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注冊證書 » 海洋球轉讓

海洋球轉讓

發布時間: 2021-01-10 05:00:25

Ⅰ 各行業的稅率是多少

各行業的稅率分別為17%、11%、6%、3%。具體由企業性質和經營的項目來確定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第二條增值稅稅率:

(一)納稅人銷售貨物、勞務、有形動產租賃服務或者進口貨物,除本條第二項、第四項、第五項另有規定外,稅率為17%。

(二)納稅人銷售交通運輸、郵政、基礎電信、建築、不動產租賃服務,銷售不動產,轉讓土地使用權,銷售或者進口下列貨物,稅率為11%:

1.糧食等農產品、食用植物油、食用鹽;

2.自來水、暖氣、冷氣、熱水、煤氣、石油液化氣、天然氣、二甲醚、沼氣、居民用煤炭製品;

3.圖書、報紙、雜志、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

4.飼料、化肥、農葯、農機、農膜;

5.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貨物。

(三)納稅人銷售服務、無形資產,除本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五項另有規定外,稅率為6%。

(四)納稅人出口貨物,稅率為零;但是,國務院另有規定的除外。

(五)境內單位和個人跨境銷售國務院規定范圍內的服務、無形資產,稅率為零。

第十二條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徵收率為3%,國務院另有規定的除外。

(1)海洋球轉讓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第十五條下列項目免徵增值稅:

(一)農業生產者銷售的自產農產品;

(二)避孕葯品和用具;

(三)古舊圖書;

(四)直接用於科學研究、科學試驗和教學的進口儀器、設備;

(五)外國政府、國際組織無償援助的進口物資和設備;

(六)由殘疾人的組織直接進口供殘疾人專用的物品;

(七)銷售的自己使用過的物品。

除前款規定外,增值稅的免稅、減稅項目由國務院規定。任何地區、部門均不得規定免稅、減稅項目。

Ⅱ 查找有關地球知識的資料,搜集生態及自然資源遭受破壞的事例數據

1.過度砍伐森林

2.向空氣中排放CO2,等各種有毒氣體,形成溫室效應,破壞臭氧層。

3.過度開採石油和煤

4.對大量瀕危動的滅絕負有直接責任

5.污染水源

1992年,全國廢氣排放量 l0.5萬化標立方米(不包括鄉鎮工業,下同)。廢氣中煙塵排放量 1111萬噸,比上年增長 7.6%;二氧化硫排放量 1685萬噸,比上年增長 3.9%;工業粉塵排放量 576萬噸,比上年下降 0.5%。
全國城市大氣中總懸浮微粒年日均值范圍為 90一663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403微克/立方米,與上年相比下降6.1%;南方城市平均243微克/立方米,與上年相比增長 8%。據67個城市統計,51% 的城市年日均值超標,尤以吉林、濟南、太原、蘭州、包頭、延安、西安等城市為重。
據66個城市統計,降上半月均值在 3.8一55.8噸/平方公里·月之間,較上年略有增加,比方城市明顯重於南方城市。降塵年月均值在 30噸/平方公里·月以上的城市有三明、鞍山、長春、大同、石家莊、哈爾濱、銀川、吉林、鶴崗、沈陽、蘭州和唐山。
據72個城市統計,二氧化硫年日均值范圍為 7—]63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97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90微克/立方米,與上年相比略有上升。超過國家三級標準的城市有貴陽、重慶、太原、烏魯木齊、宜賓、南充、濟南、石嘴山、青島、天津、長沙和大同。
據72個城市統計,氮氧化物年日均值范圍為 l1一129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56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40微克/立方米,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長春、濟南和運城污染明顯加重,蘭州、寶雞和南充咯有好轉。
2000年,酸雨仍限於局部地區。據58個城市統計,降水pH年均值范圍為3.85一7.43,pH年均值低於5.6的佔52%,均為南方城市。贛州、長沙和廈門市酸雨出現頻率高達90%以上,南充、宜昌、南昌、懷化、百色、南京、重慶和廣州市酸雨出現頻率在70%以上。

Ⅲ 地球不是圓的,1天也不是24小時!這樣說有何依據

其實學過正規地理學的同學都知道,地球不是一個正規的圓形,而是處於橢圓形。而且地球一天如果嚴格意義上來說,的確也不是24個小時。之所以在我們的印象中地球是圓形,同時一天是24個小時,主要是科學家為了我們方便記憶。這主要是因為科學在研究的過程當中發現地球的形成其實存在著很多的奧妙,如果用橢圓形去解釋的話,難免要費上很多的口舌。而且地球的自轉更是存在著諸多的未解之謎,所以在時間方面一天的時間選用其實跟古代差不多,只不過是進行了更細致的劃分。

