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起名
『壹』 中國古代所有皇帝的名字
1、秦朝
秦始皇帝嬴政
二世皇帝嬴胡亥
秦王嬴子嬰
2、西漢
太祖/高皇帝(世稱漢高祖)劉邦
孝惠皇帝劉盈
前少帝劉恭
後少帝劉弘
太宗/孝文皇帝劉恆
孝景皇帝劉啟
世宗/孝武皇帝劉徹
孝昭皇帝劉弗陵
漢廢帝/昌邑王劉賀
中宗/孝宣皇帝劉詢
(高宗)/孝元皇帝劉奭
(統宗)/孝成皇帝劉驁
孝哀皇帝劉欣
(元宗)/孝平皇帝劉衎
孺子嬰劉嬰(王莽攝政。劉嬰未稱帝,僅為傀儡皇太子)
新朝
新皇帝王莽
玄漢
更始帝劉玄
赤眉漢
建世帝劉盆子
趙漢
漢嗣帝王郎
成家
成家公孫述
3、東漢
世祖/光武皇帝劉秀
顯宗/孝明皇帝劉庄
肅宗/孝章皇帝劉炟
(穆宗)/孝和皇帝劉肇
孝殤皇帝劉隆
(恭宗)/孝安皇帝劉祜
前少帝北鄉侯劉懿
(敬宗)/孝順皇帝劉保
孝沖皇帝劉炳
孝質皇帝劉纘
(威宗)/孝桓皇帝劉志
孝靈皇帝劉宏
後少帝/弘農懷王劉辯
孝獻(孝愍)皇帝劉協
4、三國魏
高皇帝曹騰
太皇帝曹嵩
太祖武皇帝曹操
高祖/文皇帝曹丕(資治通鑒記載為世祖)
烈祖/明皇帝曹睿
齊王曹芳
高貴鄉公曹髦
元皇帝/陳留王曹奐
5、三國蜀
烈祖/昭烈皇帝/先主劉備
仁宗/孝懷皇帝/後主劉禪
6、三國吳
始祖武烈皇帝孫堅
太祖/大皇帝孫權
廢皇帝/會稽王孫亮
太宗景皇帝孫休
末帝/烏程侯孫晧
7西晉
高祖/宣皇帝司馬懿
世宗/景皇帝司馬師
太祖/文皇帝司馬昭
世祖/武皇帝司馬炎
孝惠皇帝司馬衷
趙王司馬倫(篡位)
孝懷皇帝司馬熾
孝愍皇帝司馬鄴
8、東晉
中宗/元皇帝司馬睿
肅宗/明皇帝司馬紹
顯宗/成皇帝司馬衍
康皇帝司馬岳
孝宗/穆皇帝司馬聃
哀皇帝司馬丕
廢帝/海西公司馬奕
太宗/簡文皇帝司馬昱
烈宗/孝武皇帝司馬曜
安皇帝司馬德宗
恭皇帝司馬德文
9、前涼
恆王張重華
哀王張曜靈
威王張祚
沖王張玄靚
悼王張天錫
10、後涼
太祖/懿武帝呂光
隱王呂紹
靈帝呂纂
末主呂隆
11、南涼
烈祖/武王禿發烏孤
康王禿發利鹿孤
景王禿發傉檀
12、西涼
太祖/武昭王李暠
13、北涼
文王段業
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遜
哀王沮渠牧犍
14、前趙
高祖/光文帝劉淵
廢帝劉和
烈宗/昭武帝劉聰
隱帝劉璨
襄宗劉曜
15、後趙
高祖/明帝石勒
太祖/武帝石弘
正帝石虎
成帝石世
仁武帝石遵
興武帝石鑒
末帝石袛
16、前秦
高祖景明帝苻健
越厲王苻生
世祖/宣昭帝苻堅
哀平帝苻丕
太宗/高帝苻登
越厲王苻生
17、後秦
太祖/武昭皇帝姚萇
高祖/文桓皇帝姚興
末主姚泓
18、西秦
高祖/武元王乞伏乾歸
太祖/文昭王乞伏熾磐
厲武王乞伏暮末
19、前燕
高祖/武宣帝慕容皝
烈祖/景昭帝慕容雋
隱宗/幽帝慕容暐
20、後燕
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
烈宗/惠愍皇帝慕容寶
開封公慕容詳
趙王慕容麟
中宗/昭武皇帝慕容盛
高宗/昭文皇帝慕容熙
景宗/惠懿皇帝慕容雲
21、南燕
世宗/獻武帝慕容德
太祖/穆帝慕容納
文帝慕容超
22、北燕
太祖/文成皇帝馮跋
昭成皇帝馮弘
23、成漢
太宗/武帝李雄
哀帝李班
幽公李期
昭文帝李壽
歸義侯李勢
24南朝宋
高祖/武皇帝劉裕
少帝劉義符
太祖/文皇帝劉義隆
廢帝劉劭(史稱「元兇」)
世祖/孝武皇帝劉駿
前廢帝劉子業
太宗/明皇帝劉彧
後廢帝劉昱
順皇帝劉准
25、南朝齊
太祖/高皇帝蕭道成
世祖/武皇帝蕭賾
前廢帝/鬱林王蕭昭業
後廢帝/海陵恭王蕭昭文
高宗/明皇帝蕭鸞
煬皇帝東昏侯蕭寶卷
和皇帝蕭寶融
26、南朝梁
高祖/武皇帝蕭衍
臨賀王蕭正德
太宗/簡文皇帝蕭綱
豫章王蕭棟
武陵王蕭紀
世祖/孝元皇帝蕭繹
閔皇帝/貞陽侯蕭淵明
敬皇帝蕭方智
廢帝蕭庄
27、西梁
中宗宣皇帝蕭詧
世宗孝明皇帝蕭巋
惠宗孝靖皇帝蕭琮
蕭銑
28、南朝陳
高祖/武皇帝陳霸先
世祖/文皇帝陳蒨
廢帝陳伯宗
高宗/孝宣皇帝陳頊
長城煬公/後主陳叔寶
29、北朝北魏
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
太宗/明元皇帝拓跋嗣
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燾
南安隱王拓跋余
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濬
顯祖/獻文皇帝拓跋弘
高祖/孝文皇帝元宏(原名拓跋宏)
世宗/宣武皇帝元恪
肅宗/孝明皇帝元詡
殤皇帝元姑娘(元詡之女)
幼主元釗
敬宗/孝庄皇帝元子攸
廢帝/長廣王元曄
烈宗/節閔皇帝元恭
安定王元朗
顯宗/孝武皇帝/出皇帝元修
30、北朝東魏
孝靜皇帝元善見
北朝西魏
文皇帝元寶炬
廢帝元欽
恭皇帝元廓(拓跋廓)
31、北朝齊
*高祖/神武皇帝高歡
*世宗/文襄皇帝高澄
顯祖/文宣皇帝高洋
廢帝高殷
孝昭皇帝高演
世祖/武成皇帝高湛
後主高緯
安德王高延宗
幼主高恆
32、北朝周
太祖/文皇帝宇文泰
孝閔皇帝宇文覺
世宗/明皇帝宇文毓
高祖/武皇帝宇文邕
宣皇帝宇文贇
靜皇帝宇文闡
33、隋朝
高祖/文皇帝楊堅
世祖/明皇帝/煬皇帝楊廣
恭皇帝楊侑
皇泰帝楊侗
秦王楊浩
34、唐朝
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李淵
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李世民
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李治
則天順聖皇後/則天大聖皇帝武曌/武則天(武周代唐)
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李顯
殤皇帝李重茂
