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軟體設計 » 多的結構設計

多的結構設計

發布時間: 2020-11-26 16:47:36

1. 設計院做結構設計工作幾年後有什麼出路

作者:吃瓜群眾

畢業兩年,建築設計院工作兩年。
先說設計院工作感受,只針對我工作過的設計院,但其他類型的設計院了解到的差不多類似,對於一個小兵來講,設計院的人際關系比較簡單的,工作內容也比較「單純」(就是畫圖)。
設計院的出路是什麼?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咱們這行的職業規劃,已經在設計院內工作的人和正在找設計院工作的人,我覺得不少人很少想這個問題,因為就目前而言,只要辛苦工作,有活干,還是有不少設計院的收入尚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不過,設計院畫圖真的有點「磨人」,雖然這行非常看重經驗,但實際上創造性不強,每天工作內容套路大體相同,大家是照著專家制定的規范去工作,很多人被磨的失去了稜角和激情,有些人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態度。雖然人生變數是非常多的,計劃趕不上變化,但我覺得任何行業都需要有一定的職業規劃。
從宏觀上講,個人認為建築土木行業必然在未來緊縮,直觀的感受就是找設計院工作難,招人少,降薪,甚至裁人和一些設計院倒閉。未來會不會有轉機,我一個行業菜鳥,不負責任的說並不看好。行業需求人少,必然導致這個專業的大學畢業生供應減少,這需要一個過程,最終達到一個動態平衡,那麼這個過程中多餘的新人和已經從業的老員工怎麼辦,我想有一部分人只能被迫轉行甚至失業。
從設計院開始起步的從業者角度,我認為未來的路線是。
1、轉行。越早越好,越年輕越好,越一無所有的時候越好。
2、事業編/公務員。尤其公務員,估計未來生活上至少是中產階級。
3、堅持設計院路線。設計人不可能一輩子高效畫圖的,40歲之後要想保持住甚至超越一個成熟設計人的收入,甚至說的嚇人點保住工作不失業,只有做上領導。要麼身處在大院發展超越老員工和同事,熬到老前輩退休自己上位;要麼在大院中鍛煉到技術成熟,去小型設計院做個領導。我發現目前一些民營或者小型掛靠或分院的前輩大體走的是第二條路,但他們那個年代可是行業的黃金期,小型設計院遍地開花,所以第二條路行得通,但現在看來這條路在未來會很難,新人在設計院發展大體會走第一條路線了。
4、轉甲方。工作這短時間感覺到設計院里有相當一部分人想要選這條路,大概是設計院工作5年左右去甲方做相關專業的工作,也有的人從設計院去了甲方後覺得不適應又回到設計,對於現在剛入行設計的人來說,未來5年後甲方的情況如何不得而知。
5、轉施工。從設計院出發選擇這條路的少之又少,不了解。
6、創業,開設計院等行業相關公司。大環境不景氣下很難,說到這條我們機電專業真是悲劇,也許未來會出現一批專門從事機電業務的事務所,如果誰開了設計院記得找我們悲劇的機電專業同胞去當負責人- -。
7、個體。包括不想再畫圖的,行業里被淘汰的,有志做個小買賣的人最後可能走這條路。甚至在二十多年後,從事底層體力勞動的人裡面估計大概會有一部分當年的畫圖匠。
以上是大概能想到的各種情況了,有人提到考證,證是在一定程度增加了自身的價值,可以起到短時間增加收入的作用,本質上與提升技術水平等價,證明自身一定的技術水平,但對職業軌跡起不到本質的決定性作用。實際上是國家政策法規造成了這個證的核心價值,並且現在可以看到隨著市場變化,政府政策也在變化,證有是最好的,可能未來會變成必須的,但絕對不是有了就高枕無憂,也許在未來這個證變成了從業證,屆時考試難度降低,結果可想而知。如果不是國家對企業的規定,有證對於找工作大概等於四六級,少數骨幹加上廉價勞動力,降低成本增加利潤,才是老闆最需要的。不過,目前來看,在這行混是一定要盡力拿證的,至少在未來應該可以保住飯碗,而且當下還可以靠這個賺一筆不小的收入,你懂得。在工程行業里,設計院的人習慣把技術至上,確實畫的多賺得多,但即使在設計院,賺的多的人,大部分雖然是技術出身,卻不是因為專業技術而邁入賺的多的行列(除了總工)。
如今進設計院的學歷門檻越來越高,很多一般的單位招應屆生都要研究生起步(這方面建築專業同學好很多),在我看來只是因為行業不行用這個去強行篩選掉一部分人,讀過研究生的同學去了設計院大概能體會研究生對於設計院工作的用處大不大,尤其是某些專業。一線工作的前輩們在短短二十年間把我們的大中國建立如此繁華也沒有幾個是碩士出身。碩士本職研究和創造跟設計院的實用科學完全兩個路子。家裡有關系一樣普本上路。設計院工作三年出來一般比一個剛畢業的研究生水平要強得多。未來這行競爭加劇,保持自身先進性的同時最好鍛煉和掌握一些其他技術或者能力,我覺得這是必要的,而這點很多設計院的同胞可能因為太忙容易忽略,貌似也是傳統行業從業者的通病,對新技術新產業的關心不足,就像20多年前老國企里的員工對市場經濟的到來茫然不知。想想萬一哪天不行,除了畫圖,自己還能做什麼。國家已經延遲退休,剛入這行距離退休還有30多年呢,未來會有多大變化,it對各個傳統行業的滲透和沖擊目前已經很顯著了,這真是個既讓人震驚又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智能化自動化大概是未來趨勢,只不過現在對土木行業影響還不多,不過5年,10年,15年後呢,總之在這個行業內生存,得有一定危機感,在設計院里靠畫圖賺的缽滿盆盈的日子大概不會再來了。

