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軟體設計 » 日本女設計

日本女設計

發布時間: 2021-01-16 19:43:01

⑴ 水手服是誰設計的,日本女高中生穿起來這么好看

水手服 服裝的一種,水手服的起源來自於早期英國海軍的服裝,也叫海員服,甲板服。後來在英國國內作為兒童服裝流行。當時的英國海軍是世界最先進的海軍,所以各國都紛紛效仿其制度、服裝樣式等。水手服最初在日本也只是海軍士兵的服裝,大約是1872年海軍服制度制定時所導入。當時正值日本明治維新時期,人們都沉溺於富國強兵的思想之中,因此這種帶有軍事涵義的服裝也就正對日本人的胃口。原本日本學生的制服為傳統的和服,也就是所謂的褲裙,不管男女都是穿這種,現在也只有在大學畢業典禮看的到了。明治末期到大正初期逐漸洋裝化運動後,日本的學校陸陸續續拋棄了傳統的和裝,採用的式樣則是我們現在常見的黑色立領制服,這是用真正的海軍軍官的軍裝修改而成的,最早是在1879年由日本貴族學校學習院正式採用,之後就逐漸變成了中學以上學校的正式服裝。
而對於女孩子來說,由於沒有女兵專用的服裝,所以就借用了水手服來代替。最早是福岡女學院先作為體操服採用,然後逐漸變成正式的制服,接著風行全國。在戰前全日本的女學生全部都是穿用水手服,而又根據國情,原本下半部的褲子也被修改成了裙子。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從服裝表現上,同樣是穿著海軍制服,但是男女卻不相同,這是日本傳統男尊女卑的文化使然。因為制服代表權威、服從的意義,男學生穿著代表管理者的軍官制服,而女學生穿的卻是代表被支配階級的士兵制服,經由這種方式確定了整個社會秩序。後來在戰爭的歲月里,水手服也成為整個國家動員體制中的一個重要配件,象徵了絕對服從。 後有中國台灣、中國香港、中國大陸部分地區、韓國引進,作為學生制服。而西方未繼續將其作為學生制服,實可謂牆外開花牆內香。
而現在,越來越多的日本女孩子都把穿水手服看成是一種時尚。她們會購入和學校校服不一樣的時裝水手服。有的日本年輕人也喜歡穿水手服扮Cosplay,水手服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的象徵、青春的標志。
該服裝的特點是:男式為海軍軍服無特別之處,女式樣式繁多,其均為大翻領,夏裝淺色,秋冬裝多為藍黑。女子身著此裝時,尤顯清新可愛。

⑵ 為了滿足日本女生什麼都要可愛,這些設計也是拼了

總是很懂消費者心理的日本品牌felissimo,他旗下的「YOU+MORE !」每回都會推出許多以可愛動物為主的周邊小物,不只外觀古錐、實用性高、同時也趣味感十足,讓人看了忍不住要剁手啊!

01
文鳥萬用小包包
和風娘第一款要介紹的就是最近推出的胖胖的文鳥萬用小包包!

喜歡文鳥的小夥伴們注意啦~這款包包不大不小,剛好可以一隻手拿著,而且因為「底盤」很穩所以可以乖乖地坐著,不管是放在桌上、手上還是哪個地方都不會東倒西歪!

萌萌噠的樣子好像拿在手裡捏一捏,當然放在包包裡面也相當治癒,文鳥寶寶坐在裡面、宛如探出頭來獃獃觀望的模樣,實在太融化人心了❤

02
鸚鵡筆袋
這款筆袋有四款顏色,為了要讓摸起來的觸感更真實,它除了刻意做成長條形外,也使用了大量的柔軟綿花,一手緊緊握著(?)舒壓效果十足!

另外大家應該也看出來這四款鸚鵡筆袋的大小不太一致吧?沒錯,大家可以依照自己需要的容量去挑選,小的可放兩到三隻筆、大的可放六到七隻筆。

最後必殺技登場...將將~小鸚鵡放在口袋的模樣也太Q!帶出門瞬間變成眾人目、光、焦、點。

03
柴柴收納箱
這款伸縮式的收納箱以柴犬作為主角,並採用與真實柴犬相近的比例站立於收納箱的最前方,因此乍看之下,真的會以為有一隻狗狗就坐在門口迎接你回家啊!(如果你家又剛好有養阿柴的話...XD)

除了拿來當收納箱之外,也可以放在洗衣機旁邊當洗衣籃,在外辛苦工作一天之後,脫下衣服時,還能看見柴柴的笑容,疲勞應該也會減去一些些吧?