其實在科學家研究天體的過程中發現像地球這樣的存在是極為罕見的,因為它合理的自轉讓植物可以得到合理的光照。而且就算到現在對於地球自轉的原因,科學家依舊沒有搞清楚。

Ⅳ 關於地球被破壞的資料

在一些國家,資本家或生產單位的經濟人為了追求高額利潤,任意向自然界排放各種有害物質,嚴重污染環境,特別是大氣和水源的污染,造成社會公害,引起許多疾病,使廣大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受到嚴重威脅。對水源的污染有多種,其中「水俁病」就是舉世聞名的日本公害之一。「水俁病」於1953年首先在日本九州熊本縣水俁鎮發生,當時由於病因不明,故稱之為水俁病
1950年在水俁灣附近漁村中,發現一些貓步態不穩,抽筋麻痹,最後跳入水中溺死,當地人謂之「自殺貓」。1953年水俁鎮發現一個生怪病的人,開始只是口齒不清,步態不穩,面部痴呆,近而耳聾眼瞎,全身麻木,最後神經失常,一會酣睡,一會興奮異常,身體彎弓,高叫而死。1956年在這個地區又發現五十多人患有同樣症狀的病。經過對病的調查和研究,在1962年才確定水俁病的發生是由於汞的環境污染,特別是常期食用被污染的魚和貝類引起的甲基汞慢性中毒。這是從水俁鎮的工廠排放的氯化甲基汞污染海域,使魚和貝類中毒造成的。繼水俁鎮之後1963年,日本新瀉縣又有大批自殺貓、自殺狗出現。1973年在有明海南部沿岸的有明町等地又發生了水俁病。據報導這三次發病人數共計900多人,實際上在日本受害人數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僅水俁鎮受害居民已有一萬人左右。
汞俗稱水銀,它廣泛應用於許多工業部門。汞及其化合物都是有害物質,尤其是汞的烷基化合物的毒性更大。汞及其化合物可以通過呼吸或消化系統進入人體。無機汞進入人身體後,含汞濃度最高的是腎臟和肝臟。有機汞在人腦中蓄積最為顯著,其次是肝和腎。汞中毒後的臨床症狀即如「水俁病」症狀。
造成水污染的工業公害除汞外,還有酚、氰類、鉻、砷及某些重金屬鹽等物質。這些物質從工廠及科研單位排放出來,造成了嚴重的水污染。從而對人類造成的危害在國內外都時有發生。因此在發展國民經濟,加快四個現代化的進程中,一定要注意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防止污染,使人類在優美、舒適的環境中生存發展。
黑風暴:沙塵暴的一種,大風揚起的沙子形成一堵沙牆,所過之處能見度幾乎為零
18世紀以來,大批移民來到美國西部平原,濫墾濫伐,導致了20世紀30年代的3次黑風暴。1934年5月的一次風暴持續了三天三夜,從西海岸一直吹到東海岸,形成了東西長2400千米、南北寬2400千米、高達3400千米的灰黃色塵土帶。風暴以每小時100多千米的速度向東推進,橫掃北美大陸,塵暴過處,天昏地暗。中亞哈薩克地區,由於50年代大量開墾荒地,引起大面積土壤;風蝕,也發生過類似美國30年代的塵爆。在中國北部116萬平方千米的沙漠中,有39%是由於人為原因引起塵暴而造成沙漠化的。
沙塵暴是一種突發的、高強度的風沙災害。中國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45億元之巨。中國西北地區,包括新疆、甘肅、青海、寧夏以及陝西和內蒙古的中西部,是中國沙塵暴的多發區。1993年5月5日的特大沙塵暴使甘肅、寧夏和內蒙古部分地區遭受巨大損失,死亡85人,傷殘264人,失蹤31人,直接經濟損失7.25億元。嚴重影響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

Ⅳ 征服海洋的深淵是怎樣的

「萬丈深淵」是用來形容深之過極的一句俗語。世界上真有這等深的地方?從數學上講,萬丈就是3萬米。當今世界,如此深之莫及的地方,顯然沒有。不過,要說「萬米深淵」卻有幾處,世界上著名的六大海溝就可稱為萬米之淵,其中,位於太平洋中的馬里亞納海溝可為「萬米深淵」之最。這是一條長2550千米,寬70千米,大部分地方在萬米以上的海溝,它像一段弧形的弓,深嵌在馬里亞納群島東側的地殼之中。它的最大深度為11034米,被命名為「挑戰者深坑」,以號召那些英勇無畏的探險家們向它挑戰。

