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路面設計規范
⑴ 新出《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和《城鎮道路路面設計規范》中分別規定的路面使用年限和路面基準期不同
不矛盾。
《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中規定設計使用年限:「支路宜為10-15年」;這是對版道路整體而言權的,城市道路不光有路面,還有路基、及路基構造物,這里是泛指。
《城鎮道路路面設計規范》中規定設計基準期「瀝青支路路面10年」.
設計基準期與設計使用年限兩者比較,前者表示的是設計依據,後者表示的是設計要達到的效果。這里給設計者提出一個就高不就低的標准界限。
⑵ 城鎮道路路面設計規范與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的區別
我也有同樣的疑問。個人認為:《城鎮道路路面設計規范》規范了城鎮道路路面設計的路基、墊層、基層以及路面材料(混凝土、瀝青、砌石)的技術指標要求,這本規范針對的是結構,即路面設計。而《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規范了城市范圍內各級城市道路設計(主要是瀝青路面),該規范針對的是道路規劃,即方案的確定。
⑶ 景觀道路設計規范有哪些
景觀道路設計規范包括以下內容:
1、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回
2、公園設計規范
3、城市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及答驗收規范
4、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驗收規范
5、瀝青路面施工及驗收規范
6、城市道路設計規范
7、建築結構荷載規范
8、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
9、鋼結構設計規范
10、砌體結構設計規范
11、木結構設計規范
12、凍土地區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
⑷ 城市道路設計規范目前最新的版本是哪年的
城市道路設計規范,目前一直沒有更新。一直沿用1990年建設部的。
其中的路線、路基、路面設計,應該採用最新的公路設計規范才可以!
⑸ 城市道路路基設計規范的路基壓實度要求是多少
沒有要求,路基壓實度=試樣干密度/最大幹密度(100%)
可通過環刀法、電動取土器法、蠟封法、灌水法、灌砂法及核子密度儀測定。在公路工程實際施工中常用的有灌砂法及核子密度儀測定法和環刀法。
而核子密度儀檢測方法的應用具有相當的局限性,同時核子密度儀可能對人體造成的輻射傷害更加劇了這種局限性。灌砂法則因其數值的准確性、操作過程的可控性和結果的可代表性而得到建設各方面的認可,成為公路建設中應用最廣泛的壓實度檢測方法。
灌砂法基本原理是用粒徑0.3~0.6mm 或0.25~0.5mm 清潔乾燥干凈的均勻砂,從一定高度自由下落到試洞內,按其單位重不變的原理來測量試洞的容積,並根據集料的含水量來推算出試樣的實測干密度。
(5)城市道路路面設計規范擴展閱讀
對於路基、路面半剛性基層及粒料類柔性基層而言,壓實度是指工地上實際達到的干密度與室內標准擊實實驗所得最大幹密度的比值;對瀝青面層、瀝青穩定基層而言,壓實度是指現場達到的密度與室內標准密度的比值。
因此路基壓實度的測定主要包括室內標准密度(最大幹密度)確定和現場密度試驗。(選於《路基路面試驗檢測技術》交通部基本建設質量監督總站組織編寫)
路基壓實度是填土工程的質量控制指標。先取壓實前的土樣送試驗室測定其最佳含水量時的干密度,此為試樣最大幹密度。再取由壓實後的試樣測定其實際干密度,用實際干密度除以最大幹密度即是土的實際壓實度。用此數與標准規定的壓實度比較,即可知道土的壓實程度是否達到了質量標准。
⑹ 請問做城市道路設計時具體需要哪些規范和標准
很多,我就寫一個項目引用的規范吧。
(1)《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 CJJ 37-2012;
(2)《城市道路路線設計規范》 CJJ 193-2012;
(3)《城市道路交叉口設計規程》 CJJ152-2010;
(4)《城鎮道路路面設計規范》 CJJ 169-2012;
(5)《城市道路和建築物無障礙設計規范》 JGJ 50-2001;
(6)《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 CJJ-4491;
(7)《城鎮道路養護技術規范》 CJJ 36-2006;
(8)《無障礙設計規范》 GB 50763-2012;
(9)《城市橋梁工程設計規范》 CJJ 11-2011;
(10)《公路工程技術標准》 JTG B01-2003;
(11)《公路路基設計規范》 JTG D30-2004;
(12)《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范》 JTG D50-2006;
(13)《公路路線設計規范》 JTG D20-2006;
(1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規范》 JTGD40-2011;