2. 注冊結構工程師考試多高層結構設計

一注比二注多考基礎課,基礎科目考試一般本科畢業,稍加復習,考試通過沒問題,都是單選題。 專業考試上,二級結構師,考試內容:1.鋼筋混凝土結構 2.鋼結構 3.砌體結構與木結構 4.地基與基礎5.高層建築、高聳結構與橫向作用。

3. 多對多的資料庫結構設計, 請求指點!

說得很復雜啊,覺得一般來說,建立多個分類表就是了。你看:
科目(subject):科目id,科目名稱,。。。。。。,如你所說,這種分類表每張100多條記錄。
版本(edition):版本id,版本名稱,。。。。。。
地方表(place):地方id,地方名稱,。。。。。
書籍(book):書籍id,書籍名稱,所屬科目id,版本id,出版地方id,。。。。。。,所屬科目id,版本id,出版地方id等是外鍵。這個表記錄可能比較多,看你有多少種書了,但一般也不會是100的8次方啊。
你的數據量大,防止同名等異常情況,用id來避免重復和同名。
然後用SQL進行多表連接查詢似乎已經沒什麼問題了啊。甚至還可以做到許多你沒提出來的查詢呢。
希望能幫到你。

4. 多高層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

鋼筋混凝土結構主要有以下缺點:
(1)自重大。約25KN /立方公尺鋼筋混凝土重力密度,大於所有的磚石和重型木材。雖然比重鋼小,但更大的橫截面尺寸的結構,並且因此遠超過其在相同的跨度鋼體重或身高體重。
(2)可憐的抗裂性。如前面提到的,混凝土的抗拉強度非常低,因此,普通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往往與裂縫工作。盡管裂縫的結構中的存在並不一定意味著破壞發生,但它影響結構的耐用性和美觀性。當在大而寬的裂縫行為的數量,會造成不安全感。
(3)性質脆。混凝土混凝土強度的脆性完善和提高。
摘要是很容易看到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優勢比其缺點。此外,它已經開發了許多有效措施,克服其缺點。例如,為了克服鋼筋混凝土自的主要缺點,已經開發了一些重量輕,高強度混凝土,高強度鋼。克服了普通鋼筋混凝土容易的缺點開裂,它可以被施加預應力。為了克服混凝土的脆性,纖維製成的纖維增強混凝土所用的混凝土被並入。

