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葯膳logo
『壹』 日常生活中國的葯膳配料有哪些
人們日常生活所用的糖、酒、油、鹽、醬、醋等均屬葯膳的配料,尤其飲料酒類,是制葯膳必不可少的原料,各類香味品配伍於葯膳內的調味品,而能增加葯膳的美味,並且可提高葯膳的成品的功能,故而尤為人們所欣賞。
各類蜂蜜、蔗糖也都是運用於葯膳的製作工藝的佳品。此外非蔗糖類的甜味劑,如蛋白糖、甜葉菊等便是後世科學特製的新型調味品,實際採用於葯膳中可以說大有為葯膳增輝的效果,原因是有些人禁忌用糖或不想吃糖者,便多了一類調味的選擇。
『貳』 食療養生類的標志怎麼做
去新華書店找飲食餐飲和藝術類的書,沒必要買,只是去找靈感。
『叄』 王守義十三香logo上的「清真」是什麼意思
1、清真標志表示回民也可使用,清真食品是遵伊斯蘭教法所生產的食品,清真餐館就是伊斯蘭餐館,總之,如今"清真"二字已經成為伊斯蘭教在中國的代名詞,擁有著包括生活准則、制度、規范等各個方面的內涵,而絕不只是"不吃豬肉"這么簡單。
2、伊斯蘭教允許吃一切佳美的食物:佳美的食物很多,有動物類,植物類,礦物類等等,植物類食物除有毒的以外,一般都可以吃(酒例外),如各種糧食,果品,蔬菜等;動物類如牛、羊、駝、雞、鴨、魚、蝦等;礦物類如鹽等,都是可以吃的。另外,清真飲食提倡不飢不食,食不過飽。
同時,由於清真食品有著嚴格的操作和處理步驟,因此清真食品對於食品中的大腸桿菌數量是有著嚴格的要求的。
3、清真(阿拉伯語:حلال,英語:Halaal,halāl,halal),阿拉伯語原意為"合法的",指符合宗教教法的。清真食品不僅僅是指不吃豬肉驢肉的問題,即使是雞肉羊肉牛肉,宰殺時沒有誦經,以真主之名宰殺,都不能算作清真,有宗教神學意義。
作為一個中文詞彙,清真不僅針對符合伊斯蘭教教法的飲食而言的,與其他如衣、住、行、思想有關,例如:清真言,清真寺,五功,清真飲食。 宋末時期開始用於伊斯蘭教。到明清時期,這一用法和概念已經得到系統闡述和普遍接受。
拓展資料
古代漢語中,"清真"一詞常被道家用來表示"純真樸素"、"幽靜高潔"之意,如《世說新語·賞譽》:"山公舉阮咸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慾,萬物不能移也。"
《世說新語》:"太祖以清真而敬之。"唐朝李白就有過"聖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的詩句,明清時期,中國的伊斯蘭學者介紹伊斯蘭教的時候曾使用"清靜無染"、"真主原有獨真,謂之清真"等詞句來稱頌伊斯蘭教所崇奉的真主安拉,故稱伊斯蘭教為"清真教",稱其寺廟為"清真寺"。
後來回族的穆斯林越來越多地將"清真"一詞使用在對伊斯蘭教的稱頌和解讀中,認為清則凈,真則不雜,凈而不雜是為"清真",如此,"清真"一詞與伊斯蘭教的關聯便漸漸牢固了起來。
『肆』 中國葯膳研究會是國家批準的機構嗎
中國葯膳研究會是國家民政部批准成立、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主管的國家一級學術社會團體,成立於1995年10月,是中國葯膳研究的最高學術組織,掛靠在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現任會長為楊銳。
『伍』 中國葯膳研究會發布17個特色葯膳健康對聯
為您奉上一則,請參考:
上聯:自古華夏中葯神
下聯:聞名天下李寶庫
橫批:寶庫葯膳
『陸』 葯膳是什麼東東
葯膳是以葯物和食物為原料,經過烹飪加工製成的一種具有食療作用的膳食。它是中國傳統的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它「寓醫於食」,既將葯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葯用,葯借食力,食助葯威;既具有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
因此,葯膳既不同於一般的中葯方劑,又有別於普通的飲食,是一種兼有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體得到滋補,疾病得到治療。因而,中國傳統葯膳的製作和應用,不但是一門科學,更可以說是一門藝術。
葯膳食品,不是一般的營養食品,是現代所稱的功能性食品。中葯與食物相配,就能做到葯借食味,食助葯性,變「良葯苦口」為「良葯可口」。所以說葯膳是充分發揮中葯效能的美味佳餚,特別能滿足人們「厭於葯,喜於食」的天性。葯膳既是一種功能性食品,也可以說它是中葯的一種特殊的、受人們喜愛的劑型
『柒』 中國最有名的葯膳餐廳有哪些
1、聽鸝館
聽鸝館飯庄始建於乾隆年間,是慈禧太後常來欣賞戲曲和音樂的地方。因借黃鸝鳥的叫聲比喻音樂之優美動聽,故名「聽鸝館」。牌匾是由慈禧太後親筆手書。它位於頤和園內,是一個頗有歷史價值的中華老字型大小宮廷風味飯庄、國家級特級餐館、北京市旅遊局五星餐館和中國葯膳名店,以經營正宗的宮廷風味菜餚、滿漢全席、宮廷御膳、宮廷壽膳、宮廷滋補葯膳聞名於世。新中國成立後,聽鸝館被定為專門接待中國中央首長和外國貴賓的場所。
2、禧善堂
禧善堂釀湯鋪最早是從廣東順德的一個葯膳養生湯館發展起來的,在當地很有名,由廣州中醫葯大學賀振泉教授擔任顧問,主打產品是葯膳湯,還有葯膳飯菜粗糧粥。禧善堂是少有的平民也可以做的葯膳養生湯項目,因為他家的湯料包是由南京同仁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專供的,所用的原料是國家葯食同源目錄中既是食品又是葯品的中葯材,屬於食品范疇,不涉及葯物,所以不需要醫學資質,門檻低,真正平民可做的養生餐飲項目。2019年5月,禧善堂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哇哈哈前董事宗慶後,並得到了宗老的高度認可!
