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設計
❶ 關羽真的是諸葛亮設計殺害的嗎
歷史謎案追蹤:諸葛亮借刀殺關羽?(三) 記者、通訊員:史天舒 2005—02—22放言天下 導語 另外,朱教授認為關羽在劉備集團中對諸葛亮的地位構成威脅,因此諸葛亮才想除掉關羽。對此省內的王教授認為,諸葛亮是劉備的軍師、謀士,而關羽是將軍,他們各司其職,並不存在尖銳的利益沖突。此外,還有學者指出,朱教授對諸葛亮和關羽矛盾的猜想,是對他們兩人人品的貶低。 播出文稿 王教授:諸葛亮的地位是穩定的,劉備死後他又是相父,要說奪權他有條件,不需要鏟除哪一個,諸葛亮不是這種人。因為劉備把諸葛亮請出來之後,他為知己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整個歷史記載上找不出他有野心的任何動向來。而關羽作為「義」的代表,你翻遍歷史也找不出他爭權奪位的記載,這點不存在。 歷史謎案追蹤:諸葛亮借刀殺關羽?(四) 記者、通訊員:史天舒 2005—02—22放言天下 導語 然而遠在上海的朱教授卻認為諸葛亮在蜀中的地位並不穩固,他的官職要低於關羽。至於劉備託孤給諸葛亮,則是因為到那時跟隨劉備的許多開國元勛都已去世,劉備不得已而為之。 播出文稿 朱教授:關羽人品並不高尚在史學界早有公論。王教授說關羽是「義」的代表,這實際上是受了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三國志》及裴松之注記載,關羽年輕時就因為殺人而亡命江湖。關羽不僅好色,和曹操爭奪美女,且屢戰屢敗,只因歷代統治者的需要才不斷被神化起來。如果諸葛亮深謀遠慮的話,他就會考慮到,在劉備政權內部,關羽的地位其實比他要高。劉備稱帝前,諸葛亮在文官中的地位還在許靖、糜竺等人之下。我在文章里也談到,關羽的官職始終比諸葛亮高。我覺得,如果說將來劉備死後,考慮到易代以後誰來掌握大權,我認為按照常理來推斷,應該由關羽來繼承。這是一個比較順理成章的結論,就是說有可能由關羽來任大將軍或者宰相,輪不到諸葛亮。另外,聯吳抗魏是諸葛亮一貫的外交政策,在這個問題上,關羽處處與諸葛亮作對,他辱罵孫權,甚至表示等到奪取樊城後就要滅掉吳國,這就完全破壞了《隆中對》的戰略方針,對此諸葛亮也是不能容忍的。 (記者:那劉備為什麼要託孤給諸葛亮呢?) 朱教授:那情況不一樣了。這個時候關羽死了,張飛死了,法正也死了,蜀漢的那些元勛、開國功臣、跟隨劉備南征北戰的這批元老輩的人物,都已經去世了。所以我說在這種情況下,劉備臨死的時候託孤給諸葛亮,那實在是沒辦法了。另外,諸葛亮是否有野心,也必須要用史料來證明。諸葛亮自己也曾說過,如果北伐成功,他便要受九錫。九錫是權臣奪取皇位的工具,諸葛亮自己說要受九錫,這說明什麼?實際上諸葛亮是個權力慾望很強的人,劉備死前,他就奪了法正的權。劉備死後,他更是大權小權一手抓,奪李嚴的權,打擊魏延,把蜀漢軍政大權牢牢控制在他自己手裡。而且漢末稱王稱帝的人比比皆是,後主又是個阿斗皇帝,他諸葛亮作為一個權相,對皇位這個普天之下最大的權力寶座有覬覦之心也在情理之中。當然諸葛亮是個城府極深之人,在功業未建,自己勢力尚未鞏固的情況下,他是斷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輕舉妄動的。可以試想一下,倘若北伐成功,漢室「光復」,諸葛亮以蓋世之功而登上皇帝寶座,豈不是順理成章之事,我們又何必驚訝呢。
❷ 關羽之死揭秘:為何說是諸葛亮和劉備狠心設計這場謀殺
讀過《三國演義》之後,很多人會覺得關羽之死有點奇怪。曹操在北,孫權在東,關羽獨自北上,身後沒有任何支援,不是去送死嗎?關羽不懂,劉備不懂,難道諸葛亮也不懂嗎?他們為什麼要見死不救呢?
