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化學教學設計
1. 誰有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的教學設計.急用
教材介紹了氧氣的物理性質,通過對氧氣化學性質的探究,認識到氧氣能跟許多物質發生氧化反應,說明了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物質。
學情分析
做好演示實驗是完成本課題教學目標的關鍵,同時引導學生認真有序觀察、記錄、對比實驗是突破難點的重要一環;學生的障礙點是觀察實驗准確描述現象,寫出化學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
2、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認識硫、磷、碳、鐵與氧氣反應的現象、文字表達式。
3、認識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
4、培養學生觀察和描述實驗現象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培養學生觀察與分析、合作與交流的能力,掌握用實驗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科學方法。
2、學習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讓學生體驗化學美,能主動與人交流、討論,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描述,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氧氣的化學性質以及演示實驗。
2、化合反應與氧化反應。
教學難點
1、理解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
2、體驗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方法。
2. 九年級化學緒言教案人教版
初三化學緒言九年級化學教案
-緒言
〔知識目標〕
1.認識化學所研究的對象;
2.初步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及本質區別,並能運用概念來判斷一些典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3.初步了解物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4.通過演示實驗培養學生觀察、描述實驗、啟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科學素養目標〕
通過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是不可滅的,只能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的道理,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應用科學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的教育。
〔教學重點〕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及其應用
〔課型〕實驗探究、總結、應用課
〔教學用時〕1課時
〔實驗器材〕試管,鐵架台,玻璃片,研缽和杵,酒精燈,坩堝鉗,鑷子,石棉網,單孔橡皮塞,導管,玻璃棒,燒杯,葯匙,棉手帕,火柴等;
氫氧化鈉溶液,酚酞試液,高錳酸鉀,濃硫酸,70%的酒精溶液,膽礬,水,鎂帶,鹼式碳酸銅,澄清石灰水等。
〔教學過程〕
表演魔術,引入新課:(魔術操作)1.「頓變鮮血」(氫氧化鈉能使無色的酚酞變成紅色);2.「魔棒點燈」;3.「燒不壞的手帕」
學生對此會感到神秘、奇怪,然後引導學生去看書上提出的幾個為什麼。
講述:我們會在生活中發現許多類似的問題,而這些有關物質及變化的問題在化學課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釋,因為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基礎自然科學。
強調:做以下實驗時注意三個方面的觀察:1.變化前的物質2.變化時發生的現象3.變化後產生的物質。
演示實驗1:水的沸騰
講解:水變成水蒸氣只是存在狀態的不同,並沒有生成其它物質。
演示實驗2:膽礬的粉碎邊演示時邊介紹儀器名稱、使用方法等。
講解:藍色塊狀的膽礬研碎後變成藍色粉末狀的膽礬。
演示實驗3:鎂帶的燃燒
講解:鎂帶的顏色、狀態,燃燒時發生的主要現象:放出大量的熱,同時發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實驗4:加熱鹼式碳酸銅
講解:鹼式碳酸銅由綠色逐漸變黑,試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變渾濁的無色氣體產生。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從以上可以看出,實驗1、2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物質的形態發生了變化,但沒有生成其它物質。我們把這種沒有生成其它物質的變化叫物理變化。
叫學生舉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變化;
實驗3、4有一個共同特徵是變化時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質,這種變化叫做化學變化。
在化學變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質外,還伴隨發生一些現象,如發熱、發光、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澱等等。
叫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的化學變化。
小結:採取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小結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概念,本質區別
講解:這兩種變化唯一的區別是是否的新的物質生成,那麼這兩種變化有沒有聯系呢?
