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奇跡
❶ 什麼是奇跡,是不是永遠對未來滿懷希望,就算身處絕望,是不是一心向善就會有幸福,就算被人設計陷害,
禪院網路
奇跡
認為不可能發生的事發生了,就是奇跡。比如各種神通、絕症痊癒、男性變女性、女性變男性、返老還童、點石成金、穿越蟲洞等等。最美好的願望實現了,也是奇跡。
宇宙中一切現象的變化發生都是程序使然,只要觸動程序,程序會自動運行,人所極力期望的事就會發生,就像男女性事,只要觸動程序,高潮自然會到來,就像女性哺乳,只要生下孩子,乳房就會自動產奶。
我們期望奇跡的發生,可現實中,奇跡發生的概率很低,我們所嚮往的事物沒有出現,我們所盼望的現象沒有發生,原因不在於沒有奇跡,而在於我們的功夫不夠。「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功夫不深,做功不到位,奇跡是不會發生的。
心誠則靈,至信劈金,所有的奇跡,都是人誠心感動天地神靈而神靈協助的結果,人的所為若感動不了天地神靈和人,奇跡是不會出現的。
奇跡是在積累了足夠的功德功夫到家後才發生的,沒有量變的積累奇跡是不會發生的。
奇跡會常常發生,但我們不能祈禱奇跡的出現,雞孵蛋,需要21天,21天小雞破殼而出就是奇跡,如果我們希望幾天後就孵化出小雞,那就破壞了程序的運行,就是逆道而行了。
人體的運行是一個程序,這個程序中設置了8個奇跡程序,即:自燃、獲救、放毒、施丹、神通、發瘋、著魔、極樂,當具備條件時,這8個程序自動開啟運行。
目錄
沒有量變的積累奇跡是不會發生的
奇跡是人誠心感動天地神靈而神靈協助的結果
不要祈禱奇跡的發生
人體的八大奇跡程序
專注與堅持可獲奇跡
沒有量變的積累奇跡是不會發生的
奇跡是在積累了足夠的功德功夫到家後才發生的,沒有量變的積累奇跡是不會發生的,一個沒有功德的人得了病就想燒柱香念句咒好起來無異於緣木求魚,一個沒償還完累世債務積累足夠天國財寶且意識尚未具備天國生命品質的人想通過做法事超度進入天堂那簡直是痴心妄想,即使是神、佛、仙也沒有資格和權力把一個不完美的生命帶進天國,何況他人。
大腦不清道理不明只是迷信盲從者,沒有幾個人的人生不是悲劇,沒有幾個人最終不上當受騙而抱憾終生。
自基督耶穌之後,凡以顯示特異或引誘人獲得特異奇跡者都不是來自神門,凡「顯異惑眾」者都不是來自佛門,凡「好徑」企求法術者都不是來自仙門,凡不通過自己勤勞創造而不勞而獲者都不是來自人門。
禪院草當謹守上帝之道,按照科學發展觀修行修煉,在點滴上下功夫,在心靈花園的建設上下功夫,在思維的提升和意識的轉換上下功夫,在償還債務積累功德上下功夫,如此,日積月累,隨著量的積累人生和生命的變化會逐漸顯露,等到量變達到飽和之臨界點時,小雞破殼而出,蟲子破繭而出幻化成蝴蝶翩翩飛翔的質變奇跡會發生。
奇跡是人誠心感動天地神靈而神靈協助的結果
愚公移山的信念和精神感動了神,所以神幫助愚公搬走了家門前的兩座大山。心誠則靈,至信劈金,所有的奇跡,都是人誠心感動天地神靈而神靈協助的結果,人的所為若感動不了天地神靈和人,奇跡是不會出現的。
誠心感動天地神靈人。感動天地神靈的,都是老實人,也只有誠心的老實人才能感動天地神靈人,我這里有一個故事,故事是清代學士紀曉嵐記述的,故事名叫《割肉點燈瞎母復明》,故事梗概如下。
獻縣近年發生了兩件事情:一件是韓守立的妻子俞氏,侍奉夫家祖母達到了「至孝」程度。乾隆庚辰年,夫家的祖母雙目失明了,千方百計地請醫問葯,祈禱神靈,都沒見效。有個陰險狡詐的人見俞氏至孝,就欺騙她說,如果割下自己的肉作燈點燃,在燈下虔誠地祈禱神靈,就能迅速恢復光明。俞氏不知這是惡毒的騙詐,竟割肉燃燈,虔誠祈禱。十多天後,祖母的雙目居然神奇地恢復了光明。如此受人欺騙也可謂太愚昧了,但正是這一愚昧才使俞氏無比虔誠,正是俞氏的這一片真誠之心才感動了神靈,使老人恢復視力。這件看上去似乎無理的事情,實際上內中卻包含著至理。
感動天地神靈,需要虔誠之至。感動人,也需要一顆誠實不欺的心。前不久新聞上說有一個日本普通女子被封為「國寶級匠人」,這是她二十年如一日把清潔工作做到一流而感動了人而應得的獎賞。
每一個人,總得做點什麼來感動天地神靈人。感動不了天地神靈,我們的身上就出現不了奇跡,感動不了人,我們就受不到人的尊敬。
不要祈禱奇跡的發生
理解所有人的心,只要是人,都或多或少地希望有奇跡發生,在我們處於困境中時,我們希望有奇跡發生讓我們擺脫困境,當我們痛苦異常,千頭萬緒攪擾得要死要活時,我們希望有奇跡發生以便迅速擺脫苦惱。我們真的希望天上能掉下餡餅,希望能有特異本領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我們希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一夜之間讓眾人仰慕,這樣的心理和希望是正常的,但是,作為修道者,我們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走向完美,走向超凡,走向理想彼岸。
即使我們百分之百地堅信上帝,上帝也不會讓我們有求必應,不可能讓我們的希望馬上成為現實,該吃的苦還得吃,該受的罪還得受,該走的路還得走,該做的事還得做,因為我們在程序中,我們還沒有逃越程序,還沒有逃越天地的疆域。
我們要堅信「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只要不斷地加溫,水自然有沸騰的一天,只要堅持不懈,最終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
❷ 請你為 中國驕傲 創造中國奇跡設計一個主題
中國驕傲 創造中國奇跡設計一個主題:中國夢想
❸ 為什麼說包豪斯是現代設計史上的一個奇跡