最貼心的是,收納盒的內部有設計兩個鈕扣,可以將塑膠袋固定住,所以也可以拿來當作垃圾桶喔!(但是你忍心嗎嗚嗚)

04
親子倉鼠束口袋
裝滿滿的時候就像拎著一隻雙頰鼓鼓的小鼠兒出門!搭配森林系穿搭簡直就是從童話故事中走出來的人物啦!

除了束口袋以外,曾經還推出了倉鼠造型的零錢包,小巧可愛又生動的造型更是讓日本女孩愛不釋手啊。

05
幽靈收納袋
萬聖節的時候推出的可怕指數0、可愛指數卻是100的「幽靈收納袋」,每一隻小幽靈都可以剛好容納一床單人被單。

把被單塞好之後,圓滾滾又蓬鬆的幽靈收納袋不只超可愛,同時還可以拿來當作靠枕、抱枕等等使用,不管要放在沙發甚至地毯、木板上都是陪伴你日生活的最佳萌物啊!,臟了也可以直接洗滌,十分方便!

這系列的「幽靈收納袋」一共有三款可愛表情可選擇,以它們的可愛程度,相信就算把它們放進玩偶堆當中也是沒有問題的。

06
貓尾巴觸控手套
對於手機控來說最難過的就是冬天了,明明手被凍的冷冰冰的,但就是放不下手機,於是日本就推出了這款「貓尾巴觸控手套」(貓のしっぽフリフリ手袋),不但保暖,更讓你的食指變成毛茸茸的貓尾巴,就連玩手機都會不小心萌到自己啊!

手套的大拇指和食指指腹使用導電布,可直接觸控手機或平板。

07
貓咪腳趾分隔套
柔軟的設計材質讓你穿上後即使五隻腳趾分開也不會不舒服喔!當然大家最愛的肉球也有設計在腳底,讓你就像真的有貓咪小腳丫一樣~

只要穿上它,不管你要剪指甲還是塗指甲油都很方便。

08
兔子電腦刷
這款毛毛的兔子娃娃,下半部是能夠吸附灰塵的布料,可以用來清潔電腦屏幕跟鍵盤。工作累了的時候,就把它拿起來清清電腦,放鬆一下心情吧!

購買這款兔刷的時候還會附贈手繪風的造型收納盒,可以折起來變成一個馬克杯,把兔子裝在裡面就是下面這個樣子,超級可愛。

兔寶寶們殷殷期盼的眼神,還有那像是在對你祈求的姿勢,彷佛在催促你趕快把它帶回家,面對這波超強大的無辜攻勢,你們有辦法拒絕嗎?

⑶ 為什麼日本女生的校服那麼短是誰先設計這種校服

日本女生的校服原來沒那麼短、是女生們自己往上免短的。像中國以前流行迷你裙一様。
校服在日本是由服裝公司設計各様後、由各學校來選的。

⑷ 日本設計留學

日本

東京藝術大學(Tokyo National University of Fine Arts and Music)
由東京藝術學校和東京音樂學校兩所專科學校合並而成。這兩所學校都成立於1887年,1949年兩校合並成立了東京藝術大學。1963年學院開始成立研究生院。最初只能授予碩士學位,1977年以後開始授予博士學位,自此以後,學院的教育和研究能力得到了整體的提升。該校現開設的藝術與設計相關的課程主要有:日本畫,油畫,雕塑,工藝品,一般設計,建築,美學和藝術史,媒體藝術,文物保護等。碩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繪畫、雕塑、工藝、設計、建築、藝術學、文化遺產保護。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美術、文化遺產保護。

