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注冊證書 » 以成都起名

以成都起名

發布時間: 2020-12-16 05:22:41

A. 成都名字由來

成都,這座西南重鎮,一直以其歷史悠久和文化積淀雄厚而知名於世。然而,成都含義為何?古今學者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說法。茲將諸家之說簡述於下,以明關於此問題的學術淵源。最早對成都二字作出解釋的是宋人樂史的《太平寰宇記》(卷七二)。樂史認為成都的得名是「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宋人祝穆《方輿勝覽》成都府路郡名條認為「蓋取《史記》所謂三年成都之義」。這種說法流傳甚廣,影響較大。今人王文才先生就贊同其說。他在《成都城坊考》中認為「史稱:舜耕歷山,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宋人因古語以釋成都之義,亦無不可。」任乃強先生在《成都》一文中認為:「望帝杜宇新營過這座都城,所以取名『成都』,是取成功、成就、完成的意義」。因為杜宇「認為建國功成,可垂久遠,這個都城可以一成不變了,所以命名為成都。」李金彝、王家佑先生根據《山海經》有「成都載天」之山、「成侯之山」的文字記載,認為成都的「成」是古族名或國名,其字形為戊與丁的合體,戊是斧鉞的形象,丁象箭或箭中靶形,「成侯就是以這個字來作為部落酋王的權力的象徵。」「都」字在藏語中指兩條河的交匯處 。按照他們的解釋,成都二字的含義就應是成侯居住的(兩河交匯的)地方溫少峰先生則認為成都二字「不過是用中原華夏文字對蜀語『成都』這兩個音的一種對譯罷了」。然後根據讀音推論「成都之成是蜀人族稱,其義為高原人」,「成」字是「蒲卑」二字的對譯。又根據氐羌系統的普米族「很可能是古代蜀族先民的直接後裔」,在普米語中,地名末尾的「都」音是表示「地方」、「地域」,從而推測成都之「都」字也應是這個意思。由此得出結論:「『成都』的蜀語含義是成族人的地方,換言之,即蜀族人的地方,或蒲卑人的地方劉冠群先生對於成都得名的由來提出了一種新看法。他認為:成都二字是蜀語音譯的中原文字,「成都」的古蜀語讀音相當於現代漢語的「 」,而蜀族的「蜀」字古代也讀如現代漢語的「」音,那麼,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就是蜀都。「『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就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說『最後的都邑』 西禾先生在《蜀族的演進與成都聚落的形成》一文中,也對成都的得名作了考察。西文通過對古代西南地區民居形式和名稱的分析,提出了成都古代的居住形式是一種稱作「籠」的巢居,成都的「成」字就是重疊的「籠」,「都」字本意是水澤匯聚之地,古成都地勢低窪,池沼密布,故稱為「都」的新看法 沈仲常、黃家祥先生通過對考古材料的分析,特別是根據先秦至秦漢時期四川漆器銘文演變序列:成——成亭——成市——蜀郡工官,從而推測「『成都』一名,在周秦以前不存在的可能性極大,而且也發生過變更,它是在秦漢之際出現,並在秦以後才普遍流行起來的。」至於「成都」二字的含義,沈、黃二先生未予明確的解釋,只是說《華陽國志·蜀志》中有蜀王開明遷居成都的記載,「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因此,秦漢之際人們遂將開明氏建都這個地方稱之為成都了

B. 成都名字的由來

不用寫這么多吧?很簡單的嘛!
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C. 成都的別稱

成都的別稱是:Cheng、天府之國、芙蓉城、蓉城、錦城、錦官城。

成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古蜀文明發祥地,中國十大古都之一。周太王以「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故名成都;先後有7個割據政權在此建都。

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治所;漢為全國五大都會之一;唐為中國最發達的工商業城市之一,史稱「揚一益二」;北宋是汴京以外的第二大都會,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紙幣交子。擁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等名勝古跡,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先後獲世界最佳新興商務城市、中國內陸投資環境標桿城市、國家小微企業雙創示範基地城市、中國城市綜合實力十強、中國十大創業城市等。

