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課教學設計
Ⅰ 韓麥爾先生是個怎樣的人教案設計
《最後一課》這篇小說一直被人們譽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小說將普法戰爭這一重大社會歷史題材濃縮在一所小學最後一堂法語課的場景里,譜寫了一曲悲壯昂揚的愛國主義頌歌,創造了短篇小說藝術的典範,為世界人民廣泛傳誦。第一課時主要引導學生體會文中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第二課時著重探討小說的藝術特色,本課為第一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小說背景理解「最後一課」的含義。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是怎樣的人,從而感受法國人民在亡國之際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
3、懂得母語和國家之間的關系,樹立熱愛漢語、學好漢語的意識,培養自己的愛國感情。
[教學重點]:在分析人物形象過程中體會法國人民的愛國情感。
[教學難點]:1、小弗郎士的情感變化線索。
2、分析韓麥爾先生的藝術形象。
[教學方法]:概括法
討論與點撥法
[教學准備]:掛圖
[教學過程]:
一、 導語設計: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語言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尊嚴,學習、熱愛民族語言,就是維護國家的尊嚴,是愛國的表現,失去民族語言就等於喪失國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訴你,你再也不能學習漢語,每天你掛在嘴邊的普通話不能再用了,從今天開始你只能用日語交流,那麼你會有怎樣的感受呢?(學生發表感言)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都德的《最後一課》,體會一下國家被佔領,將要失去自己祖國語言的法國人民是什麼樣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體知識
1、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法國十九世紀著名小說家。28歲的時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長篇自傳體小說《小東西》,獲得巨大成功。《最後一課》是他短篇小說的代表作,這篇小說寫於1873年,當時正是普法戰爭法國戰敗時期,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等地區。為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好永遠統治這些地方,普魯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准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最後一課》就產生於這樣的時代背景。
2、本文的體裁為短篇小說,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小說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主,今天我們將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體會小說所要表達的情感。
三、整體感知課文,正音正字。
郝hǎo叟sǒu 懊ào悔 字帖tiè
強qiǎng迫 踱ó步 哽咽gěng yè
四、深入探討
1、最後一課的情形和平時有什麼不同嗎?(可從氣氛、學生、老師等角度歸納)(結合課堂實際情況,調動氣氛)
其一,過去開始上課的時侯,總是「一陣喧鬧」的教室,現在「一切偏安安靜靜的」,其二,平時嚴厲的老師,今天卻「很溫和」。其三,老師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禮服。其四,後排還坐著好些鎮上的人,特別是郝叟老頭還翻開了一本初級讀本。教室里有一種嚴肅的氣氛。
2、在整堂課的過程中變化最大的人物是誰?(小弗郎士)
3、在最後一課中小弗郎士對什麼的思想感情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請大家結合課文具體內容從對學習,對老師、對祖國幾個方面來談小弗郎士的變化。(小組討論)
A、小弗郎士本來是一個貪玩、不愛學習的孩子,他總是想著逃課,去找鳥窩,去溜冰,最討厭課本,覺得它們很討厭,帶著又那麼沉重。而現在他覺得它們都是他的好朋友,捨不得跟它們分手了。
B、以前他覺得韓麥爾先生是個很嚴厲的人,現在他稱韓麥爾先生為「可憐的人」,開始理解和同情韓麥爾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C、對於祖國,作為小學生的小弗郎士一開始並沒有失去國土的悲痛,沒有愛國的意識,看到普魯士兵在操練還覺得比學習有意思,而在最後一堂課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義,懂得去仇恨普魯士的侵略者,說他們是「壞傢伙」,成長為了一個懂事成熟、熱愛祖國的孩子。
4、是什麼讓本來貪玩的小弗郎士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呢?
是他的老師韓麥爾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國的慘痛巨烈地震撼了
他,是最後一課的典型環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魯士侵略者對法蘭西人民民族感情的無情傷害促進了他心靈深處愛國主義思想的猛醒。
5、看來韓麥爾先生對於小弗郎士的影響非常大。你認為韓麥爾先生是一
個什麼樣的人呢?結合具體內容來談。(學生小組討論)
學生談時提醒:自己思考准備回答的同時注意傾聽同學的發言,進行反駁。
教師調控為三種理解。
a、學生發言,認為韓麥爾先生
①是一個可憐的人②是一個原先不大負責的人③是一個嚴厲的人④是一個普通的人⑤是個溫和而嚴肅的人⑥是一個有勇氣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個愛國的人⑨是一個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b、教師調控,組織討論三種「見解」。
①韓麥爾是一個普通的人②韓麥爾是一個「可憐」的人③韓麥爾是一個愛國者。
①韓麥爾先生是一個普通的人:
鎮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師。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課堂教學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時還「玩忽職守」「我不是常常讓你們丟下功課替我澆花嗎?我去釣魚的時候,不是乾脆就放你們一天假嗎?
②韓麥爾先生是一個「可憐」的人:
這是他給孩子們及鎮上的人上的最後一次課,明天就要永遠離開這個地方。離開他工作40年的地方,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語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節課又一節課,恨不得把全部知識都教給我們。這個可憐的人異常的難受,他一動也不動地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臉色慘白,話也說不下去。……
③韓麥爾是一個愛國者:
換上禮服,紀念這最後一課,以表示對失去國土的敬意;對自己從前的工作態度進行了反省,對阿爾薩斯人進行了直率的批評;贊美法語,說法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說明語言好比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面對即將要喪失的祖國語言內心的極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寫「法蘭西萬歲!」這兩個大字。這些都足以證明韓麥爾先生對於祖國的熱愛。
(在討論中重點放在第③種「見解」。注意最後一部分,韓麥爾先生的語言、神態、動作的描寫。)
最後一部分,作者從人物描寫的哪些方面來刻畫韓麥爾先生?
語言: 「我的朋友們啊」、「我——我——」;神態: 「臉色慘白」「呆在那裡」;動作:轉、拿、使、寫、靠、做手勢。寫出了他對侵略者的強烈的憤恨和喪失國土給他的沉重的打擊,表明他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感。
(結合討論,有感情的誦讀韓麥爾先生的大段獨白,誦讀課文最後一部分,想像、描述這一精彩的特寫鏡頭,體會其中的情感,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 )
6、最後一堂法語課上,無論是本來貪玩的小弗郎士還是原本普通的韓麥爾先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畫韓麥爾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傳達給讀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藉助於對最後一課的描述,深入的刻畫了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的形象,表達了法國人民對於祖國的熱愛,對於侵略者的仇恨。
五、拓展延伸
1、普魯士侵略者為什麼不讓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的人民學法語了?