小結:在化學變化過程中會同時發生物理變化。例如點燃蠟燭時,石蠟受熱熔化是物理變 化。
3. 淺談如何做好初中化學教學設計
淺議怎樣做好初中化學的基礎知識教學
化學是一門專業性極強的學科,化學學習需要學生具有理性思維,因此化學絕不是一門容易學習的學科。初中化學是學習化學的基礎階段,教師必須重視這一時期的
4. 有多媒體應用的九年級化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目前最有效的途徑.隨著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多媒體教學在教學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多媒體教學在教學中只是一個輔助作用,它不能夠完全代替教師的教學工作,准確、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教學,應從實際出發,遵循教學原則,合理分配時間,提高教學效益和提高教學質量為原則,對教學環節做周密安排,精心設計.1、運用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為指導在信息時代,有很多問題是傳統理論所不能回答和解釋的,需要我們具有探求新知識、新理論、敢於向傳統教育思想觀念挑戰的勇氣和精神.上初中《化學》第三章第五節核外電子排布的初步知識氯化鈉的形成過程中,如果就憑教師按照書本內容直接講解,學生很難想到氯化鈉的結構情形,但做一個nacl形成的課件,這樣學生就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體化,這樣就降低了學生學習知識的難度,提高了教學效果.2、緊緊圍繞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這一核心來進行整合.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正是為了有效地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即徹底改變教學系統中四個要素的地位與作用.多年來我們培養出的大多是知識應用型人才,而比較缺乏創新型人才.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1999年第三次全教會上****主席還進一步提出:要把增強民族的創新能力提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在上初中《化學》緒言這節時,如果單憑教師用語言描述,無論你怎樣繪聲繪色地講解,學生只能憑自己的生活實踐來理解,很難起到好的效果,但我們製作一個課件,在輕松的音樂聲中,形形色色、豐富多彩的各種物質,潺潺的流水能蒸發變成水蒸汽,水蒸汽可以變成天空的白雲,白雲可以變成雨滴或雪花重新降落在地面等有聲有色的一段音樂片呈現給學生,這樣學生在一種輕松的學習環境中進入開門教學的情境中,引人處勝,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認識到化學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相互聯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有效整合來實現一種理想的學習環境和全新的、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學習方式,從而徹底改革傳統的教學結構和教育本質,達到培養大批具有21世紀能力素質的人才(即創新人才)的目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強調要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利用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學習環境,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在整合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鍛煉,這正是創新人才培養所需要的.由此可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改變傳統教學結構、實施創新人才培養的一條有效途徑.3、要高度重視化學教學資源的建設,這是實現課程整合的必要前提.化學概念、原理大多數較為抽象,物質的微觀結構既看不見,又摸不著,且化學變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礎上重新組合的結果.因此,單靠語言和文字的描述,學生較難理解.通過計算機軟體進行動畫模擬,能形象生動地表現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的運動特徵,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直觀形象地認識微觀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理解化學原理.例如:解釋化學反應時,動畫模似白磷分子和氧分子,再拆分為原子,最後,重新組合為五氧化二磷分子的過程.又如:在做cuzn原電池的演示實驗的同時,通過動畫模擬,使學生地看到電子運動方向和兩極電子得失的情況.這樣,可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這樣利用信息技術創建理想的學習環境、全新的學習方式、教學方式,從而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與教育本質.實際上信息技術就不再僅僅是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式,達到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要求,即與素質教育的目標結合在一起.4、實現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的整合的方法怎樣實施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課程的整合,這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與探討的重大課題,在整合的過程中又必須遵循若干共同的原則,否則將會事倍功半、事與願違,甚至適得其反.所以認識並遵循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原則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做好整合的前提條件.要緊緊圍繞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這一中心來整合,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工作中,密切注意教學系統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材、教學媒體)的地位與作用:看看通過自己將要進行的整合,能否使各個要素的地位與作用和傳統教學過程相比發生某些改變?改變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將會改變?哪些還沒有?原因在哪裡?只有緊緊圍繞這些問題進行分析,並做出相應的調整,使得通過最終教學設計所建構的教學模式能較好地體現新型教學結構的要求,這樣的整合才是有意義的.化學本身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化學教學中,實驗是學生學習化學理論,掌握實驗操作技能,培養嚴謹的科學素質必不可少的過程.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實驗以其真實性和直觀性,給學生提供第一手感性材料,有利於教材內容的理解.所以在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同時不能脫離實驗的作用.同時,在教學中首先應根據具體教學內容選擇媒體,只要能夠說明問題,應越簡單越好,通過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對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是化學教師的願望.總之,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性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學習興趣和認知主體作用的發揮.人機交互是計算機的顯著特點,多媒體計算機進一步把電視機所具有的視聽合一功能與計算機的交互功能結合在一起,產生出一種新的圖文並茂的、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饋.但是多媒體計算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單一的刺激,而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而且可按教學目標的要求,把包含不同媒體信息的各種教學內容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可按學生的知識基礎與水平把化學的預備知識及開闊視野所需要的擴展知識組成有機的整體,因材施教.因此,同樣要按照課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整合到實際任務中進行學習.這些任務可以是其他學科的知識,也可以是社會性的問題.教師在任務設計時要靈活創新,對於相同的知識點,在完成所要求的學科目標的前提下,要根據不同的學科環境、教師特長和社會背景等,創設不同的情景任務進行教學,不能拘泥於教材或參考書所提供的材料.首先,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決定用什麼形式來呈現什麼教學內容,並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學生接受了學習任務以後,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或自己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協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並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最後,師生一起進行學習評價、反饋.這樣切實地把信息技術與化學進行整合,達到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質量的真正目的.
