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logo標志
1. 「寧波博物館」logo字體是什麼
朋友,我正好前幾天去了省博物館,這是我剛剛從介紹省博物館的小宣傳冊上排的,看能不能幫助你
2. 深圳市博物館的標志是什麼含義不會很簡單的左邊「S」右邊「Z」代表深圳吧具體點的呢
我個人認為,從單層字面上來看,應該是指「深圳」。
Shenzhen Museum 就是指深圳市博物館。
3. 上海兒童博物館的logo是一個名為什麼的小精靈
上海兒童博物館的形象,名為「骨碌」。他是一個好學的小精靈,他是一個不知疲倦的小版怪物,他又是權一個調皮的小傢伙。
一個圓鼓鼓的大腦袋是他機靈的象徵,一隻碩大明亮的七彩眼睛充滿著對知識的渴求,那雙大大的四指手掌足以觸摸那個充滿驚奇的世界,那對厚實的無趾大足用以穩定他那顆不安份的心,而那長著細脖子細胳膊細腿、挺著圓圓肚子的小小身軀活現出他的天真無邪。 這是一個孩子們一眼就能認出卻又不是他們通常熟悉的卡通形象,孩子們很容易被他那隻會說話的骨碌骨碌的大眼睛所吸引,很快就會產生一種熟悉的認同感。
他在兒童博物館的指示系統、視頻和各種互動裝置中出現,他會穿戴上兒童博物館內不同展覽空間的特有主題標志服裝,和孩子們一起「暢游」。孩子們也可以在兒童博物館的宣傳單和衍生產品上看見他。
上海兒童博物館logo介紹:http://www.shetbwg.com/p-about_bzjd.html
4. 中國地質博物館logo的含義
中國地質博物館創建於1916年,是中國成立最早的國家級地質學博物館,在中外博物館界久負盛名。
中國地質博物館收藏地質標本20餘萬件,涵蓋地學各個領域。其中有蜚聲海內外的巨型山東龍、中華龍鳥等恐龍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謀人、山頂洞人等著名古人類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學價值與觀賞價值於一身的魚類、鳥類、昆蟲等珍貴史前生物化石;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螢石方解石晶簇標本、精美的藍銅礦、辰砂、雄黃、雌黃、白鎢礦、輝銻礦等中國特色礦物標本,以及種類繁多的寶石、玉石等一批國寶級珍品。
5. 蘇州博物館LOGO就什麼意思
由蘇州金螳螂設計,巧妙的將整個系統簡潔、空靈、通透、淡泊的設計寓意於標志上和館體之中,
採用幾何形反應蘇州古城菱頂方城的傳統建築形式,用中文「器」字造型反應容納寶器,按傳統中式建築元素設計。
6. 浙江省博物館的logo設計靈感是什麼
抽象中包含具像,標志由遠到近透視為一點
7. 湖南省博物館的標志是什麼
強良~~
似羊非羊似虎非虎~打鬼吃蛇的神獸。。在辛追夫人的黑地彩繪棺上繪有。。
8. 德國歷史博物館logo用的什麼字體
Helvetica是由米耶丁格和愛德華德?霍夫曼(Eard Hoffmann)在瑞士哈斯鑄造所(Haas』sche Schriftgießerei)所製做。作為排版鉛字製作的。當時人們熟悉的是「國際字體風格」(也稱為「瑞士風格」),比如Josef Muller-Brockmann在1896年推廣Akzidenz Grotesk這類在50多年前製作的無襯線字體,並由德國鑄造所Berthold持續進行市場推廣。因此哈斯希望能設計一套新的無襯線字體能夠與Akzidenz Grotesk在瑞士市場上競爭。最初的名稱是「Neue Haas Grotesk」,意為「哈斯的新無襯線鉛字」,後來哈斯的德國母公司斯滕佩爾(Stempel)在1960年曾考慮將名字改為Helvetia(源自拉丁文的「瑞士」一詞),不過最終改為Helvetica,在拉丁文中意味"瑞士的",以使其更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現在,Helvetica由Linotype公司所擁有,Stempel是它的子公司。
Helvetica被視作現代主義在字體設計界的典型代表。按照現代主義的觀點,字體應該「像一個透明的容器一樣」,使得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專注於文字所表達的內容,而不會關注文字本身所使用的字體。由於這種特點的存在,使得Helvetica適合用於表達各種各樣的信息,並且在平面設計界獲得了廣泛的應用。
9. 故宮博物院標志的含義