(3)以成都起名擴展閱讀

成都市地處四川盆地西部邊緣,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部屬於四川盆地邊緣地區,以深丘和山地為主,海拔大多在1000~3000米之間,最高處位於大邑縣西嶺鎮大雪塘(苗基嶺),海拔高度為5364米。

東部屬於四川盆地盆底平原,為岷江、湔江等江河沖積而成,是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帶,主要由平原、台地和部分低山丘陵組成,海拔高度一般在750米上下,最低處在簡陽市沱江出境處河岸,海拔高度為359米。

成都市由於巨大的垂直高差,在市域內形成了三分之一平原、三分之一丘陵、三分之一高山的獨特地貌類型;由於氣候的顯著分異,形成明顯的不同熱量差異的垂直氣候帶,因而在區域范圍內生物資源種類繁多、門類齊全,分布又相對集中。

成都極端最低氣溫為-5.9℃,大部分區市縣出現在12月,少部分出現在1月。成都市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成都市常年最多風向是靜風;次多風向:6、7、8月為北風,其餘各月為東北偏北風。

成都市土地類型多樣。按地貌類型可分為平原、丘陵和山地;按土壤類型可分為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黃壤、黃棕壤等11類;按土地利用現狀類型可分為耕地、園林地、牧草地等8類;平原面積比重大,達4971.4平方千米,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40.1%。

D. 成都哪裡起名好成都有專業的起名地方嗎

一個好名字,不僅要實用,給人美好的印象,還可以對自己和他人產生一定的心理內暗示,因此究竟容該怎樣為寶寶取個好名字?

這多半是每一位新爸爸和新媽媽都會面臨的問題,謝詠老師每天都會遇到很多人的求助,希望有人能幫忙為寶寶取個好名字。大名是伴隨一個人一生的標志和符號,中國人自古就非常重視起名,古人有雲「賜子千金,不如授子一藝;授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可見對名字的重視程度。不過,取個好名字固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也要以放鬆的心情來對待,如果你正為此頭痛不已,就趕快讀讀下面的謝詠老師的幾個個起名建議吧!

(1)用神起名

謝詠老師說過,為人起名字,一定要堅持以八字用神為原則,喜用神是什麼呢?