但廖華前去救援,劉備的干兒子劉封卻拒絕救援,這真是不可思議。無論如何,如果沒有高層的明確暗示,我想劉封是不會這么做的。關於關雲長之死,有多種說法,無論是否是諸葛亮、劉備的「謀害」,他「看不清形勢且居功狂傲」的事實,決定了他悲劇的人生。
❸ 求關羽MATLAB的一個設計
hj
❹ 設計害了關羽的東吳將領是誰
費了好大的勁才找到
《三國演義》---之走麥城
孫權接獲曹操書信,欣然答應攻取荊州。便將取荊州的任務交給大將呂蒙。呂蒙到陸口,探子報告說沿江都有烽火台,荊州軍馬也有所防備。呂蒙悶悶不樂,便躺下稱病不出。孫權便派女婿陸遜去看他,陸遜知道呂蒙無病,卻勸他裝病辭職。
孫權依計召呂蒙往建業養病,於是攻打荊州之事,便讓年輕的陸遜接替。陸遜故意派人送信給關羽,信中對關羽大肆吹捧。關羽從此鬆懈了對荊州的防備,並將荊州的兵力調往樊城。孫權得知荊州防務空虛,便拜呂蒙為大都督起兵攻荊州。呂蒙將戰船偽裝成商船,精兵扮成商人,騙過烽火台的守兵。
當夜二更船內精兵殺上岸來,佔了烽火台,拿下了荊州。公安守將傅士仁見荊州已失,又對失火之事對關羽懷恨在心,便到荊州投降了。孫權要他去南郡勸說糜芳,最後糜芳也投降了。屯兵於陽陵坡的曹將徐晃得知東吳攻下了荊州,也出奇兵攻下了偃城、四冢。
關平兵敗,逃回大寨告訴關羽,荊州已失,關羽卻不相信。徐晃兵到關羽寨前,關羽箭傷未好,仍親自出陣與徐晃大戰八十餘回合。曹仁也因曹操領兵前來相助,便殺出樊城,徐、曹兩下夾擊,關羽不敵敗走。
關羽引兵渡過襄江,探馬報說荊州失陷,又說公安、南郡守將投敵。關羽大怒。昏絕於地。待關羽醒來,便依趙累之見,一面派人往成都求救,一面去奪回荊州,以為安身之地。曹操見樊城已無危險,便不再追擊,反而觀看東吳與關羽交戰。
此時,徐晃領兵來見,曹操因他殺得關羽棄寨而逃,親自出寨迎接,並封他為南平將軍,駐守襄陽。關羽行至荊州,正在進退無路時,得知呂蒙用計來瓦解他的軍心,許多將士半路而逃。便憤恨地說∶「我生不能殺呂蒙,死了也要殺了他!」
關羽率軍繼續向荊州前進,一路與吳軍不斷戰斗。走到一個山谷,被吳軍四麵包圍。關平見軍心已亂,勸關羽到麥城駐扎,讓廖化到上庸向劉封、孟達處求援。劉封聽了廖化哭訴後,想前去解救關羽,但孟達卻盡說關羽的是非,使劉封一改初衷,不願出兵援救。廖化見哭訴無用,便往成都去了。
關羽身臨絕境,東吳便差諸葛瑾前來勸降,但關羽卻不為所動,說∶「若城破,最多一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我身雖死,卻可名垂丹青。先生不必多說,我要與孫權決一死戰!」諸葛瑾再三勸誘,最後仍然無功而還。
諸葛瑾回報孫權,呂蒙說他已有計策擒拿關羽,便讓朱然埋伏在麥城以北,潘璋引兵埋伏在臨沮。又令將士三面攻打麥城,只空北門。關羽不願困死麥城,欲從小路突圍前往西川。王甫勸他走大路,關羽說就是有埋伏,他也不怕。王甫見他不聽,便與關羽哭別。
關羽率關平等二百餘騎,從麥城北門沖出。走沒多遠,遇朱然伏兵四面殺來,關羽逃往臨沮。行到決石地方,潘璋引伏兵截路,將關羽等人用絆馬索絆倒,關羽被馬忠捉了。孫權愛關羽才德,勸他投降,關羽兩眼圓睜,厲聲大罵。孫權考慮良久之後,才叫人將關羽父子推出斬首。
呂蒙設計害了關羽,便覺心神不寧。一天,孫權為他慶功,他精神失常自稱關羽,要殺呂蒙報仇,喧鬧一陣後,便倒地而死。張昭向孫權獻轉禍之計。孫權便依計把關羽的首級送與曹操。曹操明白孫權的用心,便將關羽的首級配上沉香木身軀,用王侯之禮安葬了。
關羽父子被害的消息傳到成都,劉備大叫一聲,昏倒在地。劉備從此不吃不喝,每天只是痛哭不止,連眼睛都哭出血來,發誓要引兵為關羽報仇。劉備在成都南門外親自主持招魂祭奠,終日嚎哭不止.