一個國家的文化遺產,以保護、收藏和展示文化遺產為主要職責的文物、博物館事業,無疑是這個國家文化事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由於文化遺產、文物、博物館事業鮮明的歷史性、民族性、物證性(身臨其境的感受與對話)的文化特性,以及由此決定的無可比擬、無可替代的文化資源性優勢,在討論經濟與文化的關系,討論產業與文化的關系,討論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關系的時候,如何看待文物、博物館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關系就具有特殊的意義並特別地引人關注了。
(二)
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之關系的角度看,從科學發展、持續發展的角度看,經濟與文化,產業與文化事實上是無法分離的。文化發展固然以經濟為基礎,經濟發展更需要文化支持、文化介入才能不斷開辟新的領域、新的境界。出現在我們眼前的一個明顯的現象是:世界范圍內的經濟雖然總是處於激烈競爭的狀態,但競爭中的趨向卻是同質、同向、一體;而同樣激烈競爭中的文化卻走向多元豐富,各以自己的特色爭奇斗艷。在經濟與文化交互前行、越來越難分難解的態勢下,國力的競爭,經濟的競爭,總會指向甚至歸於文化的競爭。世界性的經濟與文化的競爭與發展,從長遠來說,起決定、持續作用的是文化,因而文化強國才是真正的強國。具有文化資源優勢並能充分地、全方位地發揮此種優勢者肯定會具有經濟文化一體發展的競爭優勢。文化可以推進、帶動經濟的發展,主要通過文化創意,改造、提高和創新經濟質量與實力。如何使趨同的經濟構成中充滿差異鮮明的別具滲透力與影響力的民族文化涵養?如何使枯燥的經濟行為里充盈豐富飽滿的人文活力、人文親和力?產業的文化化與文化的產業化殊途同歸——文化若水,融硬實力、軟實力為一體。文化與經濟的關系如是,具體到文博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關系更如是,因為文物、博物館事業具有自身文化的歷史性、民族性、獨特性優勢,這種優勢是其他文化形態具備不了、替代不了的。
(三)
從人的發展角度看,從人的物質、精神兩個方面不可或缺、不可分離的需求看,從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看,經濟與文化,產業與文化更是不可分離的。經濟與文化,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文博事業與文化產業,共同的核心是文化,是從物質與精神兩個方面的結合與互動提升人們的生存質量,就是追求和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物質文明中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離不開物質文明,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共同的核心是文明,文明即文化之進步,即人的全面發展,即人們能過上並不斷追求更好的生活。文博事業與教育事業、圖書館事業等文化事業一樣,是公益性的公共性的社會保障性的文化教育服務,文化產業是通過經濟方式、市場渠道提供自由自主選擇的文化消費服務,知識傳播、教育教化、文化分享融化在有償消費之中,隱含在以市場為主體為主導的交易流通領域中。物質與精神,公益性文化事業與經營性文化產業,兩個方面共存互補,渾然一體於文化的價值、文化價值的實現,渾然一體於人們的素質、文化修養、審美情趣的提升,渾然一體於人的生存狀態的整體提升,人的全面發展。
(四)
文博事業與經濟的關系是間接的互動關系,異構轉換;文化產業與經濟是直接的關系,遵循的是共同的市場經濟模式與規律,同構聯動。經濟發展、經濟建設高潮必然帶來公益性文化建設高潮,我們正處於這樣的高潮之中;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繁榮直接帶動經營性文化產業的發展,我們正處於這樣的發展之中;文化產業的發展直接改變國家的經濟結構與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結構與經濟發展方式直接影響國家的綜合實力與綜合國力的競爭,我們正在逐漸看清楚這個目標並正在向著這個目標前進。對文化產業來說,由於具有既重視社會效益又必須重視經濟效益的特質要求,由於其與文化事業有著相同的核心價值即文化價值的意義而具有與文化事業直接的也是深層的魚水一樣的相互依存的關系。