隨著「挑戰者深坑」的發現,世界上探測最深之淵的工作,也像極地探險那樣,掀起一場「探深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國的「的里雅斯特號」深潛器的首次載入深潛活動。這是一次出生入死的冒險行動,盡管潛水者有著12厘米厚的硬壁潛水艙「保駕」,但要闖過萬米以下、每平方厘米都要承受11000多個大氣壓的威脅,的確令人心驚膽顫。萬一出一點紕漏,輕者潛艇損壞,重者連人帶物都會壓成「肉餅」。美國的兩位科學家比卡特和華爾什於1960年1月23日,乘「的里雅斯特號」開始水下探險。通過小心翼翼的長時潛行,最後到達了世界的最深點——挑戰者深坑的底部,然後又安全返回海面。這是世界海洋探險史上的重大事件,成為人類揭示深海秘密的開端。然而,你可知道,這一刻的到來,又是多少探險家的艱辛努力與犧牲換來的呢?

海底難測

在地理知識豐富、科技發達的今天,大海的邊界和深度是不難回答的。可對我們的祖先來說,這卻是個難題。唐朝詩人白居易以傳奇式手筆描繪大好河山,面對神秘莫測的海洋,卻只能迷茫地感嘆:「海漫漫,直下無底旁無邊!」其實,何止一個白居易,幾千年來,多少人發出呼喊:茫茫滄海,界在哪裡?底在何方?

為此,又流傳著多少誘人的傳說,「海底龍宮」幾乎成了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一些勇敢的智士,曾為此進行過千百次的探險,當他們失敗時,往往又給海洋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直到15世紀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地球上掀起一股海洋探險熱,證實了地圓說,海洋是有界的。但對於它的內心世界,因隔著一層海水,還難以看透。

在轟動世界的地理大發現時期,許多海洋探險家企圖弄清海洋究竟有多深,但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收效甚微。他們使用的方法很簡陋,人站在船頭上,手拿很長的繩索,一端系有錘狀的鐵塊或鉛塊,當重錘觸及海底的一剎那,記下繩索的長度,即為海深。此法很不準確,有時繩索已被鯊魚咬斷,測量者還在下放。這種方法測得的最大海深要數英國「挑戰者」號探險船1875年在馬里亞納群島海域的記錄,測到了8148米。

後來,發明了用聲波來測量海深的儀器,稱為回聲探測儀。把這種儀器放在船上,向海洋深處發出一個聲訊號,當聲波穿過海水到達海底後,沿原路返回,測深儀接收聲波。由於海洋深淺不一,聲波來回的距離就不一樣。如今,各種地圖上標出的海洋深度,全是用回聲探測法記錄的。通過它,海底的高山峽谷、丘陵平原都躍然紙上,糾正了過去種種錯誤的遐想。

但這些對於追根求源的探索者來說,是不解渴的。生物學家想知道萬米深淵有沒有生物?地質學家想知道那裡有沒有礦物和石油?探索自然的奧秘願望,使他們產生了共同的理想,親自到深淵去看一看。多少年來,向深海進軍的口號一直激勵著探索者們前進,留下許多動人且驚險的故事。

難如登天

古代的潛水員——蛙人,大都是赤條條地以其非凡的水下活動能力,憋足一口氣潛入海洋採集珍珠或海產,然後回到水面換氣休息。由於生理條件的限制,他們至多能在20~30米的水深中作業。有人說,潛水員遇到的困難,要比宇航員碰到的問題嚴重,這話一點不假。因為,宇航員乘坐航天器,最不舒適的,莫過於脫離地球引力後的失重。而潛水員在海水世界裡,將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復雜問題。人要直接進入海洋深處,必須闖過幾道難關:第一是呼吸。

我們都知道,魚在水中自由自在地生活,關鍵在於魚是用腮呼吸水中的氧氣,而人只能在陸地生活,用肺來呼吸空氣。除非有特製的人工鰓,使人同魚一樣,用鰓呼吸水中的氧氣,才能使人自由地進入海洋。一些科學家企圖從這方面去努力,並用老鼠和狗進行實驗,雖證明理論上是成立的,但效果不大。看來,要完全實現人工鰓呼吸,還要走很長一段路程。

另一種辦法,是把供人呼吸的氣體帶到水下去。我們知道,空氣是由氮和氧組成的,所以最早給潛水者配備的是氮氧混合氣體。實踐證明,氮氧混合氣體對潛水者來說,也是不保險的。隨著潛水深度的增加,潛水者肺中的氧氣含量逐漸下降,相反,氮氣增多。而氮氣一旦進入人體組織和血液,會對潛水者產生麻醉作用,使潛水者像醉酒似的病態一樣,失去知覺和控制能力,這種病態稱為「氮麻醉」或深水麻醉。大量的潛水經驗表明:潛水員呼吸空氣,一旦潛水深度超50米,氮麻醉的中毒程度就加劇,轉入危險狀態或造成死亡。為保障裸潛安全,許多國家把「空氣潛水」深度極限規定為50米。就算是競技運動員,裸潛的世界記錄也不過是101米,這是法國53歲的馬約耳於1981年創造的。這種深潛方法的突出弱點是:水下停留時間短,人還活受罪,不幸碰上鯊魚,連命都賠上。顯然,憑這種辦法到萬米深淵是行不通的,就好比不能要求徒步去月宮旅行一樣。