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李旦
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李隆基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李亨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李適[kuo]
順宗/至德弘道大聖大安孝皇帝李誦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李純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李恆
敬宗/睿武昭湣孝皇帝李湛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李昂
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李炎
宣宗/聖武獻文孝皇帝李忱
懿宗/昭聖恭惠孝皇帝李漼
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李儇
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李曄
景宗/昭宣光烈孝皇帝/哀帝李柷[zhù]
35、大齊
承天應運啟聖睿文宣武皇帝黃巢
36、五代後梁
太祖 神武元聖孝皇帝朱溫(朱全忠、朱晃)
廢帝/郢王朱友圭
末帝朱友貞(朱友瑱、朱瑱、朱友鍠)
37五代後唐
太祖 武皇帝李克用
庄宗 光聖神閔孝皇帝李存勖
明宗 聖德和武欽孝皇帝李亶(李嗣源)
閔皇帝李從厚
末帝李從珂(本名王從珂)
38、五代後晉
高祖 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
出皇帝/少帝石重貴
39、五代後漢
高祖 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劉暠(劉知遠)
隱皇帝劉承佑
40、五代後周
太祖 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郭威
世宗 睿武孝文皇帝柴榮
恭皇帝柴宗訓
41、遼朝
太祖 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耶律億(耶律阿保機)
太宗 孝武惠文皇帝耶律德光
世宗 孝和庄憲皇帝耶律阮
穆宗 孝安敬正皇帝耶律璟
景宗 孝成康靖皇帝耶律賢
聖宗 文武大孝宣皇帝耶律隆緒
興宗 神聖孝章皇帝耶律宗真
道宗 仁聖大孝文皇帝耶律洪基
恭宗 恭懷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
42、北遼
宣宗 孝康皇帝耶律淳
德妃(蕭普賢女,為皇太後,稱制;期間遙奉耶律定為帝)
神宗(梁王)耶律雅里
英宗耶律術烈
43、西遼
德宗耶律大石
感天皇後蕭塔不煙
仁宗耶律夷列
承天皇帝耶律普速完
末帝耶律直魯古
恭帝屈出律
44、北宋
太祖 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趙匡胤
太宗 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趙炅(趙匡義、趙光義)
真宗 贗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趙恆
仁宗 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趙禎
英宗 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趙曙
神宗 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趙頊
哲宗 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趙煦
徽宗 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趙佶
欽宗 恭文順德仁孝皇帝趙桓
45、南宋
高宗 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趙構
簡宗 靖文元懿殤孝皇帝趙旉
孝宗 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聖武明聖成孝皇帝趙昚
光宗 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趙惇
寧宗 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趙擴
理宗 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趙昀
度宗 端文明武景孝皇帝趙禥
恭宗 孝恭懿聖皇帝趙顯
端宗 裕文昭武湣孝皇帝趙昰
懷宗 恭文寧武哀孝皇帝趙昺
46、西夏
太祖 神武皇帝李繼遷
太宗 光聖皇帝李德明
景宗 武烈皇帝李元昊
毅宗 昭英皇帝李諒祚
惠宗 康靖皇帝李秉常
崇宗 聖文皇帝李乾順
仁宗 聖德皇帝李仁孝
桓宗 昭簡皇帝李純佑
襄宗 敬穆皇帝李安全
神宗 英文皇帝李遵頊
獻宗李德旺
末帝李睍
47、大理
太祖 神聖文武帝段思平
文經帝段思英
聖慈文武帝段思良
至道廣慈帝段思聰
應道帝段素順
昭明帝段素英
宣肅帝段素廉
秉義帝段素隆
聖德帝段素真
天明帝段素興
興宗孝德帝段思廉
上德帝段廉義
廣安帝楊義貞
上明帝段壽輝
保定帝段正明
大中帝高升泰
中宗文安帝段正淳
憲宗宣仁帝段正嚴
景宗正康帝段正興
宣宗功極帝段智興
享天帝段智廉
神宗天開帝段智祥
孝義帝段祥興
天定賢王段興智
48、金朝