因為語言是民族的標志和象徵,是聯系人民思想的紐帶,它能使人們不忘自己的祖國,團結起來和侵略者斗爭,求得民族的解放。普魯士侵略者想
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自己的祖國,他們好永遠統治這些地方,禁止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的人民學習自己祖國的語言,妄圖用這種陰險、毒辣的手段奴役法國人民。
補充資料:在我們國家也同樣出現過這樣文化侵略的現象,日本佔領了我國的東北三省後,為了奴役中國人民,日本人在東北強制中國人學習日語,給中國人灌輸自己是日本統治下的滿州人的思想,想從思想上徹底的奴役中國人,把中國人變為他們的奴隸。當然日本人的陰險用心並沒有得逞,否則今天我們就不能夠在這明亮的教室里學習自己祖國的語言。
2、如今,隨著時代的需要學外語變成一種潮流,同學們如何看待學外語這個問題。(學習外語同樣是為了愛國,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3、如果這最後一節法語課結束前韓麥爾先生讓聽課的人各講一兩句話,請你選擇一個人物,根據他的個性,以他的身份寫出要說的話。
六、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獲?
學習了這篇小說,我們明白熱愛祖國就應該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今天我們有不少既熱愛祖國又認真學好語文的好同學,但是也有個別嘴裡喊著愛國,心裡也想愛國,卻並沒有認真學好語文的同學。既然懂了這個道理,今後希望大家以更積極的熱情投入到我們祖國的語言文字——漢語的學習中去。
Ⅱ 最後一課的教案
教學目標: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2、了解鄧稼先的生平事跡,學習他的偉大精神;
3、學習本文通過對比表現人物的寫作方法;
4、積累「可歌可泣」「當之無愧」等詞語。
教學重點: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本文通過對比表現人物的寫作方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題。
1.在寫鄧稼先以前,為什麼先概述我國近一百多年來的歷史? (先概述我國近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是為了說明鄧稼先是對中華民族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這一巨大轉變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是對歷史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歷史人物。)
2.為什麼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著寫? (課文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著寫,更能鮮明地突出鄧稼先的性格品質和奉獻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結論:「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
3.「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鄧稼先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試闡釋這兩句話。(.「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是指鄧稼先與鋒芒畢露的奧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個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實」,「真誠坦白,從不驕人」,「沒有小心眼兒,一生喜歡『純』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國農民的朴實氣質」。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就講究人與人之間關系和諧,和睦相處,講究為人忠厚、謙虛、真誠、朴實。鄧稼先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這些優秀的部分,並變成了自己的氣質品格。「鄧稼先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是指「他沒有私心,人們絕對相信他」,「文革」中能說服兩派群眾組織,能說服工宣隊、軍宣隊。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領導、團結廣大人民一起前進,鄧稼先就是把這些奉為自己的行動准則,因此他是理想黨員。)
4.「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過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與品質。」試說說你對這兩句話的理解。(為中華民族的崛起,為廣大人民的利益,奉獻自己的一生,這是鄧稼先的人生。走這樣的人生道路,是鄧稼先的性格與品質決定的。所以作者說,如果鄧稼先再次選擇人生,還會這么走。這兩句話總寫出了鄧稼先的偉大之處。)
課堂設計:
1.教師: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先把你認為比較精美的詞語用小圓圈標示出來,然後按照「我發現……詞語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組織好語言,准備精彩發言。
同學們閱讀課文,然後發言討論,教師補充完善,歸納出下列詞語的妙處:
任人宰割:我發現「任人宰割」這個成語用得好,它好在寫出了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時代中國遭受列強的侵略、壓迫而不圖反抗的現狀,讀來讓人悲痛、傷心,更為當時中國的處境擔憂。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發現「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個成語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當凝練的語言,對鄧稼先兢兢業業、不辭辛勞,為中國的核武器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光輝一生作了概括性總結,讓我們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教師:請同學們運用跳讀的方式再次快速閱讀課文,先用波浪線把你認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標示出來,然後按照「我發現……句子或段落寫得美妙,它的美妙在於……」的句式組織語言,准備再次閃亮登場發言。歸納學生發言:
①我發現「對這一轉變作出了巨大貢獻的,有一位長期以來鮮為人知的科學家:鄧稼先」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於這句話在本部分的末尾,顯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鄧稼先這位科學家放在中國一個世紀的歷史背景上,運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鄧稼先的特寫鏡頭推到讀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對「中國人站起來了」這一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影響最深遠的巨大轉變作出巨大貢獻的人就是鄧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寫作的中心,開啟下文。
②我發現「事後我追想自己為什麼會有那樣大的感情動盪,是為了民族而自豪?還是為了稼先而感到驕傲?——我始終想不清楚」這一句寫得美妙。它的美妙在於這一句作者運用兩個表選擇關系的設問句,充分表達了自己內心深處引起的感情震盪,它含蓄地告訴讀者,作者既為中華民族感到自豪,更為稼先領導國內學者和技術人員獨立地設計出中國的原子彈而感到驕傲,語言簡練,蘊含豐富。
③我發現「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鄧稼先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這兩段寫得美妙,它的美妙在於這兩句話分兩段陳述,起突出、強調作用,高度贊揚了鄧稼先的崇高品質和精神境界。讀完這兩句,不由得使人在內心深處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④我發現「——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會走他自己走過的路。這是他的性格和品質。能這樣估價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們應為稼先慶幸」這一段寫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於這一段話作者直接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認識,對鄧稼先進行高度的評價。鄧稼先把獻身祖國的國防事業作為自己終身的奮斗目標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從來沒有彷徨、沒有矛盾過,至死不渝,無怨無悔,他執著追求、竭力奮斗的輝煌的一生將在歷史長河中成為永恆,永不磨滅。這樣的人不多,「我們應為稼先慶幸」,他是我們永恆的驕傲。