(15)《公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 JTJ 00-489;
(16)《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准(第一冊 土建工程)》 JTG F80/12004;
(17)《公路路面基層施工技術規范》 JTJ034-2000;
(18)《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 JTGF40-2004;
(19)《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驗收規范》 GBJ9787;
(20)《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范》 JTG F10-2006;
(21)《城鎮道路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CJJ 1-2008;
(22)國家及地方的有關法律規范及強制性標准。
⑺ 道路設計的基本步驟是什麼
解析:
①根據使用任務的要求和交通情況確定路面等級(高級、次高級、中級或低級),考慮路上車型組成和交通量大小,以及當地自然條件、材料供應情況和施工條件等因素,選定面層類型。
②根據面層與基層相互配合的需要,滿足基層承重作用和傳遞、分布荷載的要求,按就地取材的原則,選取基層類型,基層可做成雙層或多層。對冰凍和水文條件不良地區,為防止路面凍脹翻漿,應作墊層設計和土基特殊處理。
③各個結構層應取得合理的組合,強度和厚度要配合得當,在各種自然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能在使用期限內始終保持足夠強度,滿足行車需要。
④根據路面力學計算方法或其他經驗公式計算確定各結構層厚度。
⑤選配各結構層材料,包括粒料的級配組成、結合料(水泥、瀝青等)的用量計算等。
(7)城市道路路面設計規范擴展閱讀:
1.根據使用任務的要求和交通情況確定路面等級(高級、次高級、中級或低級),考慮路上車型組成和交通量大小,以及當地自然條件、材料供應情況和施工條件等因素,選定面層類型。
2.根據面層與基層相互配合的需要,滿足基層承重作用和傳遞、分布荷載的要求,按就地取材的原則,選取基層類型,基層可做成雙層或多層。對冰凍和水文條件不良地區,為防止路面凍脹翻漿,應作墊層設計和土基特殊處理。
3.各個結構層應取得合理的組合,強度和厚度要配合得當,在各種自然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能在使用期限內始終保持足夠強度,滿足行車需要。
4.根據路面力學計算方法或其他經驗公式計算確定各結構層厚度。
⑻ 公路與城市道路在設計標准和技術要求上有什麼不同
就功能而言抄,城市道路是襲服務城市內部體系,所以,我個人認為,從廣義上來上,緊密型的城市組團間的道路也屬於城市道路范疇,而公路則是聯系各城市或各個大型城市組團間的道路。 從交通量上分析,城市道路的交通構成比較復雜,但是基本不會出現重載交通,公路則與之相反。這在路面結構設計中必然有所體現。 在設計過程的感受來說,公路設計象大潑墨,城市道路象小寫意。前者主要考慮線型的流暢性、土質問題、橋涵構造,而後者在設計的時候,由於線型受到很大的限制,與周圍建築和構造物的銜接成了設計的一個重點,另外,由於管線眾多,這也是一個設計難點。 兩者的服務功能不同,城市道路服務的是人和車,所以在細部的設計中應該體現出更多的人文關懷,而公路服務的主要是車,則主要強調駕乘感受了。
⑼ 城市道路設計荷載b級荷載標準是多少
城市道路設計荷載b級荷載標准:
豎向力靜力荷載為JTG D60-2004 《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4.3.所規定的車輛荷載後軸重力標准值140KN和(1+μ)的乘積值,其中沖擊系數μ=0.45。
豎向力靜力荷載為JTG D60-2004 4.3.所規定的車輛荷載後軸重力標准值140KN,水平力靜力荷載為車輛荷載後軸重力產生的制動力42KN,制動力的著力點在伸縮裝置頂面上。
豎向力疲勞荷載為JTG D60-2004 4.3所規定的車輛荷載後軸重力標准值140KN和(1+μ)的乘積值。其中沖擊系數μ=0.45。
(9)城市道路路面設計規范擴展閱讀
主要技術標准
1、道路等級為城市支路;設計車速為40公里/小時;設計荷載標准均為BZZ-100KN;路面類別為瀝青混凝土路面;設計使用年限為15年。
2、橋梁設計荷載標准為城-B級汽車荷載;橋梁設計安全等級為一級;抗震設防烈度為7級;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通航凈空為橋梁梁底標高按不低於6米控制。
3、各類管線按各相關專業規范實施。
城市道路設計荷載b級荷載標准來源:
汽車的總重量通過車軸和車輪傳遞給路面,所以路面結構設計主要以軸重作為荷載標准。在眾多的車輛組合中,重型貨車和大客車起決定作用。對於小客車,則主要對路面的表面特性如:平整性、抗滑性等,提出較高的要求。
⑽ 城市道路設計規范(CJJ37)規定:最小凈高的機動車是
就是保證機動車能安全通行的最小高度,適合有上跨橋或者上空有障礙物的時候 一般情況取4.5米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