太祖 應乾興運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聖武元皇帝完顏旻(完顏阿骨打)
太宗 體元應運世德昭功哲惠仁聖文烈皇帝完顏晟
熙宗 弘基纘武庄靖孝成帝完顏亶
廢帝/海陵煬王完顏亮
世宗 光天興運文德武功聖明仁孝帝完顏雍
章宗 憲天光運仁文義武神聖仁孝帝完顏璟
衛紹王完顏允濟
宣宗 繼天興統述道勤仁英武聖孝帝完顏珣
哀宗 敬天德運忠文靖武天聖烈孝庄皇帝完顏守緒
昭宗 定文匡武閔懷皇帝/末帝/後主完顏承麟
49、元朝
烈祖 神元皇帝孛兒只斤·也速該
太祖 法天啟運聖武皇帝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
睿宗監國仁聖景襄皇帝孛兒只斤·拖雷
太宗 英文皇帝孛兒只斤·窩闊台
定宗 簡平皇帝孛兒只斤·貴由
憲宗 桓肅皇帝孛兒只斤·蒙哥
世祖 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孛兒只斤·忽必烈
成宗 欽明廣孝皇帝/完澤篤汗孛兒只斤·鐵穆耳
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孛兒只斤·海山
仁宗 聖文欽孝皇帝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
英宗 睿聖文孝皇帝孛兒只斤·碩德八剌
晉宗 致孝皇帝/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
興宗 德孝皇帝/天順帝孛兒只斤·阿刺吉八
文宗 聖明元孝皇帝孛兒只斤·圖帖睦爾
明宗 翼獻景孝皇帝孛兒只斤·和世琜
寧宗 沖聖嗣孝皇帝孛兒只斤·懿璘質班
惠宗 宣仁普孝皇帝/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
昭宗 武承和孝皇帝孛兒只斤·愛猷識理答臘
50、明朝
太祖 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
惠宗 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恭閔惠皇帝朱允炆
成祖 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朱棣
仁宗 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朱高熾
宣宗 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朱瞻基
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朱祁鎮
代宗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朱祁鈺
憲宗 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朱見深
孝宗 達天明道純誠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朱祐樘
武宗 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朱厚照
世宗 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朱厚熜
穆宗 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庄皇帝朱載垕
神宗 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朱翊鈞
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朱常洛
熹宗 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朱由校
思宗 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朱由檢
51、南明
安宗 處天承道誠敬英哲纘文備武宣仁度孝簡皇帝朱由崧
紹宗 配天至道弘毅肅穆思文烈武敏仁廣孝襄皇帝朱聿鍵
文宗 貞天應道昭崇德毅寧文宏武達仁閔孝節皇帝朱聿鐭
昭宗 應天推道敏毅恭儉經文緯武禮仁克孝匡皇帝朱由榔
52、清朝
太祖 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太宗 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
世祖 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愛新覺羅·福臨
聖祖 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
世宗 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愛新覺羅·胤禛
高宗 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愛新覺羅·弘歷
仁宗 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愛新覺羅·顒琰
宣宗 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愛新覺羅·旻寧
文宗 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庄儉顯皇帝愛新覺羅·奕詝
穆宗 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明肅毅皇帝愛新覺羅·載淳