千葉大學工學院工業設計系(National University Corporation Chiba University)
千葉大學是一所學科門類齊全的日本國立綜合大學,包括文學院、教育學院、法經學院、理學院、醫學院、葯學院、看護學院、工學院、園藝學院、教養部等10個學院。工業設計系所在的工學院的前身是成立於1921年的東京高等工藝學校。工學院由設計工學科、城市環境系統學科、電子機械工學科、情報畫像工學科和物質工學科組成。屬於設計工學科的工業設計系由工業意匠計劃講座和傳達意匠講座構成。工業意匠計劃講座包括:人機工程學、材料計劃、設計系統計劃、產品設計、環境設計等五個專業研究領域。傳達意匠講座包括:設計文化計劃、設計造型、視覺傳達設計、設計心理學等四個專業研究領域。

京都市立藝術大學(Kyoto City University of Arts)
其前身為京都府繪畫學校,建於1880年。是近代日本最早的美術專門學校。後改名為京都市立繪畫專門學校,又改名為京都市立美術專門學校。1950年以日本畫、西洋畫、雕塑和工藝設計4個專業為基礎,成立了京都市立美術大學。1953年成立研究生院,1969年又增設音樂系,故又改稱為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美術系設有美術專業(日本畫、雕塑、版畫、構思設計)、設計專業(視覺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工藝專業(陶瓷設計、漆藝、染織設計)。招收4年制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碩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繪畫(日本畫、油畫、造型構思、版畫)、雕塑、設計(視覺設計、環境設計、工業設計)和藝術學。

築波大學藝術系(University of Tsukuba,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其前身為日本最早的國立學校——東京師范學校手工專修科,設於1899年。以後在其基礎上成立了東京教育大學教育系藝術專業。曾培養出一大批造型設計教育工作者和設計師,在各企業、學校中發揮作用。1975年,它成為新組建的築波大學藝術系的母體。藝術系設有藝術學專業、美術專業(西洋畫、日本畫、雕塑、書法)、構成專業(構造、綜合造型)、設計專業(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環境設計、建築設計)。招收4年制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碩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美術和設計。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藝術學、藝術教育學、美術論、構成學、設計學。

女子美術大學(Joshibi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日本私立大學。其前身為私立女子美術學校,建於1900年,是日本最早的女子美術教育學府。1929年改名為女子美術專門學校。1949年升格為女子美術大學。1950年增設了短期大學(大專)。近百年來為日本培養出眾多優秀的女性美術人才。1965年在藝術系增設了設計專業。藝術系招收4年制大學本科生、研究生和專科生。本科生設有繪畫專業(油畫、版畫、日本畫)、設計專業(產品設計、平面設計和環境設計)、工藝專業(染織品設計、陶藝、玻璃工藝)、藝術學專業(美術史、色彩學、造型理論)。專科生設有:服飾專業(服飾設計、服飾文化、刺綉)、造型專業(繪畫、雕塑、信息設計、空間設計、生活設計)。碩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美術、設計(視覺造型、環境造型、色彩計劃)。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美術史、色彩理論、造型表現。

京都工藝纖維大學(Kyot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其前身為京都高等工藝專科學校,建於1902年。是日本傳統的高等工藝學校,日本高等工藝設計教育的先行者。二戰後,該校與京都纖維專業學校合並,成立了國立京都工藝纖維大學。招收4年制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該校工藝系本科生造型工學專業的課程有:造型藝術理論、產品設計、視覺設計、圖像設計。建築設計專業的課程有:居住環境設計、室內設計、建築城市規劃、環境工學及構造學。碩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造型設計學、造型系統學。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造型科學、機能設計學。

武藏野美術大學(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私立大學。其前身為帝國美術學校,建於1929年。1948年該校改名為武藏野美術學校,1962年升格為武藏野美術大學,是日本屈指可數的私立美術單科大學。該校設有美術專業、設計專業(平面設計、工業設計、空間設計)、生活設計專業。招收4年制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本科生學習課程有:日本畫、油畫、雕塑、視覺傳達設計、工業設計、空間設計、攝影、基礎設計。

多摩美術大學(Tama Art University)
私立大學。其前身為多摩市國立美術學校,建於1935年。1937年設立女子部。1953年升格為多摩美術大學。1964年,在日本的私立美術大學中率先成立了第一個研究生院,並開辦了夜間大學。該校美術系設有繪畫專業(日本畫、油畫、版畫)、雕塑專業、工藝專業(陶藝、玻璃工藝、金屬工藝)、平面設計專業(廣告設計、傳達設計、表現設計)、工業設計專業(產品設計、紡織品設計)、環境設計專業(景觀設計、建築設計、室內設計)、信息設計專業(多媒體技術、人機系統)、藝術專業(戲劇美術、場景美術設計)。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繪畫、雕塑、設計(平面設計、產品設計、室內設計、工藝品設計、染織品設計、建築設計)。夜間大學的學習內容有:視覺傳達設計、圖形圖表表示方法、產品設計、環境設計等課程。