現代主義建築是指二十世紀中葉,在西方建築界居主導地位的一種建築思想。這種建築的代表人物主張:建築師要擺脫傳統建築形式的束縛,大膽創造適應於工業化社會的條件和要求的嶄新建築。因此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和激進主義的色彩,又稱為現代派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產生於十九世紀後期,成熟於二十世紀20年代,在50-60年代風行全世界。從60年代起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已經過時,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基本原則仍然正確,但需修正補充。70年代以來,有的文獻在提到現代主義建築時,還冠以「20年代」或「正統」字樣。
1919年3月,原撒克遜大公美術學院和國家工藝美術學院合並,成立了「國立建築工藝學校」,36歲的德國建築師格羅皮烏斯被任命為校長。他說,必須有一種嶄新的設計觀念來影響德國的建築界,否則任何一個建築師都無法實現他心中的理想,他只有模仿那些已經司空見慣的古舊的東西。
1925年,格羅皮烏斯在德國魏瑪設立的「公立包豪斯學校」遷往德紹,4月1日在德國德紹正式開學。包豪斯是德語Bauhaus的譯音,由德語Hausbau(房屋建築)一詞倒置而成。以包豪斯為基地,20世紀20年代形成了現代建築中的一個重要派別──現代主義建築,主張適應現代大工業生產和生活需要,以講求建築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為特徵的學派。包豪斯一詞又指這個學派。
這之前的歐洲,建築結構與造型復雜而華麗,尖塔、廊柱、窗洞、拱頂,無論是哥特式的式樣還是維多利亞的風格,強調藝術感染力的理念使其深刻體現著宗教神話對世俗生活的影響,這樣的建築是無法適應工業化大批量生產的。格羅皮烏斯針對此提出了他嶄新的設計要求:既是藝術的又是科學的,既是設計的又是實用的,同時還能夠在工廠的流水線上大批量生產製造。
1931年落成的紐約帝國大廈僅用四方的金屬框架結構便支撐起一座102層的摩天大樓,它的出現既得益於建築設計觀念掙脫了古典裝飾的羈絆,又得益於新的建築材料被科學地運用。1958年,紐約西格拉姆大廈落成,它是包豪斯那位帶領學生流亡的校長米斯設計的,米斯發揚了包豪斯的精神,讓簡單的四方形成為立體後拔地而起,直向雲端。從此,現代城市出現了高樓林立的景象,這種景象接著又成為了一座城市國際化的標志。
20年代中期,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羅等人設計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風格的建築。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格羅皮烏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薩伏伊別墅、巴黎瑞士學生宿舍和他的日內瓦國際聯盟大廈設計方案、密斯?范德羅的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等。在這三位建築師的影響下,在20年代後期,歐洲-些年輕的建築師,如芬蘭建築師阿爾托也設計出一些優秀的新型建築。
與學院派建築師不同,格羅皮烏斯等人對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當關心,有的人還對此作了科學研究。
1927年,在密斯·范德羅主持下,在德國斯圖加特市舉辦了住宅展覽會,對於住宅建築研究工作和新建築風格的形成都產生很大影響。1928年,來自12個國家的42名革新派建築師代表在瑞士集會,成立國際現代建築協會,「現代主義建築」一名也四處傳播。
對這些建築觀點,有人稱為「功能主義」,有人稱為「理性主義」,不過更多的人則稱為「現代主義」。
在20世紀20-30年代,持有現代主義建築思想的建築師設計出來的建築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徵,如平屋頂,不對稱的布局,光潔的白牆面,簡單的檐部處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裝飾線腳等等。這樣的建築形象一時間在許多國家出現,於是有人給它起了一個名稱叫「國際式」建築,當然,這樣的稱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先是在實用為主的建築類型如工廠廠房、中小學校校舍、醫院建築、圖書館建築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築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紀念性和國家性的建築中也得到實現,如聯合國總部大廈和巴西議會大廈。現代主義思潮到了二十世紀中葉,在世界建築潮流中占據主導地位。
❹ 文明奇跡對現代設計的影響
在今天的世界上,象中華文化這樣一脈相承的,也只有中華文化。所謂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也只有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歷史一脈相承,不曾中斷。也正是因為積於這一點,中國人對傳統文化情有獨鍾。