德宗 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愛新覺羅·載湉
廢帝(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拓展資料
皇帝是中國帝制時期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媧皇女媧、黃帝軒轅、炎帝神農等都不是真正帝王,僅為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其「皇」或「帝」號,為後人所追加。夏朝君主稱「後」,商朝君主稱「帝」,周天子稱「王」。戰國諸侯大多僭越稱王,尊周天子為「天王」。
秦王嬴政統一中國,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皇帝」一詞作為華夏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號。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國首位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取代了「帝」與「王」,成為中國兩千年多來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
『貳』 中國古代皇帝全部的名字
一、奴隸社會
1、炎黃:公元前2697年-約前2599年涿鹿(今河北涿鹿)神農炎帝 軒轅黃帝(炎黃齊名)
2、堯唐:約前2357年-約前2262年平陽 (今山西臨汾) 唐帝堯
3、舜虞:約前2262年-約前2029年蒲阪 (今山西永濟) 虞帝舜
4、夏朝:約前2029年-約前1981年 約前1933年-約前1559年斟鄩陽城(今河南洛陽) (今河南登封)夏王禹 夏王啟 夏王少康
5、有窮:約前1981年-約前1973年鉏(今河南滑縣) 有窮王夷羿
6、寒朝:約前1973年-約前1933年寒水(今山東濰坊)寒王寒浞
7、商(殷)朝:約前1559年-約前1046年約前1559年-約前1300年(商)
8、周朝:約前1046年-前256年
(1)西周:約前1046年-前771年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周文王姬昌 西周武王姬發
(2)東周:前770年-前256年洛邑(今河南洛陽)東周平王姬宜臼
①——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②——戰國: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會
9、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咸陽(今陝西咸陽)秦始皇嬴政
10、西楚:前206年-前202年彭城(今江蘇徐州)西楚霸王項羽
11、漢朝:前202年-263年(包括蜀漢)
12、西漢:前202年-公元8年長安(今陝西西安)西漢高祖劉邦
13、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長安(今陝西西安)新太祖王莽
14、玄漢:公元23年-公元25年長安(今陝西西安)玄漢更始帝劉玄
15、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洛陽(今河南洛陽)東漢光武帝劉秀
16、三國時期:220年-280年
(1)曹魏:220年-265年洛陽(今河南洛陽)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
(2)蜀漢:221年-26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蜀漢昭烈帝劉備
(3)孫吳:222年-280年建業(今江蘇南京)吳大帝孫權
17、晉朝:265年-420年
(1)西晉:265年-316年洛陽(今河南洛陽)西晉武帝司馬炎
(2)東晉:317年-420年建康(今江蘇南京)東晉元帝司馬睿
18、十六國:304年-420年
19、十六國末期:420年-439年
20、南北朝:386年-589年
(1)南朝:420年-589年
①劉宋:420年-479年建康(今江蘇南京)劉宋武帝劉裕
②南齊:479年-502年建康(今江蘇南京)南齊高帝蕭道成
③南梁:502年-557年建康(今江蘇南京)梁武帝蕭衍
④南陳:557年-589年建康(今江蘇南京)陳武帝陳霸先
(2)北朝:386年-589年
①北魏中後期:420年-557年平城 洛陽(今河南洛陽)(今山西大同)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北魏孝文帝元宏
②東魏:534年-550年鄴城(今河北鄴鎮)東魏孝靜帝元善見
③西魏:532年-556年長安(今陝西西安)西魏文帝元寶炬
④北齊:550年-577年鄴城(今河北鄴鎮)北齊文宣帝高洋
⑤北周:557年-581年長安(今陝西西安)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
21、隋朝:581年-618年長安(今陝西西安)隋文帝楊堅
22、唐朝:618年-690年 705年-907年長安(今陝西西安)唐高祖李淵 唐中宗李顯
23、武周:690年-705年神都洛陽(今河南洛陽)武周武後武則天
24、五代:907年-960年
(1)後梁:907年-923年汴京(今河南開封)後梁太祖朱溫
(2)後唐:923年-936年洛陽(今河南洛陽)後唐庄宗李存勖
(3)後晉:936年-947年汴京(今河南開封)後晉高祖石敬瑭
(4)後漢:947年-950年汴京(今河南開封)後漢高祖劉知遠(暠)
(5)後周:951年-960年汴京(今河南開封)後周太祖郭威
25、十國:907年-979年