後來,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氦氧混合氣體。使用這種氣體,藉助潛水裝置,使人類的潛海深度突破了300米大關。到了1970年,法國人竟下潛到501米的海底,並逗留了4小時。看來,從解決潛水者的海下呼吸氣體入手,比仿製人工鰓要現實一些。第二是壓力。

我們生活在陸地上的人,通常只受一個大氣壓的壓力,一旦進入水下,每超過10米,就增加一個大氣壓。若在300米深海處,將要承受30個大氣壓的重壓。在這種特殊的重壓環境里,人呼吸的氦、氮等氣體已溶解在人體組織內部。假如潛水者從300米深海重壓環境中,突然浮到海面,人身體所受的重壓就會突然減弱。這種壓力的迅速降低,使潛水者血液中和身體細胞內溶解的氣體,馬上施放出來,形成小氣泡,這就是減壓病。

患有這種病的特徵是:氣泡在皮膚內形成,就會產生奇癢的感覺;氣泡停留在關節處,往往出現關節痛、頭痛、嘔吐等症狀;氣泡在神經組織內出現,就會使全身癱瘓,甚至死亡。而如果緩慢上升,逐步達到適應陸地上的環境,就不會得減壓病了。

裸潛是行不通的,深海探險必須藉助更可靠、更完善的裝置來完成。探海的好奇心,促使了人們去探索發明各種利於深潛的裝置,經歷了一條由潛水鍾到潛水服、深潛器問世的漫長過程。

公元332年,古希臘的發明家亞里士多德曾把一個水桶倒置,讓潛水者把桶頂在頭上,整個身體被罩在桶內,然後直立地潛入深海。這樣,桶內的空氣供潛水者呼吸,比憋一口氣時間長得多。由於他描繪的潛水桶像寺院里鍾的形狀,故稱為潛水鍾而沿用至今。

不幸的是,這種潛水方式直到16世紀才被重視並加以發展。1531年,義大利的洛雷達教授設計了一個桶狀的潛水鍾。潛水成功後,激發了許多科學家的熱情,有的給潛水鍾擴大外罩,有的在罩的頂部開些小窗口供觀察用。在眾多改進中,最大的要數法國物理學家鄧尼斯·蓓平。他想,以往鍾內空氣儲量有限,潛水者呼出的二氧化碳排不出去,常使人窒息。若能不斷給潛水鍾供氣,危險就解除了。於是,他發明了在鍾的頂部安裝一根長長的管子,一直連接到海面船隻的風箱口的供氣法。後來又有人發明了用抽氣泵供氣的潛水鍾,這大大增加了潛水深度。

然而,很快潛水者感到在潛水鍾內的活動是不自由的,若能隨身攜帶供氣裝置,不受約束地在海底行動就好了。各種斯庫巴的問世,使這種幻想成為現實。

請你不要誤會,斯庫巴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潛水者自帶供氣裝置一詞的英文字母縮寫。中國人將計就計,將其英文字母讀音用漢語標出來,就讀出了斯庫巴。16世紀研製出的各式斯庫巴潛水服,雖延長了潛水者在海底停留的時間,可它靠海面供氣的通氣管存在兩個致命的弱點:一是通氣管長度有限,限制了下潛深度;二是通氣管易被障礙物劃破,潛水者將發生生命危險。以後的許多發明家都試圖甩掉「供氣管的尾巴」。

直到1865年,法國研製出的「自容式」潛水服才完全解決了這一問題。這是設計一個耐壓的金屬筒,用泵將空氣壓入筒內達40個大氣壓,將圓筒空氣存貯器與呼吸面罩間用根軟管連接,中間有個空氣量調節閥。在調節器的內側,裝有一片薄膜,承受外面海水的壓力。這種潛水服可使潛水者在水下自由地活動,成為人類潛海史上一個不朽的事件。

然而,直到20世紀30年代之間,人類無論是乘坐潛水鍾,還是穿潛水服,都因水下呼吸氣體的氮中毒和深水壓力兩大障礙,限制了深潛的深度。各種潛水器的問世,對於想到海洋深處的人來說,真是一個福音。1929年,世界上第一個實用的「深潛器」——「進步世紀」號問世,這是一個壁厚32毫米、直徑145厘米的鋼球。第二年,幾位科學家乘坐它潛入了435米的深海。1934年又潛到923米的深度。盡管這深度離人們要探索的海洋深淵還差很遠,但它還是鼓舞人心的。1949年,新研製的潛水球能下潛到1375米的深處,至今仍是用鋼索系著的深潛裝置的最高記錄。