E. 成都名字的由來

成都,這座西南重鎮,一直以其歷史悠久和文化積淀雄厚而知名於世。然而,成都含義為何?古今學者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說法。茲將諸家之說簡述於下,以明關於此問題的學術淵源。最早對成都二字作出解釋的是宋人樂史的《太平寰宇記》(卷七二)。樂史認為成都的得名是「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宋人祝穆《方輿勝覽》成都府路郡名條認為「蓋取《史記》所謂三年成都之義」。這種說法流傳甚廣,影響較大。今人王文才先生就贊同其說。他在《成都城坊考》中認為「史稱:舜耕歷山,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宋人因古語以釋成都之義,亦無不可。」任乃強先生在《成都》一文中認為:「望帝杜宇新營過這座都城,所以取名『成都』,是取成功、成就、完成的意義」。因為杜宇「認為建國功成,可垂久遠,這個都城可以一成不變了,所以命名為成都。」李金彝、王家佑先生根據《山海經》有「成都載天」之山、「成侯之山」的文字記載,認為成都的「成」是古族名或國名,其字形為戊與丁的合體,戊是斧鉞的形象,丁象箭或箭中靶形,「成侯就是以這個字來作為部落酋王的權力的象徵。」「都」字在藏語中指兩條河的交匯處。按照他們的解釋,成都二字的含義就應是成侯居住的(兩河交匯的)地方溫少峰先生則認為成都二字「不過是用中原華夏文字對蜀語『成都』這兩個音的一種對譯罷了」。然後根據讀音推論「成都之成是蜀人族稱,其義為高原人」,「成」字是「蒲卑」二字的對譯。又根據氐羌系統的普米族「很可能是古代蜀族先民的直接後裔」,在普米語中,地名末尾的「都」音是表示「地方」、「地域」,從而推測成都之「都」字也應是這個意思。由此得出結論:「『成都』的蜀語含義是成族人的地方,換言之,即蜀族人的地方,或蒲卑人的地方劉冠群先生對於成都得名的由來提出了一種新看法。他認為:成都二字是蜀語音譯的中原文字,「成都」的古蜀語讀音相當於現代漢語的「」,而蜀族的「蜀」字古代也讀如現代漢語的「」音,那麼,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就是蜀都。「『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就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說『最後的都邑』西禾先生在《蜀族的演進與成都聚落的形成》一文中,也對成都的得名作了考察。西文通過對古代西南地區民居形式和名稱的分析,提出了成都古代的居住形式是一種稱作「籠」的巢居,成都的「成」字就是重疊的「籠」,「都」字本意是水澤匯聚之地,古成都地勢低窪,池沼密布,故稱為「都」的新看法沈仲常、黃家祥先生通過對考古材料的分析,特別是根據先秦至秦漢時期四川漆器銘文演變序列:成——成亭——成市——蜀郡工官,從而推測「『成都』一名,在周秦以前不存在的可能性極大,而且也發生過變更,它是在秦漢之際出現,並在秦以後才普遍流行起來的。」至於「成都」二字的含義,沈、黃二先生未予明確的解釋,只是說《華陽國志·蜀志》中有蜀王開明遷居成都的記載,「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因此,秦漢之際人們遂將開明氏建都這個地方稱之為成都了

F. 為什麼成都市會取名為成都呀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一名即由此而來

成都,簡稱蓉,是四川省省會,四川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同時也是國務院規劃確定的「西南地區的科技中心、商貿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及西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它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年發現的金沙遺址,將成都的建城歷史上溯到4000多年以前。

遠在四五千年前,古蜀先民逐漸從川西北高原沿岷江河谷遷徙到成都平原,他們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墾殖,創造了燦爛的「蜀文化」。距今三四千年前,即相當於夏代紀年的早期階段,在成都平原已形成了高度發達的三星堆文明,它是古蜀文化發展的一個巔峰,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源頭。西周時期,一些游牧部落開始從成都平原周邊高阜丘陵逐漸向平原水窪地區遷移。周末,蜀王開明九世從郫縣遷徙成都,「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一名即由此而來。成都羊子山土台、十二橋的「干欄」式房屋遺址、商業街船棺遺址和金沙遺址,證明古蜀人活動的中心就在成都。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司馬錯滅巴蜀,改蜀國為蜀郡,設成都縣(縣治在赤里街),作為蜀郡的治所。公元前311年,秦王接受張儀的建議,命令蜀守張若按咸陽格局興築成都城,城周12里,高7丈。市區范圍不大,分為東、西兩部分,東為大城,郡治、是蜀太守官司舍區域,政治中心;西為少城,縣治,是商業及市民居住區,商業繁盛,是經濟中心所在,故成都又有「少城」之稱。大城和少城共一城墉,古人稱為「層城」或「重城」。這一格局或顯或晦地承續了兩千多年,成為中國古代城市格局定式的一種類型。此後兩千多年中,成都的城名從沒變過,城址沒有遷移,這在中國城市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其間「移秦民萬家實之」,傳入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和冶鐵技術,秦孝文王時,李冰為蜀守,修築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華陽國志》描述說:「灌溉三郡,開稻田,於是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秦統一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成都屬蜀郡,轄十二縣。