26、遼朝(契丹):916年-1125年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27、宋朝:960年-1279年
(1)北宋:960年-1127年東京(今河南開封)北宋太祖趙匡胤
(2)南宋:1127年-1279年臨安(今浙江杭州)南宋高宗趙構
(3)西夏:1038-1227年興慶(中興)(今寧夏銀川)西夏景宗李元昊
(4)金朝:1115年-1234年中京(今北京市)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5)大蒙古國:1206年-1271年曲雕阿蘭(今蒙古國肯特省)蒙古(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
28、元朝:1271年-1368年大都(今北京市)元(蒙古)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
29、明朝:1368年-1644年應天(今江蘇南京) 京師(今北京市)明太祖朱元璋 明成祖朱棣
(1)後金:1616年-1636年盛京(今遼寧沈陽) 後金(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2)大順:1644年-1644年京師 (今北京市) 闖王李自成
30、清朝:1636年-1912年盛京 京師(今遼寧沈陽)(今北京市)清(後金)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
31、中華帝國:1915年-1916年北平 (今北京市)洪憲帝袁世凱
32、偽滿洲:1932年-1945年新京 (今吉林長春)康德帝愛新覺羅·溥儀
(2)皇帝起名擴展閱讀:
超過80歲的皇帝有五位:
清高宗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歷、梁武帝蕭衍、則天大聖皇帝武曌、宋高宗趙構和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
70歲到79歲的皇帝有12位:
十國楚武穆王馬殷,唐玄宗李隆基、十國前蜀高祖王建、明太祖朱元璋,三國吳大帝孫權,五代南平高季興、十六國後燕高祖慕容垂、漢武帝、唐高祖李淵、遼道宗耶律洪基、西夏仁宗李仁孝、十六國南燕高祖慕容德。
60歲到69歲的皇帝有38位:
1、新建興帝王莽,清聖祖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清宣宗道光帝愛新覺羅·旻寧、十六國西涼武昭王李暠,宋孝宗趙昚、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周帝吳三桂、十六國北涼高祖沮渠蒙遜、後唐明宗李嗣源、金世宗完顏雍、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蜀漢懷帝(後主)劉禪、明成祖朱棣。
2、隋文帝楊堅、蜀漢昭烈帝劉備、唐德宗李適、西夏神宗李遵頊、漢光武帝劉秀、十六國後涼高祖呂光、漢高祖劉邦、宋武帝劉裕、清末帝愛新覺羅·溥儀、金太宗完顏晟、後蜀高祖孟知祥、遼聖宗耶律隆緒、十六國後秦高祖姚興、清仁宗嘉慶帝愛新覺羅·顒琰、後梁太祖朱溫、明世宗朱厚熜、宋理宗趙昀。
50歲到59歲的皇帝有60位:
宋太宗、明神宗、雍正帝、宋寧宗、陳高祖陳霸先、宋欽宗、唐高宗、齊高帝蕭道成、晉武帝、唐中宗、唐睿宗、漢獻帝、齊武帝、陳宣帝、唐代宗、宋仁宗、宋徽宗、晉簡文帝、陳後主、清太宗、唐太宗、後周太祖、秦始皇、宋太祖、隋煬帝等。
40歲到49歲的有55位:
梁簡文帝、漢景帝、明仁宗、梁元帝、漢文帝、南唐後主李煜、明憲宗等。
30歲到39歲的有62位:
魏文帝曹丕、後周世宗柴榮、明光宗朱常洛、明宣宗朱瞻基、明武宗朱厚照,清德宗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魏明帝曹叡,宋英宗趙曙,明穆宗朱載垕,宋度宗趙禥、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清文宗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明代宗朱祁鈺等。
20歲到29歲的有50位:
秦二世皇帝胡亥、漢昭帝劉弗陵、清世祖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明熹宗朱由校等。
10歲到19歲的有28位:
五代後漢隱帝劉承佑,五代後周恭帝,清穆宗同治帝愛新覺羅·載淳,晉穆帝司馬聃,唐敬宗李湛,唐哀帝李柷,漢廢帝劉辯,宋廢帝劉子業,宋順帝劉准等。
而十歲以下的娃娃皇帝有七位:
八歲漢質帝劉纘,六歲的元寧宗孛兒只斤·懿璘質班、三歲的北魏幼主元釗,兩歲的漢沖帝劉炳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滿周歲就死去的漢殤帝劉隆,還有中國第一位女皇帝敬哀公主元姑娘(有爭議)也不滿周歲。
『叄』 給男孩起名字。想知道歷代皇帝給自己造的字。
歷史上最喜歡造字的皇帝有兩個,一個是武則天,還有一個是三國時期孫權的兒子孫休。
武則天當初造了很多字,但是大部分都沒能流傳下來,比如她曾經想把國家的「國」字內部改為「武」字,後來有人說這是將自己困了起來,所以又重新改回來了。她造的字里比較出名的就是這個「曌」字。【日月當空】之意。
孫權的兒子孫休是三國時期的吳景帝,字子烈。他沒有什麼大的功績,可是非常喜歡造字。他有四個兒子,名和字都是他自已造的。那些字很復雜,很多已經打不出來了,連字典上也沒有了,我可以給你描述出來。
另外較出名的就是南漢開國皇帝劉岩。劉岩於926年為自己改名為「劉龑」,自創一「龑」字,取自《易經》中「飛龍在天」之意。唐代還有一首詩叫《復留侯從效問南漢劉岩改名龑字音義》。
伏羲初畫卦,蒼氏乃制字。點畫有偏旁,陰陽貴協比。