可人們發現,這種深潛器仍然達不到目的,因為所有的這種深潛裝置有著共同的弱點:就是依靠粗笨的鋼索與水面船相聯系,以致無法自由運動,不能克服深度增加而帶來的鋼索增長的困難,它的深潛距離難以超過2000米。就在深潛器發展進退維谷之際,著名的大氣層探險家、瑞士的物理學家阿·比卡特,決心轉向深海探奇,製造一種不帶鋼索且能獨立行走的、適於海洋深淵的潛水器。

「探險者二號」

阿·比卡特在1884年生於瑞士的巴塞爾,畢業於蘇黎世專科學校,20歲時成為布魯塞爾大學教授。比卡特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發明創造的時代,是科學上充滿冒險和奇跡的時代,而他不愧是這個時代的闖將。他的格言是:「生活中應該有冒險!」他總是不知疲倦地工作,無所畏懼地向當代科學的頂峰沖去。

當時,他對歐洲盛行的大氣層探險感興趣,剛涉足這一領域,正值吊籃式升空氣球遇到技術上的困擾,高空的嚴寒和空氣的稀薄堵住了升空的道路。比卡特以其獨特的才能創造了一種鋁制的密封艙代替吊籃,克服了嚴寒和稀薄氣體對乘員的威脅,推進了升空高度。1913年,他乘坐親自設計的氣球創造了垂直升空16千米的記錄,在密閉艙內舒適又安全地度過了16個小時,進行了大量的科學考察。這一成功使他在這能人輩出的時代一舉成名。

勇於探索的比卡特,自幼就有進軍海洋的夢想,就在他進行大氣層探險時,也未放棄叩開海底龍門的念頭。1933年,在美國芝加哥的一次展覽會上,他遇到了從事深海探險的畢比,畢比向他介紹了深海奇觀及自己的深潛球所面臨的困難。比卡特既為這位探險家的成就而高興,又為眼前提高下潛深度的困難而擔憂。從此,他決定盡早轉向海洋深潛器的研究。

當時的深潛器面臨兩大難題:一是隨深度增加,球殼增厚增重,因此深潛球自身不再有正浮力,必須用繩索吊著;二是深度增加,纜索變長變重,下潛深度受纜索強度的限制。發明家與探險家的雙重性格,廣博的知識和豐富的實踐,使他在深海探索中重現了高空探險時創造的世界奇跡。

他大膽地把氣球加密封艙的原理移植到深潛器的技術改進中心,形成了上浮和壓艙原理,創造出新一代的自航深潛器即水下氣球。它的原理是:把一個鋼制的潛水球和一個像船一樣的浮筒連在一起,在浮筒里充滿比海水比重小得多的輕汽油,為深潛器產生浮力;同時,在深潛球內放進鐵砂作壓艙物,幫它下沉,當它需上浮時,只要打開電磁閥門,扔掉一些壓載物就行了。採取這兩個措施,深潛器就可在任何深度的海洋里自主沉浮。它第一次扔掉頭上的拖纜和供氣的管子,成為在深海中自由航行的特製潛水器。

二戰的爆發,推遲了比卡特的深潛計劃,直到1948年,他的第一艘深潛器才建成,命名為「探險者二號」,成為著名的探空氣球號的孿生姐妹。「探險者二號」壁厚9厘米,耐壓直徑2米。它的浮筒可裝80立方米汽油,能提供足夠的浮力。深潛器的首次試航冒著巨大的風險,因為這是人類首次不依賴系纜下潛,一旦出故障,便永遠葬沉大海。立志獻身科學探險的比卡特,又一次把生死置之度外,親自乘坐「探險者二號」下潛,到達25米深度後,安全返回海面。

1948年11月3日,西非外海的維德角群島附近,「探險者二號」正准備首次深潛試驗。由於風浪太大,試驗不得不推遲到下午進行。這是一次無人下潛,深潛器上安裝一套自動導航設備進行定時操縱,當它到達預定深度後自動棄載上浮。15點45分,「探險者二號」被吊放到蔚藍的海水中,解開繩索後慢慢下沉,不一會就消失在波濤中。比卡特與所有參加試驗的人都帶著不安的心情凝視著水面,等待它的返回。44分鍾後,船上響起一片歡呼聲,成功了,深潛器重新出現在海面,深度指示器示數為1373米。