3.教師:同學們肯定還有許多發現,諸如在修辭手法上、標點符號上、結構安排上、描寫方法上等,請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語言陳述出來。
學生發現文中的對比、排比等修辭方法和細節描寫等,並爭先發言。教師總結歸納出下列內容:
①本文在語言運用上頗具特色。排比的運用,節奏感鮮明,增強了語言氣勢;對比的運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長短句的結合,又使文氣活躍,抒情味濃厚,感染力強。
②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採用「橫式結構法」,巧立主題式的小標題,運用「板塊」並列的結構,將鄧稼先的生平事跡和傑出貢獻放在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從多角度多側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優秀品質,使人物形象顯得悲壯而豪邁,偉大而崇高,讀來令人仰止。
4.教師小結:今天我們學習這篇課文用的是發現閱讀法,它也是一種科學的閱讀方法,是寫讀書筆記的一種模式。閱讀散文、小說等形象性的文學作品會經常用到它,它能讓我們體驗到閱讀發現的樂趣,培養我們的閱讀審美能力和創新意識,望同學們在今後的閱讀中多加實踐。
第二課時
精讀課文,探究問題
1.這篇文章的語言很有特色,句式多變。有時句式十分整齊,有時長句與短句交錯使用,句式的運用完全服從於表現感情的需要。你能舉出幾個例子來加以說明嗎?(有時句式十分整齊,例如「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部分,舉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個例子;又如「『兩彈』元勛」部分,按時間順序介紹鄧稼先的簡歷和貢獻,句式也相對整齊;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較整齊。有時長句與短句交錯使用,例如「鄧稼先與奧本海默」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紹奧本海默的性格和為人,長句和短句就交錯使用。句式多變,是為表達思想感情服務的。句式排列整齊,往往造成一股氣勢,好念,讀者印象深刻。長句與短句交錯使用,形成一種交錯美。長句便於表達較復雜嚴密的意思;短句顯得活潑,節奏快。結合起來用,有一種特殊的表達效果。)
2.全文六個部分之間有什麼聯系?
第一部分可以說是全文的「小引」,等於是個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說是全文的總結。第二部分簡單介紹了鄧稼先的生平經歷和貢獻,第三部分可以說是第二部分的補充、延伸和擴展,它是以同奧本海默對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現了鄧稼先的氣質、品格和奉獻精神。第四部分從另一角度,寫出鄧稼先貢獻之大。這一部分也可以說是第二部分的擴展。第五部分則是重點寫出了鄧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創造才能、堅強的意志、堅定的信念、甘為祖國獻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國男兒歌》中的「男兒」一類的人物。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體化。
3.為什麼作者對鄧稼先的生平事跡和巨大貢獻沒有作詳細介紹?
按理說,鄧稼先是「兩彈」元勛,文章應把重點放在敘述鄧稼先對研製「兩彈」的巨大貢獻上。現在這樣寫,原因在於:第一,作者是大科學家,寫的也是大科學家,科學家寫科學家,著眼於科學精神、科學態度以及氣質、品格、價值觀、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體細節的描寫上。第二,作者與鄧稼先有著50年的友誼,寫這篇介紹鄧稼先的文章,包含著作者對老朋友的不盡的思念;同時,寫鄧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滲透著自己人生中某些與鄧稼先相同的東西。因此,這篇文章常常從作者自己與鄧稼先的交往這個角度寫,這樣勢必就不會著力介紹事件的具體細節。第三,作者與鄧稼先雖然有50年的友誼,但分隔大洋兩岸二十餘年,對鄧稼先工作的具體情況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會很多。加上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鋪開來寫。因此,像現在這樣寫,揚長避短,是很高明的。
教後記:結合美國同伊拉克戰爭中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來導入課文。鄧稼先,「『兩彈』元勛」,「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這是一個「大寫的人」!我們做人就是要做這樣的人!我們隨著作者飽含深情的筆觸,來感悟這位不平凡的科學家的。讓學生了解一些武器的知識。
Ⅲ 最後一課教案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寫法。
2.利用課文中的情節,不失時機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設想
1.安排三課時。
2.教學重點與難點:
韓麥爾先生的服飾、語言、神情、動作,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感情,小弗朗士變化中表現的愛國感情是本文教學的重點。第一人稱寫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文章中重要語句含義的分析和文章中的處處照應則是本文的難點,應加啟發與點撥。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歷史背景,作者情況,小說的結構。
教學過程
1.教師簡介作品的歷史背景和作者。
這篇小說寫於1873年,普法戰爭於1870年爆發,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阿爾薩斯、洛林等法國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魯士政府為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好永遠統治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准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最後一課》就產生於這樣的時代背景。
從普魯士軍隊佔領法蘭西國土的那一刻起,法蘭西人民就奮起反抗。法國作家都德也參加了這場戰爭,並以淪陷後的阿爾薩斯的學校被迫停教法語改教德語為題材,通過最後一堂法語課的描述,表現了法國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對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 ̄1897),法國著名小說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長篇自傳體小說《小東西》。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以後,都德應征入伍,後來曾以戰爭生活為題材,創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圍》(收在現行的高中課本中)、《最後一課》等。《最後一課》是他的短篇小說代表作。
2.請同學提出本課中的生字、生詞。注字音,釋詞義。
鋸jù 踱ó 挾jiā 皺zhòu 督dū 叟sǒu
攤tān 曠kuàng 懊ào 隸lì 鑰yào 匙shi 哽gěng 賺zhuàn
應該掌握的詞:
宛轉:這里指鳥聲抑揚動聽。
踱來踱去:慢步行走。
詫異:覺得十分奇怪。
哽住:聲氣阻塞。
3.教師范讀或讓學生朗讀課文。
4.引導學生理清本文脈絡,把握本文結構。依據故事情節的發展,本文可分幾部分?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
全文按情節發展,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寫的是小弗朗士在上學路上。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寫的是小弗朗士上了難忘的最後一節法語課。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寫韓麥爾先生悲壯地宣告「最後一課」的結束。
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生詞。
2.閱讀體會課文1至24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小弗朗士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描寫;教室中異常情景的描寫;韓麥爾的語言、行動、神態的描寫,小弗朗士心理反應和思想感情變化的描寫。
教學過程
1.讓學生朗讀第一部分,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提問:「我」為什麼想別去上學了,有幾個原因?