金澤美術工藝大學(Kanazawa College of Art)
其前身為金澤美術工藝專門學校,建於1946年。1950年改為3年制的金澤美術工藝短期大學(大專)。1955年升格為金澤美術工藝大學。同時增設了設計專業。招收4年制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設置的專業有:美術專業(日本畫、油畫、雕塑、藝術學)、設計專業(視覺設計、產品設計、環境設計)和工藝專業。碩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繪畫、雕塑、工業設計、藝術學。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美術、工藝設計。

桑澤設計研究所(Kuwasawa Design School)
該設計研究所實為一所私立大學,成立於1954年,是由日本著名現代設計師、設計評論家桑澤澤子創立的二年制設計專門學校。以包豪斯的機能性、合理性作為辦學的基本理念,使學生能學到最先進的設計知識和技術。1966年在東京又設立了一所東京造型大學。桑澤設計所招收2年制夜間大學生。該研究所設有服飾設計專業、設計專業。進修生的課程有:服飾設計、平面設計、攝影、包裝、室內設計、工業設計。夜間大學的課程有:視覺設計、空間設計、產品設計、服飾設計。

大阪藝術大學(Osaka University of Arts)
私立大學。前身為浪速藝術大學,始於1964年。1966年改名為大阪藝術大學。招收4年制大學本科生、研究生。藝術系設有美術專業(繪畫、雕塑)、設計專業(視覺傳達設計、視覺信息設計、空間設計、工業設計)、工藝專業金屬工藝、陶藝、染織與紡織品設計)、環境設計專業(都市規劃、環境設計、園林規劃)、映像專業(映視、映像廣告、映像表現)、藝術計劃專業(造型表現、語言表達、映像表現、音響表現、信息科學)。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美術、美術史、環境藝術學、藝術行為學和藝術文化學。

九州藝術工科大學(Kyushu Institute of Design)
公立大學,成立於1968年。其教育宗旨是:使科學與藝術有機結合,更合理地為人類服務,並培養具有綜合能力的設計師。招收4年制大學本科生、研究生。藝術工學系設有環境設計專業(環境論、環境規劃、環境系統設計)、工業設計專業(人機工學、產品設計、機能工學)、圖像設計專業(視覺學、視覺藝術學、圖像工學)、音響設計專業(音樂文化學、音響環境學、音響信息學)、藝術信息設計專業(藝術文化論、媒體設計學、情報環境學)。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生活環境和信息傳達。

神戶藝術工科大學(Kobe Design University)
私立大學,成立於1989年,是一所新型的設計教育、研究的高等學府。其設計教育理念是「藝術」與「工學」的融合,提倡以人為本,在人與環境、人與物體、人與人之間建立的良好關系的基礎上進行設計。招收4年制大學本科生、研究生。藝術工學系設有環境設計專業、工業設計專業、視覺信息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是綜合設計。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是藝術工學。

⑸ 以波波點為設計主題的日本女設計師是誰

草間彌生
草間彌生
網路名片
草間彌生草間彌生(1929年3月22日-)被稱為日本現存的經典藝術家,出生於日本長野縣松本市,在1956年移居美國紐約市,並開始展露她佔有領導地位的前衛藝術創作,現居住在日本東京。她曾與當代卓越的藝術家如安迪·沃荷(Andy Warhol)、克勒斯·歐登柏格(Claes Oldenburg)、賈斯培·瓊斯(Jasper Johns)一起聯展。

