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展板設計
㈠ 小學生 知行篇 解讀 展板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
1.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詩無達詁。《論語·為政》篇中的這句話向來有多種解釋,通俗來講大抵可以表述為:when U know a thing, to hold that U know it; and when U do not know a thing, to allow that U do not know it, that is knowledge.記得一位友人曾經告訴過我:在一個問題上,你知道,別人不知道,你便贏了;別人知其一,你知其二,你又贏了。於是我們不妨這樣來理解孔老夫子的這句話:The more U know, the better UR life is. 當然,這個可不適用於港片或是武俠片,因為裡面的人除了男女主角外幾乎都是「知道得越多,死得就越快」!
知識的獲得不外乎兩種途徑:一是行萬里路,二是讀萬卷書。用當下比較文藝加小清新的說法就是:要麼旅行,要麼讀書,身體和心靈,必須有一個在路上。如果有時間,我一定不會宅在家裡,去近的、遠的,自然的、人文的,花錢的、不花錢的,各種各樣的地方去,見各式各樣的風景和美女。如果有精力,我一定會捧起書本,讀一讀小詩、品一品小文、背一背小單詞,雖然每次還未背完一個List就睡了過去。但是實踐證明,看過美女跟對著鏡子看自己是兩碼事,背著書睡過去跟數著羊昏睡過去也不是一回事。正所謂雁過留痕,有意無意間會經歷更多的事,閱更多的人,獲得更豐富的知識,提升到更高的品味。
2. Better late than never.
約莫是上個月,在從黨校開往江北的2路公交上,我曾看到過這樣一幕場景:一位母親抱著一個四、五歲大的孩子坐在老弱病殘孕專座上,車到一站,上來一位老大爺。這位母親為教育孩子從小要懂得尊敬老人,於是欲起身叫孩子給老人讓座。孩子不肯,張嘴就哭,母親大聲呵斥,孩子哭得是變本加厲,但最終還是很不情願地給老人讓了座。在這個事件中,孩子的感受是痛苦的。作為母親,似乎理所當然地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將世俗道德倫理讓孩子盡早知曉並遵守,但這個過程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次「洗禮」。在該事件之前,孩子因為「無知」,所以能坦然地享受「坐車」的快感;經過這次痛苦的經歷,孩子變得「有知」,可想其以後坐車心裡便添了些「負擔」,遇到老弱病殘孕就會條件反射地想想是否應該讓座了。
知識越多,人就越明禮;閱歷越豐富,人就越成熟。可是明禮就意味著去稜角合規矩,成熟就意味著細琢磨成方圓,皆是痛苦的。人總要長大,與其在孩童時期就要承受痛苦,莫不如晚一點?正所謂「神經病人思維廣,弱智兒童歡樂多」,「無知」便「無欲」也「無求」嘛,聽起來挺有道理。我用這個道理跟一位同事談起此事,他表示無語,只是給我舉了另一個例子:比如你今年剛畢業,24歲,新到一個單位,別人都用小字輩稱呼你,你什麼不懂都可以問A姐或B哥,別人會說你好學;假如你已經30多歲了才進一個新單位,業務不熟、人脈不濟,而裡面熟悉業務、諳於世故的都是些20出頭的小丫頭片子,你好意思天天追著她們問東問西嗎?一個年齡段就應該有一個年齡段的人應該具備的素質,「知人明理」這件事只能提前而絕對不能滯後。英語里常說Better late than never,意思是晚知道總比不知道的好,實際上,早知道總比晚知道的好!
3.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前兩天接手做事業單位登記的一套資料,剛開始覺得很是麻煩,最主要的還是因為以前根本就沒有接觸過,以後恐怕也很難會做,以至於內心裡有些抵觸,所以一直擱在一旁。直到領導一催再催到了最後交材料的時候才迫不得已開始研究起來。沒想到這一做下來竟有了出人意料的收獲,不僅對其常識和程序有了更系統的認識,還不知不覺打通了好幾個關節點,在後來的一次考試中輕松地拿了下了好幾個單選。打這以後,我的工作熱情又重新燃燒了起來,不再將一些可做可不做的活兒推給別人去做,也不再將可早做也可晚做的事攢下來慢慢做,而是在有限的時間里選擇做、多做與早做。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故事中的哈姆萊特是個「憂郁」的王子,也是個「猶豫」的王子。殺還是不殺?早報仇還是晚報仇?生存還是毀滅?他會思考良久。是在思考做一件事的價值?時機?後果?總之除了他的那些超凡的哲理外,更多的還是跟平凡人一樣在可行與不可行之間做個取捨罷了。當花瓣離開花朵,暗香殘留。當你去認認真真做一件事的時候,不論結果如何,你都是贏家,贏得的是與「未知」相對的「已知」,與「恐懼」相對的「坦然」。 因此,在爬往高山去的小路上,如果遇到路邊的野花,你一定要採摘,不採白不採,采了不白采。