漢承秦制,成都仍為蜀郡的治所。漢武帝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時,以巴蜀地區為中心設置了益州,成都成為益州刺史的治所。在以後的兩千多年,成都一直是西南地區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這一地位從未改變過。漢武帝時改築成都城池,在原少城基礎上築南小城,與之相對的蜀王城則稱為北小城,加上錦官城,三城連接成大城,稱為「新城」。西漢時期,成都絲織業盛況空前,設置錦官,其辦公處所日後被稱為錦官城,簡稱錦城,也就是成都得名錦城之始。漢景帝時,蜀郡守文翁在成都石室興學,開我國地方公辦學校之先河。此後出現一批具有全國影響的文學家和學者,司馬相如、揚雄和王褒代表了漢賦的最高成就,嚴遵的《老子指歸》奠定了道教的理論基礎,落下閎天文學成就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西漢後期,成都人口已增至7.6萬戶,成為僅次於長安的中國第二大城市。

到王莽時,益州改稱庸部,蜀郡改為導江郡。公孫述據蜀稱帝,以成都為國都(公元25-36年),轄十五縣。三國鼎立時,劉備統一巴蜀,建都於成都,劉備即位於武擔山之南。在以今青龍街為中心,穿城九里三的范圍,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這個位置輪廓一直延續到解放前。三國時成都為益州郡制,轄七縣。

西晉(公元265——316年)初期,把全國分為十九個州,成都仍屬益州,州治仍在成都。公元304年,入蜀避難的秦、雍流民首領李特在成都建立了「大成」政權,轄六縣。公元347年,東晉大將桓溫消滅「大成」政權,下令拆去成都少城。在公元582——592年間,隋蜀王楊秀沿著舊城,擴大西南面,重築成都城,周圍四十里。這次築城取土中,成摩訶池(今人民南路展覽館一帶。後為五代前後蜀的宮苑)。隋時成都為益州蜀郡治,轄十三縣。

進入唐代(公元618——907年),唐先後置成都為州、郡、府。其間為管理方便,成都人口稠密的東部曾被劃為蜀縣。唐明皇避「安史之亂」來到成都,蜀縣改稱華陽縣,成都也改稱「南京」,成了中原人士的避難所,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繁榮,當時有「揚一益二」之說,即天下城市,揚州第一,成都第二。詩人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中贊嘆:「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綉,秦川能及此間無。」公元879年,唐劍南西川節度使高駢為加強防衛,又築「羅城」。這是成都城第一次改用磚石建造。城內有大街坊一百二十個。

其後,前蜀的王建、王衍父子和後蜀的孟知祥、孟昶父子割據於成都,前後長達六十年之久,後被北宋所滅。其間公元927年,後蜀孟知祥在羅城之外,「發民丁十二萬修成都城」,增築羊馬城,城周達四十二里。其子孟昶命人在城牆上遍種芙蓉樹,一到秋天,四十里花開如錦,絢麗動人,稱之為芙蓉城,即今成都簡稱「蓉城」的來由。

宋代(公元960——1279年)分天下為十五路,四川地區被劃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簡稱川峽四路。益州路治所一直在成都。成都還是叫成都府,管轄成都、華陽兩縣。後李順攻入成都,建立「大蜀」政權。失敗後,成都府被降為益州。

唐宋時期,成都的造紙業、印刷業在全國居於領先地位。北宋富商以紙印的「交子」代替笨重的錢幣,成為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商業不斷發展,宋代成都產生了自由的集市。唐宋時期也是成都文學藝術發展的頂峰。李白、杜甫、陸游,以及高適、岑參、白居易、元稹、薛濤、劉禹錫、張籍、杜牧、李商隱、韋庄等人都在成都留下了大量流傳後世的名篇佳作。音樂、歌舞、戲劇、繪畫已非常繁盛,有「蜀戲冠天下」之稱。成都大慈寺的壁畫被稱頌為「天下第一」。

元朝初年,設四川行中書省,簡稱四川省,治所先在重慶,不久移到成都。從此成都一直是四川省的最高軍政長官治所。當時四川共轄九路,成都居路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又分四川為四道,成都劃為川西道,但成都仍是當時政治文化中心。