古者不嫌名,周公始稱諱。始諱猶未酷,後習轉多忌。
或援他代易,或變文迴避。濫觴久滋蔓,傷心日益熾。
孫休命子名,吳國尊王意。單莔雨升僻,壹臣昷蔜稱異。
梁復踵已非,時亦跡舊事。專免傑自其一,蜀闖是其二。
鄙哉化晵名,陋矣麥黃專義。大唐有天下,武後擁神器。
私制迄無取,古音實相類。歷塤乙囝星,□忠厓□埊。
□圀及曌□,作史難詳備。唐祚值傾危,劉龑懷僭偽。
吁嗟毒蛟輩,睥睨飛龍位。龑岩雖同音,形體殊乖致。
廢學愧未弘,來問辱不棄。奇字難雄博,摛文伏韓智。
因誦鄙所聞,敢布諸下吏。
這首詩里提到的好多奇奇怪怪的字是孫休給自己兒子造的字。
你說的那些不普通的字比如說「猷」「彖」「翾」,很帥的。
嘿嘿,我很喜歡人名和漢字的,你要是想取名的話,說一下你想要的字的意思和姓,我幫你想。
『肆』 請問誰知道,明朝皇帝取名依據
明朝皇族的名字朱元璋在給自己的兒子起名字的時候全部用木旁____古人給同一個輩分的人起名字用同一個偏旁其實很正常
不過因為朱元璋有26個兒子~他意識他自己的子孫中肯定有重名的~就給26個兒子每個人定了一個輩分表,每個表20個字,從他的孫子開始~依次向下起名字~~
比如燕王朱棣的就是: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這裡面又規定,每五個字的命名,以火土金水木為順序,依次以偏旁命名,於是我們看到了明仁宗叫朱高熾,是高字輩的火旁,宣宗瞻基,是瞻字輩的土旁,英宗祁鎮,代宗祁鈺是祁字輩的金旁,憲宗見深,是見字輩水旁,孝宗佑樘,是佑字輩木旁.這個時候五行轉了一圈了,又從火重新開始,於是武宗厚照,世宗厚熜是厚字輩的火旁,一直傳到由字輩的木旁,朱由校和朱由檢為止,明朝滅亡~~
同樣其他的王府也有這些規定,比如太子朱標,本來他的名下的輩分表應該是帝系,但是他的兒子被他的叔叔奪了位,所以只傳到他的孫子.朱標的20字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我們知道的人只有建文帝叫朱允炆,他的兒子叫朱文圭.分別是火和土旁.
又比如秦王為:尚志公誠秉,惟懷敬誼存,輔嗣資廉直,匡時永信敦。樓主你所說的朱尚炳應該是秦王的兒子.晉王的表為:濟美鍾奇表,知新慎敏求,審心咸景慕,述學繼前修。其他的很多不一一列舉了.
所以明朝的皇室有很嚴格的起名字的規則,有些字就有些怪異,不過這樣是有好處的,因為皇帝的名字要避諱,取名字取生僻字有利於把避諱的影響縮到最小~
後來在明朝滅亡了後,也許逃避清政府的追殺,可能很多皇族的人放棄了這些起名字的傳統,但是的確有很多人保留著的~以前看見朱鎔基的時候覺得他的第二個字很怪~又是土旁,聯想到他可能是朱元璋後人~所以就去查,果然在岷王的世襲表中某一句話的第二個字發現了這個鎔字,如果按照規則,這個字應該搭配土旁, 而且後來查岷王的世襲表,這個鎔字出現的輩分,差不多就應該是這個年代~所以前總理有很大的可能性是朱元璋的子孫~
如果你是姓朱的~又有以下某個字作為輩份且偏旁正確,那你就可以對照一下是否父祖的輩分是否相同~如果一樣~那恭喜你~~你可能是明朝皇室的後裔~~~當然對現實而言沒有任何的用處~ 事實上朱元璋的子孫在明朝滅亡的時候已超過10萬人.所以傳到現在過百萬應該很正常吧
明朝諸王表如下
太子家: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秦王家:尚志公誠秉,惟懷敬誼存,輔嗣資廉直,匡時永信敦。
晉王家:濟美鍾奇表,知新慎敏求,審心咸景慕,述學繼前修。
燕王家: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周王家: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肅恭,紹倫敷惠潤,昭格廣登庸。
楚王家:孟季均榮顯,英華蘊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齊王家:賢能長可慶,睿智實堪宗,養性期淵雅,寅思復會通。
魯王家:肇泰陽當健,觀頤壽以弘,振舉希兼達,康莊遇本寧。
蜀王家:悅友申賓讓,承宣奉至平,懋進深滋益,端居務穆清。
湘王家:久鎮開方岳,揚威謹禮儀,剛毅循超卓,權衡素自持。
代王家:遜仕成聰俊,充廷鼐鼎彝,傳貽連秀郁,炳燿壯洪基。
肅王家:瞻祿貢真弼,縉紳識烈忠,曦暉躋當運,凱諫處恆隆。
遼王家:貴豪恩寵致,憲術儼尊儒,雲仍祺保合,操翰麗龍輿。
慶王家:秩邃寘台鼒,倪伸帥倬奇,適完因巨衎,騭眷發需毗。
寧王家:磐奠覲宸拱,多謀統議中,總添支庶闊,作哲向親衷。
岷王家:徽音膺彥譽,定干企禋雍,崇禮原諮訪,寬鎔喜賁從。
谷王家:賦質僖雄敞,叢興闡福昌,篤諧恂懌豫,擴霽昱禎祥。
韓王家:沖范徵偕旭,融謨朗璟逵,亶韶愉灝慥,令緒價蕃維。
沈王家:佶幼詮勛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安王家:斐序斌廷賞,凝覃浚祉襄,恢嚴顓輯矩,縝密廓程綱。
唐王家:瓊芝彌宇宙,碩器聿琳琚,啟齡蒙頌體,嘉歷協銘圖。
郢王家:偉聞參望奭,箴誨洎皋夔,麒麟餘積兆,奎穎曄璇璣。
伊王家:顒勉諟訏典,褒珂采鳳琛,應疇頒胄選,昆玉冠泉金。
靖江王(朱元璋侄子)家:贊佐相規約,經邦任履亨,若依純一行,遠得襲芳名
『伍』 大清皇帝家名字的規律
清朝皇帝的名字一直到康熙帝,都沒有按照漢人的傳統取名字。也專就是同輩人中名屬字要有一個相同的漢字。
康熙是一個漢化很深的皇帝。自他開始皇室的皇子中開始採用漢人的傳統。
康熙的兒子名字中都有一個「允」字,如允褆、允稹等,名字中的另一個字都帶「衣字部首」但是雍正皇帝叫「胤禛」,這是個異數。
雍正的兒子名字中都有一個「弘」字或「福」字。,如弘歷、福惠等。名字中另一個字都帶「日字部首」,乾隆皇帝就是叫「弘歷」
乾隆的兒子犯「永」字,名字中另一個字都帶「王字部首」,嘉慶帝叫做「永琰」。
嘉慶的兒子犯「綿」字,名字中另一個字都帶「心字部首」,道光皇帝叫做「渂寧」(原名綿寧)
