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設計
Ⅰ 誰是天安門的設計者
天安門的設計者是明代一位傑出的匠師,姓蒯名祥,人稱蒯魯班。
蒯祥是蘇州吳縣香山人,大約生於洪武年間。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蒯祥同大批工匠一道被徵召到北京,承擔皇家建築的施工任務,由於他年富力強,身手不凡,不久被任命為「營繕所丞」,相當於今天的設計師兼工程師和施工員的工作。明成祖朱棣在營建北京時,為了標榜自己的正統性,要求工程建設一律遵循南京舊制。不但要求按南京的「奉天」、「華蓋」、「謹身」三殿建好外朝三大殿,還要按南京宮城的型制,午門前設端門,端門前設承天門。其中的承天門就是後來的天安門。
在這些營建活動中,蒯祥技藝高超,發揮了骨幹作用,而且他的繪圖能力極強。正因為他不但能夠迅速完成設計任務,而且能較好地貫徹皇上的意圖,所以獲得很大的信任和榮耀。他後來升到工部侍郎,食從一品俸,地位是很高的。可以推斷,承天門的主要圖樣正是出自蒯祥之手。
蒯祥晚年還參加了承天門的第二次建造活動。1465年,明朝皇帝憲宗「命工部尚書白圭董造承天門」,此時蒯祥已是80歲左右的老人了,但他仍「執技供奉」,明憲宗見了他,還是以「蒯魯班」相稱。看來,他至少是起了指導和顧問作用的。
此後,承天門同其他宮殿門闕一樣,經過了多次維修。到了清代,順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將承天門改為天安門,這個名字一直使用到現在。
Ⅱ 北京天安門的設計者是誰
Ⅲ 天安門廣場的設計者是誰
明代永樂年間,曾叫做承天門廣場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可是明代的時候被燒毀了,後來修建了面闊九間,進深五間的城樓,真正體現了帝王的九五之尊。但是明朝末年,又被毀了。而在清順治年間,重修城樓以後,改名為天安門,將另外的三個皇城門兒都改名為帶安字的,將故宮三大殿都改名為帶和字的,體現了內和外安的美好願望。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的城樓,它由城基、城台、城樓三個部分組成。基座是漢白玉須彌座,這是我國古代最高等級的基座,高1.59米。城台高14.6米。而城樓重檐歇山頂,這也是當時殿宇屋頂的最高等級。整座建築高33.7米,在70年重修後,升高了一米。
這座建築等級非常高的城樓,它的作用也同樣非常重要。明清時候,凡是遇到國家大典,都要在城樓上舉行「金鳳頒詔」的儀式,(就是頒詔時,在城樓正中堞口設宣詔台。宣詔後,用黃絲線機上一隻木雕金鳳,金鳳口中銜著詔書順牆而下,禮部官員用朵雲盤接住,然後放入龍亭,頌到禮部,隨後頒布天下。)而且每當皇帝出宮祭祀的時候,這里是必經之路。對於新中國最重要的時刻也是這里產生的,毛主席就是在天安門城樓上庄嚴宣告新中國成立,並且親自生氣了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城樓上掛的毛主席畫像,在每年國慶之前都要更換一次。
在天安門城樓前面的這一條河,被稱為金水河。那這里為什麼被稱為金水河呢?因為這條河是從北京的西北方向被引過來的,而在陰陽五行中,西屬金,北屬水,所以這條河命名為金水河,而河上的7座漢白玉橋,就是金水橋。其中最旁邊的這兩座橋叫做公生橋,分別對應著太廟和社稷壇,也就是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和中山公園。而中間的這座是御路橋,是皇帝皇後專用的,它旁邊的兩座是皇族橋,供宗室王公行走,在旁邊的兩座是品級橋,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員才可以通過。