但是,由於認識上的問題,重視程度上的問題以及其他種種問題,由於起步較晚,由於缺乏經驗,文化產業的現狀與現實的需求相距甚遠。文化產業發展的整體水平不高,活力不強,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和影響不大,適應不了、更滿足不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也缺乏走出去的強大實力,缺乏國際影響力、競爭力。由於對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關系,對文博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關系研究不夠,我們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和快速發展著的現代大國所積累的豐富的文化資源、厚重的文化遺產資源的優勢基本上沒有發揮到文化產業的發展中來。文化產業的發展迫切需要文化事業,需要文物、博物館事業的參與、支撐與提升。
(五)
文博事業在文化產業發展中具有獨特的地位與獨特的優勢。在某種意義上說,經營性文化產業的落後,公益性文化事業也有不小的責任。不只文化產業,所有產業,包括製造業,從企業管理、產品創意、設計製造,到市場營銷,都有充分利用中國文化精神,中國文化元素要素,即強化民族特色文化元素要素的需求。從悠久和豐厚的傳統文化中獲取創造新生活的智慧、力量與靈感,讓文化創意在企業建設和企業結構中發揮重要作用,讓歷史文化的積累為現實的經濟注入活力,為當下的產品增加文化含量,增加附加值,讓文化因素在經濟競爭中大顯身手,應當成為建立經濟與文化、企業與文化關系的新思維。文博事業所特有的文化特徵,民族的、傳統的、不可替代的、悠久歷史積累的文化寶庫,尤其能夠成為文化產業發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歷史的、傳統的文化藝術既可以提升文化生產力,又可以拉動文化消費力,並互動。從創意、理念、概念、印象、標識、形象,到交流、溝通、推廣、營運,再到生存環境、日常生活、流通消費,都是文化藝術,至少是文化藝術因素可以滲透、進入並發揮重要作用的領域。讓文化藝術生活化,讓生活文化藝術化的美好願望,只有在文化產業化和產業文化化「化」到相當的水平才能成為現實。以民族文化對內的根底性、靈魂性,調動和激發國人的需求,擴大國內市場;以民族文化對外的新異性、吸引性、互補性,提升產品競爭力,開拓國外市場。讓中國文化充實世界文化寶庫,最實在最有力最有效的文化走出去,是文化以產業的、以產品的方式走出去,進入當地人們的日常消費活動中,成為當地當時人們的主動消費對象。文化產業落後的原因,主要在於豐富的文化資源,文化資源中的優質資源,即悠久的歷史,輝煌燦爛的文明積累起來的資源優勢,還未轉化成產業優勢,還未轉化成商品優勢、文化產品優勢,更未轉化成文化產業市場優勢。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產品缺乏鮮明的中國文化元素、中國文化印記;中國文化產品沒有深厚的中國文化內涵,缺乏優秀的中國文化特性。相反,胡貼亂插一些弄巧成拙的低俗的落後的文化標簽,不僅將任何消費者拒之門外,更為可怕的是敗壞了國家的民族的文化形象。
(六)
文博事業完全可以為文化產業提供無窮盡的文化創意資源,文化內容資源,文化內涵資源。用文化創意產業,為文化產業創意。歷史的智慧,民族的智慧,國家的智慧,是創造、創新性靈感的源泉,是產生無窮創意的智庫,是任何資金、資產投入無法相比的智力支持與支撐。這樣的優質資源足以涵蓋和轉化為人力優質資源,內容優質資源,原創優質資源,自主知識產權優質資源,產業品牌優質資源,產品精品優質資源。這樣的優質資源足以帶動和重組全新的產業文化鏈和文化產業鏈。5000年文化文明轉化和活躍在現代產業的鏈條中——一方面通過人,通過5000年文化熏陶、影響、塑造的產業文化和文化產業創意者、創造者轉化,從思維、表達到傳播、接受,從內容到形式的全面轉化;另一方面,5000年甚至更長時間積累的文化可以成為創造文化產品的直接題材與間接題材,無盡的歷史,無數的事件、人物,不斷地再現、新編、重評,范圍可以涉及幾乎所有文化產業,舉凡各類文學藝術創作,各種演藝活動,出版發行,廣告,動漫,網路,娛樂,餐飲,旅遊等等。直接資源直接轉化為文化產業、產品;間接資源通過人轉化到產業、產品上,從而形成對文化產業總體水平的影響,形成對所有產業的文化影響。惟如此,才談得上中國氣派,中國品牌,民族特色,民族風格,才談得上國際影響力,國際競爭力。
