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系統設計
❶ 多層建築排水系統如何設計
一、系統分類 抄在高層襲建築中大多為民用建築,如像高層旅館及高層住宅、商業樓、辦公樓、醫院等公共建築。其中高層高級旅館、飯店的排水系統較復雜,具有代表性。 高層建築的排水系統按其排水的來源及水質污染程度,系統可分成糞便污水系統、生活廢水系統、冷卻廢水系統、雨水系統和特種排水系統。 (1)糞便污水系統是指從大、小便器排出的污水,含有大量雜質。 (2)生活廢水系統是指留洗、淋浴、洗滌以及洗衣房等排水。水中含有細小懸浮物,洗滌劑等,水質的污染程度輕於糞便污水。 (3)冷卻廢水系統是指空調設備、冷凍機等排出的廢水,水質好於生活廢水。 (4)雨水系統是指高層建築屋面上的雨水及融化的雪水.由供水設備的管道系統從建築內部排除的系統。 (5)特種排水是指廚房、餐廳排出的含有動植物油的含油廢水、車庫的洗車廢水以及醫院排水等,通常應先進行局部處理後.才能排人室外的市政排水系統。
❷ 排水工程設計
排水工程設計應在滑坡或崩塌防治總體方案基礎上,結合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及降水條件,制訂地表排水、地下排水或二者相結合的方案。當地質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復雜時,排水工程對於滑坡或崩塌穩定系數的提高值可不作為設計依據,但可作為安全儲備加以考慮。
(一)地表排水工程設計
1.地表排水工程
地表排水工程包括排水溝、截水溝、自然邊溝、急流槽和跌水。
(1)排水溝
排水溝是指位於滑坡體或崩塌體上的地表排水設施,用於排泄滑坡體或崩塌體上由降水、泉水等轉化的坡面水流或者由截水溝所排出的水流。
排水溝斷面形狀可為矩形、梯形、復合形及U形等。矩形、梯形斷面的排水溝易於施工,維修清理方便,具有較大的水力半徑和輸移力,在設計時應優先考慮。當坡面較緩時,宜採用梯形排水溝;當坡面陡峻時,宜採用矩形排水溝。
改變排水溝的設置方向可以調整水流速度。一般來說,對於水流速度接近2m/s的排水溝,可以採用圓弧彎曲的方法來改變水流方向,圓弧半徑不應小於3倍的排水溝寬度;對於流速大於2m/s的排水溝,可以採用增大圓弧半徑來實現。為了不使水流溢出,也可通過留足出水高度或採用多級跌水來實現排水溝方向的改變。
(2)截水溝
當滑坡或崩塌體上方地表徑流量較大時,應設置攔截地表徑流的截水溝。截水溝應結合地形和地質條件沿等高線布置。如果滑坡體的界限基本明確,應在滑坡體的周界外設置截水溝。公路排水設計規范規定,截水溝坡度為(1∶1.0)~(1∶1.5),溝底寬度和溝的深度不宜小於0.5m。地質條件較差,有可能產生滲漏或變形時,應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截水溝長度以200~500m為宜,超過500m時,可在中間適宜位置設置泄水口,由急流槽或急流管分流排引。截水溝的水流一般通過急流槽匯入排水溝、自然邊溝中。
截水溝的斷面形狀一般為矩形或梯形。當自然斜坡較緩時,宜採用梯形截水溝;當山坡陡峭時,宜採用矩形排水溝。
對於多級挖方邊坡,每級邊坡的平台均設置平台截水溝,平台截水溝一般有兩種設計:上凸式和下凹式。平台截水溝常通過急流槽將水引至自然邊溝或截水溝中。