在金水橋前面,左右各有一個石獅子。左邊的是雄師,右邊的是雌獅。我們是如何分出雌雄的呢?因為雄師腳踩的是綉球,而雌獅則是幼獅。現在為了保護文物,這對獅子已經被圍欄保護起來了。在天安門前後各有一對華表,其實華表的原名叫做誹謗木,是皇帝為了表示自己能夠採納意見和接受意見而設立的,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華表。它的頂端的異獸叫做吼,北華表上的叫做望君出,意思是為了讓皇帝出宮體察民情 ,而南端的 則叫望君歸,意思是皇帝不要留戀宮外的花花世界,應該及時回宮處理政務。
現在請大家向後轉,在我們身後,就是天安門廣場。在明清時候,這里是成T字型的,中間是南北走向的御路,在御路兩側,建有千步廊,兩邊都有廊房110間,到了長安街南側,在隨著紅牆向東西兩側延伸,有廊房34間,所以千步廊共有228間廊房。而在御路的最南端明代時是大明門,清朝則改為大清門;東西兩側的門分別是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也分別稱為龍門和虎門,因為在科考之後,黃榜在長安左門公布,考中的進士要從這里進入皇城,所以稱之為龍門,而虎門的來由則是每年霜降以後,朝廷都要對犯人進行審查,而審定的犯人則被帶出長安右門,等於落入虎口,所以稱為虎門。而訂立這些,都是與五行有關。
在我國古代,有文東武西之說,所以在千步廊東西兩側就是五府六部的所在地。在廣場東側,現在的歷史博物館一帶,基本上都是中央文職機關,而西側,也就是人民大會堂一帶,則是五軍都督府和特務機構錦衣衛。為了方便這些官員進入皇城,所以就在龍門虎門外各建了一道南北走向的大門,東公生門和西公生門。
現在我們已經看不到那時候的痕跡了,取而代之的是更有歷史意義和政治特色的現代化建築。
在廣場西側,是人民大會堂。它於1958年10月動工,歷時一年,在59年國慶節前就完工了,佔地面積17.18萬平方米。整座建築像一個「山」字,中央最高處是46.5米,是整個天安門廣場中的最高建築。大會堂分為三個部分:中央是萬人大禮堂,總面積達36000平方米,有席坐一萬個,禮堂頂部有巨大的紅五角星,放出70到光芒,整個穹頂的裝飾布局不僅很壯麗,而且還象徵著萬民一心,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北部是宴會廳,總面積7000多平方米是我國最大的宴會廳;南部則是人大辦公樓,這里包括全國37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特區格局特色的會議廳,例如重慶廳,香港廳等等。
在廣場東北部是中國革命博物館,61年7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主要展品是五四以來的革命資料,而周恩來同志紀念館爺在博物館中,展品內容極為豐富。廣場東南部是中國歷史博物館,它的前身是北京歷史博物館,在26年改為國立歷史博物館,過了4年,改為中央研究院北平歷史博物館,而在34年4月,這里又改為中央博物館籌備處、北平歷史博物館。它的展品內容是從奴隸制社會夏商周直到清王朝滅亡數千年歷史的文物,貨幣,圖畫等30多萬件,分朝代展出。