5. 結構工程師多在哪工作

如是工程結構師那多在設計院、施工圖審查中心、質量檢測中心、質量監督站、結構鑒定所、施工企業等單位。

6. 國內常用的結構設計軟體有哪些

平時用PKPM計算,一些特殊的結構特別是工業建築結構還有一些特殊的計算軟體另外理正工具箱計算單獨的小構件也不錯,還有探索者什麼的畫圖多用Autocad,外掛軟體有天正建築,探索者等

7. 多高層建築結構設計

《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10
3.1.1
高層建築的抗震設防烈度必須按照國家規定的許可權審批、頒發的文件(圖件)確定。一般情況下,抗震設防烈度應採用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確定的地震基本烈度。

3.1.2 抗震設計的高層混凝土建築應按現行國家標准《建築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准》GB
50223的規定確定其抗震設防類別。
註:本規程中甲類建築、乙類建築、丙類建築分別為現行國家標准《建築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准》GB
50223中特殊設防類、重點設防類、標准設防類的簡稱。

3.1.3 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可採用框架、剪力牆、框架-剪力牆、板柱-剪力牆和筒體結構等結構體系。

3.1.4 高層建築不應採用嚴重不規則的結構體系,並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具有必要的承載能力、剛度和延性;
2
應避免因部分結構或構件的破壞而導致整個結構喪失承受重力荷載、風荷載和地震作用的能力;
3 對可能出現的薄弱部位,應採取有效的加強措施。

3.1.5 高層建築的結構體系尚宜符合下列規定:
1
結構的豎向和水平布置宜使結構具有合理的剛度和承載力分布,避免因剛度和承載力局部突變或結構扭轉效應而形成薄弱部位;
2
抗震設計時宜具有多道防線。

3.1.6 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宜採取措施減小混凝土收縮、徐變、溫度變化、基礎差異沉降等非荷載效應的不利影響。房屋高度不低於150m的高層
3.3.1
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築結構的最大適用高度應區分為A級和B級。A級高度鋼筋混凝土乙類和丙類高層建築的最大適用高度應符合表3.3.1—1的規定,B級高度鋼筋混凝土乙類和丙類高層建築的最大適用高度應符合表3.3.1—2的規定。
平面和豎向均不規則的高層建築結構,其最大適用高度宜適當降低。
3.4.1 在高層建築的一個獨立結構單元內,結構平面形狀宜簡單、規則,質量、剛度和承載力分布宜均勻。不應採用嚴重不規則的平面布置。

3.4.2 高層建築宜選用風作用效應較小的平面形狀。

3.4.3 抗震設計的混凝土高層建築,其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規定:
1 平面宜簡單、規則、對稱,減少偏心;
2
平面長度不宜過長(圖3.4.3),L/B宜符合表3.4.3的要求;
3
平面突出部分的長度l不宜過大、寬度b不宜過小(圖3.4.3),l/Bmax、l/b宜符合表3.4.3的要求;
4
建築平面不宜採用角部重疊或細腰形平面布置。

3.4.4
抗震設計時,B級高度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築、混合結構高層建築及本規程第10章所指的復雜高層建築結構,其平面布置應簡單、規則,減少偏心。

3.4.5
結構平面布置應減少扭轉的影響。在考慮偶然偏心影響的規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樓層豎向構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和層間位移,A級高度高層建築不宜大於該樓層平均值的1.2倍,不應大於該樓層平均值的1.5倍;B級高度高層建築、超過A級高度的混合結構及本規程第10章所指的復雜高層建築不宜大於該樓層平均值的1.2倍,不應大於該樓層平均值的1.4倍。結構扭轉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與平動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l之比,A級高度高層建築不應大於0.9,B級高度高層建築、超過A級高度的混合結構及本規程第10章所指的復雜高層建築不應大於0.85。

註:當樓層的最大層間位移角不大於本規程第3.7.3條規定的限值的40%時,該樓層豎向構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層間位移與該樓層平均值的比值可適當放鬆,但不應大於1.6。

3.4.6
當樓板平面比較狹長、有較大的凹入或開洞時,應在設計中考慮其對結構產生的不利影響。有效樓板寬度不宜小於該層樓面寬度的50%;樓板開洞總面積不宜超過樓面面積的30%;在扣除凹入或開洞後,樓板在任一方向的最小凈寬度不宜小於5m,且開洞後每一邊的樓板凈寬度不應小於2m。