(3)自然邊溝
自然邊溝是指位於滑坡體或崩塌體下方坡腳處或公路邊的已有排水設施,用於排泄排水溝、截水溝匯集的水流。
以往的設計,各級公路的邊溝都習慣採用梯形(土質)和矩形(岩質)橫斷面。具體採用何種形式應按公路等級、所需排水設計流量、設置位置和土質或岩質選定。但對高速和一級公路,在行駛車輛偏離出路基時,梯形和矩形邊溝容易造成較大的安全事故,宜採用淺三角形或碟形橫斷面;而流量大,過水斷面相應較大時,為減少開挖量,可採用設有槽蓋板的矩形橫斷面。
邊溝縱坡坡度通常與路線縱坡坡度相同或相近。設計時縱坡坡度、出水口位置和溝壁的允許流速或沖刷防護,三者綜合考慮,相互協調一致。
自然邊溝一般宜通過急流槽與排水溝或自然水渠相接。
(4)急流槽
急流槽是集中排泄流水的重要設施,在滑坡或崩塌防治中,急流槽一般有3種類型:截水溝接排水溝的急流槽、截水溝接邊溝的急流槽、排水溝接邊溝的急流槽。
公路排水設計規范對急流槽作了以下規定:
1)急流槽可採用由漿砌片石或混凝土預製件鋪砌的矩形橫斷面。漿砌片石急流槽的槽底厚度為0.2~0.4m,槽壁厚度0.3~0.4m,混凝土急流槽的厚度可為0.2~0.3m。槽頂應與兩側斜坡表面齊平。槽深最小0.2m,槽底寬最小0.25m,槽底每隔2.5~5.0m設置一個凸榫,嵌入坡體內0.3~0.5m,以免槽體順坡下滑。
2)當急流槽縱坡坡度大於1∶1.5時,宜採用金屬管,管徑至少20cm。各節急流管用管樁錨固在坡體上,其介面應做防水聯結,以免管內水流滲漏或沖刷坡面。
3)急流槽或急流管的進水口與溝渠泄水口之間做成喇叭口式聯結,變寬段應有至少15cm的下凹,並做鋪砌防護。急流槽或急流管的出水口處應做消能設施,可採用混凝土或石塊鋪築的消力坪或消力池。
圖2-1為典型的急流槽設計。
(5)跌水
跌水為人工排水溝的特殊形式,用於陡坡地段,溝底縱坡可達100%,是山區崩塌或滑坡防治中地表排水常見的結構物。因縱坡大、水流急、沖刷嚴重,故跌水必須用漿砌塊石或水泥混凝土砌築,且應埋設牢固。
圖2-1 典型的急流槽設計(單位:cm)
在跌水的結構設計中,可採用單級跌水設計和多級跌水設計,如圖2-2、圖2-3所示。
2.地表排水工程的布設
對於滑坡體,地表排水工程一般由外圍截水溝和地表排水溝組成。外圍截水溝應設置在滑坡體後緣,遠離周界裂縫5m以外的穩定斜坡坡面上,依地形而定,多呈環形;地表排水溝設置在滑坡體上,依地形而定,平面上呈「人」字形。地表排水溝與外圍截水溝相連通或不連通均可。
圖2-2 涵洞排水單級跌水
圖2-3 等截面多級跌水
對於崩塌體,因其坡面較陡,故一般僅設置外圍截水溝,而不設置地表排水溝。外圍截水溝應設置在崩塌體可能發展的邊界以外,遠離邊界5m以上的穩定斜坡坡面上,依地形而定,多呈環形。
外圍截水溝和地表排水溝均要與坡腳邊溝連接,使截排的地表水匯入自然邊溝後流出滑坡或崩塌區。
3.設計徑流量的確定
(1)計算公式
可根據中國水利科學院水文研究所提出的小匯水面積設計流量公式計算。計算公式為
地質災害防治技術
式中:Qp為設計頻率地表水匯流量(m3/s);Φ為徑流系數;S為設計降雨強度(mm/h);F為匯水面積(km2);T為流域匯流時間(h);n為降雨強度衰減系數。
當缺乏必要的流域資料時,可按中國公路科學研究所提出的經驗公式計算。即
當F≥3km2時,公式為
地質災害防治技術