(七)
文化產業落後,文化產品缺乏競爭力,核心的問題是文化產業、文化產品缺少文化之魂,缺少文化的真材實料。文博事業中蘊藏的最豐厚最重要最有價值的資源是內容資源,是優質的內容資源。這是最獨特最不可代替的資源優勢。這是文博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市場優勢的最主要的部分。做文化產業的人們已經意識到內容為王了。內容為王,王在哪裡?質量第一,質量在哪裡?文化產業,文化在哪裡?產業文化,文化在哪裡?文化創意產業,創意從哪裡來?從事文博事業的不懂文化產業,甚至排斥文化產業;搞文化產業的不了解文博事業的豐富內涵,兩張皮,兩頭不對接,最需要緊密結合的結合不起來,所以文化產業必然落後。落後就落後在「王」沒有到位、即位,內容貧乏、膚淺、蒼白、空洞、無力,在這種情況下,任何形式,任何高科技手段都挽救不了缺乏競爭力的危局。文化產業當然需要插上高科技的翅膀遨遊世界,但數字網路等高新技術並不難。數字多媒體,移動多媒體,已是日新月異勢不可擋,然而,數字什麼?移動什麼?傳播什麼?讓人看什麼、聽什麼?這些才是最重要的。科學技術是手段,是工具,是很重要,但決定成敗的,實現價值的,最終靠的是內容。文化產業是最富創造性的產業,原創決定生死存亡,內容是原創性中的決定性要素,所以才內容為王。打造文化產業,創新文化產品,不從文化遺產中,不從文物、博物館中尋找、發掘創造創新的原料元素,是文化產業的失策;文物、博物館界沒能充分提供豐富厚重的優質資源,是文博事業的失職。
(八)
即使在文物、博物館領域里,文博事業為社會為公眾作好公益性服務的同時,也需要發展自身的文化產業,也需要研究和開發自己的文化產品。因為公眾在參觀文化遺址,參觀博物館展覽的時候,需要也願意花錢購買文化遺址、博物館特色鮮明的文化產品。我在《重視博物館特色商品的研究和開發》一文中作過專論(詳見2009年9月23日《中國文物報》)。其實,文化遺產展示,博物館展覽,就是最好的文化產品,不過是絕對不可以買賣的文化產品,但可以由此研發出能夠買走的「文化遺產」和「博物館」,即博物館特性的文化商品。直接產品如配合展覽的各種出版物,藏品的復仿製品,具有與該館及館藏品密切聯系的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造型、圖像、色彩等工藝特色突出的工藝品,從建築、藏品中選擇、抽象出某些文化藝術、工藝元素創造出來的既有歷史傳統意味又很時尚的藝術品、工藝品、紀念品、禮品等。間接產品如知識產權、冠名、品牌授權推廣、加盟店、文化演出節目等。還有與旅遊業的結合、聯手、共建、互贏。博物館、文化遺產地,已經和正在成為現代旅遊的璀璨明珠。2009年世界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與旅遊」。我在《博物館與旅遊:拉動與提升》一文中作了專論(詳見2009年5月20日《中國文物報》)。我以為「從文化遺產、博物館與旅遊的宏大關系而論,提升旅遊的品質,為旅遊注入更多更充分的文化要素,通過分享來實現保護,通過將博物館觀念融合於旅遊的觀念之中,從正面、從深層來影響旅遊,從而使旅遊與文化遺產、博物館真正建立起良性互動的美妙關系,才是雙方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再有以文化遺產地、博物館為依託開展多種文化創意活動、企業文化活動及其他文化活動等,吸引贊助,建立基金等,都是文物、博物館領域發展自身文化產業、開發文化產品、為社會作好全方位開放服務的廣闊空間。我對博物館商品作過這樣的論述:「參觀者,購買商品者,自然而然地會把商品與博物館建築、展示、藏品做對應的觀照,對這個博物館和這個館的展覽、藏品的印象就會更加深刻、更加長久。不僅如此,不少身臨其境的參觀者還有與親朋好友分享文化享受的美好願望,他們會選擇非常適當的紀念品帶回去分送給還沒有到過這個館的朋友們,這樣,一個小小的特色文化商品就成為一傳十,十傳百的博物館文化的宣傳員了。所以,博物館的文化商品,是對博物館文化、對文化遺產很有效、很有擴散性、滲透力、影響力的一個傳播渠道。」「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注意到,文化商品是用來買賣的,是由觀眾自主選擇的。這樣的消費就會變成一種深入的消費。文化消費有被動消費和主動消費之分。