4. Melangkah lagi.
第一次從Dedy那裡聽到這句「Melangkah lagi, jangan berhenti! 」我就很喜歡,後來問他到底怎麼解釋,他說就是「繼續努力向前邁步,不停歇」的意思。雖然不清楚到底能不能跟英語的「Keep moving」,韓語的「a za a za fighting」以及日語的「乾巴爹」等加油鼓勁的詞彙相對等,但從字面意思中也能感受到這句話里有一種掀起人的強烈的慾望,使其付諸於行動的呼喊。尤其讓我眼前一亮印象深刻的是「lagi」這個單詞,在印尼語中「lagi」是「又、再」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不停、重復」。這讓我想起了小學老師給我們講愛迪生發明電燈的故事來。據說小愛同志一共試用了6000多種材料,經過7000多次重復的試驗才取得成功,不得不佩服他的執著與韌勁。
我們總是抱怨每天都做同樣的工作而毫無新意,憤世嫉俗地抨擊這個社會將人變成了機器,其實,人要生活總得工作,重要的不是做什麼,而是每天都有做。「坐地日行八萬里」,「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相信即使是同樣的事情,多做一遍也會有收獲,或許是提升速度的技巧,或是提高質量的方法,總之都是大有裨益的。如果心浮氣躁,就很難看到同中之異,唯有心平氣和方能體會螺旋形上升的快感。
後記:
早在宋明時期,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就提出了「知行合一」和「知行並進」說並發表了反傳統的獨到見解:「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如今,小文一篇,除繼承先生之衣缽外,欲以通俗之文字記言近來之感悟,意在去除浮躁、著意沉澱,在方法論上圈注提點:在知與不知間理性地選擇知;在早知與晚知時主動地選擇早知;在做與不做間果斷地選擇做;在做一遍與舉一反三間選擇坦然。
㈡ 學校展示學生的書法作品,每個展板可以放48件作品,學校一共展示了356件作品,可以放滿幾塊展板
㈢ 學生會展板設計
你好!要首先介紹你們部的具體工作,突出你們部的特點,也可以將你們部的全體人員的照片放到展板上!
㈣ 學生會招新展板設計,跪求創新有吸引力的點子
規劃好模塊,用漫畫形式表現你的精彩……
㈤ 優秀學生 展板怎麼做
去昵圖網看看就可以搞定。。。。。
㈥ 關於學生管理展板主題詞
管理是明燈,行動靠大家!
㈦ 大學學生會風采展板
可以把學生會各種活動的照片選出來,從校園生活到社會實踐,從勤工儉學到愛心奉獻等方面分類,再輔以適當的文字說明和彩飾,就做成了啊!
㈧ 美術畢業教學展板設計怎麼做上面要寫上個人簡介和教案和上課時的照片,還有學生的作業
1,根據展板大小和來比例來設源計
2,根據個人簡介和教案和上課時的照片,還有學生的作業的重要性來確定各小版塊面積。
3,題頭圖片用你的得意作品,壓上大標題「美術畢業教學展---XXX」
4,四個副標題要小一個字型大小,正文個人簡介和教案最小。如教的是小學生,字體可活潑些。
5,總之要盡量精簡,主次分明,排版生動有趣,色彩漂亮。
㈨ 想要設計一塊展板,內容是學生的硬筆書法作品,請大家幫忙想個標題,集思廣益~
神采奕奕 虎視眈眈 想入非非 威風凜凜 含情脈脈 興致勃勃 忠心耿耿 眾目睽睽 氣勢洶洶 無所事事 傲骨嶙嶙 白發蒼蒼 白雪皚皚 板上釘釘 波光粼粼 波光鱗鱗 薄暮冥冥 不過爾爾 不甚了了 長夜漫漫 此恨綿綿 大才盤盤 大腹便便 大名鼎鼎 讜論侃侃 得意揚揚 得意洋洋 顛毛種種 釘頭磷磷 此恨綿綿 獨行踽踽 風塵碌碌 風塵僕僕 風度翩翩 風雨凄凄 福壽綿綿 俯仰唯唯 負債累累 顧慮重重 瓜瓞綿綿 怪事咄咄 關情脈脈 好善惡惡 鴻飛冥冥 虎視眈眈 飢腸轆轆 吉祥止止 兩手空空 聊復爾爾 路遠迢迢 妙手空空 磨刀霍霍 目光炯炯 暮氣沉沉 怒氣沖沖 其勢洶洶 氣喘吁吁 人情洶洶 氣勢洶洶 氣息奄奄 千里迢迢 情意綿綿 秋波盈盈 瘦骨嶙嶙 書空咄咄 書聲琅琅 書聲朗朗 死氣沉沉 天理昭昭 天網恢恢 天下洶洶 鐵板釘釘 鐵中錚錚 童山濯濯 萬里迢迢 萬目睽睽 威風凜凜 溫情脈脈 文質彬彬 文質斌斌 無所事事 喜氣洋洋 相貌堂堂 小時了了 小心翼翼 心旌搖搖 心事重重 信誓旦旦 興致勃勃 行色匆匆 行色怱怱 兄弟怡怡 雄心勃勃 羞人答答 血跡斑斑 血淚斑斑 血債累累 言笑晏晏 言之鑿鑿 楊柳依依 野心勃勃 一表堂堂 一息奄奄 衣冠楚楚 儀表堂堂 議論紛紛 意氣揚揚 意氣洋洋 英姿勃勃 傭中佼佼 庸中佼佼 庸中皦皦 憂心忡忡 憂心悄悄 餘音裊裊 餘子碌碌 中心搖搖 忠心耿耿 眾口嗷嗷 衣冠楚楚 得意洋洋 風塵僕僕 眾目睽睽 風雨凄凄 果實累累 顧慮重重 含情脈脈 虎視眈眈 劍戟森森 飢腸轆轆 流水潺潺 流水涓涓 來去匆匆 磨刀霍霍 目光炯炯 牛山濯濯 怒氣沖沖 氣喘吁吁 氣勢洶洶 千里迢迢 群雌粥粥 氣息奄奄 秋風瑟瑟 人才濟濟 人海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