目錄

個人經歷
作品特色
其它評論
編輯本段個人經歷
1939年,草間彌生約10歲時,開始被大量幻覺困擾,因而時常有自殺企圖。她留有當時為母親畫的鉛筆畫,畫中就已充滿了小圓點。 青年時就讀日本長野縣松本女子學校,畢業後到京都市立工藝美術學校(現在的京都市立銅駝工藝美術高等學校)主修日本畫。 1954年,草間在繪畫作品《花(D.S.P.S)》中曾有下列的表達:「某日我觀看著紅色桌布上的花紋,並開始在周圍尋找是不是有同樣的花紋,從天花板、窗戶、牆壁到屋子裡的各個角落,最後是我的身體、宇宙。在尋找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被磨滅、被無限大的時間與絕對的空間感不停旋轉著,我變的渺小而且微不足道。剎那間,我領會到這不是只有我的想像、而且是現實中的狀況、我被嚇到了。於是我對於紅色桌布和上面的花紋產生了強烈的恐懼,我認為它就像是咒語,正在剝奪我的生活,我沖上階梯企圖逃離,但階級卻在我腳下散開,於是我從上面跌下來,腳腕也扭傷了。」 1955年,與美國女畫家喬治亞·歐姬芙通信,也寄自己的水彩畫給她,並開始准備到美國。 1957年,移居美國,大部份時間都在紐約市創作,並開始有「前衛的女王」之稱。 草間彌生作品
1960年代參加了許多反戰運動。 1962年,在紐約市的綠藝廊參加了七人聯展,展出作品是軟雕塑,參展藝術家包括了安迪·沃荷、克勒斯·歐登柏格。 1965年,在紐約展出《無限鏡屋》(Infinity Mirror Room),個人特色(白底紅點、大面鏡、藝術家站在中央)相當引起注意。 1966年,作品《無限的愛》(Love Forever),使用小圓燈泡和大面鏡無限反射的空間裝置,造成了相當視覺迷幻的作品,可說是草間的成名作。該年受邀參加了第33屆威尼斯雙年展。作品名為《那克索斯的花園》(Narcissus Garden),以1500個金色鏡球(內部是塑膠制)裝置組成,放在Italian Pavilion戶外展場上,草間本人穿著金色和服端坐其中。並立牌告示一個金球價格美金2元。由於她作品中強調藝術應如超市可銷售的概念,引起了不少的爭議。 1968年,創作短片「消滅自己」(草間の自己消滅)得到了比利時第四屆國際短片大獎與第二屆日本聯合樹下電影節(アン・アーバー映畫祭)的銀獎。 1973年,返回日本。 1978年,在日本出版了第一本小說《曼哈頓企圖自殺慣犯》(マンハッタン自殺未遂常習犯) 1983年,新小說《克里斯多夫男娼窟》(クリストファー男娼窟)獲得日本第10屆野性時代新人文學獎。(此書在1999年有中文翻譯,由皇冠出版社出版,ISBN:9573316374) 1993年,代表日本參加威尼斯雙年展。 1998年,參加了台北雙年展。 1998年出版的草間彌生作品集,收錄了她在1958年到1968年間的當代藝術作品1951年,青年時的繪畫作品《彷徨的夢》(Zanmu)獲得日本第二屆創作獎入選。 2000年,參加澳大利亞雪梨2000雙年展。作品是1965年的《無限鏡屋》(此作品在1998年用同樣的材質復制,原作已毀損。整個作品空間為250 x 500 x 500 厘米) 2001年,獲得日本朝日賞Asahi Prize。 2002年,出版自傳《無限的網》。 2003年,在日本與美國展開了長期的巡迴回顧展。並獲法國文化部頒發藝術及文學騎士勛章(Chevalier de l'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 今日她住在東京的心理治療所中,並以七十多歲的高齡繼續從事藝術創作,她的工作室離治療所不遠,她曾經常對媒體表示「如果不是為了藝術,我應該很早就自殺了。」
