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梁設計
Ⅰ 關於農村建房地基梁的設計
房屋的設計沒來有所謂的最經源濟,最經濟意味著犧牲安全性能,所有建築的設計都應遵循安全、實用、耐久,三者缺一不可,如果你想建臨時建築,選擇最經濟的建造方案是可以的,但自已要住的,安全最重要,你的用地是水稻田,應該屬於軟土地基,建二到三層,基槽寬50厘米是遠遠不夠的,深度關系不是很大,應以耕作層的腐化土去盡為准,因為一般的水稻田,承截力最多是每平方米四噸左右,按三層設計,地基最少要寬度1.2米,並澆20厘米厚的鋼筋混凝土,地基梁建議截面為50*25厘米,配4條直徑22的螺紋鋼,箍筋為直徑8mm,間距20厘米設置,基礎板配筋為直徑8mm,間距20厘米均勻設置,不要設置承台,以承重牆結構設計,這樣能有效化解軟土地基的不足,在發生沉降時,能保證建築物的安全性能,如果不發生災難性地震,用一百年是沒多大問題的,注意:建築結構不能省,要省錢就選擇在裝飾方面,安全第一。
Ⅱ 請問各位大俠,pkpm基礎設計,基礎梁和拉梁、圈樑怎麼配筋的
獨立基礎拉梁建模時可不必建入,即使建入,程序也無法計算,內需要手配。
如果基容礎埋深較大時,一層柱高較大,為了減少首層柱高,一般在0.050左右處設拉梁,此時在PM建模時可增加一標准層,拉樑上荷載按實際輸入,然後整體計算,將此標准層定義為地下室,根據土的約束大小輸入一個約束剛度,樓板厚度取0。實際拉梁不承受獨立基礎沿梁方向上的彎矩,此時,計算與實際有差距。
如果基礎埋深不大,設拉梁支承隔牆時,拉梁配筋計算按兩端較大柱內力的1/10計算受拉配筋,然後疊加拉樑上牆荷載作用下的受彎配筋。
個人拙見,
Ⅲ 基礎梁的拉梁設計
1.有抗震設抄防,基礎埋深不一致2.地基襲土質分布不均勻
3.相鄰柱荷載相差懸殊
4.基礎埋深較大
拉梁的主要作用是平衡柱下端彎矩,調節不均勻沉降等. 多層建築,基礎埋深較淺,宜設在基礎頂面;高層建築,宜具體情況而定。
1.我想基礎埋置很深時,可以在o.ooo下50或60設基礎梁,這樣可以降低底層柱的計算高度;
2.如果基礎埋置不深,明知基礎梁拉在靠近0.000處會造成短柱,那就設在基礎頂面;如果非得拉在靠近柱根處,那可以設基礎短柱,加大柱截面,箍筋加密;
基礎拉梁的配筋: 基礎拉梁是指兩端與承台或獨立柱基相連的梁,與次梁相同之處在於基礎拉梁也是沒有抗震要求的、基礎拉梁的梁頂鋼筋在支座的錨固長度也為受拉錨固長度la、基礎拉梁的箍筋也沒有加密區和非加密區的要求。與次梁不同之處在於基礎拉梁的梁底鋼筋也必須滿足受拉錨固長度la的要求、基礎拉梁的寬度不應小於250mm、基礎拉梁除按計算要求確定外梁內上下縱向鋼筋直徑不應小於12mm且不應少於2根(詳見「地基規范」第8.5.20條)、箍筋不少於Φ6@200(詳見《全國民用建築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結構篇》第3.12.1-9條)
Ⅳ 樁基礎設計中基礎梁是承台梁嗎
樁頂若另設承台(局部平面尺寸加大),則該梁為一般基礎梁;樁回頂若未另設承台答,則該梁為承台梁,應滿足規范的相關要求。
軸線樁,這和獨立承台樁基還不一樣,這樣的軸線樁基基礎梁就應該是承台,不應該是基礎梁,應該按承台的構造要求,這兩者概念是不同的。在承台以外的部分可以按一般基礎梁設計。另軸線樁的承台一般應為單排布置,也有交錯插花布置的,這樣的承台要做的剛些才能起到共同作用的目的。
Ⅳ PKPM基礎設計軟體功能詳解的第九章 基礎梁設計
第一節 基礎梁建模輸入
第二節 荷載選用
第三節 承載力的計算
第四節 吊車荷載的輸入
第五節基礎梁的計算模型
第六節 基礎梁板彈性地基梁法計算
第七節 沉降計算
第八節 常見問題解答
Ⅵ 有關地基梁設計 在線等
第一節 概 述
實際工程中,擱置在地基上的粱的實例是非常多的,如鐵路鋼軌下的枕木,房屋結構中的條形基礎,靠山邊坡的抗滑樁等都是地基上樑的實例。水面上漂浮的木排也可以看作地基上的粱,此時地基介質為水。地下工程中直牆拱結構的側牆,油罐結構中的罐壁也是地基上粱的例子。如果假設地基是彈性的,那麼上述這樣一類粱就叫做彈性地基梁。