我們談中國傳統文化,大體離不開易學文化,離不開儒、道、釋文化,即儒學、道學和佛學。佛學之所以被稱為「釋」,是因為它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印度佛學,而是被漢化了的佛學,即經過中國千百年流傳、演化,被中華文化重新詮釋過的佛學。歐洲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宗教文化占支配地位的文化,所以在西方的歷史上,宗教爭端,又常常是戰爭的誘因。在東方,或者說主要是在中國,各種文化互相融通,數千年相安無事,這本身就說明中華文化的巨大兼容性,也正是因為這種兼容性,才使中華文化達到今天的博大精深。
中國傳統文化離不開易經和儒道釋這個主幹,是因為它們各自擔負著自己的使命,相互交叉作用,共同維持著這個社會的平衡和穩定。台灣學者南懷謹對儒、道、釋三家,有一種比喻,他說:「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有飯吃——沒有精神糧食;佛家是百貨店,像大都市的百貨公司,各式各樣的日用品俱備,隨時可以去逛逛,有錢就選購一些回來,沒有錢則觀光一番,無人阻攔,但裡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東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則是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南先生在這里沒有談到易經,如果把儒家比喻成糧食店;把佛家比喻成百貨店;把道家比喻成中葯店,那麼,易經就是超級市場。它幾乎成了中華文化的集散地,中華文化的任何一個支脈,都可以從它那裡找到根,並且可以藉此證明自己對中華文化的發揚光大。我們姑且不論此種比喻是否恰如其分,至少說明易學文化與儒、道、釋文化各司其職,共同維護著中國這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民族繁榮、歷史厚重的社會。
中國傳統文化對於中國社會發展,影響是巨大而又深刻的。用之於政治,可以治國安邦,譬如中國歷史上的盛世,都是內用黃(帝)老(子),外施儒術的結果;用之於經濟,可以富國強兵,譬如管仲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就是陰陽文化和道家哲學的實踐結果;用之於軍事,可以百戰百勝,譬如中國的軍事家,從孫子到諸葛亮,都是陰陽學家;用之於個人,可以修身養性,譬如老莊的「無為」哲學,貫穿於中華文化始終,使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士大夫,或者知識分子中的大多數,實踐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信條;用之於社會,可以安居樂業,譬如儒家的天命論,一向被統治者奉為正統,道家的無為觀,一向被統治者視為至寶,就是因為它們一貫提倡知足常樂,使人人在社會上自安,從而帶來整個社會的安定;用之於科學,可以見微知著,譬如許多科學家的發現與發明,都曾經受到易經文化的影響,西方人萊布尼茨的二進位制的發明,美籍華人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弱相互作用宇稱不守恆定律」的發現等等,都有《易經》的影響;用之於藝術,可以美輪美奐,譬如中國水墨山水繪畫的寫意和抒情,中國書法藝術的出神入化,都曾經和正在陶醉著無數的世界名人;用之於設計,可以精美絕倫,譬如中國古代的渾天儀、司南等等,都曾經使世界歷史為之傾倒……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偉大和妙用,用它來解釋宏觀世界,可以知道,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用它來闡述微觀世界,可以明白,一尺之捶,日截其半,萬世不竭。
中華文化對於世界的影響,也同樣是巨大的。我們先來看西方的哲學,黑格爾是19世紀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這位大哲學家在他的自傳中就承認,他所創造的「正反合辨證邏輯定律」,正是得自中國《易經》的啟發。並且在《哲學史講演錄》上,贊嘆《易經》說:「《易經》包含著中國人的智慧。」據說,這位西方哲學家後來曾經感嘆地說,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完全學透中國的《易經》!列寧曾經指出:「要繼承黑格爾和馬克思的事業,就應當辯證地研究人類思想、科學和技術的歷史。」(見列寧《哲學筆記》)。列寧在這里不僅是對哲學家黑格爾的尊重,也說明了傳統文化對於現代科技的重要作用。
不僅僅是哲學,在自然科學領域里,中華文化也仍然具有無窮的魅力。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曾以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飲譽全球。他對中華文化不僅僅是情有獨鍾,而是如醉如痴,他在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王國里,已經穿行了很久很久,其貪婪程度,不亞於一頭餓極之牛猛然闖進麥苗青青的田園。李約瑟,這位英國劍橋大學崗維爾和凱厄斯學院院長,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在研究萊布尼茲的二進位制數學與中國《易經》的相互關系後,對《易經》作出了很高的評價,他說:「我們看到他(萊布尼茲)的關於代數語言或數學語言的概念也是受到中國的影響,正如同《易經》的排列系預示二進制一樣。」同時,他對易經卦象用於練丹術極為傾心,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特辟十二消息卦與納甲、《周易參同契》、外丹說與丹術等章節進行論述。李約瑟博士以自己的實踐,對中華文化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是一座富有的金礦。