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
共有兩個原因。一是遲到會受到韓麥爾先生的批評。一是怕老師檢查功課,自己完成得很不好。「況且」,是連詞,進一步說明情況。這兩個原因,促使小弗朗士想逃學。
提問:小弗朗士在上學的路上看到了什麼呢?
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
看到的是:天氣溫暖而晴朗,畫眉鳥在宛轉地歌唱,鋸木廠後邊的草地上普魯士士兵在操練,還有鎮公所邊的廣告牌前圍滿了人。這里揭示的是小弗朗士目睹的自然景像和社會現像。自然景像是那麼的優美恬靜,對一個頑皮的孩子有著極大的誘惑力;對社會現像,小弗朗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魯士士兵的操練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沮喪(廣告牌──我們的一切壞消息都是從那裡傳出來的)。這就含蓄地點出了《最後一課》的社會背景,也是小弗朗士思想感情變化的社會環境。
提問:小弗朗士多麼想在晴朗的藍天下,宛轉的畫眉鳥的叫聲中,開心地玩兒,可是他說,「我還能管住自己」。課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交流,回答。
教師小結:首先,急忙向學校跑去,不再看普魯士士兵的操練,還有,看見許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沒有停步;再有,聽到華希特跟他開玩笑,還是繼續跑,跑得「上氣不接下氣」。
以上就是課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第1自然段,以獨白式的心理描寫,生動地刻畫了小弗朗士是一個稚氣、貪玩,不愛學習的學生。──他閃過逃學的念頭。第3自然段,寫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沒有為之所動,「急忙向學校跑去」。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朗士的意志力,他終於戰勝了逃學的念頭。這些也是小弗朗士思想感情變化的基本條件。第4至6自然段,寫小弗朗士經過鎮公所時的心理活動。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側面,即對敵人的恨── 一切壞消息都是從那裡傳出來的。
這一部分中有兩處是為下文埋下了伏筆,一是小弗朗士心裡想,「又出什麼事了?」一是小弗朗士意識到華希特的話是開玩笑。這都在文章後面得到了呼應,使得文章渾然成為整體。
這部分在直接描寫小弗朗士的同時,間接地表現了韓麥爾先生的嚴厲,為下文做了鋪墊。
2.引導學生分析第二部分。
(1)請同學讀第7至10自然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
提問:跑到學校後,小弗朗士發現有哪些情況不同往常?
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其一,過去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是「一陣喧鬧」的教室,現在「一切偏安安靜靜的」,「總」,強調的是一貫性,習以為常了,「偏」顯出安靜得異乎尋常。其二,平時嚴厲的老師,今天卻「很溫和」。其三,老師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禮服。其四,後排還坐著好些鎮上的人,特別是郝叟老頭還翻開了一本初級讀本。這就是小弗朗士跑到學校後,發現的種種不平常的現像,渲染出一種嚴肅、悲憤的氣氛。通過小弗朗士對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後一課」的嚴肅、庄嚴、悲憤的氛圍。這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層。
(2)請同學讀第11至16自然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
提問:韓麥爾先生的講話,連用了兩個「最後」,它們的含義各是什麼?表達了韓麥爾什麼樣的心情?
交流,回答。
教師小結:第一個「最後」的含義是,韓麥爾先生的教學生涯,由於普魯士軍隊的入侵,將要被迫結束;表達了無比沉痛和憤慨的心情。第二個「最後」的含義是,小弗朗士這些法蘭西的兒童,由於普魯士軍隊的入侵,將不能再學習自己祖國的語言,今天的最後一節法語課,將是多麼重要,多麼寶貴!深沉,含蓄地表達了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對祖國的語言無比珍視,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無限依戀的感情。這種愛與恨交織著的復雜、深沉、濃烈的感情,通過兩個「最後」,准確地表達了出來。
提問:小弗朗士聽到了這樣的話,思想上有哪些變化?
請同學們齊讀第12自然段,要把「萬分難過」、激憤的心情讀出來。
請同學們默讀第13、14自然段。
交流,回答。
教師小結:
當韓麥爾先生宣布:「今天是你們最後一節法語課」時,小弗朗士聽了如晴天霹靂,震動極大。這「最後一課」本身就是抗議侵略者奴役法國人民的愛國舉動。在這嚴肅、莊重、悲憤的氣氛中,小弗朗士埋藏在心底的愛國情、亡國恨一齊迸發出來。「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之所以獨立成段,是為了突出韓麥爾先生的話在小弗朗士感情上的強烈共鳴與巨大反響。老師的話,使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其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是惋惜-→後悔-→熱愛-→依戀。他首先感到萬分難過,無限惋惜「再也不能學法語了」;為過去「曠了課去鳥窩,到薩爾河去溜冰」而悔恨;對祖國語言、祖國歷史的強烈的愛,「語法啦、歷史啦……捨不得跟它們分手了」;對老師──韓麥爾先生的深深依戀,「我忘了他給我的懲罰」,……這都是因愛國主義激情而起的變化。
請一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第15、16兩自然段。
提問:為什麼說:韓麥爾先生是個可憐的人?
交流,回答。
教師小結:韓麥爾先生身為法蘭西人,但卻不能教法語,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於普魯士的入侵,被無辜地趕下講台,不能再教祖國的語言。這實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韓麥爾先生身著莊重的禮服來告別講台,既表現了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也強烈地刺激與調動了小弗朗士的愛國主義激情。小弗朗士對韓麥爾表示了深切的敬、愛,豈只是對老師的敬愛,裡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復雜的感情。是以愛國主義感情為基礎的。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層。
(3)引導學生分析第三層。
①請同學們默讀第17自然段。
教師講解:當輪到小弗朗士背書時,他願意付出任何代價來聲音寵亮、口齒清楚地背下來,可當時,開頭幾個字他就「弄糊塗了」,他「心裡很難受,頭也不敢抬起來」。這時他想的不再是害怕老師的「訓斥」,而是有了一種負疚感,一種羞恥感。
②請一名同學讀第18、19兩自然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
提問:怎樣理解韓麥爾說的「總要把學習推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明天總是有的,「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結果是連自己祖國的語言都不會說,不會寫,而且由於普魯士軍隊的入侵,將失去了學習自己祖國語言的權利與自由。這當然是最大的不幸,這里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提問:第18自然段中有兩處使用了單引號,其中一處還在單引號中用了省略號,體會一下引號內話的內容,和標點符號的作用。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第一處的單引號內話的內容是模擬像小弗朗士這樣的阿爾薩斯人的想法、說法和做法。第二處的單引號內話的內容是模擬普魯士入侵者的口吻,用來說明、強調上述想法、做法所產生的後果,是遭到入侵者的侮辱,他們還能說出許多類似的話來,韓麥爾先生不願想下去了,更不願意說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號,那沉痛的心情,都凝聚在這省略號中。
提問:課文第19自然段又有一處用了省略號,它的作用是什麼?