3.4.7
艹字形、井字形等外伸長度較大的建築,當中央部分樓板有較大削弱時,應加強樓板以及連接部位牆體的構造措施,必要時可在外伸段凹槽處設置連接梁或連接板。

3.4.8 樓板開大洞削弱後,宜採取下列措施:
1 加厚洞口附近樓板,提高樓板的配筋率,採用雙層雙向配筋;
2
洞口邊緣設置邊梁、暗梁;
3 在樓板洞口角部集中配置斜向鋼筋。

3.4.9
抗震設計時,高層建築宜調整平面形狀和結構布置,避免設置防震縫。體型復雜、平立面不規則的建築,應根據不規則程度、地基基礎條件和技術經濟等因素的比較分析,確定是否設置防震縫。

3.4.10 設置防震縫時,應符合下列規定:
1
防震縫寬度應符合下列規定:
1)框架結構房屋,高度不超過15m時不應小於100mm;超過15m時,6度、7度、8度和9度分別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寬20mm;
2)框架-剪力牆結構房屋不應小於本款1)項規定數值的70%,剪力牆結構房屋不應小於本款1)項規定數值的50%,且二者均不宜小於100mm。
2
防震縫兩側結構體系不同時,防震縫寬度應按不利的結構類型確定;
3 防震縫兩側的房屋高度不同時,防震縫寬度可按較低的房屋高度確定;
4
8、9度抗震設計的框架結構房屋,防震縫兩側結構層高相差較大時,防震縫兩側框架柱的箍筋應沿房屋全高加密,並可根據需要沿房屋全高在縫兩側各設置不少於兩道垂直於防震縫的抗撞牆;
5
當相鄰結構的基礎存在較大沉降差時,宜增大防震縫的寬度;
6
防震縫宜沿房屋全高設置,地下室、基礎可不設防震縫,但在與上部防震縫對應處應加強構造和連接;
7
結構單元之間或主樓與裙房之間不宜採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設置防震縫,否則應採取可靠措施。

3.4.11 抗震設計時,伸縮縫、沉降縫的寬度均應符合本規程第3.4.10條關於防震縫寬度的要求。

3.4.12 高層建築結構伸縮縫的最大間距宜符合表3.4.12的規定。

3.4.13
當採用有效的構造措施和施工措施減小溫度和混凝土收縮對結構的影響時,可適當放寬伸縮縫的間距。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於下列方面:
1
頂層、底層、山牆和縱牆端開間等受溫度變化影響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2 頂層加強保溫隔熱措施,外牆設置外保溫層;
3
每30m~40m間距留出施工後澆帶,帶寬800mm~1000mm,鋼筋採用搭接接頭,後澆帶混凝土宜在45d後澆築;
4
採用收縮小的水泥、減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適宜的外加劑;
5 提高每層樓板的構造配筋率或採用部分預應力結構。
.5.1 高層建築的豎向體型宜規則、均勻,避免有過大的外挑和收進。結構的側向剛度宜下大上小,逐漸均勻變化。

3.5.2 抗震設計時,高層建築相鄰樓層的側向剛度變化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對框架結構,樓層與其相鄰上層的側向剛度比γ1可按式(3.5.2—1)計算,且本層與相鄰上層的比值不宜小於0.7,與相鄰上部三層剛度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小於0.8。

3.5.3
A級高度高層建築的樓層抗側力結構的層間受剪承載力不宜小於其相鄰上一層受剪承載力的80%,不應小於其相鄰上一層受剪承載力的65%;B級高度高層建築的樓層抗側力結構的層間受剪承載力不應小於其相鄰上一層受剪承載力的75%。
註:樓層抗側力結構的層間受剪承載力是指在所考慮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上,該層全部柱、剪力牆、斜撐的受剪承載力之和。

3.5.4 抗震設計時,結構豎向抗側力構件宜上、下連續貫通。

3.5.5
抗震設計時,當結構上部樓層收進部位到室外地面的高度H1與房屋高度H之比大於0.2時,上部樓層收進後的水平尺寸B1不宜小於下部樓層水平尺寸B的75%(圖3.5.5a、b);當上部結構樓層相對於下部樓層外挑時,上部樓層水平尺寸Bl不宜大於下部樓層的水平尺寸B的1.1倍,且水平外挑尺寸a不宜大於4m(圖3.5.5c、d)。