也不獨自然科學,在藝術與設計領域,我們仍然可以見到中華文化的巨大影響力。我們在前面章節中已經提到過的,在西方藝術設計教育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包豪斯,就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包豪斯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對中國的老莊學說,發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且還把老莊哲學,應用到教學和設計實踐中去。有一個曾經在包豪斯的歷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的人物,他就是瑞士畫家約翰·伊頓(Johannes
Itten)。伊頓是包豪斯最重要的教師,他的主要成就是,設計並推出了包豪斯的初步課程。這個初步課程的首要目的在於,把每個學生內心沉睡著的創造潛能解放出來。約翰·伊頓以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的科學技術相結合,在其教育實踐中,引進了老莊的哲學思想和道教的氣功修煉。伊頓給學生講中國的老莊哲學思想,經常引用《老子》「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類的話。要求學生在做專業訓練之前,先要磨練自己的身體和意志,輔助手段是軀體拉伸、呼吸控制、沉思冥想。伊頓要求學生學習畫中國山水畫,讓學生畫山、畫水、畫樹,要求學生用老莊的哲學思想觀察與詮釋世界。上人體繪畫課時,伊頓也大膽引進老莊的哲學思想,他不要求解剖學意義上的准確無誤,而要求學生獨出心裁地發掘與詮釋模特擺出來的各種姿勢。伊頓還經常引用老子「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觀點,幫助學生掌握建築空間理論。伊頓十分注重發揮學生的個性,把學生分為傾向精神表現者、傾向理性結構者、傾向真實再現者三種類型,分別加以不同的指導。這明顯源於孔子的「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的思想。
皇皇5000餘年中華文化,不斷發展,不斷豐富,但卻從未中斷,這一點是世界上任何文化都無法比肩的。曾經盛極一時的古埃及文化,在經歷過古王國、中王國和新王國的輝煌之後,終於在公元前11世紀沉寂在尼羅河腹地的沙漠深處;曾經建立過法治社會的兩河文化,在經歷過漢謨拉比法典殊榮之後,踉踉蹌蹌走過四個王朝,雖然有過新巴比倫王朝的中興,但最終還是在公元前5世紀的自相殘殺中,落日於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之間;曾經為地中海點燃文明之火的古希臘文化,在經歷過克里特—邁錫尼文化的輝煌、希臘城邦的繁榮、亞歷山大帝國的東西方交流之後,終於在公元前2世紀的三次馬其頓戰爭之後,折戟沉沙在愛琴海中;建立在古希臘文化基礎之上,把古希臘文化發揚光大的古羅馬文化,在輝煌了上千年,完成了地中海文明的傳承任務後,也在蠻族的劫掠下,於公元5世紀退出了歷史舞台,雖然有東羅馬帝國的延宕,但那已經是融合了東方文化的拜占廷帝國了。
上面的例證足以說明,在世界上,那些曾經在不同歷史時期輝煌一時的文化,曾經為世界文明貢獻過全部遺傳的文化,都不曾象中華文化這樣一脈相承,前後5000餘年保持著絲絲入扣的傳承關系。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之下,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中華民族的子孫,都以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為己任,為榮耀。這種歷史使命感,歷史榮耀感,不僅為占絕對多數的漢民族所獨有,而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所共有。我們姑且不論上古時代先民部族經過怎樣數萬年,乃至數十萬年的融合,單就各兄弟民族共同承認自己是炎黃子孫這一點,就足以證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黃帝發明衣服、舟、車,炎帝又被稱為神農氏,「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太昊氏又被稱為伏羲氏,發明網罟,又作八卦,八卦是比結繩為進步的記事方法。據說蚩尤「以金為兵器」,是金屬冶煉的最早發明者……所有這些太古時期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成果,都有我們各兄弟民族的不同貢獻。
在中國,曾經有過許多少數民族或者局部,或者全部占統治地位的歷史,但他們從來不曾否認自己是中華民族的傳人。北魏時期,是鮮卑人統治中國北方的時代,但鮮卑人對自己的祖先卻有最明確的解釋,《魏書·序紀》開篇寫道:
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後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契而已。世事遠近,人相傳授,如史官之紀錄焉。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謂後為跋,故以為氏。其裔始均,入仕堯世,逐女魃於弱水之北,民賴其勤,帝舜嘉之,命為田祖。爰歷三代,以及秦漢,獯鬻、獫狁、山戎、匈奴之屬,累代殘暴,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載籍無聞焉。積六十七世,至成皇帝諱毛立,聰明武略,遠近所推,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
由上可知,鮮卑人把自己的祖先直追到黃帝的兒子昌意門下,說自己是昌意小兒子的後人。據司馬遷考證,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因以為姓;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黃帝有四個妃子,其中西陵之女,名曰嫘祖,是黃帝的正妃。嫘祖生了二個兒子,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居住在江水;其二曰昌意,居住在若水。若水在蜀地,黃帝就為昌意娶蜀山氏女,名曰昌仆,後來昌意與昌仆所生的子孫,都以山名封部落號。昌仆生的孩子中,有一個叫高陽的,也就是後來接了黃帝班的顓頊。至於昌意的小兒子是否昌仆所生,是否受封北方,並且統治幽都以北地區,我們不得而知,但鮮卑人以大鮮卑山為自己的部族名號,倒是真實的。鮮卑人以慕容氏、拓拔氏為最著名,北魏就是拓拔氏建立的政權。由鮮卑人自己修著的歷史,我們知道。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外夷,而是中華民族始祖之一黃帝的嫡出。
在北魏的皇帝中,有一位很有名氣的皇帝,即歷史上一再被後人提到的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或者元宏。孝文帝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在他統治北魏的時期,不但強調民族融合,而且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頂禮膜拜,《魏書·高祖紀》上說他「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受,探其精奧。史傳百家,無不該涉。善談《庄》、《老》,尤精釋義」。不僅好漢學,這位孝文帝還在北魏大力推廣漢化,把首都也從今天的大同遷到了洛陽,後來索性自己帶頭,把拓拔氏也改成了漢化的元姓。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占據過統治地位的,還有一個少數民族——蒙古族。蒙古族的成吉思汗,橫掃歐亞大陸,雖然他和他的子孫們,沒有把自己的上祖追溯到炎黃,但最終也只能把自己的根植於中華文化之下。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最終統一了中國本土,成為一代很有些氣度的皇帝。《元史·世祖傳》說他「度量弘廣,知人善任使,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立經陳紀,所以為一代之制者,規模宏遠矣。」一個「信用儒術」;一個「以夏變夷」,就說明蒙古族統治者被中華文化所征服。元朝雖然把佛教奉為國教,但卻不廢儒學和道學。《元史·釋老傳》說:「釋、老之教,行乎中國也千數百年,而其盛衰每系乎時君之好惡。是故佛於晉、宋、梁、陳,黃、老於漢、魏、唐、宋,而其效可睹矣。元興,崇尚釋氏,而帝師之盛,尤不可與古昔同語。維道家方士之流,假禱祠之說,乘時以起,曾不及其什一焉。宋舊史嘗志老、釋,厥有旨哉。乃本其意,作《釋老傳》。」《元史·儒學傳》也說:「元興百年,上自朝廷內外名宦之臣,下及山林布衣之士,以通經能文顯著當世者,彬彬焉眾矣。」可見這個在中國歷史上維持不足百年的統治集團,也是十分看重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的分量。
帶著一股朝氣入主中國的滿洲人,對中華文化更是完全接受。應該說,清朝的皇帝,大多數都是很能乾的。自從進關,坐上了北京的金鑾殿,他們為了打破「胡人統治中原不過百年」的所謂「神話」,戰戰慄慄,日謹一日,虛心好學,對中華文化虔誠至極。因為有入關後第一位皇帝順治「漸習漢俗,於淳樸舊制,日有更張」,所以,滿族統治者的後人,也都一代又一代地成了漢學名家。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康熙,就是一個對中華文化有著很深造詣的皇帝,《清史稿·聖祖本紀》說他「聖學高深,崇儒重道。幾暇格物,豁貫天人,尤為古今所未覯。而久道化成,風移俗易,天下和樂,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後世想望流連,至於今不能已。」
一個「聖學高深,崇儒重道」,就說明了康熙對中華文化造詣之深。
為「康乾盛世」承上啟下的雍正,更是強化「滿漢一體」,他在親自審理「呂留良文字獄」一案時,就曾經與「呂留良案」牽扯的主要人物曾靜,進行過一場面對面的辯論。他駁斥曾靜「滿洲人入主中原,是外夷侵略中國」之說,說滿洲人是中華民族的一員,自己就是繼承中華大一統文化的中國皇帝,而不是建州大營的滿洲部落首領。