由於風浪的折騰,裝汽油的浮體有部分受損,觀察窗輕微漏水,耐壓艙里也進了幾滴水。因此,有些報道說比卡特的試驗失敗了。比卡特清醒地分析道:浮體的部分受損是強度不夠,不能抵擋海浪的沖擊,以後應加強浮體結構;觀察窗少量漏水,是密封還不嚴密;但耐壓艙卻經受住了高壓的考驗。成功使比卡特增強了深海探險的信心,不足則成了他攻關的新起點。

比卡特對未來的深潛器有了新藍圖,他研製了改進型的「探險者三號」,在法國的土倫市建造。1953年,它載著比卡特父子達到3048米的深度。1954年,又創造了4050米的深潛記錄,為人類到達海底深淵開辟了道路。

「的里雅斯特」大顯神威

比卡特父子並未滿足突破4000米大關的深潛記錄,而是乘勝向世界的深淵進發。經幾年的苦心設計,終於研製出一種新型的深潛器。

它由載人鋼球和浮筒兩部分構成。載人鋼球直徑2.13米,壁厚9厘米;浮筒外形像條特殊的潛艇,長15.1米,寬3.5米,最大航速為4節;可容納2~3名科學探險家。比卡特在設計時,依據當時鋼材和工藝水平,預計最大工作深度為6000米。由於它在義大利的「的里雅斯特」城製造,便取名「的里雅斯特號」。

謹慎的比卡特父子並未急於到深海去,而是在淺海區不斷加大深度做試驗,考驗各項技術指標,他們親自駕駛,幾十次的試驗數據表明,這具全新的深潛器性能是可靠的。

1958年,比卡特父子乘「的里雅斯特號」再次為各國海軍和海洋學家進行表演。一位美國人問比卡特:它究竟能潛多深?他不加思索爽快地回答:「下到海底,不管有多深,它都能去!」這一響亮的回答,使在場的人驚訝不已。第二天,報紙上就登出了消息:比卡特父子代表人類向海洋深淵挑戰。

在「的里雅斯特號」初試鋒芒後,美國海軍有意高價購買。起初,老比卡特沒答應,但由於他們的個人經費已枯竭,無法維持這耗資巨大的深潛試驗,老比卡特只好忍痛割愛,將專利權轉讓給美國海軍。這時,老比卡特年事已高,主持試驗的工作擔子就落在小比卡特的肩上。

傑·比卡特生於1922年,從小繼承了科學家的家庭傳統,立志獻身於深海探險。40年代已成為父親的得力助手,50年代協助父親設計深潛器,並擔任深潛器的駕駛員,逐漸在深海探險中成名。因此,他隨「的里雅斯特號」去美國,完成父親未竟的事業。

在傑·比卡特的領導下,1958年,「的里雅斯特號」下潛到5600米深度,次年下潛到7315米深度。這樣,試驗小組便制定了到海洋最深淵的底部去的「浮游生物計劃」。

1960年1月21日,人類史無前例的「浮游生物」行動開始了。美國巡洋艦「劉易斯號」,威風凜凜地開到了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的洋面上,向「挑戰者深坑」沖刺。計劃主持人瑞赫尼采博士親自用爆炸聲源測深法尋找最深的一點,共向海溝投下黃色炸葯約80000公斤,經過無數次的記錄和測算,終於在兩天後的上午8點,當人們把炸葯拋入深海後14秒收到回聲,這是時間最長的一次。依據聲波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測得海深為10058米。於是,「的里雅斯特號」將在這里下潛。

1960年1月23日,擔任這次冒險主角的傑·比卡特和美國海軍上尉華爾什,用船拖著「的里雅斯特號」來到萬文深淵的洋面上。那天,天不作美,狂風大作,巨浪高達5米。但兩位勇敢的科學探險家毅然決定,不管天氣如何惡劣,也要到地球的深淵裂縫——海溝去看個究竟。當他倆進入直徑2米、壁厚12.7厘米、耐壓1500個大氣壓的耐壓艙鋼球時,心情顯得十分激動。他們將要到海平面10千米以下的深淵去旅行,這是比攀登珠穆朗瑪峰還要驚人的壯舉!

上午8點23分,「的里雅斯特號」開始下潛,進入永久寂靜,同時也是喧鬧的海底世界。這里沒有風浪,卻間或有急流;缺少明媚的陽光,卻繁衍著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越往深處,將是怎樣的世界?他倆有點忐忑不安。