當F<3km2時,公式為
地質災害防治技術
(2)參數取值
1)設計降雨強度(S)的計算公式及方法可參見《公路排水設計規范》(JTJ 018—97)。
2)匯水面積(F)由等高線確定。對於已治理過的滑坡或崩塌,必須考慮以前治理方法對匯水面積的影響。例如,在上游已設置截水溝,則由於截水溝的作用,使匯水面積增大,因此設計排水系統時,應按增大了的匯水面積考慮。
3)徑流系數(Φ)為徑流量與總降水量的比值,可按匯水范圍內的地表種類由表2-1確定。當匯水范圍內有多個地表種類時,應按各個地表種類的面積加權平均徑流系數取值。
表2-1 徑流系數(Φ)經驗數值一覽表
4.排水溝管的水力學計算
排水溝管的水力學計算的目的是根據設計徑流量,確定溝管的斷面尺寸,並復核其流速是否滿足允許值。
(1)溝管水力半徑
計算公式為
地質災害防治技術
式中:R為水力半徑(m);ω為過水斷面面積(m2);X為過水斷面中水與溝管相接觸部分的周長(m)。
常用溝管水力半徑和過水斷面面積按表2-2確定。
表2-2 溝管水力半徑和過水斷面面積計算總表
續表
(2)溝管泄水能力
溝管的泄水能力計算公式如下:
地質災害防治技術
式中:Q為設計的泄水能力(m3/s);v為平均流速(m/s);ω為過水斷面面積(m2)。
上式中的平均流速(v)可按曼寧公式確定:
地質災害防治技術
式中:v為平均流速(m/s);R為水力半徑(m);I為排水溝管坡降,(‰);n為溝管壁的糙率,可按表2-3取值。
表2-3 溝管壁的糙率(n)經驗值
(3)淺三角開溝泄水能力
淺三角開溝泄水能力修正計算公式如下:
地質災害防治技術
式中:Q為設計的泄水能力(m3/s);i為淺三角開溝的橫向坡降,(‰);I為淺三角開溝的縱向坡降,(‰);H為水深(m);n為溝管壁的糙率。
5.排水溝管的允許流速
《公路排水設計規范》(JTJ 018—97)對排水溝管的允許流速作下列規定:
1)明溝的最小允許流速為0.4m/s,暗溝和管的最小允許流速為0.75m/s。
2)管的最大允許流速:金屬管為10m/s;非金屬管為5m/s。
3)明溝的最大允許流速:在水深為0.4~1.0m時,按表2-4取用;其餘按表2-4所列數值乘以表2-5中相應的修正系數。
表2-4 明溝的最大允許流速規定值
表2-5 明溝的最大允許流速修正系數
6.截排水溝的技術要求
1)截排水溝宜用漿砌片石或塊石砌成,當地質條件較差時,如坡體松軟段,可用毛石混凝土或素混凝土修建。砂漿的標號宜用M7.5—M10。對堅硬塊石或片石砌築的排水溝,可用比砌築砂漿高1級標號的砂漿進行勾縫。毛石混凝土或素混凝土標號宜用C10—C15。
2)陡坡和緩坡段溝底及邊牆應設伸縮縫,伸縮縫間距為10~15m。伸縮縫處的溝底應設齒前牆,伸縮縫內應設止水或反濾盲溝或同時採用。
3)當截排水溝斷面變化時,應採用漸變段銜接,其長度可取水面寬度之差的5~20倍。當截排水溝通過裂縫時,應設置疊瓦式溝槽,可用土工合成材料或鋼筋混凝土預制板製成。
4)截排水溝進出口平面布置宜採用喇叭口或「八」字形導流翼牆,導流翼牆長度可取設計水深的3~4倍。
5)截排水溝的安全超高不宜小於0.4m。對於彎曲段的凹岸,應考慮水位壅高的影響。
6)設計截排水溝的縱坡,應根據溝線、地形、地質以及與山洪溝連接條件等因素確定。當自然縱坡大於1∶20或局部高差較大時,可設置陡坡或跌水。陡坡或跌水進出口段應設導流翼牆,與上、下游溝渠護壁連接。梯形斷面溝道多做成漸變收縮扭曲面;矩形斷面溝道多做成「八」字形。