❺ 有關三國殺的關羽和趙雲,本人自己設計了一下,請大家指教
怎麼說,先不說技能強度,表述也很有問題。
先說關羽,建議1技能和2技能專合屬二為一,比如:XX(技能名自起)你的紅桃或方片牌可以當殺使用或打出,若你使用方片殺對其他角色造成傷害時,你可以棄置其一張牌,若你的紅桃殺對其 造成傷害時,你可以xxxx(比如棄掉一張裝備牌),xxxx(比如則該傷害+1)。紅桃殺可以傷害+1,但增加代價,否則過強,2收益技能,堪比遺跡。決斗的附加效果還是別加了,不然不好表述,而且就3張決斗。
趙雲:覺醒的表述太蛋疼了,建議這么說:龍怒(不吐槽這技能名字了):當你的體力(血量,三國殺從沒這么說過)為1時,你立即減少1點體力上限,並永久獲得技能XX(如攪基)。(鎖定技,你的回合外,你每打出一張牌,你可以摸一張牌(摸牌每說明,那就是從牌堆拿,三國殺從沒有牌組,那是游戲王),並且你的手牌上限始終(也從不用永久)+1。
關羽的強度肯定過高,可以參照祝融,同樣造成傷害,其實收益一樣,問題是祝融的殺沒有關羽多,關羽的技能基本每回合一次。
趙雲的設計不錯,二技能加強了趙雲的防禦,可以還是沒解決距離的問題。
總體來說,關羽推倒重做,趙雲保留
❻ 關羽之死,是諸葛亮設計的
有這種說法,也有人說是劉備和諸葛亮合謀的,怕日後關羽專橫,威脅劉禪,陰謀論從來不絕於史,但是讓關羽鎮守荊州是想殺他,這種說法有些牽強。
當時劉備手裡只有三個師的兵力,自己帶一個師「輕兵入蜀」,攻擊受阻後請援,這時候不是張飛師留下,就是關羽師留下,而諸葛亮是內政部長,趙雲是警備司令,這兩個人是必須入蜀的,因為劉備要「遷都」成都,所以留下的人沒有太多選擇,而關羽也比張飛更合適。
如果諸葛亮留下張飛,就是想殺張飛嗎?這種邏輯顯然不對,如果諸葛亮想殺關羽,那麼孫劉摩擦時(第一次所要荊州),劉備也不會出兵聲援,更不會割地請和,關羽和馬超斗氣時,諸葛亮也不會去信勸解。這些例子不能證明陰謀論絕對錯誤,但是諸葛亮做的事情,的確和陰謀聯系不上。
諸葛亮的權利慾望強,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往簡單了說,劉備夷陵兵敗之後,蜀漢不得不由總統制(劉備集團),變成內閣制(荊州集團),劉備兵敗之後,內部矛盾激化,軍事實力受損,無力維持統治,不得不與荊州集團捆綁到一起,謀求生存,是劉備需要諸葛亮,而不是諸葛亮削尖了腦袋往上爬,而且,關羽死,荊州丟,損失最大的是諸葛亮,他和荊州同僚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就失去了政治資本,劉備如果不東征,而是北伐,那麼這些荊州人因為沒有了經濟支持,會被慢慢清理出高層,就是因為劉備東征戰敗了,才不得不與他們捆綁,諸葛亮不會蠢到拿自己的前途去拼一個自己人的生死。
士人沒了地,就像武將沒了兵,就只能寄人籬下,說諸葛亮設計關羽,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外行人的說法,如果多了解一些諸葛亮的為人,就更覺得這種說法不可靠。
❼ 赤壁之戰是諸葛故意設計讓關羽放走曹操的嗎