十分鍾後,下潛到91.5米,暫停調整浮力和檢查儀器。一切正常,又繼續小心翼翼地下潛。當越過200米深度後,海水溫度與密度變化就小了。周圍已是黑暗的世界,它終於不再停留,直潛深邃的海底。為了盡可能清楚地觀察海洋發光生物的情景,他倆沒有打開水下照明燈,結果只是在670米和6100米兩個深度上才見到點點繁星,一群群閃爍著磷光的浮游生物從觀察窗外飛逝而過。也許是深潛器古怪的外形驚擾了他們,把那些過慣了寧靜生活的海洋生物嚇得紛紛逃離。75分鍾後,深潛器到了1600米深度,接到水面打來的無線電話,詢問了水下情況,通訊聯絡良好。到了3000米深度,又與水面進行了一次清晰的通話。……一路順利地下潛。華爾什通過觀察窗觀察著,周圍的海水隨溫度增加由清澈透明變得灰暗,漸漸成黑暗。11點30分,到達6900米深處,比卡特打開探照燈,在水下明亮的光柱中,他們什麼也沒有看到,彷彿正處於虛無飄緲的空間中。

當下潛到9000米深度時,突然一陣裂紋的響聲,驚動了兩位勇士,耐壓艙也發生了震動。是碰撞海底了嗎?不是,它還在下降。比卡特預感到危急情況來臨了。他趕緊關閉了艙內的所有儀器,在死一般的沉寂中,只聽見艙壁上傳出一種細微的爆裂聲。是海蝦在鋼殼外爬動嗎?不是。是繼續下潛,還是就此為止呢?這似乎是生與死的抉擇。情況很緊急,弄不好就會葬身在這萬丈深淵,此時此刻怎不叫人心驚膽顫!然而,他倆卻鎮靜地注視著事態的發展,5分鍾過去了,裂紋聲沒再出現,全部儀表正常地運轉著。二人相互示意,決不後退。

當下潛到按爆炸聲源測得的10058米距離時,回聲探測儀仍然找不到海底返回的聲波。二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惑不解。繼續下潛,直到10668米時,回聲探測儀才接收到回聲波。比卡特判斷,他們離海底還有300米。深潛器緩慢下降,華爾什將所有的燈都打開,周圍是一片深灰色的世界。突然,像水母、海蜇之類的東西出現在比卡特的視野里,個體並不大。當要和水面聯系時,電話中斷了。此刻他們感到特別緊張,水上、水下的人無不為之捏把汗。

下午1點零6分,深潛器終於走完最後一段航程,它的底部輕輕地觸及了淺黃色的柔軟海底,把人類帶到了海洋的最深淵,深度為11034米。比卡爾激動的手抓起電話大喊起來,他早已忘記電話已失靈了。你可知道,在深潛器的頭頂上蓋著一層厚厚的海水,它所受到的壓力竟達15萬噸重啊!難怪它浮出水面時,它的直徑竟被壓縮了1.5毫米。

在這沒有太陽的世界裡,水冷得很,水溫才攝氏2.4度。在燈的照耀下,兩位探險家親眼看到這里的土壤呈黃褐色,是硅藻的軟泥。發現一種長約30厘米、寬約15厘米的扁魚,它的眼睛微微凸出,不久就鑽進黃色的軟泥中。一條約2.5厘米的紅色蝦,自由自在地游過窗前,彷彿是歡迎來客似的。在人們看來,這些小生命,簡直比鋼鐵還硬,這真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奇跡。頃刻間,萬米之淵有無生命的爭論迎刃而解了。後來的深海探險家們還看到了過去被認為已絕種的百合、6千萬年前已消亡的總鰭魚以及一些有經驗的海洋生物學家也難以辨認的水生動物!這無疑證實了:生命不僅活躍在陸地上和淺水裡,也活躍在大洋里和海洋的最深處。

這是人類首次到達海底深淵,他倆有許多工作要做。除了測試深淵海水溫度為攝氏3.3度外,還測試了海底沒有水流,測定了海底的放射性現象,以便開發海底的礦物資源等。無論何時都不心灰意懶的華爾什,又抓起電話呼叫:「我們在海底報告,挑戰者深坑深度為11034米,報告完畢,請回話!」突然,他臉上露出笑容,原來,電話終於接通了,海底之聲終於傳到了水面上。緊接著,征服海洋最深淵的喜訊傳遍了美國和全世界的通訊社。

事後才弄明白,無線電話中斷是一群浮游生物搗的鬼,它們密集得把通訊的聲波阻擋了,給上下聯絡的人帶來一場虛驚。

當華爾什打開尾部的水下燈向外觀望時,他猛地轉過身來對比卡特說:「我知道那絲絲聲是怎麼回事了,那是進口通道觀察窗上發出的聲響,上面出現了一道裂紋。」原來是巨大的水壓導演了這個可怕的插曲,在這個1100個大氣壓的高壓世界裡,耐壓艙承受著15萬噸重的總壓力,堅硬的金屬殼體的直徑被壓縮了1.5毫米!觀察窗相接處金屬槽的收縮,最終導致有機玻璃上出現了裂紋,在燈光的照耀下可看得清清楚楚。