現在,為了讓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為了讓博物館文化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國家實行博物館免費參觀、低費參觀的政策,除了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依託的博物館尚未完全免收門票外,其餘絕大多數博物館已是觀眾可以自由出入了。而博物館的文化商品則一定是需要掏錢購買的。觀眾自己花錢選購自己喜歡的文化商品,他對自己所選擇的商品的感覺、感情、理解、認同肯定不同於被動消費,完全是一種各取所需的個性消費、自覺自願的主動消費行為。這些商品包含著我們的文化遺產,我們的館藏品的歷史信息、科學信息、藝術信息、工藝信息。消費者的主動購買,說明觀眾對我們的博物館,對我們的藏品,對蘊含其中的各種文化信息的理解與認同。把這樣的商品買走了,帶回去了,博物館文化就會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購買這樣的商品,意味著對文化遺產的直接延伸,甚至永久記憶。我們的博物館,我們的文化遺產,以這樣的方式進入公眾的生活之中,在公眾的生活中流動,我們的博物館文化的傳播和影響,當然就得到非常有效的提高、深入與擴展。」所有基於源於文化遺產、博物館的文化產業、文化產品,即便只是與文化遺產、博物館有一些關系聯系的產業產品,都會具有拉動文化市場消費和深化文化傳播、文化共享分享的意義。
(九)
無論從何種角度或哪個層面思考,文博事業與文化產業均密不可分。文化產業急需文博事業的資源支撐與直接介入,文博事業為文化產業服務大有可為。雙贏建立在自覺意識到的互需與共建的基礎之上。共同以文化為核心的文博事業與文化產業界限分明、互不往來的狀態既不利於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也制約文博事業公共性公益性文化價值的充分實現。文化產業要瞄準文博事業積極地挖掘,文博事業要面向文化產業主動地提供。認識與理念是前提,機制體制的創新是保障。以新的體制機制打通、組織、調動、整合多方面的資源,打通相互阻隔的瓶頸,優勢互補,形成規模效應,文化產業才能做強做大。最重要的是人力資源的打通與整合。對產業起決定作用的是人。對人起決定作用的不是經濟實力,是文化實力。人的形象、人的精緻決定產業、產品的形象與精緻。很難設想,一個對自己的民族歷史文化知之不多甚至一無所知的經濟人,能夠創辦、創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企業、品牌產品。文化以無形的狀態處處影響著文化產業人、文化產業、文化產品的特性與質量。文物、博物館文化通過人進入產業、產品。必須要用現代產業、現代企業的建構與運行方式才能有效打通資源壁壘,整合資源優勢。無論如何,在公眾消費越來越文化、越來越理性的現在的時代,文化與產業已經很難分離。文化影響所有的經濟行為,文化滲透在所有的產業之中。事實上,世界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新格局、新形勢對文化有了更自覺更直接的要求,也為文化在經濟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為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新的機遇。文化無處不在。讓做企業的人懂得文化,讓做文化的人懂得企業;讓企業人參與文化,讓文化人參與企業,應該成為常態。文化產業、文化產品更是離開文化一錢不值,離開文化毫無前途可言。創造的過程,產業的過程,產品的過程,就是文化的過程。文化資源優勢、文博資源優勢帶來經濟發展優勢,經濟發展優勢帶來文化傳播、文化走出去優勢,軟硬組合,剛中有柔,柔中有剛。以文化資源、文博資源的全面開放、充分提供為前提、為基礎,文化遺產、博物館文化的研究、展示、推廣越深入越廣泛越有特色越具創意就越有實現產業轉化的可能,亦即文化遺產、博物館文化價值得以全方位實現、最大化實現。由此種互動雙贏格局的形成來憧憬文化事業、文博事業與文化產業及其之間建立起的新型關系的光明前景——文化地、藝術地生活,文化地、藝術地創造,所有的生活生產過程都是文化藝術的創造與分享的過程——應該不是夢想。
(本文發表於《中國文物報》 2010年7月7日第4版、7月21日第4版,《新華文摘》2010年第19期全文轉載。)參考資料: http://www.naquw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