熟讀三國的人都知道赤壁之戰,這也是曹操一生最大的一場戰役,也是最關鍵的一場戰役,曹操為了早一點收服東吳,沒聽從屬下意見,造成了曹操不能統一三國的重要原因,這一場戰斗,使得曹操失去了大量兵馬,可以說十年之類再也不能統一三國。諸葛亮深知曹操大敗後,會往哪裡逃走,而諸葛亮卻故意放走曹操,用意何在,其實原因很簡單。
赤壁之戰
大家都知道,自從劉備請諸葛亮下山後,而劉備非常器重諸葛亮,什麼事情都要問諸葛亮,而作為兄弟的張飛關羽卻不樂意了,特別是關羽,根本看不起諸葛亮,兩人也發生過不愉快的事情,諸葛亮為了拉攏關羽的感情,才讓關羽去鎮守華容道。
曹操赤壁大敗後,曹操必走華容道,而諸葛亮卻讓關羽去守華容道,這是諸葛亮有意為之,大概的原因有三點。
諸葛亮
第一:殺曹操的時機未到,大家都知道的勢力有多大。雖然說曹操在赤壁大敗而歸,但是實力都還在的,如果此時把曹操幹掉的話,北方會更加亂,會出現很多諸侯,局面很難控制。到時魏國必定報此仇,劉備到時面對的危險會更大,畢竟當時的蜀國還是比較弱小的。
第二:給關羽一個報恩的機會,大家都知道,曹操對關羽的恩情,當年曹操非常關照關羽,把最好的東西都會給關羽,還把最好的馬給關羽,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時,曹操都不忍心殺害。所以關羽也知道曹操對自己的恩情。這樣關羽報了曹操的恩,諸葛亮又收買了關羽的心,一箭雙雕,何樂不為。
第三:放走曹操,從另一方面又體現了諸葛亮的價值,如果輕易的把曹操殺掉的話,哪諸葛亮施展才華的機會會更少了。
關羽
關羽本來就是一個講義氣的人,諸葛亮也知道關羽 一定會放過曹操,而諸葛亮臨走時,又讓關羽立下軍令狀,到時軍法處置,而諸葛亮也知道劉備正處於事來開拓期,加上關羽又是自己的兄弟,當然不會處死,到時諸葛亮從中加以阻止,到時關羽會死心塌地的佩服諸葛亮,諸葛亮也是用心良苦啊。
曹操
曹操敗敗後,已經狼狽不堪,只有逃命的份,在華容道上鎮守的關羽也知道自己到時會放走曹操,而曹操看到諸葛亮派的是關羽,大笑道,有機會逃走了,曹操為了逃命,死活的說了不少好話,關羽也知應當報恩,就在華容道放過了曹操,正因為在華容道放過了曹操,當關羽被害後,曹操還加封了關羽。諸葛亮故意讓關羽去鎮守華容道,大概是意的吧,不然曹操必死。
❽ 有人說關羽之死是劉備的陰謀劉備為何要設計除關羽
關羽來之死既有自身源驕傲輕敵的主觀因素,也有東吳背盟的客觀原因,但絕不可能是劉備的陰謀,劉備是個亂世英雄,也絕不會做這種自毀長城,損己助敵的愚蠢行為。
關羽之死不僅使劉備失去了蜀漢集團最優秀的統帥,也使劉備苦心經營的荊州落入東吳之手,導致後期劉備集團攻伐魏國單線作戰,糧草運輸困難,數次攻伐,勞而無功,最終蜀國成為三國中最先滅亡的國家。
❾ 三國哪位大將設計打敗關羽
呂蒙策劃,由呂蒙與陸遜共同實施的針對當時最負盛名的大將關羽的一次大陰謀。先是呂蒙抱病,推薦陸遜接手軍隊事務。陸遜以其年少,關羽必不防備,加上托書示弱,關羽為人驕橫,自然落到了這個圈套之中。最後關羽在重奪荊州無望之下,只得率領餘下殘兵退守麥城,最終因彈盡糧絕,被俘被殺。!詳情可參考網路,白衣渡江!