編輯本段作品特色
草間彌生的創作被評論家歸類到相當多的藝術派別,包含了女權主義、極簡主義、超現實主義、原生藝術(en:Art Brut)、普普藝術和抽象表現主義等。但在草間對自己的描述中,她僅是一位「精神病藝術家」(obsessive artist)。從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她企圖呈現的是一種自傳式的、深入心理的、性取向的內容;草間所用的創作手法則有繪畫、軟雕塑、行動藝術與裝置藝術等。 草間在相當早的創作時期就發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她善用高彩度對比的圓點花紋加上鏡子,大量包覆各種物體的表面,如牆壁、地板、畫布、家裡會出現的物品(還有裸體的助理)。她自己的打扮往往也與作品有很高的同質性,並以短上衣和非常強烈的眼影妝聞名。草間曾說明這些視覺特色都來自於她的幻覺,她認為這些點組成了一面無限大的補捉網(Infinity nets),代表了她的生命。 此外,草間也發展出自己獨特的「繁殖」特色,她有許多作品都以蕈類聚生的造型出現。在1990年代之後,草間加入了商業藝術的領域,與時裝設計界合作,推出了帶有濃厚圓點草間風格的服飾,並開始販賣許多藝術商品。 草間也算是日本當代作家之一,自她在1978年回到日本定居之後,陸續出版了含自傳在內有10幾本書籍。除了前面生平提到的幾本重要小說之外,還包括了《聖馬克教堂的燃燒》(1985年)、《天地之間》(1988年)、《拱形吊燈》(1989年)、《櫻冢的雙重自殺》(1989年)、《如此之憂》(詩集,1989年)、《鱈魚角的天使》(1990年)、《中央公園的毛地黃》(1991年)、《沼地迷失》(1992年)、《紐約故事》(1993年)、《螞蟻的精神病院》(1993年)、《堇的強迫》(1998年)、《1969年的紐約》(1998年)
編輯本段其它評論
草間彌生——這個名字聽起來相當古典和優雅,但是任何看到其作品的人都會得到截然不同的感受----無窮無盡的圓點和條紋,艷麗的花朵重疊成海洋,混淆了真實空間的存在,只有陣陣眩暈和不知身處何處的迷惑。 重復性的圓點對於草間彌生與其被當作她與世界溝通的途徑,不如說是一種治療。1929年生於日本本土的草間是一個孤獨的孩子,在幼年時代她就對現實生活視域中的圓點充滿興趣。鏡子,圓點花紋,生物觸角和尖端都是草間彌生後來作品中重復出現的母題,她對斑點的迷戀源自幼年患有神經性視聽障礙,這場疾病使她看到的世界彷彿隔著一層斑點狀的網。 於是她開始畫這些斑點,它們像是細胞,種族,分子,那些生命最基本的元素,草間彌生把它們看成是來自宇宙的和自然的信號。「地球也不過只是百萬個圓點中的一個。」她用它們來改變固有的形式感,在事物之間刻意地製造連續性,來營造一種無限延伸的空間,置身其中的觀眾無法確定真實世界與幻境之間的邊界。 《來和我說話》是草間彌生最喜歡的一首歌,也許她忘記了在年輕在紐約玻璃殘缺的房間里度過的冬天,雖然有20年的精神病史,雖然是當今最著名的前衛藝術家,但她仍然喜歡一個人在家,端坐在自己標志式的圓點做成的沙發上,面無表情彈著鋼琴哼唱: 拆掉幻想的大門 在沉痛的花朵中 現在從未終結 在通往天堂的路上 我的心沉陷於溫柔 向天空呼喊 它藍色的影子變得透明 擁抱虛幻的陰影 雲升 眼淚的聲音淹沒玫瑰的色彩 我變成石頭 不是在永恆的時間里