道光的兒子犯「奕」字,名字中另一個字都帶「言字部首」,咸豐皇帝叫做「奕詝」。
咸豐的兒子犯「載」字,同治皇帝叫做「載淳」。
同治皇帝無子,光緒皇帝是他的同輩堂兄弟,叫做「載湉」
光緒皇帝無子,以其兄之子溥儀繼位。名字中犯「溥」字。
『陸』 古代的皇帝如何取名的
這是皇帝的廟號,這裡麵包含了皇帝生前的豐功偉績。
我們來舉個例子:
比如說李淵是唐朝開國皇帝,因此李淵的廟號才有
「祖」字,以下是關於帝王廟號的一些知識,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比如世祖這個廟號就不是 而且比如康熙就是聖祖 他是為清朝做出傑出貢獻的
--------------------
自從先秦以來實行皇帝和大臣的謚號以來,除了秦代例外,其他的都是按照這一思路展開的,現在,我就自己的心得來簡單談一談,不當之處,請指正之。
秦始皇認為皇帝的謚號是「子議父」、「臣議君」,所以,廢止不行,這個典型的獨夫民賊連自己的兒子都信不過,就是死後還要鉗制天下人的口舌,所以,不免二世而亡。劉邦雖然是無賴出身,但是,權謀遠在始皇帝之上,所以,漢朝恢復了謚法制度,不僅如此,劉邦還給死的不明不白的楚隱王陳勝祭掃墳墓。開立了一個很好的先例,至少讓人看到這位君臨萬國的天子的氣度,所以,後人以為史遷敢於給項羽列為本紀是史家的第一勇氣,其實,劉邦的力度也不在太史公之下呢。
先說說廟號。皇帝的廟號不是隨便就給予的,而是有相當的講究,雖則昭穆制度的制約,但是,更是封建禮法的必須,所以,西漢十二個皇帝有廟號的不過是六七人而已。特別搞笑的是身膺中國第一個封建治世大名「文景之治」的漢景帝居然也沒有身後的廟號,究其原因也是情有可原的,漢景帝誤殺晁錯、激殺周亞夫、廢殺劉榮,如果上面沒有個好爹漢文帝,下面沒有好兒子漢武帝,漢家的江山最初的斷送者就一定不是漢元帝而是這位仁兄了。但是,為什麼漢景帝沒有廟號,歷史也沒有做明確的交待。不過,最為熱鬧與滑稽的是三國時代,魏國的有司不知道是喝多了還是睡過了,居然在曹睿活著的時候就給他上廟號,而曹睿也居然受之不疑,成為有史以來唯一在皇帝本人健在的情況下知道自己廟號的君主。
1.高祖。
這個廟號通常給開國皇帝,比如劉邦,比如李淵、比如楊堅等,特別是劉邦,稱呼為漢高祖,但是,廟號又作太祖,為什麼呢?其實,只要看過《漢書詳解》一書就知道內里了,書中介紹說:「蓋邦配天地,是為高祖,而尊號加之於上,雖昭穆之太祖廟,此亦高祖之廟也。」換言之,就是劉邦既是漢高祖,也是漢太祖,太祖之於高祖同義。但是,在五代十國時期,連兒皇帝石敬瑭這樣的也得配高祖廟,顯得有點子滑稽了。而且,這期間是高祖廟號大盛的季節,像劉知遠等死後一律是高祖,連割據一隅的箿爾小國創建者也頻頻使用高祖的榮譽。當然,廟號本身就是皇家自己的買賣,和大小以及疆土並沒有直接的關系。
2.太祖。
這是自從宋元以後開始大規模使用的開國皇帝的廟號,雖則在此之前皇帝開國立功也曾配以此號,但沒有後來那樣的規模。
3.太宗。
這是僅次於太祖的所謂昭穆制度最為重要的環節。歷史上謚號太宗的從漢太宗算起,總計大小十餘幾,晉太宗(司馬昭)、北魏的明元帝、南朝的宋明帝、南梁的簡文帝、唐太宗、宋太宗、遼太宗、金太宗、夏太宗(李德明)、元太宗、明太宗、清太宗等除了個別的如宋明帝、梁簡文帝不能有所作為之外,其他的都是本王朝的佼佼者和開創者。其中像李世民完全可以稱得上千古一帝了。而明太宗朱棣之於明王朝也是一個最大的分水嶺,從他開始算起,明朝開始著力經營北方,政治中心北移,形成了後來幾百年的政治格局。影響也是非常深遠的。比較值得一提的荒唐事就是西晉、東晉雖然是一個祖宗,竟然有兩個太宗,西晉的太宗是司馬昭,而東晉的
太宗則是簡文帝司馬昱,禮制之糊塗由此可見。
4.世宗。
世宗的本意通俗的說就是統緒自此開始,自此開世的意思,漢武帝死後就是廟號世宗,而漢家的統緒也是從漢武帝開始發生新的轉移,我們都知道漢景帝本來是准備傳位給長子劉榮的,只是因為長公主的離間,才使得一個普通的膠東王得以繼承大位。接下來的晉世宗司馬師也是這樣一個道理,司馬昭活著的時候經常說:天下是景王(指的是司馬師)的天下,我之後此座就是桃符的(指的是自己的幼子司馬攸)。可見,沒有司馬師,西晉還不可能完成司馬懿的遺志的。西晉之後五胡十六國,北魏統一北方,北魏的世宗是宣武帝元恪,這個人是使得孝文帝改革功虧一簣的重要人物,也是北魏中衰的始作俑者,但是,他本來也是沒有什麼可能成為太子的,只是原來的太子元恂死於非命,才讓他撿了便宜。唐朝因為要避諱李世民的名字,所以,既沒有世祖,也沒有世宗,宋朝延襲了唐朝,所以,也沒有世宗。不過,宋朝要是嚴格上說,宋英宗應該是宋朝的世宗,因為從他開始仁宗一系斷絕,帝系從新轉為真宗以下的子孫。就南宋來說,孝宗也是世宗的規格,因為從他開始太宗一系重新轉為太祖一系,更為重要。明世宗和清世宗,大家想來都很熟悉了,也就不多說了,原因大抵同上。另外周世宗柴榮的故事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了。故而不贅。金世宗、遼世宗也都是類似的意思,遼世宗是遼國帝系重新回到東丹王耶律倍一脈上來的關鍵人物,而金世宗則是自太祖以來帝系回到宗輔一系的關鍵人物。
5.世祖。
一般作為斷代史開創者或者王朝的承上啟下的人物的特定廟號,也有作為開基者的,例如三國的曹丕和西晉的司馬炎、蒙元的忽必烈等都是世祖的廟號。大抵上因為他們都不是王朝的建立者。劉秀是漢世祖,此後,北魏的世祖太武帝、南朝宋孝武帝、南齊武帝、北齊武成帝、元世祖、清世祖等基本都是這樣的由來。
6.高宗。
歷史比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謚法為高宗的一般都是王朝中衰的製造者,要麼就是陰險毒辣的代名詞,比較著名的就是宋高宗、清高宗,(窩囊廢唐高宗和北魏高宗文成帝是個例外,其實他應該是唐世祖才對)漢朝的高宗漢元帝昏聵不堪,是其父漢宣帝預言的靈驗的實際證明,南齊的高宗齊明帝上台除了大殺高武子孫以外,沒做過什麼像樣的事情,連史書都說他唯嗜殺戮。
