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溫度的設計
❶ 設計溫度與工作壓力有間接關系吧,請教:GB150等中說設計溫度與設計壓力是對應的,但我見過一些並是那樣的
你參考標准資料
標准編號:GB 150.1~150.4-2010
標准名稱:固定式壓力容器
標准狀態:現行
替代情況:替代GB 150-1998
實施日期:2010-12-1
頒布部門:全國鍋爐壓力容器標准化技術委員會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❷ 超過容器的設計壓力或設計溫度有什麼危害
容器的材料選擇及壁厚的計算都是根據設計壓力和設計溫度來進行強度設計的。這就要求我們在使用時候,它的操作壓力和操作溫度不允許超過設計壓力、設計溫度,否則容器就易發生損壞破裂,由此會導致火災或爆炸等一系列重大事故的發生。
❸ 為什麼一些高級酒店夏季設計溫度只有22℃比規范標准26℃還要低,而冬天設計溫度更是高達24℃
為什麼一些高級酒店夏季設計溫度只有22℃比規范標准26℃還要低,而冬天設計溫度更是高達24℃為什麼一些高級酒店夏季設計溫度只有22℃比規范標准26℃還要低,而冬天設計溫度更是高達24℃為什麼一些高級酒店夏季設計溫度只有22℃比規范標准26℃還要低,而冬天設計為什麼一些高級酒店夏季設計溫度只有22℃比規范標准26℃還要低,而冬天設計溫度更是高達24℃溫度更是高達24℃為什麼一些高級酒店夏季設計溫度只有22℃比規范標准26℃還要低,而冬天設計溫度更是高達24℃為什麼一些高級酒店夏季設計溫度只有22℃比規范標准26℃還要低,而冬天設計溫度更是高達24℃為什麼一些高級酒店夏季設計溫度只有22℃比規范標准26℃還要低,而冬天設計溫度更是高達24℃為什麼一些高級酒店夏季設計溫度只有22℃比規范標准26℃還要低,而冬天設計溫度更是高達24℃為什麼一些高級酒店夏季設計溫度只有22℃比規范標准26℃還要低,而冬天設計溫度更是高達24℃
❹ 有一個溫度計的測溫范圍是一15℃~50℃,請設計一個用這支溫度計測量沸水溫度的方案.要求:①說明測量的
(1)測量原理:熱平衡方程、Q=cm(t-t0)與Q=cm(t0-t);
測量方法:先測出一定質量的室溫下的水的溫度,再測出沸水的質量,讓沸水與冷水混合,待熱傳遞達到平衡時,用溫度計測出混合水的溫度,通過熱平衡方程計算得出沸水的溫度.
(2)測量步驟:
①用天平稱取適量的冷水,質量設為m1;
②用溫度計測出冷水的初溫,設為t01;
③用天平稱取適量水,質量設為m2,將這些水加熱到沸騰,溫度設為t02;
④立即讓冷水與沸水混合,並用溫度計觀察混合溫度,待達到熱平衡時,讀出混合溫度,設為t.
⑤則由Q放=Q吸得:cm2(t02-t)=cm1(t-t01),t02=m1(t-t01)/m2+t
(3)測量時必須滿足的條件是:沒有熱散失,或者是不計熱散失.
❺ 一道設計的宣傳語太暖到了「設計自有溫度,生活亦不倉促」,你最喜歡哪些家居宣傳語
就是實用的,聽起來實用吧,但是我還是會看重質量的。
❻ 溫度變化對建築物有何影響設計時如何考慮
混凝土溫度變形裂縫的成因與控制來源:中國建築業協會日期:2012年2月9日08:46大體積砼結構由於在水泥水化過程中釋放的水化熱,從而引起溫度變化和砼本身的收縮受到外界約束作用時,就會在砼內部產生溫度應力和收縮應力。當應力超過砼的抗拉極限,裂縫也就隨之產生。由於這些裂縫往往給工程帶來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控制溫度應力和溫度變形裂縫的發展是大體積砼結構施工中所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一、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裂縫的成因砼是一種多種材料組成的非勻質材料,其抗拉強度遠小於抗壓強度,當拉應力超過砼的抗拉強度,就產生了裂縫甚至達到破壞。大體積結構砼的裂縫,有表面裂縫和貫穿裂縫兩種,這兩種裂縫都有一定的危害性。相對來說,貫穿裂縫會影響結構的整體性、耐久性和正常使用,甚至於結構安全。裂縫產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種:1.由於外荷載引起的:這種裂縫發生最為普遍,即按常規計算的主要應力引起的。2.結構次應力引起的:這種裂縫是由於結構的實際工作狀態與計算假設模型存在差異而引起的。3.變形變化引起的:這種裂縫由於溫度、收縮、膨脹、不均勻沉降等因素引起變形。砼結構的內部,結構與結構之間常常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如果砼結構截面尺寸較大,內部的溫度和濕度分布不均勻,這樣就約束了砼結構內部不同部位的變形。同樣砼結構的變形也有來自外部結構的影響。大體積砼由於水泥用量多,水泥水化所釋放的水化熱會產生較大的溫度變化和收縮作用,此種溫度應力是導致砼產生裂縫的主要原因。二、防止產生裂縫的主要措施(一)控制砼溫升。1.選用水化熱低的水泥。