顯然,彈性地基梁是指擱置在一定彈性性質的地基上的梁,這種梁可以是平放的,也可以是豎放的,地基介質可以是岩石、粘土等固體材料,也可以是水、油之類的液體介質。彈性地基粱是超靜定粱,其計算有專門的一套計算理論。
彈性地基梁具有將粱上載荷分布到較大面積的地基上,減少地基所受的壓力強度的作用,同時也由於梁的各點都支承在彈性地基上,因而可使梁的變形減少、剛度提高及內力降低。
彈性地基梁與普通梁比較有如下兩個區別:
(1)普通粱超靜定次數是有限的,而彈性地基梁的超靜定次數是無限的。普通粱只是在有限個支座處與基礎相連,梁所受的支座反力是有限個未知數。因此,普通梁是靜定的或是有限次超靜定的結構;彈性地基粱與地基連續接觸,梁所受的反力是連續分布的,也就是說,彈性地基梁具有無窮多個支座和無窮多個未知反力,因此,彈性地基梁是無窮多次超靜定結構。
(2)普通梁的支座通常看作剛性支座,即略去地基的變形,只考慮粱的變形。彈性地基粱則必須同時考慮地基的變形。實際上,梁與地基是共同變形的。一方面梁給地基以壓力,使地基沉陷,反過來,地基給梁以相反的壓力,限制梁的位移,而梁的位移與地基的沉陷在每一點又必須彼此相等,才能滿足變形連續條件。由此看出,地基的變形是考慮還是略去,這是它們的另一個主要區別。
第二節 彈性地基梁的計算模型
由於地基粱擱置在地基上,樑上作用有荷載,地基粱在荷載作用下與地基一起產生沉陷,因而粱底與地基表面存在相互作用反力。,d的大小與地基沉降y有密切關系,很顯然,沉降了越大,反力。也越大,因此在彈性地基梁的計算理論中關鍵問題是如何確定地基反力與地基沉降之間的關系,或者說如何選取彈性地基的計算模型問題(圖8—1)。
一、局部彈性地基模型(局部變形理論)
1867年,德國科學家E.winkler對地基提出如下假設:地基表面任一點的沉降與該點
第188頁
單位面積上所受的壓力成正比,即
這個理論實際上是把彈性地基模擬為剛性底座上的一系列獨立的彈簧<圖8—2)。當地基表面上某點承受壓力屍時,由於彈簧是彼此獨立的,故在該點局部產生沉陷,而在其他地方不產生任何沉陷,因此,這種地基模型稱作局部彈性地基模型。
按局部彈性地基模型計算地基梁時,其缺點是沒有反映地基變形的連續性,實際上,當地基表面在某一點承受壓力時,不僅在該點會局部產生沉陷,而且也在鄰近區域產生沉陷,由於沒有考慮地基變形的連續性,所以局部彈性地基模型不能全面地反映地基的實際變形情況,特別對於密實厚土層和整體岩石地基,將會引起較大的誤差。局部彈性地基模型雖然存在有缺點,但是由於計算簡便,基本能反映地基變形情況,故工程實際中大多採用這一模型。
二、半無限體彈性地基模型(共同變形理論) 為了消除局部地基模型中沒有考慮地基變形連續性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又提出了另一種地基模型:把地基看作一個均質,連續,彈性的半無限體,用彈性力學理論來計算沉陷,從而進一步確定地基反力的大小及分布規律。
這個假設的優點是反映了地基的連續整體性,同時也存在著缺點。如其中的彈性假設沒有反映土壤的非彈性性質,均質假設沒有反映土壤的不均勻性,半無限體假設沒有反映地層的分層特點等,此外,這個模型在數學處理上比較復雜,因而在應用上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本章所討論的彈性地基梁計算理論採用局部彈性地基模型。
第三節 彈性地基梁的撓曲微分方程及其初參數法
一、基本假設
在彈性地基粱的計算理論中,除上述局部彈性地基模型假設外,還需作如下三個假設:
Ⅶ 基礎梁規范
《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樁基礎設計規范》
Ⅷ 地基梁怎麼設計
地圈樑一般寬度等於牆的厚度,高度不應小於12厘米,我們通常用牆厚×高度30-35厘米。上下各配2條螺紋14-16的鋼筋。箍筋直徑6@200。希望得到啟發。
Ⅸ 結構設計上,地梁有什麼要求
地梁一般按受拉構件計算,拉力為兩端基礎軸力的1/10;如果地梁還承擔上部牆體的荷載,還要按受彎構件進行計算,並且和受拉構件兩者疊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