7)陡坡和緩坡連接剖面曲線應根據水力學計算確定,陡坡或跌水段下游應採用消能和防沖措施。當跌水高差在5m以內時宜採用單級跌水,跌水高差大於5m時宜採用多級跌水。
8)截排水溝彎曲段的彎曲半徑,不得小於最小容許半徑及溝底寬度的5倍。最小容許半徑可按下式計算:
地質災害防治技術
式中:Rmin為最小容許半徑(m);v為溝道中水流流速(m/s);ω為過水斷面面積(m2)。
(二)地下排水工程設計
用於崩塌和滑坡防治的地下排水工程多為滲溝、排水洞、排水孔、集水井。
1.滲溝
滲溝按作用的不同,可分為支撐滲溝、邊坡滲溝和截水滲溝3種。
(1)支撐滲溝
適用於滑面埋深2~10m的滑坡體支撐,兼有排除和疏干滑坡體內地下水的作用。
支撐滲溝有主幹滲溝和分支滲溝兩種。主幹滲溝平行於滑動方向,布設在地下水露頭處。分支滲溝應根據坡面匯水情況合理布設,可與滑動方向成30°~40°交角,並可伸展到滑坡范圍以外,以起攔截地下水的作用,如圖2-4所示。
圖2-4 支撐滲溝平面布置圖
支撐滲溝的平面形狀一般有「III」形和「YYY」形。滲溝橫向間距視土質情況,可採用表2-6所列數據。
表2-6 滲溝橫向間距
支撐滲溝的深度一般以不超過10m為宜,寬度一般採用2~4m,視滲溝深度、抗滑需要及便於施工等因素而定。
支撐滲溝的基底應埋入滑動面以下0.5m,並設置2%~4%的排水縱坡。當滑動面較陡時,可修築成台階,台階寬度視實際需要而定,一般不小於2m,如圖2-5所示。
(2)邊坡滲溝
當滑坡前緣的路基邊坡上有地下水均勻分布或坡面有濕地時,可修建邊坡滲溝。邊坡滲溝具有疏乾和支撐邊坡、攔截坡面徑流和減輕坡面沖刷的作用。
邊坡滲溝的平面形狀一般有垂直的、分支的及拱形的。分支滲溝的主溝主要起支撐作用,而支溝則起疏干作用。分支滲溝可相互連接呈網狀,如圖2-6所示。拱形滲溝因拱部易變形,故不宜推廣使用。
圖2-5 支撐滲溝結構示意圖
圖2-6 網狀邊坡滲溝
圖2-7 截水滲溝平面布置圖
邊坡滲溝的間距取決於地下水的分布、水量和邊坡土質等因素,一般採用6~10m。邊坡滲溝的深度一般不小於2m,寬度為1.5~2.0m。邊坡滲溝的基底應設置於濕土層以下的穩定土層,並鋪設防滲層。
(3)截水滲溝
截水滲溝垂直於地下水流向設置,用於攔截滑坡外圍的地下水,防止地下水進入滑坡體內。截水滲溝一般修築在滑坡體可能發展范圍5m以外的穩定土體上,平面上呈環形或折線形,如圖2-7所示。截水滲溝的深度一般不小於10m,斷面大小不受流量控制,主要取決於施工方便。基底應埋入最低含水層下的不透水層,當其底部未埋入完整基岩時,應採用漿砌片石修築溝槽。截水滲溝的迎水溝壁應設反濾層,背水溝壁設隔滲層。
為便於維修與疏通,在截水滲溝的直線段每隔30~50m或轉彎、變坡處應設置檢查井,如圖2-8所示。檢查井井壁應設置泄水孔,以排除附近的地下水。
2.排水洞
排水洞是人工開挖的隧洞,通常在隧洞的周圍布置一定深度的排水孔,形成一個有效降低地下水位的排水系統。
排水洞一般平行於邊坡走向布置,必要時可在其他方向布置支洞,穿過可能的阻水帶,擴大排水范圍。對於較高的邊坡,通常在不同高程布置若干條排水洞,以最大限度地排泄地下水。
在土體和風化嚴重的岩體中開挖的隧洞需進行襯砌支護,宜採用全斷面支護的形式,以防止排水洞的水通過洞底滲入邊坡內。