明代設四川布政司,下轄八個府,成都是首府,管轄兩州十三縣。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王府建在成都。朱元璋曾先後兩次命大將李文忠和藍玉以土築成都城,後來都指揮使趙清用磚石重修成都大部城牆。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張獻忠部隊進入成都,改國號為「大西」,成都也改稱「西京」,蜀王府的宮殿一度成為張獻忠的皇宮。隨後清軍攻入四川,與張獻忠的大西軍在成都激戰。清順治三年(1646年),成都全城焚毀於戰火之中,一座繁華似錦的名都會五六年間竟斷絕人煙,成為麋鹿縱橫、虎豹出沒之地。

從康熙初年起,大量移民進入四川,經濟開始回升,成都也隨之逐漸恢復生氣。經過康熙、乾隆年間的兩次重建和擴建,一座宏偉的成都新城又屹立在兩江環抱的舊城址之上。但是鴉片戰爭以後,隨著重慶的門戶開放和川江航運的開辟,成都在四川和西南的地位逐漸被重慶所取代而漸趨衰落。

1911年源起成都的四川保路運動和武裝起義是辛亥革命的先導,為武昌起義的成功立下大功。民國初年,裁廢道制,後廢府,成都仍為四川省治所在地。成都市的正式建置是在1928年。當時建立成都市政府,把成都、華陽兩縣的城區部分合並為成都市,成、華兩縣只轄鄉區。這一大變革,改變了1000多年來兩縣分治一城的格局,是成都城向近代化邁進的開始。

抗戰爆發後,四川成為抗日的大後方,成都人民為這場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整個戰爭期間,全川出征和補充兵員總數達三百四十萬人,陣亡、負傷、失蹤者達六十四萬餘人,約佔全國總傷亡官兵數的20%,這些為國捐軀的烈士,許多都是成都人民的子弟。解放戰爭中,成都人民一方面掀起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的民主運動,一方面開展農村武裝斗爭,有力地配合了人民革命戰爭。

建國後,1950年成都為川西行署駐地,1952年起成為四川省省會,並列為中國重點建設城市之一。1983年5月,國務院決定,溫江地區(除廣漢、什邡兩縣外)並入成都市,實行市轄縣的體制。1990年以後先後實行了區劃調整和撤縣建市、建區。成都市現面積12390.6平方公里,2003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044.3萬人。現轄9區(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華、龍泉驛、青白江、新都、溫江)、4市(都江堰、彭州、邛崍、崇州)、6縣(金堂、雙流、郫縣、大邑、蒲江、新津)。

改革開放以來,作為大西南科技、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的成都,歷經20餘年的改革發展歷程,在基礎設施、產業結構、市場化進程及生態環境等各大領域成就卓著:府南河的改造,五路一橋的建設,西部物流中心的規劃,城市商圈的衍變擴張,城鄉環境的綜合整治,三環路的建成通車,使成都日新月異,漸呈西部現代大都市風貌。西部大開發,又給成都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追趕型、跨越式發展,使成都的現代化建設事業上了一個新台階。在聯合國公布的當今世界各國城市發展指標及發展前景統計報告中,成都位居中國最具發展前途25個城市的第12位。成都的投資硬環境為全國城市40優之一。成都已發展成為一座綜合性、多功能的特大型開放城市。2003年全年全市(GDP)生產總值1870.8億元,比上年增長13.0%。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25.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1.2%。

成都這座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有機結合的城市,悠久的歷史文化加上優越的自然條件、廣闊的市場、較強的工業基礎和科技實力、豐富的旅遊資源以及日趨完善的投資環境和人居環境,更使今天的成都活力澎湃。我們有理由相信,成都必將越來越美好,成都的明天必將更加輝煌。

G. 成都名稱的來歷

「成都」系氐羌語,「成」為蜀人自稱,意為高原人;「都」意為地區,地方。即「成」人的地方之意。

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

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今雙流縣)遷往成都,構築城池。

拓展資料:

關於成都名字的由來還有另外兩種說法:

  1. 「成都」兩字是中原人對蜀語的一種音譯。當時古蜀人稱自己的都城(成都)為""」,也即蜀都的意思,因為古代的「蜀」字讀音為""」。中原漢人把蜀都音譯作「成都」,即意指那是蜀國最後的都市,雖然夕陽無限好,但是已近黃昏了一一就在古蜀開明王朝遷都不久,秦國的金戈鐵馬碾碎了開明王朝的美夢,古蜀國的歷史也隨之畫上了句號,因此成都即「最後的都市」;

  2. 古代蜀地蠶叢氏發明了城墉,因而蠶叢這支部落又被稱做「崇墉」。隨著朝代的更迭,到古蜀國開明王朝時,其部族仍稱「崇庸」或「庸成」,簡稱為「成」;而「都」的意思無外乎「人之所聚亦曰都」,所以就稱開明王朝的首都為「成都」了。

成都是一座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在公元前4世紀以前成都就為蜀國的都城,據《太平寰宇記》記載:「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日成都。」秦置成都縣。1930年設「成都市」。成都,簡稱「蓉」,因五代孟蜀後主時,成都城上遍植「木芙蓉」,因名「芙蓉城」,簡稱「蓉城」或「蓉」。

H. 成都以城市命名的路名

寧夏街,西安路,玉林巷,大慶路,洛陽路,武都路,同仁路......