把「康乾盛世」推上顛峰,也送上末路的乾隆,更是一個對中華文化痴迷如顛的皇帝。乾隆不僅是一位政治家,而且還是一位文學家和藝術家,他通詩文,精鑒別,諸練畫史,游戲筆墨,兼擅山水花草、蘭竹梅石,他對明代畫家沈士充的《仿宋元十四家筆意》手卷之鍾愛,就說明乾隆對中華文化與藝術的如醉如痴。沈士充是活躍於明萬曆至崇禎年間的著名畫家,是明朝畫壇上「雲間派」的代表,他的山水、人物、花鳥,筆墨疏秀,丘壑茜蔥,皴染淹潤,都是雲間派的正傳,名噪於當時。沈士充是明代臨摹古畫的奇才高手,他所仿宋元名家佳作,不獨皮毛面目,而有神有韻,風華秀潤,惟妙惟肖,神采奕奕,撲人眉睫。特別集14家於一卷,又有明代董其昌等13位書畫界名人點評,《仿宋元十四家筆意》是一幅自五代十國,至宋、元、明700餘年中國繪畫的歷史圖卷,嗜畫如命的乾隆為之傾倒,題詩15段,鈐印32方。我們下面僅舉兩例,以說明乾隆對中華文化的造詣。
乾隆在沈士充所仿北宋著名畫家郭熙的《關山行旅圖》上題詩:「架空棧道縈紆,問路行人迤邐:試思孰非此哉,太白言之盡矣。右仿郭熙關山行旅。鈐御印兩方:幾暇怡情、得佳趣。」
郭熙不僅是著名畫家,而且是著名的山水畫理論家,長期擔任北宋中央畫院院長職務,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繪畫教育家,由其子郭思記錄整理的《林泉高致集》,是中國美術史重要文獻,對後代山水畫的創作具有指導意義,而且受到西方藝術界的高度重視,西方人對中國山水畫的興趣,多半源於郭熙的理論著作。前面提到德國包豪斯教授學生學習中國北宋山水畫,即是一例。沈士充所仿《關山行旅圖》,高山雄起,回溪斷崖,岩岫巉絕,長松虯枝,驛道艱險,一隊行旅,跨越溪澗長橋,沿兩山間峽谷,匆匆趕路。透過峽谷,隱約間顯現出一關城,旗桿高立,雄旗飄揚,一派生機景象。
乾隆在沈士充所仿南宋著名畫家趙孟頫《青山紅樹圖》上題詩:「展卷古香撲鼻,了知手筆不凡;精神全是天水,秋色只在雲岩;紅葉綠葉錯出,遠靄近靄相銜;弗者遊人策杖,恐妨濕卻衣衫。右仿趙孟頫青山紅樹,鈐御印二方:幾暇怡情、得佳趣。」
趙孟頫是趙匡胤第11世孫,生於南宋理宗寶佑二年(1254年),卒於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他博學多才,詩詞、書法、繪畫、音樂造詣均深,特別是書畫方面成績最為突出。他的繪畫理論和實踐對明、清兩代都有極大的影響。沈士充所仿《青山紅樹圖》,近景湖岸樹木,遠景彼岸沙渚群山,用披麻皴或荷葉皴,山頭用青綠皴染,樹木、水草、沙渚則精描細點,後又以青、赭、紅、綠等多色調加以渲染,整個畫面結構頗富節奏感,虛實相生,筆法瀟灑清逸,設色明麗濃郁,風格古雅俊秀,近景、中景和遠景,布局合理,意境清曠深遠,表現出文人畫秀逸的筆墨風韻。
上面我們舉證了在中國歷史上占統治地位的少數民族政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所採取的態度,藉此說明中華文化的一脈相承,同時也說明,中華文化千百年的發展和演化,完全是中華民族各兄弟民族共同傳承的結果。它是在各民族不斷融合之中得到發展;同時也在發展中使各民族文化不斷得到融合。發展,融合;融合,發展,共同傳承,共同創造,這是中華文化得以生生不息、繁榮昌盛的根本所在。
02·中華文化與現代設計
中國古代有兩部被世界稱道的書,反映了中華文化對設計的影響。一部是先秦時期的《考工記》,另一部是被國外研究者譽為中國17世紀工藝網路全書的《天工開物》。
《考工記》的作者及成書年代不詳,一般認為是春秋戰國時期,經齊國人之手完成的。《天工開物》是我國明代大科學家宋應星(1587—1663年)的代表作,初版於崇禎十年(1637年)。這兩部書都是對世界產生過,並且繼續產生著影響的中國古代科技文獻,也是中華文化與科學設計思想結合的典範之作。《考工記》和《天工開物》對後世的影響,足以讓我們瞠目。大約還在唐代,《周禮》便傳到了日本;19世紀50年代,《周禮》又被譯成了法文,《考工記》亦隨之傳到了日本和西方。現在它已受到了更多外國學者的注意和重視。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989年止,《天工開物》一書在全世界共發行了16個版本,印刷了38次之多。
下面我們結合這兩部書,繼續討論中華文化對現代設計的影響。
《考工記》一向被稱為「先秦百工技藝之書」,我們今天所見到的《考工記》,是作為《周禮》的一個部分——《周禮·冬官考工記》出現的。《周禮》一書原有六官之紀,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冠」、「冬官司空」。但「冬官司空」早佚。據說西漢時期,河間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喜歡收集先秦經典,為購求此篇,曾費千金而不得,不得已而以《考工記》補之。此書原無名稱,《考工記》之名亦是漢代人手筆,後又經劉歆父子之手,才得今本。《考工記》之被列入中國古代「三禮」之一的《周禮》,就足以說明中國古人已經注意到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相互交融。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社會大變革的重要歷史時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科學技術,在這個時代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在手工業中,一方面是原有的操作工藝更為純熟;另一方面又產生了許多新的工藝。分工也更加精細,《考工記》就有「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等等記載,表明在每一專業之中,還細化出不同的工種。這時,春秋以前的「工商食官」格局已經打破,除了官府手工業外,又出現了許多私營的個體手工業。由於社會大變革的深化,文化教育、科學技術開始普及於民間,於是「孔墨之弟子徒屬,充滿天下」,學術思想空前活躍,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許多士大夫都比較重視實踐,關心社會的進步和生產技術的發展,魯班、墨翟、李冰等一些傑出的學者、技術發明家便應運而生。他們把中華文化與科學技術緊密結合起來,通過科學設計,使許多工藝技術得以改進和提高,從而使社會生產力獲得巨大發展。