圖2-8 檢查井(單位:cm)H—檢查井深度;Φ—鋼筋鐵圈直徑
3.排水孔
(1)排水孔的分類
排水孔是地下排水的一種重要方式,其優點是易於施工,且可以控制較大范圍的地下水。排水孔通常可分為以下兩種:
1)通過坡面(包括擋土牆面)打排水孔,以疏乾地下水;
2)與地下排水廊道或抽水井相連,以增加排水范圍。
(2)排水孔的布設要求
1)排水孔應具有足夠大的直徑,保證水流通暢,以達到降低地下水位的目的;
2)在坡面上一般以上仰角布設排水孔,坡度一般為3%~10%;
3)排水管應有足夠的剛度和強度,防止孔壁坍塌;
4)排水管中一般布設有排水孔,並用起反濾作用的材料保護排水孔,以防堵塞;
5)在堅硬的岩體中布設的排水孔可不加任何保護而直接排水,但此類排水孔極易因孔壁坍塌而堵塞,縮短使用壽命。因此,排水孔中通常插入一定材質的排水管。按材質分,排水管通常可分為金屬排水管、硬質排水管和透水軟管3種。
4.集水井
當通過排水洞和排水孔匯集的地下水不能依靠重力自然排出坡體時,可以考慮採用集水井排水。在滑坡體外的相對穩定區域,選擇地下水集中地帶,設置直徑大於3.5m的豎井,並在井壁上設置短的水平鑽孔,一般為2~3層,使附近的地下水匯集到井中,採用水泵把水排至地表。
集水井的深度一般為15~30m。對於不穩定地段,集水井應達到比滑動面淺的部位;對於穩定的地段,集水井應達到基岩,並深入基岩2~3m。
❸ 地下室如何設計排水系統
對於地下室沒有排水管的情況,我們一般採用污水提升器來新建排水系統,它能把地下室的污水提升到地面的市政管網,這也是地下室污水提升需要污水提升泵的原因所在。澤德污水提升器新建排水系統是目前最為流行的地下室下水排水解決方案。污水提升器比集水坑密封性能更好,不會影響地下室居住環境,並且還可以全自動工作,而不用過多的人工維護。
❹ 排水系統設計的最基本要求是什麼
地勢和排水管道一致
❺ 房屋排水系統怎麼設計 房屋排水系統的設計方法
1.建築室外管道與設施布置(包括:引入管,水表井,化糞池,檢查井,排出管,內室外容消火栓,室外消防水泵接合器等); 2.室內給水系統設計(包括:室內生活冷水供應系統,室內消火栓給水系統,室內自動噴淋給水系統,泵房與水池布置); 3.室內排水系統設計(包括:室內排水系統與屋面雨水排水系統)。
❻ 城市排水系統的設計要點
有兩種基本類型:分流制和合流制。
分流制是設置污水和雨水兩個獨立的排水管道系統,分別收集和輸送污水和雨水。工廠排放的比較潔凈的廢水(如冷卻水)可收集送入雨水管道系統。
合流制只有一個排水管道系統,污水和雨水合流。為處理合流制中的污水,需設置污水截流管。
平時,污水通過截流管送入污水處理廠;雨天,超過截流管輸送能力的雨水和污水混合通過溢流井溢入水體。
從環境保護、防止水體污染方面考慮,分流制比合流制好,但合流制建設費用較少。中國從1949年以來,新建的城市和舊城市的新建區一般都採用分流制;舊城一般仍用原有的合流制系統,增設污水截流管。 城市污水一般採用一級處理或二級處理。一級處理又稱機械處理,主要是把污水中易於沉澱的污染物質除去,處理效率比較低;一般由格柵、沉砂池、沉澱池、污泥消化池和污泥乾燥設備等組成。