上述是比較重要的廟號,下面再簡單說一下其他常見的廟號和歷史巧合。
7.仁宗。
正統王朝中有四個仁宗,宋仁宗、元仁宗、明仁宗、清仁宗,總體說來都是他們各自王朝中中等以上的皇帝,像元仁宗居然恢復了科舉制度,這在蒙元只有世祖時期才有過的事情。
8.英宗和穆宗
這是一個多內訌和多麻煩的廟號,而且多是短命,歷史上宋英宗、元英宗只在位三四年,其中宋英宗鬧了一場大禮議,元英宗鬧了一場南坡之變,連命都丟了,明英宗還有兩場,一個是土木堡之變,一個奪門之變。其實明英宗在位時間雖然長,死的時候也才34歲,和宋英宗差不多的年齡。所以,異常迷信的滿清從來不選英宗作為先帝爺的廟號的。穆宗多數是短命的,唐穆宗、明穆宗、清穆宗無一不是短命。
9.神宗和德宗。
這兩個廟號也不是什麼好傢伙,雖則當時上廟號的時候一定是深思熟慮的,但是,從歷史巧合來看,也是麻煩多多,宋神宗的王安石變法不僅沒有解決實際問題反而加劇了黨爭,明神宗萬曆的所作所為大家更是清楚了。所以,滿清也不選神宗作為廟號。德宗其實也不是什麼好的廟號,唐德宗、清德宗都是一生遭遇離亂,當然,這些和廟號本身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系,重要的還是王朝和皇帝本身的作為。
10.中宗。
知道中宗廟號的一般都是從唐中宗那裡得來的,中宗,顧名思義就是中興之宗。最早起於漢朝的漢宣帝,而後正統王朝中分別是晉中宗(東晉元帝)、唐中宗。三位中除了漢宣帝還當得起中興之名以外,其他二位都是屍位素餐,晉中宗是被王敦氣死的;唐中宗是被老婆給滅了的。
封建王朝之所以成為封建,從意識形態上說是非常迷信的,這也是封建禮法的一個重要內容,比如宋徽宗這個廟號,宋欽宗這個廟號不能說有什麼貶義,但是,後代沒有再使用這樣的廟號送給他們的先帝的。特別是明清兩代尤其嚴重,所以,宋明清以來,再也沒有皇帝的廟號叫做中宗了。宋高宗可以說是中興宋朝的皇帝,但是,兒子也沒敢送給他中宗的廟號。康熙稱得上滿清的救命皇帝,但是,也沒有得到中宗的廟號,而是抬高一格,升為祖,這也是滿清自己特有的禮法,一個王朝出了三個祖(太祖、世祖、聖祖。嚴格的說,其實還是兩個祖,因為太祖的時候還是後金呢)。明成祖的廟號是後來嘉靖皇帝自認為自己的外藩地位和明太宗朱棣類同,所以,追尊為成祖,成為非常有名的明人口中的二祖列宗。
此外,像孝宗、宣宗號稱是小治(東晉孝宗、宋孝宗、明孝宗、唐宣宗、明宣宗等,清宣宗就一塌糊塗了)文宗號稱小亂(唐文宗、元文宗、清文宗)等就不一一介紹了。
『柒』 古代皇帝給皇子取名有什麼講究,或者是依據 或者皇帝自己的名字有什麼講究是
皇帝名字簡略來說有四個部分,乳名、名、帝號、謚號
乳名這個不用解內釋了吧
然後是正容名,也就是咱們說的大名
然後登基後是有帝號的,這個帝號可以一年一換,也可以數年乃至數十年一換
然後是死了之後,根據生前的功績等追謚一個名號
起名的時候,是有輩分一說的,是有固定的字的,然後到了成年禮,長輩會賜表字
登基時候的帝號,這個會有專門的部門研究這個,或根據天乾地支,或根據流年情形而定,不一而足
死後的追謚,也是有一個專門的部門
這個部門貌似早期是太常寺,後來就是禮部
『捌』 古代皇帝怎麼起名字的,為什麼清朝皇帝的名字都是生僻字
清朝皇帝的名字在我們看來真的有些奇特,主要有這幾點原因,就讓我門一起談談吧。
首先,因為清朝是滿清通知,皇帝都是滿族人,他們的姓氏都是從滿文翻譯過來的,所以我們現在這些人覺得奇怪也是很正常的。
最後,滿清貴族因為入關多年,清朝的滿族文化深受漢語文化的影響,已經出現了很明顯的漢化,畢竟中國古代五千年的文化底蘊,生僻文字數不勝數,在古代認為跟平常的文字,在如今我們也會覺得很奇特,還是我們的知識水平限制了我們哦。
『玖』 給小說里的一些宮殿起名字
皇帝 琉魆 yue 降聖閣 承乾殿 宸佑宮 麟趾宮 乾清宮
皇後居所 紫微宮 含鳳殿 關雎宮 鳳寰宮 坤寧宮
太後居所 毓慶宮 永壽宮 雍華宮 懿祥宮 慈寧宮
嬪妃 梅妃(清雅高潔)
庄妃(可以當下個皇帝的娘的那種)
珍妃(皇帝曾三千寵愛集一身的)
謹妃(輕巧可人)
容妃(雍容的)
賢妃(表面賢)
順帶的 貴妃 德妃 惠妃 淑妃 麗妃 華妃 宸妃 元妃(這是第一個女人的意思) 姝妃 麗妃 昭妃 溫妃 柔妃 寧妃 恭妃 康妃 裕妃
再帶點 夕顏殿,瑤光殿,蕊珠殿,明瑟殿,怡和殿,交泰殿,南薰殿,斕月殿,傾櫻殿,椒香殿,同心殿,清心殿,絳雲殿,紫夢殿,凝霜殿,漪蘭殿,霽月殿,椒房殿,傾顏殿,儀元殿,棲鸞殿,玉芙殿,麗正殿,瑤仙殿,璟瑄殿,槿櫻殿,悠然殿,飛鴻殿,雅嵐殿,驚鴻殿,嵐欣殿,怡月殿,凌波殿,逸韻殿,惜顏殿,華音殿, 曦雨殿,惠竹殿,憶雲殿,惜雲殿,綺夢殿,寒香殿,觀海殿,錦瑟殿,昭陽殿,念雲殿,蕙蘭殿,朝暉殿,傾香殿,合歡殿
醉霞閣,幽香閣,雲煙閣,連玥閣,凝香閣,希宜閣,行雲閣,歸燕閣,萱若閣,隱月閣,思凰閣,冰清閣,聽風閣,婉荷閣,百花閣,福熙閣,清芷閣,印月閣,雪嫣閣,天舞閣,靈妍閣,懿祥閣,清韻閣,雪舞閣,曼音閣,望春閣,雅歆閣 秋水閣,旖霞閣,凝翠閣,絳紫閣,紫月閣,憐星閣,清秋閣,瀾月閣,纖羽閣,夢海閣,樂羽閣,清音閣,流霜閣,浣蓮閣,棲雁閣,綺春閣,枕霞閣,出雲閣,逸纖閣,瑤花閣,飛羽閣,紫霞閣,明月閣,思雨閣
夢竹軒,紫蝶軒,鏡月軒,漓雨軒,霽影軒,聽雨軒,繪雅軒,縈碧軒,漱玉軒,紫竹軒,渡月軒,淑景軒,綠綺軒,宜雨軒,夢幽軒,蘭若軒,錦華軒,絳雪軒, 悅蝶軒,伊芙軒,問月軒,飛雪軒,映月軒,翩若軒,攬月軒,知語軒,竹意軒,靜雪軒,流韻軒,棲雲軒,靜怡軒,芙蓉軒,怡月軒,馨語軒,幽蘭軒 夢蘭軒, 流盈軒
聽雪堂,朱雀堂,睦元堂,墨韻堂,錦畫堂
汀蘭水榭,清芷榭,沉香榭,琉瓔水榭,怡蓉水榭
忘月居,雪晗居,思懿居,秋水居,馨怡居,錦瑟居,錦墨居,泠雪居,落梅居,陶然居
凝香齋,紫薇齋,知畫齋,鏡春齋,雲夢齋
瀟湘館,太平館,長春館,留春館
怡紅苑,上林苑,茗湘苑,蘅蕪苑,清漪苑
弄玉小築,漪瀾小築,玉清小築,夢馨小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