《考工記》就是反映當時工藝技術和設計水平發展的技術規范著作,涉及運輸和生產工具、兵器、容器、樂器、玉器、皮革、染色、建築等專業,每一專業又有更細的分工。譬如,「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設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摶埴之工二」。攻木之工涉及與木工製作有關的工藝技術,包括輪、輿、弓、廬、匠、車、梓等7個工種;攻金之工涉及與金屬製作有關的工藝技術,包括築、冶、鳧、栗、段、桃等6個工種;攻皮之工涉及與皮革製作有關的工藝技術,包括函、鮑、韗、韋、裘等5個工種;設色之工涉及與紡織印染有關的工藝技術,包括畫、繢、鍾、筐、覩等5個工種;刮摩之工涉及與精細加工有關的工藝技術,包括玉、楖、雕、矢、磬等5個工種;搏埴之工涉及與陶瓷製作有關的工藝技術,包括陶、瓬等2個工種。
《考工記》不但對上述6個專業30個工種,進行了嚴格的分工,而且對每一個專業和工種的設計規范和製作工藝,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和解釋,並在記述各種經驗技術知識的同時,力圖闡明其中的科學道理。
從《考工記》上可以看出,在專業和工藝技術分工上,中國的設計發展,是受著中華文化極大影響的,譬如《考工記》開篇就說:「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審曲面埶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通四方之珍異以資之,謂之商旅;飭力以長地財,謂之農夫;治絲麻以成之,謂之婦功。」
上述的社會分工思想,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在專業分工、工種細化中的反映。不僅如此,許多技術規范,還直接反映了周王朝的一些典章制度。如我們前面提到的「玉人之事」條說:「鎮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謂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謂之信圭,候守之;命圭七寸,謂之躬圭,伯守之。」這是傳統文化對設計及工藝規范直接影響的明證。又如「車有六等之數」條說:「兵車之輪六尺有六寸,田車之輪六尺有三寸,乘車之輪六尺有六寸」。這是對車輪尺寸的一種標准化管理。若依當時齊國的尺(每尺約合19.7厘米)推算,此兵車、乘車之輪徑應為1.30米;而經測量,河南輝縣琉璃閣戰國墓出土的16號車輪徑正好為1.30米。這顯然是一種標准化設計思想的體現,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再強調大一統和「無規矩不成方圓」思想的自然表現。
傳統文化對現代設計的影響,我們在《考工記》的「匠人營國」條中,看得更清楚。書曰:「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夏後氏世室,堂修二七,廣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階。四旁兩夾●,白盛。門堂三之二,室三之一。殷人重屋,堂修七尋,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幾,堂上度以筵,宮中度以尋,野度以步,塗度以軌。廟門容大扃七個,闈門容小扃參個,路門不容乘車之五個,應門二徹參個。內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國以為九分,九卿治之。王宮門阿之制五雉,宮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經塗九軌,環塗七軌,野塗五軌。門阿之制,以為都城之制;宮隅之制,以為諸侯之城制;環塗以為諸侯經塗;野塗以為都經塗。」
春秋戰國之時,各諸侯國紛紛建都造城,規模十分宏大,從發掘的古代都城遺址看,都城已經有明確的分區規劃設計,宮殿區、作坊區等,都十分明顯。面對當時的城市化高潮,《考工記》對都城的形制、城門的數量、道路的設計,宮殿的布局,以及城市等級、建築設計標准等等,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使當時的大規模城市建設活動有所遵循。這是中國最早,也是最具影響力的城市規劃設計規范,自周王朝以後,一直到明清的北京紫禁城,幾乎都沿用著這個《周禮》上的都市規劃指導思想。雖然隨著社會發展,城市功能不斷復雜化,城市的規劃設計也發生很大變化,但中國的都市規劃設計思想,在封建社會里幾乎是一脈相承,即受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直到今天,這種影響也還深刻地存在著,譬如我們對城市等級、城市規模、城市基礎設施配置等等,自覺不自覺的就套用行政級別,首都為第一等,直轄市為第二等,省轄市為第三等,以此類推,降冪排列,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等級思想在設計上的體現。到了漢代,《考工記》被列入《周禮》之中,更成了封建社會必須遵循的儀禮規范,不但城市建制,連同人們使用的器物,也都按照等級地位,有了明確的規范約束。所謂「非禮勿動,非禮勿施」,就已經把傳統文化灌輸到一切設計當中了。