3、成都杏林賓館葯膳
是成都中醫葯大學杏林賓館經營的葯膳餐廳,也是接待學術訪問的葯膳餐廳,由成都中醫葯大學首屆中醫營養與食療專業專業教授老師劉繼林博導擔任顧問。
4、上海本草傳奇葯膳餐廳
由台商經營,第一家店位於上海新天地,第二家店位於上海張江高科地鐵站附近,以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為主題的餐廳,文化主題突出,定位高端。
5、孟州懷膳坊
是葯膳餐飲經營的後起之秀,把濃厚的道地葯材文化―懷葯文化融入當代飲食之中,獨辟健康飲食的一條新途徑,達到了「食」與「醫」的巧妙結合。2005年12月12日,懷膳食補坊被中國新聞社評價中心評為「中國食補第一坊」。
『捌』 中國葯膳研究會理事有於國耀(於泓坤)嗎
有的,官網可以查到於泓坤教授是中國葯膳研究會理事、中國葯膳研究會葯膳創新研發中心主任 。
『玖』 中華葯膳的葯膳歷史
中國葯膳的歷史,源遠流長,近2000年前的典籍中記載:「母親調葯膳,思情篤密。」(《後漢書·列女傳》)由此可見,漢代已經有了葯膳應用的史實。據史書記載,漢代醫聖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一書中,用大棗為葯物原料的處方就達58首之多。明代大葯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則在大棗條目下收有十九首方劑,由此可見其葯食並用的重要性了。經過歷代研究改進,從而發展為中國傳統醫學的一門實用營養方面的學科,或稱之為「中醫營養學」。
它不但為中華民族的傳統醫療奠定了「葯食同源」的保健基礎,而且具有人群預防和臨床針對疾病的治療意義。與此同時,它也包涵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與博大精深的國粹成分。不僅成為祖國各民族進行養生的手段,而且近代以來這項理論和技藝已傳播於世界許多地方,諸如東南亞鄰國人群中間,都很喜愛葯膳。中華葯膳,漂洋過海,先是東渡日本以及東南亞等國,而後又走向西方歐洲大陸,獲得了異國他鄉人民的青睞。近代國內各地區,曾2~3年召開一次食療養生康復等不同類型的會議,1989年中日兩國在京召開了第一次國際性盛會,繼此1993年又在京召開了亞洲首屆葯膳大會,這門學科,已經引起了世人的關注。
早在2000多年以前,《黃帝內經》就對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進行了專門論述,書中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食之,以補精益氣。」在古代,葯物和食物是分不開的,《神農本草經》收載了許多治病與養生皆宜的品種,如大棗、薏苡仁、芝麻、山葯、蓮米、核桃、龍眼、百合、蜂蜜等。 葯膳,古代稱為「食療」、「食治」、「食補」等。我國著名醫葯學家,如張仲景、孫思邈、孟詵、陳直、忽思慧、李時珍、王孟英等,都曾對葯膳有過論述。如孫思邈在《千金方》一書中設葯膳專篇《食治門》,認為:「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後乃用葯爾。」忽思慧曾著葯膳專著《飲膳正要》,深刻地闡述了養生之道,特別是飲食與保健的辯證關系。陳直曾著老年保健專著《養老奉親書》,說:「人若能知其食性,調而用之,則倍勝於葯也。緣老人之性,皆厭於葯而喜於食,以食治疾勝於用葯……貴不傷其臟腑也。」 現代葯膳療法是在古代「食療」、「食治」、「食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那麼,什麼是葯膳呢?筆者給它下的定義是:「在中醫學和烹飪學理論指導下,將葯物與食物相搭配,經過烹飪加工製作出來的能防病、治病,且色、香、味、形兼具的美味保健食品。」總而言之,葯膳可以取得「葯借食力,食助葯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