正對著天安門城樓的是人民英雄紀念碑。根據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決議,在天安門廣場修建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向全國徵集了240多幅設計方案,選出了3個方案,最後決定以梁思成的設計方案為主,在綜合其他三個方案,融為一體。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紀念碑。52.8.1正式興建,在58.4建成,5.1隆重揭幕。重達百噸的碑芯巨石是由青島運來北京的,經過一系列的加工雕琢後,成品高14.7米,寬2.9米,厚1米,重60噸,碑身有413塊花崗岩組成。而石碑基座是由17000多塊花崗岩和漢白玉組成,面積為3000多平方米。
紀念碑的正面向著天安門,刻有鎦金板鑲嵌,毛主席親筆書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背面則是由毛主席起草,周總理書寫的158字的碑文(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碑座四周共有8幅浮雕,高2米,總長40.68米。從東面起,由歷史順序排列,依次是:虎門銷煙,今田起義,武昌運動,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戰爭,勝利渡江。在勝利渡江的兩旁,還有兩幅裝飾性的圖案,內容是:支援前線和歡迎人民解放軍。全部浮雕共有180個人物。
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南邊,就是毛主席紀念堂。紀念堂在1976.11.24動工興建,僅用了六個月,就全部建成。於毛主席去世一周年時正式開放。在紀念堂北門前有東西兩組泥塑,都以革命史詩為內容。主體建築南門則是以繼承毛主席遺志、各族人民顯示出無比信心為內容的。南門外的30面紅旗,代表了我國三十各省市自治區。紀念堂的台基四周是用來自大渡河畔的棗紅色花崗岩砌起,基石周圍砌進了來自珠穆朗瑪峰的石頭和澆灌了台灣海峽的水。整個紀念堂主體建築由三個部分組成:一進入碑大廳,迎面有三米高的毛主席塑像,這里市舉行紀念活動的地方;從北大廳南側的金絲楠木大門進去,就是瞻仰廳,毛主席的遺體就安放在這里;瞻仰廳的南側是南大廳,毛主席的《滿江紅》詩詞鐫刻於這里。三個大廳的東西兩側,有休息廳和老革命家紀念室,現在信增了鄧小平和陳雲同志的紀念室。
在主席紀念堂後面,就是內城的正門——正陽門。在過去,正陽門就是全國最高的建築,取意:聖主當陽、日至中天,萬國瞻仰的意思。現在這里是北京所剩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城樓和箭樓。
在明清時代,西城和南城市民來往的交通樞紐是棋盤街,現在位置大概在毛主席紀念堂和正陽門城樓之間的廣場上。
其實天安門廣場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景觀,那就是升旗和降旗儀式,每天都會有數以萬計的人來觀看儀式。我國國旗圖案的設計者是曾聯松,第一面國旗製作者是國營永茂實業公司的宋樹信,這面特大的國旗長5米多,寬3米多,在開國大典上,毛主席親手升起了這面象徵新中國誕生的國旗。
天安門廣場原來的旗桿基座是封閉的,升降旗不方便,而且設備已經陳舊,所以在1991.2.25改建新基座,同時改建旗桿。新基座平面為三層,第一層是漢白玉製成,四周都有出入通道,第二層是紅褐色花崗岩,象徵人民江山萬代紅,第三層是綠化帶,象徵社會主義祖國欣欣向榮,另外,四周是56個金黃色銅制的隔離墩,象徵著56個民族手拉手、心連心團結在國旗下。
新的旗桿是首鋼製造的無縫鋼管製成,分4節,重7噸,高32.6米,20年不會銹蝕。 在每旬的第一天或者國家重要慶典,都要舉行節日升降旗儀式,其他日子也要舉行平時升降旗儀式。每天升旗的時間以日出為准,降旗則是以日落為准,要奏國歌,節日的時候是軍樂隊現場演奏,而平時則是放錄音。如果各位有興趣,也可以在方便的情況下來觀看這一重要景觀。
Ⅳ 天安門的設計者是誰