I. 成都市的名字:成都。由來是什麼什麼意思

1958年3月4日,毛主席下車就問:「成都是怎麼來的?」同志們不能回答。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會議期間,他批閱《華陽國志》《四川通志》等大量典籍,圈出成都由來的文章,印發與會人員。謹循主席足跡,拓寬渠道回頭瞧。
一、文獻渠道 蜀國應有史冊,西漢司馬相如、陽成子玄、嚴君平各有《蜀本紀》。揚雄《蜀王本紀》:「蜀王據有巴、蜀之地,本治廣都樊鄉,徙居成都。」至於得名時間和理由,言人人殊。
兩說蜀國奠都成都時間:一說蜀王杜宇將蜀都由郫邑遷到赤里,就是成都北門將軍碑一帶;一說開明氏九世從廣都樊鄉(今雙流縣)遷都成都西門將軍衙門一帶,《華陽國志?蜀志》:「開明氏自夢郭移,乃徙治成都。」
五猜成都得名由來:第一,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取周太王從梁止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含義命名;第二,任乃強認為杜宇定名成都,昭示建國功成,可垂久遠;第三,劉琳認為春秋末年,蜀國遷到成,改名成都,溫少峰認為這是成侯部落居住過的地方,成族人的都城叫成都,解人甚至混同《山海經》成侯之山、成都載天山,成是生息在成都的族名或國名,成是戊與丁的合體,而戊為斧鉞,丁象徵箭或箭射中靶子;第四,中原人對蜀語的音譯,蜀人稱自己的都城為,也即蜀都的意思,蜀方音,中原漢人把蜀都音譯作成都,秦國的金戈鐵馬碾碎了開明王朝的美夢,蜀國破滅,因此成都即最後的都市;第五,蜀地蠶叢氏發明了城墉,因而部落叫崇墉,到開明王朝部族仍稱崇庸或庸成,簡稱成,所以就稱開明王朝的首都為成都了。
第一說,陝西的周太王怎麼建都邑,和蜀都得名毫無關系,無非是樂史以封建大一統的中原籠頭去套奴隸制的西南夷的馬嘴,是典型的文化意淫症;第二說,更不成立,杜宇之前,蜀地早有城邦,不是建國才完成,哪個民族國家建立不是成功,不指望永存呢;第三說,有可能;第四說,以中原耳朵為主體,西蜀口音為客體,犯了本末倒置的毛病;第五說,蜀王蠶叢氏發明了城墉,哈哈,地球上哪個日光掃瞄的有生角落發展到蠶叢活動時不會建立高牆城池呢,再說,城墉、崇庸或庸成,乃是殷商以後的詞語,和老早的蠶叢氏有什麼瓜葛,岳飛能幫張飛取乳名?
書本上你爭我吵,莫衷一是,從傳聞到想當然,無論晉宋民共人,沒有一個打鋼鞭。
二考古發現,西蜀地望大本營在沱江,四萬年前有資陽人。蜀國遠古文明應該是南下幹部、北伐將軍兩大走向,在成都碰出耀眼的文明火花:粗獷的山民蜀人由四川、甘肅、青海交界地帶千山萬壑跨黃河,下岷江,在川西平原來回建都,廣漢市三星堆、彭州市竹瓦街、新都縣水觀音、馬家大墓、雙流縣、崇州市、新津縣寶墩、溫江縣魚鳧乃至成都金沙,歷史久遠;二萬五千年前,資陽有鯉魚橋文化,共初發掘舊石器、新石器,有六千年的陶罐,比三星堆陶器還要早,後來建立資國,勢力北伸成都平原,和南下的蜀族在成都相消長。
蜀國、資國共飲沱江水,沱江好比平衡木,成都是它的支點。原始社會解體了,蜀人、資人猛打蹺蹺板,此起彼伏,你高我低,顯山露水。
奴隸制時代,蜀人沖下崇山峻嶺,千百年在成都周邊兜圈子建都,為什麼不直奔主題,應該是資國掣肘。高歌猛進的岷江,裹脅著渾碧的岷峨雪浪,蜀人強悍,居高臨下,攻城略地,進占成都壩;淺唱低吟的沱江,盪漾著清澈的丘陵暖波,資人文弱,以卵擊石,損兵折將,退守龍泉山。冷兵器時代,北方厚重的族群,往往征服南方輕靈的部族。秦滅巴蜀,成都置蜀郡、立成都縣,資陽壩上設資中縣,往後兩千多年,資陽多次歸隸蜀郡、成都府。1951年,成渝鐵路築路當中,資陽縣城挖出「蜀郡作」篆字牆磚。
三、討論
清輕上揚成天,重濁下沉為地。女媧補天時,城市就有性別,漢子重慶、女郎成都,作風兩樣。水靈靈成都,城市發展怎麼來的?
萬五千年前,成都原始人採集漁獵,1956年北郊羊子山發現他們使用過的舊石器。《山海經》產生於三代,《海內經》記載的廣都野,就是成都平原,核心在雙流縣;《大荒南經》描述夏朝初年四川脫離鬆散的氏族游團、建立酋邦的情景;《大荒西經》提到黃帝族顓頊曾孫在若水(大渡河)有沃國,炎帝族建氐人之國,還提及魚婦,學者說就是蜀王魚鳧;《海內西經》最早,雖有成都壩子的影子,卻連地名也沒取,只說「後稷之葬,山水環之,在氐國西」。從社會經濟特徵看來,《山海經》各篇內容,《海外》《海內》四經時代最早,成都先民搖擺著舊石器時代的尾巴,採集狩獵為生;《大荒》四經較晚,進入新石器時代了,可是一些地方還停留在採集經濟階段;《海內經》最遲,有夏商時代氣息了,內容跨度好幾千年:「西南黑水流域,有廣都原野,後稷埋葬在本處。廣都城邦管轄范圍有三百里沃土,它是天門地戶的中樞,有名的素女仙姑,她就在這里升降出入。地方上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各種各樣的穀物都是當地培育,不論冬天夏天都可以點播下去。鸞鳥自由自在地唱歌,鳳鳥無拘無束地飛舞,靈壽木到時開花結果,叢生百草,繁盛樹木,品類眾多的鳥獸,成群結隊和睦居住。」成都平原一直保持的原生自然生態,天人合一,體現出西蜀人與大自然和諧相安的生態農耕文明景象。
成都平原的燦爛城邦文明,夏商時代在成都郊區有五大都城。《山海經?
中山經》中央第五列山系言及成侯之山、《大荒北經》「有山名曰成都載天山」,都在黃河流域,論者卻望文生義為華西成族、成都,試想華北山水遠阻華西,怎攀得上成都;《海內東經》提到「岷三江,首大江出汶山,北江出曼山,南江出高山。高山在城都西,入海」,倒是四川成都。《山海經》對成都原名城都的記載,可以糾正開明氏蜀王夢見郭移遷都,一年成邑、二年成都的牽強附會。先秦時代,成都經歷了三次治水,贏得二江環抱,水旱有收。
四、結論
蜀是蜀,成歸成,夏商以前各不照閑,成不是蜀的分店,而和資有聯系。
杜宇
「教民務農」,率蜀族人由山區轉向平原,委派由荊楚遷來的部族首領鱉靈為相。鱉靈鑿玉壘山,開金堂峽,消除水害,民得安居,後鱉靈取代杜宇政權,建立開明王朝,號叢帝。蠶叢、柏灌、魚鳧之後,廣漢、郫、廣都、新都、成都都是蜀都。
蜀族入主成都以前,成族早就在這里世居。因此,要找成族、成地、成邑、成都乳名,不能揪剝深山殺出的蜀族的尾巴探消息。
資陽人北上,蜀民還在陝甘鑽山洞,成都是資國地盤,資人與成人都在沱江文化圈,漢唐錦江鵲起,沱風未歇,裴鉶《題文翁石室》:「更嘆沱江無限水,爭流只願到滄溟。」資氏為資國國姓,資陽南郊有資山,新都清流場附近尚傳有白虎夷王資偉的陵墓,新津有寶資山,廣漢又有資偉山。後世政區分合,人口屢換,然而資陽、成都口音、習俗一直十分接近。可見,探問成都,蜀不是唯一的、孤立的存在。
總之,《山海經》高山在城都西,才是成都得名真源,距今五千年了;成都因成族得名,成的族名源於定居陸海上、水旱有收成;蜀族奠都成都後,成族被融合,史跡歸於消滅。