水化熱是水泥熟料水化所放出熱量。為使砼減少升溫,可以在滿足設計強度要求的前提下,減少水泥用量,盡量選用中低熱水泥。一般工程可選用礦渣水泥或粉煤灰水泥。2.利用砼的後期強度。據試驗數據表明,每立方米的砼水泥用量,每增減10公斤,砼溫度受水化熱影響相應升降1攝氏度。因此根據結構實際情況,對結構的剛度和強度進行復算並取得設計和質檢部門的認可後,可用f45、f60或f90替代f28作為砼設計強度,這樣每立方米砼的水泥用量會減少40~70公斤/立方米。相應的水化熱溫升也減少4~7攝氏度。利用砼後期強度主要是從配合比設計入手,並通過試驗證明28天之後砼強度能繼續增長。在預計的時間能達到或超過設計強度。3.摻入減水劑和微膨脹劑。摻加一定數量的減水劑或緩凝劑,可以減少水泥用量,改善和易性,推遲水化熱的峰值期。而摻入適量的微膨脹劑或膨脹水泥,也可以減少砼的溫度應力。4.摻入粉煤灰外摻劑。在砼中加入少量的磨細粉煤灰取代部分水泥,不僅可降低水化熱,還改善砼的塑性。5.骨料的選用。連續級配粗骨料配製的砼具有較好的和易性,較少的用水量和水泥用量以及較高的抗壓強度。另外,砂,石含泥量要嚴格控制。砂的含泥量控制在小於2%,石的含泥量控制在小於1%。6.降低砼的出機溫度和澆築溫度。首先要降低砼拌合溫度。降低砼出機溫度的最有效的法是降低石子的溫度,在氣溫較高時,要避免太陽的直接照射骨料,必要時向骨料噴射水霧或使用前用冷水沖洗骨料。另外砼在裝卸、運輸、澆築等工序都對溫度有影響。為此,在炎熱的夏季,應盡量減少從攪拌站到入模的時間。(二)採用保溫或保溫養護,延緩砼降溫速度。根據不同的施工季節,為減少砼澆築後所產生的內外溫差,夏季主要應採用保濕養護,冬季應保溫養護。大體積砼結構終凝後,其表面蓄存一定深度的水,具有一定的隔熱保溫效果,縮小了砼內外溫差,從而控制裂縫的開展。而基礎工程大體積砼結構拆模後,宜盡快回填土,避免氣溫驟變產生有害影響,亦可延緩降溫速率,避免產生裂縫。(三)改善施工工藝,提高砼抗裂能力。1.採用分層分段法澆築砼,有利於砼消化熱的散失,減小內外溫差。2.改善配筋,避免應力集中,增強抵抗溫度應力的能力,孔洞周圍,變斷面轉角部位,轉角處都會產生應力集中。為此在孔洞四周增配斜向鋼筋,鋼筋網片,在變截面作局部處理使截面逐漸過渡,同時增配抗裂鋼瀝,都能防止裂縫的產生。值得注意的是,配筋要盡可能應用小直徑和小間距,按全截面對稱配置。3.設置後澆帶。對於平面尺寸過大的大體積砼,應設置後澆帶,以減少外約束力和溫度應力;同時也有利於散熱,降低砼的內部溫度。4.做好溫度監測工作,及時反映溫差,隨時指導養護,控制砼內外溫差不超過25攝氏度。裂縫是砼結構工程普遍存在的問題,不僅影響建築物的觀感,更重要的是不利於結構的防水和抗滲要求,也降低建築物的耐久性,甚至於影響結構的承載能力。裂縫的發生與發展有多方面的原因,在提高施工企業人員素質和使用更合理的施工工藝的同時還要認真貫徹事前、事中、事後控制的原則,加大職能部門的監管力度,不為工程留下任何隱患。
❼ 做有溫度的設計,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有溫度指的是一種很難界定的情感,就像空間也有虛實,溫度是指人、空間和時間的相對關系,主要還是圍繞人,空間做得再漂亮,如果沒有人在生活,都不具備溫度。無論再大的空間,只要是為居住的人而設計的,哪怕只有一個人,他也不會覺得特別冷。一面略有裝飾的牆有可能讓他回憶起和爺爺一起塗鴉、看書的場景,這就是溫度。
❽ 有人設計了一種測定液體溫度的儀器,其結構如圖所示.在兩端封閉、粗細均勻的豎直玻璃管內,有一段長10cm
(1)上部分氣體作等溫變化,由玻意耳定律得,p 1 V 1 =p 1 ′V 1 ′ 即p 1 l 1 S=p 1 ′l 1 ′S, 得 p 1 ′=
(2)下部氣體作一般變化 插入前,下部分氣體壓強p 2 =p 1 +ρgh=50+10=60 cmHg,氣柱長度l 2 =5cm,溫度t 1 =20℃ 插入後,下部分氣體壓強p 2 ′=p 1 ′+ρgh=(55.6+10)cmHg=65.6 cmHg,氣柱長度l 2 ′=7cm,溫度t 2 =? 由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得:
代入解得,t 2 =175.5℃ 答:(1)此時上部分氣體的壓強為55.6cmHg. (2)待測液體的溫度是175.5℃. |
❾ 請圍繞岩石的變化與溫度有關設計一個實驗(要有我的實驗設計、需要的器材、實驗步驟)
假設:岩石的變化與溫度有關
實驗設計:檢驗溫度變化對岩石會形成什麼樣的影響。經過冷熱環境的變化,觀察岩石的變化。
器材:一小塊頁岩,冰箱冷凍室一個,酒精燈一個,火柴一盒
實驗步驟:
先將小塊頁岩放入水中十分鍾,取出後立即放入冰箱冷凍室24小時。24小時後點燃酒精燈,取出小塊頁岩,立即放置於酒精燈火焰上方烘烤(烤而非燒),觀察岩石變化。
❿ 反應釜裡面的操作溫度和設計溫度有什麼區別
操作溫度是平時的工作溫度,設計溫度是反應釜的最高溫度。工作溫度小於設計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