天安門的設計者
——蒯祥故里采訪記
天安門,以其完美的造型,至高無上的榮譽,而為全世界所熟悉。究竟是誰設計了這座永垂史冊的經典建築呢?最近,隨著若干珍貴史料的發掘和公開,天安門設計者蒯祥的名字開始真正為世人所了解。
近日,記者專程趕往蘇州吳縣,探訪了一代建築宗師的故里。蒯祥墓位於吳縣市胥口鎮漁帆村,南望浩渺的東太湖,背倚青蔥漁洋山。蒯祥故里也在此處,正所謂人傑地靈。至今漁帆村仍有許多蒯祥的後裔。蒯祥墓附設石獸、山門、紀念館等建築,庄嚴而肅穆。從碑銘可知,蒯祥為吳縣香山人(即今胥口鎮),生於1398年,卒於1481年,字廷瑞,是北京故宮、五府六部衙署、長陵等建築的營造者。如今該墓已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作為青少年德育基地。
陪同前往的是吳縣市滬劇團副團長萬金聲。八十年代初,他創作了歌頌蒯祥的錫劇劇本《紅牆春秋》,由此成為名副其實的蒯祥專家。萬金聲介紹說,蒯祥設計天安門是歷史的機遇。當年朱棣遷都北京,從江蘇掃募了大批能工巧匠前往。蒯祥正當壯年,技藝高超,故被徵召入京。進城後,蒯祥的才能獲得當時負責皇宮營建的都督僉事的賞識,於是被委以重任,由他設計了三大殿、天安門等一批重要的皇宮建築。蒯祥一時聲譽鵲起,皇帝也「每每以『活魯班』呼之」。蒯祥最後官至工部侍郎,成為天下百工的總領頭。據考,蒯祥曾讀過幾年私塾,有一定的文化修養,而他的技藝更是了得,木匠、泥匠、石匠、漆匠、竹匠五匠全能。《吳縣志》記載,他精於建築構造,「略用尺(淮下加十)度……造成以置原所,不差毫釐」。在吳縣,關於蒯祥的民間傳說很多,其中心總離不了蒯祥如何鬼斧神工。
萬金聲的介紹與古建築學家的研究結果基本相符。新近出版的《天安門》一書首次公開的南京博物院藏《明宮城圖》,十分難得地保留了蒯祥的畫像。他一副紅袍官人打扮,身後是富麗的紫禁城建築。該畫一共有兩幅,另一幅藏於北京故宮,像旁有「工部侍郎蒯祥」字樣。歷史學家顧頡剛考證說,有題字的畫是獻給皇帝的,不題字的畫是留給子孫的。《天安門》一書的作者、古建築學家路秉傑教授認為,此畫是一幅真正的新宮竣工圖,畫面極精細准確。當時的承天門(清重建成後改稱天安門)黃瓦、朱柱,上為面闊五間的門樓,下為開有五孔的城台,外有金水橋五座對應,兩側分列石獅、華表,與今日基本相同。路秉傑甚至認為《明宮城圖》的作者即是蒯祥本人。
在胥口鄉,蒯祥婦孺皆知,人們對他極其崇敬。而奉蒯祥為鼻祖的工匠團體香山幫更是天下聞名,香山堪稱中國木工聖地。如今漁帆村、胥口鄉、吳縣市都有打著香山幫旗號的古建築公司。他們不但在國內施工,並且走出了國門,在美國、新加坡等地留下了香山幫的精美古建築。
Ⅳ 天安門是誰設計的他是怎樣設計出來的
一說起中國的代表性城市,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會想起作為首都的北京,而歷史悠久的北京也擁有著許多映射出厚重中華傳統文化的建築,如故宮、圓明園等。這些建築大氣而典雅,多年的屹立不倒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的歷史底蘊。不過這些建築的建造的確是耗費了不少心血,就拿天安門來說,始建於明朝的天安門曾經被稱為“承天門”,它的設計與建造過程和中國建築史上一位著名的人物有關,這個人就是蒯祥。
而隨著朱棣的登基,遷都之事也提上了日程,當時朱棣為了遷都一事可謂是做好了充足的准備,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修建皇帝的寢宮,而作為建築總管的蒯祥自然也就需要對此事進行負責。不過天賦極高的蒯祥並沒有辜負朝廷對他的期望,他在建築中融入了“承天啟運、受命於天”的設計理念,設計出了一座恢弘大氣的皇宮,而皇宮的正門就是我們如今所見到的天安門。