到宋應星編著《天工開物》的時候,人類社會已經進入17世紀,西方資本主義開始了世界性的擴張活動,這時的中國封建社會也已經進入了明王朝的末期。明代是我國古代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比較發達的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明代中期以後,部分地區的不少行業中,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農業中,耕地面積擴大,作物品種得到改良和增加,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和總產量都有了明顯提高,一些地區出現了專業化經營。明代手工業種類較多,且已具備了一定規模,尤其是與國計民生關系較為密切的冶金、陶瓷、紡織等行業最為發達。明代商業和交通亦較發達,一些巨商往往致富於數千里之外。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都有力地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明代後葉是科技思想大放光芒的時期,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記》等長篇巨著,都在這時誕生。明代科學著作大都具有承前啟後、集歷代之大成的特點:它們既總結和繼承了前人的優秀成果,又在研究方法和學術思想上有所創新。《天工開物》就是這樣一部集中國傳統文
❺ 為什麼說包豪斯是現在設計史上的奇跡
因為包豪斯確立了構成的設計基礎地位。
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設計學院,成立於1919年,在德國魏專瑪市,創始人是建築家格羅比烏斯。包屬豪斯是現代設計教育的發源地,也是歐洲現代主義的核心發源地,由此影響下的國際主義風格幾十年來影響了全世界。
❻ 明長城被稱為世界建築奇跡,究竟是怎樣的一種設計讓世界驚嘆
它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可與埃及金字塔齊名,是人間的奇跡.在遙遠的二千多年以前,勞動人民以血肉之軀修築了萬里長城,談何容易.長城是中華民族聰明才智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長城位於中國的北部,它東起遼寧虎山,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橫貫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 、甘肅9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8851.8公里,約17703.6里,在世上有「萬里長城」之譽.它東西南北交錯,綿延起伏於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條巨龍,翻越巍巍群山,穿過茫茫草原,跨過浩瀚的沙漠,奔向蒼茫的大海。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現在我國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台的遺跡.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的長城就達3萬多里。
❼ 鄭州銘成奇跡企業形象設計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銘成奇跡(MiracleVision)是一家提供「企業形象設計」的專業公司,2006年成立,公司位於河南鄭州。銘成奇跡旨在為企業提供完整的「形象/品牌」包裝服務,其中涉及:形象包裝、推廣、電腦圖形設計、營銷策略等領域。在基於互聯網媒介的企業形象設計上(如:網站)尤有優勢,銘成奇跡將傳統平面媒介的界定手法(如形象定位、視覺傳播、企業文化等)與互聯網思維結合,為企業搭建符合其形象特色、行業特徵的官方形象類網站。作為企業,除去它實體的商業運作環節,其無形的企業形象及品牌概念是其作為社會單位的合理體現。通過這些,企業可以與受眾、與客戶之間進行互動,進而傳遞良性的、有效的信息。而作為企業形象類公司,要去發掘企業真的體質、真的形象,我們需要把這些信息梳理、優化使其在理念、視覺、行為等任意載體上發揮其功效,去合理的傳遞企業的文化精神。
法定代表人:馬鵬凱
成立時間:2005-03-02
注冊資本:5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10105100034417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鄭州市金水區經一路16號院1號樓3單元43號
❽ 下列提問語的不當之處,請你重新設計:教師想啟發湯姆,讓他懂得什麼叫奇跡。「
伽利略提問語的不當之處,請你重新設計,教師想啟發他們,讓他懂得什麼叫做奇跡。
❾ 設計蘭蔻奇跡香水的設計說明
設計蘭蔻奇跡香水的設計說明,要想要蘭蔻奇跡香水的設計說明,那你必須拿出一些誠意來,我才能給你設計
❿ 「設計者太偉大了,長城不愧為世界奇跡」的作者是誰
以色列總理拉賓1993年10月11日在長城上留言:「設計者太偉大了,長城不愧為世界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