3.5.6 樓層質量沿高度宜均勻分布,樓層質量不宜大於相鄰下部樓層質量的1.5倍。

3.5.7 不宜採用同一樓層剛度和承載力變化同時不滿足本規程第3.5.2條和3.5.3條規定的高層建築結構。

3.5.8
側向剛度變化、承載力變化、豎向抗側力構件連續性不符合本規程第3.5.2、3.5.3、3.5.4條要求的樓層,其對應於地震作用標准值的剪力應乘以1.25的增大系數。

3.5.9 結構頂層取消部分牆、柱形成空曠房間時,宜進行彈性或彈塑性時程分析補充計算並採取有效的構造措施。
3.6.1
房屋高度超過50m時,框架-剪力牆結構、筒體結構及本規程第10章所指的復雜高層建築結構應採用現澆樓蓋結構,剪力牆結構和框架結構宜採用現澆樓蓋結構。

3.6.2 房屋高度不超過50m時,8、9度抗震設計時宜採用現澆樓蓋結構;6、7度抗震設計時可採用裝配整體式樓蓋,且應符合下列要求:
1
無現澆疊合層的預制板,板端擱置在樑上的長度不宜小於50mm。
2 預制板板端宜預留鬍子筋,其長度不宜小於100mm。
3
預制空心板孔端應有堵頭,堵頭深度不宜小於60mm,並應採用強度等級不低於C20的混凝土澆灌密實。
4
樓蓋的預制板板縫上緣寬度不宜小於40mm,板縫大於40mm時應在板縫內配置鋼筋,並宜貫通整個結構單元。現澆板縫、板縫梁的混凝土強度等級宜高於預制板的混凝土強度等級。
5
樓蓋每層宜設置鋼筋混凝土現澆層。現澆層厚度不應小於50mm,並應雙向配置直徑不小於6mm、間距不大於200mm的鋼筋網,鋼筋應錨固在梁或剪力牆內。

3.6.3
房屋的頂層、結構轉換層、大底盤多塔樓結構的底盤頂層、平面復雜或開洞過大的樓層、作為上部結構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樓層應採用現澆樓蓋結構。一般樓層現澆樓板厚度不應小於80mm,當板內預埋暗管時不宜小於100mm;頂層樓板厚度不宜小於120mm,宜雙層雙向配筋;轉換層樓板應符合本規程第10章的有關規定;普通地下室頂板厚度不宜小於160mm;作為上部結構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樓層的頂樓蓋應採用梁板結構,樓板厚度不宜小於180mm,應採用雙層雙向配筋,且每層每個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於0.25%。

3.6.4 現澆預應力混凝土樓板厚度可按跨度的1/45~1/50採用,且不宜小於150mm。

3.6.5 現澆預應力混凝土板設計中應採取措施防止或減小主體結構對樓板施加預應力的阻礙作用。

8. 做結構設計前景如何

貴在堅持,其實沒一行若只是三腳貓的工夫,都是要面對幾許的困難的,所以關鍵是自己的本領要學高些,做結構,做好,也會混的不錯的。貴在精,和不放棄……還有,自己要衡量下,自己是不是適合做結構,喜不喜歡做結構,如果是的話,建議可以去試試,剛開始遇到的困難是暫時的,相信自己,也相信未來。如果是覺的不適合,也可以考慮去做其他的,因為其實工作嘛,主要是自己可以因此而開心的,而不是不開心的工作。怎麼選擇,估計自有分寸……願無論做什麼行業的,都要付出努力

9. 結構工程師一般在哪些省份比較多

設計單位比較多的城市,一般北京、深圳、上海,這樣城市較多!

10. 設計院結構設計專業,一個較熟練的結構工程師畫一套高層結構施工圖需要多長時間多層呢

我只想說。我當初畢業設計後面熟練的時候,多層我一下午。都可以畫幾次。

至於結構設計專業的,速度你可以想像。其實消耗時間的計算書。如果說PKPM可以生產就當我沒說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