Ⅵ 北京天安門的設計者是誰
天安門的設計者是明朝的一位工匠,名叫蒯祥。他生於明朝初年洪武年間江蘇省吳縣一個木匠家裡。
他的父親是當時有名的工匠。蒯祥受父親的影響,從小就隨父親學習土木建築等手藝,三十多歲時,就成了造詣很高的工匠。
明朝永樂十五年,明成祖朱棣調集全國能工巧匠在北京興建宮殿,蒯祥被選入京,成為皇宮工程的建築師。
他與另外幾位著名匠師,對明朝宮殿進行了規劃設計。
天安門建築完工後,受到京城上下一致稱贊,人們稱蒯祥為「蒯魯班」。
當時的一張北京宮殿的詳圖上,還把蒯祥畫在上面,以表彰他的業績。
蒯祥定居北京後,擔任建築宮室的官吏,直至工部左侍郎。在他任職期間,先後搞了不少修建工程,如明英宗正統年間重建大三殿,明景宗天順年間興建裕陵。
可以說,當時北京的一些大型建築工程,都有蒯祥的參與。
北京過去有一條蒯侍郎胡同,據說就是蒯祥當年住過的地方。
Ⅶ 天安門的設計有哪些特徵
在2000餘平方米雕刻精美的漢白玉須彌基座上,是高10餘米的紅白墩台,墩台上是金碧輝煌的天安門城樓。城樓下是碧波粼粼的金水河,河上有五座雕琢精美的漢白玉金水橋。城樓前兩對雄健的石獅和挺秀的華表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天安門成為一座完美的建築藝術傑作。
Ⅷ 北京天安門是哪一年設計的誰設計的
關於天安門城樓的設計者,大多數人公認的是蒯祥。蒯祥,生於明初洪武年間,為江蘇省蘇州府吳縣香山人,其父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工匠。由於深受父親的影響,蒯祥在30多歲的時候即「能主大營繕」,是位造詣很高的木匠。永樂十五年,明成祖朱棣重建北京城的時候,在全國徵召能工巧匠,於是蒯祥同許多技藝高超的工匠一起被徵到北京。由於他技藝超群,在營造中充分發揮出建築技藝和設計才能,很受督工(建築師)蔡信等人的重用,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皇宮宮殿落成以後,蒯祥便被提升為工部營膳所丞。 蒯祥不僅木工技術純熟,還有很高的藝術天賦和審美意識。據記載,蒯祥能以雙手握筆同時畫龍,合二為一,一模一樣,技藝可謂是爐火純青。在當時營建宮殿樓閣之時,他只需略加計算,便能畫出設計圖來,待施工完畢後,建築與設計圖樣大小尺寸分毫不差,就連明憲宗也很敬重他。1420年,承天門建築完工後,他受到眾口一詞的贊揚,被稱為「蒯魯班」。後來,蒯祥官升至工部左侍郎。在他任職期間,先後搞了不少修建工程,包括明英宗正統年間重建三大殿,明景宗天順年間興建裕陵。「凡百營造,祥無不與。」《憲宗實錄》中這樣評說。 不僅如此,蒯祥受人稱贊的還有他的人品,盡管他的官職很大,但是他為人仍然非常謙遜儉朴。到了晚年,雖然他已經主動辭官隱退,但每當有營造工程向他請教時,他還是非常熱心地指導。蒯祥死於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三月,終年84歲。過去在北京曾經有一條蒯侍郎胡同,據說他就曾在這里住過。蒯祥的後代子孫大多繼承了他的技藝,直到晚清時,仍有「僅江南木工巧匠皆出香山」的說法。 不過,對於天安門城樓的設計者,也有人持不同意見,認為是蔡信。 因為營建北京宮殿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而且當時皇上是在全國徵召的能工巧匠,技藝高超者不獨蒯祥一人。更何況,在營建的過程中曾先後涌現出許多的著名工匠。除工於設計的蔡信、瓦工出身的楊青(官至工部侍郎)外,還有與蒯祥同時代的著名雕刻石匠陸祥等人。