常用的二級處理是在一級處理後增加生物處理。生物處理分天然和人工兩種:天然生物處理設施有生物塘和以處理污水為目的的灌溉田、過濾田;人工生物處理設施有氧化溝、生物濾池和曝氣池等。污泥脫水干化後,或用作農肥,或焚毀。有危害性的工業廢水,如產生易爆、易燃和有毒氣體的廢水,以及對城市污水的生物處理有抑製作用的廢水等,要在工廠內進行預處理,符合標准後才可排入城市排水管道。
1983年統計,中國城市污水經過處理的只有1.6%,其中78%是一級處理。為防止環境污染,國家制定了農田灌溉水質標准。北京等城市用於農田灌溉的城市污水都經過一級處理。美、英等發達國家已處於普及二級處理的階段;某些城市對用於農田灌溉的污水也要求進行二級處理,而且限制用污水灌溉蔬菜等作物。為滿足更高的環境要求,美國等國已開始試行城市污水三級處理,以防止湖泊、海灣的富營養化,或將處理後達到城市用水質量要求的出水再加利用。中國也在進行污水處理回收利用的研究。
城市污水處理廠一般設在城市水體的下游、夏季最小頻率風向的上風側、不受洪水威脅、便於污水利用的地方。污水處理廠與居住區或公共建築要保持一定的衛生防護距離。
❼ 給排水:污水管道系統的設計步驟有哪些
第二章 污水管道系統的設計 一、填空題 1.污水在管道中的水深h和管道直徑D的比值稱為(設計充滿度),當h/D=1時稱為(滿流);h/D<1時稱為(不滿流)。 2.污水管道的最小設計流速為(0.6m/s)。 3.給定設計充滿度條件下,管徑越大,相應的最小設計坡度值越(小)。 4.管道定線一般按(主幹管)、(干管)、(支管)順序依次進行。 5.管道銜接的方法通常有(水面平接)和(管頂平接)兩種。當坡度很大時,可採用(跌水連接)。 二、名詞解釋 1.日變化系數、時變化系數、總變化系數 日變化系數:一年中最大日污水量和平均日污水量的比值; 時變化系數:最大日中最大時污水量與該日平均時污水量的比值; 總變化系數:最大日最大時污水量與平均日平均時污水量的比值。 2.設計流速 設計流速:和設計流量、設計充滿度相應的水流平均速度。 3.不計算管段 若設計管段的排水面積小於估算的設計管段的排水面積,即直接採用最小管徑和相應的最小坡度而不再進行水利計算。這種管段成為不設計管段。 4.覆土厚度、埋設深度 管道埋設深度有兩個意義: 覆土厚度:指管道外壁頂部到地面的距離; 埋設深度:指管道內壁底到地面的距離。 5.本段流量、傳輸流量、集中流量 本段流量:是從管段沿線街坊流來的污水量; 轉輸流量:是從上游管段和旁側管段流來的污水量; 集中流量:是從工業企業或其他大型公共建築物流來的污水量。 三、簡答題 1.污水管段定線的一般原則和方法是什麼? 在城鎮總平面圖上確定污水管道的位置和走向,稱作污水管道系統的定線。正確的定線時合理的、經濟的設計污水管道系統的先決條件,是污水管道系統設計的重要環節。管道定線一般按主幹管、干管、支管順序進行。定線應遵循的主要原則:應盡可能的在管線較短和埋設較小的情況下,讓最大區域的污水能自流排出。 為了實現這一原則,在定線時必須很好的研究各種條件,使擬定的線路能因地制宜的利用其有利因素而避免不利因素。 定線時應充分利用地形,是管道的走向符合地形趨勢,一般宜順坡排水;污水支管的平面布置取決於地形及街區建築特徵,並應便於用戶接管排水(低邊式布置、周邊式布置、穿坊式布置);污水主幹管的走向取決於污水廠和出水口的位置;採用的排水體制也影響管道定線;主幹管的布置在堅硬密實的土壤中;還需考慮街道寬度和交通情況;產生大流量的污水排出口接入污水干管起端是有利的。 2.何謂污水管道系統的控制點?