡化了圖紙有利於施工.
3.繪圖
當然,軟體導出的圖紙是不能夠指導施工的,需要結構師根據現行制圖標准進行修改,這就看每個人的繪圖功底了,施工圖是工程師的語言,要想讓別人了解自己的設計,就需要更為詳細的說明,出圖前結構師要確定,別人根據施工圖能夠完整的將整個建築物再現於實際中,這是個復雜的過程,需要仔細再仔細,認真再認真。結構師在繪圖時還需要針對電算的配筋及截面大小進一步的確定,適當加強薄弱環節,使施工圖更符合實際情況,畢竟模型不能完完全全與實際相符.最後還需要根據現行各種規范對施工圖的每一個細節進行核對,宗旨就是完全符合規范,結構設計本就是一個規范化的事情.我們的設計依據就是那幾十本規范,如果施工圖中有不符合規范要求的地方,那發生事故,設計者要負完全責任的......總的來講,結構施工圖包括設計總說明,基礎說明及基礎平面布置,如果是樁基礎就還有樁點陣圖,柱網布置及柱平法大樣圖,每層的梁平法配筋圖,每層板配筋圖,層面梁板的配筋圖,樓梯大樣圖等,其中根據建築復雜程度,有幾個到幾十個結點大樣圖.
4.校對審核出圖
當然,一個人做如此復雜的事情往往還是會出錯,也對安全不利,所以結構師在完成施工圖後,需要一個校對人對整個施工圖進行仔細的校對工作,校對通常比較仔細資格也比較老,水平也比較高,設計中的問題多是校對發現的,校對出了問題後返回設計者修改。修改完畢交總工審核,總工進一步發現問題返回設計者修改,通常修改完畢後的施工圖,有錯誤的可能性就很低了,就是有錯誤,也對整個結構不會產生災難性的後果...然後簽完字,蓋完出圖章和注冊章,拿去曬圖吧...
5.聯系單或設計變更
在建築物的施工過程中,有時候實際情況與設計考慮的情況不符或,設計的施工難度過大,施工無法滿足就需要設計變更,由甲方或施工隊提出問題,返回設計修改,在施工過程中,設計也需要多次到工地現場進行檢查,看施工是否是按照自己的設計意圖來做的,不對的地方及時指出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