5.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怎麼寫
1.教學目標;2教學重點、難點;3教具;4教法、學法;5教學過程;6板書設計;7教後記,
在前面也可加上教學內容,學情分析等。重點是2--6。
6. 九年級化學下冊《幾種常見的酸》教學設計之二
教案示例:幾種常見的酸之二教學目標
1.掌握鹽酸、稀硫酸的化學性質及有關的化學方程式,了解它們的用途。
2.了解石蕊試液,酚酞試液等酸鹼指示劑在酸、鹼溶液里的顏色。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
3.理解復分解反應重點和難點1.重點
(1)鹽酸、稀硫酸的化學性質。
(2)指示劑在酸、鹼溶液里的顏色變化。
(3)復分解反應。2.難點
書寫有關酸的化學性質的化學方程式。教學方法
第一課時以實驗、講解為主,配合一定的練習。第二課時以學生的閱讀、自學為主,由學生發現、歸納並總結出其他酸的化學性質。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我們已經知道不同的酸在水溶液中電離出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這在它們的化學性質上能否也表現出相同之處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先來學習幾種常見的、重要的酸。
【板書】 一、鹽酸(HCl)
【實驗】 觀察濃鹽酸注意觀察打開盛放濃鹽酸的瓶塞時的現象(為增加實驗效果可在瓶口輕輕呵氣)。注意聞氣味時的操作。
【閱讀】 課本。並回答下列問題:
【板書】 1.鹽酸的物理性質
無色、有刺激性氣味、有酸味的無色液體。濃鹽酸具有揮發性。
【板書】 2.鹽酸的化學性質
(1)鹽酸跟紫色石蕊、酚酞等物質的反應
[學生實驗] 鹽酸與指示劑反應,注意滴管的使用。
【板書】 紫色石蕊溶液遇鹽酸變紅色,無色酚酞遇鹽酸不變色。
【板書】 (2)鹽酸跟金屬的反應
【板書】 Zn+2HCl=ZnCl2+H2↑(現象為:有氣體生成,固體逐漸減小至消失或金屬溶於酸)
【投影】 練習:寫出鎂、鋁、鐵與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板書】 (3)鹽酸跟金屬氧化物的反應
7. 初中化學新課程有效教學設計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新課標全國卷必考的范圍是:化學必修1,必修2,化學反應原理(選修書目,但是必考)選考的模式:三道選考的大題,分別從:實驗化學,物質的結構與性質,有機化學基礎中的知識中各出一題。考生根據自己選修的書目選擇一題來回答,多答的按題號較前的計分所以要學的書是:化學必修1,必修2,化學反應原理,實驗化學/物質的結構與性質/有機化學基礎,共4本書但有一點要注意:全國卷有時會在必考題中出現有機化學的知識,所以大多數學校會把有機化學基礎作為必選書目來教學,所以多數情況是:化學必修1,必修2,化學反應原理,有機化學基礎這4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