交流、討論。
教師小結:韓麥爾先生責備自己過去也沒有盡到責任,說到這里感到十分的內疚與痛心,特別是已經無法補救這些過失的時候,他就更感到痛苦,一時說不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號。這省略號中包涵了韓麥爾先生的深刻的自責。也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責任感。
提問:小弗朗士不能背出書來,韓麥爾先生的態度與語言表現了什麼感情?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韓麥爾先生是一貫以嚴格與嚴厲著稱的老師。現在,當小弗朗士背不出書來時,他沒有嚴厲的批評,而是真摯、沉痛地總結了以往的教訓:
首先,把學習拖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這是對小弗朗士的教育,也是對阿爾薩斯人直率的批評。
還有,你們的爹媽對你們的學習不夠關心。──這是對家長的善意的指責。這兩點都體現了韓麥爾先生的民族責任感,也體現了他從事教育事業的一種使命感。
最後,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的地方嗎──這是對自己的嚴格的自省與解剖。
這三點是韓麥爾對祖國的深情,對事業的忠誠,對民族、對後代負責的集中表現。韓麥爾先生的「赤子之心」表現在他的這種態度與語言中。這都深深撥動了小弗朗士和鎮上來聽課的人心靈上的愛國感情之弦。
③請一名同學讀第20自然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
提問:怎樣理解「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這是韓麥爾先生針對侵略者禁教法語而說出的話,包含著熱愛祖國語言、熱愛祖國的深沉感情。
提問:怎樣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這里運用了比喻修辭方法。監獄,人失去了自由,任人宰割,敵人佔領的阿爾薩斯正是這樣,如同監獄。打開監獄大門,指趕走入侵者,讓陽光重新照耀在法蘭西的大地上。祖國的語言,是聯系人們思想的紐帶,共同語言,維系了民族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它能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地激發人們的愛國激情,團結起來,趕走入侵者。所以說語言是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語重心長,含義深刻。
提問:小弗朗士覺得「真奇怪,今天聽講,我全都懂。」為什麼?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韓麥爾先生真摯、深沉、語重心長的話,深深地打動了小弗朗士,使他把對祖國的熱愛,化為珍惜最後一節法語課的行動,專心,積極,因此他認為「挺容易」,「全都懂」。
④請同學們默讀第21自然段。
提示思考:這一節中有「字帖」「金甲蟲」「鴿子」等描寫,體會一下這些描寫的表現力量。
教師講解:韓麥爾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寫上了法蘭西、阿爾薩斯,意思是阿爾薩斯永遠屬於法蘭西,絕不屬於普魯士;這些字帖成了飄揚在孩子們心上的國旗。因此習字時也就格外地專心,教室里安靜極了,只是鋼筆在紙上沙沙地響。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蟲來「光顧」,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麼專心致志!還有小弗朗士對「鴿子」叫聲、產生的聯想,是表現了一個兒童對入侵者的仇恨與諷刺。
⑤請一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第22自然段。
教師講解:這一段主要寫了韓麥爾先生的神態和小弗朗士的內心獨白。
韓麥爾先生的神態,是那麼的依依不捨──好像要把小教室的東西都裝在眼睛裡帶走似的,這神態本身就是一種深深的、濃濃的情。
小弗朗士的內心獨白,表現了他對韓麥爾先生這種心境的理解與同情。四十年來,這里有他的家園、校園,這里有他從事的而且津津樂道的事業,這里有他熟悉的被他裝扮的環境。現在,他必須和它們分別,只因為普魯士的入侵!他要永遠離開這地方了!他是被迫的,是忍痛離開的。他的處境小弗朗士充分理解,使人感受到小弗朗士經過了這「最後一課」由貪玩不懂事,變得懂事了。
⑥讓學生默讀第23自然段。
提問:第23自然段寫出了什麼內容?
交流,討論。
教師小結:這一段寫了韓麥爾先生站好了最後一班崗,上完了應上的法語課和歷史課。還寫了郝叟老頭念法語的情景。特別是寫了聽到郝叟老頭的既發抖又古怪的聲音時,小弗朗士感到又想笑又難過。他想笑的是「聲音的古怪」,但是只是「想」而沒有笑出來;他感到難過的是郝叟「聲音都發抖了」。正是這「發抖」和「難過」,是孩子和老人們在愛國這一基點上的共鳴。也可以看出小弗朗士在最後一課中的成長。
這就是課文第二部分的第三層,寫韓麥爾老師與學生們在愛國主義精神的鼓舞下,在最後一課中認真教學的感人情景。這一部分寫出了阿爾薩斯被普魯士佔領後的最後一節法語課。深刻地展示了形式上的法語課實際上已成為一節生動的、深沉的愛國主義教育課,而且是一節極成功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它促進了小弗朗士這些法蘭西明天希望的變化成長,讓他們的心頭都飄揚著法蘭西的國旗;它還促進了郝叟老頭──阿爾薩斯人的覺醒。
Ⅳ 《最後一課》教案
學習目標:
一、 學習文章通過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寫法。
二、 感悟小說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三、 了解小說的要素,重點把握人物形象。
四、 理解一些詞語及句子的含義,賞析精彩語段。
教學重點、難點:
1、韓麥爾先生的服飾、語言、神態 、動作,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感情,小弗郎士變化中表現的愛國感情。
2、勾畫含義深刻的句子,揣摩其含義及作用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學習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 了解小說的要素,整體感知課文。
2、 理解關鍵的語句,體會人物的愛國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我們學習19世紀法國著名小說家都德的優秀短篇小說——《最後一課》,這篇小說一直被人們譽為世界文學寶庫里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為什麼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說,會產生如此的藝術魅力呢?