這兩場虛驚,縮短了深潛器在海底的停留時間由原計劃的30分鍾減少到20分鍾的科學考察。比卡特按下拋出壓載彈丸的電鈕,一束鐵丸從浮體下部傾瀉而出,摔進猶如滑石粉一樣的海底沉積物里,濺起一股塵雲,擴散著向上沸騰。隨之,深潛器也像氣球一樣漂浮起來。

再見吧,塵雲!再見吧,「挑戰者深坑」!上浮共花了近3個小時,15點56分,「的里雅斯特號」終於浮出海面。15分鍾後,兩位探險家從耐壓艙內爬出來,站在深潛器的甲板上。美國飛機在低空盤旋,發現「的里雅斯特號」上浮後,立刻鳴放禮炮,機翼搖擺著向英雄們致敬!遠處,一艘驅逐艦疾駛而來,歡迎載譽而歸的探險家。

征程遠未結束

後來,當人們問起傑·比卡特的馬里亞納海溝之行的感想時,他自豪地說:「我們找到了入海之門的鑰匙,人類征服了深海。」比卡特的回答並非言過其實。人們還記得,當飛機升上天空的時候,有些科學家發出感嘆:上天有路,入海無門。現在,人們不必為入海無門發愁了。而這把入海之門的鑰匙便是勇敢的人加上先進的技術。

是啊,深海探險家們是一批特殊的人們,他們勇敢大膽,酷愛探索,懷著沖破一切艱難險阻的信念,樂於到杳無人跡的絕境去尋求知識,成為向科學進軍的先驅。

「的里雅斯特號」在取得深潛冠軍後,又進行了多次大深度的水下調查,為深海探秘做出了突出的貢獻。1964年,它退役了,被陳列在美國國立博物館展覽,而比卡特父子的名字和業績,受到全人類的敬仰。

此後,深海探秘並未結束,而被陸續問世的深潛器——深海明星群所揭示。1962年5月9日,法國的「阿基米德號」成功地完成了太平洋上另一條海溝——堪察加海溝的探險,並創造了海底歷行3小時的深海探險史上的奇跡。接著,1973年,法國的「阿基米德號」和「西安納號」與美國的「阿爾文號」,這三艘深海明星又經受了大西洋底部的深谷歷險,不僅證實了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也證明了人類有能力去深海探險,深化對海底世界的認識。

如今,我們可以自豪地說,小型的海底城市已由理想變成現實。到目前為止,水下居住艙在海底停留最長時間達7個月之久。那一次,有50多名科學家和潛水員分期分批地參加試驗,其中有5名女性成為第一批海底女居民,深度為300米左右。為了使水下居民能自由地在海中漫遊,科學家們正努力研製人工鰓,以便有朝一日,人能像魚兒一樣呼吸水中的氧氣,而把現有潛水員用的氣體鋼瓶和復雜的呼吸氣體革除。到那時,人類將成為海洋世界的主人。

一場向海洋進軍的戰斗已經打響了!

Ⅵ 為什麼乾洗店都要轉讓,問問大家

為什麼乾洗店都要轉讓,其實那些轉讓的乾洗店,大部分都是因為經營不善,所回以才轉讓的。
隨著答經濟全球化,那些家庭式的乾洗店越來越跟不上時代的潮流,漸漸被淘汰了,所以,你看到的那些乾洗店,其實大部分都是自營的乾洗店,沒有資金儲備,因此遇到問題自然容易經營不下去,只好轉讓,減少損失了!

Ⅶ 人類破壞地球的資料

人類破壞地球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
1. 案例:
(1)生態破壞:版亞馬孫熱帶雨權林被大肆砍伐,影響到全球氣候的變化;土地的水土流失和鹽鹼化。
(2)環境污染:中國的霧霾天氣;沿海地區的石油泄漏造成的哈水污染;垃圾圍城事件。

2. 知識拓展:

生態破壞是指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從而使人類、動物、植物的生存條件發生惡化的現象。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鹽鹼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等。

環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為的破壞,向環境中添加某種物質而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而產生危害的行為。(或由於人為的因素,環境受到有害物質的污染,使生物的生長繁殖和人類的正常生活受到有害影響。)由於人為因素使環境的構成或狀態發生變化,環境素質下降,從而擾亂和破壞了生態系統和人類的正常生產和生活條件的現象。

Ⅷ 上海海洋石油鑽井工程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上海海洋石油鑽井工程有限公司成立於1993年08月02日,主要經營范圍為石油鑽版井工程、石油地權質、地球物理、計算機、儀器儀表專業領域內的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轉讓,自有設備的租賃(不得從事金融租賃),從事貨物及技術的進出口業務等。
法定代表人:陳懷民
成立時間:1993-08-02
注冊資本:4176.64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1500005169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浦東新區歐高路627號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