⑹ 日本比較有名的女裝設計師的一些介紹

川久保 玲(かわくぼ れい;英文:Rei Kawakubo;1942年10月11日-)是一位日本的服裝設計師,出生於專東京,畢業於慶屬應義塾大學。1980年代前期,她以不對稱、曲面狀的前衛服飾聞名全球,受到許多時尚界人士的喜愛。此外,日本的知名服裝設計師當中,川久保玲是少數幾個未曾到國外留學,而且未曾主修過服裝設計的特殊設計師。

⑺ 一個日本籍女服裝設計師是誰

川久保玲(かわくぼれい)

1942年10月11日-)是一位日本的服裝設計師,出生於回東京,畢業於慶應答義塾大學。

1980年代前期,她以不對稱、曲面狀的前衛服飾聞名全球,受到許多時尚界人士的喜愛。此外,日本的知名服裝設計師當中,川久保玲是少數幾個未曾到國外留學,而且未曾主修過服裝設計的特殊設計師。

川久保玲擅於使用低彩度的布料來構成特殊的服飾,其中有許多是單件同一色調的設計,特別是黑色可說是川久保玲的代表顏色。

⑻ 日本設計的特點

日本建築的特點

在世界建築發展大潮中,日本建築無疑是令人矚目的。作為經濟、文化、科技三者結合的產物,日本當代建築創造了建築史上劃時代的作品。日本的當代文學、美術、音樂似乎還沒有日本當代建築這樣高的成就。中國建築界一直關注日本建築界的發展動向,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馬國馨院士的《日本建築論稿》(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9年版)就是這方面的重要著作。

《日本建築論稿》包括《日本建築文化淺析――吸收與創造》和《日本建築國際化的第四次浪潮》這些很有分量的長篇論文,還有關於丹下健三、黑川紀章及日本女建築師的專題研究,還涉及日本的野外博物館、日本桂離宮及其大修、日本的村山水、賴特和日本等問題,內容十分豐富,顯示了作者的淵博學識。本書最吸引人的當然是作者對日本建築近現代步伐和新時代新發展的精彩論述。馬國馨認為:日本有著與眾不同的強烈的傳統文化,有著固有的獨特的建築觀,同時又存在著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和吸收。在創作方法上,日本存在著多種理論和流派,比如老一輩建築家村野藤吾就始終和現代建築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丹下健三則一直致力於日本的的現代建築運動,使之逐漸在日本建築界占統治地位;磯崎新使用的視覺語言,是在世界的文脈中找出他認為適當的語言;黑川紀章則要在東洋的思想中表現現代日本的主題;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最簡潔的質感體現了低技――高手工技術。這些建築家各有不同的立場和方法,主要觀點有三:其一是努力研究和提煉日本的特點,然後用現代的手法來加以實現。其二是追求「無形」的普遍性,也就是如何把日本的精神用一種曖昧的形式來加以表現。其三是一種新的和洋折中的方法,但有時一看就完全是日本的風格,又都只是表層的內容。在實際創作中,日本的建築家常常在這些觀點之間搖擺、彷徨,從中努力尋找新的結合點,尋找一條新的出路。

本書論述的「日本建築國際化」亦是讀者感興趣的問題。80年代後半期到90年代初,日本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泡沫經濟」,出現了一時的建築熱潮。國外建築師尤其歐美建築師大量湧入日本建築市場,隨之出現了日本建築國際化的「第四次浪潮」(日本建築史學家鈴木博之語)。馬國馨在本書中討論了日本建築國際化的第四次浪潮,分析了其中深刻的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從世界級大師到後起之秀,從建築設計到室內設計,從歐洲到美國,最引人注目的大師如美國的格雷夫斯、埃森曼、屈米、貝聿銘,英國的福斯特、羅傑斯、斯特林,義大利的皮阿諾、羅西,瑞士的波塔等都在日本留下了作品,表明日本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有數的建築活動的中心和熱點。這次浪潮,如鈴木博之認為追求的是一種「同時代性」,即不僅是追求一種異國情調而是和別的國家「現時」同一水準的內容,是日本建築和外國建築的「平起平坐」。馬國馨則認為從另一個角度來考察,尚沒有完全達到「平起平坐」的地步,引進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就是要付出一定的代價。這次浪潮將深刻影響到日本建築界。這種外來建築文化和日本本土建築文化之間包含著復雜的內容。他們既有彼此在一定時期內共存的一面,也有產生激烈沖突的一面,由此將引起日本建築系統整體結構的變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建築界在吸收與創造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同樣值得中國建築界思考。在西方建築文化佔主流地位的情況下,日本建築界作出了有力的回應,日本建築文化因此成為當代世界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丹下健三、磯崎新、安藤忠雄等也成為國際知名的建築家。而中國,雖經過長期的奮斗,但似乎還未能在國際建壇上起主要作用。整個20世紀,能在世界建築史上留下名字的中國建築師恐怕只有戴念慈一人,他是具有保守傾向的古典主義大師(這里的「保守」指一種文化態度,沒有貶義)。而力圖創造中國現代建築的建築師,則因為沒能解決世界性的難題而不為國際建壇所關注。追求創新的建築師,有時卻只能落得「勇敢的犧牲」的結局。面對中國建築的現狀,日本建築的發展應該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參考資料:書名:日本建築論稿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學術叢書)

⑼ 求問這日本女設計師的名字

日本設計師ShihoshiYokohama和女兒的街拍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