教師簡介作品的歷史背景和作者
這篇小說寫於1873年,普法戰爭於1870年爆發,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阿爾薩斯、洛林等法國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魯士政府為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好永遠統治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准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最後一課》就產生於這樣的時代背景。
從普魯士軍隊佔領法蘭西國土的那一刻起,法蘭西人民就奮起反抗。法國作家都德也參加了這場戰爭,並以淪陷後的阿爾薩斯的學校被迫停教法語改教德語為題材,通過對最後一堂法語課的描述,表現了法國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對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國著名小說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自傳體小說《小東西》。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以後,應征入伍,後來以戰爭生活為題材,創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圍》 《最後以課》等。《最後一課》是他的短篇小說代表作。
二、檢查「自主學習卡片」
1、解決疑難字詞 詫異 懊悔 鑰匙 懲罰 郝叟 祈禱 哽住 挾著戒尺 踱來踱去
2、引導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了解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
學生相互討論本課的三要素 交流、明確:
人物:韓麥爾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為代表的「鎮上的人」,韓麥爾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說中起「穿針引線」作用的重要人物。
情節:開端 上學路上(1~6)
發展 上課 (7~23)第一層:(7~10)上課前教室里異乎尋常的情景。
第二層:(11~16)寫韓麥爾先生宣布上「最後一課」後,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鎮上的人對這最後一堂法語課的紀念。
第三層:(17~23)寫上「最後一課」的動人情景。
高潮和結局 下課 (24~29)
環境:自然環境 天氣、畫眉、草地 (反映出小弗郎士無憂無慮、純真幼稚的心理狀態為以後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轉變作了鋪墊,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更加突出愛國主義的主題。)
社會環境 布告牌、普魯士兵出操、收操 (點明了「最後一課」發生的背景)
三、師生合作學習
1、學生勾畫出描寫韓麥爾先生的語言、動作、神態的相關句子,找幾句加以品味。
體會韓麥爾先生的愛國情感。
討論、交流
2、結合「探究·練習一」理解小弗郎士這一人物形象
學生自由朗讀小弗郎士心理活動的句子,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
3、探究:作者為什麼不把韓麥爾寫成一個高大的戰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寫成一個少年英雄,而讓他們都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出現?(討論,點撥。)
教師點撥:
正因為普通,韓麥爾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夠成為千千萬萬法國人的代表,他們那樸素、熱烈、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國大眾所具有的,才能使這篇小說所表現的成為整個法蘭西民族的共同心聲。
4、 《國際歌》,讓學生沉浸音樂世界,回憶故事情節,想像故事情境,體會文章主旨
四、深入探究:從韓麥爾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們學習到了哪些金子般的東西?對於愛國主義你有什麼樣的認識?(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感悟)
五、作業
把你對愛國主義的認識、感悟寫出來,在班內交流,字數在300字左右。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揣摩一些詞語及句子的含義。
2、賞析精彩的語段。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
二、 師生合作學習新課。
1、 仔細讀7-10段,學生勾畫出最後一課與平日上課異乎尋常句子,體會其作用。
2、 細讀第11段,討論:(1)韓麥爾先生的講話中用了兩個「最後」,你覺得這表現了他怎樣的心情?討論後明確:前一個「最後」表現了他沉痛而憤慨的心情,後一個「最後」提出了希望「用心學習」的原因,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熱愛。
(2)韓麥爾先生講話的態度是「又柔和又嚴肅」,對誰柔和?為什麼嚴肅?
討論後明確:韓麥爾先生對孩子們充滿了愛,所以態度柔和,但宣布的是一個十分沉痛的重大消息,所以又很「嚴肅」。
三、 精讀20-22三小節,小組合作討論以下問題:
1、 找出20小節中含義深的句子,加以品味:
(1)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2) 這可憐的人好象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在他離開之前全教給我們,一下子塞進我們的腦子里去。
2、 韓麥爾先生在他的字帖上都寫上「法蘭西」、「阿爾薩斯」,用意是什麼?
3、 「這些字帖掛在我們課桌的鐵桿上,就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里飄揚。」這句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4、 找出21小節中表現小弗郎士心理活動的句子並說明其作用。
5、 怎樣理解「只聽見鋼筆在紙上沙沙地響,------好象那也算是法國字。」
6、 找出22小節中的環境描寫,體會其作用。
討論、交流
四、師生共同賞析結尾(24-29節),齊讀後思考以下問題:
1、 文中三處破析號的作用是什麼?
2、 「鍾聲」宣告了「最後一課」的結束,為什麼還要寫普魯士兵的號聲?
3、 「忽然」教堂的鍾敲了十二下,句中「忽然」能否刪去,為什麼?
4、 寫粉筆字本不是吃力的事情,韓麥爾為什麼「使出全身力量」?
5、 為什麼韓麥爾競至於「呆在那兒,頭靠著牆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個手勢?
6、 用這樣的動作描寫作結尾,好在哪裡?
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五、討論完成「探究·練習三、四」。
六、小結全文。
七、探究:
讀完這篇小說,同學們會有許多想法:是不是小說沒有寫完呢?為什麼小說寫到這兒就結束了呢?先讓學生明確:小說寫到這里結束,正是為讀者留下了無窮的聯想,從而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然後啟發學生設想小弗郎士上完了最後一課,在回家途中再看到上學路上看到的景物(包括操練和布告牌)時的感受,以「回家的路上」為題,續寫《最後一課》
Ⅳ 最後一課教案
有關尊嚴的名●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
——海涅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誠實是力量的一種象徵,它顯示著一個人的高度自重和內心的安全感與尊嚴感。
——艾琳·卡瑟
●民無信不立。
——孔子
●人類最不道德處,是不誠實與怯懦。
——高爾基
●沒有誠實何來尊嚴。
——西塞羅
●當信用消失的時候,肉體就沒有生命。
——大仲馬
●真話說一半常是彌天大謊。
——富蘭克林
●真誠是一種心靈的開放。
——拉羅什富科
●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自己要誠信。
——莎士比亞
●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
——德萊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孟子
●欺人只能一時,而誠信都是長久之策。
——約翰·雷
●信用是難得易失的,費十年功夫積累的信用,往往由於一時的言行而失掉。
——池田大作
●我寧願以誠摯獲得一百名敵人的攻擊,也不願以偽善獲得十個朋友的贊揚。
——裴多菲
●誠實的人從來討厭虛偽的人,而虛偽的人卻常常以誠實的面目出現。
——斯賓諾莎
●沒有誠信,何來尊嚴?