有人通過查閱資料發現,在宮殿初建的階段,蔡、楊二人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只不過他們當時都是年事已高,而蒯祥正值壯年,又工於計算和繪畫,在蔡信、楊青去世以後,大量的皇家工程都由蒯祥來主持,所以無形中他的地位與作用被凸顯了出來。故宮博物館古建築部高級工程師於倬雲先生也說,過去大多數人都認為曾經主持建造南京宮殿的蒯祥是故宮的設計者,這個說法不確切,其實蒯祥只是故宮的施工主持人,設計人應該是名不見經傳的蔡信。 據史載,與蔡信同時負責營建故宮工程的,還有瓦匠出身的建築師楊青、石匠出身的陸祥,其後有木匠蒯祥、郭文英、徐果等人。可是宮殿竣工後,蒯祥等人升為工部侍郎,而蔡信卻榜上無名。實在是造化弄人,歷史給了蔡信施展設計才華的機會,卻沒因此而給他帶來應有的地位與榮譽。
Ⅸ 天安門是誰設計的
天安門的設計者
——蒯祥故里采訪記
天安門,以其完美的造型,至高無上的榮譽,而為全世界所熟悉。究竟是誰設計了這座永垂史冊的經典建築呢?最近,隨著若干珍貴史料的發掘和公開,天安門設計者蒯祥的名字開始真正為世人所了解。
近日,記者專程趕往蘇州吳縣,探訪了一代建築宗師的故里。蒯祥墓位於吳縣市胥口鎮漁帆村,南望浩渺的東太湖,背倚青蔥漁洋山。蒯祥故里也在此處,正所謂人傑地靈。至今漁帆村仍有許多蒯祥的後裔。蒯祥墓附設石獸、山門、紀念館等建築,庄嚴而肅穆。從碑銘可知,蒯祥為吳縣香山人(即今胥口鎮),生於1398年,卒於1481年,字廷瑞,是北京故宮、五府六部衙署、長陵等建築的營造者。如今該墓已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作為青少年德育基地。
陪同前往的是吳縣市滬劇團副團長萬金聲。八十年代初,他創作了歌頌蒯祥的錫劇劇本《紅牆春秋》,由此成為名副其實的蒯祥專家。萬金聲介紹說,蒯祥設計天安門是歷史的機遇。當年朱棣遷都北京,從江蘇掃募了大批能工巧匠前往。蒯祥正當壯年,技藝高超,故被徵召入京。進城後,蒯祥的才能獲得當時負責皇宮營建的都督僉事的賞識,於是被委以重任,由他設計了三大殿、天安門等一批重要的皇宮建築。蒯祥一時聲譽鵲起,皇帝也「每每以『活魯班』呼之」。蒯祥最後官至工部侍郎,成為天下百工的總領頭。據考,蒯祥曾讀過幾年私塾,有一定的文化修養,而他的技藝更是了得,木匠、泥匠、石匠、漆匠、竹匠五匠全能。《吳縣志》記載,他精於建築構造,「略用尺(淮下加十)度……造成以置原所,不差毫釐」。在吳縣,關於蒯祥的民間傳說很多,其中心總離不了蒯祥如何鬼斧神工。
萬金聲的介紹與古建築學家的研究結果基本相符。新近出版的《天安門》一書首次公開的南京博物院藏《明宮城圖》,十分難得地保留了蒯祥的畫像。他一副紅袍官人打扮,身後是富麗的紫禁城建築。該畫一共有兩幅,另一幅藏於北京故宮,像旁有「工部侍郎蒯祥」字樣。歷史學家顧頡剛考證說,有題字的畫是獻給皇帝的,不題字的畫是留給子孫的。《天安門》一書的作者、古建築學家路秉傑教授認為,此畫是一幅真正的新宮竣工圖,畫面極精細准確。當時的承天門(清重建成後改稱天安門)黃瓦、朱柱,上為面闊五間的門樓,下為開有五孔的城台,外有金水橋五座對應,兩側分列石獅、華表,與今日基本相同。路秉傑甚至認為《明宮城圖》的作者即是蒯祥本人。
在胥口鄉,蒯祥婦孺皆知,人們對他極其崇敬。而奉蒯祥為鼻祖的工匠團體香山幫更是天下聞名,香山堪稱中國木工聖地。如今漁帆村、胥口鄉、吳縣市都有打著香山幫旗號的古建築公司。他們不但在國內施工,並且走出了國門,在美國、新加坡等地留下了香山幫的精美古建築。
參考資料:http://www.familyliu.net/2004(web_and_1st)/04xuehaihuangzhou.files/04-1/04-tiananmen_shejizhe.htm
Ⅹ 天安門的最初設計者是誰呢
挺立在北京城中心的天安門,至今已經歷了六百多年的風霜,它的最初設計者是誰呢?