http://ke..com/view/148199.htm
❿ 關羽是劉被設計害死的還是真戰死的
近來確實有些無聊的學者說什麼是諸葛亮借刀殺了關羽,不過是為名為利的嘩眾取寵罷了 可以先看看以下的原文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動襄樊戰役,雖然水淹七軍,威鎮華夏,但最終卻導致荊州失守,自身也為孫權所殺。但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整個襄樊之戰,首尾長達半年之久,從開始的吳魏使者往來不絕,到後來的曹操不斷調遣於禁、龐德、徐晃等率兵增援樊城。如此規模巨大的軍事行動,蜀漢方面竟沒有採取任何對策。最後當關羽敗走麥城,全軍覆沒之際,蜀軍援兵也還是遲遲不至,這引起了後人的紛紛猜疑。最近,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子彥在專業期刊《史學集刊》上撰文指出,關羽之敗,敗在吳魏聯盟絞殺,但真正把關羽送上斷頭台的卻可能是自家人諸葛亮。 襄樊之戰,前後半年之久,蜀漢為何不派一兵一卒?對此,學者多有議論。早年,國學大師章太炎曾提出獨特見解,他認為,關羽鎮守荊州,手握重兵,驕狂不可一世,不但易代(劉備死後)之後將難以對付,即使劉備健在之時,諸葛亮也很難越過關羽這道屏障而攝取更大的權力。故「葛氏」寧可丟失荊州,也要假吳人之手除掉關羽。章太炎的這個觀點很是大膽,但僅僅只是猜測。而朱子彥教授在他的文章中則對此觀點進行了深入的論述。 劉備、關羽「自小結契」,劉備絕不會「疏慢」到只作壁上觀。 朱子彥在文中指出,當時諸葛亮雖不能執掌軍政大權,但他明知關羽攻取襄樊條件並不成熟,且完全違背了《隆中對》提出的待「天下有變」,兩路北伐曹魏的戰略決策。然《三國志》正文及斐注中均未見諸葛勸諫的記載。 退一步而言,即使劉備寵信、縱容關羽,不把《隆中對》放在心上,但襄樊戰役打響後,劉備、諸葛亮不可能不全力關注戰役進展的一舉一動。盡管川、鄂之間山路阻隔,交通不便,信息傳播不甚暢通,但整個襄樊戰役從建安二十四年7月開始,至12月結束,首尾長達半年之久,蜀漢作為一個完整的新興政權,不可能沒有任何信息傳播渠道。關羽攻襄樊,守荊州兵力不足,加之此時孫劉聯盟已呈破裂之勢,孫吳隨時可用奇兵偷襲荊州,諸葛亮深諳兵法,難道他會掉以輕心?眾所周知,諸葛一生唯謹慎,從不弄險,他為何不提醒「疏慢」的劉備? 朱子彥認為,只要諸葛亮負起自己作為「軍師」的職責,隨時將荊州的「險情」提醒劉備,與關羽「自小結契」、情同手足的劉備絕不會「疏慢」到只作壁上觀,對兵敗臨沮(關羽被擒殺之地)的關羽不以一卒相救。所以真正把關羽送上斷頭台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家人諸葛亮。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除掉關羽呢?這還要從諸葛亮的抱負,以及關羽的為人中尋找答案。 諸葛亮胸懷天下,關羽無疑是他攫取權力的最大障礙。 朱子彥指出,諸葛亮高卧隆中,聲稱自己「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實則「藏器在身」,是胸懷大志的。他曾對好友石韜、徐庶、孟建雲曰: 「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當三人反問他可仕至何官時,「亮但笑而不言」。笑而不言為何?蓋因刺史、郡守一類官職皆不在諸葛亮眼中,而其大志所欲則難以啟齒告人也。 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出使東吳,東吳重臣張昭想推薦他侍奉吳主,諸葛亮說:「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賢」、 「盡」兩字的寓意深長,必須參而悟之。所謂「賢」,即把諸葛亮看成是「賢士」,對待「賢士」的最高規格無非是以「國士」待之,而「盡亮」就很難用一兩句話來表達個中之意。 然而,諸葛亮進入劉備集團以後,其地位和權力也是逐步上升和提高的。