通常情況下如何確定其控制點的高程? 在污水排水區域內,對管道系統的埋深起控製作用的地點成為控制點。確定控制點的標高,一方面應根據城市的豎向規劃,保證排水區域內各點的污水都能排出,並考慮發展,在埋深上適當留有餘地;另一方面,不能因照顧個別控制點而增加整個管道系統的埋深。 3.當污水管道的埋設深度已接近最大允許埋深而管道仍需繼續向前埋設時,一般採取什麼措施? 4.城市污水回用工程的意義?回用系統的組成? 城市污水經處理後,達到回用要求的水質標准,而在一定范圍內重復使用的供水系統稱為城市的污水回用系統。城市污水經處理再利用,可作為城市第二水源再再利用,既可節約水資源,又使污水無害化,起到保護環境、控制水污染、緩解水資源不足的重要作用。 城市污水回用系統一般由收集系統、再生水廠、再生水輸配系統和回用水管理等部分組成。
❽ 房屋的排水系統怎麼設計呢
1、第一點,水表設置長期以來,我國住宅水表均設於室內廚房或衛生間等用水集中處,對()分戶水表集中設於屋頂(水箱供水)或底層空間內(變頻供水)。這種方式常用於多層單元式住宅中。一般一個單元設一個水表井(箱),分戶水管沿室內管井或建築外牆引入戶內。其優點為抄表方便,抄表人員勞動強度低,可以杜絕用戶的偷水行為。缺點是管材耗量大,管道水頭損失大,需佔用較大空間的管道井,如設於外牆則易影響建築外觀,分戶支管不易檢修。
(2)水表設於樓梯休息平台處。給水立管設於平台處,每戶設一水表箱,將水表箱嵌入休息平台兩側牆體中。其優點為:分戶支管短,較節約管材,管道水頭損失也較小;缺點是:水表分散設置,抄表人員勞動強度較大。通常室內消火栓箱也明設於休息平台處,使本來就擁擠的休息平台更加擁擠,給住戶通行帶來不便。
(3)水表每層集中設於水表間內,分戶水表整齊靠於牆面。
(4)將傳統的普通機械式水表改換為遠傳水表或IC卡智能型水表。遠傳水表計算準確且無需抄表,此卡表需用戶預存入一定數額水費,將充值後的IC卡插入水表的讀碼器中即可用水。由於遠傳水表和IC卡表價格相對昂貴且在技術上仍存在一定問題,因而在實際工程中尚未得到廣泛應用。以上幾種水表出戶方式,各有其優缺點,在工程實際設計中具體採用何種方式,應由設計入員根據住宅的性質、檔次及當地行業管理部門的要求確定。 第二點,給水支管布置與敷設目前,新建住宅中一廚兩衛已很普遍,有的住宅甚至配有一廚三衛、一廚四衛,且廚房、衛生間、陽台各用水點位置均較分散。分戶支管至用水點間管道如沿室內樓板下吊設,必然要求設室內吊頂,管外壁還應有防結露措施,給住戶裝修帶來不便。
《建築給水排水設計規范》 GBJ50015-2003規定,給水支管宜敷設在樓(地)面的找平層或沿牆敷設在管槽內,敷設在找平層或管槽內的給水支管外徑不宜大於25mm。實際上,如果將2個或2個以上用水點的給水支管串接在一起,其支管外徑均會超過25mm。因此,為了滿足規范的要求,給水支管入戶後即接入分水器,分水器暗設於廚房或衛生間牆體內,則通過分水器後接往各用水點的支管外徑均可控制在25mm以下。
但應注意:若設於找平層內,在給水支管施工完畢後,應在其位置做上明顯的標記,以免住戶裝修時破壞給水管道。
❾ 給排水設計
你押上200分,別人也不能幫你,幾百本圖集 手冊 規范就是打包也幾個G呢。
還是自己網上一點點下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