蒯祥的才華
設計天安門的人是明初的大建築師蒯祥。他生於洪武末年,出身於工匠世家,他的父親就是一個技藝高超的木工,善於設計和建築寺廟廳堂。蒯祥家學淵源,深受父親的影響,年紀輕輕就已經在當地小有名氣,尤其精於建築結構的設計和制圖。正巧這時成祖為了興建新的都城,在全國徵集能工巧匠到北京效力。蒯祥就在應召之列,跟隨著成祖來到了北京。
在工作過程中蒯祥的才華很快顯露出來,雖然年紀還不到二十歲,但是因為手藝出眾,而且設計制圖信手拈來,不知不覺的就已成為夥伴中的領導者。這種情況很快被反映到當時主持北京城建設的工部官員宋禮那裡,宋禮馬上召見了這位年輕的工匠,經過深談,宋禮從心裡稱贊這個年輕人頭腦靈活,極富創造力,覺得他可堪重任。於是他交給了蒯祥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設計皇城的正門。他果然不負眾望,很快就拿出了一整套的建築結構設計圖和周密的施工方案。
宋禮看後很高興,馬上命人把設計方案送給成祖過目。朱棣看過設計圖後也覺得十分滿意,馬上拍板決定採用這個方案,並且命令立即開始動工。對於蒯祥這個沒有見過面的設計者,皇帝也封了一個工部的官職給他。
進行修建
其實北京城的建設在成祖繼位之初就已經陸陸續續的在進行中了,可是直到永樂十五年,因為大運河修繕完畢投入使用,北京城的建設才進入施工高潮階段。到永樂十八年,城市宮殿的建設就已經基本完成了。天安門的修建也是在四五年的時間里完成的。
天安門最早並不是叫這個名字,而是按照中國古代傳統的命名方法取名「承天之門」。直到清朝初年對其進行大規模維修時才改名為「天安之門」,後來就簡稱為「天安門」了,並且被一直沿用至今。
天安門位於北京城的中軸線上,是皇城,也就是今天紫禁城對外的第一扇大門。它是一座傳統的宮殿式建築,最初的建築結構只是一層的,下面是用磚砌成的高大城台,城台上則是九開間的重檐歇山式宮殿建築,整個都是木製的,靠一根大梁支持著整個建築物。城台前還立有華表和石獅,美麗的金水河從城樓前橫亘而過,上面建了五座精巧華麗的漢白玉石橋,與城台的五扇大門一一相對。宏偉和華麗相結合,沉穩與精緻並行,它是一個完美的矛盾結合體,正好體現了皇家「九五至尊」的高不可攀和神秘氣質。後來,這座原本被稱為「承天之門」的城樓在明英宗在位時被雷擊燒毀了,幾年之後,蒯祥再次受命重修城樓。這一次,他在原有的建築基礎上又改進設計方案,把原來一層式宮殿建築改為兩層,更加突顯了它恢宏雄偉的皇家氣派。
「蒯魯班」
此後,天安門又屢次經過翻修,不過基本上都沿用了原來的設計結構。近代以來,人們給天安門周圍修建了紅色的高大圍牆,改進了一些細微的裝飾圖來,但仍然保持了天安門的原始風貌,最大的一次改變恐怕就是20世紀80年代的重修工程中把建築高度稍稍提高了不到一米。可以說,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天安門絕大部分仍然保留了明初的建築樣式,它就像是一位飽經了六百年風霜的老人,依舊沉穩靜默的屹立在那裡,注視著它腳下川流不息的人們。
天安門的設計者蒯祥因為在修建北京城的過程中表現突出,很快就升任工部侍郎,位列正三品,從一品的俸祿,可以說受到了無盡的榮寵。在修建北京的工程結束以後,他又擔任了很多宮殿陵寢的修建任務,內城的宮殿,京郊的陵寢,到處都留下的蒯祥的智慧和汗水。他的一生精力都撲在了建築藝術上,勤耕不輟,一直到明憲宗成化年間,他才滿載著榮譽含笑而去,一共歷仕七朝,享年83歲。他的一生,也許只有一個評價是最恰當的,那就是明憲宗朱見深賜予他的稱號——「蒯魯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