——西塞羅
●失信就是失敗。
——左拉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民無信不立 ————孔子
沒有誠實哪來尊嚴 ————西塞羅
真話說一半常是彌天大謊 ————富蘭克林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孟子
失信就是失敗 ————左拉
真誠是一種心靈的開放 ————拉羅什富科
欺人只能一時,而誠信才是長久之策 ————約翰·雷
誠信是一枚凝重的砝碼,放上它生命不再搖擺不定,天平立即穩穩地傾向一端。
誠信是一輪朗耀的明月,惟有與高處的皎潔對視,才能沉澱出對待生命的真正態度。
誠信是一道山巔的流水,能夠洗盡浮華,洗盡躁動,洗盡虛假,留下啟悟心靈的妙諦。
當信用消失的時候,肉體就沒有生命 ————大仲馬
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要自己誠信 ————莎士比亞
人類最不道德訂戶,是不誠實與懦弱 ————高爾基
隱瞞真實,就是騙自己。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坦誠是最明智的策略。
一言九鼎。
一諾千金。
言而有信。
金口玉言。
君子說話,一言為定。
我要求別人誠實,我自己就得誠實。
兩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不得百人。 ————《淮南子·繆稱訓》
真誠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 ————喬叟
實話可能令人傷心,但勝過謊言 ————瓦·阿扎耶夫
在一切道德品質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 ————羅素
金錢比起一分純潔的良心來,有算得了什麼呢? ————哈代
老老實實最能打動人心 ————莎士比亞
真誠與朴實是天才的寶貴品質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紙包不住火,錯誤是隱瞞不了的。
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有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美德。 —— 孟德斯鳩
人不能象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 —— 但丁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 劉備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 —— 張衡
土扶可城牆,積德為厚地。 —— 李白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入於污泥而不染、不受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侵蝕,是最難能可貴的革命品質。 —— 周恩來
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於良心的死滅。 —— 郭沫若
害羞是畏懼或害怕羞辱的情緒,這種情緒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為。 —— 斯賓諾莎
言有關尊嚴的名言
Ⅵ 我想要一份都德《最後一課》的完整教案。
最後一課》描寫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普魯士的阿爾薩斯省一所鄉村小學,向祖國語言告別的最後一堂法語課,通過一個童稚無知的小學生的自敘,生動地表現了法國人民遭受異國統治的痛苦和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作品題材雖小,但精心剪裁,記敘詳略得當,主題開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描寫得細膩動人。教師韓麥爾先生作為一個愛國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它被譯成世界各國文字,常被選為中、小學生的語文教材,中國也有譯文。小說以普魯士戰勝法國後強行兼並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事件為背景,通過一個小學生在上最後一堂法文課時的所見所聞與內心感受,深刻地表現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 時隔70年,當二次大戰中德國侵略者的鐵蹄再次踐踏美麗的法國領土時,面對似曾相識的景象,人們不能不感慨歷史的輪回以及戰爭的無情。 重點、難點: 1.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 小說的要素。 3. 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的作用。 【學習過程】一. 背景介紹:《最後一課》寫於普法戰爭第二年(1873年)。普法戰爭是1870—1871年法國和普魯士的戰爭。1870年7月,法國首先向普魯士宣戰,這個掠奪性的戰爭,正如馬克思當時指出的,敲響了「第二帝國的喪鍾」。9月,色當一役,法軍大敗,拿破崙第三被俘,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阿爾薩斯、洛林等法國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這時,對法國來說,已經變成自衛戰爭。面對普魯士軍隊的屠殺掠奪,法國人民同仇敵愾,抗擊敵人。這個短篇,就以淪陷了的阿爾薩斯的一個小學校被迫改學德文的事為題材,通過描寫最後一堂法文課的情景,刻畫了小學生小弗郎士和鄉村教師韓麥爾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感情。 二. 作者簡介: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國19世紀後半期的小說家。他一生共寫了12部長篇小說,一部劇本和4部短篇小說集。他的短篇小說有不少是以普法戰爭為題材的,具體生動地描寫了法國普通人民對侵略者同仇敵愾的愛國主義精神,譴責了資產階級當局開門揖盜,致使法軍節節敗退,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的罪惡。《最後一課》就是都德愛國主義短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 三. 小說文體簡介: 1. 文學體裁:小說是和詩歌、散文、戲劇並列的文學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說的概念: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廣闊地反映社會生活。 3. 小說的三要素: 人物、情節和環境。 4. 故事情節:情節是一系列有組織的生活事件,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5. 刻畫人物的方法:分為外貌描寫、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 6. 環境的種類及作用: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7. 小說分類:按篇幅長短分:長篇、中篇、短篇、小小說(微型小說)。 四. 課文分析:(一)通讀全篇後簡要地說出本篇小說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節。明確:這篇小說中出現的人物有:韓麥爾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為代表的「鎮上的人」,普魯士士兵。其中,韓麥爾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說中起「穿針引線」作用的重要人物。明確:從故事情節來看:這篇小說可分為課前、上課、下課三個部分,也可分為上學路上、上課之前、上課經過、宣布散學四個部分。 (二)最後一課和平日上課的情景有怎樣的不同?明確: 平 日 上 課最 後 一 課 氣 氛 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安安靜靜,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樣。 學 生 課前學生開課桌啦,關課桌啦,大家怕吵捂著耳朵大聲背書啦。課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 師 拿著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著,「靜一點,靜一點……」 踱來踱去,胳膊底下挾著那怕人的鐵戒尺。 平時「我」遲到會遭老師的責罵今天遲到,老師卻很溫和地叫「我」「快坐好」, 平時老師穿戴一般今天老師穿著只在督學來視察或發獎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禮服。 