J. 用「詩意成都」命名一篇文章

李白來了,說:「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中。」杜甫來了,說:「曉看紅濕出,花重錦官城。」陸游來了,說:「二十里路香不斷,青羊宮到p花溪。」張藝謀來了,說:「成都是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而我佇立在城市的中央說:「成都你觸動了我的心靈。」

城市古韻尚存,都市繁華已有。這就是如今成都的真實寫照。

古韻之成都

成都是一座有著幾百年歷史的古都,這里坐落著見證三國歷史的武候祠,唐代大詩人杜甫的故居杜甫草堂以及一些川西民居,當然也有我們不能忘記的府南河。當遠歸的遊子在次踏上這遍土地時,他們感激的不僅僅是家人更多的這古蜀成都;當成功的商人再次踏上這遍土地時,他們感激的也不僅僅是機遇更多的是這古蜀成都;……所以成都你的偉大觸動了一顆漸漸成熟的心。

繁華之成都

有著古韻的成都也不失去繁華。春熙路,鹽市口,……這些都是繁華的代名詞。這里每天人來人往車水馬龍,有如這是人間天堂般美妙。當然一座繁華的城市總有一些引領時尚的人物,成都當然也是如此。還記的他們嗎?從普普通通到大名鼎鼎,他們一夜成名。張傑、苟偉、張靚影、李宇春……他們就從成都走出去的。如今,他們雖紅,但同樣沒有忘記這座養育他們的繁華大都市。他們用成績回報著成都,而成都也用欣欣向榮回報給他們。成都你挑起的重擔,托起一輪輪新的紅日。所以成都你的偉大再一次觸動了一顆漸漸成熟的心。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