其實,劉備對諸葛亮亦並非一開始就推心置腹,君臣猶如魚水。在劉備稱帝前後,關羽、張飛的地位均高於諸葛亮,其他如趙雲、龐統、法正、黃忠、馬超等人的地位亦不低於諸葛亮,正如大多數史家所指出的:劉備與關羽、張飛的關系比之於諸葛亮顯然要更進一層。這對於一心欲謀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諸葛亮來說,這個排他性極強的小圈子是他仕途上的嚴重障礙。 關羽一直瞧不上士大夫,赤壁之戰後對諸葛亮很是嫉妒。 朱子彥接著指出,關羽驕橫跋扈是出了名的,對此史書多有記載。建安十九年,劉備攻益州,西涼馬超來投,馬超是當時頗具聲望的虎將,劉備得到他喜出望外,即封他為平西將軍,位同關羽。遠在荊州的關羽聞之極為不滿,當即寫信給諸葛亮,「問超人才誰可比類」,諸葛亮作書答稱,馬超「雄烈過人,一世之傑」,「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關羽)之絕倫逸群也」。關羽閱信後,洋洋自得,將信「以示賓客」。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自稱關中王,欲重用黃忠為後將軍。恐關羽不悅,派費詩往關羽處,同時拜關羽為前將軍。但關羽聽了此事後,大怒,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關羽如此狂妄,諸葛亮為何不加以制止,反而要曲意逢迎,討其歡心呢?朱子彥認為,這正是諸葛亮工於心計,深藏不露的韜略。 亮、羽二人的關系如何?史無明文記載。然細加考察,亦可略窺一二。諸葛亮初出茅廬,劉備「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就不悅」。 赤壁之戰,諸葛亮建立奇功,不僅鞏固了他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而且樹立了一定的威信,使關、張等人再也不敢小瞧他。但關羽卻由過去的輕視變成了嫉妒,王夫子對此看得十分清楚,他說:「昭烈之敗於長坂,羽軍獨全,曹操渡江,不能以一矢相加遺。而諸葛公東使,魯肅西結,遂定二國之交,資孫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於亮。劉琦曰:朝廷養兵三十年,而大功出一儒生。羽於是以忌諸葛者忌肅,因之忌吳,而葛、魯之成謀,遂為之滅裂而不可復收。」 襄樊之戰,不失為諸葛亮除掉關羽的一個好機會。 朱子彥認為,諸葛亮為何想除掉關羽,這和關羽的性格有極大的關系。關羽和張飛的性格截然不同,史書上說:「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意思是說,張飛雖然不善待士卒,但對有才能的士大夫非常敬佩尊重,而關羽雖然愛撫士卒,但卻對士大夫始終心存芥蒂,盛氣凌人。諸葛亮作為劉備集團中的頭號士大夫,當然也在其中。 諸葛亮對關羽目空一切的情況十分清楚,然顧慮其與劉備「恩若兄弟」的特殊關系,加之自己投奔劉備的時間要比關羽晚得多,官職也比關羽低,故不得不 「虛與委蛇」,巧為周旋。諸葛亮考慮的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就是等待時機除掉關羽。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冒然發動襄樊戰役,諸葛亮在這樣的大好機會來臨之時當然不會去提醒對戰局「疏慢」的劉備。 其實只要稍加思考,就能發現上述絕對是謬論。 就算諸葛亮是小人,可也是聰明人,絕對不會拿失去荊州換除掉關羽,這樣損失太大了,得不償失。這只有一些小人之心的所謂專家學者能夠想得出來。何況諸葛亮根本不是小人,輔佐劉禪那麼多年,大權在握,沒有異心,那個小人能做得到,對比一下司馬懿就能看出。 推薦你看看易中天的品三國,還是不錯的,對然也有些問題值得商榷,但至少是真正的學者態度,大部分還是真實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