後 排板 凳 一向空著坐著好些鎮上的人,他們也跟我們一樣肅靜。個個看來都很憂愁。 (三)文章哪些地方運用了環境描寫?有什麼作用?明確:課文第1-6 段中分別有這樣的描寫: 「天氣那麼暖和,那麼晴朗!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後邊草地上,普魯士士兵正在操練。」 「最近兩年來,我們的一切壞消息都是從那裡傳出來的:敗仗啦,征發啦,司令部的各種命令啦。」 這些描寫的作用是: ① 寫了上學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 ② 普魯士士兵操練和兩年來一直有壞消息,這就巧妙地暗示了時代背景。 ③ 許多人圍觀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麼事卻未直接寫出;這使讀者產生懸念,吸引讀者急於讀下去。 (四)根據故事情節可把課文劃分成哪幾部分?明確:小說以「我」的見聞感受為線索,按上學路上、上課、散學的順序來安排情節。共分為四個大部分。第一部分:(1-6)故事的開端。寫小弗郎士上學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感。第二部分:(7-23)故事的發展。寫韓麥爾先生講授「最後一課」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轉變。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結局。寫韓麥爾先生悲憤地宣布「最後一課」的結束。 (五)小弗郞士在最後一課上,思想感情發生了什麼變化?找出描寫其心理變化的語句。明確:小弗郞士的轉變在全篇反映得很明顯:從天真貪玩、不愛學習的孩子——熱愛法語;從無憂無慮的幼稚——熱愛祖國;從不懂事、害怕老師——留戀、理解、同情、敬愛老師。小弗郎士心情變化:快樂—激憤——難過——懊悔——對祖國語言的熱愛——對老師的愛戴。韓麥爾身為法國人,卻不能教法語,被無辜趕走,令人痛心。小弗郎士對老師深切地敬愛,同時還摻雜著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復雜的感情。 (六)韓麥爾先生是怎樣一個人?明確:韓麥爾先生是一位熱愛祖國、熱愛祖國語言、熱愛自己工作的普通的鄉村小學教師。 (七)小說刻畫人物所用的描寫方法有哪些?能夠反映人物當時的什麼心理活動和性格特點?明確:作者善於通過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描寫來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刻畫 韓麥爾 主要通過語言、動作和神態進行。 1. 語言:韓麥爾先生已經坐上椅子,像剛才對我說話那樣,又柔和又嚴肅地對我們說:「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師明天就到。今天是你們最後一堂法語課,我希望你們多多用心學習……」 我聽見韓麥爾先生對我說: 「我也不責備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夠難受的了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這么想:『算了吧,時間有的是,明天再學也不遲。\'現在看看我們的結果吧。唉,總要把學習拖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現在那些傢伙就有理由對我們說了:『怎麼?你們還自己說是法國人呢,你們連自己的語言都不會說,不會寫!…\'不過,可憐的小弗郎士,也並不是你一個人的過錯,我們大家都有許多地方應該責備自己呢。」 「你們的爹媽對你們的學習不夠關心。他們為了多賺一點錢,寧可叫你們丟下書本到地里,到紗廠里去幹活兒。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自己的地方嗎?我不是常常讓你們丟下功課替我澆花嗎?我去釣魚的時候,不是乾脆就放你們一天假嗎?……」 「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 明確:小說通過先生在「最後一課」上所講的話,表現了他對祖國、對祖國語言、對自己工作的熱愛,對祖國兒童深厚的愛和無限的希望,以及對國土淪陷的深切的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 2. 動作、神態: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 然後他呆在那兒,頭靠著牆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 ……看見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動也不動,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小教室里的東西都裝在眼睛裡帶走似的。明確:小說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內心激動、沉痛、依戀、悲憤的心情,表現了他崇高的愛國精神。明確小說人物的分析方法:讀描寫——析形象——揭根源 (八)體會重點句的深刻含義。 1. 為什麼說「總要把學習拖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 2.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3. 為什麼小弗郎士今天聽講會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明確: 1. 明天永遠沒完,拖的結果是連祖國的語言都還不會說,卻已經失去了學習祖國語言的權利。表現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2. 如果牢記祖國語言,就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祖國,就會激發愛國心和對敵人斗爭的意志,不會忘記恢復國土,爭取自由,所以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3. 小弗郎士受到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自覺地努力學習,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該學的祖國語言都學好。 (九)品味語言。 1. 讀24-29節。問題:①課文中「忽然」一詞在這里說明了什麼?②課文中「我——我——」兩個破折號表示什麼意思?該怎樣讀?③怎樣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和寫出的「法蘭西萬歲」?這兩個字的含義是什麼?明確: ① 說明大家感覺這最後一堂課過得非常快,不知不覺到時間了。 ② 從語言形式上看,兩個破折號表示哽住了,說不下去。應以悲憤的感情拖長。從內容看,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心情悲痛,百感交集的復雜心情。 ③ 在最後分手時有很多話要講,但激動得說不出來,也無法抑制自己的感情。這兩個字表示堅信法蘭西祖國必勝,讓人們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這是韓麥爾愛國主義的集中表現。 五. 總結課文 1. 歸納中心思想文章通過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小學生小弗郎士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中的見聞和感受,真實地反映了淪陷區的法國人民的悲憤和對祖國的熱愛,以及爭取祖國統一的堅定信念,集中地表現了法國人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2. 寫作特點: ① 用第一人稱的寫法。 ② 通過人物語言、動作表現心理活動。 ③ 通過環境描寫襯託人物思想轉變,暗示時代背景 3. 分段第一部分1~6,寫我在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第二部分7~23,寫韓麥爾先生講授 最後一課 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轉變.第三部分24~29寫韓麥爾先生在最後一課結束時的悲壯和不屈的精神.
Ⅶ 最後一課教案今天,我們學習19世紀法國著名小說家都德的優秀短篇小說——《最後一
是最後一課吧?
這篇文章本身就有問題。。。
要知道阿爾薩斯省以前本版來就是德國的領土權,真實的歷史是在公元400年前這里住的阿拉曼人,阿拉曼人講阿拉曼尼語,這是一種德語的方言。。
法國後來侵略了這個地方,應該算是強迫當地人說古法語的。。。
在法語版的維基網路裡面,阿爾薩斯省的第一語言是:alémanique(瑞士德語)
所以這篇文章可以算是瞎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